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一)社会学的思维方式

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说,社会学就是要在我们的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的新意。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多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社会学在研究社会行为或行动。如[德]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也就是说,社会学是力图理解和解释社会性行动的科学。

第二种,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如[法]埃米尔·涂尔干(也译为迪尔凯姆或杜尔凯姆)

第三种,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如费孝通《社会学概论》。

第四种,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用科学的方

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

行为。

什么是社会结构

互动产生结构

结构就是关系,社会是一个关系网络,这就是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稳定的关系及构成方式,即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或将社会组织成可以预期关系的方式。

社会学所做的是:

关系

社会结构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规范

“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

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自我(ego)

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问题,危及人格的发展。

(七)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1、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为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

4、普及社会知识,促进公民社会参与,指导人们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方式。

1、功能主义的视角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而建构)。根据这种观点,社会像人类的机体或任何活的有机体。像身体的各个部分(比如四肢、心脏、大脑)一

样,社会的构成部分(比如家庭、商业机构、政府)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作用。每一部分也帮助维持着平衡状态,这也是系统平稳运转所必需的。功能主义也称“结构功能主义”。

在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上,哈佛大学社会学家帕森斯(1902——1979)是关键人物。帕森斯所提倡的功能主义主导美国社会学的发展约40年。他将社会看做一个由各个部门相互连结而形成的巨大网络,而每个部门都参与协调并维持整个体系的工作。此理论认为,假如社会生活的某一面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存在并没有贡献——假如它没有特别的功能,那么它很快就会被淘汰。

后来,帕森斯的学生默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显性功能,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隐性功能。例如,小学的显功能之一是使学生打下阅读、计算这样一些学科技术的坚实基础。然而,小学的一个潜功能却是教给学生诸如合作与组织这样一些重要的社会技术。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如果在学校里学生们从其小伙伴群体那里学到了社会所不希望有的行为,那么,学校也就具有了反功能。

作为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视角,功能主义特别适合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例如,太平洋群岛上的孤立的社区,或美国中西部的小城镇。它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表现出了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在这些种类的背景中,并不难设想,事情还会像以往一样继续下去。除非来自外部的因素破坏了平衡。确实,功能主义者通常将社会变迁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稳运行。

(二)冲突论的视角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该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实际上,他们是互相冲突的。这并不是说社会就永无秩序,冲突论者并不否认很多社会秩序的存在,但是,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而且,它也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自然状态。(认为个人的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

冲突论者源于马克思。他们强调社会的流动的、不断变化的性质。在他们看来,社会经常处在极易被破坏的平衡之中。事情常常是这样的,社会秩序(常常是十分短暂的)源于社会的一部分统治于另一部分之上,而不是源于各部分之间的自然合作。社会秩序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是统治——强的压迫弱的,富的压迫穷的。

(三)互动论的视角

社会学中,另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理论视角,因其更关注于社会的微观方面——社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而区别于上述理论。这种理论被称为互动论视角(微观社会学),它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倾向于互动论视角的人,有时被称为微观社会学家,因为它们研究个人和小的群体而不是大规模的社会结构。

乔治·米德通常被认为是互动理论视角的奠基人(关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参见本书第五章)。米德认为社会是从个体之间相互调节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个体在互动时都扮演某种角色,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总是在不断关心面对观众如何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一、社会的概念

(一)社会的词源:“社”与“会”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

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为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虽然人们并不能具体的拿出一个社会这样一个物体,但是人们却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存在,这反映在社会成员要受到来自社会的约束。

涂尔干认为社会中起作用的是集体意识,个人因为具有这种意识而服从于社会。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精神或道德的实体。

另一派为唯名论。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的特点

(一)社会以人为主体,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

(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是一个大的关系网。

(三)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四)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六)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三、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学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传统理论

孙本文提出的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二)社会三要素论

自然环境

人口

文化

四、社会的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类型的划分

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提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83 页),并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后来人们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其初级阶段)。

以上也称作历史唯物主义划分法。

(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划分

1、以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方式为基础的划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

这是最早和最简单的社会。

其特征为:靠狩猎和采集果实生存、社会群体较小、生活区域变动不居、几乎没有专门的劳动分工、建立在血缘和亲属联系的基础之上。家庭在这种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早是在12000年前出现。但是并不是说人类是在同一个时期都进入了这种社会。即使是在20世纪在一些地区仍有这样的社会存在。

