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历程回顾与新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历程回顾与新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历程回顾与新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历程回顾与新构想

摘要:在梳理改革开放40余年国土整治领域重要政策文件基础上,总结了国土

整治历程中的发展经验、主要问题以及新趋势,并提出了新时代国土整治新构想。新时代国土整治目标将牢牢结合生态文明战略,以期实现空间、资源、生态环境

优化,打造以人为本高品质国土空间。新时代国土整治是通过“承载力”“适宜性”

评价机制,结合综合研判、归因分析划分“国土整治”功能分区开展重大工程,多

措并举处置国土开发利用过程中“负外部性”问题,修复国土功能,以实现空间结

构优化调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灾害污染治理,以期提升国土空间

承载力、适宜性、美丽度、安全性,提升国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治理活动。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土整治;发展历程;新构想

引言

按照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自然资源部新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能,统筹国

土空间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海洋生态、海域海岸

线和海岛修复等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统筹做好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是当前土地整治转型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梳理近40年来我国土地整治发展历

程及所取得的经验,对新时期我国国土整治历程回顾与新构想进行了叙述。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历程回顾

1.11999年以前: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都处于探索阶段,3个概念

独立存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各地对土地整治的探索不断深化,国家层面加强

了顶层设计和宏观引导。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管理法》,对国有荒山荒地滩涂开发和生产建设损毁土地复垦做出原则性规定。1987年7月,在辽宁省

本溪市组织召开的全国首次土地开发典型经验交流会,号召加强土地开发以保持

全国耕地面积相对稳定。1988年2月,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山东省青州市

南张楼村启动了我国土地整治领域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试验,也称“巴伐利亚试验”“城乡等值化试验”。198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土

地复垦规定》,土地复垦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199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

开常委会,充分肯定了一些地区开展土地整理的经验,指出土地整理潜力很大,

是解决中国耕地不足的有效途径,事关国家长远大计。1997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明确“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提出“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

好土地建设”。这一阶段为土地整治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借鉴海外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土地整治的实施途径。

1.2市场经济初确立:整治割裂、统筹难调(1998-2017年)国土整治“五位一体”搁浅后,作为“国土整治”实施方案的“国土规划”职能伴随机构改革从国家计划

委员会转到国土资源部,2001年“国土整治”再次出现在政策文件中,原国土资源

部制定了国土资源“十五”计划纲要,纲要提出国土综合整治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逐步开展国土整治,促进陆地、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但是全国统一的国土

综合整治工作一直在探索阶段,统一部署和管理尚未形成。此外,国土资源部的

职能不能涵盖国土综合整治的目标,水利、林业等各部门开展分属部门领域的专

项国土整治活动,本文将国土整治归纳为早期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建设、灾

害污染治理三方面,以回顾此时期分散的专项国土整治。

1.3 2008年至今:以“土地整治”概念更新为统领,土地整治事业进入多元融合、综合发展新阶段。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大规模实施土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本文解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的背景,全面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旨在总结其经验,从而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其经验主要有: 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 必须尊重农民的创造性选择; 必须循序渐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经验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成功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发挥了巨大的制度效应,它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彰显了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可以说,中国农民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还多的人口。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它是伴随着上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而诞生的,这种土地制度规定了我国农村土地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所有单位,是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特征的,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国情下,这种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唯一的正确的制度选择。其在实施的20年间, 确实比那种“个体的、分散

的、落后的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有活力,为国家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为了适应国家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历史过程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年国家初步工业化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工业化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人民公社制已完成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其弊端也日益暴露。 人民公社制本质上是高度集中的“政社合一”体制,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强调提出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强行在全国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并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统一安排生产、统一调配劳力,彻底废除农村土地私有制,彻底剥夺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从而使土地乃至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都属公社共有,由公社统一经营。由于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到1978年,全国尚有2. 5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因而,一轮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迫在眉睫,一种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呼之欲出。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的分田单干,包产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土地政策的变革成为农村改革乃至中国改革的突破口。[1]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带有鲜明的渐进发展的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的农地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1978-1993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1993年-至今),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2]:

