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用人及团队管理方面提出了丰富的思想,本文从六个职能模块简要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并从六个职能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指导影响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bundant in the thoughts on talents allocation and team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 theory on perspectives of the Six Function Models. And give an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impact and guide on the HRM from the six aspects respectively.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uide Impact

一、概论

文化传统广泛影响着社会个体的行为方式,进而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管理情境,美国管理学者法默和里奇曼研究证明,文化传统对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所有的管理职能都受到文化情境中各个变量的潜在制约。管理大师詹姆斯?科林斯在其着作《基业长青》中提出:“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企业一定要在两个重要的理念间取得平衡和发展。这两个理念一个是不变的,一个是变的。不变的是企业的基本理念,也就是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变的是企业所用的技术、管理方法等。”因此企业经营管理是基于具体文化背景开展的,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自然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引进更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更多的便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管理理论、方法和经验。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随着中国企业的改革并逐步与世界接轨,欧美更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理论体系逐渐取代建国后引进的源于前苏联的人事管理的体系。西方理论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

前提是根植于西方文化情境中。但中国的企业根植于中国文化情境之中,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更侧重于“道”的层面,注重管理哲学与管理理念,西方管理思想更注重“术”的层面,注重具体操作与管理工具。故西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中所能发挥的效用必然打折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先贤均提出诸多充满哲学智慧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论思想。因而传统文化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影响力。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框架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一)人力资源六大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把人上升到资源的角度进行配置和管理,如何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配置,构建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和体系成为企业人力工作的重点。作为这个有效体系的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各大模块体系的完善和工作的展开显得尤为重要,各职能模块具体如下:

1.人力资源规划。把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包括对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未来人员供需预测与平衡,确保企业在需要时能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2.员工招聘与配置。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为企业招聘、选拔所需要人力资源并录用安排到一定岗位上。

3.培训与开发。通过培训提高员工个人、群体和整个企业的知识、能力、

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智力潜能,以增强人力资源的贡献率。

4.绩效考评。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贡献和工作中取得的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及时做出反馈,以便提高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并为员工培训、晋升、计酬等人事决策提供依据。

5.。包括对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奖金、津贴以及福利等薪酬结构的设计与管理,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为企业工作。

6.员工关系管理。协调和改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体系。其中,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起点,主要通过规划帮助组织预测预计未来的人员需求数量及基本素质构成;招聘与配置,以人力资源规划

为输入之一,解决组织人员配置、人岗匹配的问题;培训与开发,其主题是"育人";绩效管理是六大模块的核心,是其他各模块的主要输入,主旨在于帮助人、提高人,解决组织如何用人的问题;薪酬福利,旨在激励人,解决企业留人的问题;最终,劳动关系管理,旨在管理人、裁人,帮助企业形成合理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循环。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正是由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才使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特征可以归结如下。

1.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员工是组织的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

2.专业性与实践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的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之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从小公司的多面手到大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家及高层人力资源领导,都有着很细的专业分工和深入的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基本实践活动,是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活动,表现其高度的应用性。

3.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

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员工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4.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聚焦于组织管理中为组织创造财富、创造竞争优势的人员的管理上,即以员工为基础,以知识员工为中心和导向,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于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只要有人参与的活动与地方,就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5.理论基础的学科交叉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科学取向,重视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包括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其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系统取向,强调整体地对待人和组织,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其他战略相配合,依靠和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底蕴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

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活跃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在国家治理、战争斗争、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反映在各学派的典籍、史书及文学作品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推陈出新。总体而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历朝历代治国之道及其实践。如周文王拘而演的《易经》,以孔、孟为代表

的儒家学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这些管理思想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治理国家的智慧来源。二是兵家思想及其实践。如《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六韬》、《三十六计》等所论述的兵家思想。三是古代生产经营实践总结思想。如《史记﹒货值列传》、《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及范蠡的经商思想。四是古代学作品中的思想。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红楼梦》中蕴含的丰富管理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刘刚教授在其着作《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中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解读传统文化

