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幼儿的常规培养

幼儿的常规培养源自于幼儿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的习惯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班级的常规好坏。为什么班级的常规参差不齐呢?我认为,幼儿的习惯从出世的那刻起,就由抚养的人在照顾孩子的生活中进行着言传身教,以至于一直到孩子进入幼儿园起,幼儿园和家庭才共同承担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由此可见幼儿的吃饭,穿衣,玩玩具等一些生活卫生习惯已经由家长们教给了孩子,使得1---3岁的孩子在入园前已经初步具有习惯的雏形。由于家长的教养水平不同,也就造成每个孩子行为习惯起点水平的不同。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衔接婴儿期常规养成的下一个阶段,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可塑性最大的阶段。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首先要引导家长从思想上认识习惯养成教育对孩子今后人生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包括那些内容。并引导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常规培养中来。让家长们明白自己在孩子1---3岁的时候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哺育孩子,实际上就是最初的常规训练。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老师反映习惯不好的话不要一味认为是幼儿园的责任,要反思自己教养的方式。有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自己培养的结果。

那么,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要做的是了解孩子在习惯方面存在有哪些问题,并积极和老师配合进行纠正和重新塑造。我们的常规教育只有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配合才能向纵深开展。

中班孩子经过小班一年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各方面能力提高了不少。但是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个体发展水平,采用全方位进行常规训练显然是不妥的。应寻找一个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可能会收到特别的效果。最后我觉得还是从物品管理这个点上寻找突破。

分析在幼儿园孩子在家庭教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挑食;玩好玩具,不收拾;不爱护图书甚至乱涂乱画;东西乱放,要用时找不到等坏习惯,在寒假、暑假结束后,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是小班一年好不容易养成的常规,得不到家庭的进一步巩固教育所造成的后果。

所以一开学,就让每一位孩子继续使用自己原来的标记,了解虽然教室变了,物品摆放的地方变了,老师也有了变化,但是小班时对物品的摆放规则没有变。在认识新教室的时候,重点教给孩子认识东西摆放的位置:桌面游戏玩具放在南面矮橱的前三格,蜡笔放在桌面游戏玩具的西面1格半,旁边是泥工1格半,最西的几格放幼儿画画的黑水笔和自带的图书、汽车玩具。橱上西角落里放着三个书架的幼儿成长档案,由东向西从第一组起至第六组,都有孩子们的标记,他们能轻易的找到自己的成长挡案,并能自己放回原处。北面的橱柜

由东向西是依次摆放的是区域活动的材料,幼儿兴趣小组的使用物品和西角落的材料箱。两组娃娃家的游戏材料放在与中一班共用的小仓库西面最下的一个橱柜里,里面还放有豆豆银行的钞票和宝贝童装的游戏材料。毛巾架在盥洗室,茶杯在走廊。体育活动器具在外面的小汽车库内。六个菜筐放课间活动玩具,大筐是皮球,套圈是做上标记的那几个。

其次为了让这些物品摆放的有序、好看,便于幼儿的操作、整理。全部选择用筐装好。泥工等没有这么多的筐,就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装皮鞋的盒子,并在筐和盒子上标上组号,放和收要求组长从第一组到第六组摆放有顺序。

最后是教给孩子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前物品的摆放、活动过程中学习用品的使用方法和规则和活动结束时的材料收拾整理方法。如:美工活动前,组长会把本组所需的物品,水笔、剪刀、蜡笔、画画纸按顺序从南到北摆放。每组都一样,这样没有开始操作活动,就看着这个桌面上的工具,首先就给人一种美感,激发孩子想动手尝试的愿望。活动过程中第一次学习用品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活动的规则讲解是最重要的,它对以后良好的操作习惯的养成起决定性作用。孩子们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所以我们所教的东西一定要反复斟酌,避免错误,否则纠正起来会特别困难。讲解时,要一一说明每样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剪刀的拿法,用右手拿剪刀,把拇指伸在较小的圆形洞里,食指中指无名指可伸在较大的椭圆形洞内。用完要让小剪刀的嘴巴闭拢,回篮子里休息。要特别注意提醒幼儿安全。黑水笔、

蜡笔在使用时要注意一手拿笔,一手拿笔盖,用完盖好放回盒里,这样可避免只剩下光头水笔和蜡笔。讲解时要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物品数量,结束时要会自己清点。如水笔、剪刀各一份。蜡笔一盒,共十二支,十二种颜色。并把他们放回篮子和盒子。最后由组长在讲评完后,清点一下整理到矮橱里的固定位置。在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使用铅笔做有趣的数学时,要提醒孩子们不能把笔拿在手里,在空中乱比划,做完后要把笔头朝下插在盒内。再收拾放回原处。小朋友的健康和安全永远要放在班级管理常规培养的第一位。

训练之后的好处是:现在孩子们的操作活动课不再像刚开始时那样乱糟糟,闹哄哄了。每个小朋友都知道自己的图书,学习用品、操作材料摆放的位置和数量。一组上有多个组长,每个组长都会知道一组上有多少把剪刀,多少盒蜡笔,多少支铅笔和水笔,锻炼了大部分幼儿的数量感知的能力。少了一样或者多出来一样都会想办法让它们物回原处,培养了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物品管理训练还影响到孩子们的其他方面。孩子们做事有条理了。一日活动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做事的有序性。吃饭洗手会遵循右进右出,不反方向行走,与人相撞的事情少了;午间游戏回教室会接龙排队,不会为谁前谁后与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美术作品越来越干净,我曾开玩笑说,我们班的蛋卷师傅到哪去了,他们会用幽默的语言回答,被警察抓起来。在我为我画的惨不忍睹的范画懊恼时,他们会用整齐掌声边拍边说:老师老师你真棒,孩子们变得更善解人意了。现在桌上乱涂乱画的现象少了,阿姨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增强了,学一首儿歌

或歌曲,能较快的记住歌词和儿歌内容。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问题1.不是每个家长都能用正确的思想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并在生活中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建议是:首先引导家长提高认识,反思自己在孩子1—3岁时家庭中生活习惯的培养得失,学习用科学的方法,主动配合班级进行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是邀请家长一起协助教育,特别是了解孩子在幼儿园近来在做些什么,特别是周末、寒假和暑假里,让孩子管理玩具、图书,整理自己的房间等。还可以通过半日家长开放活动,由园领导出面邀请有关专家来园给家长进行有关内容的讲座。

问题2.如果连续两周都有操作活动的话,幼儿的操作习惯明显较好,但是如果几周没有这样的操作活动,再次进行活动就会发现有些幼儿,又会丢三拉四,不是多一样就会少一样,搞的小组长挺累的。首先要告诉幼儿要做自己东西的主人,自己东西要自己收。组长要发挥组长的作用,提醒本组成员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建议增加操作练习的活动时间。

问题3. 看法不同的问题,例如这样训练,孩子会不会一个个变成小机器人。我认为:在物品管理上就要这样严格要求幼儿,有助养成幼儿严谨的做事态度,因为幼儿今后将学习数学,数学是非常严密的,一个数字,一个小数点,都不能出错。之前常常听到小学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做数学题目如何如何的粗心,我想如果我们与家长一起

从婴儿期、幼儿期起就培养孩子严肃认真的做事,那么他就不会粗心而做错题目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防止过分的循规蹈矩,而变得刻板,我也尽量做到每堂课上让每个孩子都上来回答一个问题,保证一天起码一次让每个孩子在集体面前回答问题,哪怕是重复别人的答案,要的就是让孩子有说的机会和大胆讲的勇气。最终目的是想在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把孩子培养成爱动脑筋,思维活跃,能说又能干的好孩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