(2)园艺社会

它是在适于耕作的地区,随着人们初步掌握耕作方法而出现的。

其特征为:种植农作物上升为主要生存方式,狩猎与采集果实降为次要方式。出现了较大规模定居的社会群体。随着种植效率的提高,不再需要所有的人都来生产,因此财富、权力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最早出现在距今1万年前的中东地区土地肥沃的两河流域。

(3)畜牧社会

一些地方进入园艺社会的同时,还有一些地方依赖捕获、驯服和饲养动物,并以此作为他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和生存方式。这是畜牧社会。

其特征是:开始出现剩余产品、私有财产以及等级、阶级、群体间的冲突和战争。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制度开始形成。逐水草而居。

这种社会类型最早也是出现在距今1万年前。

(4)农业社会(亦称“前工业社会”)

大约在公元前6000或3000年“犁”的发明将一些人们带入了农业社会。犁可以用来控制杂草和保持土地肥沃。接着铁具的使用,畜力、风力、水力的应用为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小作坊手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这样带来了社会的重大变化,包括人们进一步分化为不平等的社会群体、建立起官僚机构以及出现了城市。此后货币经济得以发展

(5)工业社会(亦称现代社会)

自18、19世纪期间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另一场重大的社会变迁,从而导致了工业社会的发展。

其特征为:产品制造业开始兴起,许多工种开始由机器来承担,城市的人口越来越稠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型的政府机构、大型的官僚组织以及更加专业化的社会设置和社会角色。

(6)后工业社会(亦称“知识社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推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认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认为在这种社会中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得到普及和发展。

其特征是:从生产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居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在中心地位,并且成为社会革新与制订政策的源泉和依据。

2、从社会组织形式上区分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

社会学家还从社会组织形式上区分社会类型,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礼俗社会亦称“共同体”(社区),指传统的社会。特征为:

◆规模小,劳动分工程度与角色专门化程度不高。

◆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

◆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

◆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法理社会亦称“交往社会”,指现代工业社会。其特征是:

◆规模较大,有复杂的劳动分工与角色分化。

◆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

◆非个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级关系居统治地位。

◆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

◆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四、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群体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2、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如邻里关系。

3、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如同事关系。

第三讲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均为文化)

狭义的文化是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二、文化的特性

(一)创造性

(二)习得性

(三)复合性

(四)象征性

(五)传递性

(六)变迁性(文化堕距现象也称文化滞后现象)

三、文化的分类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存在形态上)

(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在文化系统中所处地位)

(三)主流文化与反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文化比较上)

四、文化的构成

(一)象征符号

(二)价值观念

(三)规范体系

(四)物质文明

五、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的识别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的导向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的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的社会化功能: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六、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也称我族中心主义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应该作为规范,并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的倾向。用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则是用他人文化的观点来看待他人的行为。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媚外主义是文化相对主义中一个有趣的延伸。

七、文化震惊

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八、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大于文明,文明是文化中进步的部分文化。

社会学会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以及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人的自然属性:1.人有生理的需求

2.人有体力与智力

3.人有遗传和变异

人的社会属性:1.人能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2.结成一定社会关系

3.人有文化、精神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

2.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二.个人社会化的含义

三种角度:

文化的角度(文化的传递与延续过程)

人格发展的角度(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社会结构的角度(角色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当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与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过程:

毕生社会化

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四.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因素(个人社会化的因素)

家庭

学校

同伴群体

大众传媒

工作单位

社区

五、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生活技能社会化

行为社会化

角色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六、个人社会化的类型

初始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

再社会化

七、关于个人社会化的理论

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表示我们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来了解自己,我们不只是直接从自己的个性来了解自己,也可从别人对我们的印象中得知。

库利用“镜中自我”这一术语,强调自我是我们与其他人社会互动的产物。

库利的“镜中自我”观点中,非常重要的主张就是:自我的想象都以别人的评断为主。

八.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们对特定地位上的行为期待。

第五章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连接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第一,必须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

第二,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三,成员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第四,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根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的。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亲属等。

◆次级群体指的是非个人性的、规模较大的、成员很少直接接触的、功利性的群体。如政府、学校、医院、军队等。

◆次级群体中有时包含有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次级群体

通常较小通常较大

为期较长的互动为期较短,暂时性的互动

亲密、面对面的互动较少亲密关系或相互了解

感情较深厚常是表面关系

合作性、友谊的较正式、事务性的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根据正规化程度来划分的。

正式群体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组成的,如各类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规范。如伙伴群、邻里、家庭等正式群体中有时包含非正式群体。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

