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的比较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的比较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的比较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的比较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受风俗、历史、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赋予许多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分别反映了各自文化发展的差异.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对比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之异同会有助于语言学习.本文结合实例从同一动物词汇代表相同的意义,同一动物词汇代表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动物词汇代表相同的意义,英汉特有的动物词涵义这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动物词汇涵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揭示和研究,不仅可以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而且对于不同文化的比较与导入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比较,人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英汉文化在动物词语上留下的历史文化差异,从而帮助人们顺利、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页码范围:33-34页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

学科分类:H031[语言、文字> 语言学> 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词义学> 基本词汇] 相关文章:主题相关

小议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和翻译

盛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不可能不考虑这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就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语言的各种要素中,词汇是基本要素。词汇作为表达语言意义的主要单位,在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动物词汇的所指与文化内涵的相同,相反和不同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文化对词汇的影响。需要我们采用合适的翻译技巧以及了解相应的文化内涵来处理这些问题。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翻译

一、汉语和英语文化内涵和所指含义相似

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词汇的含义和在各自语言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1.He was very dangerous. Lik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他非常危险,像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2.A dog's mouth emits no ivory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3.This is what we call a toad lusting after a swan's flesh.

这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鸽子”这一词与英文中的“dove”文化内涵和含义所指是一致的,都象征着和平。在盛大的庆典或者节日,我们都会放和平鸽。在英文中“crocodile”一词和汉语中的鳄鱼也有着一样的文化内涵,都有虚伪假慈悲的涵义,在汉语中,有“鳄鱼眼泪假慈悲”的说法,看下面这个英文句子:They a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really like him." 可以翻译为“在老人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是假惺惺的挤了几滴眼泪,因为没有人真的喜欢他。”下面还有一些例子:

as gentle as a lamb 十分驯良

as cunning as a fox 狡猾如狐狸

He had been a pig about money 他对钱财贪得无厌

He is rather an ass in some way 在某些方面他简直笨的是头驴

以上所说的都是所指和文化内涵相似的,这说明不同的语言里确实存在着有相同内涵的词汇,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的共通性。

二、所指含义相似,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

对于某些动物像猪、狗,在英文和汉语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狗”多是表示不好的涵义,比如: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群狗党。而在英文中,dog 是有着褒义的涵义的,比如:lucky dog, to be top dog, love me, love my dog.. "phoenix"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鸟中之王,雄性称“凤”,雌性称“凰”,在中国人的名字中,有很多像“凤莲”、“金凤”,成语“凤毛麟角”,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凤凰的喜爱之情,而在英文当中是没有这样的文化内涵的。在英文中,“bat"这个词会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会让人想到丑陋,怪物,吸血鬼,而在汉语中“蝙蝠”是没有这样的文化内涵的。

三、不同的所指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国家,白色的羊可以卖个好价钱,但是黑色的羊就便宜了,因此牧羊人不喜欢黑色的羊,“a black sheep"指得就是给家族或者社会抹黑的人,对应汉语的“害群之马”。

下面也是相同的文化内涵用不同的所指来表达:

爱屋及乌Love me , love my dog.

鸡皮疙瘩goose flesh

瓮中捉鳖 a rat in a hole

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一丘之貉birds of a feather

引狼入室set the fox to keep the geese

以上简要地总结了英语和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所指含义和文化内涵的关系,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了解相关的知识,采用合适的翻译技巧。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跨文化对比

论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血液,文化是发展语言的途径.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它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略)化载荷量最(略)此,对于不同国家的人来说,其传统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必然体现在各自的词汇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包括英语和汉语在内的所有语言中都有很多表示动物的词汇. 自古以来,动物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动物是人类重要(略)一;另一方面,许多动物被人们赋予神性,视为图腾,顶礼膜拜.这些动物形象积淀着特定的民族心理,负载着人们的感情.长期以来,人们便用动物和与动物有关的词来描写有关的人或物,赋予动物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是语言词汇系统中庞大的一族,其形式和意义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足以从一个角度来体(略)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取向与社会风格,折射出两个民族各自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双方,用语言对文化信息加以编码和译码进行交际时...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language is the(omitted)d of

culture and t(omitted)e is the track along which language forms and develops. In a word,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t. As the basic element of language, v(omitted)is the backbone of the whole language system. It certainly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most obviously and extensively. There is no doubt to say that for people with differ (omitted)ies, their thought ...

