中国文化精神的时代特质-王德峰doc资料

中国文化精神的时代特质-王德峰doc资料
中国文化精神的时代特质-王德峰doc资料

中国文化精神的时代特质-王德峰

中国文化精神的时代特质

信息来源:宝钢新闻中心日期:2010-4-1 9:00:39 点击数:762

主讲人:王德峰

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并仍然在经历着精神的涅槃和自身新传统的重建。中国文化精神源自中国古代贤哲所开启的智慧境界,以“和”、“合”智慧为理论基础的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干部分。在文明的进程中,中国文化不断扬弃自身的负面效应,开创自己民族精神的新维度。由集团人力资源部主办的宝钢集团总部人文智慧系列讲座第一讲,特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在此与您对话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之路。

王德峰,1956年10月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后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体论视域。在这一方向上的中心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著作有《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文化解剖与社会批判——鲁迅文选》、《世界十大思想家》、《哲学导论》、《时代的精神状况》等。

王德峰教授学识渊博,贯通中西,被誉为“复旦哲学王子”。他对于西方哲学思想与文化研究甚深,通晓西方古典音乐、艺术哲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激情倾注,浸润多年。

中国文化精神的时代特质,实际上也是我最困惑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当中,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前景?国学的复兴是不是暂时的现象?对儒家复兴的呼吁是不是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困惑。我不敢说我今天已经有现成的真理可以告诉大家,这些问题是我们这个民族当下正用生命实践在探索着的。我只是利用今天下午的时间介绍我这些年在这些问题上的思考。

中西文化在思想根基上的差异

由此,我们明白了两件事:第一,西方价值和中国价值不能等同;第二,今天的中国人从根本上还是中国人。

我们为什么会在今天讨论中国文化问题?我们为什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向西方寻求真理一百多年之后,又重提中国文化之精神、中国儒学之勃兴?有三个基本原因:第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正常发展要求我们具备法制精神。但中国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简明地讲,中国社会是个“熟人”社会。我们办成一件事情要托熟人,无论是在官场上、商场上,甚至在学界。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却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弱势群体,没有一个阶层有生命的幸福感,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中国人对未来普遍地没有信心,尤其是越成功的阶层越没有信心。第三,倘若今天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它还有文化生命,它还能从旺盛的文化生命里展开自己的德性和创造性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生命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中国价值?当然,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及时地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号召学界,特别是社会科学界和人本学界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我们又问:美国价值是什么?美国全体国民平时都是“个体主义”,但每到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全体国民就是爱国主义,是什么凝聚了全体美国人?那就是美国价值。美国价值的表达可以用一句非常简短的话,

并且这句话镌刻在美元的硬币上:In God and Liberty,We Trust!中文意思即“我们信仰上帝与自由”。就这短短的一句话表达了美国价值。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句话来表达中国价值,让它可以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意志?很多学者写了文章和专著,洋洋千言万语,却没有一句话能够概括。

我认为,当下中国没有核心价值,同时我们认识到西方价值不是中国价值。五四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从西方世界请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民主和科学都是以理性为基础,前者是社会生活当中的理性,后者是面对自然界的理性。要把以理性为基础的西方精神移植到中国来,在中国人的心中安顿下来,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毕生努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用西方真理来教导中国人民,这个使命完成了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要有清晰的判断。比如说我们的下一代基本上不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学习西方科学长大的。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他们消费从西方进口的商品,甚至连文化和艺术都是西方舶来品,那么我们的下一代是不是变成了西方人?我们对此要做清晰的判断。我曾经这样问过我自己,我王德峰还算不算中国人?我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经历本科、硕士、博士,然后留校任教,继续研究哲学,主要学的和研究的都是西方哲学。于是我就想,我大概变成西方人了吧?因为我满脑子西方哲学的观点,我对西方哲学的某些重要流派和重要思想非常认同,比如我非常佩服康德和黑格尔。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依然运用中国的人情来办事,所以我在本质上还是中国人。

由此,我们明白了两件事:第一,西方价值和中国价值不能等同;第二,今天的中国人从根本上还是中国人。接下来,我们就会思考中西文化精神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它的根源在哪里?

