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第二章传染病突发事件与应急对策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包括许多种类,传染病引起的突发事件是其中的一种。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处理,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必要了解它的属性和特点。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基本特性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原因传染病所决定,而传染病的特点则取决于其特异的病原体。后者的特性决定了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流行与否取决于特异病原体和生态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传染病最基本的特点是自身具有突发性、传播性。与非传染性疾病不同,传染病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然造成大批人群发病或死亡,从而引发群体性恐慌。严重者,可影响到国家安全和政府形象,甚至政治稳定。尤其是新发传染病,其最大特点在于在疫情初发时,临床医生不知采取何种有效治疗方案,发病率或病死率居高不下;预防控制人员也不能及时确定病因,因而无法采取特异性预防和控制措施;政府机构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也很难及时做出决策;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第一节引发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染病简况

能引起人类传染病的微生物很多,它们所导致的传染病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但是能引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却并不多。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必须时刻警惕,因为一旦发生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目前,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传染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过去已经得到控制的古老传染病死灰复燃,如鼠疫、霍乱、结核、流行性脑膜炎、疟疾、病毒性肝炎等。另一类是不断出现的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病、莱姆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新克雅病等。

一、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的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鼠疫在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共有三次世界大流行,每次都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尤其是14世纪的第二次大流行,据估计有上亿人死于鼠疫。二战后,鼠疫发病率曾明显下降,但该病在全球的自然疫源地并未缩小,故而局部出现暴发或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10年内,鼠疫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个别地区的自然疫源地活动频繁,鼠间鼠疫仍然时有发生。人间鼠疫的发生情况基本上与世界总趋势,时有时无,时多时少。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间鼠疫主要发生在少数边远省区,每年数例至数十例,但20世纪90年代后,鼠疫的人间发病例数明显上升,1990~1997年,我国总计报告鼠疫333例,死亡35人,病死率高达10.51%。

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但仍能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并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严重的淋巴结炎。若病变仅限于淋巴结,称之为腺型鼠疫。若该菌从病变

淋巴结侵入血流,可导致败血症鼠疫。感染严重者,鼠疫耶尔森菌可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原发性败血症型鼠疫。若吸入染菌的尘埃则可引起肺型鼠疫。败血症型鼠疫可出现中毒处状,如发热、寒战,皮肤粘膜有出血点、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和脑膜炎等,患者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患者死后皮肤常呈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为鼠疫的主要传染源,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肺鼠疫病人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包括健康带菌和恢复期带菌)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亦应引起重视。主要储存宿主以旱獭和黄鼠最为重要,由于它们是冬眠啮齿类动物,感染后可越冬至第二年春天发病,再感染幼鼠,对鼠的自然疫源的形成和鼠疫耶尔森菌种族延续均起重要作用。褐家鼠是次要储存宿主,但却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之一。

鼠疫的传播途径包括经鼠蚤传播、经皮肤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以蚤为媒介,经“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主要传播途径。主要的媒介是鼠蚤,如旱獭的长须山蚤等10余种蚤类。蚤类吸入含病菌的鼠血后,鼠疫耶尔森菌在其前胃内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消化道,当在叮咬其他鼠或人时,吸入的血受阻反流,病菌亦随之侵入构成感染。蚤粪亦含病菌,可因搔痒通过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剥食患病啮齿类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可导致经皮肤伤口而感染。在自然疫源地得到某种程度控制情况下,经皮肤接触感染具重要意义,尤其是首发病例,如猎取旱獭等经济动物而接触感染。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人→人”之间的传播,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

WHO的鼠疫专家委员会指出:“鼠疫自然疫源地几乎分布于全世界,使鼠疫有充分的机会再暴发。在任何时候都能由这些疫源地暴发而引起广泛流行。”人类与鼠疫的斗争将依然是长期而艰巨的,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易越国界甚至洲界引起大流行,从而影响旅游、商贸等国际交往,因而被列为必须实行国境卫生检疫的三种国际建议传染病(International Quarantinable Disease)之一。

霍乱的病原主要是O1群霍乱弧菌(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两种生物型所致的疾病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防治措施等方面基本相同,故而自1962年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以后,《国际卫生条例》将由这两种病原菌所引起的霍乱一律称为霍乱并同样处理。1992年,印度首次发现有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该新型霍乱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方面与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难以区别,因此WHO要求将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一律按O1群霍乱进行报告和处理。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世界上发生过7次霍乱大流行。最后一次霍乱的世界大流行始于1961年,截止1991年,传遍全球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导致数以百万的人口感染、死亡12万以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以及传染病管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基本控制了古典型霍乱。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霍乱

第七次世界大流行,我国自沿海局部地区开始,先后出现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共波及29省市、发病34万以上,死亡550例以上。我国自1993年出现O139霍乱后,发病例数日益增加,需要我们严肃对待。

三、炭疽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原系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及特异的黑痂,或表现为肺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炭疽杆菌性败血症。炭疽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狗,它们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具有传染性。炭疽可经皮肤、呼吸道以及消化道途径感染。经皮肤粘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经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发病与否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炭疽在动物和人群间发病有一定关系,造成家畜流行的诸因素也与人群中流行的因素有关。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夏秋发病多。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无鞭毛的粗大杆菌,长4~8μm,宽1~1.5μm;菌体两端平削,呈竹节状长链排列,革兰染色阳性。炭疽杆菌在人及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在体外不适宜条件下可形成芽胞。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或在腌渍的肉中能长期生存,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制品中可生存90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min、140℃干热3h、110℃高压蒸汽60min、以及浸泡于10%福尔马林液15min、新配石炭酸溶液(5%)和20%漂白粉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炭疽杆菌的抗原组成有荚膜抗原、菌体抗原、保护性抗原及芽胞抗原四种。荚膜抗原是一种多肽,能抑制调理作用,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也能抗吞噬;菌体抗原虽无毒性,但具种特异性;保护性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芽胞抗原有免疫原性及血清学诊断价值。

本菌致病力较强,有毒株的繁殖体能分泌炭疽毒素。炭疽毒素为由第Ⅰ因子(水肿因子,EF)、第Ⅱ因子(保护性抗原,PA)及第Ⅲ因子(致死因子,LF)所组成的复合多聚体。3

种成分单独存在时均无毒性,但保护性抗原加水肿因子或致死因子则可分别引起水肿、坏死或动物死亡。

四、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语缩写(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音译。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被首次确认,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我国首例艾滋病人发现于1985年。

人感染艾滋病毒后,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以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

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艾滋病传染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交流而传播。体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其他体液中,如眼泪、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使用不洁针具可以感染艾滋病毒。例如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医院里重复使用针具,输液器等。所以很多国家政府免费向吸毒者发放针具,就是为了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被认为是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2008年7月29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2 年11 月,我国广东省发现并报告首例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AP),这种不明原因的传染性疾病迅速向北京、香港及其它地区传播。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警告认为同样的疾病在香港和越南出现,并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将这种具有极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03年7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SARS 的传播途径已基本明确。

在全球实验室的合作努力下,很快明确了引起该疾病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同时,类似SARS-CoV 的病毒很快在中国南方的市场上的果子狸体内发现,提示该病毒可能来源于果子狸或其他同类动物的体内,人和动物可能是它的储存宿主,并存在季节性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同时提示SARS 在下一个季节可能再度侵袭。因此,WHO 提出警告要求所有国家提高警惕,预防SARS 再度袭来,并提高应对SARS 的能力。

SARS是21世纪初人类新发现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02年11月首先发生在我国广东省,2003年3月15日,WHO将该病正式命名为SARS,4月16日WHO正式认定本

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并命名其为SARS病毒(SARS-CoV)。SARS 病情发展快、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医院及家庭聚集性多见。

截止2003年8月,全球共有2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临床确证病例8400多例,死亡916例。我国是本次SARS暴发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共报告病例7748例,死亡829例,分别占全球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的91.3%和89.5%。

六、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速度极快。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直径80~120nm,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感染人类,引起爆发或小流行。丙型较稳定,可感染人类,多为散发病例,目前发现猪也可被感染。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2009年,墨西哥邻近美国的部分地区爆发一种被称之为“猪流感”的流感疫情。“这种病毒从猪身上而来,人也会被感染。”人感染“猪流感”会造成一系列呼吸道疾病。随后该病在蔓延至美国、加拿大等国,很快欧洲、亚洲多个国家也出现病例。“猪流感”的暴发与流行引起世界各国卫生部门的重视,纷纷加强预防控制措施和科学研究。研究发现,该病的病原体为H1N1型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于4月30日宣布从当日起,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而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我国译为甲型H1N1流感。

