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讲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

第3章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讲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
第3章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讲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

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概述细胞都由质膜包裹,质

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

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

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生命观念——通过对细胞膜的学习建立生命的

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探究——领悟细胞膜结构探索过程的科学

方法。

3.科学思维——流动镶嵌模型及其解读。

一、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细胞膜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1)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

(2)细胞内合成的抗体、激素等物质和代谢废物要排到细胞外,细胞内有用的成分不会轻易流失到细胞外。

(3)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病菌和病毒有时候也能进入细胞,说明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方式过程

通过体液

的运输

信号分子通过血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

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如胰岛素

细胞间直信号分子和细胞膜结合在一起,只能和相邻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

1.探索过程

(1)脂质(约占细胞膜总质量的50%)???

磷脂(主要)胆固醇(动物细胞膜) (2)蛋白质(约占40%):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度相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

(3)糖类(2%~10%):与蛋白质分子或脂质结合。

三、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1.提出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1)科学家:罗伯特森。

(2)模型假说:

①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②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2.对静态结构提出质疑: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细胞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

3.1970年荧光标记细胞膜实验

4.科学方法——提出假说

科学家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一种假说,再用进一步的观察与实验对已建立的假说进行修正和补充。一种假说最终被接受或被否定,取决于它是否能与以后不断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

四、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发现者:辛格和尼科尔森。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化学组成:主要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2)两种物质组成细胞膜的方式如图:

①图中a ??? 名称:磷脂双分子层

作用:膜的基本支架

特点:具有流动性

②图中b ?????

名称:蛋白质分子三种位置??? a.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b.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c.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特点: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③图中c ??? 名称:糖被

位置:细胞膜的外表面

作用: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4.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来完成的。 ( )

2.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多少决定了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 )

3.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 )

4.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不同。

( ) 5.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是由于磷脂分子可以运动,从而带动了膜上的蛋白质运动。 ( )

6.细胞膜上的糖类都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了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

( )

7.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模型”的一大缺点就是认为膜是静止不动的。

( )

8.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 提示:1.×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也可通过化学物质和通道交流。

2.√

3.× 脂肪不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

4.× 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相同。

5.× 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并不是磷脂分子运动带动的。

6.× 有些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7.√ 8.√

细胞膜的功能

1.细胞膜的功能图解

2.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

(1)一些细胞如分泌细胞分泌一些物质如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递运送到作用部位的细胞(靶细胞),被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成分为糖蛋白)识别,引起靶细胞的生理反应(图示如下)。

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体液运输

靶细胞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通过糖蛋白识别,将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示如下)。

(3)植物细胞间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来实现的(图示如下)。

实践应用:1.生长在水底淤泥中的莲藕“出淤泥而不染”。莲藕“出淤泥而不染”的事例说明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这种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提示: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有害废物

的排出,防止病菌、病毒的侵入等方面。

2.植物传粉后,同种和不同种的花粉都会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同种的花粉能萌发,异种的花粉不能萌发。雌蕊和花粉是通过什么相识别的?这体现了该结构的什么功能?

提示:通过细胞膜相识别,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1.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死活的基本原理是()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能阻止PI的进入

D[活细胞的细胞膜可选择出入细胞的物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水溶性染色剂(PI)不是细胞所需物质,因而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死亡后,细胞膜及其他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溶于水中的物质(如PI)都可以通过,从而使细胞核着色。]

2.如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B.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

C.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

D.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D[题图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间接传递方式。甲细胞为发出信号的细胞,乙细胞为靶细胞,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个提醒

(1)

三种信息交流方式均发生于细胞与细胞之间,而不是细胞内的信息交流。

(2)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和通过细胞膜接触传递信息并不全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

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

1.细胞膜成分的鉴定方法

细胞膜成分鉴定试剂(方法) 结果分析磷脂

脂溶剂处理细胞膜被溶解,证明含有磷脂

磷脂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证明含有磷脂

脂溶性物质通过实验

脂溶性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证明

含有脂质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证明含有蛋白质

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证明含有蛋白质

(1)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验证

(2)识别功能的验证

3.生物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1)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性,此特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细胞膜的流动性越大;而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影响此特性的内因是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2)联系:生物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事实上,只有活细胞才具有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3)图示