目录:Acknowledgements 第4-5页

Abstract in Chinese 第5-6页

Abstract in English 第6页

Chapter 1 Introduction 第10-15页

·Animal Expressions in General 第10页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imal Expressions 第10-11页

·Research V alue and Research Approach 第11-13页

·The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第13-15页

Chapter 2 Semantic Rationale and Structural-Func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imal Expressions 第15-22页

·Meaning Beyond Sign 第15-16页

·Structural-Func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imal Expressions 第16-22页·Nominal Metaphorical Meanings 第16-17页

·V erbal Metaphorical Meanings 第17-18页

·Adjective Metaphorical Meanings 第18-19页

·Adverbial Metaphorical Meanings 第19-22页

Chapter 3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nimal Expressions 第22-40页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Animal Expressions concerning English and Chinese 第22-29页

·Animal Expressions Sharing Similar Connotative Meaning in the Two Cultures 第22-23页

·Different Animal Expressions with Similar Cultural Connotations 第23-25页

·the Same Animal Expressions Have Different Connotative Meanings in the Two Cultures 第25-27页

·Animal Expressions Have Certain Connotative Meanings in One Culture, but not in the Other 第27-29页

·Reasons Caus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Differences 第29-40页

·The Way of Thinking 第29-34页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Objective World 第34-35页

·Different Phonetic System and Semantic System 第35-36页

·Different Aesthetic Ideas 第36-37页

·Myth and Legend 第37-39页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Customs 第39-40页

Chapter 4 Influence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40-49页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40-43页

·Difference of Lexical Level 第41-42页

·Difference of Eating Habits 第42-43页

·Daily Conversation 第43页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第43-45页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Chines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第45-49页Chapter 5 Conclusion 第49-51页

Bibliography 第51-54页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2.1 传统文化差异使一些动物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凤呈祥, 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

“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 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 最好离她远点)。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 s”, 以免引起误解。类似的动物还有凤凰(phoenix)。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是百鸟之王, 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语中phoenix 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如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宗教就像凤凰一样,在战争的灰烬中又复活了)。2.2.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1) 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如狗(dog)、猫头鹰(owl)、熊(bear)。与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厌恶的狗。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 ld dog (老手) , love m e, love m y dog (爱屋及乌)。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智慧的owl 和不祥的猫头鹰。在英语中owl 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 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 如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由于它夜间叫声凄惨, 认为它是不祥之物。人们一听到猫头鹰叫就会想到厄运或不吉利的事即将来临, 所以才有“猫头鹰进宅, 好事不来”的说法。天才的bear 与窝囊熊。熊在中国人和英

