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指导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指导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指导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指导

角色游戏活动一直是我班的特色活动,孩子在游戏中的语言交往能力、对于角色的创扮、角色规则意识的建立和形成、以及对材料的使用替代等,都离不开老师的

观察指导,特别是如何让与创设的温馨的、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游戏环境、投放适切的、孩子们需要的各种材料,特别是生活中的常见品,更能引发孩子在游戏中创扮角色的愿望等等这些想匹配进行,是值得我们积累一些经验的。

一、观察指导孩子在游戏中的情感情绪的变化,激发孩子交往中的关爱行为。

尤其是小学生,在游戏中经常喜欢自我摆弄,不太关注同伴,生活经验、游戏经验欠缺。我的指导主要从情感融入这方面入手,培养孩子在游戏中的关爱行为,在观察中,及时抓住突发的案例,引导孩子们在相互交往中,建立着角色间的亲情、友情等情感;建立着同伴间互帮互助的愿望;建立着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使游戏中的关爱行为更多更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游戏中,使小学生角色游戏的情景性逐渐更丰满了。

情感激发,是孩子们创扮角色的源泉、他们的游戏行为、语言交流,随时激发着他们与人相处的情感,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与培养,所以小班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了更多的关爱和去关爱别人的情感。

二、注重孩子角色游戏过渡观察与指导。

当角色游戏环境已有所改变,,是游戏和学习相融合的区域游戏环境。孩子们将进入的是一个更自主、更敞开、更情景的角色游戏活动的扮演中去。

而在游戏活动过渡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情况,如:一是孩子仍有较严重的对材料的自我摆弄现象,缺少在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交流等;二是有些孩子在新的游戏环境和材料面前,会有些茫然,问老师:“老师,我做什么呀?”三是对游戏的规则不明确,声音有些吵,对角色分配,同伴间缺少商量和解决的办法,不是很有序;四是对公共区域提供的材料的运用、替代行为不是很灵活。五是在现有的游戏环境中老师该如何进行有效地讲评。

针对以上众多的问题,也正是孩子所具有的一些年龄特点,规则意识比较模糊,他们喜欢和同伴一起玩,他们必须在活动中逐步学会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所以,我们觉得角色游戏应帮助孩子回归、或者说培养他们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于是,在组织开展我班角色游戏时,老师也采用了相应的一些策略来进行指导:首先是引导孩子熟悉新的角色游戏环境、包括现有材料、空间方位、倾听孩子们对此反应、听听他们的想法,生成新的游戏内容。原来他们生成的内容:亮亮餐厅、亮亮服装店、牛奶吧等,有些都是来自于小班的经验,而在此基础上,尤其是在新的环境中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班本化材料的生成又成为孩子们之间、师生之间热衷讨论的问题了。其次是师生共建材料,共设角色环境。在与孩子商量的同时,与他们一起整理班中已有的材料,再一起添置新的材料,如手工操作的点心、各色奶茶、小衣服等也包括一些挂牌、标记等。这样一来,孩子对各角色游戏的材料很快熟悉了解了、也促进了他们创扮角色的强烈愿望。最后,老师心中对孩子进行每次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心里都要有目标,必须加强在游戏中对孩子的观察和指导,培养孩子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交往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这些除了老师要在孩子游戏进行时必须做以外,也必须在现有的游戏环境中,通过对现场的游戏情况进行一个及时有效的讲评来完成。

所以,在从区域游戏过渡中,游戏前的前期准备,包括熟悉环境和材料,到生成新的游戏内容和师生共建,是我们老师和孩子都应做好的准备工作。而对孩子来说,更是一次心理和经验的准备,相信有了这样的前期经验准备,那么,当孩子进入角色游戏时,他们才不会束手无策、不会茫然、不熟规则等,相信他们一定能其乐融融地进入一个新角色的创扮。

三、注重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语言提示,以多样的语言指导促进孩子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当我们观察到孩子在游戏中的种种情况,如:角色意识不明确、喜欢游离、欠缺主动交流、不予同伴合作时、对材料操作有困难时,老师总要给孩子一些暗示和指导。游戏的指导方法有很多种,但我觉得,老师的语言提示法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一种方法。适当的、巧妙的、幽默的提示,会给孩子的语言交往和游戏进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语言的提示,融入在参与孩子的角色扮演中,鼓励孩子解决困难。

语言交往,是孩子们游戏的内涵;老师的语言提示,是支持孩子们积极交往的催化剂。老师丰富的适切的语言提示能促进孩子们的游戏活动更精彩!