截至2009年12月23日,我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15877例,已治愈103026例。确诊病例中重症及危重病例6654例,死亡560例。世卫组织报告称,截止2010年2月底,全球有213个国家或地区确诊甲型H1N1流感,其中16226人死亡。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本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死率极高(有时甚至高达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几乎都是由H5和H7亚型所引起。

禽流感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有记载的禽流感暴发最早发生于1878年的意大利。但在1997年5月香港禽流感流行期间,世界上首次发现禽流感人间病例,该次人间禽流感暴发共致18人感染、6人死亡。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全世界发生过多起禽流感暴发,也出现过多起人感染禽流感。人感染禽流感主要发生在与病禽有直接接触的人群,科学家称尚未发现禽流感人传人的确切证据。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出现,说明禽流感已经成为一种人禽共患病,如果当人感染禽流感同时被人类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有可能使两种病毒在人体内发生基因

重组而出现流感病毒的新亚型。一旦这样的新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极有可能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而出现流感的世界大流行。

禽流感病毒具有传染性强、变异快、血清亚型多、各个亚型之间交叉保护力弱等特点,因此一旦出现禽流感流行,将给当地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严重打击,国际兽医局以及我国农业部均将其列为A类严重传染病。

七、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该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常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四不像”,即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

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导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我国上海在1981年首先报告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进入2008年后,手足口病呈蔓延趋势。

我国自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八、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外均有过疫情发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本病年发病数逾已10万,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大鼠、田鼠、仓鼠和小鼠。除啮齿动物外,家猫、家兔、狗、猪等家畜也可携带EHFV,证明该病毒有多宿主性,我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这些动物多属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和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汉坦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可经呼吸道感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也可导致接触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鼠类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也可引起本病的传播。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但正常人群血清中发现EHF血清型病毒抗体的地区遍及世界各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沿海港口城市的大鼠自然携带EHFV抗原及/或抗体,表明它们具有世界性分布,因此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经病原学或血清学证实26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伴随家鼠型的出现,疫区也迅速蔓延,并向在大、中城市、沿海港口扩散已成为一个严重而急待解决的问题。本病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从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间有一发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其季节性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

九、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

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

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传染源。人感染结核杆菌后不一定发病,仅在抵抗力低下时方始发病。除少数可急起发病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历史上,结核病曾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曾经是危害人类的主要杀手,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早在1882年,科霍就已经发现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杆菌,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结核病仍然在全球广泛流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抗结核药物相继发现,使其流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近二十年来,由于不少国家对结核病的忽视,财政投入减少、加上人口的增长、流动人口的增加、艾滋病的传播等,使结核病流行下降缓慢,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还有所回升。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确定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我国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已感染了结核杆菌,受感染人数超过4亿,现有肺结核病人约500万,主要集中在25岁及以上人群;其中涂阳肺结核病人150万;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据研究,受结核菌感染的人群中,10%的人会发展为结核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我国可能有近5000万的感染者发生结核病。

结核病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控制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实施现代、科学的控制策略,坚持长期不断地与之斗争,结核病才有可能被有效控制。

十、O157:H7出血性肠炎

O157:H7出血性肠炎是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感染后可以引起出血性肠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该病1982年首先在美国俄勒岗州和密执安州食用汉堡包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发现。以后又陆续在20多个国家发现,并引起多起暴发流行。1996年在日本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暴发流行,万余人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的新的传染病之一。1987年以来,我国一些省市也先后发现O157:H7感染的患者,在外环境中所分离到阳性菌株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已将该病列入丙类传染病进行监测及管理,卫生部于2000年发布了《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

O157:H7大肠埃希菌因其菌体抗原“O”排序第157,鞭毛抗原“H”排序第7而得名。O157:H7出血性肠炎属于人畜共患的疾病,潜伏期为1~9天,平均3~4天,典型临床症状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腹泻、初起大便呈现水样,约数小时至1天后转为血性大便,无发热或低热,可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例可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抢救不

及时,将危及生命。

与其他肠道传染病一样,O157:H7出血性肠炎主要通过食物、水、生活接触传播,其中食物传播尤为重要,常通过食用半生的牛肉、猪肉、鸡肉、汉堡包、生乳等感染发病。该病极易引起暴发。

O157:H7出血性肠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为发病高峰,无性别差异,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儿童为主。幼托机构、敬老院、疗养院、学校等集体单位是容易暴发的场所,家畜(牛、羊、猪)、家禽(鸡)是大肠杆菌O157:H7的贮存宿主。

第二节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生物学基础与表现形式

一、构成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生物学基础

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又称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的生物学基础,缺少其中任何一项,传染病就不可能在人群中发生和蔓延,更谈不上引起突发事件了。

1. 传染源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通过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疾病,并可排出体外感染另一个机体,从而导致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某些特殊情况下,病原体感染不一定导致机体的疾病,但却能排除病原体。这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其它动物均称之为传染源。特定传染源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与其携带的病原体种类、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及数量等有关。

2. 传播途径

病原体只有从一个机体排出后感染另一个机体才能导致疾病的蔓延,这种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称为传播。病原体只有通过特定的途径进入机体的特定部位生长繁殖才能导致疾病,这就是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如果病原体排出机体后,不能进入新的宿主,或者是进入宿主的方式或途径不恰当,病原体就不能在新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当然也就不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病原体传播的机制受到外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称为传播因素,如水、空气、食物、土壤、媒介昆虫等。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因素相对简单,而有些则较为复杂,甚至同一疾病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影响因素也不完全相同。

3.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容易感染某病原体并引发疾病的人。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性成都称为人群易感性。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区或单位,易感人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对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在免疫水平低下或健康水平低下的人群中,就容易发生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

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

1. 散发

散发是指传染病呈散在发生的现象,即保持历年来的流行强度。散发通常见于以下情况:

在一次流行后,易感人群减少;该传染病的大多数人呈隐性感染,病人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表现为散发,如脊髓灰质炎等;某些传播机制不易实现的传染病,如蜱传回归热;感染后潜伏期很长的传染病,如麻风、狂犬病等。

2. 暴发和重大传染病疫情

暴发是疾病流行的一种表现,是指一个局限地区在较短时间内有大量同种疾病病例发生。倘若暴发、流行的范围较大,发病强度比平时高出10余倍乃至几十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并且有进一步波及其他省市的可能,则称之为重大传染病疫情。例如1988年上海市30余万甲型肝炎暴发,2003年SARS在我国的暴发就是重大传染病疫情。

在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存在时,也应作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对待:(1)某地区发生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传染病,而且对该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如1988年新疆发生高达12万病例的肠道型戊型病毒性肝炎;(2)某种已经被控制或基本消灭的传染病又突然出现大面积暴发流行,如1987年四川发生十余万例钩端螺旋体病人;(3)某种新传染病从国外传入而且有可能扩散传播,如艾滋病的传入。

3. 流行与大流行

当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比历年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时,可认为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大流行(pandemic)是指超出过境或洲界范围的流行,其流行的强度大大超过了以往水平,如1957年的流感大流行、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霍乱大流行等。

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等,由于某地区长期存在该传染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等使病原体能在动物之间传播。这类病原体不需要依靠人就能在自然界繁殖,当人类暴露于该环境时,病原体能传播至人引起疾传染病的发生,甚至暴发或流行。

传染病的表现形式受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综合影响,这些因素通过传染病的三个环节而产生影响。由于三环节的复杂性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因而在具体情况下,判断是否发生传染病的流行需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等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

第三节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当发生传染病暴发或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应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对疫区进行调查、抢救病人、采取紧急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发展。无论报告的是传染病的暴发或病因未明疾病的暴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都应立即做出反应,并且应该对其信息的来源及其可靠性进行核实和判断,特别应当及时掌握疾病的“三间分布”的情况。这些对分析疫情形势及判断疾病性质很有帮助。在正式调查前,最好能依据已掌握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对可能的暴发原因和传播途径,进行初步估计和假设。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应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救治病人、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传播。这些

紧急措施主要包括针对传染源的措施、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以及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一、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传染源的无害化措施,是综合防治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包括对患者、病原携带者及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1. 对患者的措施:主要是“五早”措施,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患者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传染原,早期发现不仅有利于患者本身的及时诊治和康复,而且可以防止其病原体继续传播。早期发现患者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把传染病知识教给群众,提高群众识别传染病的能力,有利于及早就诊;②提高诊断水平,尽可能减少误诊和漏诊;③主动发现病人,尤其是症状较轻的病人。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检查和普查,尤其在疫源地内对接触者询问、检查,及早发现传染病患者;如幼儿园、学校的晨检。④加强国境卫生检疫、疫区检疫和交通检疫也能早期发现病人。

