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

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
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

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

韩玉军陆

内容提要:根据/环境库兹涅茨假说0,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先恶化后改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所谓的/门槛效应0。本文采用Hansen(2000)提出的/门槛回归0方法,以108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横截面数据,对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0的多个因素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都存在着/门槛效应0。笔者发现,当贸易开放程度作为门槛变量时,可将/低收入-高工业0的国家分成两组。而在/低收入-低工业0、/高收入-高工业0和/高收入-低工业0的国家和地区中不再有/门槛效应0的存在。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内生分组;门槛回归;贸易开放度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565(2008)09-0024-08

Threshold Effect,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Han Yujun&Lu Yang

Abstract:According to Environ 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E KC),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degraded firstly i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n is improved for a country or region.This paper,using108countries and regions p panel data,analyzes EKC mult-i factors p threshold effect by Hansen p s method(2000).We find that threshold effect contemporarily appears in national income level,industrial growth level and in ternati onal trade openness.The low income-hi gh level i ndustry nations can be divided in to two groups when international trade is regarded as a threshold effect,mean while there is no threshold effect in low income-low level indus try,high i ncome-high level industry or high income-low level industry nations and reg i ons.

Key words: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ndogenous Splitting;Threshold Regression;Openness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原材料、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大体上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然而,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1]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并不总是线性关系,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而下降,当经济增长越过某一特定的/转折点0(Turning Point)时,环境质量将随经济增长而得到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这种/倒U0型关系,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0(the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简称EKC)。1

在随后的实证检验中发现,大量污染物与收入水平之间并不总是存在所谓的/倒U0型关系,而是更多的呈现出/N0型(或/-0型)。特别是CO2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变化关系还存在较大分歧,除了/倒U0型及/N0型关系外,更多的表现为CO2排放量随收入水平成正比例变化的线性关系。很多学者由此认为,收入水平并不是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唯一决定因素,因此在实证研究中,除以/人均GDP0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外,还添加了其他一些重要解释变量。

其中,Grossman和Krueger(1995)[2]加入了特定地点(Location Specific)变量,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密度变量、水温变量、机器敏感度变量等,细致地刻画了由于生态地理因素所导致的观测站数据之间的差异。此外,收入分布、文化程度、民主政治、城市化比重等因素也被引入到了模型估计之中(Torras和Boyce,1998[3])。许多研究结果还指出,/外部冲击0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对能源结构的影响是EKC下降部分形成的主要原因。Unruh和Mooma w(1998)[4]研究发现,暂时的历史事件而不是特定的收入水平是转折点出现的根源,例如:20世纪70年代原油价

11955年,库兹涅茨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贫富差距之间呈现一种/倒U0型关系,由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也出现了/倒U0型关系,因此被命名为/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0假说。

第25卷第9期2008年9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25,No19

Sep.2008

格的上涨就导致了电能使用量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移置假说0(Displace ment Hypothesis)的提出者还认为贸易与FDI是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即发达经济体的产品消费结构并没有随产品的生产结构发生转变,只不过是污染工业发生了转移。因此EKC的下降部分很可能是国际分工的结果,即/穷国0集中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而/富国0专门生产清洁产品,但其消费结构却并未发生变化(Stern等,1996[5];Cole等,2000[6])。以上这些研究都相继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然而下降趋势的形成很可能是由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0进行多因素的分段研究并对不同/阶段0分别进行考察。

然而,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组时,其分组指标既可以是离散型变量(例如,/性别0)也可以是连续型变量(例如,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0)。当以连续型变量作为分组指标时,就存在了一个分组的不确定问题(例如,/收入水平0达到多少才能称得上是一个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因此,能否找到分组变量的一个恰当的门槛值(例如,/收入水平01000美元),并根据这一门槛值进行分组,是样本分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0的研究中也存在以连续型变量作为分组指标的问题。例如:韩玉军,陆(2007)[7]将/人均GDP0(5000美元)和/工业增加值比重0(40%)作为分组标准,将总样本分成四组:/低工业-低收入0组、/低工业-高收入0组、/高工业-低收入0组和/高工业-高收入0组。但这种外生分组的办法可能使分组结果具有了较强的主观性,因而所得的结论与分组标准的选取之间有了极强的相关性。这一问题可以通过Hansen(2000)[8]的/门槛回归0(Threshold Regression)模型得到相应的解决。该方法的优点是以/内生分组0代替了/外生分组0的武断性,能够更为准确地揭示不同/组别0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因此,本文将采用/门槛回归0的方法,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0中是否存在所谓的/门槛效应0,以及当存在/门槛效应0时,根据相应的门槛值对样本进行分组,在充分反映样本特性的情况下,考察不同/类别0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门槛回归模型的理论、应用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是实证结果和解释;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对中国的启示。

二、门槛回归模型的理论、应用和数据说明

(一)门槛回归模型

11模型设置。

Hansen(2000)将/门槛回归0模型的基本形式定义如下:

y i=H1c x i+e i,q i[C(1)

y i=H2c x i+e i,q i>C(2)

其中,作为解释变量的x i是一个m维的列向量。q i被称为/门槛变量0,1Hansen(2000)认为门槛变量既可以是解释变量x i中的一个回归元,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门槛变量。根据其相应的/门槛值0C,可将样本分成/两类0(two regimes)。

将模型(1)-(2)的形式改写成单一方程形式时,首先需要定义一个虚拟变量d i(C)={q i[C},此处{#}是一个指示函数(indicator function),令集合x i(C)=x i d i(C)。因此,模型(1)-(2)可写成式(3):

y i=H c x i+D n c x i(C)+e i(3)