的新视角,遵循“修齐治平”的逻辑推演过程,构筑集修己、安人、谋攻与定邦于一体的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企业运用框架。这样有助于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在同一规范平台进行对话。本文将集中于安人角度分析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并将从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角度分析对应的传统文化思想。

(一)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传统思想

人力资源规划是依据企业愿景和经营战略进行人力资源的中长期规划。“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是孙子重要的思想,认为只有全军上下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善于利用共同的愿景来实施领导和管理,那些结业长青的公司都有着清晰的愿景,并能让这一愿景深入到每位员工心中。正如孙子所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有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始计篇》)。

兵家提出“庙算”的思想,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得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就是强调在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详尽的部署。谋划越是周密,部署越是详尽,则胜算的把握就会越大。作为企业,在推行人力资源政策前也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部署,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管理者就可以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分析评估,做出有效规划,从而使人力资源规划更匹配公司战略,切合公司实际情况。

(二)指导招聘与配置的传统文化思想

招聘与配置就是为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确保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战略落地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供应。这就涉及到察人、用人,传统思想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论述。

1.察人

如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事业的成

败。古代的统治者们特别注重招贤纳士,而任人唯贤是贯穿古代选人思想的重要原则。首先是“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在《求贤令》中明确提出了这一理论观点,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无比渴求和在选人方面的无畏胆略。在实践上,曹操大胆起用陈琳、贾诩等敌营降将,成为了“唯才是举”的典范。其次是任人不避亲,不避仇。韩非子说:“举贤不避雠,废不肖不阿亲近”,即举贤荐能不能回避自己的仇人,罢免不称职者,不能偏袒亲近自己的人。唐太宗曾说:“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仇嫌,不得不举”。后来唐太宗起用仇敌魏征和亲信长孙无忌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观点,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充分说明了历代统治者对任人唯贤原则的推崇。

作为管理者,要先察众心而后调节。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三略》上篇中就明确察人是识才之本: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人无完人,要清楚认识员工的能力,取长补短,因人施教,依才而用。

《论语﹒子路》中子贡问孔子: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所以察人一定要慎重,多方考察,不可人云亦云。

《六韬》讲:“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这就要管理者在委以重任时,要宜人而用,否则并将后患无穷。

2.用人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深谙用人之道,其中知人善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知人善任,首先要做到知人。诸葛亮在《将苑·知人性》中说“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可见知人并非易事。但

《六韬龙韬贩选将》中列举的八种知人方法:“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二曰穷

之以辞以观察其变,三曰与之间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知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对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次要做到善任。

屈原在《卜居》中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汉代东方朔也说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都意指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应扬长避短,用人所长。宋代政治家欧阳修则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

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揭示了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的重要性。

(三)指导培训与发展的传统文化思想

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顺道管理”,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遵循客

观规律。其前提就是要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规律,而要达到此类目的,必须要崇尚科学,并不断地对规律进行探索和学习,不断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规律,从而使得人们的行为更加符合外在的规律,从而更加趋向适宜性,还可以提高管理人员对规律的认识水平、促进整个组织的管理效能的发展。

同时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人志士也就如何培育人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苏绰的“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指出只有“剖而莹之,驰而试之”,才能发现良玉和千里马,揭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古人早就认识到树人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战略过程,王安石在《上皇帝万言书》中提到“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才”,将其分

为教、养、取、任四个环节。

(四)指导考核与薪酬激励的传统文化思想

绩效管理就是确立工作业绩标准,确保各项工作朝着公司经营战略方向推进。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管理者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背后的权利,规章制度就不会真正生效。在规章制度颁布之后,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技巧去引导被管理者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现实中的错误是无限的,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纠正错误中去,就不可能使天下绝大多数的错误都得到纠正。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则应当制定法规并公之于众,违者依法纠正,管理工作就方便多了。