早诊断:及早诊断患者有利于治疗与隔离。应采取早期特异诊断方法,提高鉴别诊断水平。传染病的最后诊断应以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定,提高确诊率。

早报告:一旦诊断确定,应立即进行传染病报告。有关传染病报告时限、报告程序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之规定。传染病的报告工作涉及各级卫生部门,涉及疫点疫区的广大群众,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坚持制度、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目前,我国已在绝大多数县级医疗单位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大大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速度和水平。

早隔离:隔离是将患者在传染期内置于不再传染健康人群的医疗监护环境,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便于管理和消毒,同时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休息和康复,起到控制传染源的作用。隔离的方式应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和传染病的传染力不同,可采取住院、家庭和临时病房隔离。目前,需住院隔离治疗的有鼠疫、霍乱、SARS、白喉、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炭疽等;可在家庭隔离治疗的有麻疹、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痢疾等:临时病房隔离治疗的有流行时的伤寒、甲型肝炎、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应不断创造条件,扩大住院隔离治疗的病种和比例。如果需要转送病人,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路线和交通工具,转送路线应该最短,而且安全、平稳、对病人的危害最小。根据各种车辆是否可以给病人提供舒适的躺下来的地方、隔离程度以及对司机的防护及方便消毒的程度来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转送后车辆应及时消毒。

2. 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

主要通过病后随访、病史追踪,进行病原学检查来发现病原携带者,且必须多次检查才能发现和确定。主要检查的人群有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曾患传染病的人来自疫区的人群、饮副食行业人员、宾馆服务人员、水源、粪管人员、性乱人员等重点人群;也可以通过新生人学、新兵入伍、团体体检、婚前检查等发现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的管理要因病而异,以有关法律、条例、规定、方案为依据。如限期离境,

指国外输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采取中西药物治疗,消除病原携带状态,常见的有伤寒、痢疾、乙型肝炎病原携带者和某些寄生虫感染者等;调离危害性职业,包括托幼机构、饮副食行业及其他容易使病原体扩散的职业;健康教育,使其对家庭及密切接触人群减少和避免造成危害;有重点的定期随访检查,经2~3次病原检查阴性时才可解除管理。

3. 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许多人畜或人禽共患病,携带病原的动物在该类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针对动物采取措施,防止传染病从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对于该类传染病的控制非常重要。①消灭:对所传疾病危害性大、经济价值低的鼠类、某些野生动物及狂犬病犬、炭疽病牲畜等可杀灭,然后焚烧或深埋。②隔离治疗:对有经济价值且所传疾病属非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如血吸虫病的耕牛、布鲁氏菌病的牛、羊等,可进行隔离治疗,防止在畜群间传播。③免疫预防:通过检查及早发现感染动物,做好家畜动物的预防接种及检疫。尤其对养犬施行狂犬病疫苗免疫,是预防人类狂犬病的关键措施。④卫生管理措施:多种家禽、家畜带有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但因携带率高,动物数量大,目前只能在饲养、屠宰、加工、销售等过程中加强管理,减少危害。

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指对疫源地和污染环境采取的措施。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如:肠道传染病主要由粪便、垃圾、污水等污染环境,措施重点在污染物品、粪便、垃圾、污水的卫生处理以及饮水消毒和个人卫生防护。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空气传播,措施重点在空气通风、消毒以及个人防护。虫媒传染病可根据媒介昆虫的生态习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杀虫方法。

1. 消毒: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指对怀疑有传染源存在的地区和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如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空气消毒和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场所进行的消毒处理,如对传染病病房或传染病患者家庭进行的消毒。根据其实施的时间不同,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未消毒。随时消毒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或医院内),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以迅速杀灭病原作,此种消毒应随时或每天进行,可训练患者家属进行。终末消毒指传染病患者离开后(痊愈、死亡或转移等),对疫源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传染病有数以、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炭疽、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不需要作终末消毒的传染病有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

进行终未消毒前,需要专业人员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消毒方法。甲类传染病疫源地必须在卫生防疫人员的指导监督下进行严格的处理。被霍乱病原体污染的水源要进行有效的加氯消毒处理、污水经消毒后排放、污染的食物就地封存、消毒处理后废弃;污染的物品,如经济价值不大者一律焚烧,有价值或须保留使用的经严密消毒后再用;病人的粪便、呕吐物经有效氯消毒后废弃。鼠疫疫区内的空气、地面、墙壁、物品都

要彻底消毒;彻底消灭疫区中的鼠类、蚤类,死鼠及解剖鼠尸一律焚烧;不能保证彻底消毒的啮齿动物的皮件必须在卫生防疫人员监督下焚烧。

对一些肠道传染病、炭疽病等疫区进行消毒处理时,污水可加氯消毒后排放;污物一律焚烧(如需保留,应严密消毒后洗净再用);粪便经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处理,达到无害化要求;饮水如被污染,应封闭或作水源消毒,经病原学检查确证已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后方可恢复使用;死于炭疽的动物尸体就地焚烧,污染的场地严密消毒,可铲除10cm厚的表层土,远离水源深埋。

2. 杀虫

杀虫是指采用各种手段,消灭蚊子、苍蝇、虱子、跳蚤等媒介昆虫,这对于虫媒病毒所致传染病的防治有重要作用。杀虫是切断虫媒传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条件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3. 其他卫生措施

在肠道传染病的控制中,卫生措施有着特别巨大的意义。供给净化过的水能是城市中的伤寒、霍乱或其它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徐素下降。另外,对食品的卫生监督、对居民区内垃圾袋清除、排泄物的处理、消灭蚊蝇滋地、改变居民卫生习惯等均对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起着巨大的作用。通风换气的好坏对呼吸道传染病也有重要意义,因此卫生措施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等性病患者在治愈前应严格约束个人性行为,用具、毛巾要分开,不准去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

三、针对接触者和易感人群的措施

保护接触者(或被伤害者)和易感人群,主要是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感染病原体的几率。

1.对接触者的措施

对接触者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医学观察:观察中注意该病早期症状的出现和必要的医学检查,观察期限一般为该病的最长潜伏期:②留验;也称隔离检疫,限制其与他人接触,并进行检诊、查验与治疗。留验期为该病的规定检疫期限。③卫生处理:进行必要的消毒、杀虫等卫生措施,④预防接种:对潜伏期长于1周的传染病接触者可进行自动或被动预防接种。

⑤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主要用于密切接触者。

2. 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对某些潜伏期较长且有相应疫苗的传染病,当发生流行或暴发时,对易感人群进行的紧急预防接种。例如,在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发生流行时,对当地和邻近地区的易感人群进行疫苗应急接种,以控制流行;被犬等动物伤害后按种狂犬病疫苗等等。应急接种应该在短时间内快速突击完成,以尽快形成新的免疫屏障,阻止新病例发生或流行发展。有些疾病也可进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发挥作用快,但持续时间较短,应在接触后尽早采

用。如甲型肝炎的密切接触者,注射丙种球蛋白;对狂犬咬伤者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等。在某些传染病流行时,为了防止受到威胁的易感人群发病,可以给与药物预防,如使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氯奎预防疟疾等。但是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而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药物预防只能是有限度的对可能受到感染的密切接触者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3. 个人防护

对易感人群和密切接触者,戴口罩、手套、腿套,使用蚊帐或驱避蚊虫药物,使用避孕套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个人防护作用。个人防护对于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更具有重要意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传染病门诊、隔离病房、疫区现场、实验室等场所要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操作规程,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禁止用手直接接触可疑染疫的动物、昆虫、标本,工作后对双手、全身及用物均需彻底消毒再洗净。对可疑感染传染病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尤其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做好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必要时需进行医学观察或留验。

第四节非正常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突发事件即应对措施

2001年秋,美国在“911”时间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发生了所谓“炭疽粉末恐怖事件”,导致人们对“生物恐怖”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物武器的使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使其威胁性大大加强。