通过这种添加虚拟变量的方式,可知H=H2,D n =H2-H1。o将式(3)进一步改写成矩阵形式: Y=X H+X C D n+e(4)

此时模型中的回归参数为(H,D n,C)。在C给定的前提下,式(4)中的H和D n是线性关系。因此,根据条件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用X*C=[X X r]对Y 回归,得到相应的残差平方和函数如下:

S n(C)=S n(^H(C),^D(C),C)

=Y c Y-Y c X*C(X*C c X*C)-1X*C c Y

估计得到的门槛值就是使S n(C)最小的^C。^C 被定义为:

^C=arg min

C I#

n

S n(C)(5)1

oHansen(2000)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D n=H2-H1代表

/门槛效应0。其主要目的是,当n y]时,D

n

y0(将H

2

固定,使H

1无限接近H2)。

假定/门槛变量0q i存在一个连续分布(conti nuous dis tribution),在实际操作中,首先根据/门槛变量0中的数据大小进行排序(而/门槛变量0中的数据又是与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中的数据保持相对不变的对应关系),再以/门槛值0C进行分组。

第25卷第9期韩玉军陆: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25#

其中,#n=#H{q1,,,q n}。Hansen(2000)将门槛变量中的每一观测值均作为了可能的门槛值,将满足式(5)的观测值确定为门槛值。1当门槛估计值确定之后,那么其他参数值也就能够相应地确定。

21显著性检验。

门槛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的目的是,检验以门槛值划分的两组样本其模型估计参数是否显著不同。因此,不存在门槛值的零假设为:H0:H1=H2,同时构造LM统计量:

L=n S0-S n(^C)

S n(^C)

(6)

其中,S0是在零假设下的残差平方和。由于LM统计量并不服从标准V2的分布。因此,Hansen (2000)提出了通过/自举法0(Bootstrap)来获得渐进分布的想法,进而得出相应的概率p值,也称为Bootstrap P值。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解释变量和门槛值给定的前提下,模拟(Simulate)产生一组因变量序列,并使其满足N(0,^e2),其中^e是式(4)的残差项。每得到一个自抽样样本,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模拟的LM统计量。将这一过程重复1000次, Hansen(1996)[9]认为模拟产生的LM统计量大于式(6)的次数占总模拟次数的百分比就是/自举法0估计得到的P值。这里的B ootstrap P值类似于普通计量方法得出的相伴概率P值。例如,当Bootstrap P值小于0101时,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LM检验,以此类推。

31置信区间

当确定某一变量存在/门槛效应0时,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其门槛值的置信区间。即对零假设H0:^C =C进行检验,/似然比统计量0(Likelihood Ratio Statistic)可表示为:

LR n(C)=n S n(C)-S n(^C)

S n(^C)

(7)

Hanse n(2000)认为,当LR n(C)[c(A)=-2ln

(1-A)时,不能拒绝零假设(A表示显著性水平)。其中,在95%的置信水平下,c(A)等于7135。

(二)模型应用和数据说明

11模型应用。

根据门槛回归原理可知:门槛变量既可以是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例如,/人均GDP0)也可以是其他影响因素(例如,工业比重)。根据某一门槛变量的门槛值(例如,/人均GDP05000美元或者/工业比重040%)进行分组,可将样本分成两组,而两组数据的参数估计结果是显著不同的。举例来说,如果门槛变量)))/工业比重0的门槛值为40%,根据这一门槛值进行分组,那么/工业比重0小于40%时,收入对污染的贡献大小与/工业比重0大于40%时相比会有明显的差别。这种用门槛回归方法得到的结果比普通的回归结果更能准确地拟合数据,尤其在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不能用线性关系进行表示时更为如此。因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用人均收入表示)与环境质量(用不同的污染指标表示)之间的一条非线性发展轨迹。

根据Hansen(2000)的门槛回归原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设定为如下形式:

E i,2003=B0+B1y i,2003+e i(8)

其中,E i代表环境指标,这里以/人均CO2排放量(公吨)0表示;y i表示收入水平,笔者以文献中通常采用的/人均GDP0作为代表性指标,这两项指标来自5联合国统计司数据库6。e i为随机误差项,i 代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这里以2003年的108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截面数据。总样本中包含的国家和地区详见表2。

由于门槛回归方法本身具有分阶段回归的特点,免去了实证研究中需要添加y2i,2003才能观察EKC 下降阶段的一些弊端。例如,对称的曲线(EKC的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斜率相同)与现实情况不符,以及y i,2003和y2i,2003产生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但是采用门槛回归的方法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笔者只需要观察y i,2003前的系数B1的符号和大小就能够确定:在不同阶段(由不同门槛变量的门槛值划分的),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21门槛值的选择。

/环境库兹涅茨假说0以及相应的实证处理方法都暗含了这样一个假设前提:即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都将按照同一条EKC曲线发展,意味着收入水平决定污染水平。通过截面数据观测到:一些/穷国0位于EKC的初始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接近于E KC的顶点或开始下降,而其余的/富国0则产生了E KC的下降阶段。因此,收入水平

1在大样本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格点0(grid)的办法。

#26#统计研究2008年9月

被认为是E KC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然而,韩玉军、陆(2007)对/环境库兹涅茨假说0中隐含的/同质0假设前提以及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进行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质疑,并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个/四阶段0的发展过程,即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取决于它们的工业水平,存在着/低工业-低收入0、/高工业-低收入0、/高工业-高收入0和/低工业-高收入0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其中工业水平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因素。

