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爸爸郁文哉

回忆爸爸郁文哉
回忆爸爸郁文哉

回忆我的父亲郁文哉

爸爸是1953年去世的,那时我刚满八岁。由于年龄太小,还不太懂事,所以爸爸在我脑中的印象全是一些互不关联的片段。本以为爸爸去世得早,对当时只有八岁大的我来说,在之后的学习或思想教育上是不会有什么帮助的,但昨晚当过去的一切像放映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脑中闪过的时候,我竟然发觉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很多早已忘却的记忆又都回来了,当然仍然是片段。我尽量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吧。

我出生在1945年抗战期间的陪都重庆,听妈妈讲,那时我爸爸是在中苏文化协会工作,担任《中苏文化》杂志的主编。妈妈在重庆保育院工作,救助那些在战火中失去父母、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的儿童和那些父母在抗战中牺牲了的革命烈士的后代。由于战争,那时的重庆各种物资极度匮乏,妈妈怀我期间,与保育院的孩子们一样,每天的饭食就只有一种东西——盐水煮蚕豆。极度的劳累加上营养不良,使我7个月就早产了,生下来我就跟妈妈一样,患上了夜盲症。妈妈没有奶水,也买不到奶粉,就只能用发了霉的米糊喂养我。所以我小时候瘦得像个猴子精,并且常常生病,日夜啼哭,爸妈都叫我“哭死宝”,意思是爱哭的宝贝。妈妈说,那时的家境真是很困难,连我睡觉的小床都是靠爸爸的几个朋友一起凑钱买的。因为妈妈是个感恩的人,常向我念叨他们,所以我至今还能记得其中的几个朋友的名字,比如:史东山(导演,主要作品有《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儿女英雄传》等)、宋之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雾重庆》、《打击侵略者》、《八百壮士》等)。还有宋之的的妻子王苹,也是常听妈妈念叨的,听妈妈说她和王苹阿姨六十年代初还见过面。(王苹导演的电影我看过的就更多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勐垅沙》等)。

我睡在大家送我的那张小床上,还发生过一件事。一个普通的夜晚,四周一片静谧,妈妈说我突然莫名其妙地开始放声大哭,怎么也哄不好,声音尖厉。妈妈有些担心,于是和爸爸一起把我的小床挪到了大人睡觉的床旁边。可就在小床刚搬动的那一瞬间,从天花板上掉

下来了一大块厚实的墙皮,结结实实地砸到了刚才放小床的地方。爸爸妈妈都吓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说差一点我就没命了!

抗战胜利后,爸爸带着我们全家乘飞机返回了当时的首都南京。我对自己的记忆力感到不可思议,虽然那时我最多也就只有一岁,可是重庆飞机场却给我留下了印象,我想这可能是得益于爸爸的好记性的遗传基因。记得前几年在电视上看某部电视剧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是几个国民党官兵乘坐吉普车赶往重庆飞机场,机场附近的那条路我突然觉得似曾相识,于是喊了起来:“下面该拐弯了!然后是一堵墙,墙上有一个很大的国民党党徽,然后就是飞机场了!”接下去的镜头果然如此,一步都不差。我甚至还记得,当年我们的车走过那里的时候,我回头望了一下,记得当时看到的就是墙上的这个党徽。

到达南京后,爸爸在汉中路51号的中苏文化协会继续担任《中苏文化》杂志主编。由于爸爸长期出版进步刊物和翻译苏联著作,他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随时可能被捕。听妈妈说,中苏文化协会的大门外整天都有特务在那里转来转去,情况十分危险。爸爸已经被捕过三次了,第一次是在1931年爸爸读复旦大学的时候,因为爸爸是进步学生,被国民党抓捕到上海龙华监狱,受尽铁窗之苦。出狱后他去了苏联,进一步寻求革命真理。抗战开始后,爸爸从苏联返回祖国参加抗战,由于宣传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并教授俄文,爸爸在贵阳第二次被捕。被保释出狱后,他到了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在那里编译《中苏文化》杂志,从译员干到主编。皖南事变之后,国共合作被破坏,他又第三次被捕,在狱中受尽鞭挞之苦。听妈妈说,爸爸被倒吊在房梁上,全身被鞭子抽得血肉横飞,血淋淋的就像搓板一样(因为“搓板”这个词很形象,所以它就牢牢地嵌入我的脑海中了)。最后是由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孙科保释,他才捡回了一条命。爸爸的这段经历在三联书店出版的邹韬奋的书《韬奋——韬奋画传经历患难余生记》上有所记载。为了避免爸爸再次被捕,地下党护送我们全家去了西柏坡。这段过程我也有些印象:记得先是爸爸带着我,装作散步的样子,躲过了国民党特务们的视线,去了上海。在上海爸爸还带我去了姑妈家,去的路上经过一家食品店,爸爸在那里给我买了些动物饼干。爸爸指着一块一块的饼干,告诉我每种形状代表什么动物。然后地下党护送我们全家乘坐飞机去了北平,记得在飞机上,爸爸还给我买了一本很大的连环画册《三毛

流浪记》,他一页一页地翻着,指着上面的图画给我讲三毛的故事。那时我虽然只有三岁,但很多内容我都基本上能听懂了。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副画,一张画的是四四儿童节(国民党统治时儿童节是四月四号),三毛被人用绳子五花大绑捆得紧紧的,就像个粽子一样,由一个耍把戏的人把他举起来,让周围那些富家子弟们看杂耍,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们一边吃着,一边用手指着三毛嘲笑着。我那是第一次知道,虽然都是孩子,但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我知道了穷人的孩子是很可怜的,我记得自己当时的心里很是难过。还有一幅画,一个身穿皮大衣,双手揣在皮套筒里的阔绰女子,大冬天的,可我觉得她一点都不冷。她穿着高跟鞋,昂首阔步,揣在皮套筒里的手上还拉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是一条卷毛小狗。而三毛和他的同伴,却穿得破破烂烂、捉襟见肘的,在寒风中簌簌发抖。这就是爸爸对我的最早的人生教育。

