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教育教案

使命教育教案
使命教育教案

树立正确的比较观,爱岗敬业作奉献

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广大官兵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与坐标,明确新时期树立革命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增强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方法:集中授课、组织讨论

时间:45分钟

备课人:

教育提纲: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新的、史无前例的革命,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伴随着改革中多种利益关系的调整 , 触及到干部切身利益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我们黄金部队技术干部来说,大家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来到部队,想在自己的专业特长上发挥优势,也想获得较高的物质生活待遇,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愿望与现实毕竟还有差距,当你真正的来到黄金部队这个大家庭当中,成为黄金部队一员,常年奋斗在荒漠弋壁、深山老林、雪域高原,没有城市的灯光闪烁,与孤独寂寞为伴,与森林和大山为伍,远离了父母妻儿,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单调。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之时,我们有的同志就会感到一些失落和失望。具体表现为:

一是到部队后感觉到茫然。有的同志来部队之前,对部队充满了向往和神秘,但一接触到现实的冰冷时,或者说自己的愿望落空的时候,便感觉到灰心失望,表现为态度消极。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得过且过,对安排的工作不是主动干,而是被动做,安排多少做多少,推推动动,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潜心研究。原有的知识在岁月流逝中逐渐消耗殆尽,个别同志甚至嗟叹走对了路,进错了门,认为黄金部队野外施工艰苦,因而不努力工作,不积极参与中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以消极的心态对待部队建设,混日子,对待工作拈轻怕重,对领导交给的工作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条件。

二是集体主义精神忽缺。有的同志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计较自己获得的多少。患得患失,对自己有利就多干,无利的就少干,领导在就多干,领导不在就少干,经常打自己的小算盘,年底多干,平时少干,快晋级时多干,不晋级时少干,陷入了狭隘的个人主义。

三是盲目同地方攀比。部分同志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圈看得失、论是非,加之受消极、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腐蚀与影响,在许多方面产生困惑,以至于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方向。比自由,比待遇,比环境,比来比去,越来越没底气,成天哀叹命运的不公,失去了顽强的战斗意志,怨天尤人,泄私愤,发牢骚,说风凉话,生活懒散,精神状态不好,对部队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任务有抵触情绪,听不进别人的教育,批评和劝告,工作陷于应付状态,对领导的安排,满足于工作做了、完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是缺乏吃苦精神。在家里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好,条件优越,却不能正视在部队这个难得的机会,新训过后投入工作当中,拈轻怕重,领导一安排工作就找借口,泡病号,借故推托,不是冲在前面,勇挑重担,而是拖在后面,成为组织的负担,自己职责范围内,干不好,想不周到,还想让别人来帮助自己一把,却始终不想为别人分忧解难。形象畏缩,缺乏勇气和浩气。

五是惰性思想严重。认为自己干的越多,越吃亏,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战士比,用自己的长处同战士的短处比,看别人处处不顺眼,看自己样样都满意,凡事要催,没有主动性,缺乏提前谋划,执行任务不能雷厉风行,而是拖泥带水,交待的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及时报告,等出了问题,领导批了,才恍然大悟。

六是学习劲头不足。对国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势认识不清,对社会迅猛发展和新技术变革的认识不透,不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勤奋学习,而是浑浑噩噩,满足于应付、够用,知识面越来越窄,钻研精神越来越差,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越来越低,对自己的地质工作没有新的见解、新的认识,平时学习业务的少,看杂志小说的消遣的多,看电视娱乐的多,说话没有逗号,办事没有句号。

以上存在的的各种不良现象或者说行为都与我们少数技术干部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的行动,意识就决定精神状态,所以思想认识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就以“树立正确的比较观,爱岗敬业作奉献”为主题,和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不对之处欢迎同志们及时提出。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人生坐标

新的历史时期,辨别军人人生追求的是非标准,与过去相比不尽相同。进行革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辩证地弄清新时期革命军人人生追求的是非界限,确立科学合理的人生坐标。