认为赏罚分明、刚柔相济是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首先是赏罚分明。奖赏和惩罚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很早就被古人所重视,而且赏罚应该以全面的绩效考核为基础。关于绩效考核,管仲认为:“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即对于人才不经过绩效考核就不加任用,不经过使用就不能作为人才储备。考核的结果将作为激励的依据,激励必须做到奖罚分明,做到“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韩非子)。从这些真知灼见中我们已经可以捕捉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正负激励理论的影子。其次是刚柔相济。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孙子行军篇》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孔孙之言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应主张道德感化和制度约束两手并用,刚柔并济。

关于薪酬分配方面,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窃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必须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奖励优秀的工作业绩,达到奖励员工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确保福利制度的普惠性,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和生活保障。

(五)指导员工关系的传统文化思想

员工关系的管理就是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流的诸子百家,在论及为政、治民、兴邦、创业等问题时,十分推崇人本主义,古人云:“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先务本而后务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古代的重人思想随着思想家们对“为天下”、“治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化。孔子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以爱护他人为基本出发点。他认为人性使人组成社会,人性的本质体现为“仁”,所以“仁者爱人”、“爱人能仁”。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和”即和气、合作、和睦、和谐。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中国历来都是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

业成功的基本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在一个现代的企业中,只有做到“和”,讲团结、讲协作、讲互助才能使得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顺畅,平级之间不互相掣肘,共同努力,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管理人员在作出决策时,要同他们的同级和部下商量,决策往往是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制定得来,这就使得决策者和下级之间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和融洽的协作关系。领导意见不是加强于人,而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决策本身也就成了协调各个方面关系的过程,同时也为各类人员同样协调地执行决策奠定了基础。因此,做决策虽然慢了些,可是一旦决策制定以后,推行起来却是非常顺利。集体决策为组织关系的协调创造了条件,而协调的组织关系又为决策的高效化提供了保证。“和为贵”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应当认真的加以倡导和维护,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管理思想更是灿若群星,系统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同时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养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而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用,推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刘刚着,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0年;

2.《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彭剑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论语》,杨伯峻、杨逢彬译注,岳麓书社,2011年;

4.《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赵洋,蔡璐璐,中国商界,2009年;

5.《孙子兵法》,陈曦,中华书局,2011年。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积淀起来的、传承下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人伦性和传承性,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料,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和建设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 第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整体至上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团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人位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袭和泛滥起到了批判和抑制作用,也激发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不断高涨的爱国主义热忱。 第三,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归纳起来,和谐统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方而有二:其一,和谐统一思想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和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而非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主张用和平手段而非暴力手段来解决争端。这种以一贯之的思想教化,造就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一个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更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主张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倡导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团体意