从北京去西柏坡时,地下党让我们全家都装扮成逃难的难民。地下党给我们开的证明文件是用隐形色写在尿布上的,爸妈把它垫在了妹妹的尿布里。记得在通过敌人封锁线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可怕的事,那里有一队搜查的伪军,对要通过关卡的人严密地搜身,一个都不肯放过。他们身穿一身黑,头上的帽子也是黑的,百姓称他们“黑狗子”。他们的身上背着长枪,手里还举着鞭子。黑狗子强迫爸爸妈妈分开,爸爸抱着妹妹,妈妈抱着我。伪军让男人一圈,女人一圈,绕着圈子走。谁走得不如他们的意了,他们举起手来就是一鞭子。走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老人,记得她头上戴着一顶古怪的大帽子,有一个伪军走到她跟前,不怀好意地用手在她的帽子上使劲拍了拍,只听啪啪地响。伪军猛地一掀她的帽子,里面掉出很多铜板来。这个伪军毫不犹豫,马上就把它们全都没收了。这都是老人的活命钱,记得她放声大哭,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那时只有三岁,记得当时非常害怕,连头都不敢回了,两手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贴着妈妈的脸。我甚至还记得眼睛向上翻了翻,看见的是蓝天和白云。由于地下党的证明文件是在妹妹的尿布里,没有引起伪军的注意,我们顺利地过了关。到了石家庄党的接待站后,爸爸从尿布里取出了我们的证明文件,党组织派来的人用牛奶在上面刷了一下,字迹就清楚地显现出来了。于是我们全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党组织很快就派人来,把我们全家都送到了西柏坡。那张爸爸穿着破大褂、化装成难民的地下党给开的路条,现由西柏坡的革命纪念馆收存。2013年04月在纪念葛一虹诞辰100周年暨《葛一虹文

集》出版研讨会上,我们碰到了田汉之子田大畏,他还提起了这件事,告诉我们说当年我们家和他们家是一起被地下党护送到西柏坡的(写到这儿我想起妈妈也曾跟我说过此事),还告诉我们说在第二天的欢迎新人的大会上,肖三同志激动地发言:“今天我真是太高兴了,因为我们的队伍又扩大了!今天田汉同志和郁文哉同志在地下党的护送下,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来到了我们西柏坡……”

在西柏坡时我也还记得几个镜头,一是我们住的地方,黄土的墙、黄土的房、有几级台阶(不记得是土做的,还是石头做的)通向简单的院门。穿过小门,就是个院子,右边是我们的住房,十分简陋。左边还有一间小屋子,不记得是干什么用的了。记得那时的伙食分大灶、中灶和小灶。妈妈吃大灶,爸爸吃中灶,我们孩子吃小灶,但每次爸妈都是把饭打回来后,放到一块儿,全家一起吃的。在右边的那间小屋里有一个大炕,晚上爸爸经常躺在我身边哄我睡觉。我还记得爸爸把两只手的十根手指绞在一起,做出各种姿势,灯光把手的影子打到墙上,墙上便时而出现活泼的小鹿、可爱的小白兔,时而出现凶恶的大灰狼,大灰狼的嘴还会一张一张的。每次看到大狼,我总是很害怕,爸爸见状,就马上又把影子变成小鹿或小白兔了,于是我就安心了,睡着了。

在西柏坡时还有一件趣事,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我们住处的前方是一条土路,经常有驴或马拉着车从那里经过,尘土飞扬。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门口玩,突然看到一辆马车从我们门口经过,那匹马一边走,一边拉马粪。记得我当时感到非常好奇,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马这种动物,就更不用说马拉粪便了。我十分兴奋和快乐,不由自主地就跟着马车走了。马车拐了一个弯,继续向前走,突然我发现前方是一片开阔地,那不是我的家,我找不到家了。恐怖向我袭来,我感到非常害怕,完全不知所措了。突然我看到了路上的马粪,想起我是跟着马车走过来的,我想,踩着马粪走,就一定会找到家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脚踩到那新鲜的、还热乎乎的马粪里,跟着马粪拐弯,终于找到我熟悉的那个门了。我看到门口的台阶上下都站着人,有爸爸、妈妈,还有好几个阿姨,他们都出来找我了,以为我走丢了。当他们知道我是如何找回家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夸奖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因为那时我才三岁多。

1949年解放军进入北京城,我们全家也随着父母工作的新华社一起来到了北京。我和妹妹都被送入了新华社幼儿园。那所幼儿园在当时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不少阿姨都是高中毕业生,我后来所掌握的音乐、舞蹈、手工等基本训练都是在那里学到的。这个时候我爸爸的工作也进入了最为繁忙的时期,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需要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的经验,爸爸日夜辛劳,翻译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内容涉及面之广、劳动量之大,从我们后来找到的这些书报杂志来看,那真可以说是到达了一个人所能付出的极限!爸爸为了不耽误工作,干脆就住到了出版社,我们孩子和妈妈只能周末去看看他。我还记得,爸爸住的房间不大,每次我们去,爸爸就打开壁柜,我看见里面有很多被褥和枕头。我和妹妹就一头一个睡在桌子上,妹妹睡在里面,我睡在外面,还要小心不要大翻身,不然就会掉下来的。记得每天夜里我醒来上厕所,永远都是看见爸爸坐在外屋的写字台旁,桌子上是那种刚解放时常用的绿色台灯,嘴里叼着一个烟斗,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写书、翻译。我人小,想的也简单:爸爸怎么总也不睡觉呢?后来爸爸得了癌症,我觉得这与他过度的劳累是有关的。爸爸的模样我也还记得很清楚,他喜欢穿风衣,总是戴着一顶鸭舌帽。爸爸满脸的络腮胡子给我很深的印象,他的胡子又粗又硬,每天早晨我总是坐在马桶上看他刮胡子,他先把胡子上涂满白色的肥皂沫,然后用刀片一点点地刮。我小时候曾听爸爸的朋友们因他的胡子而戏称他为马克思,后来在其他人的著作中也证实了我的这一记忆,如曾担任过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于伶先生和葛一虹先生都曾提到过这一点。爸爸的出版社在东城,而我们的新华社幼儿园在西城,我还记得幼儿园的门牌号码,是西单劈柴胡同12号。到了周一,爸爸要送我和妹妹去幼儿园了,从东城到西城,坐三轮车去。经过天安门时,爸爸还教我认上面的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那时还是繁体字。每次到了幼儿园门口,我便乖乖地自己进去了,可是妹妹小,到了门口,总是扭啊扭的不愿意下车,甚至嚎啕大哭。爸爸不忍心,就又乘坐三轮车,把她带回了东城,有时甚至要往返两次。妈妈见状火了,说了声:“我自己送!”她把妹妹送到幼儿园门口后,便头也不回地自己走了。妹妹见哭也没用,便一声不吭地进去了。这事后来成了我们家的笑谈。

新华社幼儿园成立初期,妈妈在那里担任副园长,我们家就住在幼儿园里,爸爸一个人住在东城的出版社。记得就在幼儿园里我们还搬过一次家。因为那时刚解放,住房都是破破

烂烂的,而那时的领导也与现在的领导不一样,我妈妈是幼儿园的领导,永远要带头住最破的房子。我们家一开始住的是间很小的屋子,记得屋里只有一张大床,一张小桌子,一个脸盆架和刚一岁的弟弟坐的儿童车。天花板是纸糊的,我和妈妈、弟弟,还有保姆大娘一起住在里面。妹妹跟小朋友们住在幼儿园的寝室里,那里的房间都很大,比较结实,比较好。记得我们住的小屋的右上角的天花板上有一个破烂的大洞,黑黢黢的,周围是些破烂的纸条,经风一吹,纸条就晃呀晃的,洞里有时还会发出呜呜的怪声。弟弟太小,躺在床上,每次抬头看见那个可怕的大洞,都会害怕地放声大哭。他只要看到大洞,白天晚上都会哭。妈妈担心他吵到别人,于是决定搬家了。可就在我们家搬走的第二天,那间破屋子的房顶塌下来了。妈妈跟我说过好多次,说是弟弟救了我们一家的命!

