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常见问题

货币政策:常见问题
货币政策:常见问题

第8单元货币政策

常见问题

1.如何理解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主要包括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的各个目标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有的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但有的目标之间存在冲突性,并且同样两种目标在不同时期也会表现出一致性和冲突性。这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挑战。通常来说,当不同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时,各种货币政策目标比较容易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同时实现。但是,当不同目标之间存在冲突性时,货币政策通常在实现一个目标时,需要以牺牲另外一个目标为条件。货币政策目标的冲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对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矛盾作了经典的阐述。菲利普斯在半个多世纪前对英国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的数据分析发现了两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工资水平上升时,就业率下降;工资水平下降,就业率上升。由于工资变动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一致性,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就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中央银行无法同时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而只能对两者进行权衡,在菲利普斯曲线中选取一个合意的组合。

但是,随着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中可能并不严格存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负相关系,最著名的是弗里德曼提出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实际经济中存在一个物价水平稳定下的自然失业率。如果货币政策试图使得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之下,就只能使得通货膨胀上升,而失业率很难继续下降。尽管对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争议,但是大多数学者同意在短期内仍然有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2)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要促进经济增长,通常要求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给量,从而刺激国内的总需求,拉动产出上升。但是货币供给的增加通常不会完全转化为对产出的拉动。当国内的生产难以短期内扩大时,由货币供给增加带来的总需求上升无法通过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来满足,这时就只能通过物价的不断上涨来达到市场的均衡。因此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

通常面临两难选择。

学术界对于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增长是物价稳定的物质基础。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国经济学家阿莱提出“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建议。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够刺激投资和产生,促进经济增长。总体来说,从短期来看,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两者存在一致性。从货币政策方面来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大力扩张货币,这只能在短期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长期经济发展的缓慢,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中的“滞胀”就是这种情形。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物价稳定条件下,通常不一定能够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比如国外需求下降会带来本国国际收支的赤字。这种赤字通常需要通过改变国内外商品的贸易条件来实现。如果通过本币贬值来调整,那么,贬值将带来进口商品的上升,从而推高国内物价水平,出现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如果控制汇率水平,那么干预外汇市场的结果是国内货币发行的上升,产生通货膨胀。这种稳定物价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也需要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对两个目标进行权衡。

(4)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差异通常会带来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通常来说,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其国民财富上升较快,本国居民就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出现国际收支的赤字。另一方面,当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时,一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吸引资本的流入,引起国际收支的盈余。然而,上述两个方面并不能完全抵消。因此,经济快速增长可能引起国际收支赤字,也可能引起国际收支盈余。这就提高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难度。

2.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有何特点?实践中如何选择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操作指标通常具有两个特征:(1)直接性,即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直接引起这些指标的变化;(2)灵敏性,即对政策工具的运用反应很灵敏。根据这两个特点,在选择操作指标中需要遵循以下四个要求:(1)可测性,(2)可控性,(3)相关性,(4)抗扰性。通常可以作为操作指标的工具包括准备金、基础货币、再贴现率、准备金利率、央行票据利率等。

(1)准备金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指标之一。它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抗扰性。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可以直接由中央银行控制,可控、可测,并不会受其它因素的扰动;而且它直接作用于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应量,相关性强。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震动大,一般中央银行不经常调整。但是,我们看到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年至2010年间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相当频繁。采取这种激励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因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货币发行过大,需要采用同样具有很大作用的相反政策予以抵消。另外,超额准备金也是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之一。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相比,超额准备金的可控性要略低。但是中央银行仍然能够对它进行有效的控制。通常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政策来调控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比例,使超额准备金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2)基础货币是货币政策另外一个重要操作指标。通常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多种工具有效的控制基础货币的总量,比如公开市场业务、央行票据、再贴现和再贷款等。因此基础货币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并且基础货币量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可测性高。但是,基础货币相关性比较差。因为货币供应量不仅取决于基础货币,还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大小。当货币乘数波动较大时,基础货币与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就比较低。只有在货币乘数比较稳定时,它才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在金融市场不发达、信用程度比较低的经济社会中,控制基础货币能够有效地控制经济中的货币总量。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中,经济的计划性质使得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信用程度的逐步提高,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下降,从而与最终目标的关联程度降低。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再将货币供应量作为重要的政策指标进行调控。