国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在英语口语中bear 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 如He is a bear at maths (他是个数学天才)。但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个熊样儿”、“真熊”等贬义词。(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孔雀(peacock)、蝙蝠(bat)、海燕(petrel)、喜鹊(magpie)、鱼(fish) 等等。骄傲狂妄的peacock 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而汉族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 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兴风作浪的petrel 与英勇顽强的海燕。英国人把pet rel 喻为那些带来灾祸、纠纷的人,《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将pet rel 释义为“A stormy petrel is a person whose presence excites discontentment, quarrelling, etc. in a social group. ”, 由此可见其一斑。而在中国人眼里, 海燕是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 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更是歌颂了海燕这种坚毅勇敢的精神。令人生厌的magpie 与报喜的喜鹊。英语中magpie 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不休的人。而在中国喜鹊被视为“吉祥鸟”, 人们把它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喜鹊叫, 喜事到”, 喜鹊临门是令人高兴的事。可怜的fish 与给人带来富裕的鱼。fish与鱼的文化内涵在中英文化的喻义更是大相径庭。英语中fish 含有贬义色彩, 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 如a poor fish (可怜虫) , a loose fish (生活放荡的女人) ,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汉语中鱼和“余”谐音, 中国人过春节时除夕夜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鱼。据说, 即使在不出产鱼的山区, 人们也用木头刻成鱼的形状, 摆在餐桌上, 藉此表达年年有余(鱼) 的良好企盼。特有的社会习俗赋予了鱼以丰富的文化色彩。三、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对应词3.1.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汉语中却没有相关的文化内涵cat (猫)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 如rain cat s and dogs (大雨倾盆)。中国人对此想象不到, 由于文化差异更难于理解。英语中还有很多与猫有关的习语, 如, bell the cat (为别人冒险) ,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机密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5163681.html,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作者:徐洁 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3期 摘要:文化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它所表 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探讨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法,尽可能减少文化亏损,全面传达词汇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指称意义;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85-02 翻译是译者对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常常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文化的差异必定造成翻译的困难。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 种文化的不同。”(1989)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差异在翻译中的补偿。 一、英汉词汇层上的跨文化差异 (一)指称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词的指称意义即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和概括时,始终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反映或概括就在不同的语言上表现出差异。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或不常见。 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如hot dog,hippy,fairplay,等都是汉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而汉语中的“天干”、“地支”、“楷书”、“赤脚医生”等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刘川,段跃萍,1998)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兜圈子才能表述。文化重点(cultural load)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sister是“姐”或“妹”,汉语中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严格区别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4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5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6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7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8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分析 9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10 论中美饮食观念与餐桌礼仪的差异 11 中英女性爱情观比较——以林黛玉与简爱为例 12 解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民族中心主义 13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 14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5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16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 18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 19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20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 21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 22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 23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 24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 25 复仇视角下女性形象研究——以《哈姆雷特》和《基督山伯爵》为例 26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27 从跨文化角度试评央视国际版的语言现象 28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 29 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 30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31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 32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33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 3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 35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 36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 37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3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 39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0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145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周艳琼(1976-),女,四川简阳人,讲师,从事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学方向研究。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goodenough,1957);“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Hudson,2005)。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 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aunt, 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 “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3.文化意义的空缺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oyster(牡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周艳琼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本文从词汇文化意义差异性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几个方面浅析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说明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145-02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报告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该语言群体独有的特征。词汇是语言中的最敏感、最活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动物词汇几乎是所有语言的一个重要的词汇组成部分,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动物词汇都反映各自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动物词汇不仅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成为语言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把动物和自然现象、性格、情感联系起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物词汇在语言中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许多动物已经在人类思维中形成某种象征,并且体现在语言中。动物词汇不仅丰富了语言,也成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的一些动物词汇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探讨了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动物词汇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差异;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引言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

响。人们常常借动物词汇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情感。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是一致的,如fox(狐狸)都用来表达“狡猾”。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有些会有偏差,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下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相似与不同。 2.文献综述 每个词汇都有它自身的含义,当我们使用其隐含或比喻意义时,这些可被称之为词汇的内涵。许力生(2006:129)曾给出定义:内涵指的是单词或短语超出其中心含义所具有的附加意义。他认为这些附加意义显示出人们对单词或短语所指代含义的态度和感受。隐含的反应要更基本、更深刻,而且比外延意义更能决定我们对不同词汇该做出何种反应。因此,内涵体现了理解过程中的价值。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整个语言系统的骨干。当然,它也是反映文化差异最明显且最广泛的要素。胡文仲(1999)说过,在语言系统的要素之中词汇是最灵活、最直接的一个,它包含了最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动物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它们可以折射出人类生活的历史发展。由于文化背景,英汉动物词的意义差异较大,比较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在东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作为语言重要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廖光蓉(2000:17)提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