虽然我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他总能在繁忙中抽出一些时间来关心我的学习。我还记得5岁时,他教我数数和写阿拉伯数字,记得我很快就能从一数到好几百了,可是写5和8的时候却很费了些劲,我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笔。我升到二年级了,爸爸又带我去文具店买了毛笔、长方形的“金不换”磨和一个亮晶晶的铜质砚台,还有大字本,因为我们该学写大字了。我还记得二年级寒假的时候,我年纪小贪玩,每天跟小朋友一起玩闹,连寒假作业也不想写。爸爸总是耐心地一次次喊我去写作业。有一次我正在楼上玩得高兴,爸爸又叫我了。这次是让我学画画,我老大地不愿意,磨磨蹭蹭地走到他跟前,看见爸爸已经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盘子,盘子里有一个大鸭梨,梨子上还点了一些麻点。爸爸让我照着画,我好像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第一次就画得很像。爸爸夸奖了我,这使我来了兴趣,自动地又画了一遍。从此我爱上了画画,一直坚持到自己都有了孩子。可惜这些画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手里只剩下一张高一时画的列宁头像,但爸爸教给我的本事,却增加了我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使我终生受益无穷。

还有一件事,我记得爸爸有一块怀表,很漂亮,那是他从苏联带回来的,这在解放初期还是属于一种稀罕物,很少有人有的。我看到怀表的秒针滴滴答答地走着,很是喜欢,总也摸不够。有一天午睡醒来,我从爸爸的枕头下拿出这块表,就去上厕所了,在厕所里还是不停地把玩,就在我站起来的时候,一不小心,怀表就从我手里滑落到厕所的坑里了,掉到下

水道里了。我知道闯了大祸,真是吓坏了,全身哆嗦,低着头战战兢兢地站在那里,连哭都哭不出来了。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站到了我身边,我以为这次一定要挨打了,没想到爸爸连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说,只是摸了摸我的头发,就把我领回房间了。这给了我一次很大的教训,从此没有再动过我不该动的东西。

还有一件应该提到的事,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和妈妈一起住在她当园长的另一所幼儿园里,当时的孩子非常多,从刚出生几十天一直到学龄前的孩子都有,而且全部都是全托幼儿,只有在周末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才会把自己的孩子们领回家。记得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搬家,因为只要园里有孩子生病了,妈妈就把我们自己住的房子腾出来当病房。最后实在没地方挪了,我们家就搬到了厕所里边的一间小屋里,每次回家,都要先走进厕所,再打开厕所墙上的一个小门,那里面就是我们的家,家里面永远弥漫着一股臭味儿。爸爸周末也要回来,也和我们一起住在这间厕所小屋里,但我却从没有听到过一次父母的抱怨,他们都是自觉自愿的。我还记得小屋的墙上挂着一张刚解放时最常见的画,就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两人手里都抱着一只白鸽,题目是:我们爱和平!

没多久,爸爸得了癌症。我记得有一天放学回来,看见他一下子给我买了一大堆玩具。桌上放了一个大盒子,里面分成很多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有一种不同颜色的小珠子。这是女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我用线非常耐心地把它们一个一个地串起来,就变成了漂亮的珠串了。还有一个大皮球,后来我可以把它拍出各种花样来,左手拍,右手拍,转身拍,踢腿拍……到现在我还能拍呢,只是拍不动了,一会儿就累了。还有一个乘降落伞的小人,我把降落伞下面的绳子一拉,降落伞就能弹跳到天花板上去,然后粉红色的小伞会打开,慢慢地落到地面,我那个年纪,好像永远玩不够似的。对了,还有一个小的机械玩具,里面有很多齿轮,还有打火石,我们跑到黑暗的角落,转动把手,齿轮中就会有五颜六色的火花蹦跳出来,漂亮极了!我那时还不懂它的原理,只是充满了好奇,一直玩个不停,引来了许多的小朋友,和我一起玩,大家都非常羡慕我有这么多的玩具。我现在想,爸爸为什么会突然给我一下子买了这么多的玩具呢?估计是他感到自己得了绝症,今后不能再关心照顾我们了,所以恨不得把我们一生所需要的东西全都买给我们。想到这里,心里真是非常难过!我想起了那时候

一到冬天我就会皴手皴脚,因为我总是用水和泥玩,又不爱抹油,所以手脚都会脏得一塌糊涂。爸爸每次回来,都会打来一盆热水,让我泡手泡脚,然后用一个小刷子,慢慢地一点一点给我刷干净,再抹上凡士林油。我看到自己的手脚变白了,心里总是美得很。对了,爸爸还给我买了一个夹作业本的小夹子,上面画的是一个古代女人,一手拿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袱,另一只手举着一把大伞,艰难地向前走着,天上飘着雪花。我不明白这幅画的意思,于是爸爸给我讲了孟姜女哭长城、鹅毛大雪千里送寒衣的故事。爸爸还给我讲过故宫角楼的故事。我常常想,爸爸去世得真是太早了,不然的话在他的帮助下,我在文学修养方面一定会有较大的进步的。我还记得那个夹子,是爸爸带着我在文昌胡同东口的那家小文具店里买的,几年前文昌胡同拆的时候,我还特地找到了那家小店,拍了一张照片,可惜的是那时候小店已经腾空了,天花板也塌陷了一大块。我一个人在那里站了很久,想念着爸爸。

我还记得八岁的生日,那天爸爸给我买了个生日大蛋糕、熏鱼、午餐肉和一个新铅笔盒,盒上画着一排小甲虫,每个甲虫的身上都坐着一个头戴尖顶帽子的小姑娘。这个铅笔盒我一直用到了高中毕业。

