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 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 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 生物与环境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1.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

【答案】√分析: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是样方法。

2.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答案】×分析: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3.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

【答案】√分析:垂直结构是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

4.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

【答案】×分析: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

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答案】×分析: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则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答案】×分析: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演替是在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7.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答案】√分析: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8.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答案】×分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9.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答案】×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典例1】(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解析】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1975

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1972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由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型增长。

【答案】 B

(1)种群特征中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坐标曲线图,得出该植物种群在5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答案】(1)提示:出生率、死亡率、迁人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2)提示:该种群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总结提升】

种群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调查方法

(1)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①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出率、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②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③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影响。

(2)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①植物:样方法。

②动物:标志重捕法。

③土壤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取样器取样法。

【变式训练】(2014·山东烟台一模)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

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解析】A点种群密度较小,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则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A点之前随笠螺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体长不断减小,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斗争越激烈,D错误。

【答案】

【典例2】

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解析】由题图可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的松针长度不能体现物种的种类;由于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题图可知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答案】 B

(1)种群“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____________。“S”型曲线是指在____________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2)根据曲线图,获取解题信息。

①“S”型曲线中,K值是指________。“J”型曲线中有无K值?________。

②种群的K值在环境条件受到破坏时,将会怎样变化?

【答案】(1)提示: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自然状态

(2)提示:①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无

②环境条件被破坏,生物不适应环境,K值会减小。

【总结提升】

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增长速率的区别

(1)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

占原有个体总数的比率。

公式: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2)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数量。

公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3)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它们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K/2”,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S”型曲线达到K

群落中种间关系

【典例3】

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A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的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故正确;B项,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故正确;C项,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故正确;D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错误。

【答案】 D

(1)生物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找出以下信息:

①通过池塘1,可知哪种蝌蚪的竞争力最强?哪种蝌蚪的竞争力最弱?

②通过捕食者数量的增加,可知天敌主要以哪种蝌蚪为食?

【答案】(1)提示: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2)①提示:甲。乙。

②提示:甲和丙。

【变式训练】(2014·课标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C.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A约42 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析】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的能量之和,因为自身呼吸作用还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若C增加1 kg,根据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25、3/20,则需要消耗A约42 kg;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现象;一定范围内,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多。

【答案】 B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示意图可知,数量与能量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答案】(1)提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提示: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也就越少,所以一般情况下,生物数量会越来越少,但也有特例,如一棵树与树上的昆虫及鸟的关系。

【总结提升】

能量流动的方向判断及其计算方法

(1)流动方向:

(2)传递效率及计算:

①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一般情况下,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获能量最多?????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能量最少?

????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需最多能量?????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 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

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

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 C

2.(2014·天津理综)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任一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图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不能反映其营养结构组成,且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B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D错误。

【答案】 A

3.(2014·江苏单科)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C

4.(2014·临沂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C.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一个生物群落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有些真核生物也是分解者,如蚯蚓;臭氧层的破坏是由氟氯烃的大量排放所致;一般来说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大。

【答案】 B

5.(2014·天津模拟)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所固定的能量是兔、狐所同化的能量之和

B.该生态系统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系统内能量流动仍能正常进行

C.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D.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与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草所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生态系统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由于能量不断通过各营养级散失一部分,系统内能量流动不能正常进行,将逐步走向崩溃;植物、动物的遗体、残骸是由生物生长发育而来的,所以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图中②/①的值代表狐与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C

6.(2014·四川理综)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际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将趋于简单化,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捕食(3)大于S (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概要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生物工程系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一方面微生物具有污染环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修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创建和谐新型社会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污染微生物土壤污染治理 当前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人类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速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当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势必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生命质量和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在好氧条件下,它能将有机污染物彻底的氧化,分解成CO2、H2O、PO42-、NO3-等无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降解,转化成有机酸、CO2、H2、CH4

等。。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仅历年积累下的生物残体就会堆积如山。一、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保护的状况的 不良现象 随着目前环境污染的地区许多,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兰州、广州、济南。北京、等五个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世界各国都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同时,国外大型企业也可能因害怕和这些未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合作而影响其形象,从而中止和这些企业的合作。至2003年,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将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从而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拟于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举办“首届全国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测新技术与环境安全管理研讨交流会”。为我国环境保护近一步改善

