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流程中对就诊者的识别措施

关键流程中对就诊者的识别措施
关键流程中对就诊者的识别措施

关键流程中对就诊者的识别措施

1.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流程中,以患者姓名、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

2.手术(麻醉)与病房流程中,以患者姓名、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

3.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中,以患者姓名、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杜绝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造成医疗、护理错误事件,凡门诊、急诊、住院患者进行各种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各项检查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

一、门诊患者辨识:

由患者自述姓名及至少一项个人资料(如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电话号码或地址等)。患者携带附有照片的证件或病历,如身份证、医保卡等。

二、住院患者辨识:

医生和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询问患者全名时,须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杜绝仅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来确认其身份。要求使用患者的姓名及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核对的两个要素。

三、实施各项操作时操作者应亲自与患者(和/或家属)沟通。

实施有创诊疗活动前,操作者应亲自与患者(和/或家属)沟通,作为对患者身份的最后确认,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

接程序与记录。

手术(麻醉)室与病房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析具体措

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制度

1、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晰,填写准确。佩带应松紧适宜。

2、对昏迷病人,认知障碍病人,实施手术病人,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儿科病区等科室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用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各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1)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流程管理的识别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

(2)手术(麻醉)与病房之间流程管理的识别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3)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管理的识别具体措施、交接规范与记录文书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制度:至少应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首先应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中得到实施。

目标二:提高病房与门诊用药的安全性

【主要措施】

1.病房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均有相应的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有管理和登记制度,符合法规要求。

2.病房药柜存放高危药品有规范: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存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包括氯化钾、磷化钾及超过0.9%的氯化钠等)、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化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的标志。

3.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

4.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有严格核对程序,认真遵循。

5.在下达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6.病房建立重点药物用药后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医师、护师须知晓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并能执行。

7.药师应为门诊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服务指导。

8.进一步完善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控制静脉输注流速,预防输液反应。

目标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主要措施】

1.紧急抢救急危重症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复背述,在执行时有双重检查的要求(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事后应准确记录。

2.对接获的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包括医技科室其他检查)结果,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

【主要措施】

1. 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就医患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2.“危急值”报告有规定的可靠途径,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4.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规定,并认真落实。

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

【主要措施】

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需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

2.有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示的制度与规范,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错误的部位、错误的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

目标六:严格遵循手部卫生与手术后废弃物管理规范

【主要措施】

1.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

2.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器具)规范,手术后的废弃物应当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压疮事件的发生

【主要措施】

1.认真实施有效的跌倒与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

2.建立跌倒与压疮的报告与认定制度。

3.做好基础护理,要配好用好护理人力资源,开放床位与病房,上岗护士配比为1∶0.4。

目标八: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

【主要措施】

1.医院要倡导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有鼓励医务人员报告的机制。

2.积极参加中国医院协会自愿、非处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为行业的医疗安全提供信息。

3.形成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提倡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环境,有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措施。

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1.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流程中,以患者、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 2.手术(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流程中,以患者、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 3.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中,以患者、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杜绝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造成医疗、护理错误事件,凡门诊、急诊、住院患者进行各种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各项检查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 一、门诊患者辨识: 由患者自述及至少一项个人资料(如、出生日期、或地址等)。患者携带附有照片的证件或病历,如、医保卡等。 二、住院患者辨识: 医生和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询问患者全名时,须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而获得患者的应答。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杜绝仅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来确认其身份。要求使用患者的及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核对的两个要素。 三、实施各项操作时操作者应亲自与患者(和/或家属)沟通。

实施有创诊疗活动前,操作者应亲自与患者(和/或家属)沟通,作为对患者身份的最后确认,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手术(麻醉)室与病房与ICU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析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制度 1、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晰,填写准确。佩带应松紧适宜。 2、对昏迷病人,认知障碍病人,实施手术病人,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儿科病区等科室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主要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目的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均应采用本制度规定的2种身份识别方式核对患者身份,保证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因身份识别而导致的异常事件。 2范围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护理、医技、药剂及财务、后勤、餐饮等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人员。 3定义 3.1患者服务:指任何涉及患者干预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治疗(如给药、各种穿刺等)、有创操 作(手术、腔镜等)、任何诊断性操作(各种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问诊等。 3.2腕带:一种方便医务人员核对患者身份的含有多种信息的识别带,住院患者腕带上有便于移动 设备识别的二维码,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日期、各种医疗信息等)。 3.3操作物:指操作时患者的药物及治疗单、血制品、饮食单、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检验申 请单、检查申请单、手术通知单等。所有操作物上均有两种身份识别信息。 3.4住院号:患者在本院办理住院手续时,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为本次住院特有,又称病案号。4内容 4.1所有工作人员在采集患者身份信息时都要严格核对患者的有效证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4.2身份识别信息及方式: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但不包括患者房间号和医院特定位置。 4.2.1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日”两种身份识别信息,出生年月日各采用yymmdd编码 (如2001年1月1日编码为20010101); 4.2.2住院患者使用“姓名”和“住院号”两种身份识别信息,病室号和床号不能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 信息。 4.3患者身份识别时机:在进行诊断性操作、提供治疗和其他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 4.3.1为患者问诊、给药、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及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前。 4.3.2为患者实施各种辅助检查前,发放患者检查报告前。 4.3.3临床进行的所有治疗和操作前、侵入性操作前、手术前均要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 4.3.4患者转科交接时。 4.3.5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送陪检患者前,膳食科工作人员发放膳食前。 4.3.6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按《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 程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 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 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 (一)适用范围 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 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 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 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 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 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四、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性别核对患者身份。医技科室核