爸爸对我的教育还有很多,我记得爸爸在翻译列宁的著作《社会主义与宗教》的时候,有一张纸条,那上面写的都是宗教的各种名称和术语,我记得好像有“教皇”、“牧师”、“红衣主教”等等一大堆。那张纸条一直夹在我的书里,纸面已经发黄了,但字迹还很清晰。我曾想过,一般人对国外的各种宗教都是很难理解的,要翻译这样的书,得查多少字典、学习多少知识呀?真是很不容易的!爸爸翻译的书,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而且数量极多,真可称为著作等身,有文学艺术、戏剧理论、科学、农业、地理、电影、话剧、摄影、新闻、画展、音乐、诗歌、马列著作……这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还需要下极大的苦功!虽然他没有跟我说过什么,但这无形之中已经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在我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在我大学毕业之后的工作中,爸爸的榜样都始终激励着我一丝不苟地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还记得爸爸去世前,妈妈带着我去医院看爸爸。爸爸躺在病床上,已经非常虚弱,瘦得皮包骨头。我眼睛睁得大大的,强忍着眼泪,不敢让它掉下来。那时爸爸说话已经十分吃力

了,但他跟我说的话让我牢牢地记了一辈子。爸爸说:“要记住: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好好听话。”爸爸是1953年8月3号晚上九点钟走的,就在那个钟点,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妹妹突然从幼儿园的寝室里跑了出去,黢黑的夜晚,她一个人跑到了幼儿园后院空旷的地方,对着爸爸所在的医院方向放声大哭。阿姨追了出来,把她抱了回去,但她执拗地又跑了出来,跑到原地,对着医院的方向大哭。就这样来回折腾了三次,弄得阿姨也莫名其妙的,因为这样的事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第二天妈妈从医院回来后,大家才知道,爸爸正是在妹妹大哭的那个时辰走的。这件事当时无法解释,按现在科学的说法,也许就是亲人之间的第六感应吧?

爸爸对我的影响还有一件事,我记得妈妈对我讲过,说爸爸最愿意做他喜欢的专业。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我当时就想,长大以后也要像爸爸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在我后来的挑选专业和选择工作时都有很大的帮助,使我快快乐乐地过了一生。

妈妈还告诉过我,说爸爸是个很正直的人,凡事不管上级是谁,该说的话就说,该做的事就做。他又是个极爱干净又爱劳动的人,总是不怕脏不怕累,自觉自愿地把办公室的公共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打扫完后,有的领导同志很不自觉,又蹲在马桶座上解手,把刚刚擦干净的厕所又踩得脏兮兮的了。爸爸看到了,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了这位领导。这些话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不争名利,不拍马屁,虽然当了一辈子普通百姓,但我始终活得快乐轻松!我的孩子也受了我的影响,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爸爸在的时候,我们家有一个保姆,所有的人都喊她大娘。爸妈工作忙,大娘对我们很好,帮了我们不少忙。大娘的家境比较困难,所以才出来做保姆。爸爸曾经说过,将来自己要给大娘养老送终。后来爸爸先去世了,妈妈的工资已经雇不起保姆了,但因为多年来我们家和她相处得很好,大娘不愿意离开我们家,还对妈妈说自己不要工资。妈妈说:“那不就成了剥削你了吗?”最后,妈妈帮大娘又找了一家工作,大娘才离开的。这些对我们孩子来说,都是良好的教育,使我们懂得了,所有的人,无论工种有什么不同,无论是贫是富,大家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小时候,妈妈曾经告诉我说,爸爸没有留下多少钱,说爸爸很喜欢读书,他的钱一是用来买书了,二是用来帮助朋友了。哪个朋友有了困难,不用多说,他都会慷慨解囊,甚至不要求归还。受爸爸影响,我也喜欢读书,我的儿子更是从小就酷爱读书。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张1948年我三岁时在南京家的院子里“帮助”爸爸晒书的照片,照片中的我就坐在书堆当中。南方潮湿,为了防止书籍霉变,时不时要把书放到太阳地里晒一晒。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读了爸爸给我买的讲述苏联女英雄的《古丽雅的道路》、草婴翻译的《小为什么》等书,记得《小为什么》很厚,有365页。读完后,我两手捧着这本“大部头”,觉得自己像个成年人一样,心里很有些成就感!爸爸还给我买了一本苏联小学一年级的教科书,也是精装的,里面有很多精美的图画,我很喜欢,反复地看。时间久了,我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俄文字母中的各种印刷体和书写体,大写和小写,常常在黑板上胡写乱画。爸爸有个大书架,从地板直通到天花板,整整占了一面墙,上面有很多砖头一样厚重的书,不少是精装本的俄文书。记得我刚认识几个俄文字的时候,曾经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很厚的书,书面上用俄文写着作者的名字:奥斯特洛夫斯基。我还以为这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的姓名呢,但乱翻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一点名堂,只觉得这像是个剧本。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俄罗斯剧作家A.H.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大雷雨》。

爸爸有过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为后来的知名人士,但不少都在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前,家中的木箱子里还保留了很多他们和爸爸的来往书信,记得来信最多的是电影导演郑君里,有一大摞呢。郑君里在文革中被江青迫害致死,我记得1981年在批判四人帮的大会上,他的夫人黄晨女士曾站起来,痛斥江青迫害其夫的罪恶行径。郑君里先生导演过不少电影,我很爱看,像:《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枯木逢春》、《宋景诗》、《聂耳》等。我小时候曾经翻看过爸爸和他的来往信件,但除了他对我妈妈和我们的问候之外,我就什么也看不懂了,因为他们讨论的多是有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或瓦赫坦戈夫的戏剧理论的问题。文革中我曾想取出来再看看,但妈妈因为怕被抄家,已经把它们都付之一炬了。不过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爸爸去世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但直到现在,我还不断地在他的朋友们撰写的各种书籍或回忆录中,或网上看到他们提到爸爸的名字,使我深受感动。爸爸翻译的各种书籍和编辑的杂志,旧书店里和网上也还在卖,

因为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一些专门研究抗战戏剧的博士生、研究生们更是写出了很多精湛的论文。他们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记得有一位叫段丽的博士生,她竟然从那些只有笔名的文章中分析出了作者应该是我的父亲郁文哉,后来这一切都在我妹妹见到张颖后,得到了证实。(张颖在抗战期间曾在中共南方局工作,担任过周恩来的秘书,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外交部新闻司、西欧司副司长、中国剧协书记处常务书记等职)。

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是我国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瓦赫坦戈夫戏剧理论介绍到中国来的最早那批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也是《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的译者之一。这些优秀的戏剧理论对我国抗战期间话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话剧宣传抗日,争取民心,鼓舞士气。解放后,这些戏剧理论也被用于戏剧学院的教程中,对我国戏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爸爸去世后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我们永远怀念他!