首先,要自觉摆正“义”与“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社会的一员,军人理所当然要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 , 满足其自身正当的物质需求。但是,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军必须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因此。在分享社会物质成果时,应该以人民群众为先,决不能在这方面与人民群众攀比、较真,甚至不择手段获取不义之财。要有“人民富裕我高兴”的道德情操。这种甘愿吃亏、乐于奉献的精神,正是新形势下军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所必须具有的。

其次,要依靠集体求进取,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当今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充满着竞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竞争,“能者上,庸者下”是竞争机制的具体表现。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创新。军营也是如此 ,我们每一名技术干部都希望刻苦学习,增长才干,力求自已有所作为,这些都应该得到尊重,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要想在军营有所建树,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努力与完善还不够,必须紧紧依靠集体。那种片面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的人,是行不通的,必然要受挫折、栽跟头。我军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搞特殊,游离于集体之外,凌驾于组织之上,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否则,必然要受到纪律和法律的惩罚。

二、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人价值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军人的人生价值,这是当前革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每一个革命军人特别是我们技术干部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对树立科学的革命人生观、价值观和保证部队思想的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军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干部, 心理产生失衡,人生追求出现困惑和偏差,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军人掉价”、“当兵吃亏”、“活得太累”等不平衡心理。那么,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人的人生价值呢 ? 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从军人的历史地位和神圣责任来认识其价值。自古以来,军队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军队的一员,军人历来就是国家的保卫者,其历史地位和所担负的使命决定了军人必须在保家卫国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也是军人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军队的保护与支持。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加快改革,促进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人民军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一个革命军人都应该认清军

类文明思想觉悟的充分体现,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而进一步帮助广大技术干部树立起乐于吃苦、甘愿吃苦的思想,扎扎实实地投入到部队建设中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军队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其次,要走出“当兵吃亏”的误区。有的人认为现在经济这么发达,而当兵的待遇却很低,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于是就产生了“当兵吃亏”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兵的确在经济上要吃一些亏,但从长远来看,当兵非但不吃亏,反而在军营会大有收获。有一首歌唱得好:“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从近几年来地方单位接收复转军人的情况来看,凡是那些在军营刻苦训练、认真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军人,地方单位都非常欢迎,也能够较快地适应地方的激烈竞争和不同工作,从而建立新的功业。为什么 ? 因为军人可以凭借在部队的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之中所养成的特有的政治、思想、道德、纪律、作风和心理等方面的过硬素质,积极参与地方竞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由搏击,建功立业。由此看来,在部队当兵受锻炼,对个人的现在成长乃至将来的发展都非常有利,当兵并不吃亏。吃亏,从道德上说,是一种奉献和牺牲;从人生观上说,是伟大人生的真谛;而从社会发展观上说,吃亏精神也是历史发展之所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越是伟大的人物,往往付出的牺牲就越大。为更高形式的社会安定发展付出代价,是人类不可摆脱的命运。哪一项人类的伟大事业,不需要一大批乐于吃亏的“傻瓜”为之献身呢?就拿中国革命来说,没有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吃亏和牺牲,哪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这些牺牲了的革命先烈比,我们就会感到吃亏值得,吃亏应该,吃亏光荣。而且,我们多为人民吃亏,多为社会造福,实际上就是担起我们这代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责任。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前对得起先烈,后对得起子孙,无负于前人,也无愧于后人。所以,我们每一名官兵特别是技术干部,都要走出“当兵吃亏”这一误区,自觉树立爱军习武、精武光荣的思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对国家、对军队、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顺利实现。

三、军人的特殊职业和使命决定了军人要付出更大的奉献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从大的方面讲,全国各行业的人们者在通过自已的劳动,为社会为他人作奉献。但由于诸多原因,具体到每个行业,每个人,奉献的大小是不尽相同的。比较言,军人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大一些,这是由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军人是在尽义务中做奉献的,这种奉献,不仅仅反映在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更经常、大量的是体现在军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是和平时期军人做奉献的基本特点。