近五年高考生物考点分析及备考建议

近五年高考生物考点分析及备考建议 纵观五年高考生物全国Ⅲ卷,总体试卷考察的知识以基础知识为主,未涉及较偏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实验能力、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导考察方向。 在知识点的结构上,五年试卷必修一/三知识点的比例偏重,弱化了必修二知识点的难度。 所以从宏观上看,这可能是全国卷III的一种趋势,通过加强必修一/三的知识降低高考难度,同时增强综合能力来达到筛选考生的目的。 五年试卷知识构成(知识点双向细目表)

试卷特征分析 (一)重基础 通过对五年试卷分析,简单基础题分值约占一半,着重考察生物学基本知识及核心概念。选择题涵盖必修一、二、三的部分主干知识,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呼吸作用、分离定律、内环境稳态、体温调节等,多数为教材中的基础性知识。命题角度新颖,考查考生对新情境中提取信息、理论分析与知识运用能力。 (二)凸能力 生物试题的非选择题主要涉及代谢、调节、生态、遗传等主干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的思辩能力,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五年

试题中有多次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及解释事物现象的原因,体现了科学思维考查中基于证据的论证这一重要的素养要求。特别是对实验验证的设计,分析性强、综合度高,难度较大,重在考察了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同时考察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 (三)强实验 近年来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对考生实验设计和表述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求考生能综合分析题干信息,利用所给材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预期结果分析,并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述。在实验设计思路的设问中,要求考生能领会并准确表达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的前提条件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应把握住" 验证" 这一要求,说明不同结果所对应的实验结论。综上所诉,近年全国卷Ⅲ总体难度适中,考察形式新颖,题目浅入深出,看上去简单,但细细评味有深度有广度,重视生物学实验的考察,具有鲜明的生物学科特点,体现了高考选拔性功能。 2021年备考建议 (一)夯实基础 1.要坚持以生物学主干知识为根本,构建翔实的知识网络,加强对不同模块或模块内知识的综合,有意识的设立小专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纵 向延伸和横向拓展。2.引导学生回归书本,全面细致复习,尤其关注来自教材中小字部分。3.在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使学生对生物学概念能够深入 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加强实验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验前,让学生认真预习、充分准备,理清实验思路,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真 正以探究者的身份去观察,去思考,去领悟,而不是看着书本一步步操作。还要加强实验设计题型的专题训练,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实验素材、探索生物学科学史,这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 力最好的培养。 (三)信息专练 对获取信息这类习题进行专题训练。例如强化对图表、曲线等类型题的 方法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科学前沿,做文献类习题专练。答好信息题首先要调整学生做这类题的态度,要认真独立思考并完整作答,不要放弃,也不要一边做一边看答案。其次要学会提炼出题干中关键信息,并且要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进行答题,同时还要锤炼自己的文字表 达能力,要运用生物学语言答题,表达要规范严谨,因果关系的叙述要符合逻辑,语言表达要完整。 (四)落实核心素养 高考试卷命题大多从生活实际出发,考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必备知识,同时非选择题中重点考查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生态题的背景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生态问题以及人类应该怎样去承担社会责任。从五年的试题的命题立意中我们清晰的感受到命题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地以生物学科知识为载体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含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种子→鼠→蛇→鹰 B.种子→鼠→猫头鹰 C.草→马→马蛔虫 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 5.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6.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7.“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8.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光 B. 植物 C. 蛇 D. 昆虫 9.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鲱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A、藻类 B、水蚤 C、鲱鱼 D、人类 10、通常肉类食物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A、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B、饲养动物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11.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2.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

[必备知识整合] 1.种子与“水” 2.种子与有机物及检测 3.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方式变化曲线分析 在种子吸水的第Ⅰ阶段,由于(吸胀)吸水,呼吸速率上升,胚根长出之前,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减少,主要原因是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在种子吸水的第Ⅱ阶段,细胞产生CO2的量要比消耗O2的量大得多,说明此期间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可产生有毒物质酒精)。 4.种子与植物激素