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进行式支持策略

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进行式支持策略 四川成都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觉察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我园在贯彻《纲要》试点研究中,力图去寻找师幼互动中教师操作性策略,实现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 一、形成师幼互动的进行式操作性策略 1.开起要素:观察与倾听 2.进行要素:判断、分析与评价 3.支持要素:理解、推动 4.反思要素:理性、敏锐 5.多元的师幼互动要素: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支持与引导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需要在关注的基础上去深入的分析,进而实施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1.怎样才能支持幼儿活动,进行有效师幼互动? (1)教师积极调整角色定位,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幼儿发展的支持者、促进者,幼儿游戏的合作者,多元的教师角色才能与幼儿进行多元化的互动。做孩

子的玩伴、朋友,教师不仅要和孩子玩,而且还要会玩,以幼儿乐于呼应的方式玩。 (2)建立真正亲密的师幼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互动氛围 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孩子关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老师要分的支持和肯定每一个孩子的探索和发现,而不去过分张扬其中的任何一个,这样可以让孩子放心的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点,而无需为迎合老师的赞扬而放弃自己的兴趣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愉悦的时间、空间、支持幼儿的表现和表达。 (3)优化师幼“对话”和“回应”,提高教师教育机智 在优化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开启与幼儿的互动;儿童可以自主的,自由的,自我的表达。优化对话意味着师道不再威严,儿童也不再是接受的机器,有助于形成了宽松的教育民主的心理氛围。 当孩子面对问题时,老师通过已有经验的积累,假设和推测出孩子可能会有的反应、行为、表情、情绪、语言……细致分析孩子面对问题后的需要。用充满童趣的、积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一、案例再现: 这是笔者的一次失败经历:在小班区角活动中,有较多的男幼儿选择“建构区”,女幼儿则基本选择“娃娃家”,个别幼儿选择“拼图”、“走迷宫”、“绕线”等区角。由于建构区幼儿太多,一时出现了轰乱现象, 笔者为了使游戏顺利进行,便指定和重新分配了各个区角的人选和人数。由于这些建筑师很多不是出于本意或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倒腾了一会以后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他们东看看、西晃晃,跑出“建构区”又选择了“娃娃家”。于是“娃娃家”里面也是人挤人,出现了两个“妈妈”,两个“爸爸”,也多出了许多“爷爷”、“奶奶”。笔者发现“妈妈”这一角色不到位,烧饭做菜不像样,便主观的让幼儿看她示范,再让幼儿照着做一遍。笔者为了丰富娃娃家的游戏,还事先设计了帮娃娃过生日的情节,为娃娃做好了生日蛋糕,游戏中还叫了几个正在做其它游戏的幼儿到娃娃家做客。等笔者安排好一切后却发现所有的幼儿都很木然,畏首畏尾生怕做错了什么一样。 二、案例分析: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笔者在自选游戏中忽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例中的游戏活动从根本上剥夺了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的权利,成了笔者精心设计导演的一场戏,“建构区”人太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但不能主观地让幼儿服从自己的安排;教师可以以“建构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以提建议的形式间接的引导幼儿顺利地开展游戏。同样,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切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例中“妈妈”这一角色扮演不到位,教师可以用“做客”形式参与到游戏中,将发现的问题间接、委婉的提出,和幼儿共同商量,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觉改进。 但是如果有人认为自选游戏就是随便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彻底地让幼儿自由、自主,老师不应当参与到其中,那就曲解了游戏的本质。事实上,游戏的本质在于“幼儿自主自发的表现和创造活动”。强调自选游戏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不是否定成人对游戏的指导,而是为了澄清游戏的本质,还幼儿游戏的本色,让幼儿在成人适当引导下自主游戏,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创

角色游戏中教师观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复习过程

角色游戏中教师观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观察者的角色意识、目的性、和观察技能的三缺乏对当前角色游戏中教师实施观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而后从灵活使用多种观察记录方法、实施有效的观察策略、确立多元的观察视角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角色游戏中教师实施观察的对策。 关键词:角色游戏教师观察问题对策 维果斯基在他的《教育论著选用》中一再强调,儿童教育的特点是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的,教师要做到按幼儿大纲来组织活动,这就需要仔细观察和悉心研究幼儿。在贯彻新纲要,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还应当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记录者和解读者,而在这一系列角色定位和承担中,观察无疑最为核心,它是教师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因此,幼儿园实施教育应当观察先行。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为典型的游戏,在幼儿游戏中占着中心地位,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为此人们常说游戏是观察儿童心灵的窗户。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为游戏指导提供依据,同时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从而能够本质的认识孩子。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观察与记录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意识的增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调整才能更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活动,可以促使从基于对儿童的观察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反思,并在这种不断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研究的实践者,因此,学会观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观察者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而来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优质和高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观察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观点已被广大幼儿教师所接纳,教师在理念的认识层面优于实践层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没有很好地把握观察的内容与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观察的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乏。 1. 观察者的角色意识缺乏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观察者角色意识,观察的敏感度不够。在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忙碌地穿插于活动空间之中,较多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之中,象一个指挥者不停地发号施令;有的教师将观察仅限于安全的防卫,着眼于不出事故,至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情绪体验、语言、思维发展水平如何一概不管。这种观察只观不思缺乏质量,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以上现象因何产生?它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活动中缺乏观察者角色意识。 2.观察缺乏目的性 绝大多数教师在角色游戏观察中缺乏目的性,主要停留在随意性观察水平上,经常不是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研究