农村土地征用协议书范本

农村土地征用协议书范本 农村土地征用协议书范本一 甲方:乙方: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依据(号)《关于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在设见:一、征用时间:年月日,时间为亩;年年;,征用土地用于建,经甲乙双方同意达成如下意 二、被征用农户面积为xxxx亩 三、付款方式为一次性补偿。按照甘肃省定西市(号)文件精神执行;注:征用土地为元每亩。 四、经甲乙双方同意签订后,甲方不得干扰乙方正常施工,不得无理取闹,如甲方组止、破坏,一切后果由甲方承担;乙方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文明施工,一切事故由乙方自行承担,与甲方无关 五、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一份,鉴证方一份,甲乙双方同意后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鉴证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农村土地征用协议书范本二 甲方: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乙方征用甲方土地亩为乙方建设所用。现经过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地块的位置和面积 1、征用(收)甲方地块(以下简称该地块)位于,四至为:东至、西至、南至、北至,具体位置和四至详见附件。 上述地块总面积为亩。 2、该地块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现属于甲方,拟用于乙方开发建设项目所用。

第二条土地补偿费 1、补偿费标准:每亩元人民币。 2、补偿费总额:按土地面积亩,每亩元计算,补偿费总额为万元。 第三条土地补偿费的支付 乙方按本协议约定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已经一次性给付原承包人补偿费,并签订了使用权永久转让协议 第四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合同签字生效,即表示甲方同意乙方的征用方案,没有异议。 2、合同生效后,该地块使用权归乙方所有,乙方有权改变土地的用途,乙方所用甲 方的该宗土地按照其申请的并经国家审批的土地用途使用。 3、土地征用后,甲方不得无故阻止、破坏、干扰乙方的改造、修建等正常施工。 4、若甲方违反合同,除全额退还乙方支付的费用外,另赔偿给乙方由此造成的一切 损失。 5、合同生效后,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再增加土地补偿款之外的其他补偿款。 6、未尽事宜甲方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可订立补充协议。 第五条未尽事宜甲、乙双方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协商解决。 第六条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同意签字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授权代表(签字):授权代表(签字): 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农村土地征用协议书范本三 被征土地单位(下称甲方): 征用土地单位(下称乙方): 按照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甲方经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同意乙方征用甲方土地发展项目,经甲乙双方实地查看、反复协商,特签订本合同,以供双方共同遵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 历史沿革 作者:秦英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大创举,自提出至今也不过三十几年,通过不断创新、完善,现已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阶段,此阶段主要以中央文件及部门规章的调整为主。 1、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无疑是以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到户为起点,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表明对于“包产到户”,国家在政策上有所放松。 3、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

干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这是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对解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及推动农业体系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5、1983年1月,第二个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出台,该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高度评价,赞扬它是“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6、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三个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主要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明确规定为延长15年不变;对农民向土地的投资应予合理补偿;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等。 上述4-6点所述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从政策上、理论上将包产到户稳定化、长期化、合理化、规范化,正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因此制度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广实施,1978年至1984年我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二、逐步完善阶段,此阶段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法律,

(第46讲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考纲要求] 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特点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 概念:是为了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我国国土整治的难度: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因此国土整治,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 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 ①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 ②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到辽宁)、引黄工程等 ③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中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三北“防护林是世界最大魇生态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知识点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 简单地说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国土规划、立法与管理。 一、国土整治基本理论 国土整治工作包括国土调查研究,制定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规定相应的政策和进行管理四方面的内容,而区域规划是所有工作的中心环节。 区域规划的含义主要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结构设计生产力布局,进而确定相应的经营管理体制。 生产力布局除需考虑自然结构外(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水热结构、土地结构、矿产资源结构及水资源结构),同时还需考虑属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区域因素。 二、国土整治提出的背景和内容 (一)国土整治提出的背景 1.人口的快速增长 2.资源的供求失调 3.环境的质量恶化 4.城市化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国土整治的内容 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生态环境的保护 3.生产力合理布局 三、国土整治的发展趋势 1.目标由以经济开发为主向以社会发展为主转变; 2.内容由单一的国土开发向综合治理方向转变; 3.周期由短期向长期方向发展; 4.服务对象由经济发展向地区发展规划转变; 5.主体由一国行动向多国合作转变。 国土整治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四、建立协同的区域规划结构 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必然是由不同层次适用技术组成的混合型结构。因此不能要求同步发展,只能要求总体协同发展,以便国土整治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近、中、远期三阶段协同发展。 六、国土整治区划原则和方法 国土整治区划是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综合分区。