我先说明一点,我们谈到文化精神就一定要谈到思想,谈思想就不是在谈知识。各门学科提供给我们的是自然知识或社会知识。那么我们问,科学知识从哪里来?来自形成这种科学知识的那个民族最初的思想。我们要把知识和思想区分开来。举例:今天,中国的中小学生除了语文课是属于中国的文化之外,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科学,数、理、化、生物都是西方的科学。西方自然科学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要求把所讨论、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放到数学公式里。那么,请问自然科学这个方法和特征来自哪里?来自一种非常古老的思想。古希腊有一个非常早的哲学学派——毕达格拉斯学派。这个学派在讨论宇宙本原的问题上,得出了和其它自然哲学学派不一样的结论:宇宙的本原是“数”。数不是感官的对象,看不到,体验不到。数是我们整理外部事物的一种方法。但毕达格拉斯学派认为这种方法不仅是我们的方法,而且是世界宇宙本质的构造,数与数之间的和谐比例关系就是宇宙构造的本身。这个想法就是一种思想,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是从这个思想出发才形成的。假如西方人没有数的宇宙观,就没有今天的自然科学。由中西医的区别可以看出,中国人不是先把世界量化,我们是从感觉中把握世界,所以,中国思想只能产生中医,西方古代希腊思想则产生西医这门科学。

人类在知识和社会制度的领域里不断进步。以欧洲为例,欧洲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每一次转变都在进步。今天我们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是惊人的,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是人类在思想的领域、在智慧的领域里却没什么进步,思想从来都是旧的,旧到什么程度——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世界上有四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打开了思想和智慧的境界:中华民族在先秦的时候为人类提供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打开了儒家和道家境界;古希腊为人类提供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打开了古西方哲学的境界;古代印度为人类提供了释迦摩尼,打开了佛学的境界;古代以色列为人类提供了犹太教最初的一批先知人物,打开了东方犹太思想的体系。

作为中国人是幸运的,我们是这四个民族当中的一个。但我们现在把中国古代贤哲的思想境界看得不那么重要,读几本经典书也不过是种怀旧,好像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已经没有关系了。特别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在当时的中国人民与中国文化精神的根这两者当中出现了一条鸿沟。然后我们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放在同一个评价的尺度上比较,并得出结论:中国文化是比西方文化相对落后的文化,下一个阶段就是比较先进的西方文化。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不能用一个标准来比较。我们现在开始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激进主义的态度,反思全盘西化的态度。

其实不仅中国人在反思,西方人也在反思。二十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哲人,比如说海德格尔充分承认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性。他曾和一位华人学者合作,想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英文。虽然最后放弃了,但是他充分认识到中国智慧可以帮助西方哲学走出困境。还有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玻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就说中国道家的思想对世界宇宙最基本的理解和他的“波粒二象性”的原则是暗合的。他回国后,将家族的图案改为太极图,并在下面用英语注明:对立就是统一。这个例子充分证明西方物理学走到今天,下一步怎么走,实际上也不知道,他们需要东方思想的启发。

中国之“心”与西方之“心”

中国文化精神是感性生命的精神,西方文化精神是理性规范的精神,哪一种更高?

中西哲学思想起步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先秦有孔子、孟子等,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我们就拿苏格拉底和孔子作比较。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发现,发现人有心。这里的“心”首先不能理解为心脏(heart),其次也不能理解为心智状态、心理状态(mind)。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发现,只要是人类,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超出生物学之上的、又超出心理学之上的“心”。

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意为恶、无意为善。初看这句话有点不通,仔细一想有道理。凡是坏人、恶人,他做坏事的同时一定会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这本身说明他知道善恶的区分。所以苏格拉底发现了这个“心”,这个“心”不是生物学本能,也不是心智状态规律,它是高于生理和心理之上的那个“心”。