此外,根据/移置假说0,倒U型E KC的形成是由于开放经济中,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贸易和FDI 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污染转移的结果。也就是说,发达经济体的产品消费结构并没有随产品的生产结构发生转变,只不过是污染工业发生了转移,而转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贸易和FDI的形式。因此,很多研究发现贸易和FDI是EKC形成的重要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收入水平、工业水平、FDI规模和贸易开放程度都有可能成为EKC转折点形成的原因。因此我们将变量(GDP,I ND,FDI,TRA)分别作为门槛回归过程中的门槛变量。o其中,工业水平由/工业增加值比重0表示(工业增加值与GDP增加值之比,简称I ND);FDI规模由/FDI净流入比重0表示(FDI净流入与GDP之比);贸易开放程度由/贸易依存度0表示(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之比表示,简称TRA)。其中,I ND、TRA和FDI数据来自5世界银行发展数据库6。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门槛变量(IND,FDI, TRA)也作为解释变量放入模型(8)中,将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GDP与IND、FDI、TRA具有强烈的相关性)以及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这就使模型的估计结果不能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大小和作用方向。另外,加入门槛变量(I ND,FDI,TRA)将导致模型不能体现/环境库兹涅茨假说0本身的含义(收入与污染之间的变化关系)。因此,我们选择变量(GDP,IND,FDI,TRA)分别作为门槛回归过程中的门槛变量,但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只包含GDP。这种处理方法能够对不同/类别0国家和地区(由门槛变量的门槛值确定)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人均CO2排放量0和/人均GDP0)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准确的估计。

三、实证结果和解释

第一轮的门槛回归结果得到的LM值以及Bootstrap P值分别为:GDP作为门槛变量的LM值为2615425,B ootstrap P值为010000;I ND作为门槛变量的LM值为2411701,B ootstrap P值为010000; FDI作为门槛变量的LM值为212941,Bootstrap P值为019260;TRA作为门槛变量的LM值为1214890, Bootstrap P值为010000。第一轮的门槛回归结果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三个指标都可能成为EKC中的门槛变量。但是,笔者选择其中LM值最大的收入水平作为初始的门槛分组指标。图1表示以/人均GDP0作为门槛变量时,/似然比0序列LR*n(C)作为门槛值函数的一个趋势图。估计得到的门槛值^C=6369美元,该值能够确保函数LR*n(C)值最小(等于零),它位于图形的最低点。95%的置信值为7135(在图形中由虚线表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其置信区间为[6369,9199]。在图形中可以观察到,穿过水平虚线位置的点都落在了置信区间范围内。我们能够根据收入水平的高低将总样本分成两组,但门槛值的具体位置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从图1中可以看出,置信区间范围相对较窄,在108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7个国家落在了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因此难以将这7个国家进行明确/类别0划分。我们以6369美元作为分组标准,可将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总样本分成了74个低收入国家(GDP[6369美元)和34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GDP>6369美元)。

笔者对高收入组(GDP>6369美元)进行第二轮的门槛回归。同样,我们得到了四个门槛变量的Bootstrap P值,分别为:GDP(013880);IND(010440); FDI(019650);TRA(016290)。表明在高收入组中,工业发展水平成为了继续分组的门槛变量。此时的

1

o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能够验证韩玉军、陆(2007)的分组指标(/工业水平0和/收入水平0)值大小选取的准确性,也能够验证长期以来学术界广泛争论的焦点:开放经济是否有利于一国的环境保护。

因此,韩玉军、陆(2007)从分组的角度入手,根据/工业化水平0和/收入水平0将165个国家和地区分成四组,实证结果表明, /高工业-高收入0组出现了EKC的/倒U0型趋势;/低工业-低收入0组出现了一个微弱的/倒U0型趋势;/低工业-高收入0组表现出了/-0型趋势;而/高工业-低收入0组环境污染与收入增长同步。

第25卷第9期韩玉军陆: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27#

图1 第一轮:门槛变量/人均GDP 0

I ND 门槛值为41153%。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其置信区间为[41153%,41153%]。图2表示在高收入组中,以/工业比重0作为门槛变量时,/似然比统计量0作为门槛值函数的趋势图形。笔者观察到,图中

只有门槛值41153%落在了置信区间范围内。因此,能够较为准确地将34个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继续分成两组:30个/高收入-低工业0国家和地区(GDP>6369美元;I ND [41153%)和4个/高收入-高工业0国家(GDP>6369美元;IND>41153%)

图2 第二轮(高收入组):门槛变量/工业比重0

同时,对低收入组(GDP [6369美元)进行第二轮的门槛回归。得到的四个门槛变量的Bootstrap P 值分别为:GDP (010640);IND (010000);FDI (013810);TRA(010050)。根据最小概率准则,选择I ND 作为该组的门槛变量。说明了低收入国家中的工业水平再次成为了继续分组的门槛变量,但此时的IND 门槛值为29159%。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其置信区间为[28113%,30110%]。图3表示在低收入组中,以/工业比重0作为门槛变量时,/似然比统计量0作为门槛值函数的趋势图形。笔者发现,在

74个国家中有12个国家落在了95%的置信区间范

围内,因此难以将这12个国家进行明确/类别0划

分。然而,从图3可以看出,门槛值的置信区间范围很窄。我们根据门槛值29159%,将74个低收入水平的国家继续分成两组:40个/低收入-低工业0国家(GDP [6369美元;IND [29159%)和34个/低收入-高工业0国家(GDP [6369美元;I ND>29159%)。在此,笔者根据/收入水平0和/工业水平0两个门槛变量将总样本分成四组:/低收入-低工业0、/低收入-高工业0、/高收入-高工业0和/高收入-低工业0。