土地征用合同书

土地征用合同书 甲方: 证件号: 地址: 乙方: 证件号: 地址: 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乙方是村村民,同意甲方公司一次性征用村集体土地,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及相关政策的规定,现就征用土地相关事项达成协议,特订立本合同,以资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一、本合同所指耕地、林地为乙方向村委承包的土地,乙方系该区域承包证所登记的承包人,面积、位置地点以承包面积为准。 二、乙方必须配合甲方测量好所征土地的面积,若乙方有殊原因不能到场的可委托家庭其他成员或亲友代办(须书面的授权委托书)。若有其他人对该块地提出权力要求,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所造成的损失,否则视为违约,按违约处理。土地详细信息为: 四至界线:该地块位于(附照片),东至,西至,南至,北至。

土地面积:该地块长米,宽米,合计面积亩,作为乙方生产、建设、经营场地用途。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征用上述土地由甲方按下列标准和金额支付给乙方作为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青苗补偿费。 1、土地按22600元/亩补偿,共计元; 2、山地按11300元/亩补偿,共计元; 3、青苗补偿费:元,没有庄稼则没有青苗补偿费。 以上补偿费共计:佰拾万仟佰拾元角分(计:元)。 四、在上述土地范围内,乙方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不得再种植作物或各种构筑物,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甲方工作及水电、道路安全交通,否则视为违约,一切损失由乙方负责,甲方不再支付任何费用。 五、付款方式:土地征用费在签订合同后15 日前转到乙方指定账户。。 六、其它事项: 1、合同生效后,该地块归甲方所有,甲方有权改变土地的用途; 2、土地征用后,乙方村民不得阻挡甲方的改造、装修、修建等正常施工,也不能干扰甲方的正常经营活动; 3、土地征用后,不因甲方的转让、拍卖、承包、合资、扩建而改变或终止本合同;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 1956. 9) 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 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 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1956. 9一1958年底)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 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 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 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 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1984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卖粮难”的出现,宣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政策的成功。这一时期,主要是贯彻落实第一阶段的土地政策,且又有所创新。 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 1一1996. 12 )。 所谓大转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1993年4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宪法》进行了又一次修正,第一次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的范畴,使其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解决了多年来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议与非难。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大转型的重要支撑。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 1994年8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农村土地征用合同样本

农村土地征用合同样本 Sample of rural land acquisition contract 合同编号:XX-2020-01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 年 ____ 月 ____ 日

农村土地征用合同样本 前言: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本文档根据合同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甲方: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乙方征用甲方土地亩为乙方建设所用。现经过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地块的位置和面积 1、征用(收)甲方地块(以下简称该地块)位于,四至为东至、西至、南至、北至,具体位置和四至详见附件。 上述地块总面积为亩。 2、该地块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现属于甲方,拟用于乙方开发建设项目所用。 第二条土地补偿费 1、补偿费标准:每亩元人民币。

2、补偿费总额:按土地面积亩,每亩元计算,补偿费总额为万元。 第三条土地补偿费的支付 乙方按本协议约定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已经一次性给付原承包人补偿费,并签订了使用权永久转让协议 第四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合同签字生效,即表示甲方同意乙方的征用方案,没有异议。 2、合同生效后,该地块使用权归乙方所有,乙方有权改变土地的用途,乙方所用甲方的该宗土地按照其申请的并经国家审批的土地用途使用。 3、土地征用后,甲方不得无故阻止、破坏、干扰乙方的改造、修建等正常施工。 4、若甲方违反合同,除全额退还乙方支付的费用外,另赔偿给乙方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 5、合同生效后,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再增加土地补偿款之外的其他补偿款。 6、未尽事宜甲方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可订立补充协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中国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两轮高潮。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以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和城市土地收归国有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进行土地的没收、征收和分配。另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农村土地联产责任制和城市征收合资企业土地使用费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土地使用权的下放和有偿使用。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土地制度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行政划拨,二是土地无偿使用,三是无限期使用,四是不准转让。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这种土地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主要问题是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出现浪费和资产价值的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单位又无法获得土地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分布和合理布局形成体制障碍;企业成本失准,难以准确衡量经济效益;城市的房地产业无法进入良性循环,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制度演变 过时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导致文革结束不久中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而土地制度改革又成为大陆改革开放的先声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要内容。从那时开始对土地使用制度的