1.(2013·课标Ⅰ,29)某油料植物的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 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__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_______色的脂肪颗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填“C”“N”或“O”)。 (3)实验第11 d后,如果要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苏丹Ⅲ(苏丹Ⅳ)橘黄(红) (2)O (3)光照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 2.(2012·全国卷)将玉米种子置于25 ℃、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五年高考课标卷生物考点分析

表1.2008年~2012年高考课标卷(生物)知识点分布 题型题 号 年份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选择题1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与凋 亡 细胞(细胞结构、 原核细胞和真核 细胞、细胞器、细 胞周期) 细胞(水的吸收) 细胞(蛋白质 结构 2 光合作用 发现 影响酶活性的 因素 细胞呼吸类型 酶的本质与作用 特点 细胞癌变 3 神经冲动 传递过程 物质的跨膜运 输 生物组织中物质 鉴定 无机盐对光合作 用的影响分析 水和无机盐 的调节 4 内环境与 稳态 动物激素的作 用 血红蛋白质功能 研究 物质跨膜运输实 验分析 神经调节 5 基因重组 类型 兴奋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 动物激素、神经调 节比较 植物激素调 节 6 生态环境 的保护 遗传基本规律生物变异类型 教材基础实验目 的、材料与试剂 种群特征和 数量变化 非选择题29 (原28题) 细胞呼吸、 生长素作 用原理实 验 影响光合作用 的因素及光合 作用发现实验 设计 特异性免疫 CO2对光合作用的 影响分析 细胞呼吸 30 (原29题) 基因自由 组合定律、 蛋白质分 离实验分 析 兴奋在神经细 膳问的传递及 特点探究 植物生长素的生 理特点及实验分 析能力 生物膜系统与分 泌蛋白、免疫 神经调节的 结构基础和 调节过程。神 经冲动的产 生和传导。 31 基因的结构 种群密度、群落中 生物的种间关系 及生态系统的结 构与稳定性 生物种间关系及 种群数量变化研 究 基因突变、基 因分离定律32 土壤中动物类 群丰富度的研 究、生物种间 关系、能量流 动 基因自由组合定 律的变式应用 基因自由组合定 律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 39 (原37题) 植物有效 成分的提 取与鉴定 (原40题)微生 物的培养与鉴 定 植物芳香油提取 微生物的分离、鉴 定、灭菌知识 植物的组织 培养 40 (原38题) 动物细胞 培养技术 (原41题)胚胎 工程、动物细 胞工程(单抗 制备) 植物细胞工程 细胞呼吸类型、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 功能、生态工程基 本原理 基因工程的 原理和技术 试卷结构/分值(6+2+1)/ 36+16+23+ 15=90 (6+4+1)/ 36+7+9+12+11 +15=90 (6+4+1)/ 36+9+9+8+13+15= 90 (6+4+1)/ 36+9+10+12+8+15 =90 (6+4+1)/ 36+9+10+12+ 8+15=90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内容摘要: 随着工业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大量的生活废弃物( 粪便、垃圾和废水) ,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 废气、废渣和废水) 及农业上使用化肥、农药的残留物等,特别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大量排放入水体,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环境污染对人畜健康、工业、农业、水产业等都有很大危害。所谓环境污染即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受到外来有害物质的影响或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打破了正常的生态平衡,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最关心的大问题。 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库。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外号“天然清洁工”。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微生物都能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对微生物的环境保护功能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取得了许多成果。 关键字: 污水处理、生物接触氧化、降解与转化、环境监测 正文: 微生物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学本身就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并伴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不断深入以及实践需要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19世纪初,人们开始注意到污水中细菌的存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913年英国的费拉开创了活性污泥法,并随着欧美各国一些城市先后建立和发展了自来水厂。 20世纪50年代,英美法一些国家的学者陆续发表了研究报告。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污染控制技术有了许多突破性发展,生物膜和活性污泥法更加完善,污染控制微生物有了很大发展。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结合,诞生了遗传工程。 20世纪80年代以后,污染控制微生物日臻成熟。 微生物与污水处理 微生物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者。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处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种有害物质,此外,还要靠微生物进行除臭。污水与污物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年级 2012级 姓名 XXXXXX

摘要 环境污染是指生态的结构和机能受到外来有害物质的影响或破坏,超过了生 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环境正常的生态平衡]1[ 。在人类的生活的环境中, 有大量的生活废弃物,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及农业上使用的肥料、农药的残留物等。环境污染对认出健康、工业、农业、水产业等都有很大危害,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了严重危害,所以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环境保护除了自然环境外,就是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微生物不但可以处理污染物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所以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其重要作用。环境保护涉及的方面很广,主要目的是消除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微生物在这两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保护.