(3)各种利率指标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操作指标。能够成为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利率通常是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或者能够直接影响的利率,比如再贴现率、准备金利率、央行票据利率等。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调整再贴现利率和准备金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实现影响最终目标的目的。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流动性管理来影响央行票据的利率水平。但是利率作为操作指标的有效性受到经济制度和条件的制约。比如在我国,存贷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时候,存贷利率差较大,商业银行放款动机很强。这时小幅度调整再贴现利率和准备金利率对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影响不大,从而这种政策就较难发挥

作用。因此,用利率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需要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经济环境。

3.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特点和实践中中介指标的选择问题?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与操作指标的选取要求一致,中介指标的基本要求也包括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抗扰性。但是,相对来说,中介指标的可控性和抗扰性要比操作指标略差,但是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要比操作指标略高。常用的中介指标包括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另外,信贷量和汇率有时也作为中介指标。

(1)市场利率作为中介指标通常具有很好的可测性和相关性,能够有效地影响货币和金融变量,作用于实体经济。通常,货币政策根据经济环境设定理想的市场利率水平,如果实际市场利率低于理想水平,就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整,影响市场利率,使其向理想水平趋近。但是,作为市场活动自发决定的利率水平,通常较难由货币政策有效地控制,并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出现波动,抗扰性也较差。

(2)货币供给量通常是各个国家中央银行监控的重要中介指标。通常来说,货币总量对总需求的影响很大,货币供应量上升,公众手中的货币持有量增加,就会增加总需求;反之货币供应量下降,公众的货币持有量下降,就会减少支出。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也较好,一般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商业银行汇报的数据进行统计,定期得到货币供应量数据。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和抗扰性较差。这主要是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经常变动不?带来的。

在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中存在一个重要的争论: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到底哪一个作为中介指标。根据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的分析,我们知道对于这两者的选择要根据实际经济中的特征。通常来说,如果商品市场的总需求波动性较大,那么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中介指标要比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更优;如果货币需求函数非常不稳定,那么选择利率作为政策中介指标要比选择货币供应量好。另外,在这两者的权衡中,不仅仅取决于总需求波动和货币需求波动的相对大小,还与利率传导机制中,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和总产出的利率敏感性有关。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有哪些?如何理解各种传导机制的作用机

制?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指货币政策从工具到目标之间的作用机理。不同的政策工具具有不同的传导方式,同一种政策工具操作也会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货币政策目标。归纳起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1)金融价格传导论。金融价格传导论认为货币政策从工具到目标通过金融价格发挥作用。当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之后,首先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而金融资产的价格通过改变资金流向作用于实体经济,从而实现政策目标。两种主要的金融价格传导论分别是: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和托宾的Q理论。

利率传导机制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无论是数量变化还是价格调整),首先影响市场利率水平。比如调整基础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和需求影响市场利率,而调整再贴现率等价格工具的政策调整直接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市场利率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家庭的消费和储蓄决策,从而影响总需求,达到调整产出、物价等政策目标。利率传递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市场利率是否能够产生有效的影响,即利率对于政策工具的敏感性;其次,利率变化是否能够有效地调节总需求,即总需求的利率敏感性。只有上述两种敏感性较高时,利率传导机制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托宾的Q理论则从企业投资决策视角入手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理。Q理论认为,企业是否进行投资取决于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公司重置成本的相对大小,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的比就是Q值。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公司重置成本(Q大于1),那么公司可以以较低的资金进行投资,并将股票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到证券市场,进行套利。因此,当Q大于1时,企业就会增加投资;反之,Q小于1时,企业就会减少投资。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影响利率水平后,股票价格就会发生变化,这会影响Q的大小,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而投资的大小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产出水平。比如,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量,那么利率会下降,股票价格会上升,从而Q上升,企业会增加投资,总需求增加,推动产出水平上升。与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比较,Q理论将凯恩斯提出的投资的利率敏感性进行了更加微观的解释。

另外,汇率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价格也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本国货币贬值,从而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这增加了对本国产品的净需求,从而会促进生产。

(2)货币传导论。货币传导论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量的变化进行传导。货币量的增加,直接增加居民手中货币余额,使得实际持有的货币高于理想的持有比例,从而居民会增加支出,总需求就会上升,从而拉动产出水平。货币主义学派是货币传导论的主要支持者。货币主义先驱弗里德曼提出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利率、持久性收入、人力资本、财富、物价变动等等。但是,弗里德曼认为,利率水平通常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同向变化。因此,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非常小。比如说,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提高利率,然而经济中的其他资产(包括物质资产和非物质资产,如人力资本)的报酬率在经济过热下收益率也同步上升。从而企业不会因为利率上升而降低投资水平,消费者也不会因此而降低消费支出。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利率传导机制在实际经济中是无效率的,真正起作用的是货币量机制。在经济过热下,中央银行紧缩货币,使得人们手中的实际货币持有量低于理想水平,人们通过减少支出增加货币持有。这种行为使得总需求下降,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3)信贷传导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进行传导。货币政策变化后,商业银行根据利率、流动性和借款人信用状况作出灵敏反应,从而改变贷款的供给。这影响企业、家庭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总需求。信贷传递论强调银行的经济活动对于货币政策作用的影响。

