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之外的社会:事件的社会学意味

结构之外的社会:事件的社会学意味
结构之外的社会:事件的社会学意味

结构之外的社会:事件的社会学意味

【摘要】社会学所把握的社会,经历了最初形态学意义上的有机体隐喻和类比,并在随后的发展中具体化为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社会学理论。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学确立了以结构研究来把握社会的基本方式。形成了一种结构化的社会观,以结构化的形式来把握我们所生活的整体世界。随着一种事件研究的兴起,本文从社会学结构研究的历史出发,探讨传统和主流社会学之外的以事件来把握社会的社会学方法及其社会学意味。

【关键词】事件;事件研究;结构化社会;社会学;社会观

所有的社会学研究,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在使用抽象的术语或者直观的经验描述我们所处的社会时,都包含一种社会观的基本表达。作为一种关于社会的想象,社会观表现为研究者对社会的整体性把握和理解。古尔德纳以“背景假设”(background assumption)这一方法论工具来概括所有社会学理论的出发点,即社会理论背后对人和社会所做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蕴含在理论之中,但是却可能并不被提及(Gouldner,1970: 29-36)。比如对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假设、对社会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假设、对社会问题能够自我修正与需要预期干涉的假设、对人类行为是否可预测的假设等等。关于社会的基本假设作为理论的出发点,蕴含了研究者把握社会的基本方式,是研究者社会观的表达。

社会学自古典时期开始,便追求一种结构化的社会观,将系统、结构和动力视为描述和分析社会的首要目标。结构化的社会观生产了诸多成果,并且拥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但是这种以系统、结构和动力来把握社会的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由此带来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不平行发展;比如一般化理论以结构化的社会观来把握社会,由此造成社会理论的泛化、抽象化和空洞化,并且经常会陷入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这样的认识论困境中。它甚至会造成这样的后果,社会学知识或者理论越发达,它离我们生活的社会就越远。

那么是否存在结构化的社会观之外理解社会的方式呢?本文通过探寻社会学这种结构化社会观的历史,尝试探讨一种以事件来把握社会的基本方式。虽然事件之于社会学是一个边缘化的概念,因为科学追求是这门学科的最初的目标,事件仅仅被当作了一种社会的表面现象和特殊现象,无法受到社会学的重视。透过现象的表面,把握其背后的规律,寻求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解释才是社会学所感兴趣的目标。但是在当代,在社会学的结构化社会观面临困境之时,一种事件化的社会观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

一、社会学如何把握社会

鲍曼在谈到社会学家如何实现社会学的想象力之时,使用一个冶炼矿藏的隐喻,来概括社会学家的工作——经社会学想象力加工的材料是人类的经验,最终产品(社会事实)是从这些经验矿产中提炼出来的金属。虽然化学物质本身不能揭示经验的构成,产品的内容在熔炼过程中被分成有用的和废渣,它的形状也依靠模具(我们的认知结构)来实现(Bauman,2006)。在此之前,以符号互动论著称的社会学家布鲁默在反思社会学理论失败时这样总结到——在社会理论的文本中,主要是对先前理论框架的检验,加入一些新的观点和讨论,或者将旧观点用新的术语翻译出来。新概念的增加也仅仅是对其他理论反思的结果而已。并且,那些来自它自身经验世界之外的影响,对社会理论影响巨大——有机体的类比、进化论和物理主义的教条、本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条件反射的教条。对经验世界而言,社会理论仅仅是用这些模式来阐释世界,而非对经验事实的收集以验证理论本身的符合程度(Blumer,1954)。更早的时候,有学者批评孔德对社会所做的动态和静态的划分,认为它们更多的是出于逻辑和方法论上的意义,换句话说,这种划分的主观性强过了客观性,是意识强加给客体以呈现客体的分类工具(Small,1895)。

综合鲍曼等人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从对社会进行观察研究到生产出最终的社会学知识,认知结构作为冶炼经验矿藏的模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鲍曼那里它决定了对社会事实这一最终产品的提取和冶炼,其形状也由认知框架这一模具所决定。在布鲁默对社会理论不满的表述中,他认为社会理论受到的影响来自那些各式各样的冶炼模具,从有机体的社会类比到精神分析与心理学的教条,直接从经验世界中获取的养料却少得可怜。鲍曼和布鲁默共同强调了认知框架的重要性,作为一种铸模,它决定了社会学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形态。不同之处在于,布鲁默强调了这种对观念结构依赖并漠视直接经验土壤的消极后果。社会理论以各种模式和框架来阐释这个世界,它和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相差甚远,至少在经验层面上二者缺少互证。斯莫更是直接质疑,这种以主观性概念对社会的理解,所呈现的并非是真实客体,而仅仅是一种分类工具的表达。