一、生物战剂与生物恐怖

致病微生物中烈性传播、产强毒素和毒力因子等对人或/和动物造成生物危害(biological harm),有强而迅速的致病性和致死性。在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和毁坏农作物、植被等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称为生物战剂(preparation for biological warfare)。一个组织或集团利用生物的烈性传播和产生强烈毒性的特征,来协迫另一群人或普通公众乃至国家来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所采取的卑劣行为称为生物恐怖(bioterrorism)。2001年在美国发生了这一让全人类永远铭记的“9.11”恐怖事件,“9.11”事件后,美国发生了邮寄“炭疽白粉”事件,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公众恐慌,严重地影响了公众生活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给美国和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根据对人的危害作用生物战剂可分为致死性战剂和失能性战剂两大类。致死性战剂的病死率一般在10%以上,甚至可高达90%(炭疽杆菌、肉毒毒素);失能性战剂的病死率一般在10%左右,使人员暂时失去战斗力(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布鲁菌等)。为了满足军事目的和使用技术的要求,生物战剂必须是能造成大面积杀伤的致病微生物或生物毒素,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毒力强,低剂量即能造成人畜感染或中毒;耐受气溶胶分散应力,能造成大面积覆盖;能工业化生产,满足实战需要;能长期储存,满足后勤处理基本要求;稳定性好,储存及形成气溶胶后仍能维持生物活性及毒力。能完全满足以上要求者不多,但随着生物技

术的发展,生物战剂的发展发生了本质变化,已发展到DNA重组及蛋白质工程技术改造构建新的致病微生物和毒素定向改造阶段。

生物战剂伤害所致的疾病状态决定于使用的生物战剂性质(微生物或毒素的种类),与有该类生物战剂因子自然感染造成的传染病相同。生物战剂对人的伤害主要取决于生物战剂的侵入途径、施放源的强度等因素。此外,气象条件、地形和植被等也能影响生物战剂效应。

流行病学特征上,生物战剂伤害具有流行的异常性、袭击证据的相关性、流行的爆发性和伤害的大面积效应等特点。

二、生物战剂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1.平时预防性措施

平时应有注重培训专业队伍,提高生物战剂防护的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特别是在加强在疫情报告制度建设,加强各类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紧急应对措施方面的研究。还应有计划地收集并掌握本地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医学地理、主要传染病流行情况、媒介昆虫的分布情况等相关资料。经常性开展反生物战的宣传教育,加强卫生、流行病学侦查,及时发现生物战剂的袭击。

2. 遭受袭击时的应急措施

①当发现遭受生物战剂袭击时,应尽快确定污染区域。一般而言,生物战剂袭击造成的污染范围与使用的生物战剂类型、当时的气象条件、地理地形、媒介昆虫种类等密切相关。确定污染区域后,应根据情况封锁现场,限制人员的流动。

②紧急救治病人。如果出现人员发病,应该给予及早救治,在传染病的性质尚未明确前,应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采取紧急治疗措施。

③尽快采集相应标本送检,这对于迅速查明生物战剂的种类及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标本的采集应该与侦查结合,根据侦查线索及流行病学指征确定采样的对象。同时注意,所有采样工作应该在消毒杀虫工作开始前进行,临床标本的采集则须在抗生素使用前进行。只有在明确生物战剂的性质后,才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④对污染区域实施检疫措施。当发现遭受生物战剂袭击,在明确污染区域后应立即实施检疫措施。主要包括限制人员及物资的进出,如发现病人,原则上就地治疗。对污染区因传染病死亡的病人尸体、动物尸体等,原则上不能运出污染区外,应就地选择远离水源及居民区的地点进行火葬或深埋。对可疑受污染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及留验;加强污染区内卫生措施,如个人卫生、饮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

⑤迅速开展消毒、杀虫和灭鼠工作。当发生生物战剂袭击时,应立即派出专业防疫力量,对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杀虫和灭鼠工作。力争尽快消灭污染区域环境中的病原体可媒介昆虫,切断传播途径。

第五节传染病突发事件案例

一、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事件

1988年1月中旬,上海出现甲肝病人。随后几天,患者人数急剧攀升,开始每天约为一两百例病人,接着三四百例,后来是每天一两千例,至1月底,每天新增的甲肝病人已上升到一万例左右,2月1日更是惊人地超过了一万九千例。所有医院都有大量的病人涌入,他们大多伴有身体发热、呕吐、乏力,少部分有脸色发黄等典型症状。很多人天没亮就来排队等待诊治,有的怕医院没有床位就自带折叠床、被褥等来到医院,要求立即住院,甚至发生病人和家属跑到病房抢床位的情况,引起了争执和吵闹,医院请来警察帮助维持秩序。当时上海所有医院的病床总数总共才5.5万张,但甲肝病人数以万计,且发病十分集中,即使医院里任何病人都不收治,腾出所有床位,也无法解决甲肝病人的住院问题。于是上海市政府要求沪上一些大中型企业腾出仓库,开办临时隔离病房,收住本企业的甲肝病人。另外,适逢中小学放寒假,有的区把部分学校的教室也办成病房。一些小旅馆也被要求空出客房接收病人。部分正在进行改建的房子,也暂时停止改建,用来接收病人。浦东乳山新村当时是个新建设的小区,大约有20幢多层房屋还没人入住,这些房屋就全部充当甲肝病人的临时病房。

本次甲肝爆发流行的特点是:①来势汹汹,发病急;②病人症状明显,大多数患者SGPT 在1000单位以上,90%以上的病人出现黄疸,85%以上的病人抗HA试验呈阳性;③发病主要集中在市区,人群分布以青壮年为主,20至39岁的占83.5%;④80%以上的病人有食用毛蚶史。在卫生防疫部门的跟踪检疫下,确定这是由毛蚶携带的甲型肝炎病毒所致。随即,市政府作出了禁售禁食毛蚶的决定。由市卫生、工商、环卫及公安局采取联合行动,把市面上的所有毛蚶,包括存货全部销毁,并在市郊要道设卡禁止毛蚶进入。在积极治疗甲肝病人的同时,各级部门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卫生知识宣传,做到卫生防病知识家喻户晓。卫生防疫部门免费提供漂白粉等消毒药物,并派人上门指导病人家庭开展粪便消毒处理。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广大医务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大批病人得到了及时的隔离治疗,消毒措施落实较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据统计,至当年5月13日,共有310746人发病,31人死亡。随后医务人员对死亡病例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这31例死亡患者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上海甲肝流行给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交通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都造成很大的危害和损失,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甲肝爆发流行后,为治疗疾病、控制甲肝蔓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场甲肝暴发,来得快,去得也算快。到1988年3月初,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所以能够迅速被控制,归功于“禁食毛蚶”措施的及时采取。

二、SARS的爆发流行事件

2003年1月2日,广东省卫生厅接到河源市人民医院一份传真函称:该院收治两例重症肺部感染病人(已转广州住院治疗)后,7名医护人员感染发病。省卫生厅立即派出专家组赶赴现场协助调查处理。因这类肺炎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典型肺炎不同,卫生部门将该病命名

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随后,中山市也发生了“非典”疫情。1月14日晚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称:近期,该市有三家医院收治了一批以发热、肺部感染症状为主的病人,并有医务人员感染。此后,广州市区医务人员感染发病的病例也越来越多,由于时值中国春节前后,大量人口的流动导致了疫情的扩散,“非典”疫情开始在全省多个地方蔓延。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广东、香港、越南报告的严重“非典”病例情况,发出“非典”全球警告。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正在亚洲部分地区扩散的非典型肺炎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7 月5 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SARS 的传播途径已基本明确,引起该疾病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SARS-CoV)。

疫情发生后,广东省卫生部门迅速反应,组织专家组调查,认为两地疫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有人传人的可能”。鉴于疫情的严重性,立即报告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请求派出病毒、流行病学等专家协助调查处理。1月22日,该省专家组即提出了“非典”临床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建议。2月3日,省卫生厅及时向全省下发了《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强主动监测、临床救治、隔离防护及预防控制等各项措施,并成立了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防治协调小组。2月10日起,全省“非典”疫情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中国政府与WHO积极配合,进一步调查当地疫情发展状况,共同阻止疫情的进一步扩大。WHO于2003年4月2日进入广东省,与当地的地方政府合作。4月14日,中国卫生部发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并于5月3日进行了修改,增加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和出院参考标准,并同时制定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中国政府宣布,五一“黄金周”暂停施行。北京全市的中小学从24日起停课两周,多所高校也宣布停课。中央政府动用军方力量在北京紧急建设小汤山医院,从各大军区医院抽调医护人员,隔离收治SARS患者。

截止2003年8月16日,我国内地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SARS疫情,共波及266个县和市(区),累计报告SARS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全世界共有26 个国家或个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8 098 例,死亡774 例,全球平均病死率约为10 %左右。

2003年12月5日,中华民国国防部预防医学研究所的詹姓中校,因操作问题,在实验室内感染SARS,经治疗数日后,康复出院。2004年4月在北京再次发现SARS疑似病例,并发生传染,但未造成类似2003年的大流行。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感染事件