5、如何搭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现代国家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最重要的两种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如何合理使用这两种政策成为决策者首要面临的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各自的特征,只有合理发挥不同政策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达到稳定经济、保持充分就业等目标。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要高于财政政策,可以对短期经济波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由于货币政策调整的是经济中的名义因素,名义因素通常在长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较小,因此货币政策的长期作用较低。财政政策则相反,财政政策通常灵活性较差。要推出一项财政措施,通常需要通过较长的政治过程。但是,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长远的影响。例如增加财政支出进行基础建设,它一方面对于基础建设相关的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提供了更加好的基础环境为企业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降低成本。这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表现。因此,对于不同的经济问题需要合理使用这两种政策。

通常来说,两种政策有四种搭配:双紧、双松、一紧一松和一松一紧。双紧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实行紧缩操作。这种政策通常运用于经济过热时期。为了让过热的经济快速恢复到正常发展渠道,需要同时采取紧财政和紧货币的政策。一方面通过紧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紧缩总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收会降低企业盈利能力从而减少投资需求,减少财政支出直接降低总需求。两种政策搭配会快速降低总需求,将经济拉回到正常发展道路上来。双松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实行宽松操作。这种政策搭配通常运用于经济萧条时期。为了让经济快速复苏,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多的货币量和更低的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另一方面通过扩张财政降低税收和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投资和增加总需求。因此双紧和双松主要是调节总量。

一松一紧和一紧一松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差别化调整,要么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要么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搭配主要使用在总量平衡的基础上调节经济结构。当采取松货币而紧财政时,经济中的政府经济活动的比例将会下降,而私人部门的活动比例上升,并保持总量基本不变。相反,当采取紧货币和松财政时,政府活动在经济的比例将会上升,而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比例将下降。

因此,在实际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必须运用好两种政策,合理搭配不同的政策,发挥不同政策的优势,才能保证目标顺利实现。

投资银行基本知识

一.名次解释 1.投资银行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机构层次指作为金融市场中介机构的金融企业——投 资银行、行业层次指投资银行的整个行业——投资银行业、业务层次指投资银行所经营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学科层次指关于投资银行的理论和实务的学科——投资银行学。 2.资产证券化:是指经过投资银行把某公司的一定资产作为担保而进行的证券行,是一种 与传统债券筹资十分不同的新型融资方式。 3.绿鞋期权:由美国绿鞋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时率先使用而得名,在证监会颁布的 《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中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在发行方案中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该机制可以稳定大盘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防止股价大起大落。 4.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证明,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一个基 本单位的所有权,是确定股东与公司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凭证。 5.红筹股:在中国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主要业务来自中国大陆的股票就是红筹股。 6.路演:是股票承销商帮助发行人安排的发行前的调研活动并对可能对投资者进行的巡回 推介活动。 7.毒丸条款:起源于股东认股权证计划,是目标公司为防止敌意收购而作的部署,一旦目 标公司被并购,并购方立即陷入大规模清偿债务的困境,犹如吞食了毒丸。 8.杠杆收购:是企业兼并的一种特殊形式,实质在于举债收购,收购方以目标公司资产作 抵押,运用财务杠杆加大负债比列,用低投入收购承购后,盈利完成,出售的一种方式。 9.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人将风险资本投向刚刚成立或快速成长的未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投资,使其快速成长,数年后通过上市等方法撤出投资,取得高额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10.IPO:是指股份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企业股份的公开上市,将拥有的私人 权益转换成为公共股权,在获得市场认可后,转手以实现资本增值。 二.单选 1.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答:1773年。 2.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答:1792年。 3.在什么时候的什么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有了按国际惯例和规范组建的投资银行? 答:1995年8月,中外合资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建成中金公司。 4.美国在什么时候废除了什么法案,并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答:1999年12月,美国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5.哪一年我国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正式确立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什么管理制度。 答:1995年,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管理制度。 6.证券按发行方式可分为哪两种?答:公开发行和私募发行。 7.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非公开发行也叫私募发行,所面对的必须是多少人以下的特定对象? 答:200人。 8.我国的重点企业债券是哪一年发行?答:1987年。 9.中国证监会收到申请文件后几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答:5个。 10.在发行申请文件核准后几个月内,安排该股票上市交易?答:6个。 11.西方经典MBO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答:委托——代理理论。 12.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期一般为几年?答:7~10年。 13.中国的风险投资从什么时候起步的?答: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 14.证券投资基金起源于英国。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 观调控) 课程时间教学环节:社会调查 【实践教学目的】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使学生对金融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内容】 货币银行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担负着向学生开启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大门和提高学生金融理论素养的任务。 实践教学大题目安排为三个 1、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2、关于我国金融监管 3、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 近三年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媒体上的讨论也很多。在课堂上,有些老师说人民币照着这势头升值,终有一日能替代美元的地位,也有些说这时候人民币是不好的做法。 昨天在《经济郎眼》看到这样的报告:“近期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而逆转。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约30%,但自去年第四季度起,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持续扩散,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明显,0.88%的贬值幅度创下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值,有媒体认为这基本宣告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代的结束。”中,我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波动挺大的。 由此可看我国的货币汇率变动波动幅度大且持续的。因此,我想要探讨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情况,了解我国货币政策下的汇率变动情况。 (二)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各国经济生活的现实表明,国际货币交换作为国际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仍然受着价值规律的支配。谁违背这个规律,谁就必然要付出代价。由于汇率作为一种特殊的价格,不但影响个别的经济活动,而且还会影响一国所有的对外交易,因此,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学号Y07030039000001 姓名简春涛 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指导教师 专业金融学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2010 年 6 月30 日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Graduation Thesis / Design Title Exchange rate undulation to monetary policy influence Department / School Distance Education Specialty(choose one)International Trade Author of Thesis/Design chuntao jian Student ID No. XXXXXXXXX