对社会学而言,理论和经验研究之间一直以来便存在着张力,二者之间由于缺少整合甚至成为了“社会学的家丑”(scandal of sociology)(Goldthorpe,2000:2)。如何修补二者之间的裂痕,架设起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的可靠桥梁成为一件有意义,同时又充满了挑战了任务。但是,当社会学从各种概念框架出发,特别是早期受到自然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从生物学或者物理学的角度出来把握和理解这个社会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社会学是否把

握住了动态的社会,抑或社会学所描述的社会是否真的就是那些概念和框架之下的结构化的社会,它们是否捕捉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本体论的问题。社会学的认知和生活世界的现实之间的差异或者相符程度是社会学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

吉登斯曾聪明的使用“社会学的双向阐释”(double hermeneutic)来弥补社会学认知与现实之间的裂痕,认为二者之间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社会学用各种理论和框架来阐释和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与此同时,这种对生活的解释反过来成为社会的构成,影响我们的行动。在生活世界的经验矿藏中提炼金属的过程中,以各种概念和框架构成的铸模决定了社会学产品的最终形态,并且在提炼中完成了对有用和无用的取舍。鲍曼描述了一个单向生产加工的过程,毫无疑问,用以冶炼和生产的铸模会随着时间与矿藏的变化而发生调整,理解社会的概念和框架本身会随着理论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社会学家一直都在追逐难于捕捉的社会(elusive society),这是一个研究者置身其中的社会。对社会的追逐同时也是对自我的追逐,因而它容易陷入一种自我指涉的困境之中。斯莫所强调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划分在这里也失去了意义。在社会学的结构化社会观中,社会学正是从系统、结构和动力出发来把握生活世界,将其抽象为结构化的整体社会。系统、结构和动力不仅是社会学的认知框架,同时也是社会学的认知结果,它们构成了社会学把握社会的基本形态。那么社会学的结构化社会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结构化的社会观

回顾历史,社会学对社会的把握自孔德之始便将整体性作为自己的追求。斯宾塞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达尔文主义者,强调社会是一个存在分化和整合的有机系统。这种社会与有机体之间的类比反映了社会学古典时期的自然主义思维,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借鉴与模仿。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这种理解一度给社会学带来很大的声誉。社会被想象成病人,社会学家被想象成医生,诊断与治疗成为社会学的主题。

系统、结构和动力构成了社会学古典时期关于社会的核心理解。整体性的社会系统如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孔德的社会动力学即是关于社会发展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结构化的社会不仅是一种形态学意义上的社会理解,如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孔德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协调如取得的社会静力学学说,同时它还表现为社会在个体身上的在场,因而从文化规范角度来理解社会成为可能。在涂尔干的论述中,社会事实好像是铸模,我们的行为必须由此铸造出来(涂尔干,1998:48)。社会的动力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家试图理解的目标,对动力的把握意味着对规律的获得,对规律的获得保证了对社会做出预测的可能性。在吉登

斯对19世纪社会学三大传统的论述中,他认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总是倾向于将驾驭社会变革的动力归结为一种单一的方式(吉登斯,2000:9)。从孔德经斯宾塞到涂尔干,他们都极为重视功能主义,分化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在韦伯的论述中,理性化成为社会摆脱传统步入现代性铁笼的不可逃避方式;对马克思而言,社会的巨大变革正是以商品化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渗透进了所有的生活领域中去的结果。

进入现代时期,结构化的社会观仍占据社会学的核心舞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完成了对旧有理论的宏大综合,其AGIL理论模型从形态和动力上揭示了社会的运作机制。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结构功能主义开始受到各种思潮的反叛。60年代的全球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冲突取代了均衡,现实取代了乌托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开始丧失解释力,其宏大的理论特征也一度被当成了一种缺陷而受到指责。但是,帕森斯的理论综合尝试诟病虽多,却为结构功能主义之后社会学的多元化和再次综合创造了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帕森斯之后的冲突理论与其说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反叛,不如说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补充。并且帕森斯之后仍不乏宏大理论综合的追求者,例如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因而,结构化的社会观不仅是社会学古典时期的遗产,同时也是社会学现代时期的主题。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关于社会有机体隐喻中去,系统、结构和动力分别构成了社会的身体、骨骼和运行方式。至此,一个关于社会的整体性理解跃然纸上。这种关于系统、结构和动力的“宏大叙事”构成了古典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基本想象。在系统、结构和动力这三个概念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概念是结构。因为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形态,同时也包含了对动力机制的描述。

结构这一术语是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它不仅可以表示一种思潮和方法,同时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众多的理解方式使得这一概念充满了不确定性。在社会学中提及社会结构的时候,结构不仅成为制约行动的文化规范的代名词,同时它还具有形态学上的意义,社会本身的形态被理解为一种结构,这种形态学意义上的理解构成了社会学把握社会的一种基本形式。当我们强调社会学结构化的社会观时,必然是从社会的系统、结构和动力三个方面加以说明。赫尔(Heer)认为结构可以定义为由不同部分共同联系而构成的组织化的躯体(organized body)。在社会学中,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组织化的躯体可以理解为与之相符的作为整体的社会(转引自Crothers,1996:15)。事实上,结构的这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形态学上的理解。将社会结构理解为一种组织化的躯体,从而把握住整体化的社会,社会结构也具有了系统的整体性含义。与此同时我们