中国人也发现了。孔子实际上发现了,但没有明确地阐述。接下去,在孟子和荀子之间有过一场著名的争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各有各的根据。荀子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动物,都有生物性。生物的自保本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必定会有利益上的争斗,由此推出人的利己本性来,这就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道德从哪里来?道德是因为人聪明,发明了一套规则来限制利益的争斗,因为利益的争斗可能产生双方同归于尽的结果。人的聪明在于能把我们的利益争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孔子所说的“礼”就是道德规则、道德法则。在荀子看来,这就是一套限制我们利益争斗的规则系统。所以道德是因为人的聪明而后天发明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根据在哪里?他认为,人性本身有道德的根源。用他的话说:心之善端。人性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慈让之心。端就是根源的意思,善就是德性、道德,道德的根源在心里。

有许多人认为,性善还是性恶的争论是永远无法解决的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它永远不会有答案。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为什么呢?我们看孟子和荀子的争论,他们的观点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荀子讲的人性其实是自然,而孟子讲的人性是超脱自然性的,是“心”。孟子的“心”,我们怎么发现它?它可不可以被观察到?我们举个例子。假如某人抢银行,后来被逮住了,然后法官审判他,问他为什么去抢劫?那个罪犯这样回答:“法官大人,你承认不承认我有一个胃?”法官说:“当然,你有胃。”“胃在饥饿的时候是不是需要食物?食物在今天是不是用钱买来的?”“对。”“那我可以向法官大人证明,我三个月来身无分文。”休庭调查,发现罪犯三个月来确实身无分文。继续开庭,现在轮到罪犯反问法官:“你已经知道我三个月来身无分文,而这三月我的胃还在,需要食物,食物需要钱买,

钱在银行里,所以我去拿了。”后来法官发现罪犯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最后宣布释放。试问,这种审判可能吗?绝不可能。任何法律审判的前提是什么?是把被审判者当人看,而不是当动物看。当人看是什么意思?就是他有“心”,不是说他有心脏,而是说他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也就是说他有自由意志。这是“心”的能力。所以孟子是对的。这一点,东西方思想达到共同的认识,即“心”不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也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哲学的对象。这是进哲学之门的基本功之一。

我们现在来看差距。要考虑这个“心”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苏格拉底怎么看?苏格拉底最后得出:美德即知识。什么叫知识?就是理性的发挥和运用。中国哲学走了什么样的路来说明“心”?中国思想怎么看这个“心”的本质?我们以孔子为例。孔子的学问有一个核心的概念——仁,孔子的学说可以称为“仁学”。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说法:“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仁也”、“仁以孝为本”、“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种种之说法,都贯穿了一个共同的原则,一个共同的主线,即“心安焉”。

中国儒家的学问和道家的学问也是哲学之一种,哲学都是追求普遍真理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西方人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只可能在理性的逻辑当中找到,而中国哲学是从生命情感中把普遍真理说出来。西方人认为情感是主观性、偶然性的,人与人还有千差万别,在这里怎么会有真理呢?这就是西方思想的局限性所在。中国人恰好认为真理一开始就原始地发生在我们的生命情感里。因为人类的情感和动物的情绪不是一回事,人类的情感里面包含生命体验,而在生命体验上,人与人的情感有共同的地方。我们把我们生命情感中的生命体验的真相说出来,那就是把普遍真理说出来。儒家是这样做的,道家、墨家、法家也一样。这就是中国先秦哲学的共同特点,他们走了一条从生命情感去阐发普遍真理的道路。所以,当我们今天去阅读先秦的儒家和道家典籍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的地方:没有判断演绎、没有概念推论。比如,庄子的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里充满了宏大的境界、生动的形象。中国人没有做一个和文学完全隔离开来、和历史完全隔离开来的纯粹的概念体系的哲学,于是西方人就说我们没有哲学。所以当我们去读先秦的儒家和道家的典籍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读那套概念体系和理性逻辑,我们在读我们自己的生命感受。如果我们不读这些经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建立起来的生命感受就是散漫的、不成境界的,它只是积累在那里罢了。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我们就能把我们的生命感受提升为生命境界。