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策略 支陆叶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的结构。而区角活动正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我们教师是如何创新的支持幼儿开展各类活动的呢? 教师支持性行为是指教师对幼儿活动给以鼓励、帮助和推进首先它包括直接支持性行为和间接支持性行为。 一、直接支持性行为包括:非物质支持和物质支持两类 (一)非物质支持主要有五个支持策略: (1)口头支持:言下之意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广大幼儿的兴趣和大胆尝试的口吻,让幼儿在老师的激励下成功的完成各种活动。在主题活动的资料收集中,很多都是我们老师不断地与幼儿进行谈话、沟通,从而极大地引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在回家收集主题材料的过程中,十分积极和主动。很多家长都说孩子一回家就很认真地、主动要求准备材料。 比如小班有一个主题,“苹果和桔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幼儿园附近的水果店。之后,教师何幼儿又进行了很简短的谈话,孩子们看了、听了老师的语言支持,积极地参与亲子小制作的活动和爸爸、妈妈共同用新鲜的水果制作了一个个形象生动、人见人爱的“水果娃娃”。 (2)符号支持:是对幼儿进行操作活动的隐性支持。 孩子们每天都会玩区角,而且是自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教师不可能每天都向幼儿讲述一遍活动的规则与要求、玩法等等细节。况且这也是不利于幼儿发展的。我们知道外国的孩子很小就会看着示意图对一些简单的玩具进行拼装了,在中国孩子们就比较缺少这方面的锻炼。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一切有助于幼儿发展的方法,借助操作示意图、操作照片、操作文字、形状符号等等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当然不仅仅是游戏活动方面,在生活活动方面我们也运用了符号支持。 (3)肢体支持:运用动作来鼓励和支持孩子进行活动。 在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中,教师都会与幼儿有肢体的接触。 例如,早上来园教师除了会和幼儿主动打招呼外,作为小班的老师还会抱抱孩子,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分析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摘要:游戏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作为幼儿一种特殊的活动,容丰富多彩,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游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幼儿的个性。本文笔者从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指导时机的选择、指导策略的选择来探讨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进行合理的介入指导。 关键词: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由于其固有的游戏特点,使其成为最适合儿童和最受儿童喜爱、在儿童阶段又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活动。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成功与失败、不断的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人格的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本笔者研究探讨教师对游戏的介入时机的把握及影响教师选择介入时机的因素,宗旨在为提高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发展幼儿的个性。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仿的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在“小工厂”游戏中有包糖果、做饼干、裁衣服、照相和洗照片等情节,幼儿不喜欢。因为角色没有表现得经验和机会,没有扮演角色,没有角色的语言,体验等只是一种手工制作而已。 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然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全面反映了游戏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一般由主题、角色、材料、情景、规则等组成,它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象、游戏动作、情景的假设、游戏的规则和主题。本人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1、角色的扮演 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儿童扮演角色对发展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幼很大作用。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如:幼儿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妈妈、爸爸、警察、司机、医生、老师、营业员、理发师等。