又不能脱离动力来谈这种组织化的躯体,历史上对孔德所做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划分的非议,认为社会发展和进化的动力研究,显然不能脱离对孔德所谓社会静力方面的各种社会组织、制度和结构的研究。并且在研究社会结构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略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除了形态学的理解,社会学中的结构还被理解为社会行动的铸模,那些对社会行动起规范性限定作用的力量。它既被理解为集体意识的产物,又被理解为社会文化规范的价值表达。一些民族学的研究学者则走得更远,他们认为“社会结构”是量化(quantification)的基础。福斯特这样写到:文化通常被我们称为定性方面的社会事实。那么结构这一概念更适用于和社会事件或者组织这样的社会现象相联系,并做描述性和定量的分析(转引自Gurvitch,1955)。结构在福斯特的理解中已经具备了过程和计算的特征,它表现社会中反复出现的一种模式,一种可以经过数字化来描述的过程,是社会科学应该把握和研究的社会规律。

今天我们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大致可以归为三类:首先,将社会结构理解为社会的形态,即一种的结构化的整体形态;其次,将社会结构理解为社会的运行方式,结构意味着构成社会整体的部分所具有的各种关系模式;再次,社会结构还被理解为对人们社会行动构成制约的各种约束性力量,在涂尔干的论述中,它表示人类行动的“铸模”,在帕森斯的论述中则表示社会的文化价值规范。

三、结构的吊诡与事件的可能

结构化的社会观是社会学古典时期的遗产,同时在社会学的现代时期仍然成为主题。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首先遭到了符号互动论的质疑,随后的常人方法学更是直接宣称,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特别是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并没有捕捉到我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因而它们提倡社会学的研究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入手。符号互动论强调行动者对情境主观化理解的重要性,常人方法学则认为日常生活中那些未经申明的规则与共用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都瞄准了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社会学理论在微观领域的不足,试图从微观层面出发,对社会做出一个新的解读。这种弥合宏观主义和微观主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做法,经常会陷入元理论的认识论困境中去。

相对于米尔斯的激进尝试,对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概念崇拜的彻底否定。默顿提出了一种相对温和的策略,试图用中层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做出调和,认为社会学理论有时候需要关注“细小却又必要”(minor but necessary)的问题,既能接受经验研究的检验,又能在理论上有所发展。默顿的尝试不仅是在修补社会学宏观理论与微观事实之间的裂痕,同时

他也在修补社会学理论对社会的框架化和概念化理解,由此造成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的裂痕。

结构化的社会观作为主流社会学把握社会的一种方式,运用在其理论和方法论的实践中。我们并不能将社会学遭遇的认识论困境和理论与经验研究之间的裂痕归结为这门学科结构化社会观的后果。社会学也没有放弃通过其他途径来捕捉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努力,并做出了各种尝试。一方面,社会学需要对旧有的理论进行总结和突破,发展出新的解释社会的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反思自己,结构化的社会观建立了一个抽象的社会图景,对内而言缺少共识并遇到各种认识论困境,对外而言则使得社会学散失听众,其结果只能是社会学离社会越来越远。9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论坛》(Sociological Forum)专题讨论了社会学的问题与困境,并以“社会学出了什么问题”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改善社会学的公众形象成为一个核心问题,认为社会学需要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为大众进行写作(Seperson, 1995)。随后有呼声认为更多的社会学家应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以此改变社会学在社会中不可见的状态(Gans,2002)。并且今天社会学已经开始追求一种公共的定向(Burawoy,2005)。

传统主流社会学描述的社会,无法和公众理解的社会对接,前者描述的是一个抽象的系统,拥有复杂的结构和难以把握的动力。相对于一个概念化的社会,后者理解的社会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世界。由此造成了社会学越发达,所生产的知识越专业,它离公众生活的具体世界就越远。何况社会学理论使用新概念和新话语来重新解释社会时,更大程度上是对旧有理论的检验,用新概念将旧观点重新翻译(Blumer,1954)。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对帕森斯批判的狂潮中,达伦多夫曾认为社会科学的一些概念在可用性上存在局限,并且这些局限往往受到了忽视,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了“社会学人”(sociologicalman)的信仰,这些人和有血有肉之人存在天壤之别。帕森斯首当其冲,是这种的缺少血肉的“社会学人”的典型代表。达伦多夫的看法固然是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认为后者陷入“社会角色”、“社会行动”、“系统和均衡”这些概念之中无法自拔,对冲突视而不见(Dahrendof,1968)。在结构功能主义已经式微的当代情境之下,达伦多夫的论述带给我们另一种启示,这种启示同时也为社会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有血有肉?