4.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比较

项目三层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不同点

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分布在脂

质分子的两侧

认为蛋白质分子在生物膜中的分布

是不均匀的

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强调组成生物膜的分子是可以运动

相同点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

1.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D.三层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D[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结构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蛋白质是均匀的、固定的。]

2.下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①的一侧是细胞膜的外侧

B.①与细胞识别有关

C.②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 [图中①为糖蛋白,其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与细胞识别有关;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判断细胞膜内外侧的方法

(1)判断依据:糖蛋白的分布情况。

(2)判断方法????? 外侧:糖蛋白存在的一侧内侧:没有糖蛋白的一侧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核 心 语 句 归 纳

1.细胞膜的主要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

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

数量越多。

4.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

膜中含有脂质。

5.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6.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是可以运动的。

7.糖蛋白只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

胞识别作用有关。

8.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

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透析型人工肾的关键材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膜材料——血液透析膜,当病人的血液流经人工肾时,血液透析膜把病人的代谢废物透析掉,然后干净的血液返回病人体内。这是模拟的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免疫作用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由题意可知,透析型人工肾的作用是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其他物质保留在血液内,这模拟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罗伯特森的关于生物膜模型的构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这一观点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A.不能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B.不能解释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

C.不能解释脂质类物质较容易跨膜运输

D.不能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D[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结构。]

3.下列不符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说法的是()

A.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B.每个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都向内

C.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分子大多能运动

D.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才具有流动性D[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能运动,这使整个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生物膜是一个整体,它上面的各种分子相互作用、密切联系才维持了生物膜的整体性。]

4.在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

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卵细胞膜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使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细胞膜具有多种重要功能,精卵之间的相互识别与结合,靠的是细胞膜上对应的糖蛋白与信息分子,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

5.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

(2)该结构的基本功能是____________,与此相关的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特性是____________。

(3)细胞识别、物质的跨膜运输等与图中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有关。

(4)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结构中均有此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有很大区别,具体原因是图中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不同。

(5)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变小,而膜表面积扩大。对于膜的上述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细胞膜除了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功能以外,还有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功能,即其生理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不同的膜结构其蛋白质不同,它们执行的具体功能就有很大的区别;构成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

子大都可以运动,影响脂质运动的因素有多种,温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能增强脂质的流动性。

[答案](1)B磷脂双分子层

(2)保护和运输(控制物质的出入)功能选择透过性

(3)A(4)A(5)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 kJ 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 B.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 B.a>b+c C.a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 详细答案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106kJ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B.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B.a>b+cC.a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姓名日期5月6日班 级 )(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 A.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B.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设计了四个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8 ) 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个1 mB.设置21 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只刺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A2/km.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C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下列10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月份南方某11年2010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中心发言人:总课时: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多媒体课件,着力引导创新学生学习方法。 六、课时设计2课时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与详细答案.doc

精品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 .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 ×10 8 kJ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 2.5 ×10 6 kJ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 .①③B.②④C.只有② D .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 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 ~ 20% D .从能量关系看②> ③+④ 4 .某个池塘有生产者( 浮游植物 )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 ) 、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 )、 分解者 (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 a ,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 的能量依次为 b 、c、 d ,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 = b +c+ d B. a>b + c C. a

A . 1161 kJ B. 2322 kJ C. 2870 kJ D . 5740 kJ 6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 2·a)) , G 为 植物, H 为植食性动物, C 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 和 C 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 G 到 H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 H 和 C 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 .H 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的需求相似构成竞争关系 7 .在一条食物链中,如果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时产生了6a mol的氧气,当生产者固定的这 些能量传递到次级消费者被利用时,转移到ATP 中的能量最多是() A . 46.44 a kJ B. 232a kJ C. 9.328a kJ D . 11.61a kJ 8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 2 kg要吃10 kg小鸟,小鸟增重0.25 kg要吃2 kg 昆虫,而昆虫增重100 kg要吃 1 000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 量利用百分率为() A . 0.05%B. 0.5%C. 0.25% D . 0.025% 9 . (2012 ·海南高考, 19)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践的研究 课题: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分析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分析种群“J”长曲线产生的条件和特点,使学生掌握“理增长曲线. 5.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大大自然的情感,能从一草一木开始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而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 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 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通过分析问题T探究数学规律T解决实际问题T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