浅谈英汉词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词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高熹 (交流生学院生物技术 168615140001)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文明的成果,因此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在其语言的各个方面,而其中词汇更能体现文化中的内涵。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了词汇中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本文对英汉词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西文化;词汇;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语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文化差异在其中有诸多的表现。英语和汉语分别是适用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系,其文化差异体现在词汇中的方方面面。 一、文化差异是词汇差异的原因 1、历史文化与词汇 中华文明相对于西方文明更为源远流长,其中几千年的文字发展较英语更能表达出准确的意义,即便表达同一词汇适用对象不同时也有不同的表达。例如,对于“我”这一第一人称词汇的表达,在汉语尤以文言文中,一般人可称我、余、吾、予、在下;大臣称自己臣;皇帝则为朕、寡人;读书人小可、不才;下人为奴才、老奴;出家人是洒家……而在英语中,这些众多的表达仅仅为一个“I”。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有一些历史上错误的观点也会大致词汇的不同。例如我国古代中医认为记忆是存在于心脏中,而这一观点也深入到了文化,make up one’s mind坚定思想去做,而中文习惯却为坚定信心,同样,决心、用心良苦、心碎、专心、心领神会、口是心非等都是这“错误”的历史因素在词汇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2、不同主观认识导致的词汇差异 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决定了各民族对客观对象有着不同认识。西方人对狗有着特殊的情怀,他们认为狗是忠诚、可靠、聪明、勇敢的象征。而在中文词汇中,比如狗头军师、走狗、狗东西、狗腿子、兔死狗烹、人模狗样……大部分均为贬义表达。 同样,英语中有一谚语“as cunning as a dead pig”翻译为“像狐狸一样狡猾”,而不能翻译为死猪,很重要的原因是猪对中国人而言是愚蠢的象征。 另外,西方人在表达词汇时避讳使用数字“13”,这与西方信仰基督教中最后的晚餐犹大是第十三个赴宴的有关。在中国“4”音同“四”,“18”代表着十八层地狱,因此中国的酒店常常不设第四层,人们买房也避讳十八层楼,而更青睐于“6”、“8”、“9”。 3、客观对象与词汇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的语言,词汇极为丰富,其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已被融入到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一)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我国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的本领,能上天,能入地,能在路上走,能在水里游,能在空中飞。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的象征。龙的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正是对“龙”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的道德观念,从而构成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就特别多。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扬之词。 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是邪恶的象征。龙被认为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Satan)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二)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牛”在我国农业史上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牛在我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形象,人们对牛的情感也反映在语言上。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牛”字的成语都富有褒义色彩,如汗牛充栋,老牛舐犊,老黄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 相反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而只是“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 鲁莽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人的绰号,这个词在John Arbuthnot(1667-1735)的笔下第一次出现时,指的是一个名叫John Bull的英国人,此人心直口快,行为鲁莽,躁动不安,滑稽可笑。calf(牛犊)、cow(母牛)、buffalo(水牛)的文化内涵也都是贬义的,如calf 比喻呆头呆脑的人;cow比喻肥胖丑陋的人;to buffalo sb.指哄骗某人。 (三)因习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民族中都有人养狗,且狗与dog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但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写“狗曲”。狗得病时可请兽医,还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但在汉民族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英语中有很多带“dog”的褒义短语和句子。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指爱屋及乌,“a lucky dog”指幸运的家伙,“Every dog has its day”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指有功者应受奖赏,“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指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等。 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地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地语言,词汇极为丰富,其中与动物有关地词汇极多.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地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地短语和其他成语.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地表现力,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地情感,丰富自己地语言,已被融入到各民族地语言中,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由于各民族地文化差异,动物被赋予地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地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地社会历史渊源,英汉语中动物词汇地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体现了其所属群体地文化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这样地情况,即一种动物地概念意义( )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地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地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地文化内涵.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地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一)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地文化内涵差异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我国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地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地本领,能上天,能入地,能在路上走,能在水里游,能在空中飞.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地象征,并以“龙地传人”而自豪.在我国几千年地历史中,龙有至高无上地地位,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地象征.龙地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地.正是对“龙”精神地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地道德观念,从而构成民族特有地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地成语就特别多.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扬之词. 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巨大地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地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是邪恶地象征.龙被认为是凶残肆虐地怪物,应予消灭.《圣经》中与上帝作对地魔鬼撒旦()就被称为 . 现代英语中用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二)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地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地自然环境中,各属于不同地文明体系,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地地域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地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地文化内涵和寓意.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牛”在我国农业史上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地工具.因此,牛在我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地形象,人们对牛地情感也反映在语言上.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牛”字地成语都富有褒义色彩,如汗牛充栋,老牛舐犊,老黄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 相反英语国家地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而只是“盘中餐”.他们眼中地牛满身缺点,如鲁莽闯祸地人狂怒凶悍胡言乱语. (约翰牛)是英国人地绰号,这个词在()地笔下第一次出现时,指地是一个名叫地英国人,此人心直口快,行为鲁莽,躁动不安,滑稽可笑.(牛犊)、(母牛)、(水牛)地文化内涵也都是贬义地,如比喻呆头呆脑地人比喻肥胖丑陋地人 .指哄骗某人. (三)因习俗文化不同而产生地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民族中都有人养狗,且狗与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但英汉民族对养狗地目地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地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地狗能得到相当多地“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写“狗曲”.狗得病时可请兽医,还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地‘假期’待遇”.但在汉民族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地.而在英语中有很多带“”地褒义短语和句子.比如,“ , ”指爱屋及乌,“ ”指幸运地家伙,“ ”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 ”指有功者应受奖赏,“ ”指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等. 与西方英语国家地人相比,中国人则更在意狗地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地目地主要是用来看门.因而在我国,狗地地位比起英语国家地同类来说要低得多了.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地东西,汉语中与狗有关地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鼠窃狗偷、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然而,中国人与西方英语国家地人们对猫地喜好情感恰好与狗相反.中国人喜欢猫,是因为它活泼可爱,可