主流社会学所把握的结构化的社会,是一个试图寻找其规律却又难以捕捉的社会,和公众理解的社会相比,后者理解的社会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具体世界,它表现为具体时空情境之中所发生的一切,这是一个由事件堆积的社会,事件本身构成了社会的血肉(相对于社会结构的骨骼形态而言)。公众以事件来理解世界并以事件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心理学家将其称

为“事件认知”(McCabe & Balzano, 1986)。此外,当一部分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学为小人物服务,桥接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结构的巨大裂痕,消除小人物面对冷漠抽象的社会结构时存在的不安全感,完成从个人困扰到公共议题之间的转化(Mills, 1959),事件毫无疑问具有重大的社会学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事件为对象的社会学研究开始在西方兴起,并且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参与其中。此文所述的事件研究,包含以事件为对象的各种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前者以叙事研究为主要代表;后者则试图将事件纳入自己的分析视野,进行量化的分析研究。众多社会学家都试图对事件做一种模型化的分析和表达,并将这种模型的建立作为量化研究中因果分析的新方法(Allison,1984; Yamaguchi,1991; Blossfeld & Rohwer,2002)。不管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事件赋予了研究过程一种情境性,因为事件本身便是在具体的时空情境中得以展开。而情境性的获得,有望将社会学从描述一种不可见、无时间和抽象化的社会中解放出来,回归真正的社会。

四、迈向事件化的社会观

社会学的认识论旨趣决定了事件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作为一种具体时空情境中出现的特定的社会现象,历史学一直将事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社会学在最初科学追求的刺激之下,终极目标是探寻社会的普遍规律。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同时也成为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学科界限。事件受到忽视和社会学两项传统有关:首先,事件具有微观性,正如布罗代尔所言“事件如尘埃”。社会学在最开始的古典阶段总是以宏大叙事作为自己的目标。孔德关心实证主义来统领所有的科学,并将它作为科学发展的最后阶段;涂尔干作为实证主义的实践者,将在工业主义背景下实现社会整合当作自己的目标;马克思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视为历史线性发展的动力,并赋予无产阶级未来主人的角色。再看看关心细小事件的西美尔的命运,他在有生之年被排除在主流社会学之外,除了犹太身份,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他对微小事物表现出的关注,和他同时代的社会学家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其次,事件具有过程性,很多时候无法被社会学家在现场所观察到,没有人能预测事件何时发生和如何发生,社会学家面对的往往是已经发生的结果而已。这对于强调科学和实证方法,并尝试通过发现规律来做出预测的社会学而言,将预测悬置,对多变和无法把握的事件保持沉默是社会学家维护社会学科学性的明智做法。

尽管如此,当社会学遭遇困境无法突破时,需要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寻求转向和重新定向。社会学的这种反应,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本身发生了变革,需要形成的认识,如互联网的崛起,

对社会空间和社会行动的重塑形成了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是社会学寻求突破创新的努力,旧有的各种理论和认识论困境形成的两极阵营已经被多元视角所取代,因而那些过去曾经被否定的东西,或被重新重视,成为创新的理由。

在社会学中,和事件最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叙事。社会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一个“叙事转向”的时期,对建立叙事社会学发出最强烈呼声的是麦因斯,麦因斯认为社会学曾经错过了建立社会学叙事特征的机会,在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受到挑战的情况下,社会学“叙事时刻”已经到来(Mains,1993)。理查德森探讨了叙事和社会学之间的历史,指出叙事在过去曾受到排挤,而今社会学必须重新重视它(Richardson,1990)。弗兰佐西在谈到社会学为什么应该关注叙事时认为,专注于解释说明而不是描述是社会学的座右铭,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但是仅仅关注相互联络的系统,却未必能超越描述本身(Fronzosi,1998)。中国学者也对此做出了反应,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出发,应星认为叙事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应用,可以克服韦伯所谓的社会学为方法而方法的“方法论瘟疫”(应星,2006)。孙立平等人提倡一种“事件过程”研究的社会学,以避免主流社会学“制度结构”研究单纯从静态方面把握社会(孙立平,2001;谢立中,2007)。

叙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对事件的一种故事化表达,故事形式是叙事的主要特征。因而它也常常被视为一种质性研究,同量化研究中对生活经验的数字化表达相对。然而,作为质性方法的叙事并不是事件研究的专利,事件所具有的过程性特点,受到了量化研究者的重视。因为除了追踪研究,传统的定量研究在社会中的实践仅仅是对某一个时点的选择,并不具备过程性的特点。事件的过程性特点,在质性研究中,通过叙事来表达,因为对事件之所叙,依循一个时间逻辑。在量化研究中则通过时间变量来描述事件的不同状态。在定量研究者看来,事件一定意味着一个“现在”和“过去”的分离(disjunction),在某一时刻发生了质的变化。事件被当成一种长时段的数据被用以定量的回归分析(Allison, 1984:9)。国内学者李强使用生命历程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中国人生命历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的变化,来揭示中国社会特殊的体制变迁。其中事件史分析(Eventual History Analysis)在生命历程研究中的应用,被看作是理论视角与统计方法的结合(李强,1999:11)。

所谓“叙事时刻”的到来与克服为方法而方法的“方法论瘟疫”,关注事件的叙事研究旨在开创一条与主流实证主义研究取向不同的道路,不仅是方法上的,同时也是对象上的;在定量研究中,事件被视为需要再次分析的原始资料,并且克服了传统的问卷或者访谈只能选取一个特定时点的不足,甚至能弥补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的裂痕。既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把事件纳入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它们对社会是如何假设的,它与结构化的社会观

有何不同?