图3 第二轮(低收入组):门槛变量/工业比重0

在第三轮的门槛回归中,首先对/低收入-高工业0组(GDP [6369美元;IND>29159%)进行门槛回归。得到的门槛变量的B ootstrap P 值分别为:GDP (011900);I ND(019790);FDI(014830);TRA(010760)。笔者发现贸易开放程度成为了/低收入-高工业0国家中的一个门槛变量。此时的TRA 门槛值为99101%,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其置信区间为[52157%,101122%]。图4表示,以/贸易开放度0作

为门槛变量时,/似然比统计量0作为门槛值函数的趋势图形。由图4看出,门槛值的置信区间范围较宽。具体来看,在34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个国家落在了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因此难以将这17个国家进行明确的/类别0划分。以99101%作为门槛值可将34个/低收入-高工业0的国家继续分成两组:21个/低收入-高工业-低开放度0的国家(GDP [6369美元;IND>41153%;TRA [99101%)和13个/低收入-高工业-高开放度0的国家(GDP [6369美元;IND>41153%;TRA>99101%)。而在这两组中不再有门槛值的存在。

而对/低收入-低工业0组(40个)、/高收入-低工业0组(30个)和/高收入-高工业0组(4个)进行门槛分组时,这三组中的任一门槛变量的B ootstrap P 值

#28 #

统计研究2008年9月

图4第三轮:门槛变量/贸易开放度0

都不显著,因此停止了继续分组。说明了对于现有

的门槛变量而言,这三组样本中都不存在进一步分组的可能。

在此,应用门槛回归的方法将总样本划分成了五组性质不同的子样本(详见表1),而每组子样本

中所包括的个体国家和地区详见表2。

表1依据门槛值的分组结果

分组组内特征个体数量

组1GDP[6369;IND[29.59%40

组2GDP[6369;IND>29.59%;TR A[99.01%21

组3GDP[6369;IND>29.59%;TR A>99.01%13

组4GDP>6369;IND[41.53%30

组5GDP>6369;IND>41.53%4注:IND代表工业比重,用工业增加值与GDP增加值之比表示。TRA代表贸易开放度,是贸易增加值与GDP增加值之比。

表2依据门槛值划分的五组国家和地区

组1贝宁、冈比亚、马拉维、巴拿马、喀麦隆、苏丹、巴西、阿尔巴尼亚、危地马拉、肯尼亚、塔吉克、塞内加尔、乌干达、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卢旺达、土耳其、吉尔吉斯、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巴拉圭、拉脱维亚、摩尔多瓦、加纳、格鲁吉亚、尼加拉瓜、老挝民主共和国、约旦、墨西哥、印度、斐济、赞比亚、乌拉圭、突尼斯、叙利亚、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秘鲁、哥伦比亚、摩洛哥(40个)

组2阿根廷、埃及、委内瑞拉、波兰、伊朗、玻利维亚、俄罗斯联邦、南非、莫桑比克、阿尔及利亚、中国、也门、智利、萨尔瓦多、罗马尼亚、塞拉利昂、亚美尼亚、马其顿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哈萨克斯坦、菲律宾(21个)

组3牙买加、乌克兰、加蓬、克罗地亚共和国、阿塞拜疆、立陶宛、保加利亚、泰国、越南、白俄罗斯、安哥拉、斯洛伐克、马来西亚(13个)

组4中国香港、卢森堡、巴巴多斯、美国、希腊、法国、新西兰、荷兰、澳大利亚、丹麦、比利时、英国、意大利、瑞典、爱沙尼亚、葡萄牙、德国、西班牙、日本、芬兰、匈牙利、奥地利、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瑞士、斯洛文尼亚、挪威、捷克共和国、爱尔兰(30个)

组5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曼、沙特阿拉伯、阿联酋(4个)下面,应用模型(8)分别对五组样本进行怀特异方差调整后的最小二乘估计,其估计结果详见表3。估计结果显示,五组样本的/组间0差异较为明显。在模型中表现为模型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存在较大的变化。同时我们发现,五组样本中都出现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这里表现为/人均GDP0的提高),/人均CO2排放量0不断增加的现象,表现在模型中为/人均GDP0估计值为正。但是却观察到,不同/类别0的国家和地区其边际污染排放量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不同/类别0国家和地区的特征所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表3五组样本的门槛回归结果

变量总样本组1组2组3组4组5

C 2.6685***0.5414**0.6801 3.1219** 6.4813*** 4.8981

(5.1698)(2.6322)(0.6782)(2.7451)(3.6718)(0.7242) GDP2.77E-04***4.61E-04***15.08E-04*** 3.61E-041.31E-04**12.88E-04

(8.6623)(4.6516)(3.7641)(1.1507)(2.2211)(2.5382) R20.41450.36280.42720.10740.14980.7631 d.w. 1.4891 1.9959 2.0065 3.0145 2.6453 1.6660 obs.108402113304 GDP i93001480208030402713012020

边际

污染

2.77E-04 4.61E-0415.08E-04

3.61E-04 1.31E-0412.88E-04

代表

性国

)巴西、

印度

中国、

菲律宾

马来西亚美国、瑞士

沙特阿

拉伯注:括号中的数值代表t值,/*0表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0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0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GDP i代表样本内GDP均值水平;obs.代表样本内个体数目。/边际污染0表示,收入每增加1单位,带来的污