Thesis Advisor Grade XXXX Date XXXXX 论文审题表 选题研究 课题 汇率波动的影响 题 目 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选题 说明 论 文 要 点 本文论述了影响汇率波动 的因素包括:国际收支,利率和 通货膨胀等。汇率波动对货币政 策作用的影响表现在:影响货币 供应量,中央银行的产出,利率 和国际金融业务等。分析得出这 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抵消其负面 影响。

研 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阐述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研究基础针对当前国内外的金融状况,以影响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为基础进行论述,分析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定题 题 目 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指导 教师 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时间年月日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V AR脉冲响应图的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选取1990-2009年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的经验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变量对于GDP变化的贡献率。最后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影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理论回顾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但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 赵晓雷,1999.1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的供给

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变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它与货币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但在我国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直接调整利率或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投资分别给一个冲击都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上下波动。货币学派也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货币交易方程式表述:MV= PY,公式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货币供给量,P 代表价格水平,Y 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根据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具有轻微变动,V的变化导致了GDP 随之变化。 凯恩斯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GDP 的影响,认为货币冲击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大多数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货币政策控制

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它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①货币政策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③货币政策目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由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因而货币政策的三要素之间存在一种逆向制约关系。 2.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内涵及诸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 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 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 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在经济发展快时,总是伴随着物价较大幅度的上涨,而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国家政策和货币管理当局只能在可接受的物价上涨率内发展经济,在不妨碍经济最低增长需要的前提下稳定币值。 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主要区别