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关键流程得患者识别措施 1.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流程中,以患者姓名、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得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 2、手术(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流程中,以患者姓名、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得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 3。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中,以患者姓名、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得措施,并由交接双方科室人员共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杜绝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造成医疗、护理错误事件,凡门诊、急诊、住院患者进行各种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各项检查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身份得方法、?一、门诊患者辨识:?由患者自述姓名及至少一项个人资料(如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电话号码或地址等)。患者携带附有照片得证件或病历,如身份证、医保卡等。?二、住院患者辨识: 医生与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询问患者全名时,须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得姓名(您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得应答。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杜绝仅以患者得床号或房间号来确认其身份、要求使用患者得姓名及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核对得两个要素、 三、实施各项操作时操作者应亲自与患者(与/或家属)沟通。 实施有创诊疗活动前,操作者应亲自与患者(与/或家属)沟通,作为对患者身份得最后确认,以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四、完善关键流程得患者识别措施。

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得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得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手术(麻醉)室与病房与ICU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析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腕带填写应字 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得制度? 迹清晰,填写准确。佩带应松紧适宜。 2、对昏迷病人,认知障碍病人,实施手术病人,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病人得一种必备得手段、?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儿科病区等科室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病人得一种必备得手段。 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得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各项诊疗活动得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得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得依据)。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她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用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得方式,作为最后确认得手段,以确保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各关键得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性得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 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 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 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 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 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 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 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 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 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 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 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 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 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关键环节交接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关键流程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修订) 一、门/急诊患者识别: (一)、门诊和急诊实施《医疗就诊卡》卡号管理,挂号室、门/急诊、入院处处置患者时需核对信息,发现不符应纠正。 (二)、急诊观察室和抢救室的患者实施腕带管理,急诊输液时根据输液执行单核对患者信息,由患者自述姓名及至少一项个人资料(年龄、诊断)。急诊危重患者由急诊护士佩戴腕带,普通急诊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佩戴腕带。 二、住院患者识别: (一)、由入院处为患者编具唯一住院号,住院患者实施腕带管理;病房护士佩戴腕带前核实患者姓名。 (二)、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发放特殊饮食、手术及有创诊疗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2种以上方式(床号+姓名),形式:腕带+询问。 (三)、腕带正确佩戴,原则上佩带在患者"左手",字迹清楚,松紧适宜,完整可用,字迹模糊及时更换。 (四)、注意腕带佩戴松紧适宜,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五)、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核对腕带、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六)、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

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有家属在床旁的:腕带+询问,在场家属或知晓者陈述患者的身份(床号+姓名)。无家属在床旁的:腕带+床头卡(床号+姓名)。 (七)、身份不明患者的腕带以“无名氏”表示。 (八)、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并遵守患者识别措施及交接程序。 (九)、有药物过敏的患者在腕带上标识。 (十)、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交接登记及身份识别措施 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一、门诊/急诊与手术室、ICU、病房之间转运患者流程: 1.凡急、危重患者接诊后严格按照各项抢救程序做好急诊抢救工作,护送患者做必需的检查。 2.对严重颅脑外伤、胸腹联合伤、大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患者在抢救同时需做好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医生接患者,必要时护送到手术室。 3.手术医生接患者时,急诊医生应向手术医生做好交接班工作,如:病情诊断、用药处置、生命体征、辅助检查、各种管道通畅等情