一、微生物技术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水源的污染是危害最大、最广的环境污染。污水的种类很多,包括生活污水、农牧业污水、工业有机废水和有毒污水等。这些污水必须先经处理,除去其杂质与污染物,待水质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排入自然水体或直接供给生产和生活重复使用]2[。 1.活性污泥法 向生活污水中注入空气进行曝气,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即形成一种絮凝体。这种絮凝体主要是有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构成的,它易于沉淀分离并使污水得到澄清,这就是“活性污泥”。 基本工艺流程图如下: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实质上市自然界水体自净的人工模拟,是对水体自净 能力的强化。因此,活性污泥法不仅要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更要为它们设置能够高效发挥其吸附、吸收和氧化污染物能力的场所。 A 活性污泥的组成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的主体作用物质。在活性污泥上栖息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微生物群体。 综合而言,活性污泥由4部分物质所组成: 1) 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群体; 2) 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3) 原污水挟入的不能为微生物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 4) 原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 ]4[ B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空气 出水 进水 二次沉淀池 曝气池 回流活性污泥 剩余污泥

(完整word版)高考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复习讲义

热点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讲义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分析 1、有关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几组曲线分析及生产上的应用 (1)光照强度 ① 图象(如右图) ②关键点含义 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同化吸收CO 2的速度也相应增加,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当植物在某一光照强度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 2与该温度条件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 2量达到平衡时,这一光照强度就称为光补偿点,这时光合作用强度主要是受光反应产物的限制。 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时,这一光照强度就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受暗反应系统中酶的活性和CO 2浓度的限制。 光补偿点在不同的植物是不一样的,主要与该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有关,与温度也有关系。一般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生植物高。光饱和点也是阳生植物高于阴生植物。 所以在栽培农作物时,阳生植物必须种植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而阴生植物应当种植在阴湿的条件下,才有利于生长发育,如果阴生植物光照强度大,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体内因失水而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如人参、三七、胡椒等的栽培,就必须栽培于阴湿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2)光照面积 ①图象(如右图) ②关键点含义 OA 段表明随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 土地面积 叶片面积 )的不 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 点为真正光合作用面积的饱和点,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真正光合作用不再增加,原因是有很多叶被遮挡在光补偿点以下。 OB 段干物质量随真正光合作用增加而增加,而由于A 点以后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而叶片随叶面积 联 系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 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高考生物19个必考点典例分析:【考点19】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考点19】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在患者体内 A.正常生长 B. 增殖并分化成多种细胞 C.分泌抗体 D. 杀死各种病原菌 【命题立意】本题以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为材料,体现主要考查造血干细胞。 【思路点拨】本题的解法也有两个角度。 (1)逐项排除。(2)考虑干细胞的在功能上的特点。 【规范解答】选B 。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到患者体内是为了治病,所以A不对。分泌抗体是效应B细胞的功能,所以C不对。杀死各种病原菌是抗体、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的功能,所以D不对。骨髓移植的目的是产生正常的血细胞,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增殖并分化成多种细胞,所以B符合题意。 2、(多选)新技术的建立和利用对生物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下列技术(或仪器)与应用匹配正确的是 A.PCR技术——扩增蛋白质B.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C.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基粒D.花药的离体培养——培育单倍体植物 【命题立意】本题以技术与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为材料,主要考查考生对生物技术在实际中应用的了解。 【思路点拨】解题思路:思考PCR技术、杂交瘤技术、花药的离体培养的作用。比较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在观察细胞结构方面的不同。 【规范解答】选B D 。PCR技术用于扩增DNA片段,而不是扩增蛋白质,故A错误。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到叶绿体的外部形态特点;观察叶绿体内部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故C错误。杂交瘤技术是指将小鼠的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与特定B细胞结合,则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的技术。故B正确。将离体的花药通过组织培养,可培育出单倍体植物。故D正确。 【类题拓展】 解决识记类问题的方法—歌诀法 具体操作: 第一步:回忆有关歌诀。如本题的歌诀是:P增D,瘤抗体,花药单倍体,光学看外体。第二步:利用歌诀判定选项正误。 3.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 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 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本卷第1页(共12页)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 1.复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能量流、物质流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复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掌握人、动物、细菌真菌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复习过程: 【知识梳理,快速记忆】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圈 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2.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空气中由多种气体组成,该圈层生活着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2)随全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以内的水层中。(3)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合作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适应既具有普遍 性,又具有相对性。 (1)骆驼、骆驼刺、旗形树…. (2)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复习提纲25页 (3)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复习提纲26页 (4)家兔适应草食的特点:它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 盲肠;家兔的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其中门齿适于 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5)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用鳍游泳来获取食物 和防御敌害②用鳃呼吸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 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6)昆虫适于陆地生活及运动的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热点题型十五