5、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主要区别?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投资银行的经济功能? 答:(1)(一)业务主体不同 投资银行以证券承销业务为核心, 商业银行则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 投资银行的业务极为广泛,既包括证券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还包括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资产管理、企业并购、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咨询服务和金融工具创新等方面。 商业银行的业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即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二)融资体系不同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中介,而商业银行则是货币市场上或借贷市场上的金融中介。 投资银行并不介入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之中,而只是收取佣金, 投资者与筹资者直接拥有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直接融资)。商业银行则不同,商业银行在融资活动中同时具有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的双重身份(间接融资)。 (三)利润构成不同 投资银行主要是佣金收入, 商业银行主要是存贷款利差收入 投资银行的利润来源分为三个部分: ①佣金:一级市场、二级市场 ②资金营运收益: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 ③利息收入:既包括证券抵押贷款的利息收入,又包括保证金存差的利息收入。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包括: ①存贷款利差 ②资金运营收入 ③中间业务和表外收入 从其利润来源的排序来看,商业银行的基础收入是存贷款利差, 虽然在利润来源中商业银行也有其他收入,但其所占的比重往往较低。 (三)利润构成不同 从利润来源的各项具体内容来看,投行和商行之间也存在差异。 佣金:投资银行佣金侧重点在证券承销和证券经纪业务方面, 而商业银行佣金重点来源于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资金运营:商业银行的主要来自贷款和投资两部分,而其中的投资通常是用于购买风险较小、收益较稳定的国债和各种基金,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投资银行的资金运营通常是用于参与企业兼并、包装、上市等方面, 这种“投资”不是实质性的股权投资, 而是契约型的股权投资,其资金运营较少具有长期性质。 (三)利润构成不同 借贷利息差收入: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按期限可分为活期、定期、储蓄三种类型, 贷款也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等多种形式,利差收入灵活多样; 投资银行利差来源的保证金存款不可能有多种类型,对保证金的运用也不能随心所欲,投资者也可以随时支取自己的保证金, 因而投资银行的利差来源及收入只能靠存款差,从而显得单一、量少。 (四)经营方针不同 投资银行强调稳健与开拓并重 商业银行强调稳健与安全为先 (五)其他区别 业务概貌

中国货币政策

一.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回升。 从宏观上来说,2013年至今,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呈现“精准定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满足了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了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3—15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根据外汇流入、货币信贷增长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政府方面也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B、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稳定。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C、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持续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2.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3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4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饿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调控利率和控制货币总量追求货币均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4、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5、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中央银行难以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货币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导性金融变量。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并不直接处于中央银行控制之下,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选择某些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影响并在短期内度量的金融指标作为实现最终目标的中间性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控制和调节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因此,中间性指标就成了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择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自1984年到1995年,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种做法符合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在把银行信货作为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的情况下,货币总量控制与信贷投向分配都由计划安排,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两个目标比较容易协调。但是改革开入以后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倾向政策的双重目标并没有能够同时实现。1953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个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看,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货币的基本立足点。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沿用了改革开放前的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理论依据是:货币都是通过贷款渠道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住货币供应。随着市场化金融运行体制的确立,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逐渐失去了两个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是资金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二是国家银行的存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提高。因此,中央银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不宜再作为中介指标,而应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月对其进行统计监测,以利于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金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影响:发展 一、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采取货币政策的措施以及达到的目标 1.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世界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商业银行 1.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theWorldBank)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俗称,“世界银行”这个名称一直是用于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 这些机构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 今天它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 花旗银行Citibank美国 花旗银行(Citibank, N.A.)是花旗集团属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总部位于纽约市公园大道399号。 3. 汇丰银行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香港 汇丰银行全称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HSBC和汇丰)为汇丰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属于汇丰集团的创始成员以及在亚太地区的旗舰,也是香港最大的注册银行,以及香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其他两个是中国银行(香港)和渣打银行),总部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号香港汇丰总行大厦,现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各附属公司主要在亚太地区设立约700间分行及办事处。 4.其它 汉华实业银行ManufacturersHanoverCorp.美国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anadianImperialBankofCommerce加拿大 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BankofCanada加拿大 劳埃德银行LloydsBankPLC.英国 里昂信贷银行CreditLyonnais法国 伦巴省储蓄银行CassaDiRisparmioDelleProvincieLombarde意大利 梅隆国民银行MellonNationalCorp.美国

(2020年编辑)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3、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