根据人们的心理归属感来划分的。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根据身份归属来划分的。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是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

参照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力很大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四、初级社会群体(也称基本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规模较小,成员有限

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

群体成员难以替代

非正式控制

群体整合程度高

(二)基本群体的重要作用

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

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是社会的稳定力量

(三)家庭

1,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以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2,家庭的结构与类型

根据家庭中的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以把家庭的结构分为

◆核心家庭:家庭成员中只有一对已婚夫妇的家庭。

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

◆主干家庭:家庭成员中每一代人只有一对已婚夫妇的家庭。

◆联合家庭:又叫大家庭,指家庭成员中一代人中就有多对已婚夫妇的家庭。

◆其他家庭:断代家庭、残缺家庭等

3.家庭的生命周期

形成(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

扩展(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

稳定(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

收缩(从第一个孩子离开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

空巢(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到配偶一方死亡)

解体(配偶一方死亡到另一方死亡)

4、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

◆生物功能

◆抚育与社会化功能

◆经济功能

◆赡养功能

◆休闲与娱乐功能

(四)邻里

特殊性

地缘性、情感性、非正式性

功能

相互支持、社会化、交流、社会控制

邻里关系淡化的趋势

现代邻里结构的变化

住宅方式的变化

社会流动和迁徙频繁

家庭成员高节奏、非群体化的生活等

(五)工作群体

在一定工作任务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基层单位

教研室(大学)、班组(企业)

特殊性:

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基本群体

受正式规范约束

面对面的经常的交往

社会功能:

促进组织目标达成

情感交流

实现人的社会价值

五、社会组织

(一)什么是社会组织

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一定数量的成员

特定的活动目标

明确的规章制度

正式的组织机构

一定的物质设施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

◆第一产业组织、第二产业组织和第三产业组织

◆国家机关编制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和国家企业编制组织

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有用性

分层最初是地质学概念

社会分层分析的是社会的纵向结构

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不平等。

二、社会不平等

(一)社会不平等的类型

◆体质的或自然的不平等

◆社会的人为的不平等

(二)社会不平等的内容

◆物质财富

◆权力

◆社会声望

三、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

(一)辨认社会地位

(二)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

一般有以下几个标准:

◆职业

◆财富

◆教育程度

◆婚姻状况

◆年龄性别等

四、社会分化

分化即是无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

社会分化即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个体、群体及社会组织)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多社会单位由社会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水平分化

社会垂直分化

五、阶层、阶级

阶级和阶层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

阶级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一个经济范畴,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六、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阶级分层理论

(二)韦伯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主张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角度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不平等并用这三个标准综合起来进行社会分层。

(三)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认为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的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才干。(四)布迪厄的消费分层理论

法国学术院院士皮埃尔·布迪厄为代表的消费分层理论的特点是用人的消费嗜好来划分社会分层。某一社会成员属于哪个层次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消费了什么东西、消费了哪个层次的东西。

八、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与方法

◆标准:职业、收入、权力、

教育程度、声望等

◆方法: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职业声望量表

九、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学解释

功能论的解释

社会中某些职位的功能比其他职位的功能更重要,更需要特别的技术来执行这项功能;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有这项才能,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学习到这些职位所需的技能;一些受训的人为了学到这些技能,在训练期间必须作出不少付出;因此,在这些有才能的人日后从事某项职位时,社会就必须给他们高低不同的回报;这些回报是稀有的,为其他人所想要的报酬,包括物质报酬,心理报酬和娱乐的机会,自尊和自我实现等。

功能论的得与失

重要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社会不平等这个现象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并展示了它与激励工作干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指出,为了重要的岗位能够吸引适当的人选,为保证各个岗位的人努力工作,敬忠职守,不等量的报酬是不可避免的。

局限性:

1,基本概念不清:建立在功能重要性这个概念上,而这个概念是含混不清的,怎样判断一个职位的重要性?怎样判断一个工作比另一个工作有更高的价值?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社会里,各种工作都是互相依赖的,难道工人对社会的贡献就一定比医生的小吗?这种判断实际上很大程度依赖于主观价值。

2,即使重要性可以评价,但现实中对重要功能承担者付较高的报酬也不是非常现实,因为对收入的分配不是由社会整体单一意志的机构来分配的,许多收入是通过市场机制,即供求关系进行分配,而不是由对职能评价判断进行,例:歌星,运动员。