应该肯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会发生矛盾。比如,有的同志原来工作环境、条件都很好,因组织需要被调到另一个艰苦的单位;有的到了休假期,因临时任务而耽搁了;有的身体患病,因工作繁忙而无遐医治;有的任现职时间较长,因位臵少而得不到提升;有的在地方联系好了工作,因工作需要而不能转业等等。这些问题,在基层军官身上尤为突出。当出现这些矛盾的时候,革命军人就要像战场上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那样,乐于把个人利益摆到从属的地位上去,这也是军人的职业道德所规范的。

然而,近几年来,有些同志不喜欢“奉献”这个词,却青睐“个人主义”,把它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标准,这正是军人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如果一味在个人主义的小圈子里打算盘,军队就没有先进可言,就和普通社会团体没有什么两样了,这是与我军性质相悖的。

(二)在家庭利益与国防事业发生冲突时,不惜牺牲家庭幸福

家庭,是军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最牵动军心的部分。军人,有赡养父母、爱护妻子、抚育孩子的义务,有享受天伦之乐的各种要求,但是能有几个军人能满足这种正常愿望呢?军人的特殊职业,决定了当我们跨入军队行列、成为其中一员时,就必须时刻准备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既包括战场上的流血,军营中的吃亏,也包含着家庭幸福的舍弃。在家庭与国防事业发生冲突时,舍得牺牲家庭幸福,这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光荣。

部队许多基层官兵为了连队工作,忙得顾不上休假,顾不上写信,甚至亲人病重、病危、病故都不能回去看一眼;有的一心扑在工作上,本人休不了假,家属来不了队,甚至孩子快满周岁了,还没见过孩子的面;还有的长年驻守在边防海岛,把个人的婚姻大事也抛在了一边,心甘情愿地走进了“大男大女”的行列。1985年盘锦抗洪抢险中,某部连长金成男眼睁睁地看着对岸自己家的三间房子被洪水吞没,妻儿老小生死不明,却依然强忍眼泪,带领战士坚守在河堤上。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牺牲啊!在1991年安徽、河南、江苏抗洪抢险中,付出这种牺牲的又何止金成男一人?对待这些牺牲,我们的革命军人者有一种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忠孝不能两全,家国不能兼顾”的道理。驻守在南疆的官兵也写到:“守边关,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一人辛苦万人甜;保边疆,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万家圆。”这些都说明,军人对家庭的牺牲和奉献,与军人在战场、在工作岗位上一样,同样是一种伟大的奉献,同样是军人的光荣,祖国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我们。

四、认清面临的形势,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支队面临的找矿形势越来越严峻。探矿基地严重不足。支队虽然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探矿基地紧张的局面仍未打破,这样的形势对部队来说是十分严峻而紧迫的,这就要求全体官兵要有危机感。探矿经费日益短缺。市场经济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没有项目就没有经费。找不到基地,就不能立项,不立项、国家不投资,要想找矿就难上加难。因此,我们全体官兵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交高质量的探矿设计去争取项目。对官兵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新装备的投入使用,给官兵带来新的课题,必须加强学习,尽快进行技术更新,熟练掌握配备的高科技装备。如:GIS、GPS及电脑技术,每名官兵都必须达到“四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找矿的效率和效益。压力加大。随着部队编制调整和制度改革、技术干部、士官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对每位官兵都将是个考验。想混日子在今后看来是行不通了。综上所述,广大官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和压力,只有振奋精神,迎接挑战,方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要对社会尽责任和做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讲个人的社会责任,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对人生价值的否定;排除个人利益,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漠不关心,是对人的价值的歪曲。

(一)讲奉献不排除个人利益。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首先,我们强调的无私奉献,要求社会每个成员摆正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始终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当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自觉放弃个人利益,做到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其次,我们强调的无私奉献,要求官兵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降生到世间,都要先把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作为自己生存的条件。同样,他也必须给下一辈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如果每个人来到社会后,只是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社会就不能延续下去;如果每个人的奉献正好与他的索取相等,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停滞不前;只有奉献大于索取,人类社会才会发展;只有人人都作奉献,才能保证人人都有所索取。没有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社会就无法满足个人的需要;个人不对社会做奉献,就没有资格向社会索取。我们常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正是这个道理。从我们军人自身来讲,首要的是安心部队,安心本职,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再次,我们强调的无私奉献,并不是无视或忽视个人的利益,要人们当苦行僧,过穷日子。相反,它要求充分尊重和大力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因为每个人的正当利益,本身就是人民利益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共产主义人生理想,就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统一的。这种统一要