郁蓓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儿童。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与生活本身的目的就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她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就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她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她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她们感到乏味与疲倦,她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与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成人总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常常就是大人与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她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她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就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就是很缓慢的,她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就是可喜、有趣的,她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她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瞧来就是再简单不过的工

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瞧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儿童与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就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与童年的真义不?作为教师,我们无疑就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就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就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就是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就是美丽可爱的,却又就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与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就是一种教育。以上就就是我读《童年的秘密》一书的主要感受。我想每个童年秘密的发现、教育方法的实施、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努力、不断前进的动力!读《童年》有感500字《童年的缤纷日记》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中宣部中组部向党员干部推荐的五批学习书目清单

中宣部中组部向党员干部 推荐的五批学习书目清单 核心提示:从去年年初到今年年底,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开展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工作,目前已推荐了五批书目,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对于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将这五批书目汇总,方便网友查阅。 前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常规性工作、长期性任务。为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现将中宣部中组部推荐学习书目、《人民论坛》推荐学习书目公布给大家,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结合这些书目,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以此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 第五批党员干部学习推荐书目评介 日前,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了第五批学习书目,包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孙中山传》、《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11年6月)》6种7本图书。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些图书,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了书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前不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选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选编》)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以下简称《学习导读》)与读者见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选编》从浩如烟海的马列经典著作中精选出25篇著作,虽不到20万字,却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可谓经典名篇。《学习导读》作为其辅助读物,分别对各篇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做了分析介绍,深入浅出,发人深思。尽管这些著作过去也曾经读过,有的甚至读过多次,但站在新的时代,重读这些经典名篇,仍然会有新风扑面之感。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经多年努力,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示范效应,在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方面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是其中的第九本,2011年8月初正式出版,目前发行量已突破400万册,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孙中山传》 我们党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并称为20世纪中国“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都要竖起他的画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众多历史人物中,还有谁能受到人们如此的尊敬?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人物已渐行渐远,今天一些人对孙中山了解不多,对他的历史地位、历史功绩认识不足,这样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能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阅读《孙中山传》,对我们了解孙中山很有意义。

冰心《回忆父亲》

回忆父亲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一一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一一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的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父亲笑着点头。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我勇敢的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接触。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何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我今天面对的是小学的老师们,这也算是一个缘分。那么大家知道,我是一个大学老师,我最喜欢面对的却是中小学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在中国的大学里头,我想像我这样的,与中小学之间有着亲密关系的老师并不多,那么这个关系建立大概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一,我一直关心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在座的是小学老师,可能不太清楚,有些高中语文老师大概就知道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有两册是我主编的,一册是必修课,一册是选修课;另外我还编选过许多民间的语文读本,比如说《新语文读本》,比如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语文》,再比如说北京大学出版的《新人文读本》等等。那么这是一个原因,那么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的作品选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里头。那么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我有大量的作品在大量的中小学生手头上包括老师手头上流传。 作为语文老师,让我回忆一个人,他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渡过的。说到这个时候,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一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一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 我的物理老师,我的化学老师,我的数学老师,乃至教我们打篮球、跳绳的体育老师,都是苏州城里头名校的名师。今天再要找到这样一所学校,我以为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讲,本人在文革中受到的教育是“盛宴”,是“满汉全席”。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奇怪,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这个小小的环境,和大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的所有的老师都学养深厚,比如说我的数学老师,他讲课绝对不会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因为在他看来,我讲过的孩子们就一定懂了,不用再去复习的,所以他讲过的课永远是一条直线,起点在哪儿,那么就从哪个地方出发。 他的板书也特别棒,因为我们特别喜欢他的板书,所以每次他在上数学课之前,我们都不是用黑板擦,而是用湿毛巾反复地擦拭,直到把这块黑板擦得黑亮黑亮的。他讲数学课的时候,一边讲一边从右上角开始写那些公式,那些定理,等把课讲完,正好是一面黑板字。可惜当时没有相机,如果有相机把那个镜头拍下来,今天装裱在家里,挂在墙上,就是非常有装饰感的、现代性很强的一幅画。 那些老师们各有各的品性,各有各的脾气。比如我的数学老师,他的性格非常缓慢,我的语文老师曾经形容过他说,有一天他的衣服着火了,他问这个火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数学老师。 特别要感激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 当了妈妈后,自然而然比较关注一些幼儿书籍。有时候真的非常好奇,宝宝们的小脑袋到底在想什么?怎么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孩子成长?一本《童年的秘密》,不尽让我们成年人感到羞愧,愧对于上帝托付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 我们家小孩现在两岁,家里的东西有了变化,或者放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他就火眼金星,一下子就能发现。他的喜羊羊气球,一直在门口鞋柜子上放着,有天收拾拿下来了,立即被他发现,“嗯嗯”个不停,指指气球,指指鞋柜。直到我们放上去才行;毛绒玩具原来在他的小床上放着,有天放在了沙发上,被他发现,还必须物归原位。特别是前天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想跟我们一块吃饭,可是到了他午休的时间了,我就把他抱到床上,把罩衣给他脱了,结果他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我怎么安慰都不是。最后我又把罩衣给他穿上了,他马上就平静下来了。看了《童年的秘密》,我才知道:这就是儿童对秩序的热爱,自然界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一旦秩序被破坏,孩子会感到不安,就强烈要求恢复原状。大人在这一点比孩子的敏感性差远了,根本注意不到什么东西移位了。孩子认为气球就应该是在鞋柜上的,毛

绒玩具就应该在他小床上的,可能孩子认为到吃饭的时候了,罩衣就应该穿在身上。孩子就是通过这些外部秩序而认识她周围的环境,并理解他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如果孩子的这种秩序感经常被破坏,孩子会通过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有句话印象很深刻,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用错了方法,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现在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择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因为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