相对于结构化的社会观以系统和结构来把握社会,事件化的社会观直接从事件出发来把握社会。前者用系统、结构和动力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社会,不仅是出于形态上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社会背后规律的探寻。事件化的社会观并没有将社会视为一个抽象的“组织化躯体”,事件本身成为了社会在场的一个证据。结构化的社会观关注的虽然是抽象和宏大的社会系统,但是事件化的社会观并不拒绝社会结构。在生命历程研究中,事件本身被当成了社会发生结构性变革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桥接了个体和社会结构与历史之间的裂痕,是社会学实践其“社会学想象力”的可靠出路。叙事研究同样通过小事件来揭示大结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再孤立的个体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史。它在更大的层面与社会和国家相连。一方面,个体无法摆脱自己的社会属性,一生必须经历各个向度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社会为所有行动的展开提供了舞台和道具。因而研究者在描述事件的同时,也在呈现当时社会结构的面貌。尽管对结构的揭示在一开始可能并非研究者的主要目标,但因事件本身具有的结构性背景,它始终是以社会为情景发生的,因而对事件的描述同时也是对社会结构的揭示。

综上所述,以事件为研究对象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共享一种事件化的社会观。在主流社会学结构化的社会观在面临困境和挑战的情况下,它需要在整体与个体、宏观与微观、静态和动态之间做出各种调和。并且这样的社会学越发达,它离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越远。正如理查德森在探讨社会学与叙事时提出的疑问:我们是否能建构这样的社会学,有生命的叙事取代了不可见、无时间和抽象化的“社会力量”(social force)的叙事(Richardson,1990),社会力量在这里同时也是对行动形成制约的社会结构。今天,当社会学呼吁自己迈向实践,并回到“社会的”社会学(肖瑛,2006),一种事件化的社会观为社会学实践其想象力开辟了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迪尔凯姆,E. 1995.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 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吉登斯,A.2000. 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李强等.1999. 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孙立平.2001. “过程一事件分析”与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洞察[C]∥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谢立中.2007.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肖瑛.2006.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J]. 社会(5).

应星.2006. 略论叙事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及其限制[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3). Allison, P.A.1984. Event History Analysis: Regression for Longitudinal Event Data, SAGE. Bauman, Z.2006. Chasing Elusive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vol. 18 (3).

Blossfeld, H.P & Rohwer,G. 2002. Techniques of Event History Modeling.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lumer, H. 1954. What is Wrong with Social The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 ol.19 (1). Burawoy, M. 2005.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address: For public sociolog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 ol.56 (2).

Crothers, C. 1996.Social Structure, Routledge.

Dahrendorf, R. 1968.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ronzosi, R. 1998. Narrative Analysis-Or Why (And How) Sociologists Should be Interested in Narrativ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 ol. 24 (1).

Goldthorpe, J.H.2000. On Sociology: Numbers, Narrativ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urvitch, G.1995. On Some Deviat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Structure , Sociometry and the Science of Man, V ol. 18 (4).

Mains, D.R. 1993. Narrative’s Moment and Sociology’s Phenomena: Toward a Narrative Sociology,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 ol.34 (1).

McCabe, V. & Balzano, G. J. 1986. Event Cogni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ichardson, L. 1990. Narrative and Sociolog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V ol.19 (1). Seperson, S.B. 1995. What’s Wrong with Sociology? Its Public Image, Sociological Forum, V ol.10 (2).

Small, A.W. 1895. Static and Dynamic Sociolo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 ol.1 (2). Y amaguchi, K. 1991, Event History Analysis, SAGE.