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角色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一种非常重要和主要的自由游戏形式,强调幼儿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模仿各种社会角色,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协商、合作、问题解决等多种社会性技能。如何在幼儿园更好地开展角色游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们尝试开展幼儿角色游戏观察与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通过给予教师一定的观察评价的维度和指标帮助教师分析幼儿角色游戏水平,并从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游戏指导。 【关键词】角色游戏观察指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性领域的教育目标,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已达成共识:角色游戏能够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儿童按自己的意愿玩角色游戏,对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角色游戏中,儿童认真地模仿着各种角色的最优品格,可以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纠正不良行为;儿童通过游戏有助于巩固与加深知识,发展各种认识能力;角色游戏提供儿童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机会等。同时,角色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一种非常重要和主要的自由游戏形式,强调幼儿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模仿各种社会角色,体验各种社会角色语言和行为,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协商、合作、问题解决等多种社会性技能。如何在幼儿园更好地开展角色游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们尝试开展此项实践研究 二.教师指导角色游戏水平现状及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理论依据目前,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水平普遍较低。如《幼儿园角色游戏:基于观察和调查的研究》一文表明,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主要呈三种角色状态: a.无所事事型。此类教师在幼儿游戏时无所事事。袖手旁观,或者将幼儿游戏时间当作自己休息或与他人聊天的好机会,很少关心幼儿。 B.安全保护型。此类教师更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问题,注意防止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或者发生意外状况。不太关心幼儿的游戏内容。 C.指导介入型。此类教师会全身心投入游戏,关注幼儿的游戏,以不同的方式,如角色介入、材料介入、直接介入等方式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 美国斯米兰斯基社会角色游戏干预模式认为:角色游戏与儿童将来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及学业成功相关。成人干预可以提高社会角色游戏的数量和质量, 可以提高全面的认知发展,即成人可以通过干预教会儿童游戏。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从游戏内部干预游戏,或通过询问若干问题提供新的支持从游戏外部干预游戏,但教师绝对不能在儿童游戏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 而应该尊重学生单独游戏的意愿。所有干预的目的都是维持、提高正在进行的社会角色游戏主题,明显干扰活动进程的师生交往显然是不合理的。《 幼儿教师组织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提出:幼儿角色游戏需要教师组织指导。教师组织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能力包括观察、倾听和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与幼儿沟通、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的能力;创设游戏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能力;随机介入、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评价游戏活动、调整游戏计划的能力等。 三.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一)观察评价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和理论依据,我们认为,对于以幼儿自由游戏为主的角色区游戏来说,观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方式。教师只有从旁耐心、细致观察,才能够了

角色游戏观察要点(大中小)

角色游戏观察要点小班角色游戏评价标准 观察要点: 1、是否有角色意识,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是否明确 2、游戏时表现初步的交往意识 3、主题、角色行为的观察 4、角色规则的意识 5、是否会商量解决问题(出现矛盾、如何解决) 6、是否有尝试其他角色的兴趣和欲望 7、游戏中的对话语言(是否有礼貌) 8、是否爱惜物品 9、是否会整理玩具 10、是否会根据标志将物品放回原处 11、角色行为是否稳定 中班组角色游戏观察要点讨论

一、表征行为 1、能出现哪些主题和情节(需要教师创设环境、材料提供) 2、游戏情节是否丰富 3、动机出自物的诱惑,同伴间的模仿 4、幼儿的角色意识如何 5、行为仅仅指向物还是指向其他角色 6、游戏中主题的稳定性如何 7、观察幼儿在游戏扮演中的积极性如何 8、行为是以物品为主还是以角色关系为主 9、是否使用替代物进行表征 二、构造行为 1、对造型是先做后想,还是边做边想,或先想好了再做 三、合作行为 1、能否从平行游戏过度到合作游戏 2、更多主动与人沟通还是被动沟通(交往能力如何)