茅盾《回忆父亲(二则)》

回忆父亲(二则) 父亲的抱负 外祖父逝世后,母亲回家,我亦跟着回家了。两年后,曾祖父去世,老三房分家。又一年,我五岁,母亲以为我该上学了,想叫我进我们家的家塾。但是父亲不同意。他有些新的教材要我学习,但猜想起来,祖父是不肯教这些新东西的。他就干脆不让我进家塾,而要母亲在我们卧室里教我。这些新的教材是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以及《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后两者是父亲要母亲从《正蒙必读》里亲手抄下来的。母亲问父亲:为什么不教历史?父亲说,没有浅近文言的历史读本。他要母亲试编一本。于是母亲就按她初嫁时父亲要她读的《史鉴节要》,用浅近文言,从三皇五帝开始,编一节,教一节。 为什么父亲自己不教我,而要母亲教我呢?因为一则此时祖母当家,母亲吃现成饭,有空闲;二则,一一也是主要的,是父亲忙于自己的事,也可以说是他的做学问的计划。 父亲结婚那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那一年。清朝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投降派,在这一战争中丧师辱国割地求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对于富有爱国心的士大夫,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变法图强的呼声,震动全国。乌镇也波及到了。我的父亲变成了维新派。亲戚中如卢鉴泉,朋友中如沈听蕉(呜谦),都与父亲思想接近。父亲虽然从小学八股,中了秀才,但他心底里讨厌八股。他喜欢的是数学。恰好家里有一部上海图书集成公司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那是曾祖父在汉口经商走运时买下来的)。父亲从这部大类书中找到学数学的书。由浅入深自学起来。他还自制了一付算筹(用竹片),十分精致(母亲一直保存着直到她逝世)。但当时,曾祖父尚在,父亲只学偷偷学习,而且结婚以前,父亲没有钱,不能购买那时候已在上海出版的一些新书。 当时(曾祖父尚在梧州),老三房各房的用度,都由曾祖父供给,家中称为公账开支;这公账包括了老三房各房的一切费用,外加零用钱,每房每月五元……统归祖母掌握,如果父亲向祖母要钱买书,祖母就会说:家中有那么多书,还要买? 但在结婚以后,父亲知道母亲有填箱银元八百元,他就觉得他的一些计划可以实现了。这些计划,除了买书,还有同母亲到上海、杭州见见世面,到苏州游玩等等(父亲那时也没有到过上海、苏州),甚至还想到日本留学。当时母亲笑道:“你没有当过家,以为八百块钱是个大数目,可以做这,做那。我当过家,成百上千的钱常常在我手上进出,我料想这八百元大概只够你买书罢了。” 事实上,当时曾祖父尚在,除了到杭州乡试,是不许父亲到别处去“见世面”的,何况到日本!曾祖父自己三十岁过上海,后来走南闯北,是最喜欢新环境,新事业的,不料他管教儿孙却另是一套。 父亲暂时只能满足于买书,求新知识。他根据上海的《申报》广告,买了一些声、光、化、电的书,也买了一些介绍欧、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新书,还买了介绍欧洲西医西药的书。 曾祖父告老回家之第二年,四月问,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决定变法维新。

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而我们班以前的语文老师更是让我记忆深刻,她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深处。 她,有着一头乌黑的短发和一对又浓又黑的眉毛,一双大眼睛总是炯炯有神,却在威风十足中莫名地透着一股不可阻拦的杀气。高挺的鼻子下面还有一个樱桃般的小嘴,说话时总会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来。不过,拥有一张美少女般脸庞的她,却有着一身黑得发亮的皮肤,还有一双粗壮有力的胳膊!她总喜欢穿白色衬衫配牛仔裤,性格非常外向、开朗,甚至有点假小子的样子。 有一次,学校进行大扫除,别班的老师都是让学生带工具来打扫,而自己却像总司令一样指挥大家做这做那,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却自己拎着两大箱工具来,投入到了我们打扫队伍中。不一会儿,墙也擦了,地也扫了,只剩下天花板的灰尘还没清理。要清理那天花板,可是个大工程,必

须得站在很高的梯子上一手扶着梯子,一手拿着 工具清理。只见她徒手将梯子搬了过来,大声问道:有没有人敢爬上去打扫一下?只见教室里一 片寂静,没人敢应她的话。这时,老师轻叹了一 口气,随即潇洒地撸起袖子,快步爬上梯子,一 手四平八稳地扶着梯子,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伸 了出去。虽然她摆出一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势,但我仍看到她的嘴角轻微地颤抖着,头上满是黄 豆般的汗珠,那长满老茧的右手一直抖个不停, 但她仍然很细心地清理着每个角落的灰尘。最后,她终于把整个天花板的灰尘都清理完了,我们一 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大声欢呼着,语文老 师的嘴角也洋溢出了喜悦的笑容。不曾想,突然 一声惨叫传来,我们的老师连同整个梯子都倒了 下来,随后便是120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的声音,而我们个个面面相觑,仿佛那一幕仍在眼前。第 二天,我们得知老师的双手严重骨折了,不能再 教我们了,我们只能回忆着与语文老师相处的点 点滴滴,一个个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老师,您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更是一位伟大的 英雄!您不但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如何为人处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

回忆爸爸

《回忆爸爸》教学设计 黄淑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3、体会爸爸对作者指导与鼓励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回忆爸爸》,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这个爸爸指的是谁呢?(海明威)你都知道海明威的哪些事情?(老师要表扬他,真会学习!他是从课文后边的课文链接里找到了海明威的资料。) 3、这就是“海明威”(出示图片),肯尼迪总统称他“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回忆爸爸》就是海明威的儿子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让我们再读课题。 4、同学们,你们注意了吗?在课题上还有一个符号(星号),这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就是需要大家运用以前所学习的方法自己来读懂这篇文章,老师只能简单地提示你们一下。有信心读懂吗?) 5、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47页,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可为我们指明了读懂课文的方向。谁来读一读?(出示:)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父亲与儿子的第二次谈话中,小男孩明白了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同学们,知道要做什么了吧!(好的,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当我们需要边读边思考的时候,不妨选择默读,开始吧!)相机指导边读边画,边读边批的学习方法。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读课文首先要做到正确流利,课文中四个比较难读的词语,谁来读?

契诃夫教诲当然喽啰里啰嗦 2、读课文第二个要做到的是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说? 3、读课文第三个要做到的是通过阅读解决心中疑难。阅读前提出的问题能解决吗?(出示课题) 三、汇报交流、适当点拨。 1、谁来谈一谈,从爸爸对我的写作启示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注意老师有要求,先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谈启示。) 2、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补充) 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同学所获得的启示。 4、质疑解惑。 5、刚才吴老师特别认真地倾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发现你们的全部启示都是从父亲的这些话中得到的。这些都是父亲给我的——(指导)。下面,老师就当一当小海明威,谁愿意用父亲的语气把这几句指导再次地说给我听听。(找七个)这几个同学是善读者。其他同学也不能闲着,你们是善听者,在他们读得过程中,哪些地方你还不明白?用符号标出来。 6、在“爸爸为我开了一张必读书的书单”这件事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先读你画出的句子,再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出示:爸爸建议我说:“……好好看,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中去。此外,当然喽,看书也是一种‘享受’。” ①谈一谈,哪些地方你好像懂又好像还有些不懂?(都懂啊!那我可要考考你们!) ②平时你读的书里边,哪些情节让你现在还感到感到很难忘?(你看,不知不觉中,你便深入了文章的情节,它带给了你——,这就是看书带给你的享受。)四大名著里边有哪些人物,让你记忆犹新?(读这个人物,让你——,你看不知不觉,你便深入到了人物的性格中去,这也是一种享受。) ③在向儿子列出的必读书书单里,《哈利贝克·芬历险记》是海明威最喜欢读的书之一。他主要讲了顽童哈克和黑奴吉姆一起逃亡历险的故事,非常的惊险刺激,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④那老师就将海明威的建议送给你们,谁再来读?