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国家对土地的所用权的前提下,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变无流动使用为流动使用,沿着土地市场化的道路摸索前进。 1.开始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收取土地使用费 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首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之先河,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打破大陆延续了将近30年的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度。该法规定:“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一部分,合营企业应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 在那以后,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短缺问题,1982年深圳按城市内不同等级的土地向土地使用者收取不同标准的使用费。1984年广州和抚顺部分土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项目、涉外项目)进行了按土地等级开征土地使用费的试点工作。1986年上海对三资企业使用的土地收取土地使用费。这些尝试虽然对旧的土地使用制度触动不大,但却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2.对城市经营性土地实行使用权有偿转让 1987年深圳在大陆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了一块五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年12月深圳市又用公开拍卖的形式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用地方法规的形式确保土地有偿转让的规范化实施。 上述举措使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探索阶

关于国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分析

关于国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分析 【摘要】针对国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分析问题,文中介绍了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中主要有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与法律规定、政府监督作用与执法问题和土地的污染现象与土地质量问题,提出了国土整治工作中的法律对策,对国土整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建议,为国土整治工作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土整治;存在的问题;法律分析 0 引言 国土整治是对国土实施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工作。国土整治的具体任务是通过技术考察、评价、规划和管理工作,对国土整治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这样就可以对国土整治得到积极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发挥保护国土资源的作用,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同时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是国土整治的核心内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是人类通过智慧和劳动将国土资源转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在获取财富的同时,又必然会留下废弃的物质留在自然界。尽管这些废弃的物质仍然具有再利用的价值,但把它们留在自然界,就只能依靠自然界来对它们进行处理,如果在数量上超过了自然界的处理能力,就必然会引起环境恶化,如果自然界承受不了时,就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到那时,蓝天、白云、太阳豆会成为奢嗜品。因此,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清洁生产的政策,在生产的源头杜绝废弃物的生成,藉以得到国土资源的循环利用,用循环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得到保护。 1 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也有了高速发展,由于国土整治工作具有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对国土资源开发整治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考察、开发、治理和保护的过程。同时国土开发整治工作,还有森林、河流、山脉等空间资源以和地下层的矿藏、石油、地下水等。这些国土资源分布在我国广阔的领土中,因此,在国土资源漫长复杂的整治过程中,需要利用法律的规定,对国土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不能够对国土资源随意开采利用。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国土整治法规,利用法律的威严,解决国土整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改善我国目前有些地区,出于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随意开采利用国土资源。改变国土资源利用现状。当然,在国土整治工作的过程中,有了国家的立法保障,还需要加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土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改变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现状。 2 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 我国国土开发整治工作与法律规定 我国是法制国家,在国土整治工作必须依靠法律解决各种难题,但是,由于我国对国土整治工作的法律和整治标准还在完善之中,使有些人钻国家法律的空子,导致国土整治局面一片混乱。尤其是在西北、西南等欠发达地区,对国土整治工作的管理更是亟待加强。例如黑龙江地区,在那里在国土整治工作中就亟待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土地权益变迁过程考察(精)

财贸研究 2010.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土地权益变迁过程考察 冯宇李政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100083 摘要:农民土地权益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情况的直接反映。狭义上的农民土地权益主要包括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基于/产权结构要素流动0的理论分析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土地政策变革下的农民土地权益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本质上也就是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逐步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土地政策; 制度变革; 农民土地权益; 产权结构; 要素流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 02-0046-06 三农问题, 首先是农民土地权益问题。近年来, 学术界关于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的探讨日渐增多, 但研究成果大都仅以现时农民土地权益侵害问题为对象, 分别从法律制度、产权结构、经济补偿、权益维护等角度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而对于中国农民土地权益变迁过程的研究则十分有限。为此, 本文在系统阐释农民土地权益内涵的基础上, 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政策变革为背景, 就农民土地权益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研究, 从而为今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农民土地权益的概念界定 农民土地权益是农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广义上的农民土地权益是指农民基于土地获得的全部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其他社会权益; 狭义上的农民土地权益仅指农民基于土地获得的全部经济权益, 主要包括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见图1 。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现阶段, 农民的各项土地权益问题大都是由土地经济权益所引发的, 土地经济权益是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 没有土地经济权益, 农民的其他一切土