3、更多指使别人还是跟从别人 4、是否会采用协商的办法处理玩伴关系 大班角色游戏评价标准 1、游戏的目的性 2、游戏主题广泛、丰富 3、独立性和集体性 4、角色扮演逼真、能反映角色的主要职责及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 5、与同伴进行广泛、友好地交往 6、独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克服游戏困难 7、会自制玩具,从分运用玩具,开展游戏 8、评价自己与别人的游戏行为,对评价游戏表现积极 9、用同一物品进行多种替代 10、用不同物品进行同一替代 11、同一主题情节的复杂性和持久性 12、用协商的办法处理玩伴之间的关系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丹阳市云阳幼儿园步宛翀 212300 137******** 一、案例再现: 这是笔者的一次失败经历:在小班区角活动中,有较多的男幼儿选择“建构区”,女幼儿则基本选择“娃娃家”,个别幼儿选择“拼图”、“走迷宫”、“绕线”等区角。由于建构区幼儿太多,一时出现了轰乱现象, 笔者为了使游戏顺利进行,便指定和重新分配了各个区角的人选和人数。由于这些建筑师很多不是出于本意或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倒腾了一会以后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他们东看看、西晃晃,跑出“建构区”又选择了“娃娃家”。于是“娃娃家”里面也是人挤人,出现了两个“妈妈”,两个“爸爸”,也多出了许多“爷爷”、“奶奶”。笔者发现“妈妈”这一角色不到位,烧饭做菜不像样,便主观的让幼儿看她示范,再让幼儿照着做一遍。笔者为了丰富娃娃家的游戏,还事先设计了帮娃娃过生日的情节,为娃娃做好了生日蛋糕,游戏中还叫了几个正在做其它游戏的幼儿到娃娃家做客。等笔者安排好一切后却发现所有的幼儿都很木然,畏首畏尾生怕做错了什么一样。二、案例分析: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笔者在自选游戏中忽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例中的游戏活动从根本上剥夺了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的权利,成了笔者精心设计导演的一场戏,“建构区”人太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但不能主观地让幼儿服从自己的安排;教师可以以“建构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以提建议的形式间接的引导幼儿顺利地开展游戏。同样,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切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例中“妈妈”这一角色扮演不到位,教师可以用“做客”形式参与到游戏中,将发现的问题间接、委婉的提出,和幼儿共同商量,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觉改进。 但是如果有人认为自选游戏就是随便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彻底地让幼儿自由、自主,老师不应当参与到其中,那就曲解了游戏的本质。事实上,游戏的本质在于“幼儿自主自发的表现和创造活动”。强调自选游戏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不是否定成人对游戏的指导,而是为了澄清游戏的本质,还幼儿游戏的本色,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 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 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 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 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 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 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 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 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 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 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 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 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 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给教师的建议 作为新教师,我想,大家肯定对“游戏”这个“时间长、空间大、自主性强”的课程内容感到有很多的困惑,尤其对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感到手足无措,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看什么、怎么看?”这是我们在游戏中首先要思考的;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也是需要判断和思考的。 今天,我想通过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和思考,交流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和介入更加从容,更加有效。 一、扫描观察与定点、追踪观察有效结合,让观察更从容 其实,角色游戏的观察也不外乎这三种:扫描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观察,要把握好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我通常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的5-10分钟和游戏结束前的5分钟左右进行的是扫描观察。主要是比较粗线条地掌握全班孩子开展了哪些的游戏主题;幼儿选择了哪些游戏内容,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的行为特点。我是这样想的: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时,孩子们的情绪还没有稳定,孩子们要寻找游戏内容、玩伴,有的孩子还会争抢角色,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而在游戏快结束时,有的孩子又会因为游戏热情减弱,产生无聊、逗留、打闹等消极行为。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我觉得教师是有必要进行扫描观察的。而且在这个时候,教师的站位应该是在一个视线相对开阔的区域,要能够环顾到所有的孩子,避免产生视觉的盲区。 那么在游戏的中间环节,大概20-3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通常采用的是定点与追踪观察。定点观察也就是定点不定人,即对某一游戏内容进行观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交往、游戏情节发展等动态信息,避免指导的盲目性。而追踪观察也就是定人法,即根据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可以观察与了解个别幼儿真实的全游戏状态。 但是这两者也不是随意确定的,我们要根据前一次幼儿的游戏来确定。举个例子:在前一次的游戏中,某某孩子在点心店中表现特别兴奋,出现多次打翻餐具、扔点心的现象,那么,今天的游戏,我可能就会去跟踪这位幼儿,看看他在今天的游戏内容中的表现如何。如果换了一个游戏内容,他还是出现类似的行为,那么,我就要来分析孩子最近情绪上是

角色游戏观察内容与要点的解读

角色游戏观察内容与要点的解读 ——游戏语言 游戏语言观察要点: l 游戏中是否能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 l 幼儿是否能用游戏情景与角色需要的语言交流 l 是否能用语言大胆地表达游戏后的感受 解读—— 一、游戏语言—— 游戏语言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它可以是有对象的、也可以是自言自语。 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处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这使幼儿会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材料交互作用,自然地开口说话,表达情绪或进行交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并随时会出现幼儿与成人,与游戏伙伴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同时,随着游戏活动本身的进行、深入,又不断使幼儿有丰富的谈话内容,或不断调整、重组语言结构,使幼儿可以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相应的语言反应。在调整过程中,幼儿有“顿悟”,有“错位”,也有“创造”,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地调整语言策略,从而掌握更多的说话技巧。因此,游戏语言,在游戏中产生,在游戏中运用,在游戏中丰富。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在游戏中不断地增加游戏语言,同时,幼儿的