冲突论的解释

基本理论:功能论明显地避开了财产的私有制不谈,而西方19世纪有许多思想家却认为财产和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这方面的分析比较详细而且影响也较为深远的是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是最大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级分化的原因,因此不平等根源在于私有制。

十、我国社会的社会分层状况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1、制度背景

(1)行政权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2)城乡的分割

(3)城市社会的“单位”化

2、分层状况

(1)分层结构:

干部阶层(社会的核心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社会的中坚阶层)

农民阶级(处于社会分层体系的最边缘地带,在各种资源的分配上处于全面的弱势地位。)

(2)分层特点

一种政治性分层

一种权力化分层

一种身份制分层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政治——身份型”向“经济——职业型”转变

十一、社会流动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从一个社会地位到另一个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的社会现象。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根据流动的方向)

垂直流动又分向上及向下流动。

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3、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

(三)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社会结构

2、职业结构的变迁

3、人口变迁

4、教育

5、家庭背景

6、晚婚

7、子女数目

(四)阶层自续与教育

所谓的阶层自续就是指一代的不平等转移到下一代去。

第七章社区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是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社区五要素

◆地域

◆人口

◆共同文化、习俗或制度

◆居民归属感

◆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三、社区的五个系统

◆生产、分配、销售体系

◆社会化体系

◆社会控制体系

◆社会参与体系

◆社会帮助体系

四、社区的类型

(一)空间特征划分

1、农村社区

2、城市社区

3、小城镇(集镇)社区

农村社区,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小城镇社区,指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为主组成的社区。

五、社区变迁——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

通常将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大规模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趋势称作城市化。

◆城市化四要素:

人口聚集

产业变化

文化变化(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

景观变化

◆城市化的优势

土地的集中使用

生产与消费的集中

人口的集中优势

能源的集中优势

创造就业机会

城市文化发达

城市经济发达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最新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络版部分) 专业:行政管理本 科目:【社会学概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题干】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7.【题干】简述中国人口问题 【答案】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 38.【题干】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答案】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2)社会冲突论: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血缘关系如何有益于社会。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 【考点】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39.【题干】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案】 (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考点】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40.【题干】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案】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社会学概论部分答案

思考题(可选5;每题5分×5=25分) 1.全球化是否将导向一种全球文化? 我认为目前来看,说全球化导向一种全球文化还为时尚早。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虽然从目前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作为孤岛而存在是越来越不可能了。人际网络跨越国家边界甚至跨越洲界,构筑了各自出生地和移居国之间的文化关联。这个星球上曾经有数千种语言在流通,而今只有十几种语言居于主导地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完全取而代之。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将被涤荡,而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将取而代之。有证据表明,代表着文化全球化强有力武器的互联网正以多种方式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谐共处,甚至成为增强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比如课本上所举到的例子,惠勒对于互联网影响科威特文化的研究指出,科威特有很多年轻人参与了全球聊天室,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威特文化正在采纳美国的性观念,哪怕只是采纳西方社会男女之间日常关系形态,反而网吧里仍然有男女分区。 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一国文化都有其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不太容易仅仅接触了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就轻易转变。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中最终兴起的文化不会是与发达国家如出一辙的,它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跨国公司真的比政府强大吗? 3.如果社会成员之间没有共享的背景假设,社会生活是否可能? 4.电子沟通能够取代面对面互动吗? 我认为电子沟通不能取代面对面互动。 电子沟通又称E-沟通,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组合而产生的信息交流技术为基础的沟通。它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包括传真、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等。它具有很多固有的优势。电子沟通除了具备书面沟通的某些优点外,还具有传递快捷、信息容量大、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因此电子沟通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电子沟通也蕴含着面对面社会互动中不曾发现的大量问题。总的来说,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沟通技术过于局限,不能防止使用者隐藏在虚假的身份背后。这也滋长了欺骗、纵欲、操纵、玩弄感情之类的行径。 从另一方面讲,个体有一种在大家共同在场或者面对面互动情境下与别人相见的需要,即所谓的接近的冲动。人们主动出来参加会面,是因为关于别人如何思考,如何感受,是否真诚,共同在场的情景所能提供的信息比任何电子沟通形式都要丰富的多。只有通过实实在在地站在那些其决策对我们有重大影响的人面前,我们才有可能知道到底在发生些什么,才有把握用我们的观点和真诚打动他们。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我认为电子沟通不能取代面对面互动。面对面互动仍是人类所珍视的。 5.自我认同和我们的社会认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根据米德的理论,“主我”指的是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