我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二)

社会学的想象力<二> 臧新宇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029069) 摘要:当今的世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与人交往的格子化,物质与精神的分离的几大危机。这些分崩,犹如八边塔的典故一样,限制着人类的向上流动。而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被结构的危险。破而后立,这也可能预示,更高层次的整合,人类社会整体性的升华。 关键词:分合、自然、物质、信息、能量、危机、展望 引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现在主流认识世界里。“分”似乎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标志。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采用,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范围进一步扩大,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在甚嚣尘上的消费主义中,多元不重复。已经成了市场繁荣、乃至生活幸福的共时性标志。个性之中,蕴含着共性,物极必反。现在社会的诸多死结,越发预示着打通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的几大危机 一、人的离家出走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也自然的一部分。社会是人活动的产物,是人生活的特有环境。普遍的价值观认为,人是在社会中生存而非在自然中生存,所以自然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大概就是动物世界。 然而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是次要矛盾。而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是次要矛盾。自然对于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正如斯宾撒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自然的因果关系中。 尤其是近年来无数事实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一点。 北京的雾霾,黄河上的死猪,福岛的核危机,H7N9病毒的蔓延。而在更深层次上,体现在生老病死对于人的制约,是天之道中的有余和不足.所以社会保障所面临的至少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两个层面的问题。而且,我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更加根本的矛盾。物有本末,时有时终,之所先后而尽道焉。人的行为,往往是与自己对于事务价值的判断相一致的。环境问题的频发,也提醒着,越发孤立且异化的人们并没有把自然放在足够的高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类社会与天,与自然是统一的。比如王字,是三横

社会学基本原理

社会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二、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 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 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 三、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 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四、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 五、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2、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 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 3、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 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 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 第二章、社会结构 一、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二、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 三、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 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 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是一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行为模式。 3、是人们对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4、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角色集: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四要素分析方式的形成 1.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视角 社会学以“协调、稳定”作为本学科研究社会关系时的特殊视角。社会学通过通过研究人们构成相互关系过程中,社会行动者之间整合或出现冲突的规律、解释社会运行中社会关系的协调、稳定。社会之所以出现秩序会因为人们按照相应地位上的角色发生社会行为。 2.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结构和互动行为。社会结构是以群体、组织、制度、文化等方式存在的、长期以来形成的、外在于个人的社会关系模式。互动行为是以“个人行动”形式存在的、互动过程中个人的行为方式。“内心需要、心理动机”是支配个人行动的重要因素。 3.社会学的两大流派 (1)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特点,社会观上,将社会看作是客观的事实构成的实体。方法论上,主张用其他的社会事实解释被研究的社会事实。具体方法上,测量相关社会事实的具体状况,用数据作出解释。功能理论和结构理论是属于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的理论。 (2)人文主义社会学 人文主义社会学的特点,社会观上,将社会看作只是一种“名义”。方法论上,主张理解行动主体的动机和意图等主体性意涵。具体方法上,深度访谈或共同生活以体会行动主体的内心意涵。 4.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1)功能理论 社会学的功能理论是受启发于“生物有机体理论”。功能理论是最早的一个社会学理论,它主要是研究精神、文化去解释政治经济。它主要从经济活动(满足整体体的物质性需要)、政治活动(满足整体对经济活动秩序性需要)以及精神文化活动(满足整体的价值观一致性需要)三个方面来解释“社会的整体需要”与“部分的功能”。在这里功能理论强调的是共享的价值观。 (2)结构理论 结构理论是指一定生活共同体或活动共同体内部的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结构理论强调位置以及人们之间联系的方式,其基本视角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而连接主体的四种纽带是物质利益、情感、传统或规则、道德价值观。社会结构有四种类型即经济要素主导的社会结构、政治要素主导的社会结构、社会要素主导的社会结构、文化要素主导的社会结构。 (3)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主要是讲控制“稀缺资源”,拥有“权力”的统治群体“被统治群体”之间的冲突。其中社会冲突是一种常态,其持续时间长短与冲突的激烈程度有关。不平等是产生冲突的基本条件。冲突产生的两个原因。一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统治的合法性予以撤销”;二是魅力型领袖的出现和作用。 (4)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认为,所谓“社会”,是个人内心关于社会行为、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并不存在某种外在于个人的所谓客观存在的、实体性的“社会”。