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4、国际收支平衡所谓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一般而言,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一般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的。因此,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贯彻和目标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方式转向间接调控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五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①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②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大动作是降息。11月下旬人民 币存贷款利率下降1.08%,是十年来罕见的猛烈的货币政策动作, 体现出政策当局对未来宏观经济下行的担懮。正如降温的政策效应 需要累积一样,升温政策要将企业与居民的情绪点燃,同样需要时 间的积累和政策能量的持续加温。因此,市场与政策的博弈过程中,降息的预期仍然会持续。第二个大动作是放开信贷额度。伴积极财 政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也 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从而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导致出现的『枯 萎病』。出口需求的大幅消失、居民消费无法短期弥补出口需求短 缺遗留下来的缺口,必然反向对上游形成需求萎缩链条,从而出现PPI与PMI的急速下跌。因此,以积极财政政策来抵消外需萎缩,4 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将从生产第一部类入手,这种需求必须有配套资 金的支持。笔者预期,从今年冬天开始的以高速铁路为中心的固定 资产投资,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持续的流动资金的支持,这必然形成对货币信贷额度的冲动性需求。全球性金融危机经 济衰退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大面积滑坡,迫使政 府在结构调整没有完成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 扩大的信贷规模,将直接持续地为上游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 中国经济有可能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政策性力量的强力促成下迅 速摆脱『危机』的压力,但最终需求因为外贸和内需不足而迫使经 济再次回落,从而形成相对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资料过剩,这种 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效益保证,最终迫使银行以商业利益为目 标而收缩信贷。这种预期的潜台词是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走 出一个W底。换句话说,在中国经济已经高度介入全球经济循环时,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还会受到国际力量的消极影响,为了抵消这种消 极影响,货币政策上就得运用汇率工具了。 由此而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大动作就该是人民币主动或者变相贬值了。当前,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为相关企业出 口提供政策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政性的货币贬值,但出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打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问过程 (1)货币政策时滞的构成 ①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问,它又分为两个阶段:a.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距,称为认识时滞;b.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问,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②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经济与金融条件。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a.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间目标发生作用的时距:b.市场时滞是指从中问目标发生反应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2)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一般说来,时滞短,则政策见效快,也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但相对来说,时滞长短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时滞是否稳定可预测。如果时滞不稳定,难以预测,那么,即使货币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出台的时机也合适,但货币政策可能会在错误的时点上生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虽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难以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而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的对策,货币当局的政策可能归于无效。不过,实际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有个过程,因此,货币政策仍会部分有效。 4.其他经济政治因索的影响 (1)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在这段时问内,如果经济出现某此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 (2)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既得利益,这此主体会作出强烈反应,形成压力,迫使货币政策调整。

投资银行学课后练习题

注:后边有“(*)”的题目答案不一定正确,请自行斟酌 第一章投资银行概论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是 C 。 A证券承销 B兼并与收购 C不动产经纪 D资产管理 2、 A 是投资银行最本源、最基础的业务活动,是投资银行的一项传统核心业务。 A证券承销 B兼并与收购 C不动产经纪 D资产管理 3、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起源于 D 。 A北美 B亚洲 C南美 D欧洲 4、证券市场由 ABCD 主体构成。 A证券发行者 B证券投资者 C管理组织者 D投资银行 5、通常的承销方式有 ABCD 。(*) A包销 B投标承购 C代销 D赞助推销 6、以下属于投资银行的功能的是 ABCD 。 A媒介资金供需 B构造证券市场 C促进产业整合 D优化不确定 7、投资银行的早期发展主要得益于 ABCD 。 A贸易活动的日趋活跃 B证券业的兴起与发展 C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 D股份公司制度的发展 二、判断题 1、做市商是委托代理商,他们通过实际的或电子证券交易互相报价,按照客户提出的价格为他们(证券的买者或卖者)的交易提供服务,只收取佣金而不承担价格或利率变动风险。(×)解析:经纪人是委托代理商,他们通过实际的或电子证券交易互相报价,按照客户提出的价格为他们(证券的买者或卖者)的交易提供服务,只收取佣金而不承担价格或

利率变动风险。 2、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交叉是必然趋势。(√) 3、我国现行金融业分业管理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只能开展存贷款业务,而不能经营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和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而证券公司只能经营投资、经纪和证券自营等业务,不能从事其他业务;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也只能严格限定在各自的领域里经营,不得跨行业经营。(×) 4、现代投资银行业组织形式的主流是公司制。(√)(*) 三、简答题 1、简述投资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①提供金融中介服务 ②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 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④推动产业集中 2、简述我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答: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88年允许国债流通,再到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经过一系列试点,终于产生了中国的证券市场,投资银行也应运而生。这一阶段,投资银行主要经营各类债券,股票交易量极小。1992年后一大批证券公司相继组建,1995年8月,中外合资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有了按国际惯例和规范组建的投资银行。1996年,万国、申银两大证券公司实现强强联合,组建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证券公司。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国家开发金融公司”。1999年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很多涉及投行业务。近年来,中小证券机构在激烈竞争下纷纷增资扩股,涌现了一批资本金上亿的证券公司。 四、论述题 论述投资银行的业务。 一.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本源、最基础的业务活动 二.证券经纪交易。投资银行在二级市场中扮演着做市商、经纪商和交易商三重角色。 三.证券私募发行。证券的发行方式分作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两种,前面的证券承销实际上是公募发行。私募发行又称私下发行,就是发行者不把证券售给社会公众,而是仅售给数量有限的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

小度写范文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模板

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中国货币政策,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7中国货币政策如下 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 (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 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 2.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 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 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 5.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 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 (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1.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行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旬末该行全行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