识、宽容精神、家庭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提倡对人的爱护和尊重,一贯把“仁爱”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首先要有“爱亲”之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通过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仁者爱人”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仟感,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感。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要对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的观点进行重新认识。儒学在南宋有了发展。以吕祖谦、叶适为首的儒学家提出了“义利并重”的思想使得南方经济有了大发展。亚洲四小龙就是用我们南孔儒学的“义利并重”取得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等于是我们老祖宗的理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检验。这是我们的祖传秘方。我们用起来肯定比人家还要灵。只要我们一旦领会了理论的实质,别人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因这个理论孕育、生长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几千年,它已经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宏扬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道德中的精华。今天光做一个好人还不够。我们要好人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个能人。等我们做了能人之后。就象彼尔。盖茨。我们要根据今天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 我们现在的困惑在于,我们好象感觉到老祖宗的道德标准已经过时了。但我们却不知道今天怎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适时的,有效的。于是我们的道德就失去了准星。我们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很多的问题和麻烦变由此而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老祖宗原有的五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原有的五德依然是很有效,今天还要强化。 但同时要在这基础上予以发展,新加上现代人应具备的品德: 自信自律敬业合作宽容 原有的五德加上新增加的五德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标准。 忠诚,就是对你好的人你不能对他坏。谁对你最好?国家,母亲。秦桧后裔秦涧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初中作文600字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初中作文600字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初中作文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初中作文600字 在中韩端午节相争韩国最终申遗成功后,举国感到忿忿不平,国人们纷纷指责韩国卑鄙,,无耻,抄袭中国申遗项目的人各有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国人能够反思自身呢?与其说是韩国抢走中国的端午节,不如说是国人自己扔掉它罢了。其实,韩国申报成功并非是坏事,恰恰相反,还是件好事。何解?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是的,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那些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人们打响了警钟;给以那在背后骂骂咧咧,指责韩国过错的无知国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件事件进行深刻反思。时常在一些电视节目中看见被岁月给尘封,被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掩盖的传统建筑,传统文艺,甚至传统习俗。面对灯红酒绿,层楼叠榭的摩天大楼,谁会甘愿住在那破旧,老土的四合院,窑洞,吊脚楼,过着原始土着民般的生活呢?谁还会对那传统的造物技术——简单粗糙的物件和纯手工高强度劳力而放弃学习更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从而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在眼球经济,泡沫经济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保留住中国的国粹——京剧……少之又少罢了。 今天,大多数80后,90后,00后不过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在一次小学生问卷调查中,有记者专门“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目,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填写了“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端午竟成为孩子们眼里最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学生们更愿意过圣诞节等洋节。“我最喜欢过圣诞节了,能收礼物和贺卡,大家还能一起玩,很开心。端午节就很平淡了,唯一盼头就是放假,就连吃粽子也是平时就能吃到。”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文字考古和继承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文明国家,文字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文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发展的阶段。古文字学是一门有实用意义的学科,它与考古学联系紧密,具有相辅相成的重大作用。古文字学往往能说明考古学中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在现代,我国的考古学迅速发展,通过发掘不断发现大量重要的古文字材料,这便要求运用古文字学的知识进行释读研究。当前专门从事古文字学工作的人数还很少,而新出的古文字材料日益增加,现有人力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考古工作,普及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迫在眉睫。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大地上众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国的文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过程,即使十分熟悉现代汉字的人,没有特殊训练也不能通读古文字。在许多人心目中,古文字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实际上古文字有其本身的规律。研读这种规律,释读古文字,借以揭示古代历史文化奥秘的学问,就称为古文字学。从古文字到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上溯到文字的萌芽,我们一般以秦代统一文字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不过,在最近一些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文字材料,发现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研究。这样看来,也许我们可以把古文字学的范围放宽,把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内。今天的古文字学和以往的金石学是不相同的。我们主张继承金石学的优良成果,但也必须看到当代水平的古文字学已近是具备有新的面貌的现代学科。现在的古文字学与考古学、古代史、语言学、文献学都有密切联系,是一门成熟的,有自己的范围和方法的独立学科。说古文字学是成熟的学科,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古文字学本身业已具有几个可以独立的分支。大体说来,古文字学有以下四个分支,每一分支都可称为专门之学。不难看出这四个分支是各以古文字发展的一定阶段为基础的。夏代以及更早时期的文字,目前仍然是有待探讨的课题,可称之为中国文字起源问题。由于可资探究的材料较少,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成为一种分支学科,有待于未来的考古发现。商代的文字材料较多,有青铜器、陶器和一些玉石器上的文字,但最主要的是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卜辞,即所谓甲骨文。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河南阳殷墟出土的,时代属于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代后期。甲骨文的研究构成古文字学的分支之一,通称为甲骨学。青铜器的研究,是古文字学的另一分支。商代的青铜器已有铭文,不过商代的铭文一般较简短,到西周才发现为可与《尚书》比美的鸿篇巨制。而且,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古文字材料主要都是青铜器的铭文,此外只有数量很少的甲骨文、陶文和石刻,所以研究这一时期文字,基本上要依靠青铜器的研究。战国时代的情况便有所不同。这个时期的古文字材料,除青铜器铭文外,陶文、玺印、泉币等都相当丰富。不仅材料种类繁多,文字的分歧变化也比较复杂,需要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来专门考察。由于这样的原因,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出现了古文字学的又一分支,即战国文字研究。古文字学的第四个分支是简牍、帛书的研究。简帛在近些年有大量发现,其时代早的属于战国时期,多数则属于秦汉至晋代。简帛尤其独特的性质,在国内外都已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当然,根据我们队古文字学涉及年代下限的规定,汉武帝以下的简牍已超出古文字学的范围了。文字包括形、音、义三方面。古文字学的研究总是从辨明文字的形体着手的,因此有些学者主张古文字学应以字形的研究为主,甚至只限于字形的研究。其实,文字的形、音、义三者是