当代社会问题——浅谈社会歧视

浅谈性别歧视 随着中国第一例就业性别歧视案原告的胜诉,性别歧视又一次被媒体推向风口浪尖,大众群体又一次对当今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探讨和研究。 什么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指在关于性别上存在的偏见,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但也可用来指称任何因为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 然而性别歧视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首先是两性之间心理和生理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行为和脑力上。其次是两性之间的社会差别。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差别,主要是借助于人类学的成果,即交叉文化的比较的研究·。若所有文化背景下的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各自的同一性,则我们可以认为两性差别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相反,则是由社会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这种差异。交叉文化的研究的结果值得让人深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都是男性处于统治地位,但也有在另外一些国家依然出现颇有成就的女总统、女首相、女部长等等;尽管在大多数科学研究领域中男性遥遥领先,但在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中依然有像居里夫人等杰出女性。尽管从数量上来看优秀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不平衡,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是值得人去思考。在现在的社会中,大多数人认为,男性是要在外面工作养家的,而女性则是在家中做家务,但也有很多女性一样是走进社会,从事各行各业,并且有的女性不管婚前还是婚后依然选择参加工作,追求自己的自由。交叉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作用的影响。 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差别最终让人推导出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偏见,在性别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性别不平等的结论。性别不平等由此作为一种貌似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精选.)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李登昕20172212010 读这本书之前上网查看这本书的书评以及读后感,大部分人都已苦涩,难懂为开头,的确,《社会学的想象力》并不像市面了流行的一些小说简单易懂,甚至可以达到一目十行的效果。初次翻开这本书不得不承认,书中部分内容有点难以理解,但是细细精读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意境,以及作者对社会的那种批判。作者批判宏大理论,批判以方法论为主导的研究,批判科层制的学术体系令研究者异化。他倡导将个人困扰推及公众议题,要求超越琐碎的小情境,扩展历史视野。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个体与历史、社会,从来都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我们应该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个体的体验与学术的思考,应该达成一种融合与互动,而不是割裂,这才是值得过的学术生活。 通过阅读本书使我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一种自由转换视角的能力,由此认识整个社会。但他强调的其实是一个高度建设性的问题,即人如何参与社会历史进程?更本质地,人如何成为历史的主体?这是社会研究的一条基准线,尽管不需要时时显露,但却是人文想象力的起点,也不仅是社会研究,就像自我科层化不只在学院。本书关于理性和自由那章,尤其是没有理性的合理化,以及吉特林写的后记都值得重读。回到当下,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正在挣脱“研究”甚至是“想象力”的把握,以前所未有的流动性,不仅是“人的迁徙”,

还有观念与认知范式。 米尔斯批判了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宏大理论,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象经验主义,批判了唯方法论的研究,批判了社会学发展的科层化趋势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用主义。米尔斯强调要重视社会结构和历史,以及珍视的价值所面临的威胁,关注个人困扰和公共议题。方法以实际为准,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 本书开头部分作者提出,大多数人之所以对于生活中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困扰感到焦虑茫然,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个人生活进程与社会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构性变迁联系起来。在现代化工业社会,人们分外注重自我意识,然而大众创造历史的进程却远远超出一般个体依据价值判断调试自身的能力。如果一味在新旧思维方式的断层中进退不前,那么整个社会有可能陷入道德危机。作者认为人们需要一种心智来挽救现状,即: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看清社会现象间的联系乃至全貌。他将这种心智命名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拥有社会学想象力的学者通常定位于三类问题:社会结构、社会历史、人与人性。他们具备从一个视角转换到另一个视角的能力,根据特征归纳类型、探索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对整个社会及其组成部分的充分认识。如果个人的困扰无法在其所能获得的机遇范围内找到解决办法,即这方面的社会机遇结构解体,那么个人问题就要上升为一个公众论题,我们就有必要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超越个人环境变化从而理解这些变化。 社会力量巨大但本身不受约束,个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异化,笼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摘要:社区这一概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学者对之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纷繁复杂的定义导致了理论上的误识与现实的实践困境。基于此,笔者试图在当前中国社区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复归滕尼斯的社区命题,对社区做出较为涵盖式的廓清,进而避免了因为社区概念的误导而带来现实践行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概念共同体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区概念的廓清则是社会学研究之社区部分的基础任务之一。“社区”概念从形成起至今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及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界定“社区”。以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百种。笔者认为,致使这种定义混沌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界定社区概念的标准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者为了进行领域性研究的视角局限而阻碍了社区概念的普适性界定的形成。理论上的误识又间接导致社区概念在实践演绎中的误用,然而,实践中社区的不断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理论研究的趋向。因此,在诸多表象为冲突的经验诠释中,寻求一种共识的经验概括直至形成统一的命题表述是理论研究的必须。本文试图从社区概念的界定历史与趋势,结合我国社区以及发展研究的实际需要,尝试对社区概念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廓清。 一、社区概念的经典表述 在欧洲社会学研究领域,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谈社区,都要复归滕尼斯对于社区的首创性认识。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裴迪南德·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滕尼斯认为社区应是以情感为主导维系的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的人性化团体。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R.E.帕克是最早将德文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成英文的Communityand Society。1936年,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强调社区的地域性以及群体性。 基于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境遇,国内诸多学者也都对社区的概念作了常识性的概括。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燕京大学的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将“community”一词翻译成“社区”,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我们可以理解为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同时,郑杭生指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也集中关注社区的地域性与群体性。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阐述的问题深刻,对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的生存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安和冷漠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有关价值和威胁等问题还提不到日程上来,更不必说什么明显的社会科学问题了”,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情况就不同了:“价值既不是普遍公认的价值,又不是普遍被感到受威胁的。许多个人的不安状态无以明确表达,许多公众的不适状态不再成为社会问题。……不安状态和冷漠状态正是我们时代的根本特征。” 当今“人的首要危险”就在于当代社会本身难以驾驭的力量,同时伴随的是造成异化的生产方式,政治统治的控制技巧,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一句话,人的“本性”以及人的生活条件和目的所发生的普遍性的转变。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没有沿着传统社会学思维方式,而是一反常规,独辟蹊径地提出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备一种心智的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当时,这一全新的思想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突破社会学理论平面化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米尔斯指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三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历史理论,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混淆;二是倾向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性理论;第三个倾向是对当代社会问题和问题的经验研究。 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他的思考方式。如: 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研究,其过程必须是从事件和历史以及这两者在社会中相互交错等问题出发,而最后又回到这些问题中去。 1、一个特定社会的整体结构是什么?其中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它们又如何相互关联?该社会的结构和其他社会的类型有何不同?该社会结构中的每个特性对于社会结构的延续和变化起着怎样的作用? 2、该社会在人类历史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发生变化的机理是什么?在人类整体的发展中占有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我们所考察的每个特征都联系于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特征是如何影响历史,又如何被历史所影响的?而该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和其他时期有何不同?创造历史的根本方式有哪些? 3、该社会和该历史时期中哪类人占了上风?哪类人将占上风?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挑选和组成的,是如何得以解决或受到压迫的,又怎样变得敏锐或变得迟钝的?观察该社会、该历史时期人们的行为和性格可以揭示出哪种类型的“人性”?所考察的社会中每一个特征有怎样的“人性”涵义? 其中的思考层次性多么清晰,逻辑明确,值得借鉴。 “人只有把自己放进他所处的历史时期里看待,才能理解他本人的经历,才能评价他自己的命运;人只有了解所有和他有关的人的机会,才能认识他自己的机会——这种观点是社会学想象力的首要成果。” 以我的理解,米尔斯认为个人必须了解历史,从而理解社会和处于社会之中的自我,并通过这种了解来决定什么才是个人的价值观。有了这种理解,个人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中,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生活。通过这种参与,他就可以解决“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从而解决“坏境中的个人困惑”。按照米尔斯的理论,每一个个体都是都必然要去参与,社会也需要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