通过为人民服务的途径来实现,即每个从业人员敬业尽责,为社会提供服务,作出贡献,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与此同时,个人自己也分享到社会进步的成果,获得自己的应得之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富民政策。近几年,党和政府对军队非常关心,每年都增加军费,改善军人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在社会就业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还出台专门政策规定,明确要求对转业干部、士官和城镇籍复员士兵进行妥善安臵,各地政府也对农村入伍士兵家庭给予了数目可观的补贴,同时,给没有工作的随军家属发放生活补助;实行了《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奖励工资制度》,每年增加一个月工资。各单位对军事训练标兵、立功受奖人员的奖励,在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这与提倡无私奉献是不相矛盾的。

(二)讲奉献不否认个人价值。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只有从自我出发,搞个人奋斗,才能发挥人的价值,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讲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并不等于否认军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军人人生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在物质、精神及人格等方面得到满足,从而不断提高军人创造价值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价值。任何个人在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际上也都获得了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心,即实现了自我价值。我军丰功伟绩的取得,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军人默默奉献和流血牺牲,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今天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我们每一个部队、每一个单位工作成绩的取得,同样是全体官兵团结努力、积极工作的结果。革命军人在自己的无私奋斗中,一方面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辉历史的进程中,留在了亿万人民的心目中,从而获得了军人自身的永恒价值。九八抗洪,从将军到士兵,人人奋勇争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冲不垮的坚固大堤,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当抗洪部队撤离时,群众自发走上街头,为抗洪部队送行,展现了一幕幕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面:在哈尔滨,素不相识的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到松花江两岸,涌向火车站。车上的官兵,车下的群众,泪水涟涟,依依不舍,人群中不时打出“解放军万岁”、“亲人解放军,走好”、“我爱你,子弟兵”等标语横幅。在武汉,抗洪将士通过的街道、公路两侧,彩灯高挂、彩旗飘飘。送别的人群中,老人紧握着战士的手久久不放,大学生们向官兵赠送精美的贺卡,小学生把红领巾系在解放军叔叔的脖子上,荆楚大地、武汉三镇,流淌着依依惜别的热泪。在江西九江,20多万群众自发聚集在大堤、车站和街道,挥泪送别解放军,舞龙队步行20多公里前来为子弟兵送行,人群中有的提水果、鸡蛋,冰棍,有的捧着鲜花,以不同的方式,向亲人解放军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面对此情此景,还有谁会否认自己的价值呢?士官班长赵彪,本是一名大学生,可以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但他却甘愿从兵当起,在平凡的班长岗位上谋练兵之法,钻带兵之道,总结的赵彪带兵法被全军推广,受到全军表彰。装甲第四十五团士官班长巩晓强,入伍十三年,多次考学提干未能如愿,但却从不怨天尤人,而是立足本职苦练本领,先后考取了装甲车辆驾驶、通信、射击等多项专业特级证书,所带班、排年年先进,个人多次立功,去年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士官标兵。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三)讲奉献不影响个人进步。我们常说,部队是所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从迈进军营的那一刻起,实际上就已经站在了一条宽阔的成才起跑线上。社会上常说的“吃亏是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可以说,奉献的过程,就是锻炼成才的过程。通过部队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和锻造出来的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精湛的军事技术、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等,不仅是保卫祖国所需要的,也是到地方后创业成才的无价之宝,是参与社会竞争的极大优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本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我们身边的战友,包括许多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的干部,以及转业退伍后成绩突出的战友,他们入伍前大都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或者是一个普通的地方青年、中学生。然而,经过部队多年培养锻炼后,他们却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这说明,讲奉献不仅不影响个人进步,还有利于个人进步。据统计,美国历任总统中,有三分之二是军人出身或曾在军队服过役;前苏联7届总书记中,有2位元帅,2位将军、1位部队军官;新中国党和国家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绝大多数是军人出身。有人对收录在《外国历史名人传》中的432人作过统计,其中有过军旅生涯的共214人,几乎占了近50%。至于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等等,更是不胜枚举。集团军装备部副部长李润虎,本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兵修理工,在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一心扑在工作上,努力学习业务技术,掌握了20多种兵器的修理技能,搞了很多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军委授予“学雷锋模范”荣誉称号,并被破格提升为副团职干部。一八三团士官班长张奉献,真心爱兵,科学带兵,真心实意为兵排忧解难,心甘情愿为兵奉献爱心,受到战士的爱戴、领导的认可,被破格提干。如果他们平时怕脏怕累、好逸恶劳,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就不可能走到今天的工作岗位,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荣誉。据调查统计,广西荔浦、灵川、北流、合浦、防城等五县(市),1988年以后涌现出的农民致富典型中,退伍军人占了84%。在湖南湘西地区有70%以上的乡镇干部是由退伍军人担任的。广东深圳、珠海等地近年来评选的优秀企业家和先进人物中,半数有过军旅生活经历。