语言能力也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二、游戏语言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 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手段,也是需要学习的对象。《纲要》中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纲要》还指出:“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并不是让幼儿记住一些简单的词汇,而是如何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流、倾听、能清楚的讲出自己的想法等等。”可见:重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成为近年来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的趋势。 儿童大量的语言是通过实验和实践来掌握的,游戏就为儿童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研究表明:儿童可以迅速地在游戏活动中掌握本国语言,语言中最复杂的语法和实用形式都是首先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而且,游戏本身的性质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幼儿自由说话提供了机会。游戏具有激发一般语言组合能力的功能;游戏提供了幼儿语言表达的环境;儿童天生就有一种通过游戏练习获得技能的冲动,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运用已经知道的语言的各种因素,并将它们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也是最特有的一种游戏形式。角色游戏是最能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它为幼儿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幼儿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用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表达,把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探索活动结合了起来,有效地促使幼儿的语言态度、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在同一过程中完成和实现。即使最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支持性的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格的内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要求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并在“情感体验”、“认知”、“同伴交往”和“动作练习”等方面关注和引导幼儿。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以及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的适当介入。幼儿在家庭背景、年龄、性别、性格和个体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对教师的介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幼儿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游戏精神”。也就是说,教师的介入要保证游戏开始的自发自主,游戏过程的自娱自乐,游戏规则的自我制定与自觉遵守,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与自在操作,游戏伙伴的自由组合与相互合作等,最终使游戏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案例:“料理台”游戏 恺恺正独自忙着配莱,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塑料筐、碟、盘等用具,盛器里有蛋、面包、果冻、饮料等,教师见状就对他说:“你今天准备在料理台做什么,等会儿我来看你。”恺恺愣了一下,重新回到料理台张罗起来。不一会儿,恺恺忙完了料理台的i作.只见他手拿一只咖啡壶当喇叭,爬上了原本放塑料筐的空架子,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好吃的冰淇淋啊!”“快来吃,快来买,巧克力冰淇淋啊!”教师见状,说:“你在做什么?”他回答:“开巧克力冰淇淋店。”“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要这样招揽顾客?”看他坐在高高的架子上,教师就一边和他说着话,一边示意他下来,但他没有听从教师的劝告,仍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游戏。过了一会儿他笑着对教师说:“我是在学昨天听到的故事里小狐狸卖东西的样子,你要吃冰淇淋吗?”教师听了他的话,略作停顿后说:“那好,我就来做你的第一位顾客。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可以让我买来尝尝的?”恺恺纵身跳下,热情地替教师拿巧克力冰淇淋。 游戏情节的展开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本的“料理台”游戏变成了“巧克力冰淇淋“游戏。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限制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面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教师第二次介入游戏。用扮演角色的方法参与游戏。通过和幼儿对话了解游戏开展的过程,尊重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和“游戏精神”,积极投入游戏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励和帮助幼儿自主游戏,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变化多端,教师要认真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有效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幼儿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游戏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幼儿会放弃游戏。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幼儿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而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必须介入。此外,在游戏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对幼儿构成危险时,教师必须立即介入;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也必须立即作出回应。 案例:超市营业员 中班角色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教师发现“超市”里的三个营业员站在“超市”门口无所事事,眼睛看着娃娃家,手里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小玩具,而“超市”里的物品倒是琳琅满目,于是教师走进了“超市”。

浅谈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浅谈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科学教育也应力求达到《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属性与儿童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认识符合儿童的特点,很受儿童的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儿童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的体验中学科学,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容易疲劳,认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情绪性等特点,他们喜欢参加游戏,乐于在游戏中接受学习内容。儿童在科学游戏中积极性高、兴趣浓,参与游戏自主意识强、自主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指导策略。 一、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和隐含性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认知水平层次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目标的实现要隐含在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材料投放,活动过程指导与评价之中。例如:在科学发现室游戏探索中,对“磁铁的穿透性”,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知道磁铁有穿透的本领;二是学会用磁铁的穿透性来解决有关科学问题。首先,我们将小磁兔,各种材料制成的柄、磁铁,交给儿童,让儿童自己去玩、去操

作、去发现。然后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儿童一个个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发现:“我发现磁铁会透过材料柄吸住小磁兔。”我们老师没有把答案告诉儿童而是让儿童在主动接触材料、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达到了第一层次的目标。接着,我们又让儿童玩了另一种游戏,用磁铁“打捞沉船”,要求儿童不用手拿,不把磁铁伸入水里,把沉船打捞上来,让儿童去思考,去操作,直到成功。这两个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而且隐含在材料设计、操作活动和游戏环节中,完全以儿童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 二、科学游戏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求知欲,因此在科学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才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体性。首先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儿童迷上科学。例如:在一次游戏中,我们发现儿童对“小灯泡会发亮”很感兴趣,就设计了“小小灯展”的游戏,让儿童都去尝试自己手中的灯,手一动开关,灯就亮了,让儿童反复实践探索。从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当电源、电线、灯泡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时灯泡就亮了。游戏中儿童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高。其次选择操作性强的内容。游戏的趣味性的强弱与可操作性的强弱有关。操作性强的游戏,趣味性也强,容易调动儿童的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有关水的科学游戏,儿童特别喜欢玩水,在玩水游戏中儿童通

角色游戏观察要点(大中小)

角色游戏观察要点 小班角色游戏评价标准 观察要点: 1、是否有角色意识,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是否明确 2、游戏时表现初步的交往意识 3、主题、角色行为的观察 4、角色规则的意识 5、是否会商量解决问题(出现矛盾、如何解决) 6、是否有尝试其他角色的兴趣和欲望 7、游戏中的对话语言(是否有礼貌) 8、是否爱惜物品 9、是否会整理玩具 10、是否会根据标志将物品放回原处 11、角色行为是否稳定 中班组角色游戏观察要点讨论 一、表征行为 1、能出现哪些主题和情节(需要教师创设环境、材料提供) 2、游戏情节是否丰富 3、动机出自物的诱惑,同伴间的模仿 4、幼儿的角色意识如何 5、行为仅仅指向物还是指向其他角色 6、游戏中主题的稳定性如何 7、观察幼儿在游戏扮演中的积极性如何