一、能量流动传递效率的计算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1)。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审题关键 (1)因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103 kJ·m-2·a-1),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0.25+0.05+5.1+2.1=7.5(103 kJ·m-2·a-1),又因为有机物输入为5(103 kJ·m-2·a-1),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7.5-5=2.5(103 kJ·m-2·a-1)。 (2)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的能量=2.5+0.5+9+4=16(103 kJ·m-2·a-1),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2.5÷16×100%≈15.6%。 (3)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6-2=14(103kJ·m-2·a-1),第一营养级的能量=14+3+70+23=110(103kJ·m-2·a-1),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4÷110×100%≈12.7%。 答案 2.515.6%12.7% 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2)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特别注意:必须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1.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 、B 、C 、D 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 为分解者。Pg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 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 =Pg -R),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102 kJ/(m 2·a) 回答下列问题: (1)能量流动是从A 、B 、C 、D 中的哪个营养级开始的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约为__________。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B 营养级含能量最多,B 为生产者 (2)5.7% (3)是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的能量之和 解析 首先根据表格、题干分析可知,B 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最多,故B 为生产者,又因为E 为分解者,所以食物链为B →D →A →C ,再根据公式②计算从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0.9/15.9×100%≈5.7%。输入的总能量即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870.7,输出的总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山东省张秀云 一、选择题(有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 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aldrin 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A.2和1 B.1和3 C.2和4 D.3和4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5.下列有关氮循环中进行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A.全是分解者 B.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 C.只有分解者和消费者 D.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第五单元 第15讲 【高三一轮复习系列2021版步步高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001)

第15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纲要求]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Ⅱ)。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 (2)结果及结论 结果结论 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和圆粒为显性性状F2中圆粒∶皱粒=3∶1 说明种子粒形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F2中黄色∶绿色=3∶1 说明种子粒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F2中出现两种亲本类型(黄色圆粒、绿色皱粒)和两 说明不同性状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种新类型(绿色圆粒、黄色皱粒) (3)问题提出 ①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②这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3∶1的数量比有联系吗?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提出假设) ①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②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③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且数量比相等。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棋盘格式) 3.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1)演绎推理图解 (2)实施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与演绎结果相符,则假说成立。 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测交实验结果如下: 表现型 项目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实际子粒数F1作母本31 27 26 26 F1作父本24 22 25 26 不同性状的数量比 1 ∶ 1 ∶ 1 ∶ 1 4.自由组合定律 (1)实质与各种比例的关系

(2)细胞学基础 (3)研究对象: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适用范围 5.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 不同优良性状亲本――→杂交F 1――→自交F 2(选育符合要求个体)――→连续 自交 纯合子 (2)指导医学实践: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病的传递规律,推测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及群体发病率。 6.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材拾遗 (1)F 2中出现与亲本不同的性状类型,称为重组类型,重组类型是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3 8 。(P 9) (2)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其性状的数量比都是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3∶1)2。(P 10)