农村土地征用协议范本(标准版).docx

编号:_____________农村土地征用协议范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甲方:________居委会四组农户 乙方:________居委会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依据(________政发[________]____号)《关于________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在________镇________居委会四组部分农户,征用土地扩建____________变电所及城建建设,经甲乙双方同意达成如下意见: 一、征用时间: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时间为________年; 二、被征用农户面积为________亩; 三、付款方式为一次性补偿。按照________省________(________年____号)文件精神执行; 注:征用土地为________元每亩。 四、经甲乙双方同意签订后,甲方不得干扰乙方正常施工,不得无理取闹,如甲方组止、破坏,一切后果由甲方承担;乙方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文明施工,一切事故由乙方自行承担,与甲方无关; 五、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一份,鉴证方一份,甲乙双方同意后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___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___ 鉴证方签章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05高三地理同步训练中国国土整治和开发.

05 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中国国土整治和开发 时间 45 分钟,赋分 100 分)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 训练指要 本训练点是针对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按照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为线索进行重组和整 合的一个练习。根据这一特征,以现在国家建设的重点、热点组成选题材料。 、选择题 我国的西部经济地带包括秦、陇、宁、青、新、渝、蜀、黔、滇、藏等省区,面积占全 国57%,人口占23%,人文和自然景观都具特色。运用相关知识回答 1?17题。 1 .下列各项中,对四大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牧场分布于 400mm 降水量线以西的地区 B .牦牛和滩羊是青海的优良畜种 C .新疆牧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向西自然景观的更替为:森林、森林草 原、草 原、荒漠草原、荒漠 D .西藏牧区的优良畜种藏羚羊濒临灭绝 2. 西部经济地带 称为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基地的原因是( ) A ?位于季风区内,雨热同期,为牧草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热资源 B .畜牧业基础好,良畜良种多 C .有广阔的温带草原和山地牧场,草质好,载畜量大 D .多山地、盆地和平原,利于各种牲畜放牧和培育优良品种 3. 西部经济地带水资源季节变化的特点是( ) A ?秋冬多,春夏少 B ?冬春多,夏秋少 C .季节变化不明显 D ?夏秋多,冬春少 4. 冬末春初,西部经济地带受快行冷锋影响,形成灾害性天气的是( ) A ?干旱 B ?阴雨连绵 5. 我国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是( ) A .西安和拉萨 C .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6. 四川盆地 和塔里木盆地的特点是( ) A .都位于地势第二阶梯 7.塔里木盆地太阳辐射能资源比四川盆地丰富的原因是( ) A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B .盆地底部地势低平,便于吸收太阳辐射能 C .暴雨 D .沙尘暴 B .重庆和乌鲁木齐 D .吐鲁番盆地和青藏高原 B .都属于外流区域 C .都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D .都是重要的商品粮和长绒棉基地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国土综合整治的进程中,国家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当前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布局主要通过国土综合整治来实现,而在土地综合整治中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本文对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关系以及共同发展进行了论述,以宁远县为例阐述国土综合整治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 关键词:国土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C6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6)010-000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单章论述,并提出了构建“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总体布局的高度。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通过国土综合整治手段全面加强耕地补充,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伴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逐步深入,在整治期间可能会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综合整治的关系,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1.国土综合整治 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一般是指人类采取综合措施对某一空间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全部活动和过程,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目的[1]。 2.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但总结各种见解,可将其归纳为从广义层面来说,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的发展阶段,在历经了原始、农业和工业文明发展后,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自身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故随之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阶段;从发展理念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代表了一种发展理念,即以正确的姿态看待自然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国土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因素 国土综合整治调节人与地的关系,主要是根据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客观需求,结合科技进步的可能性以及现实资源,对人地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在国土综合整治的进程中,欧美等发达国家会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将其作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国土综合整治发展相对较晚,并且在发展初期阶段,随着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我国国土综合整治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被赋予了更加深