8、行为是以物品为主还是以角色关系为主 9、是否使用替代物进行表征 二、构造行为 1、对造型是先做后想,还是边做边想,或先想好了再做 三、合作行为 1、能否从平行游戏过度到合作游戏 2、更多主动与人沟通还是被动沟通(交往能力如何) 3、更多指使别人还是跟从别人 4、是否会采用协商的办法处理玩伴关系 大班角色游戏评价标准 1、游戏的目的性 2、游戏主题广泛、丰富 3、独立性和集体性 4、角色扮演逼真、能反映角色的主要职责及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 5、与同伴进行广泛、友好地交往 6、独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克服游戏困难 7、会自制玩具,从分运用玩具,开展游戏 8、评价自己与别人的游戏行为,对评价游戏表现积极 9、用同一物品进行多种替代 10、用不同物品进行同一替代 11、同一主题情节的复杂性和持久性 12、用协商的办法处理玩伴之间的关系 13、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人 14、创造游戏规则

浅论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力求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认识符合幼儿的特点,很受幼儿的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的体验中学科学,幼儿的高级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容易疲劳,认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情绪性等特点,他们喜欢参加游戏,乐于在游戏中接受学习内容。幼儿在科学游戏中积极性高、兴趣浓,参与游戏自主意识强、自主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指导策略。 一、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和隐含性 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认知水平层次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目标的实现要隐含在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材料投放,活动过程指导与评价之中。例如:在科学发现室游戏探索中,对“磁铁的穿透性”,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知道磁铁有穿透的本领;二是学会用磁铁的穿透性来解决有关科学问题。首先,我们将小磁兔,各种材料制成的柄、磁铁,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玩、去操作、去发现。然后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幼儿一个个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发现:“我发现磁铁会透过材料柄吸住小磁兔。”我们老师没有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在主动接触材料、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达到了第一层次的目标。接着,我们又让幼儿玩了另一种游戏,用磁铁“打捞沉船”,要求幼儿不用手拿,不把磁铁伸入水里,把沉船打捞上来,让幼儿去思考,去操作,直到成功。这两个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而且隐含在材料设计、操作活动和游戏环节中,完全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二、科学游戏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因此在科学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体性。首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科学。例如:在一次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对“小灯泡会发亮”很感兴趣,就设计了“小小灯展”的游戏,让幼儿都去尝试自己手中的灯,手一动开关,灯就亮了,让幼儿反复实践探索。从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当电源、电线、灯泡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时灯泡就亮了。游戏中幼儿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高。其次选择操作性强的内容。游戏的趣味性的强弱与可操作性的强弱有关。操作性强的游戏,趣味性也强,容易调动幼儿的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有关水的科学游戏,幼儿特别喜欢玩水,在玩水游戏中幼儿通过一次次动手尝试,逐步理解了水的浮力、水的压力、水的三态、水的流动、水能溶解物质等内容。在玩水中体验到玩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了积极性。另外,选择的内容有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并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幼儿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感知基础,容易接受,使幼儿容易产生兴趣。 三、科学游戏的过程要有情景性和灵活性 幼儿在科学游戏中自主探索能得到发挥,不仅要看幼儿是否能获得一定的知识,更重要是要看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游戏过程,是不是肯动脑筋思考,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为此科学游戏的过程必须要具有情景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大胆尝试。首先,要创设游戏的情景,投放充足的游戏材料,又如:在玩水中,开展“什么沉、什么浮”的游戏时,我们在游戏中创设了游戏情景,准备了木制品、纸制品、石制品、橡胶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泡沫制品等各种材料,供幼儿在水中自由投放,让幼儿发现它们在水中产生的现象。投放的材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种类多。幼儿动手操作机会多,选择性强、涉及面广,幼儿兴趣就更高。在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去充分接触材料,操作材料,从而得出“什么物体是沉,什么物体是浮”,的结论。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自主选择、