1.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 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 答: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 1.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对个人)、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的支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非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 5.社会分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竞争加剧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产生。 (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强等。 6.自杀的社会类型: (1)利己型自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更高,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自杀是在社会组织高度整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生的自杀) (3)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自杀) (4)宿命型自杀是由于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无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人们,如年轻的丈夫、五子女的妻子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齐美尔 1.社会几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人数和群体规模的增大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生改变。 (2)社会互动的距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 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文化的概念: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三、韦伯 1.理想类型:一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而精确的概念体系。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社会学的想象力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Chapter One: The Promise C. Wright Mills (1959) Nowadays people often feel that their private lives are a series of traps. They sense that within their everyday worlds, they cannot overcome their troubles, and in this feeling, they are often quite correct. What ordinary people are directly aware of and what they try to do are bounded by the private orbits in which they live; their visions and their powers are limited to the close-up scenes of job, family, neighborhood; in other milieux, they move vicariously and remain spectators. And the more aware they become, however vaguely, of ambitions and of threats which transcend their immediate locales, the more trapped they seem to feel. Underlying this sense of being trapped are seemingly impersonal changes in the very structure of continent-wide societies. The facts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are also facts about the success and the failure of individual men and women. When a society is industrialized, a peasant becomes a worker; a feudal lord is liquidated or becomes a businessman. When classes rise or fall, a person is employed or unemployed; when the rate of investment goes up or down, a person takes new heart or goes broke. When wars happen, an insurance salesperson becomes a rocket launcher; a store clerk, a radar operator; a wife or husband lives alone; a child grows up without a parent. Neither the life of an individual nor the history of a society can be understood without understanding both. Yet people do not usually define the troubles they endure in terms of historical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 The well-being they enjoy, they do not usually impute to the big ups and downs of the societies in which they live. Seldom aware of the intricat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atterns of their own lives and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ordinary people do not usually know what this connection means for the kinds of people they are becoming and for the kinds of history-making in which they might take part. They do not possess the quality of mind essential to grasp the interplay of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of biography and history, of self and world. They cannot cope with their personal troubles in such ways as to control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s that usually lie behind them. Surely it is no wonder. In what period have so many people been so totally exposed at so fast a pace to such earthquakes of change? That Americans have not known such catastrophic changes as have the men and women of other societies is due to historical facts that are now quickly becoming 'merely history.' The history that now affects every individual is world history. Within this scene and this period, in the course of a single generation, one sixth of humankind is transformed from all that is feudal and backward into all that is modern, advanced, and fearful. Political colonies are freed; new and less visible forms of imperialism installed. Revolutions occur; people feel the intimate grip of new kinds of authority. Totalitarian societies rise, and are smashed to bits - or succeed fabulously. After two centuries of ascendancy, capitalism is shown up as only one way to make society into an industrial apparatus. After two centuries of hope, even formal democracy is restricted to a quite small portion of mankind. Everywhere in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ancient ways of life are broken up and vague expectations become urgent demands. Everywhere in the overdeveloped world, the means of authority and of violence become total in scope and bureaucratic in form. Humanity itself now lies before us, the super-nation at either pole concentrating its most coordinated and massive efforts upon the preparation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