2005年7月,在四川资阳、内江等地相继发现一种以发病急、高热、伴有头疼等全省性

中度症状,严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脑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几乎所有病例与病死猪有关。在1个月内,共报告人感染204例,其中死亡38例,分布在资阳、内江等12个市37个县。最后经确诊,该病为由猪链球菌2型感染所致。

疫情发生后,卫生部、农业部及时部署,分别派出督查组和专家组指导和配合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迅速调查确诊此次疫情是由猪链球菌2型引起的;并分别制定下发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疗要点和防控措施》、《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诊断和核实程序》和《猪链球菌病应急防治技术规范》,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取得实效。

本次猪链球菌病暴发的应急处理非常有效,使疾病的传播得以很快控制。这些应急处理所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提高疫情预警预报和早期应急反应能力。及时制定和修订各种技术方案,指导防治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如制定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流调方案、病例报告程序、疫情核实诊断流程和《猪链球菌2型感染疫情调查与监测方案》,规范了监测及临床判定标准。②动员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开展拉网式疫情普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人间和动物疫情,赢得工作主动。③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坚决防止病源传播。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及时启动应急机制。狠抓关键环节防控措施,阻断病源传播。卫生部、农业部及时总结并推广资阳等地采取的“五包”、“三个控制”、“四不准一处理”防控措施,切断疫源,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有效防止疫情传播到人。④有针对性开展预防工作,防止疫情反弹。一方面,医疗卫生人员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全力以赴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加强督导检查;另一方面,加大动物疫情的防控工作。对病死猪的同群畜使用高敏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指导疫区内农户在饲料中添加预防药物,提高牲畜抵抗力;对疫点疫区的圈舍、牲畜交易场所、定点屠宰场点等定期消毒,改善卫生条件;及时组织研制和生产疫苗,对高风险区易感猪群实施紧急免疫,提高猪群免疫水平。⑤加强宣传,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通报。各地切实加强了猪链球菌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防控知识等的宣传,努力做到将防控要求落实到每一农户,将防控知识传授到每一位农民,提高了农民科学养猪和防病的意识。同时,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向世界卫生组织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通报情况。

经过卫生部、农业部和四川省及疫区党委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病原及其传播途径很快查明,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并取得明显成效。

突发事件护理系统应急预案

类别:医院应急预案 题目:东昌府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东昌府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系统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实际,以构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处理机制,全面提高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保障我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我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系统领导小组。 组 长:白淑珍 副组长:毛凤菊 王桂英 成 员: 于国华 张红岩 林文静 李俊玲 王 昕 孙永梅 陈彩芳 李凤芹 白 洁 魏燕红 任凤芹 孙青丽 赵玉英 白雪丽 邢聊囡 徐 宁 王美玲 贾瑞霞 梁春花 李怀真 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和指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院前急救组、急诊抢救组、重症监护组、内科救护组、外科救护组、物品供应组。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护理部,白淑珍 任办公室主任 成员:毛凤菊 王桂英 职责: 1、贯彻实施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针政策,组织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预案。 编 号:YJYA-YY-001 生效日期:2005.5.16 修订日期:2014.04.06

2、负责紧急情况下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组建调整急救小分队,统一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及时向医院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执行上级部门和医院领导小组命令和指挥。 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抢救知识培训。 (二)院前急救组 组长:赵玉英 成员:于国华李俊玲王昕孙永梅白洁魏燕红任凤芹梁春花李怀真许海燕李宁宁孔洋付言浩职责: 1、负责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员疏散。协助有关部门对暂时无法离开现场的人员采取保护措施。 2、将轻伤转送至医院。 3、现场抢救危重,并做好转运途中护送工作。 (三)急诊抢救组 组长:赵玉英 成员:张红岩林文静陈彩芳李凤芹孙青丽白雪丽徐宁王美玲贾瑞霞王华伟张改英隋振红咸海博职责: 1、负责登记、分流到医院急诊就诊的。 2、疏散急诊科围观人员,维持现场秩序。 3、对救治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对危重症实施抢救。 4、及时将需手术转送至手术室;将病情稳定转入相应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四)重症监护组 组长:白雪丽 成员:张红岩林文静于国华陈彩芳孙永梅李凤芹朱明明刘静刘爱娟薛红梅刘桂玲马申李静李哪哪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22个怎么办

附件: 北京地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22个怎么办 一、有人扬言在地铁内放置爆炸物品、化学危险品怎么办? 1.及时报警,并上报调度指挥中心、站区、分公司生产调度室。 2.当有乘客反映情况时,及时留下乘客信息。 3.对车站区域进行巡查。 4.如发现有嫌疑人尽可能留住,并尽量挽留2名以上证人。 5.公安人员到来后,协助开展工作。 二、车站内发现疑似爆炸物怎么办? 1.将疑似爆炸物品进行隔离、严禁触动,并对其周边区域进行控制。 2.疏散周边乘客,防止围观。 3.及时报警,并上报调度指挥中心、站区、分公司生产调度室。 4.公安人员到来后,协助开展工作。 三、车站内发现有长时间无人认领的包裹怎么办? 1.对发现的包裹严禁移动,安排人员看管。 2.查找包裹主人,疏散周边乘客,防止围观。 3.及时报警,并上报调度指挥中心、站区、分公司生产调度

室。 4.公安人员到来后,协助开展工作。 四、车站内发生爆炸时怎么办? 1.及时报警,拨打999或120急救电话,并上报调度指挥中心、站区、分公司生产调度室。 2.根据现场情况封闭出入口、换乘通道、站厅,申请列车通过。 3.如发现嫌疑人尽可能留住,并尽量挽留2名以上证人。 4.如有人员伤亡,积极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五、发现站内有非法标语怎么办? 1.及时报警,并上报调度指挥中心、站区、分公司生产调度室。 2.立即清除或者用遮挡物进行遮挡(有条件的可先拍照保留证据)。 3.公安人员到来后,协助开展工作。 六、发现站内有人散发传单、展示横幅等非法活动的怎么办? 1.及时报警,并上报调度指挥中心、站区、分公司生产调度室。 2.对散发传单、展示横幅人员及时进行劝阻、制止。

传染病突发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预案

. 传染病突发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预案 规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范学校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休健康与生命安全,害,《学校卫生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1自我保护意识。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2 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3 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 大力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休师生员工的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加强日常监测,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依法管理、统一领导2 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 . 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 、快速反应、运转高效3 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制定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项突发事件2防治落实情况。 普及突发、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3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及时掌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疫制度,4、及时督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握师生的身体状况,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5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

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分类应急处理措施

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分类应急处理措施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或暴发 1.分级 Ⅰ级⑴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⑵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⑶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Ⅱ级⑴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⑵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⑶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Ⅲ级发生3例以上5例以下医院感染暴发; 2.基本处理 2.1指导医护人员根据医院感染病原学的流行病学特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2.2开展医院感染病人的救治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2.3查找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对医院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2.4做好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废物和排泄物等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2.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2.6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 2.7确诊或疑似传染病人按规定及时转诊传染病院。 3.报告 3.1院内报告程序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向分管院领导或值班院领导报告。Ⅰ级立即报告;Ⅱ级1小时内报告;Ⅲ级24小时内报告。 3.2院外报告程序 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医院报告市卫生局医政科(电话13*************)、市CDC 疾控科(电话8*****7)。 Ⅰ级:应在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市CDC报告。 Ⅱ级:应在1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市CDC报告。 Ⅲ级:医院内自行处理即可。 根据相关规定上报上级部门。 (二)医疗废物伤害、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 1.分级 Ⅱ级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 Ⅲ级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 2.基本处理 2.1指导医护人员根据医疗废物的分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2.2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处理原则,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2.3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2.4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理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2.5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所使用过的工具应当进行消毒。 3.报告 3.1院内报告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向分管院领导或值班院报告。Ⅱ级1小时内报告;

护理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防范

护理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防范 护理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防范 北京协和医院李艳梅 一、突发事件 (一)定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事件。广义上来讲,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事件,它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发生速度非常快,出人意料,第二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的方式、措施以应对该事件的发生。 (二)范围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以及南方的雪灾等。 2.事故灾害