染增加量,此处为CO

2

的增加量(单位:公吨)。

首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前提条件。1在初始的门槛回归过程中,人均GDP在6369美元处存在一个/门槛效应0。越过这一门槛值的国家和地区,其污染的边际排放量递减,污染能够基本得到控制和解决(组4)。表现在模型中为/人均GDP0每增加1美元,/人均CO2排放量0仅增加1131@10-4公吨。

其次,工业发展水平又同时成为了这两组样本的另一重要门槛变量。表明了工业化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因素。然而,这一门槛值在不同组别中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低收入组的IND门槛值为29159%,而高收入组这一门槛值提高

1然而,Gross man和Krueger(1995)强调:EKC下降部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需要环境管制等政策措施加以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第25卷第9期韩玉军陆: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29#

到41153%。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不同,其高工业和低工业的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在收入水平相似的前提下,那些工业比重较高的国家,其环境污染也普遍较为严重:在模型中表现为,组2 (或组5)的人均CO2边际污染排放量远远大于组1 (或组4)。根据收入水平和工业水平将总样本分成了四组:/低收入-低工业0(组1)、/低收入-高工业0 (组2和组3)、/高收入-高工业0(组5)、/高收入-低工业0(组4)。以上的结论与韩玉军、陆(2007)的研究基本一致。

具体来看,/低收入-低工业0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还很缓慢,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在短时期内也不会被激化。/高收入-低工业0的国家和地区其环境污染主要是由较高的物质消费引起的。1其中,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可能是/人均C O2排放量0大小的决定因素。不过这一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逐步得到控制和解决。同时我们发现,/高收入-高工业0的国家个体数量很少,它们主要是世界上的产油大国。虽然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但经济结构的单一和对原油出口的严重依赖,导致了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这些国家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的长期变化趋势,将取决于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然而,在/低收入-高工业0的国家中,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将出现了一个/两难0o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低收入-高工业0组进行门槛回归时,我们得到了一些重要发现。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贸易开放程度对原本存在/两难0问题的/低收入-高工业0国家起到了关键作用。当贸易开放程度不足时,/低收入-高工业-低开放度0国家的污染排放量将随经济的增长积聚上升,表现在模型中为人均CO2边际污染排放量高达15108@10-4公吨。因而这一类国家依然存在着一个/先污染0还是/先治理0的/两难0问题;然而,当贸易开放程度越过门槛值99101%的时候,在/低收入-高工业-高开放度0的国家中,随着经济的增长污染排放量将迅速减少,模型中表现为人均CO2边际污染排放量从15108@ 10-4公吨降至3161@10-4公吨。因此,在/低收入-高工业0的国家中,贸易开放程度又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

长期以来,关于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存在两类观点:持贸易有害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其生产并没有考虑到社会和环境成本,因此贸易是导致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而持贸易有益论观点的学者则认为,贸易自由化并非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通过限制贸易来解决环境问题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扭曲。在门槛回归过程中,我们发现贸易自由化程度对/低收入-高工业0国家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贸易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增长,进而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环境治理和保护。另一方面,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在国与国之间迅速的传递。此时,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并不会带来/向底线赛跑0(Race To the Bottom)的现象。当然,最终的结果还将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管制力度和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结论和对中国的启示

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门槛效应0进行分析,笔者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1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0(EKC)中,多个因素都存在了/门槛效应0。首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或称为经济发展水平将是决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一个重要门槛。只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能力对污染进行治理的前提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因此,收入水平是一个先决条件。其次,工业水平成为了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中的另一个门槛。然而,这一门槛值在这两类样本中存在着差异。根据这两个门槛变量可将总样本划分出四组性质不同的子样本,而对其中的/低收入-高工业0组进行门槛回归时,发现贸易开放程度对该组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却并没有发现FDI是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的一个门槛。

1

o这些国家如果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则很难避免由快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反之,如果注重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则在某种程度上将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会失去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国际比较优势,进而更加缺少资金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因此面临着/先治理0还是/先发展0的/两难0问题。参见韩玉军、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CO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200711001。

当工业污染得到控制的时候,很多发达国家的污染将主要来自于对物质产品大量消耗带来的污染。

#30#统计研究2008年9月

21不同/组别0之间的/人均GDP0与/人均C O2排放量0之间的变化关系显著不同,表明了经过/门槛效应0这一内生分组处理后,有效地提取了子样本的组内特征信息。其中,在那些/低收入-低工业0的国家中,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在短时期内不会被激化;/高收入-低工业0的国家和地区其环境质量将随经济增长得到根本改善;/高收入-高工业0的国家多为石油输出国,其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低收入-高工业0的国家,在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存在着一个/两难0的选择,而贸易开放程度对该组国家的环境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却不能清晰地确定出贸易开放程度的门槛值。

31我国的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十字路口0。未来的道路将如何选择将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人均GDP0刚刚超过1000美元,与环境质量改善的阈值之间还存在很大一段距离。然而却已经出现了环境质量恶化与资源短缺等环境危机,如果继续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0的道路将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培育环境保护的全民意识、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展观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协调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Gross man,G.M.and Krueger, A.B..Environmental Impac 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 ment.NBER.Worki ng paper1991,

no.3914.

[2]Gross man,G.M.and Krueger, 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2):353-377.

[3]Torras,M.and Boyce,J.K..Inc ome,Inequali ty,and Pollution:A

Reasses 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147-160.

[4]Unruh,G.C.and Mooma w,W.R..An Alternative Analysis of

Apparent EKC-type Transitions[J].Ecol ogical Ec onomics,1998(2):221 -229.

[5]Stern,D.I.,Common,M.S.and Barbier, E.B..Economic G rowth

and Environment Degradation:A Critique of the Envi ronmental Kuznets Curve[J].World Development,1996(7):1151-1160.