儒家和道家为什么是不同的学派呢?因为它们提升我们生命感受为一种生命境界的角度不同。儒家是把我们的生命感受提升为道德境界;道家是把我们的生命感受提升为天地境界。两汉之际,佛学经过中国知识分子的翻译、理解、消化、吸收之后把它中国化。所以,佛学思想也进入了中国文化。佛家的经典如《金刚经》等,把生命感受提升为解脱的境界,解脱生死之苦恼。儒家教我们有德性,道家教我们得自在,佛家教我们得解脱。到了宋明的时候,儒、道、佛三者合一,糅合起来,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境界。我们作为中国人,儒、道、佛在我们身上,在我们心里,不管你读过没读过书,也不管你识字与否,因为我们活在汉语的世界里。

西方人通过他的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区分出两个世界: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又建立一个理念世界,是感性世界的对立体,并认为真理在理念世界,不在感性世界。我们一直要用理念来支配感性世界,感性世界如果不符合理念就要改造,这就是西方思想。中国思想中从来没有改造实践的要求,因为中国人没有理念体系拿来对比,中国人只有一个世界:感性生命的世界,真理全在这个世界里。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本点。

中国人没有把理念事实和感性事物区分开来,也没有把精神和物质区分开来,也没有把灵魂和肉体区分开来。“实事求是”是中国哲学的命题。在现实世界当中找到客观规律叫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不违背

人之常情,中国人不能把道理和生命情感区分开来,情和理高度融合。中国人在用“道理”这个词的时候,不是想着纯粹的理性法则,而是意为人之常情。我们只有一个世界,真理全在里面。我们只有人人去发挥自己的“心”,即生命情感。

下面我要问一个问题,中国文化精神是感性生命的精神,西方文化精神是理性规范的精神,哪一种更高?大家也许会说这是不同的文化精神,没有优劣高低之分。我的体会是,还是有优劣高低之分的。我们今天搞市场经济就要严格地遵守规则,对市场经济本身提出的要求来说,中国文化精神显得不如欧洲文化精神适用,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我们的文化给抹平了。其实我们的文化精神比他们的高。例如我们去读一部西方哲学著作,严密的范畴演绎和概念推理,把我们的理性思考训练得十分彻底和周密,其效果和学数学差不多。那么读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著作,则没有逻辑思考、严密的理性推理,我们是在养心,是读出我们的生命感受并把它提升为生命境界。学西方哲学叫锻炼头脑。再请问,头脑和心有区分吗?举个例子,某人失恋了,他找知心朋友倾诉,这个朋友劝他: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话在理性上完全正确。失恋的人一听,完全认同,于是头脑中作出一个决定,要把这件事完全忘掉。他刚刚做好这个决定,心里又难受起来了。正如李清照的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以头脑和心的区分是很清楚的。那么,头脑和心,哪一个更可怕?心更可怕。当我们面对命运挑战的时候,我们被考验的绝不是头脑的问题,而是心灵的力量。心灵的力量哪里来?不是从西方哲学著作中读到的,心灵的力量来自我们对中国本民族的伟大人文典籍的阅读,用这个滋养着,把我们的心养得和天一样大。

当然,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病症,还没有克服掉。但是还没克服掉的时候,西方文化已经打倒你了,你无以招架。中国近代史一开端,西方人用洋枪洋炮敲开中国古老帝国的大门,然后和你进行贸易,中国人第一次在历史上发现了一个比自己更强的文化。中国文化自己的根本病症就是宋明儒学想要克服的,那就是主奴关系的文化,没有独立人格的文化。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我们中国人“人人心中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陆王心学认为不应该把天理放得高高在上,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去被迫服从它,这不是我们破心中贼的道路,破心中贼仍然得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我们一旦把良知呈现出来,心中之贼就破掉了。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三个字:致良知。这个良知可靠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吗?王阳明曾用脱掉盗贼的衣服,使他感觉到羞耻为例子来证明“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当盗贼感觉到羞耻,不愿再脱衣服的那一刻,王阳明喊出了一句话:良知当下出现!我们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到,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和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是有区别的。第一,它不是概念判断,它是用人的行为直接呈现;第二,强调当下。按照苏格拉底“美德即是知识”,我们要进入美德的话一定要通过理性的推动,要通过推理的过程。在这里,没有推理的过程,而是当下。生命情感是不由自主地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是不可遏止的。所以良知不是理性的思考,不是心的理性,而是心的情感和精神,人的生命情感都与其相生相伴。