英语的单词比较

1.neglect, ignore, omit “忽略,遗漏” neglect指对职责、义务或应做的事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这种忘记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Those who neglect their duties should be punished. 玩忽职守者应受惩罚。 Why do they always neglect the traffic regulation? ignore指疏忽、不顾、强调对某人或某物故意不理会,有时还带有固执地拒绝的意味。When I saw Tom, I stopped to greet him, but he ignored me and walked on. The teacher ignored my difficult questions. omit指因专注或疏忽而忘记某事,这种失误可能是有意或无意的,该词还可指删除不利或不必要的东西。 She should not omit to visit the museum. The third part of the book may be omitted. The joys of travel having long ____C______the disabled,are opening up to virtually anyone who has the means. A. omitted B. missed C. neglected D. Discarded 2.principal, principle principal既可作形容词,又可用作名词。作形容词用时,通常用来形容地位、作用等优于任何其它的物或人,常作“首要的”、“主要的”、“最重要的”解。作名词用时,通常指技术学校、师范学校或音乐学校的“校长”,在美国可指中小学的“校长”,等于英国英语中的headmaster;也可指剧团里的“主要演员”,在法律方面,只犯罪团伙中有别于教唆犯或从犯的“主犯”,在财政方面指经营的活产生利息的“资本”、“本金”等。 principle属名词,通常指做某事的“原则”或某种学科的“原理”。 3.continual, continuous, constant 这三个形容词都有“连续的”,“不断的”的意思,但也有所区别。 continual “连续的,继续的,老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或空间内有间歇的重复。通常修饰一个令人不快的东西。 continuous “连续的,不断的”,指某事在或长或短的时间或空间内连续发生,毫无间歇,但有开始和结束。 constant “不断的;经常的”,含有“永恒不变”的意思。 1. ________ smoking does harm to health. 2. She was tired of _________ trips to the grocery, school and office. 3. The noise of _________________ hammering disturbed me. 4. The brain needs a ____________ supply of blood. 5.There was ________________ rain for weeks. 6. It is important in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hat all the conditions should be ____________. 7. He was _________ in his efforts to improve his skills. 4.emerge,appear&loom这三个词都有“出现”之意

论英汉词法差异及其原因

论英汉词法差异及其原因 作者:吕娟王…文章来源:大学英语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9-30 9:30:39 摘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能部分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本文就英汉词法之间存在的几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其思维差异,阐述了研究英汉词汇差异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词法差异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1.引言 众所周知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表达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词汇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奠定语言的基础。因此一个人的词汇知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语言能力。但不少二外学习者却发现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并不意味着语言运用能力强。相反地还会出现用词不当、死搬硬套,学用脱节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学习者对词汇没有深入了解,对两者的差异缺乏比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文化特色;思维方式又影响语言,引导并支配语言的发展。东西方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时空观等方面的差异,使东西思维方式从总体上呈现不同的特征。这种思维的差异性影响了英汉语言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基本要素——词汇的构成和使用。 所以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尤其要利用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排除母语思维的影响。词汇学习也不例外。 2.英汉词法差异对比及其原因 (1)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那是因为在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自然客体和人类主体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英美人很重视客体意识,客体意识体现在他们的表达方式中。 而汉语则重视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例如:What happened to you?