[6]Cole,M.A.,Elliott,R.J.R.and Azhar,A.K..The Determinants of

Trade In Pollution Intensive Industries:North-South Evidence[J].

University of Bi rmingham,UK.Mi meo,2000.

[7]韩玉军、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CO2环境库

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200711001.

[8]Hansen, B. E..Sample Splitti 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J].

Econometrica,2000(3):575-603.

[9]Hansen,B.E..Inference When A Nuis ance Parame ter Is not Identified

Under the Null Hypothesis[J].Econometrica,1996(2):413-430.

作者简介

韩玉军,男,50岁,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陆,女、28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贸易与环境。

(责任编辑:李峻浩)

5统计研究6主要栏目中图分类号简明对照表主栏目分栏目分类号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C82912法律法规C829121

统计方法制度C829122

统计管理体制C829123

统计资料管理,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数据库C816

国外统计工作C82911经济统计学F222

国民经济核算F222133统计方法的应用与创新C81统计调查、抽样与抽样分布:C811

概率论0211

数理统计方法(如非参数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时间数列、贝叶斯统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0212

统计指数C813

统计灾证分析C812统计模型的应用F22213统计史C829129

统计教育C829129第25卷第9期韩玉军陆: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31#

论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题目: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 姓名王斌 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 [摘要]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自然生态环境正在由于人们经济的发展 而向不利于人们生存的方向发展,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明确这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将会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治理辩证关系矛盾共同发展 [正文]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4年的GDP总额仅少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让我们看一组数据:北京,空气污染天数175天;天津,空气污染天数197天;沈阳,空气污染天数152天.;成都,空气污染天数125天。[1]于是,我们知道了,高速的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污染,带来了难以消散的雾霾。那么,经济发展能不能和环境治理共同发展呢?难道为了发展经济,就一定要破坏环境吗?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 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所以,我们要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就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对矛盾也逐渐的凸显了出来。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正是要认清这个矛盾的本质,去分析这对矛盾,寻找方法解决矛盾。 列宁曾经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一季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否定之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所以,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3]而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同时又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告诉我们:矛盾的同一性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4] 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正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一方面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所以,我么要把握这一层关系,对这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找出使矛盾双方共同发展的方法。 那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是一对矛盾,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的中国社会,这对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尖锐。经济活动是人们能动的改造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 应研究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摘要]在LS模型框架下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集中可以使得核心区获得较前更高的增长率,即金融集聚会对本地区经济产生增长效应(具体包括“需求关联效应”和“资本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则包括金融资源集中的福利补偿效应以及金融资源扩散的涓流效应。进一步对上海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上海金融集聚的增长效应,但辐射效应还不明显。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辐射效应 金融集聚是指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从流向看,金融资源的活动呈现集电与扩散两种方向。这两种方向又是对立统一的过程,“对立”表现为,它们是两种相反方向的资源流动;“统一”表现为,在产业升级的情况下,金融资源呈现梯队形由集聚区域向周边地区扩散,而低端的资源被“边缘化”并溢出到周边区域,这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集聚中心区对高端资源的吸引力。金融资源的这种集中和扩散都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影响,即金融集聚对核心区经济将产生增长效应,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辐射效应。 在空间经济学中,有不少模型是研究产业集中、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其中,Baldwin、Martin和Ottaviano(2001)提出的Is模型中,把资本的溢出效应引入模型,假设资本存量产生的溢出效应影响了新资本的形成成本,且这种影响的大小在不同的空间是有差别的,分析了溢出效应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对内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该模型视资本的跨区域流动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因素,对本文中的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析》 目录 总概论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城市生态位理论 二、德化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1.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成效显著 (1)整体规划科学 (2)综合效益明显 (3)环保措施有效 (4)生态建设有力 2.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2)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3.德化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的潜在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2)水土资源优势 (3)生态资源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鼓励绿色消费制度 (2)推进区域环境合作 (3)实施环保限批制度 2.依靠经济手段,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1)加强环保投入力度 (2)加快建立环保法律约束补偿机制 (3)加大环保信贷控制力度 (4)加大价格调控力度 (5)加高市场准入壁垒 3.强化法律监督,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2)加大执法力度 (3)强化问责机制 4.倡导生态伦理,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1)树立生态伦理理念 (2)倡导生态伦理价值观

(3)建立生态伦理评判体系表格表示;

总概论 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凭借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取得了工业文明的伟大胜利,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人类在创造经济空前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极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示范区模式应运而生,生态示范区是指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行政区域。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活动,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因此保护好环境,就是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生态示范区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示范区建设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是探索环境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良好的环境又能更好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量。那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主张先污染、后治理,国外许多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此路是行不通的;反之,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和排斥经济发展,其极端代表就是“经济零增长”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

我国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探讨

我国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正值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重中之重。本文基于var模型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需求要素,特别是居民需求要素的增长所引起的经济增长效应先对较大。最后,文章就扩大内需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言。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需求;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0278(2012)04-044-01 一、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 对于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别是生产投入要素角度和消费需求要素角度。从生产投入要素角度来看,主要有harrod-domar模型、solow-swan模型(1956)、lucas 模型(1978)和rome模型(1986)。harrod-domar模型的结论体现出:一地区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得益于该地区的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比成反比,因此,单纯的通过降低储蓄来扩大个人消费是无法促进经济增长的。solow-swan模型修正了harrod-domar模型的一些条件,认为劳动与资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得出了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并不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lucas模型主要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rome模型则侧重强调了知识资本对