王阳明的心学出现以后,中国历史上的老百姓都有变化了。比如我们今天仍然会说“苍天在上”以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两句话结合起来不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吗?天道高于每个人,天道又在每个人的心中,既超越又内在。所以王阳明说,“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如果天理离开人性去讲的话就是僵死的教条。

中国人的当代实践及其前景

我们中国文化精神在一个新的时代仍然具有自我更新的功能,这是可以肯定的。

我们要继续王阳明未尽的使命,在今日之中国树立独立的人格。这是根本的出路,这条路如果走不通,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制度的前提是人性,再合理的制度也要得到人性的认可。就像在企业里,你可以引进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如果你的职工全是中国人,并且认为这些制度全是限制他们的条条框框的时候,他就会想尽办法钻制度和规则的空隙。再完美的制度也是有漏洞的,但是倘若他认为这个制度和他内心所领会到的真理是一致的,他就会在生命情感上认同这个制度。所以许多企业家学了管理科学以后,发现有助于企业的规范化,但是企业的根本问题不一定能得到解决,于是开始讨论企业文化,于是来到这个人文智慧课堂。

人的境界有四种:第一种是天人合一,刚出生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利害得失。但是人总要长大,“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当他长大成人以后,他就熟悉了这个社会,熟悉了利害得失,然后他就学会了趋利避害,这就是功利境界,是第二种境界。但是人不可能始终停留在功利境界,因为人有一个生命意义的提高问题,然后他会上升到道德境界。当到达道德境界的时候,他会“成仁赴义”,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道德的认知。一个高明的企业家如果把企业的制度从功利层面和企业文化所营造的道德层面糅合起来,就进入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中国文化精神还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地方:它始终从它的根基出发去适应时代的要求。总而言之,我们中国文化精神在一个新的时代仍然具有自我更新的功能,这是可以肯定的。虽然将来该怎么走,我们还不太清楚,但是要凭我们的生命实践来展开,然后学着去领悟。如果生命实践没展开,我们不要以为哲学家在书斋里就能改变这个民族。圣人向谁学习?圣人要向民众的生命实践来学习。秦朝的史学家张学成说:学于圣人,视为闲人;学于闲人,视为君子;学于众人,视为圣人;非众人可教圣人,而是众人之信可以启发圣人。

危机在最深重的时候,机会就来了。中国人有两句话叫“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我们一定会回头,我们一定会洗心革面,因为我们有深厚的文化根基。鲁迅先生那句话说得真好:“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本来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中国人会走出这条路,这条路就是“天道酬勤”!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53257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龠(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中国教育史试题库

1、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师夷之长技以制。 2、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3.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4.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5.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 和“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 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6、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7、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8、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9、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10、在先秦教育家中,荀子提倡“虚壹而静”的学习态度。 11、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1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13、“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14、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15、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6、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著作是《颜氏家训》。 17、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18、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19、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20、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21、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2、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内容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 试卷(A B C)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该教学方法于次年输入我国。 2、1862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3、明朝自嘉靖后,连续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事件。 4、______________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具有两重性 5、____________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 6、汉代名师大儒办的私学,通常包括两种学生,即及门弟子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35分) 六艺教育22 两周国学、乡学、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所不同。西周的教育内容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32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阵,指导他的实践活动,是孔丘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将受教育范围扩大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性恶论73 荀况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在谈论人性的时候,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况的性恶论是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 稷下学宫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因齐国君主在稷下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同时是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与齐国政治息息相关。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91 《大学》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案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 过程与方法: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准备和活动指导,分配任务;第二课时在一周后进行活动展示,综合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在搜集整理材料中锻炼整合资源的能力;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搜集法、整理法、展示法、合作法、讨论法 课型:综合性活动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内容: 【活动准备】 1.三项活动,任选一项,分组进行,教师调控,注意分组,大体均衡。2.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准备,实际上就是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这一过程不可轻视,因为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