中华传统文化初中作文

中华传统文化初中作文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爱过年。每到新年,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喧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明白吗,过年什么缘故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那个地点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奇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传奇中,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去突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明白会来怪物,把门锁得紧紧的,但是不管如何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损害人畜,大伙儿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第二年一大清早,人们纷纷收拾好东西预备去城里过完年再回来,这时,一位仙翁走过,他告诉村民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抓紧买了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放爆竹,那个习俗一直连续至今。新年中最有味的要数我和小伙伴一起放烟火。晚上吃完年夜饭,我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烟花朝门外奔去,一出门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在二村的小花园里正进行凉爽烟花竞赛呢!只听见天空中“砰,砰”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真是形态各异,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条金色的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银色的子弹直冲云宵,还有像一个个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见如此美丽的烟花内心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几十万倍。”因此,我赶紧拿出自己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这时我在内心暗暗的想:“嘿,嘿,”我这烟花一定比你们的好看,但是,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这烟火就像一颗花生米一样飞上了天空,但在上面只“啪” 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只是一转眼我就溶入到这节日的喜庆之中去了,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快乐极了!过新年,穿新衣,开快乐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学校的兴建,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中国人民从思想禁锢的牢笼里慢慢解脱出来,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但是相较于之前,中国的文化或者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本来落后腐朽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缕新的曙光。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十分重视人文科学,和谐中国是大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现代中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佛教或者是其他教派,而是信仰自由。许多中国人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强调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别样的风采。它所强调的以人类为本之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优先方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类与生物界所有生命体的和谐,从而出现了和谐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的确,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就曾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并且将会继续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针,将会与基督教文化继续相互影响,走的更远更好。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

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查情况报告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查情况报告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写作教学的功利化、速成化的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写作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重操作技巧传授、轻写作素养养成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然充斥着中学写作课堂,直接导致学生习作的套路化、浅薄化。 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并掌握在写作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初中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初中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认识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对象: 我校七、八、九年级三个班共60人。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进行了调查,完全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对象是七、八、九年级6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2月3日2018年12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本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共设置了11个问题,其中单项选择10个,主观题1个。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

七、问卷调查的结果 1.我国的三大国粹是() A.儒学、国画和针灸 B.儒学、瓷器和武术 C.瓷器、书法和儒学 D.国画、京剧和中医 2.你对四书五经了解多少() A.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什么 B.知道四书五经,但从来没看过 C.知道四书五经,看过其中的一些内容 D.知道四书五经,精读过其中一两本或通读过全部 3.你认为孔子的“礼”在现代社会() A.已丧失其基本价值 B.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作用 4.你是否听说过“二十四孝”的故事?() A.听说过 B.了解一点 C.没有听说过 5.父母心情不好时,你会() A.想办法让父母高兴 B.分析原因,然后找他们谈 心 C.跟着一起难过 D.不管不问,避开,省的惹麻 烦 E.其他 6.你觉得你现在对待父母() A.很好 B.还说得过去 C.不是很好 D.愧