农村土地征用协议范本范本

合同订立原则 平等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规定,平等原则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当事人,在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思表示的前提下订立合同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不论所有制性质,也不问单位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其地位都是平等的。②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当事人所取得财产、劳务或工作成果与其履行的义务大体相当;要求一方不得无偿占有另一方的财产,侵犯他人权益;要求禁止平调和无偿调拨。③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合同才能成立。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更不得以强迫命令、胁迫等手段签订合同。 自愿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的规定,民事活动除法律强制性的规定外,由当事人自愿约定。包括:第一,订不订立合同自愿;第二,与谁订合同自愿,;第三,合同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第四,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变更有关内容;第五,双方也可以协议解除合同;第六,可以自由约定违约责任,在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公平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具体包括:第一,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第三,根据公平原则确定违约责任。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全过程中,都要诚实,讲信用,不得有欺诈或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070111 兰俊蕾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态姿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回顾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抓住每一次的机遇,迎接每一次的挑战,向着民族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前进!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 1.1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包产到户”、“土地承包”、“万元户”、“乡镇企业”、“市场调户”、“种植结构调整”、“最低收购价”、“剩余劳动力”、“劳务经济”、“农村增收”、“税费改革”、“退耕还林”、“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不同时期的一些关键词,折射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有了改革开放适时的相关政策,才有效地指引了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化、有序化,农民的收入才有了显著的增加。 1.1.1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格局多元化: 70年代我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有2、5亿,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的“民工潮”,带动农村人口走向城镇,放眼世界。农民通过打工、做生意获取工资性的收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田生活。他们利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头脑,活跃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使收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以农业为主的单一模式向改革开放后收入多元化转变。 1.1.2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自198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调整农村政策,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在“多予、少取、放活”逐步取消农业税,出台种植补贴政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紧抓农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通过减免农业税,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更为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以更好的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取消农业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得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决策。通过出台种植补贴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减小了他们在农业进程中所遭受的损失及风险。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保护下,农民的心放的更宽了,生产热情更高了,心中的喜悦更满了。 1.2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比前后三十年,无论衣食住行用,无不发

【地理】2010届高三复习学案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地理背景: 1、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 2、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 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 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3、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 二、问题和解决措施: 1、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 2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三、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 ②低温时间长 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 ④土壤贫瘠 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 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一、背景: 1、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连山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 的一小部分。 2、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 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3、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 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 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 二、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三、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 ③大风吹杨 2、人为原因: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 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四、治理: 1、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 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2、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 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 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高三地理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同步练习题

高三地理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同步练习题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进行国土整治工作的难度要大些,主要取决于我国国情的特点。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势西高东低,农业主要表现西林东耕 B.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面积北多南少 C.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于东南半壁,各种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西北内陆 D.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 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沙危害北方大于南方 B.水污染南方重于北方 C.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南方重于北方 D.水土流失干旱地区大于湿润地区 3.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经济技术薄弱,国土整治难度大,主要表现() ①国土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②人口过快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限制因素③落后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在许多地区依然存在④交通、能源等基础部门的发展,仍然制约经济发展速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 1.B 2.A 3.D 4.下列事件属于跨区域(省区)的国土整治工作是() A.黄河中下游的治理 B.闽江中下游的整治 C.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D.北丘洼盐碱地的治理 解析回答此题要明确两点:一是跨区域(省区)的理解,二是要明确各选项内容所指的范围。尽管四个选项中的内容都是国土整治工作的范畴,但跨越省区范围的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福建的闽江、贵州的梵净山、山东禹城北丘洼,都是一个省内的范围。 答案 A 5.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各个区域之间的原有基础与发展水平相似 B.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黄淮海平原应着重改良和治理的是红壤等酸性土壤 D.西南地区需要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解析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之间的原有基础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施的。黄淮海平原应着重改良和治理的是低洼地、盐碱地等中、低产田。西南地区交通较为落后,需大力加强其交通运输建设。 答案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