3.在学生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等,还应倡导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组织教学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网上浏览、娱乐、游戏、聊天、视频、购物、晒图等等真是“应有尽有”,方便之极!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二、活动指导 1.网络语言小研讨 (1)小组合作,搜集一些常见的或流行的网络语言,查清楚意思,然后分类,并分析产生原因。 (2)小组合作,搜集已被收录工具书的一些网络词语,并试着用“非网络语言”表述它们的意思,思考这些网络词语在表达方面的独到之处。(3)小组讨论:写作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应如何使用?最后归纳意见,转告老师,听取老师意见。 2.电子阅读面面观 (1)小组合作,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电子阅读时间、方式、途经、以及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所占的阅读比重,大家对电子阅读的态度和意见,问卷对象:同学,老师,家长,亲友等。 (2)回收,统计,汇总,分析,发现。 (3)小组研讨:电子阅读会不会代替传统阅读?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一、课程考试指导思想 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思想史与制度史相结合,重在思想史;注重教育史实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分析相结合;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和“古为今用”原则相结合。考出学生的知识、能力、人生态度和价值趋向。 三、课程考试目标 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可把每个知识点的考试目标定为四个: A.了解与记忆 B.理解与判断 C.掌握与应用 D.分析与综合 四、教学内容考核要求 (一)原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2、领会: 教育到起源 3、应用:学校的萌芽 4、综合: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二)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2、领会: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3、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4、综合: 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教育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 2、领会: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特点、意义;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3、应用: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综合:比较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四)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识记:秦汉文教政策;两汉时期的太学。 2、领会:汉察举制的基本特征。 3、应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汉武帝的三大文教政策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 2、领会:“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3、应用: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六)隋唐时期的教育 1、识记: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 2、领会:唐朝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应用: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科举考试的科目、程序与方法 4、综合:辨证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韩愈的教育思想。 (七)宋辽金元教育 1、识记:宋以及宋以后文教政策和官学教育的发展;宋三次兴学基本状况;宋初六大书院。 2、领会:三舍法;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3、应用: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朱熹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朱熹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汇编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 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 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 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 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2) 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 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 (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 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 (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 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1)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同步练习(2份有答案)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同步练习(2份有答案)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习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 )几秒钟,对方( )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 )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能显现他的形象。( )对方远在天涯,( )让人感觉近在咫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特殊――( ) 远在天涯――( ) 3.文中“地球村”表达了怎样的意思?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

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17~18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稷下学宫:54 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3、三纲五常:119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4、三舍法229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地位。 5、"有教无类":32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6、"学而优则仕" 33 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它在理论上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7、“性相近、习相远” 31 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重视教育,指的是众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 8、白鹿洞书院 215 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曾畜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后任江州刺史时在旧居建台榭,遂以白鹿名洞。南唐时朝廷在此建庐山国学,宋初改名为白鹿洞书院,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朱熹、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元代时毁于兵火,明代重建。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建国后逐步修整为白鹿洞书院文管所。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教育史ABC 448 杨贤江著作,《教育史ABC》是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教育历史的著作; (1)论教育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在承认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不否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具有双重属性;(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一、八年级某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活跃气氛,请为本次活动开展拟一条宣传标语。 网络提高知识的速度,文明提高生活的质量。 (2)仿照示例补充活动形式。 示例:找一找,网络的知识 形式一:学一学,网络的技术 形式二:议一议,网络的历程 (3)请你列举几个常见的网络用语。 老司机,萌萌哒,佛系青年...... 二、上了信息技术课后,八年级某班进行了一次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你积极参加。 (1)为本次活动拟一条主题语。 在网络中学会学习,在网络中学会生活 (2)仿照示例补充活动形式。 示例:举行“网络发展在学生中的利与弊”的辩论赛 活动一:举行“网络发展对我们的影响”的演讲赛 活动二:举行“网络发展利与弊”的专题讲座 (3)仿照活动示例补充此次活动中辩论环节步骤。 步骤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步骤二:选手上台演讲 步骤三:评委老师进行点评 三.八年级某班同学就“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利用网络帮助我们学习”展开了讨论,请你也来参与,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吧。 (1)为本次活动开展拟一条宣传标语。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对待网络娱乐资源 (2)本次活动,师生共同探讨了写作文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请写出您的理解。 我认为,网络新词不能在学生作文或作业中使用。因为网络语言随意、不稳定性大。它追求简便新奇,但也由此出现严重的粗俗化倾向,极大糟蹋了汉语的纯洁与美感。学生如果过早使用网络语言,会严重损害其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通过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收集了一些网络新词语,了解了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懂得了用互联网去学习,学到了有关互联网的技术,明白了互联网在学习,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 过程与方法: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准备和活动指导,分配任务;第二课时在一周后进行活动展示,综合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在搜集整理材料中锻炼整合资源的能力;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搜集法、整理法、展示法、合作法、讨论法 课型:综合性活动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内容: 【活动准备】 1.三项活动,任选一项,分组进行,教师调控,注意分组,大体均衡。2.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准备,实际上就是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这一过程不可轻视,因为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3.在学生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校