中考现代文阅读——曹文轩《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中考现代文阅读】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我所有的老师都学养深厚,比如说我的数学老师,他的板书也特别棒。因为我们特别喜欢他的板书,所以每次在他上数学课之前,我们都不是用黑板擦,而是用湿毛巾反复地擦拭,直到把这块黑板擦得黑亮黑亮的。他讲数学课的时候,一边讲一边从右上角开始写那些公式、那些定理,等把课讲完,正好是一整面黑板的字。可惜当时没有相机,如果用相机把那个画面拍下来,今天装裱起来,挂在家里的墙上,就是一幅非常有装饰感、现代性很强的画。 那些老师各有各的品性,各有各的脾气。特别要感激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

2020《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6篇

《童年的秘密》是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下面是整理了《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书中的前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蒙台梭利的生平和儿童教育观。她创办“儿童之家”,从事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写教育著作,促进了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其中很多部分让我值得揣摩、思考和回味。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讲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小侄女在刚刚会走路的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喜欢捡地上的小东西,像小纸片之类的,冬天亦是如此,由于冬天的衣服穿很多,他弯下腰很困难,但是她依旧乐此不疲,大人们有的觉得她小小年纪很爱干净,但大多把这个当成笑话看,然后阻止她继续这么做。今天我才明白大人们的错误,小侄女在捡纸片事件中,她不是为了把纸片捡起来扔进垃圾筒来保持干净这一结果,而是在充分享受这个有趣的过程,这个动作在充分运用她的拇指与食指,对她的动作技巧训练帮助很大,从而对她的大脑发育也有很大帮助,我了解到,在很多幼儿园有一个训练项目就是让幼儿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现今,大人们想尽方法发展自己宝宝的智力,但无知的大人们却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锻炼他们宝宝的机会,这些机会简单、普通让家长完全忽视掉了。 最后提一点,既然我们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

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

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 70年前,当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时,那种用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就在历史的星空定格为永恒。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怀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回忆我们的父亲马华亭。 父亲1908年出生在陕西省户县大良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32年8月参加了宁陕游击队,193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就跟随红军南征北战,爬雪山、过草地,参加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更是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辗转山西、山东等前线,率领队伍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8年7月父亲在担任冀中军区新兵团团长时,接受上级的指示,去后方征集新兵。经过三个月极其艰苦的工作,好不容易才征集到3000多名新兵,没想到在带领这些新兵经过平汉铁路时遭遇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这些新兵都吓得四处逃散,当飞机飞走后,父亲发现只剩下他双手各拉着的两个兵了,想到几个月的辛苦付之东流,父亲急火攻心,口吐鲜血,昏了过去。当后来被人抬到集合地点时,才发现只少了两个新兵。还算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征兵任务。后来经过聂荣臻司令员的关心和白求恩大夫的治疗父亲的病才得以痊愈。 1943年2月受上级组织的重托,父亲率领一支小分队将当地人民为革命筹集的大量金条护送到延安。由于沿途日军的重重封锁,经过八个月的艰苦行程,历尽磨难,终于将这批珍贵的黄金如数带回了延安。为此受到了包括当时的延安军分区司令员王震等领导的表彰。 在八年的抗战中,父亲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和严格的考验。浴火重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根据父亲生前的回忆,

永远的怀念_回忆父亲刘忠_刘蒨

2016·9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是抗大建校80周年,也正好 是我们亲爱的父亲、开国中将刘忠诞辰110周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们身边,好像他并没有走远,只是静静地微笑着看着我们。 忠孝难两全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成功人士大都是孝子。”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孝子。2004年秋,我前往四川省雅安市追寻父亲战斗和工作过的足迹,希望收集他当年任西康省军区司令员、六十二军军长时的故事,结果意外地在雅安军分区干休所见到了父亲当年的警卫员李永 海叔叔。他告诉我:因父亲自1932年打福建漳州时路过家门,已经 18年没有家里的消息了。1950年, 他奉命前往我们老家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寻找我的奶奶。当地区公所派人陪同李叔叔刚走到才溪村口,恰恰遇到正在讨饭的奶奶林连秀。奶奶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独子还活着,而且还当了司令、军长,当场就晕倒在土路上…… 父亲1906年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取名刘永灿,小名太平,是个独生子。家中祖祖辈辈忠厚善良。父亲小时候家贫,7至9岁时在伯父、舅父资助下仅读了3年的私塾 。 父亲5岁那年,因祖爷爷病故,无钱安葬,家里 把仅有的半亩秧田典当给了地主。不久,爷爷又得了重病,家里一贫如洗。奶奶只好每日上山砍柴去换点吃的,父亲也常随奶奶挖野菜充饥。为了生活,12岁的他开始学做泥瓦 匠,被工头打骂 是家常便饭,受尽了欺压和屈辱,奶奶每每见到瘦骨嶙峋的儿子都心如刀绞。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来到 才溪乡,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才溪乡展开了。父亲要参加农民协会,奶奶听到后很支持,说:“儿子加入农民协会是要为穷人办事。”后来,父亲成为才溪乡农民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之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离开闽西根据地长征,还乡团卷土重来残酷地迫害红军亲属,奶奶一家吃尽了苦头…… 解放后,父亲曾多次接奶奶到雅安、南京和北京生活,希望多尽孝心。无论白天工作再忙,每次下班回来,父亲都会到奶奶的屋里坐坐,陪她老人家说说话。后来,奶奶因为不习惯城市生活最终还是回到了老家,父亲总是在百忙中每月写信、寄生活费给奶奶。1963年9月,父亲接到来自福建的急电,告知奶奶病危。经批准,父亲心急火燎地回到才溪。奶奶一见到父亲,病情竟有了好转。由于北京的工作忙,过了两天,父亲只能含泪告别了奶奶,可刚回到北京就接到奶奶过世了的电话。此时父亲已无法再返回老家,只能向着南方鞠了几个 1951年,刘忠和母亲在南京中山陵。 ○刘蒨(北京) 永远的怀念 ———回忆父亲刘忠 19