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和承载文化信息,蕴涵着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关于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已有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温雁娜在文章《浅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认为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类似。2、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3、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4、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有文化内涵。5、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不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类似。 刘亚军在文章《简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词汇空缺现象。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三、习语与典故的差异。四、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我个人的观点和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往往词汇文化的差异最为突出。它主要体现在: 1、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在动物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上也各有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常用“虎”来喻“王者风范”, 如“虎虎有生气”, “五虎上将”。而汉语中的“虎威”在英语中却不用“tiger ( 虎) ”, 而用“lion ( 狮子) ”来表示, 如“bold as a lion ( 如狮子般勇猛)。英国人还以lion 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又如我国古代传说中, 龙( dragon) 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动物。在封建时代, 龙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汉语中也常出现“龙袍”, “龙椅”和“望子成龙”等褒义表达法。在英语中“龙”则是指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在西方人眼中代表着凶恶和丑陋,。 2、英汉两种语言对颜色词的使用, 从表达方式、感情色彩到运用范畴, 都反映出其文化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环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在颜色方面,汉语以“黄色( yellow) ”喻色情, 如“黄色影片”, “黄色录相带”, 而英语却用“blue”, 如“blue films”, 英语的“yellow books”并非指黄色书刊, 而是“黄皮书”, 是指法国政府发表的报告书。“白”在汉语中表示“丧事”的意思, 例如“白事”指丧事( funeral) , 同时指纯洁无瑕, 如白莲花和白酒等, 在英语中则用“白”象征着“幸运吉祥”, 如a white day ( 吉日) 。 3、词汇的文化渊源差异。不同语言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形象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渊源。汉语中的蟋蟀与英语中的cricket 指的是同一种鸣叫的小昆虫,但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渊源。“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印象,而在英美人们心目中,蟋蟀并没有伤感色彩,因文化渊源的关系给人的形象都是轻松愉快的。 4. 语言中的词汇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政治和法律上。我们汉语中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英语的liberation 差距很大, 前者是指无组织和无纪律现象, 后者主要是指反对政治的、社会的束缚。我们中国学生常将politician 译为“政治家”, 这是很不合适的。在英语国家里politician 一词往往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会引起人们的蔑视, 因为它是指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搞政治、玩弄权术的人。 5.语言运用范围和发展的差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体式、不同的宗教意识与社会进程中语言词汇的运用与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征。英汉民族各自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别较大,词汇运用范围有着明显的差异。英国四面环海,长期从事渔业生产和航海事业;而中国地处内陆,长期停留在农业经济阶段,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分别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济体式。例如汉语的词汇都是与农业有关系的“牛”、“猪”、“烂泥”;“班门”、“萍水”、“桑榆”;而英语词汇则与“大海”“鱼类”“船帆”有关。人的意识形态是由长期的看法和信仰组成。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表现十分明显。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英语国家的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因此God、church、priest等词汇也是经常出现与汉语中佛教词汇相互对应。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语言也在不同的社会进程中不断地发展。一些词汇已经少用或不用,一些新词涌现出来,更有许多旧词被赋予新的含义流行于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词汇,往往包括旧词新义的复出和新词的产生,这些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如汉语中的囧,英语中的in(潮),out等词。 6、汉语的日常寒喧语对于说英语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涵义 由于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的寒喧语也大不相同。中国人见面常说“吃饭了吗’相当于英国 人见面常说的“hello 。”或“hi ”,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吃饭, 我请你吃饭。”的涵义。同样“你上哪儿去了”或“你到哪去了”这些也莫过于英国人见面打招呼“hello”或“hi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种招呼语有不尊重对方的涵义, 回答语往往是“少管闲事”。 综上所述,要学好英语不仅要了解它的语言学知识,还要研究语言的文化因素。只有了解了汉英在词汇上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才能学好英语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出现文化休克和语用错误。 参考文献:[1]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20—130.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40—50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作者/ 李海艳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词汇与人类文明密不可分,它们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由于人类有着相似的思维能力和共同的认知规律,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动物词汇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动物词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有所差异。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充分考虑这些动物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异同,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下面,本人将从三个方面对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进行分析。一、所指动物相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无论中西,人类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人们认识动物的角度都是基于动物的基本属性,因此导致对动物产生的联想大致相同或相似,自然就会赋予动物词汇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例如狼(wolf)对待猎物凶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来形容人残忍、贪婪,如“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狐狸(fox)用来形容人奸诈、狡猾,英汉语言中都有“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鸽子(dove)在中西文化中都常常被视为和平的象征,在一些大型活动中,经常能够看到放飞鸽子的情形,代表着人类企盼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英语也

有“dove of peace”之说。另外,“天鹅”(swan)都象征“高贵”和“圣洁”“蜜蜂”(bee)使人都联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二、所指动物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由于受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影响,导致有些动物词语所反映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西方对狗和龙的'态度。西方人把狗视为人类的忠实朋友,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可当做人的伴侣和宠物。英语中许多带有dog 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 (范文网.fwsir.) 例如“a top dog”(优胜者,头头),“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快活的人)等,还有很多带有dog的谚语都含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中国人虽然也养狗,但在汉语中带有狗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甚至是侮辱性的,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鸡鸣狗盗”“走狗”等。“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位置,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且含有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西方的龙是长着一对巨大的蝙蝠翅膀,身体粗壮,而且有巨爪,会喷火焰的怪物;是喜欢收集财宝和美女,是邪恶、黑暗、残暴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