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等,还应倡导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组织教学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网上浏览、娱乐、游戏、聊天、视频、购物、晒图等等真是“应有尽有”,方便之极!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二、活动指导 1.网络语言小研讨 (1)小组合作,搜集一些常见的或流行的网络语言,查清楚意思,然后分类,并分析产生原因。 (2)小组合作,搜集已被收录工具书的一些网络词语,并试着用“非网络语言”表述它们的意思,思考这些网络词语在表达方面的独到之处。 (3)小组讨论:写作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应如何使用?最后归纳意见,转告老师,听取老师意见。 2.电子阅读面面观 (1)小组合作,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电子阅读时间、方式、途经、以及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所占的阅读比重,大家对电子阅读的态度和意见,问卷对象:同学,老师,家长,亲友等。 (2)回收,统计,汇总,分析,发现。 (3)小组研讨:电子阅读会不会代替传统阅读? 3.用互联网学语文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一、课程考试指导思想 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思想史与制度史相结合,重在思想史;注重教育史实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分析相结合;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和“古为今用”原则相结合。考出学生的知识、能力、人生态度和价值趋向。 三、课程考试目标 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可把每个知识点的考试目标定为四个: A. 了解与记忆 B. 理解与判断 C. 掌握与应用 D. 分析与综合 四、教学内容考核要求 (一)原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2、领会: 教育到起源 3、应用:学校的萌芽 4、综合: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二)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2、领会: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3、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4、综合: 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教育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 2、领会: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特点、意义;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3、应用: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综合:比较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四)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识记:秦汉文教政策;两汉时期的太学。 2、领会:汉察举制的基本特征。 3、应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汉武帝的三大文教政策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 2、领会:“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3、应用: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六)隋唐时期的教育 1、识记: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 2、领会:唐朝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应用: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科举考试的科目、程序与方法 4、综合:辨证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韩愈的教育思想。 (七)宋辽金元教育 1、识记:宋以及宋以后文教政策和官学教育的发展;宋三次兴学基本状况;宋初六大书院。 2、领会:三舍法;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3、应用: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朱熹教育思想。