由于人为原因或技术故障导致的事故、灾害也 属于突发事件的范畴。如2010年江西火车脱轨、2010年伊春空难以及辽源中心医院的火灾。 3.公共卫生事件 女口2003 年的SARS、2008年的西安新生儿事件、手足口疫情、埃博拉疫情以及疫苗问题、院内感染问题。 二、护理突发事件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也可能会面临着很多突发的事件,如患者突发猝死、突然摔倒、坠床、化疗液外渗、患者自杀、突然停电、火灾、医务人员针刺伤、重大意外伤害事故等。 医院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域,这与医院所处的 背景相关。医院是一个开放的、特殊的社会公共场合,是各类患者就医的场所。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如患者摔伤、坠床、猝死、失窃以及医患纠纷暴力事件等随时在发生。一旦出现这些突发事件,需要护理人员参与其中,进行正确的、紧急的应急处理,否则会增加医疗纠纷的隐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三、突发事件的上报 为了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将病人的损害降到最低,要制定突发事件的上报制度。 (一)需要上报的几种情况 1.科室进行的重大抢救及特殊患者的抢救需及时上报 2.涉及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所致死亡或多人伤亡的事件 3.知名人士、保健对象、外籍及境外人士的抢救 4.本院职工的住院抢救 5.涉及医疗纠纷或严重并发症患者的抢救治疗 6.大型活动和其他特殊情况中出现的患者 (二)报告程序及时限 1.参加抢救人员立即向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有关部门报告。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通 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通用版)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公司的经营安全,规范处置突发事件的流程,明确突发事件处置过 程中各部门的责任,加强公司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将突发事件给公司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称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有别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可能、将要或已经为公司带来不利影响和损害,需要紧急处置的偶发事件。 第三条:公司对于突发事件的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行的原则,区域内各公司必须做好日常预防工作。 第二章突发事件分类及级别第四条:突发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涝、狂风、冰雹等。

(二)事故灾害:主要包括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 (三)公共卫生事故:主要包括经营场所的卫生事故、员工或其他人员饮食安全、传染病等事故。 (四)媒体事件:主要包括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可能、将要、或已经对公司的不实产生不利影响的采访或者报道。 (五)其他事件:主要包括员工或者其他个人、单位为实现合法或非法目的,采用非法手段扰乱公司经营等。 第五条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将安全事故进行如下分类: (一)一般事故:是指无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以内的事故; (二)较大事故:是指造成轻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万元(含1万元)但小于 5万元的事故;

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防控工作应急预案17972

庄口初中传染病突发事件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为科学、有效地应对学校突发传染病,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与分工 组长:刘斌校长负责防控全面工作 副组长:刘恩副校长具体负责防控的日常工作 成员:李常胜(教务主任)杨瑞学(总务主任)各班班主任 二、防控应急程序 1.一般突发事件 ①各班例行晨检与午检制度。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各部门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听从上级行政部门及卫生部门的管理。 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食堂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政教处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属于重大突发事件,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根据上级指示酌情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 ①班主任负责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②政教处负责对全体教师,班主任负责对本班学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做好晨检与午检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政教处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3.特大突发事件 ①班主任认真填写晨检与午检(晚检)日志,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对缺课学生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课原因,及时上报,杜绝瞒报、漏报与越级上报。 ②学校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 ③总务处负责对教室、活动室、食堂、图书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三、应急措施

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XX公司 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为贯彻XX安委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落实安委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指导思想,及时妥善处理发生的各类安全紧急事件,提高紧急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映和各项应急工作的协调开展,确保企业及员工财产和人身安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企业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一、指导思想 依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本着预防为主,迅速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处置工作,切实维护企业的安全与稳定。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要态度明确,区分性质,严格纪律,讲究策略,措施得力,处置果断,防止事态扩大。 二、报告制度和程序 1、发生安全事故后,事故涉及人员应及时向部门主管及企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视情况迅速拨打110、120、119应急电话(110匪警、120救护、119火警)。 2、时间发现人员应根据事故情况,立即通知主管领导,由主管领导选择逐级上报(普通事件)或者紧急上报(重大或特急事件);如发生特大事件,应立即通知安委会主任,并由安委会主任通知集团安委会进行处理。 3、报告内容如下:事故的时间、地点、事故简要经过、是否

可以采取措施,待采取或已采取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以及涉及人员。 三、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消防应急预案 1、发现火警后,在场工作人员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能够控制火势的,应迅速扑灭火源,主管领导在接到火警信息后立即组织抢险,并视火情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2、保障安全通道畅通,有组织的做好人员疏散工作,在疏散过程中,应井然有序,避免拥挤所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 3、应坚持先救人,后救火的原则,如有人被火围困,需立即组织力量抢救。 4、控制火势,防止火势蔓延,极力抢救财物,降低火灾所造成的损失。 (二)食品卫生应急预案 1、如发现生病员工,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 2、通知员工所属部门主管,以便及时做出工作安排,配合开展抢救工作。 3、若遇员工非正常中毒或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立即停止食堂的生产、配送活动,迅速报告卫生行政部门,积极配合救助病人。 4、保留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或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 5、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封存和销毁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对中毒食品加工场地、工具、设备进行消毒,控制事态发展。

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程序

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领导小组: 组长:周敏 副组长:李玉梅 组员:徐光辉、刘丹丹 (一)办公室设在护理部; 电话:8071 (二)领导小组职责: 1.抢救小组成员需手机24小时开机。 2.接到呼叫电话,第一时间马上到现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 3.如果外出做好替代的人员交接,并通知护理部备案。 4.及时与患者家属及单位沟通。 5.及时向院长汇报。 (三)院内急救程序 1.病员来院后,首先由病房护士做好应急处理。 2.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3.护士人力不足时,由护理部或总值班调集相关科室护士参加急救工作。 4.由护理部或总值班负责组织、协调患者的急救、转科等工作。 二、停电与突然停电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通知停电后,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手电、蜡烛等;如有抢救患者使用动力电器时,需找替代的方法。 (2)突然停电后,立即使用抢救患者机器运转的动力方法,维持抢救工作,开启应急灯或点燃蜡烛照明灯。 (3)与总值班联系,查询停电原因,尽早排除故障,或开启应急发电系统。 (4)加强巡视病房,安抚患者,同时注意防火、防盗。 【程序】 接到停电通知→ 备好应急灯→ 准备动力电器的应急方案 突然停电后→ 采取措施保证抢救仪器的运转→ 开启应急灯→ 与