患者入院服务流程图

患者入院服务流程 1、医师病房床位及患者病情,安排并告知患者住院。 2、患者接到入院通知单后,携带医师开具的住院接诊单,持有效 证件、住院押金及生活必需品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 3、病区护士接到住院登记处的通知后,做好接待入院患者的准 备。 4、患者持有住院接诊单到护士站时,主管班护士起立,主动热情 迎接患者,根据病情及时安排床位并办理相应手续。 5、主管班护士通知责任护士将患者送至指定床位,核对患者姓 名,妥善安置患者,完成患者清洁护理,协助患者更换病号服。 6、责任护士完成患者入院评估,测量体重、生命体征并记录,了 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等。 7、责任护士为患者做入院教育,向患者或家属介绍自己、主管医 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器的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物品保管及有关管理规定等。责任护士应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8、责任护士协助家属或患者整理物品(脸盆、毛巾、漱口杯、牙 膏、牙刷、水杯、饭盒、饭勺、少量水果等),请家属协助将患者暂时不用或多余的物品带回家,以保证病室内整齐、清洁。

9、主管班护士通知医师接受患者,及时处理医师开出的医嘱并准 确执行。 10、新患者如暂时不能安排床位时,主管班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讲明 原因并给予妥善安置。 11、由急诊科入院的患者,原则上与门诊入院程序相同,凡是医师 指定直接送入病区或手术室抢救的患者,应由急诊科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资料直接护送至病区或手术室,其住院手续由家属到住院登记处办理。 12、接到急诊患者入院通知后,主管班护士要告诉责任护士做好相 应的准备,包括所需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急诊患者入科后,责任护士要立即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并向值班医师报告,及时处理。 13、加强新入院患者巡视、重点交接班。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 一、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二、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

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性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房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 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4)使用护士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的病区使用塑料腕带。 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文件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专业word可编辑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 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 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 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二、“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的流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 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 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 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 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 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 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 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 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 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 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 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 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 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 处理。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二、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性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房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2021年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二、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性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

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房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实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护理管理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目前对全院病人实施。急诊科病人戴红色腕带;手术病人、临床科室的所有病人戴蓝色腕带;儿科、产科新生儿戴粉红色腕带。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住院重危患

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管床医护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医院护理部

危重病人护理工作流程图1

危重病人护理工作流程图

一、抽搐的护理流程图 评估:突然意识丧失; 头后仰或转向一侧,眼球向上或转向一侧,四肢强直; 初步判断 搐抽立即通知医生 紧急处理: 并解开衣扣、将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 、正确使用压舌板,防舌、颊咬伤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 、专人救护; 、护栏保护5 确认有效医嘱并执行 、正确使用镇静剂1、查找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2、纠正代谢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 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水平、发作频率及伴随症状、感、知觉、血电解质、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 二、高热的护理流程图

评估:T≥39℃;皮肤潮红、灼热;心率加快;呼吸加强、加快。 初步判断 高热立即通知医生 紧急处理 、物理降温:冰敷、冰袋、冰帽、冰槽、冰毯,酒精擦浴,温水擦浴 2、心理安慰。 确认有效医嘱并执行: 1、药物降温:非甾体抗炎药,中药治疗,对因治疗,糖皮质激素; 2、增加液体摄入:多饮开水,>2500ml/d,高热量、易消化流质,静脉补液; 3、必要时留取血标本。 监测: 1、降温效果; 2、生命体征及意识水平; 3、伴随症状及热型; 4、皮肤状况; 5、营养状况; 6、液体出入量。

三、过敏性休克的护理流程图

评估:

接触药品、食品或物品后;突然胸闷、气促、面色苍白或发绀、嗜睡、肢体湿冷、意识丧失、脉搏细速 初步判断 立即通知医过敏性休 紧急处理1、切断过敏原,如药物过敏应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保留静脉通路;2、平卧或低半卧位;3、保暖;4、心电监护;5、心理安慰。 确认有效医嘱并执行: 1、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2吸氧;3、抗过敏 药如激素、异丙嗪、葡萄糖酸钙等;4、应用呼吸兴 奋剂;5、应用血管活性药;6、应用纠正酸中毒药 物。 监测:1、意识;2、呼吸;3、血压、脉搏、心率,心律及心电图;4、尿量;5、皮肤粘膜出血、出汗、皮疹。 保持舒适:1、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清洁;2、口腔和皮肤护理;3、保持营养供给;4、提供心理支持;5、告之过敏原,并在住院、门诊病历上作出标志。 四、空气栓塞的护理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 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 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 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 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腕带管理制度 一、目的 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 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 (一)适用范围 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 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 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 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 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 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1.3.1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目的: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2.依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医疗核心制度》 3.范围:全院各科室 4.责任者:王瑛、杜金玉 5.规定内容: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 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重点部门、关键流程、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 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 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

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 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 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 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 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 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 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 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 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二、“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 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 好。 十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的 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十四、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一)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 、“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 、“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 。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 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