(完整版)高考生物考点归纳

高中生物主要考点归纳 绪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和核酸)和结构基础(由细胞(病毒除外)构成)。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生存斗争)的结果。 应激性的判断:①是否存在外界刺激②生物体是否针对外界刺激做 出了反应③反应是否在短时间内完成 适应性的判断:①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什么②生物体的特征、性状 是否与环境相适应③这种特征、性状是否是长 期的稳定的。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

性。 牢记基本元素C、H、O、N;其他主要元素S、P; 大量元素C、H、O、N、S、P、K、Ca、Mg Ca存在于血浆中或与其他元素结合。一旦离子化钙在血浆中的浓度明显下降,神经肌肉兴奋性会大大增加,出现手足抽搐症;血 钙过高会引起心脏呼吸衰竭。 微量元素B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以利于受精作用的完成。缺少,则导致植物的“花而不实” 微量元素Fe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成分,人体缺铁可引起贫血症。 用铁锅炒菜时,如适当加些醋,可以使食物中铁的含量增加十几倍,这对防治缺铁性贫血大有好处。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重点) 组成层次:元素(C、H、O、N<P、S><Fe、I>→基本单位→多肽→肽链间的结合→空间结构(高温会使空间结构和肽链间的结合改变,不会影响肽键) 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N(氨基酸数)-M(肽链数)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之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失去的水分子数×水的分子量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目标的确定 环境和资的问题,与人类的行为紧密相关。本节内容,作为本的结尾,同时,也是本模块学习的结束,应该着意引导学生在本前三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环境保护和资合理利用的行为和意识。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两方面着手,而消费行为则会影响,甚至能够决定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方式,不仅考虑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考虑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这种消费方式,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绿色消费。简述绿色消费的兴起、说出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学习本节后续内容的基础。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行为,哪些是绿色的消费行为呢?尤其是自己有哪些行为和观念还不符合绿色消费?通过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消费行为还不是绿色消费,让学生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但是,仅仅是自己做到绿色消费还不够,作为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即让更多的人进行绿色消费。因此,参与“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的活动就很有必要。 --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前师生搜集有关绿色消费的资料,在网站上建立倡导绿色消费的网页,内容包括:什么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误区、网络自测问卷(中英)、倡导绿色消费的宣言、问题讨论区等。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教学手段 与方法 预期目的 导言

同学讨论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教师总结,从绿色消费的兴起,引导学习绿色消费的概念 澄清学生对绿色消费的错误认识 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提问,发现学生中对绿色消费的“误区”提出填写绿色消费自测卷的要求

分析调查结果 结束语 师:今天,在我们心中,绿色不仅是由树木花草构成的风景,而且是安全、健康、清洁和环保等美好事物的象征。在商店里,消费者可选购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在各种媒体中,以绿为冠的新名词不时扑入眼帘。就连广告用词中,商家也常常大谈“绿色”。很多公司和企业的标志,也设计成双手紧握着绿叶。转眼间,“绿色”充溢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绿色时代”。“绿色消费”这一概念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越越贴近了。但是,同学们对“绿色消费”了解多少呢?你们

2018高考高中生物学史上课讲义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 一、细胞学说 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 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二、生物膜结构

四、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 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 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 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 (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 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 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 (2)实验结论 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 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系列——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一、 知识回顾 生物的特征: 概念:地球上有_____生存的圈层 生物圈 范围:________的下层、______的表面和________的上层 作用: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_____、_____、适宜的______、 稳定的________、空气和生存空间等基本条件 生 物 的 生 活 环 境 生物圈与 栖息地 环境对生物 的作用因素 栖息地:在 _____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 种各样的栖息地,栖息地的________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_____:包括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_____:生物间的互助、斗争,如:__ _、__ _、_ __等。 生 物 与 环 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生物既能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环境。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______与_____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______: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定义: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_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链和 食物链 生物富集:一些有害物质、重金属沿食物链在生物 体内不断 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 _____结构 生 态 系 统 食物网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的类型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种__ __彼此交织在一起而形成。 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能量流动: 沿食物链逐级_______流动。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_从无 机环境开始,经回到无机环境 物质循环 特点:周而复始 自然生态系统 陆地: (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水域: _____、_____)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如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 具有一定的_______能力。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