总值班联系→ 查询停电原因→ 加强巡视病房→ 安抚患者→ 防火、防盗 三、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遇断电的应急预案及程序急预案 (1)值班护士应熟知本病房、本班次使用呼吸机患者的病情。 (2)住院患者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如果突然遇到意外停电、跳闸等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应采取补救措施,以保护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安全。 (3)呼吸机本身带有蓄电池,在平时应定期充电,使蓄电池始终处于饱与状态,以保证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能正常运行。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呼吸机蓄电池充电情况、呼吸机能否正常工作以及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变化。 (4)呼吸机不能正常工作时,护士应立即停止应用呼吸机,迅速将简易呼吸器与患者呼吸道相连,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调整患者呼吸;如果患者自主呼吸良好,应给予鼻导管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面色、意识等情况。 (5)突然断电时,护士应携带简易呼吸器到患者床前,同时通知值班医生,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意识及呼吸机情况。 (6)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总务科、、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总值班等,迅速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恢复通电。 (7)停电期间,本病区医生、护士不得离开患者,以便随时处理紧急情况。 (8)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 (9)遵医嘱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来电后,重新将呼吸机与患者呼吸道连接。 (10)护理人员将停电经过及患者生命体征准确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中。【程序】 突然断电→ 使用简易呼吸器→ 通知值班医生→ 调整患者呼吸→ 观察病情变化→ 立即联系有关部门→ 尽快恢复通电→ 随时处理紧急情况→ 遵医嘱给药→ 来电后重新调整、应用呼吸机→ 准确记录 四、失窃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在现代社会,相关信息的及时告知是(D)对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传播需求。 A 紧急事件 B 应急事件 C 应急处理 D 突发事件 2、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其中包括__A__。 A 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 B 应急队伍的建设 C 事故损失评估 D 应急预案的演练 3、下列不属于应急管理中的应急专业人员的是(D ) A 公安 B 海上搜救 C 地震救援 D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4、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_B___。 A 保留 B 撤销 C 升级 D 解散 5、建筑施工企业中,(B )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 A 经理 B 企业一把手 C 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经理 D 法定代表人 6、应急预案不包括?C 应急预案包括整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方案 A 总体预案 B 单项预案 C 特别预案 D 现场预案 7、以下哪一类不属于抢险类应急物资储备?(A) A 基本生活用品 B 通信器材 C 交通工具 D 个人防护装备 8、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_B___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 信息报告 B 预测预警 C 信息发布 D 评估 9、社区应急管理中,应急启动机制的组成部分,不包括(C ) A 预警机制 B 先期处理机制 C 信息披露机制 D 应急联动机制 10、___B_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 分级响应 B 统一指挥 C 公众动员机制 D 以人为本 11、以下那一项不属于应急机制?A A 调查与协调机制 B 预警与监测机制 C 救援与处置机制 D 善后与恢复机制 12、下列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的事是(D) A 云南干旱 B 南方雪灾 C 三鹿奶粉事件 D 新疆“4.30”事件 13、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__A__”,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 绿色通道 B 快速通道 C 特殊通道 D 直线通道 14、省级广播电视播出节目全部中断或由中断的危险的情形,属于(B ) A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B 重大突发事件 C 较大突发事件 D 一般突发事件 15、大型活动现场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紧急疏散时在场人员要(A )。 A 按顺序迅速撤离现场 B 争先恐后逃跑 C 围观看热闹 D 聚集在一处 16、对于公共场所的基本内涵,我国现行最为规范的是1987年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其中第二条明确指出的七类公共场所中,不包含以下哪项:(A) A 家庭汽车 B 理发店 C 公园 D 书店 17、公共场所和大型活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后,公安部门要反应迅速,措施有力,其主要体现不包括(C) A 情况掌握快 B 投入警力快 C 科学应对快 D 采取措施快 18、一般突发公共事件:(A )事件的影响局限在在本地区造成一定范围的突发事件。 A 无人员伤亡,或3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以上50万以下的, B 人员伤亡一人,或3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以上50万以下的 C 无人员伤亡,或5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以上50万以下的, D 无人员伤亡,或3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以上30万以下的, 19、不属于信息报送的内容的是?(C) A 时间 B 地点 C 全部人物 D 事件的起因 20、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C)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 案(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泉港区天竺中学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 案 为确保在发生传染病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保障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与指挥 ㈠学校成立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传染病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及相关部处主要负责人组成,并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部门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求助当地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3.根据需要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等相关设施、设备; 4.根据需要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报请教育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及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5.根据需要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6.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和指导。 ㈡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㈢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 ㈣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校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具体组织、指挥、协调,设立24小时联系电话。应急状态期间,各部门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主要领导及值班人员电话要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小组,并保持24小时畅通。 ㈤成立突发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导小组,负责联络医院预防、诊断、救治及隔离观察工作。 ㈥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服从配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㈦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医学措施,应当予以配合。不予配合的,由保卫处或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二、应急调查与救治 ㈠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办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协助有关医疗技术机构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议。 ㈡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理的同时,应当立即对突发事件所致的病人提供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护。

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本方法汇总

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本方法 南通市安监局杨照信工程师 2016年6月12日 主要内容 一、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五个概念 二、危化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法 三、介绍几种常见突发事件处置做法 一、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五个概念 概念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概念二:什么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 概念三: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 概念四:《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的内容(总局74号令) 概念五:事故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两误区? 概念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

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概念二:什么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 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应急行动。 概念三: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 --预防--预备--响应--恢复--(反复循环) 预防:法规、保险、监控、风险评价、规划、公众教育等 预备:预案、通告与报警、医疗系统、应急资源、特殊保护、培训语言演练、互助协议等等。 响应:启动通告报警、启动应急救援、提供医疗救助、疏散与避难、搜寻与营救等 恢复:清理废墟、损失评估、消毒去污、灾后重建、预案评估等 概念四:《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的内容(总局74号令) 一、必须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二、必须依法设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度。

三、必须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配备必须的应急装备、物资,危险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 四、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相衔接的应急预案,重点岗位制定应急处置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五、必须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 六、必须向从业人员告知作业岗位、场所危险因素和险情处置要点,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必须设立明显标识,并确保逃生通道畅通。 七、必须落实从业人员在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停止作业,或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的权利。 八、必须在险情和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好先期处置,及时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并按规定立即如实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九、必须每年对应急投入、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概念五:事故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两误区? 误区一:火灾事故等突发事件几率很小,不一定就在我公司(我家,我身上)发生。 火灾等事故往往在那些管理最薄弱,隐患最多又得不到治理的企业(家庭、个人)爆发,火灾往往使那些最无准备、

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程序

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领导小组: 组长:周敏 副组长:李玉梅 组员:徐光辉、刘丹丹 (一)办公室设在护理部; 电话:8071 (二)领导小组职责: 1.抢救小组成员需手机24小时开机。 2.接到呼叫电话,第一时间马上到现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3.如果外出做好替代的人员交接,并通知护理部备案。 4.及时与患者家属及单位沟通。 5.及时向院长汇报。 (三)院内急救程序 1.病员来院后,首先由病房护士做好应急处理。 2.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3.护士人力不足时,由护理部或总值班调集相关科室护士参加急救工作。 4.由护理部或总值班负责组织、协调患者的急救、转科等工作。 二、停电和突然停电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通知停电后,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手电、蜡烛等;如有抢救患者使用动力电器时,需找替代的方法。 (2)突然停电后,立即使用抢救患者机器运转的动力方法,维持抢救工作,开启应急灯或点燃蜡烛照明灯。

(3)与总值班联系,查询停电原因,尽早排除故障,或开启应急发电系统。 (4)加强巡视病房,安抚患者,同时注意防火、防盗。 【程序】 接到停电通知→ 备好应急灯→ 准备动力电器的应急方案 突然停电后→ 采取措施保证抢救仪器的运转→ 开启应急灯→ 与总值班联系→ 查询停电原因→ 加强巡视病房→ 安抚患者→ 防火、防盗 三、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遇断电的应急预案及程序急预案 (1)值班护士应熟知本病房、本班次使用呼吸机患者的病情。 (2)住院患者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如果突然遇到意外停电、跳闸等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应采取补救措施,以保护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安全。 (3)呼吸机本身带有蓄电池,在平时应定期充电,使蓄电池始终处于饱和状态,以保证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能正常运行。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呼吸机蓄电池充电情况、呼吸机能否正常工作以及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变化。 (4)呼吸机不能正常工作时,护士应立即停止应用呼吸机,迅速将简易呼吸器与患者呼吸道相连,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调整患者呼吸;如果患者自主呼吸良好,应给予鼻导管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面色、意识等情况。 (5)突然断电时,护士应携带简易呼吸器到患者床前,同时通知值班医生,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意识及呼吸机情况。 (6)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总务科、、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总值班等,迅速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恢复通电。 (7)停电期间,本病区医生、护士不得离开患者,以便随时处理紧急情况。 (8)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

(一)交通事故的处理 1.工作目标: (1)确保苑区道路不受事故影响,无堵塞情形出现; (2)处理程序正确,处置及时,要求当值主管接报后三分钟之内赶往现场。2.工作流程: (1)发现或接报后就近当值迅速赶往现场维护现场秩序; (2)确定有无人员伤亡并疏导好交通秩序; (3)如有伤者视伤情决定是否拨打120救急或送医院; (4)征询双方事主意见可否协商处理; (5)可以协商处理,双方当事人以书面形式确认处理意见后完结; (6)协商不成功,报交警处理; (7)当值人员(队员、领班)将事情经过及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报办公室备案; (8)如属道路路况不佳所致,应检讨管理原因,是否应增设交通指示牌、减速坡或修改道路死角。 3.注意事项: (1)留下双方当事人,并控制好双方情绪防止打斗或过激; (2)迅速协调人员疏导交通,防止堵塞,并疏散围观人群; (3)如肇事车辆逃逸,应迅速报警并详细了解或记录肇事车牌、车型、颜色等资料; (4)发生人员重伤或死亡类事故应立即报交警,被损坏一方当事人不在现场应设法联系,联系后报交警处理; (5)醉酒肇事宜报交警处理(防止酒醒后不认帐)。 (二)煤气泄漏的处理 1、工作目标: (1)义务消防人员确保3分钟内至现场处理; (2)确保无因处置不当而致煤气爆炸事件发生。 1、工作流程: (1)关总阀(别墅和洋房为楼下花园一侧,公共管道由煤气公司控管); 2)通知消防中心支援,告知煤气公司速至现场专业指引; (3)消防队员及消防车迅速至现场做好战斗准备; (4)封锁现场,设置警戒线,疏散楼内及附近人群;