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西方节日在西方的庆祝方式和在中国庆祝方式的对比 摘要:世界文化发展博大精深,节日是文化的最好体现,不同节日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西方节日同样体现了其优秀的文化渊源。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加强,西方节日在东方国家的发展,如圣诞节、情人节早已被中国人接受,在理解方式和庆祝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本土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极好机遇的同时,也涉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话题。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从而引发的文化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如何保住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本国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关键词:西方节日,庆祝方式,传统习俗,民族自信心 目录:(一)西方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庆祝方式 1.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例,描述节日来由和传统庆祝方式 2.节日如何为中国人接受和庆祝方式的变化 (二)两种文化的结合,前人如何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1.西方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2. 提倡中西文化交流,不应死守传统 (三)本人观点 1.论述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的严重性 2.论述外来节日在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的影响 3.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正文:<“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1)(耿卫忠 2006:1)。节日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浓缩,透过各个地域的节日文化及习俗,了解各地的民族历史及其文化渊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感受着不同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西方节日文化凭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现西方国家、民族历史及其文化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习俗,可以充分认知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强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沟通与了解,促进改革开发的成果和国际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所认知。80年代还离我们很远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在潜移默化中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欢快的气氛和特殊的纪念意义吸引着广大年轻一族。 <情人节是用来纪念古罗马修士瓦伦丁(Valentine)。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那天刚好是2月14日。>(具体可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9c11161994.html,/question/20262182.html)。如今在情人节这天,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通常在这一天,亲朋好友,父母子女、老师同学都会以玫瑰花,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识、探究及看法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前言 说到传统文化,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谁?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孔子。不过,孔子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每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定义都有所区别。老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得保留了原本,春节,元宵,中秋等等等等。而年轻一代犹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观念似乎渐渐淡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正在迅速扩散。每逢洋节,商场随处可见洋气息。这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年轻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今年起,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人生态度上,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 “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 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 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 2.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 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复习过程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 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3篇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3篇 【篇1: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陶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舞狮子、风筝、中国织绣……但我喜爱的却是其中的陶瓷。|||陶瓷能够分好几种,如日用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等等。我透过网上了解了一些陶瓷的制作过程,此刻让我向大家说一下吧。|||一、练土|||将泥土中的空气挤压出来。泥土中的气泡会令作品在烧制时爆裂,前功尽弃。|||二、成形|||用手捏或拉坯等各种方法,做出心目中的形状。|||三、泥坯装饰|||如果你要为你的作品进行上泥釉、化妆土、剔花等装饰程序,就要在泥坯呈皮革干时进行。|||四、风干|||完成的作品在架上自然风干。一般一星期左右能够完全干燥。|||五、素烧|||将作品先进行900度左右的素烧。|||六、上釉|||素烧后就能够为作品上釉。|||七、釉烧|||将作品进行最后一个步骤――釉烧。一般在1100--1260度左右。|||还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南宋官窑博物馆玩。南宋官窑博物馆不仅仅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陶瓷的知识,看到许多古代出土的陶瓷品,还让我亲身体验了一下陶瓷制作过程中的其中一项,那就是――成形。首先,走来了一位叔叔,他的手上拿着一块干巴巴的泥巴,然后那位叔叔走到了我的身边,教了我一些让泥巴成形的玩法和方法。可看看容易,做做难啊!叔叔手里的泥巴可乖了,但一到我手里就不听话了,我让它宽, 它窄,但当我让它窄时,它却又宽,真不知道泥巴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数也数不清,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有着许多许多的属于它的故事呢!【篇2: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礼貌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一个…… “学习争先虽重要,礼貌礼貌也要好。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这是一首礼貌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礼貌的定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 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必须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姑父姑母啊……;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阿姨叔叔啊 此刻的我已是一个高一的学生了,不怎样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叫人。一般见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妈一向说“见认识的人必须要叫,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也经常说“在校必须要叫老师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但是此刻的我,总觉的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一向嘴边挂着阿姨叔叔什么的,会被我自己的朋友、同学笑话。 我承认这一点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说我有一点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爱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