“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当好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必须大力加强革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引导全体技术干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人价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为祖国、为军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过程中实现军人的人生价值。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在新一轮的职业专业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突出。行动导向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其中倍受推崇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很难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区分开,因为这两种教学法都是实践性教学方法,需要设置教学情境(任务、项目),由学生分组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具体很强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学活动结束时,由学生、教师共同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但两种教学法之间又有差异。本文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初步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就建构了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任务驱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目标具体,内容实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清楚明确,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也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3)做学

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5)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而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不再用以前的以“知识点”为线索的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老师可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点评和鼓励,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和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4)在就业指向上,因采取的项目全都来自实际工作。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信息技术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要创新。近几年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其中“任务驱动法”最受大家的推崇,认为其比较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它不但改变了教师教的模式,也改变了学生学的模式。而且许多版本信息技术课本也逐渐改变了其书写方式,将过去的单纯的介绍操作方法改为了将知识蕴涵在任务之中。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经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自己对“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也有了一些认识,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指将知识隐含在一个或者几个任务中,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我认为“任务驱动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来完成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明确学习内容,能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会操作的方法。 一、选择“任务驱动法”的原因

首先: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学科,它的知识不像其他学科具 有很强的理论性,课本知识多数为计算机操作,它没有理论性可言。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分析。比如说在word中设置段落格式,它没有其实现的理论,只有实现的方法。如果直接讲解设置段落格式从“格式菜单”选择“段落”进行设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放在一个任务中,比如说为了美化一篇文章我们需要调整文章的对齐方式、行间距等。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自然很形象的讲解了教学内容。 其次:“任务驱动法”能够实现新课标理念。在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要求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能 力的培养。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教师提出任务,讲解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百科名片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简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是技工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减速器拆装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全真+仿真”的工作环境,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学生的机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减速器拆装评价激励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了较大区别,因此学校及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机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重要 意义。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教学(模拟)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工作任务,亦区别于常规的趣味性任务,是把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组织,形成具有职业性的工作任务。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

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明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暗线。下面以装拆zdy型减速器为例,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课例剖析 1.项目名称 拆装zdy型减速器 2.项目背景分析 减速器拆装在传统教学中略有涉及,通常先由老师讲解拆装要点,接着示范操作,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其中。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减速器拆装对机械基础的学习有很大助益。 减速器拆装是继学习轴及轴系零件、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之后的综合应用。它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运用和实际演练,又为深入学习机械基础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通过研究学习,不但要解决理论问题,还必须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和探究能力。 3.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设备:减速器拆装多媒体软件、任务书(实训报告)与引导文、机械设计手册每小组一本、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每小组一台拆卸及测量工具:活动扳手,螺丝起、木锤、游标卡尺、钢尺、内外卡钳等工具。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简单地学习信息技术、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共分四册。全套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做什么”是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任务”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步骤。“试一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理解新概念,掌握并应用有关的命令和操作。“制作心得”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组织形态,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日积月累也颇有点滴收获。 一、何为“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