(5)协助煤气公司人员处置; (6)处理完毕后将事情进行汇总上报,并于大堂或公告栏处公示事故原因;(7)恢复用气。 1、注意事项: (1)现场慎用对讲机、手机等通信工具(现场泄漏中心点30米为半径以内及下风向100米以内应关闭或禁用),规避可能因产生“电火花”而酿成煤气爆炸的一切可能; (2)业主室内煤气泄漏时不能打电话入其屋内,防止爆炸。 (三)业主家中报警器报警的处理 1、工作目标: 接报后当值队员及机动人员需在2分钟内至现场处理; 2.工作流程: (1)判断报警信号发起原因; (2)迅速联系业主查明情况,若属误报,绕场检查后撤离; (3)无法判定(如室内有响动但无人应门铃)室内是否受到不法侵害时应联系业主,视情况决定报110或公安介入处理; (4)可以判定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打斗或呼救声时,应果断采取措施制止并报110或派出所; (5)封锁现场及一切可能令疑犯逃跑的路口,如侵害人逃跑应设法留置,如有伤者,应报120。 3.注意事项: (1)接报后,应监控周围流动人员,观察室内情况并组织人员封锁; (2)对屋内出来的人员拦截盘查,身份有疑即留置并报警; (3)联系业主要及时,排除是否为误报(如线路老化、老鼠碰线或老年人不小心碰线); (4)非紧急情况不得入室内或破门而入,即只有在判断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但要

传染病突发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预案

传染病突发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学校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休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大力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休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

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制定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项突发事件防治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疫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开展学校供水系统进行安全检测,严格对有自备供水的学校的水源、防护和水质的消毒,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应急处置

**********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措施 为构建**********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与处置能力,将防患与处置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轨道。在市县安监部门的领导下,**********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维护与确保**********的安全生产的稳定运行,特制订**********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措施。 一、编制原则: 突发事件就是指发生在生产内外由员工实施或以其为侵害对象的涉及破坏社会与生产安全秩序并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难以预见、处置紧迫、危害严重与广泛影响的特点。突发事件包括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具有突发性,对人身安全、工作与生活秩序、社会稳定等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危害的各类紧急情况, 二、指导思想与组织领导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中央与省委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方针,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牢固树立“强化红线意识”的思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与处置生产范围内突发事件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指挥、协调与组织**********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

工作;对重大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作出决策,协调解决预防与处置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督促生产单位按预防与处置预定措施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检查重大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落实情况。值班电话:3029*** (3)**********成立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亲自负责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工作。负责组织、承办生产区域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具体工作。 (4)日常的安全生产应充分发挥监测预警的作用,监测预警要做到“防患先于救治”,监测预警就是防患的重要手段。各生产单位要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因素等进行有计划、系统地长期观察,细心积累并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随时出现的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分工责任。 三、应急处置工作原则 1、事故报告原则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向公司调度室汇报,公司调度室根据事故具体情况,确定就是否需要向上级安监部门及县、市政府部门汇报。 2、统一指挥原则 **********成立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救援力量,落实责任,科学组织,保证抢险工作及时、快速、有序的进行。 3、救人优先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切实把员工生命安全作为事故处置的首要任务,有效防止与控制事故危害蔓延扩大,千方百计把事故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及时抢险原则

常见护理应急预案及流程

第一章常见护理应急预案及流程 一、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护理急救工作规定 (一)报告制度:凡遇到重大、复杂、批量、紧急抢救突发事件,当班护士应及时向护士长及护理部报告;夜间及节假日向总值班报告。护理部在接到重大急救报告后,在积极组 织人力实施救护工作的同时尽快向分管院长报告,逐级上报卫生局。 (二)对重大急救工作,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处理。 (三)组织临时护理急救小组,立即开展护理急救工作,确保急救工作的连续性。 二、院内护理急救预寨及流程 (一)伤病员入院后,由急诊科护土接诊并做应急处理。 (二)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三)急诊科护士人力不足时;由护理部或总值班调集相关科护士参加急救处理。 (四)正常情况下由护理部配合医务科或总值班共同负责组织、协调患者的急救、转科工作。(五)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突然发生意外情况时,应在所在科室或就近科室就地抢救,并迅速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前往参加急救或将患者转至急诊科进一步急救,同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协助组织抢救。 三、传染病救治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一)接到疫情信息后,在第一时间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科室(院感办、医务部、护理部)。 (二)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实施不同的隔离措施,病情危重者积极参与救治,必要时由专人进行监护。 (三)遵医嘱执行各种治疗和护理,对使用过的物品严格按院感要求处理,必要时进行焚烧。 (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时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五)认真及时做好各种记录,做好病区及个人膈离和防护,预防交叉感染,防止病菌扩散,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六)传染病人治愈出院时,应对其衣物及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后方可带出病房。患者出院后对床单位要进行严格终末处理。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流程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流程 1.0.0目的 本流程明确了营业现场突发事件的基本处理程序及相关要求,确保加强预警机制,以便商场管理人员能及时、有效地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2.0.0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商场。 3.0.0工作原则 3.1.0保障顾客及员工人身安全为第一的原则; 3.2.0保障顾客权益不受侵害; 3.3.0保障公司利益不受侵害; 3.4.0保障稳定商场正常的经营秩序; 3.5.0态度谦和,处理快速; 3.6.0避免事态扩大化,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 4.0.0相关文件 4.1.0《专柜手册》 4.2.0《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4.3.0《营运部个人绩效量化考核标准》 4.4.0《物业部个人绩效量化考核标准》 4.5.0《保安部个人绩效量化考核标准》 5.0.0职责 5.1.0分店店长为应急事件处理分店最高指挥者及第一责任人。 5.2.0商场各职能部门负责对现场相关突发事件的处理,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结果负相关责任。 5.3.0分店应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如有突发事件,以店长为首,其余小组成员都应到场参与事故处理。5.4.0突发事件处理小姐,由店长为最高指挥,营运、物业、保安、人力行政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人力行政部 同时作为事件处理的督促部门。 5.5.0发生突发事件后,应第一时间逐级向上级领导汇报(发现人→部门负责人/店长→总部相关职能部门),并 同时进入紧急应急处理程序。 5.6.0分店应不定期组织应急小组成员学习并演练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提高应变及处理能力。 6.0.0处理流程

6.1.0顾客损坏商品物品 6.1.1若损坏的物品是属于商场(专柜)自身原因造成的,其相关损失由商场(专柜)承担。同时导购员应向顾 客道歉,表示将做改进,以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属商场(专柜)原因的因素包括: a) 专柜卖场内的通道设置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坏(如通道狭窄,占道摆放); b) 专柜的商品摆放存在隐患而造成的损坏(如超出货架摆放、货架固定不稳等); c) 易碎商品没有设置醒目文字提示;构造复杂特别特别的工艺品,,导购员没有为顾客示范操作或提示而造 成的损坏; d) 营业时间专柜无人看管而发生的商品损坏; e) 顾客携带小孩时,导购员没有提醒顾客及监管好小孩,以至小孩不慎损坏商品(如小孩子拿笔在沙发上乱 画,小孩子出于好奇触摸碰碎商品等); f) 顾客受到导购员误导而造成的商品损坏; g) 商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 6.1.2若损坏物品原因属顾客不慎造成的,应要求顾客对物品损失进行赔偿。事件发生后,可以先引导顾客到办 公室,由管理人员进行处理,且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要求语气温和婉转,避免与顾客在现场发生争执。当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或损坏的物品较为贵重时,管理人员可与专柜负责人协商,对损失金额酌情处理。 当客人拒绝赔偿时,可要求有关执法部门协助处理。 6.1.3若顾客损坏物品金额高于保险最低免赔金额时,应保护好现场并立即与保险公司联系,可从保险公司得到 部门赔偿金。 6.2.0顾客在商场丢失物品 6.2.1对顾客进行安慰,同时通知保安部协助共同处理; 6.2.2向顾客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并根据顾客提供的相关线索,帮助其进行仔细的搜寻; 6.2.3如寻找暂无结果,可叫顾客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若日后找回物品时通知顾客前来领取。如顾客丢失的物品 较为贵重,且顾客对商场进行指责或其他影响商场形象、声誉的行为举止时,可征询顾客意见是否需要报警处理或代为报警处理; 6.2.4最后营运部负责相关事件处理人员应在交接班本上做详尽记录,并跟踪处理。 6.3.0顾客在营业现场受伤 6.3.1当顾客在营业现场受伤时,首先应对顾客的伤情做紧急处理。简单的小伤可利用商场急救箱中药品进行消 毒、包扎等护理; 6.3.2当顾客伤情比较严重且商场人员无法进行处理时,应及时联系顾客家属、急救车协助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遇到晕倒的患者,切忌不要随意搬动其身体,可在现场寻找了解基本急救措施的人员协助处理并及时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