部编语文八上《6回忆我的母亲》[王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叙议结合巧抒情锦上添花妙点睛——《回忆我的母亲》写法指导之叙议结合十堰市东风七中王海燕教材分析:《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回忆性文章,课文以母亲“勤劳一生”为主线,选取典型事例,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抒情议论,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作为一篇人物传记,在整篇文章中,叙是基础,从叙中能直观形象地感知母亲的形象特点;议是升华,在议中我们能更深刻地感知母亲形象特点,点染情感,升华主题。叙议两者缺一不可,正是因为叙议的巧妙自然的结合,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作者对母亲的感谢和怀念之情也更加浓厚。教学设想:理想的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激励、组织、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主动地获取有关语文的真知,逐步学会语文的方法,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终至形成习惯。而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范本,引导学法探究实践,在此基础上一课一得,力行“授之以渔”。本堂课,我的定位就是以《回忆我的母亲》为范本,就“叙议结合”这一知识点进行的写作指导课。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赏读课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在赏读中归纳总结叙议结合这种写法的作用,并能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抒发情感,升华文章的中心。设计背景:在整体解读《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之后,老师进行了用典型事件来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训练,在学生的片段训练中,大部分同学只叙事件本身,没有议论升华,或者在事件后简单的附着一两句议论,浮于表面,针对这种情况,我有了设计这堂课的想法,实际上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同学能较生动的叙一件事,但叙后如何对事件进行点题升华,他们往往不会,或者毫无联系地空洞点题,所以,“叙议结合”实际上也是八年级作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需老师以课文为示例,反复训练。设计依据:课本上《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三的问题: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议论性的语句,理解含义体会作用;教师用书中《回忆我的母亲》教学重点3: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找出这样的句子,理解含义,体会作用。教学重点2:理解文章结尾两段“感谢母亲”的抒情议论句,体会对母亲的深情。从这些,可以看出,叙后的议论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兼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这堂写作指导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记叙文中叙议结合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赏析《回忆我的母亲》中议论性的句子,总结记叙文中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并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知母爱,培养学生感恩图报的思想情操。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在叙事之后运用议论抒情的语言,使文章充满真情、见解深刻。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缘事而发,恰到好处”的在叙后运用议论来表情达意。教学方法:赏读分析法、发现法、实践法课型:作文训练指导教具:多媒体(希沃白板5、希沃授课助手、希沃班级优化大师)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对《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赏读,从课文中学会了用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种很独特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那就是叙议结合。所以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PPT投影,学生齐读。(设计意图:直接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二、观看微课,感知议论观看微课《记叙文中的议论》,学习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叙议之间是什么关系?对理解文章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微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在记叙文中什么样的句子属于议论,了解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为下面找句子,赏句子,归纳总结叙议结合的作用做指引)三、赏读课文,归纳技法 (1)作者在记叙事件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的叙事,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叙议结合的作用。老师示范: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_1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专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各国,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产生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本书的内容共有30章,好的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对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阐述一下吧。1、成人应该受到控告—在成人中进行彻底的变革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他们能够说服自己这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和自我牺牲,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无意识中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2、儿童发展的秘密儿童在敏感期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吸收和学习。当儿童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产生抑郁或愤怒的情绪。我们不能漠视儿童的心里发展,应该去帮助他们。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心灵成长提供支持。3、睡眠失调是儿童成长的障碍成人应该努力去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不要把儿童当做没有生命的个体,不要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们,在他们长大以后还要求他们惟命是从。成人必须认识到:在儿童成长中,成人只能起一种次要作用;成人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适当的帮助。因为儿童比成人弱小的多,要想让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人就一定要控制自己,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把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意义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4、儿童的教育—“儿童之家”的三条准则儿童只有生活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才能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而然地获得发展,并展现他们内心的秘密。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5、偏离正轨的儿童(神游、抵触、依附、占有欲、支配欲、自卑感、恐惧、说谎)当游移不定的心灵找不到可以停靠的对象时,就容易被图像和符号所吸引,一旦儿童发生这种心理失调,就会坐立不安、到处乱动等表现。这些孩子看上去活力充沛、难以控制,但他们进行的活动却毫无目的。他们可能刚刚着手做一件事情,但没过一会就将其抛之脑后,又开始干新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心思分散到许多不同的事物上,无法集中在某个对象上。对于儿童由于心理失调表现出的这种散漫和不守规矩,成人可能会进行惩罚或者耐心地容忍对待,但实际上,对儿童的这种幻想,我们是持赞成和鼓励的态度的,并把它视为儿童创造性的表现。6、父母的使命父母不是孩子的创造者,只是他们的监护人。父母应真挚地关怀孩子,将保护孩子作为崇高的使命来履行,为了这个使命,父母应该将落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爱孩子的本能上的灰尘洗涤干净,努力去理解这份爱的本质。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深刻情感的外露,而不应存在有任何私心或懈怠。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父母的重视,父母也应为了儿童的权利而抗争。通过读阅《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颇受感悟,从中认真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便有很多错误的方面。日常生活中运用大人的权力去抑制了孩子的自发性活动,孩子是独立而特殊的存在,他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引导孩子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孩子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孩子好”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在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环境下,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时间:2018-06-28 10:13:10 | 作者:巩学操 记得初一刚入学军训后,学校安排有新老师与同学们的见面会。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语文张老师。 那一天,她迈着轻快有力的步子,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讲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的眼中溢满笑意:“同学们好!这兵马未到,就粮草先行啊!” 这个小细节触动了我的心灵。她的举止大大方方,没有一丝造作。我想一定是一位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良师! 老师的身上自有一股正气,十分豪放。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位神情严肃、左手提包、右手抱书、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在楼道中奔走的老师,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我的老师在判作业时更有一股“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她一手执笔,一手执卷。一个笔画错了,一个标点不恰当,都能被那双“毒辣”的眼睛勾出来。“啪!”全对,一个无比飘逸的大对勾跃然纸上;“啪!”有错,这份作业已被压在一边,准备上课讲评。真是一位女中豪杰! 老师更是一位负责任的良师。她每天布置一个小日记,同学们却在唉声叹气。可是大家想过吗?每个人只是写自己的一份,可张老师要批的是两个班96份啊! 她常说:“一定要热爱语文、热爱生活!你越怕写就越不会写,越不会写就越怕写。所以必须写,必须练。什么时候你不再怕语文,你的成绩就提高了。”张老师的话时常在我耳畔回想。 尽管是假期,张老师也从没有松懈过。她利用微信,天天监督“语文作业钉子户”,修改他们的作业,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即使出去旅游,感受别样的生活,也要与我们说一声,以免让学生们等得焦急。这样的老师,我们有理由不珍惜吗? 举止大大方方,办事风风火火,工作兢兢业业,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