2020任务驱动教学法.doc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任务驱动法的注意事项。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需要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问题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什么是任务?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的类型?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什么是任务?(1)制作一张电子贺卡(可以是贺年卡、日卡)(2)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一个电子作品,要求内容丰富、排版合理、页面美观等(3)插入一幅图形并使文字协调地环绕在它的周围(4)插入一副图片(5)为幻灯片设置背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任务)“照葫芦画瓢”。“举一反三”。“提高创新”。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④效果评价:任务的设计及设计要求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确定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操作目标一般可以确定为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三、任务要有“真实性”和“趣味性”任务要与学的活经验相结合“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四、“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六、任务设计要注重“整合性”任务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整合七、“任务”设计可用“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例如: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封闭型任务是每个学都应自主完成的任务,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没有学过的新知识,新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要求每位学都能掌握。开放型任务一般是由每个小组学共同探讨完成,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是一个电子信息作品。任务涉及的主要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是一种开放型的任务,允许学在一个较大的框架范围内自主选择和设计任务类型和任务主题。任务分析 1、要求学能使用电子表格工具针对一份完整的数据――五年内校运会田径比赛成绩做一个统计分析报告。 2、将班级同学的信息按照身高排序问题什么时候使用封闭型任务?什么时候使用开放型任务?任务驱动教学的一般过程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封闭型任务的教学步骤创设情境、引起注意、提出任务针对问题、明确思路、提示重点自主探索、领会意图、解决任务检查结果、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开放型任务的教学步骤创设情境、引起注意、提出框架共同讨论、分析框架、进行分组自主探索、积极合作、解决任务作品展示、经验交流、总结提升任务驱动法的优点 1、体现了“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2、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的学习积极性 3、锻炼学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有利于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5、有利于学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最大提高 6、有利于突破教材框框的限制,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请用任务驱动法设计“网络信息搜索技巧”的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正文】 信息技术是当今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在所有学科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阶段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必须加以改造。在以计算机作为认知、辅助教学双重工具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想比,应有更鲜明的特色。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给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讲,现代信息技术不单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得力的助手;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不再是单纯的观察演示,而是进行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学生由原来的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惟有如此,才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与意义建构。因此,信息技术课为我们提供了更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空间和舞台。本文根据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中经验,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问题。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解

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即用计算机知识完成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实际应用任务,因此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很重要。通过培训,使教师理解掌握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任务驱动的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主要内容: 一、任务驱动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2、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建构的指导思想: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明确师 生地位。 2、模式的构建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 以特定的任务为驱动。具体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和基于这个目标的若干任务进行。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学习,对任务的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提出新的任务,形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教学模型。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信息技术知识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以“呈现任务——明确(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相对稳定性,教学模式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成,有一定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它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 ——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回到教学实践中检验,不断创新发展,为教学实践服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 一、案例背景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信息技术课中广为使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尝试,所以可以利用一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对普通教学方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对比,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主题 应用普通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对比,检验教学效果 三、案例事件 在五年级上册有一堂课是教学生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在第一节给五(1)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演示软件,向学生进行屏幕广播,也就是我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观看屏幕,我按照教学步骤,打开网站,按照申请免费邮箱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讲解,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讲解完毕,学生再自己练习,练习过程中会出现比如“此用户名已存在”、“您输入的用户名不合法”等小问题,这时我就要给每个同学解释,把自己搞得很累,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只有少数同学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邮件。

因为五(1)班的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给五(2)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为了学好这门课,同学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建议和意见,但是当着我的面可能不太好意思讲,因此可以通过给我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这样一说,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我马上又指出学习的方法,一是可以在课本中找申请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同学间合作探究学习,尝试着如何去申请免费邮箱,并且看谁最早完成,给我的邮箱中发送电子邮件。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同学发来的邮件了,然后这样我不断的刺激还没有成功发送的学生,此时这些还没有成功申请、发送的学生就迫不及待的询问已经完成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全班基本上都成功的发送了电子邮件,最后我还趁着同学情绪高涨的时候,问他们在申请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一来,申请邮箱需要注意的地方基本上都涵盖在所发生的问题中了,学生们都记忆深刻。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们还在津津有味的探讨刚才的过程,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四、案例分析与启示 通过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证实