师范类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三纲五常(出自《论语﹒为政》)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2.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按由简到难)诗书礼乐易春秋 (按成书时间)易书诗礼乐春秋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三钢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老子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二、教育机构 (一)、稷下学宫 1.时间:战国时期地点:齐国都城临淄建立人:齐桓公 组织形式:齐国官办、私学组成 2.办学特色:①学术自由②教师待遇优厚③学无常师 ④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影响:①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②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③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二)、隋唐管理机构 1.名称:国子监(隋文帝建立)学生名称:监生 2.学生来源:(入学资格以社会地位为依据) 二馆:皇亲国戚及宰相等高级官员子弟(监生) 国子学:三品以上官员子弟(监生) 太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监生) 四门学: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地方学校之优秀者(监生、贡生) 3.学生实习称为:监生历事 (三)私学(书院) 1.著名书院 北宋: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淮阳)书院、崇阳书院 茅山书院 南宋: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2.纲领性学规: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3.教育特点:①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②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 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 ③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 ④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自学 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 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⑤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感情相当深厚 (四)近代新式学堂(官办) 1.第一所班级授课制的学堂: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教育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教育 一、填空题 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其学校系统包括(国学)和(乡学)。 2.西周的教育系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西周的国学分成(大学)和(小学)。 4.西周不论国学或是乡学,不论小学或大学,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5.起源于夏代的六艺教育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6.孔子编撰册定的六种教材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7.孔子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 8.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 9.战国时期的诸多学派在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诸家。 1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历时约(150)年。 11.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历时约(150)年。 12.墨翟提出了(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13.墨家的(主动)、(创造)、(实践)、(量力)教育方法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 14.孟子教育理论的人性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教育是扩充(本性)的过程。 15.孟轲对他所追求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6.(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批评孟子的人性论,主张(性本恶)的人性观。 17.《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之为“三纲领”。 18.《大学》以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又可以细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八条目”。 19.被朱熹合称为“四书”的著作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0.《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秦朝时期主要教育政策为( C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D ) D.见闻为与开心意 3.察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是首先凭士人在当地的声名及,即( A )A.社会舆论 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 C )C.能者为师 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 D ) D.“三舍法” 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子学为( B ) B.国子监 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B ) B.马礼逊学堂 8.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 B ) 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9.荀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B ) B.闻、见、知、行 10.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 11.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 B ) B.传递儒家道统 12.北宋的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 A )A.范仲淹 1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 B ) B.“致良知”说 1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 )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1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D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C )C.学、问、思、辨、行 17.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 18.朱熹认为小学的学习重点是( D ) D.“学其事” 19.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 D )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20.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 B ) B.福州电气学塾 21.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 C ) C.宁波女塾 二、填空题 1.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等四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使稷下学宫真正体现了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的特色。 3.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4.嵇康在批判经学教育的同时,创立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5.朱熹把人生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6.1898年由经元善集资,并得到中外人士赞助,设经正女学于上海城南桂墅里,此为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女子学堂。 7.梁启超于1896年发表了《论师范》一文,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8. 西周学校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 9. 汉武帝即位后,断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唯一指导思想。 10.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11.朱熹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读书经验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

中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1.P502抗大的教学方法:是由抗大创造的一套从实际出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包括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活”的考试。 2.P454“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被晏阳初称之为救国救民的唯一方法。 3.P454“三大方式”:在平民教育实验中,针对过去教育与社会脱节,与生活实际相背离的弊端,在强调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时,晏阳初提出了在农村推行的。包括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4.P428“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社会大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5.P229三舍法: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6.P205分斋教学制度:是宋朝地方官学时创立的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7.P246历事制度:是明朝国子监在教学制度上创立的教学实习制度。它规定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任职,时间各不相同,有一定的考核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8.P22六艺教育: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①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②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③射,射计教育④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教育⑤书,书写教育⑥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简答题 1.P468“活教育”的目的论 答: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不易做,做中国人不易做,做中国现代中国人更不易做。他从抽象到具体三个逐一递进,逐一包含的层次,论述其活教育的目的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做中国人是活教育深一层的目的。做一个中国人,他要懂得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做现代人进而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因此更为具体。(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普遍而抽象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性出发,逐层赋予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等涵义,使教育目标逐步具体。 2.P464职业教育的目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答:“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P451“全人生指导” 杨贤江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的指导。 一,对青年问题的分析。青年的身心特点极易导致青年问题,将影响青年的学业、个性和品德的发展。青年问题不仅仅师哥身心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最集中、最尖锐的反应。青年问题的产生是正常现象,只要教育者正确教育和指导,完全可以将青年引上正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全人生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方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是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的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