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虽然这些模型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有投入要素入手来分析经济增长,并且忽视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而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对经济结构 变迁的效应和诱发技术进步的效应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的。在消费对经济结构变迁的效应分析中,最早应该追溯到baumol模型(1967)。baumol根据各部门间的技术差异构建了一个两部门模型,从而分析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先进部门的产品需求弹性较低而收入弹性很高时,随着收入和价格的上涨,劳动力则会从落后部门转移到先进部门,落后部门最终消亡。从而通过消费结构的改变来改变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echevarria(1997)在baumol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具有外生技术变量的三部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模型。该模型最中证实有差异的收入弹性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优化,最终促进经济的腾飞。在消费对诱发技术进步的效应分析中,我可以认为穿新的动机主要是源自消费者的需求,当现有的技术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时,企业就会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从而迎合消费者提出的新的需求,从而消费需求就又发了技术的进步,进而导致一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和单位根检验 我们可以看出,lgdp、lpc、li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现状的反思及正确的行动指南。【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共识到共生现状与出路方法与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不同形势下对立与统一的结构是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为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这种困境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认识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等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部分国人头脑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GDP 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无疑加速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发严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后果出现。 二、共识到共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包括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趋势。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发的灾难。 全球化的发展诱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领土安全方面必须以其它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理念——即相互依存的“共生”。共生是不同生物和人类的共生单元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双方或多方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当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经济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它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加工,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经过分配、流通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生产模式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扩大再生产较之简单再生产要求较多的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都是把环境作为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没有环境资源这个基础,无论是哪一种生产都将无法进行。保护好环境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遭受污染与破坏的环境必定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总有一定数量的废物排入环境,而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物的机能,利用环境这种机能可以减少人工处理设施的投资与费用。如果保持环境的这种机能,就要危害人类健康,要付出昂贵的处理废物和恢复环境机能的费用,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不论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获取资源,进行经济再生产,还

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物,都说明经济发展以环境资料为条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主导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牧童式”的方式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自然界有丰富的资源,人类可以享用,因此,他们对周围的资源索取要求不高,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不大。 当人类逐渐学会经营畜牧业及种植业后,生产方式由游牧生活过渡到耕种土地,实行定居生活时,人类通过各种劳动增加生活资源。这种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是在自然再生产遵循环境的生态规律,不但可以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能够使自然再生产实现永续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由于人为的长期活动,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当今的农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中。 工业生产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采掘工业直接面对自然资源;原料工业是分解和富集自然资源;加工工业是按照社会需要改变自然资源的用途,这些都离不开资源。所以工业生产也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是,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目前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这两类环境问题,一是合理开发资源,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将其转化为产品;二是废物再生资源化,既可以增加资源,又可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探讨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结合所学的财政学专业知识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3、水污染。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摘要]经济增长一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而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就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税收及税种结构、税负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述评,对于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经济增长;税收;税种结构;税负结构 经济增长一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在财政政策中,税收是主要的工具之一。以往对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多是集中在从财政理论层面上说明如何制定和调整税收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或是分析税收收入与GDP二者之间增长速度的差异及造成不同步的原因,但对税收这个经济变量到底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税收及税收结构是通过哪些途径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适合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和财政体制要求的最优税收结构是什么样的研究则很少。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对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述评。作文/zuowen/ 一、税收的经济增长作用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税收的作用 政府的税收政策和经济增长很久以来就被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联系在一起。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Adam Smith(1776)的《国富论》。Smith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一国的劳动生产率,二是生产工人与其他人口的比例,其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劳动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劳动分工,而产生分工的必要条件则是资本积累,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基于以上分析,Smith认为,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资本积累来实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降低了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由于资本积累依赖于投资,而投资的动机来源于预期利润的驱动,征税会降低预期利润,影响资本积累;另一方面,税收减少了各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从而直接减少投资,影响资本积累。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税收都是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所以,税收不应该设定得过高,设定税负水平的原则应该是能低则低;同时,国家的职能应尽量减少,政府的最佳角色是充当经济生活的“守夜人”,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经济。 David Richado(1817)对于经济增长和税收的分析是围绕着收入分配展开的,他认为社会一切收入都应该征税,税收不是来自于资本,就是来自于收入,都是对积累的减少,因而从总体上看,税收不利于经济增长,并且来自于资本的税收比来自于收入的税收对经济增长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论赛重点

辩论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何者优先? 正方:环境保护应优先于经济发展 反方: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 反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 我们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 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正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 经济发展是指社会能够提供丰裕的商品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 , 环境保护则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保护生态平衡。经济要发展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厂房与原材料来保障商品的供应——那便存在一个问题:自然分给人类的土地与原材料是有限 , 经济优先发展就一定会侵占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自然资源。 二辩手盘问 :请问对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 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一辩:不好意思对方辩友, 恐怕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 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 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 跟中国现状一样, 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 但一般县区还是经济发展优先的, 也就有资本的大城市才比较重视搞环保,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正方二辩:请问正方三辩, 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 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 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三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 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 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就能转亏为盈?我不这么觉得。 反方四辩补充发言 :