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设计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记住与掌握传授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来具体谈谈“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 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过程中,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模块,使之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

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了。 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三、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误区及浅析》 论文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误区及浅析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钟柏昌 借助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大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承办的机会,笔者对大会征集的教学案例作了一个简单统计:在73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案例中,涉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案例数竟有38个之多(其中高中11个,初中10个,小学17个),占52%。今年4月,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30位信息技术教师中,有28位表示很了解该方法,只有2位表示一般了解;有25位教师表示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1位教师表示没有使用过,另有4位教师表示偶尔使用。 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有些一线教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任务驱动’到底是猫腻还是油水?”尽管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的确存在一些误区,本文试图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一、关于“任务” 1.任务的庸俗化。将任务等同于练习,把传统讲授课的作业当作任务,如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认为这样的教学就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由此导致任务驱动异化为完成练习的汪洋,学生负担加重,反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误区在于:这些“任务”从功能(巩固知识之用)上只能称之为作业,“任务”提出的时机、教师在任务中的作用都与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相悖。 2.任务分层不清晰。任务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闭式的,各有各的作用,当前任务驱动教学中占主导的是封闭式任务。封闭式任务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任务设计的单向度,主要表现在任务设计的工作由教师垄断,缺乏学生的参与,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设计好的、不可更改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很可能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完成封闭式任务的方案往往是预设的和可供模仿的,并不需要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积极的探索,学生很容易陷入低层次的“模仿学习”。 二、关于“任务驱动教学” 1.教学目标片面化。强调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任务的完成不仅是技术上的操练,还有对信息文化感受与内化的要求。 2.教学评价的简单化。重视任务完成的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忽视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重视“成品”的评价,忽视“半成品”的评价;重视优秀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褒扬,忽视不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更适合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本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教学实践,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予以总结,并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电工应用 2012―2014年是平顶山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校的关键时期,在整个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改革也有了新的跨越。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尤其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作为一名电工专业课教师,笔者受益匪浅,下面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简单阐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适合动手能力强的电工、车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等专业,以任务驱动学生参与学习,从而能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扮演的是一位传授“之乎者也”的老先生,同时,教师处于整个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对实践性很强的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只对知识进行讲解,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者。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很强,同时学到的也只是理论知识,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扩展和应用,从而导致毕业后走进企业会举步维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不受限制,不受束缚,使大家亲身体验到任务实施的全过程。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网络视频随处可见,教材繁多,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是授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如果按传统模式讲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技工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听从和“copy”。 3.注重整个课堂的活跃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只有测试了才知道,到底听没听,懂没懂,以此学到的都是死知识,不会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教学过程的活跃性和动态性,这就对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

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基本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

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三、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五、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简单地学习信息技术、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共分四册。全套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做什么”是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任务”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步骤。“试一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理解新概念,掌握并应用有关的命令和操作。“制作心得”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组织形态,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 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日积月累也颇有点滴收获。 一、何为“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要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要点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本文针对该教学法中有几个关键点:任务的设置问题、课堂的组织问题、任务的评价问题,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置;课堂组织;任务评价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见,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以往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任务设置的原则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一)任务要吸引学生 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它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开设了初中课外活动课,我对选择《小报设计》这门课的38个学生进行“为什么选择这门课的调查?”的发现:认为对将来有帮助的有8人,觉得感兴趣的有9人,为了拓展知识面的占6人,三项加起来占60.5%,有的学生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不学好计算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为了使用的要求作为老师就要利用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任务吸引了学生,他们才会主动的去学习. (二)任务要分层次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 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信息技术》课的每一章都有其完整的教学内容,如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都能够设计成一个系统的任务,各个子任务只要一结合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任务。这个完整的大任务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