最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福州玉佩侨育小金星幼儿园陈建敏 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幼儿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支持。那么,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提供怎样的支持和指导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 ------ 环境保证游戏。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游戏环境是影响幼儿游戏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如何创设一个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游戏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调动幼儿在材料准备过程中的主动性。游戏中孩子们是主人------------ 既是游戏的主人,也 是材料准备的主人。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我们既重“物”更重“人”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参与到游戏环境、材料的准备上来。 2、提供丰富且具动态性的玩具材料。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应是幼儿感兴趣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逼真的成品玩具固然有其优点,并且出现时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但这会使幼儿创造性行为减少,有时甚至会使幼儿成为玩具的奴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越多彩,幼儿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而富有启发性、并随着幼儿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环境,能有效保持其对幼儿的适度刺激,激发幼儿进一步探求的好奇心;提供可变性强的玩具更能启发幼儿积极地想象和创造。如在“美味串串烧”游戏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半成品游戏材料(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软塑片及塑料棒等),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或顾客的需要制作出各种美味的串串烧(如:茄子、青菜、牛肉串串烧等),这样一来,幼儿游戏兴致大为增加,游戏情节也丰富了许多。 3、保证幼儿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满足幼儿自由选择、愉快游戏的根本保证。每天教师要保证幼儿有一小时以上的自主游戏的时间,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另外,根据幼儿的需要,分隔游戏角,便于幼儿取放、交往和选择。 二、注重实效性的观察反思 ------ 观察激活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角色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一种非常重要和主要的自由游戏形式,强调幼儿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模仿各种社会角色,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协商、合作、问题解决等多种社会性技能。如何在幼儿园更好地开展角色游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们尝试开展幼儿角色游戏观察与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通过给予教师一定的观察评价的维度和指标帮助教师分析幼儿角色游戏水平,并从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游戏指导。【关键词】角色游戏观察指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性领域的教育目标,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已达成共识:角色游戏能够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儿童按自己的意愿玩角色游戏,对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角色游戏中,儿童认真地模仿着各种角色的最优品格,可以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纠正不良行为;儿童通过游戏有助于巩固与加深知识,发展各种认识能力;角色游戏提供儿童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机会等。同时,角色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一种非常重要和主要的自由游戏形式,强调幼儿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模仿各种社会角色,体验各种社会角色语言和行为,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协商、合作、问题解决等多种社会性技能。如何在幼儿园更好地开展角色游戏,发挥

其应有的功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们尝试开展此项实践研究 二.教师指导角色游戏水平现状及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理论依据目前,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水平普遍较低。如《幼儿园角色游戏:基于观察和调查的研究》一文表明,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主要呈三种角色状态: a.无所事事型。此类教师在幼儿游戏时无所事事。袖手旁观,或者将幼儿游戏时间当作自己休息或与他人聊天的好机会,很少关心幼儿。 B.安全保护型。此类教师更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问题,注意防止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或者发生意外状况。不太关心幼儿的游戏内容。 C.指导介入型。此类教师会全身心投入游戏,关注幼儿的游戏,以不同的方式,如角色介入、材料介入、直接介入等方式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 美国斯米兰斯基社会角色游戏干预模式认为:角色游戏与儿童将来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及学业成功相关。成人干预可以提高社会角色游戏的数量和质量, 可以提高全面的认知发展,即成人可以通过干预教会儿童游戏。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从游戏内部干预游戏,或通过询问若干问题提供新的支持从游戏外部干预游戏,但教师绝对不能在儿童游戏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童, 而应该尊重学生单独游戏的意愿。所有干预的目的都是维持、提高正在进行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给教师的建议 作为新教师,我想,大家肯定对游戏”这个时间长、空间大、自主性强”的课程内容感到有很多的困惑,尤其对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感到手足无措,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看什么、怎么看?”这是我们在游戏中首先要思考的;教师在幼儿游戏中 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也是需要判断和思考的。 今天,我想通过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和思考,交流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和介入更加从容,更加有效。 一、扫描观察与定点、追踪观察有效结合,让观察更从容其实,角色游戏的观察也不外乎这三种:扫描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观察,要把握好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我通常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的5-10分钟和游戏结束前的5分钟左右进行的是扫描观察。主要是比较粗线条地掌握全班孩子开展了哪些的游戏主题;幼儿选择了哪些游戏内容,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的行为特点。我是这样想的: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时,孩子们的情绪还没有稳定,孩子们要寻找游戏内容、玩伴,有的孩子还会争抢角色,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而在游戏快结束时,有的孩子又会因为游戏热情减弱,产生无聊、逗留、打闹等消极行为。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我觉得教师是有必要进行扫描观察的。而且在这个时候,教师的站位应该是在一个视线相对开阔的区域,要能够环顾到所有的孩子,避免产生视觉的盲区。 那么在游戏的中间环节,大概20-3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通常采用的是定点与追踪观察。定点观察也就是定点不定人,即对某一游戏内容进行观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交往、游戏情节发展等动态信息,避免指导的盲目性。而追踪观察也就是定人法,即根据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可以观察与了解个别幼儿真实的全游戏状态。 但是这两者也不是随意确定的,我们要根据前一次幼儿的游戏来确定。举个例子:在前一次的游戏中,某某孩子在点心店中表现特别兴奋,出现多次打翻餐具、扔点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