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辩

思路:无论正方、反方,都要论述清楚“先后关系”的原因,即为什么要“一方优先、另一方稍后”。以优先环境治理的观点为例,可以从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环境问题的危害)与优先保护环境的可行性(先环境治理的意义)两方面入手,同时要兼顾反向论证,即要强调为什么不能等经济发展好了再解决环境问题。反之亦然。 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 经济建设重点关乎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生存比发展重要,先谋生再论发展。当今时代,由于人类环保意识的淡薄,我们几乎把自己推向了生存的边缘,经济发展不仅迷失了自己本真的方向,而且已经深陷环境问题的囹圄。 ?环境问题导致人类生存危机 环境污染了固然可以尝试治理,生态破坏后的恢复则常常就是花了买西瓜的钱去换不来芝麻,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更就是覆水难收。 可以多举例子:全球变暖导致的南北极冰川融化,酸雨降临导致的土壤腐蚀,氟利昂在臭氧层上的杰作,水体污染带来的水生植物的种类锐减,乱砍乱伐导致的植物濒危。 ?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称,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瓶颈”,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我国经济将几乎陷入停滞。广大城乡劳动者因环境污染导致了健康状况的下降,进而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下降与总产值的减少的例子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比比皆就是。同样的,因健康状况导致医疗费用支出增加,百姓生活负担加重,居民的消费水平就会下降,这与全球性的经济投资来刺激居民消费的做法背道而驰。更严重的就是,纵观全球的环保现状,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已经远远高于经济建设的收益。简单的水桶原理告诉我们,水桶的短板决定了水桶的水量,不解决当前的环境

问题,就是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的。 ?很多环境问题难以治理,造成的损害不可逆转,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难以实现 资源耗尽不能弥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生态破坏难以修复:物种缺失造成生态失衡,气候恶化难以捉摸。 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与正常的繁衍。人为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就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受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雌性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前来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与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不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而得到缓解 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来自两个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草原超载等,也在不断侵害着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确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年来我国的资源消耗告急,而且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这也警示我们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当前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是比较恶劣的,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化基本上是相伴而行的。突出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地、草原、森林的退化,同时,我国的乡镇小企业是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我国的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气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与我国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水资源紧缺,许多城市的地下水和城市下游水段不适合饮用,城市中80%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但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使得地下水遭到过度提取,造成地面沉降。中国的耕地面积严重缺乏,而另一面又围田造路,一面退耕还林,一面又大量的砍伐树木,开垦草原。华北沙尘暴,西北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非常严重。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 矛盾的体现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同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造成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简单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分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资源,其具有资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判断环境对经济发展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标准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比较。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据1991年环境报介绍,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77亿元,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9亿元,农药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7亿元,自然资源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12 亿元,这五笔帐共计是800多亿元。可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吕风霞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就我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如果到2010年,GDP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使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35%,全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是2005年的1.3倍。这将远远超过我省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需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这种所谓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

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_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_张成思

摘要:本文基于金融监管视角,利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阐释了最优金融结构形成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内在机制,进而分析最优金融结构的动态特征和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表明,当且仅当对规模适中的企业进行监管,社会福利才能实现最大化,此时存在唯一的最优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不过,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最优金融结构呈现指数化的动态演进趋势,并对经济增长率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最优金融结构并非绝对的市场主导型或银行主导型,而是取决于一国实体经济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股票市场资本形成总额、交易总额与银行信贷的比例作为金融结构的测度指标,采用2004~2012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96个国家构成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金融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为正,且金融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此外,多种金融结构理论同时得到实证支持,它们之间是互补关系而非相互排斥。 关键词:最优金融结构 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 动态演化 一、引言 作为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系的经济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对比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不难发现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既存在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国家,亦有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国家。此外,即使对于同一国家而言,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也在不断演变。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而且对于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大量文献紧紧围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关系展开讨论,关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议题尚未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纵观已有研究,经济学家们侧重于探讨哪种金融结构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且尚未达成共识。大体上,现有的金融结构观点可以划分为4类:一是以Diamond (1984)、Sirri 和Tufano (1995)、Baum 等(2011)为代表的银行主导论①;二是以Levine (1991)、Demirgü?-Kunt 和Levine (2001)、Beck 等(2010)为代表的市场主导论②;三是以Merton 和Bodie (1995)、Levine (1997)、Antzoulatos 等(2011)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论;四是以La Porta 等(1997,1998,2000)为代表的金融法律论。其中,金融服务论和金融法律论的涌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银行主导论与市场主导论之间的争端。然而,单方面讨论不同金融体系的优劣势,难以确定哪种金融结构更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两方面入手。 本文利用构建的数理模型提出,最优金融结构并非绝对的银行主导型或市场主导型,而取决于哪种金融结构更适合于某国家或某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最优金融结构的 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 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 * □张成思 刘贯春 *本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批准号:15XNI001)资助。

经济发展及其环境污染的关系

经济发展及其环境污染的关系 [摘要]本文选取多指标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两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31个地区分成4类,并对4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废水、废气、烟尘、粉尘和固体废物等给环境带来潜在的危机。如今,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冲突已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面板数据是同一截面单元数据集上对不同时间段的重复观测值,即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混合数据。论文简化面板数据结构,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污染程度进行研究。 1数据收集及指标选取

研究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时,多采用截面数据。为更好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环境污染程度,选取面板数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收集到2012~2015年各地区的年度数据,选取8个经济指标和6个环境指标。在经济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经济总量及规模;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反映三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在环境指标中,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反映废水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反映废气对环境的影响,生活垃圾清运量反映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2多指标面板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面板数据是三维的数据表,通过取均值的方法,将其降为二维数据表。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降维”的思想,可将原来的指标体系转化为少数的综合指标,并以此代表原来指标的信息,且综合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因此,需计算4年数据的各指标均值。运用R软件,计算出经济数据和环境数据的相关系数大于0.3,说明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可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经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并得出第一特征值为4.68,第二个特征值为2.84,其贡献率分别是58%和36%。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94%,基本包含了原始变量的所有信息,故取二者代替原始变量。计算前两个主成分和原始变量相关系数,得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主成分(U1)的相关系数较大,反映了各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第二主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