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1 课时复习: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引入:种群数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问题探讨"展示:细菌的繁殖过程。学生阅读:细菌数量变化的规律。 假设该细菌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每20min 分裂繁殖一代。请你仔细观察细菌分裂繁殖的规律,并补充到180min。 如果用N 表示细菌数量,n 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你能写出计算细菌种群数量的数学表达式吗?细菌的数量不断增长,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N n=2n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此数学表达式:N n=2n的含义 请你将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产生的后代数目,填入课本表格中:课本P 表中并根据表中数据用描点法绘制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的种群数量绘制成曲线。 写出模型的公式形式(标明各参数的意义):旁栏思考题:曲线图与数学表达式比较,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提示:同数学表达式相比,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但不够精确;数学表达式能更精确计算出种群数量,但不够直观。 问:这是我们对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推测,自然界中有类似增长的种群吗?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6?P68 课本实例1: 1859 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 24 只野兔,一个世纪后,这24 只野兔的后代竟达6 亿只以上。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 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 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b、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 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类型: 水循环:是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作用)进入大气 圈,同时又不断地通过降水从大气圈返回到地球的表面。 气体型循环:包括氮、碳、氧等元素的循环 沉积型循环:包括磷、硫、钙、钾、钠、铁、碘、铜等物质的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 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种群B 个体种个体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 +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练习:种群

种群练习 一、单选题(4分/题,共76分)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C.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 2.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 C. 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 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 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 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 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4.如图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为增长型的是() A. B. C. D. 5.现有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的灰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匀 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为14只.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A. 23只/hm2 B. 80只/hm2 C. 92只/hm2 D. 160只/hm2 6.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 能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的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D:应用)。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D:应用)。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板书】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自由扩散 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主动运输 【注解】细胞膜 原生质细胞质 真核细胞细胞核→真核生物 细胞绝大多数)细胞壁细胞生物 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原核生物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成分: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少量糖类(位于膜外侧) (参阅小资料中的表格,注意蛋白质和磷脂含量的大小关系) 【例析】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脂类和蛋白质。(二)结构:(观察图2-4,注意糖链的分布)(D) 1.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分子镶在膜的表面,有的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3.膜外表面的有些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被。 【例析】 .在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为了获取纯净的细胞膜,最理想的材料是 A.神经细胞B.肌肉细胞C.成熟红细胞D.洋葱根尖细胞 (三)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两种成分都可流动) (四)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期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注意与半透膜比较)(五)功能(D) 1.保护:与外环境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2.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1)自由扩散: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如O2、CO2、甘油、乙醇、苯;HO2,脂溶性维生素(物质)。 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差或分压差。 (2)主动运输: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能量。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D:应用)。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D:应用)。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板书】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自由扩散 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主动运输 【注解】细胞膜 原生质细胞质 真核细胞细胞核→真核生物 细胞绝大多数)细胞壁细胞生物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原核生物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成分: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少量糖类(位于膜外侧) (参阅小资料中的表格,注意蛋白质和磷脂含量的大小关系) 【例析】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脂类和蛋白质。(二)结构:(观察图2-4,注意糖链的分布)(D) 1.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分子镶在膜的表面,有的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3.膜外表面的有些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被。

【例析】 .在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为了获取纯净的细胞膜,最理想的材料是 A.神经细胞B.肌肉细胞C.成熟红细胞D.洋葱根尖细胞 (三)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两种成分都可流动) (四)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期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注意与半透膜比较)(五)功能(D) 1.保护:与外环境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2.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1)自由扩散: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如O2、CO2、甘油、乙醇、苯;HO2,脂溶性维生素(物质)。 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差或分压差。 (2)主动运输: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能量。 ·若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则必为主动运输,但主动运输不一定都是由低浓 度→高浓度。另外图中由细胞外向细胞内也是不一定的。 ·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和各种离子(矿质离子、有机基团) ·意义: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 细胞有害的物质。对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影响速率的因素:载体、能量(直接)温度、PH(间接) (3)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 【例析】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这个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3.其他功能: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和免疫等 附:细胞壁:植物细胞具有;化学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注意其他有细胞壁的生物类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