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险与理赔实战》课程标准

《汽车保险与理赔实战》课程标准
《汽车保险与理赔实战》课程标准

目录

一、领域定位 ································································ - 2 -

二、领域目标 ································································ - 2 -

三、学习情境 ································································ - 3 -

四、情境描述 ································································ - 4 -

五、实施建议 ································································ - 9 -

六、考核 ································································ - 9 -

七、教学资源 ······························································· - 10 -

八、其它 ······························································· - 10 -

一、领域定位

1、性质

《汽车保险与理赔实战》是“汽车服务工程”方向针对投保顾问及汽车保险理赔顾问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领域。学生在对本领域学习前要先修《汽车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汽车商务礼仪》、《汽车认识实训》等领域,要求能够熟练掌握保险险种作用、保险条款及理赔各流程。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所学为投保及理赔客户提供专业建议。

本领域为第二学期开设,一共为64课时,其中理论20课时,实操为44课时。2、任务

该领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带领学生实际运用车险条款及理赔流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各险种的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通过角色扮演投保及保险理赔流程使学生掌握4S店投保顾问与保险查勘员的工作流程。能够按照投保及保险保险查勘员工作流程应对不同类型客户和处理不同情况案例。

二、领域目标

1、专业能力

(1)能够进行保险宣传;

(2)能够熟练掌握保险各险种内容及作用;

(3)能够熟练掌握保险条款;

(4)能独熟练掌握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

(5)能够掌握各种情况理赔流程;

(6)能够熟练掌握保险销售顾问工作流程;

(7)能够熟练掌握保险查勘员工作流程;

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方法能力

(1)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能够对学习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掌握运用;

(3)能够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要的信息;

(4)能够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5)能够不断积累各种工作经验,从实践中寻找共性。

三、学习情境

1、情境设计

本领域一共设计为5个情境,包含了保险宣传、销售承保与理赔。每个情境均由实际情景作为任务引导,即通过完成若干任务来掌握保险宣传、销售承保与理赔程序的方法。

2、情境名称和课时分配

学习情境任务单元参考学时

情景1签订保险合

同任务1 宣传保险业务 4

12 任务2 帮助客户投保 4

任务3 审核签发保险合同 4

情境2 受理客户报

案任务1 接受报案 4

8 任务2 处理报案 4

情境3 查勘事故现

场任务1 查勘准备 4

14 任务2 现场查勘交通事故 4

任务3 确定事故责任范围 6

情境4 帮助客户确定事故损失任务1 确定事故损失 6

10 任务2 帮助客户定损与维修 4

情境5 为客户进行

理赔任务1单证的收集与审核 2

20 任务2 理赔交强险 4

任务3 理赔车辆损失险 4

任务4 理赔第三者责任险 4

任务5理赔保险其他险种 2

任务6 缮制赔款计算书并进行理赔 4 合计16任务64课时四、情境描述

情境1

学习情境名称:签订保险合同学时:12

情境描述:

保险公司接报案中心的前台工作人员在接到被保险人的报案后,简要询问案情,查询、核对承保信息,询问事故发生经过,录入报案信息,然后调度查勘员李某现场查勘,登记处理结果。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电话回访规范用语能够进行日常电话接听以及电话回访工作;

2、通过学习报案信息内容的核查能够判断事故案件是否属于保险公司理赔范围;

3、通过学习调度派工流程能够第一时间将报案人的相关案件进行调派处理;

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

1、学习电话受理报案的工作流程;

2、学习电话接听报案的规范用语;

3、学习报案记录的生成方式;

4、学习判断事故类型;

5、学习即是合理安排客户报案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个实际演练,使学生掌握接听报案电话的工作流程以及方式方法,并掌握规范用语的使用以及接听报案后生成报案记录的相关内容。

步骤为:实际演练–知识理解-视频教学-检查评估。

教师先让同学进行接报案电话的实际演练,通过多组学生不断地完善总结出接听报案电话的工作内容以及技巧,通过趣味视频教学了解日常保险公司接报案的标准用语以及基本信息的掌握,进而生成相关报案记录。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课时任务1 接受报案 4 任务2 处理报案 4 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教师所需执教能力

工具设备汽车商务沟通与谈

判技巧

要求教师能够对保险条款全面

掌握;能够根据实际演练、案例分

媒体资料教学课件、项目单;

汽车商务礼仪

汽车市场营销

汽车认识实训

析法设计教学情境,并实施教学;

能够按照理实接合的方式对学生进

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场

景;能够正确、及时处理学生误操

作产生的相关问题。

情境2

学习情境名称:签订保险合同学时:8

情境描述:

保险公司接报案中心的前台工作人员在接到被保险人的报案后,简要询问案情,查询、核对承保信息,询问事故发生经过,录入报案信息,然后调度查勘员李某现场查勘,登记处理结果。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电话回访规范用语能够进行日常电话接听以及电话回访工作;

2、通过学习报案信息内容的核查能够判断事故案件是否属于保险公司理赔范围;

3、通过学习调度派工流程能够第一时间将报案人的相关案件进行调派处理;

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

1、学习电话受理报案的工作流程;

2、学习电话接听报案的规范用语;

3、学习报案记录的生成方式;

4、学习判断事故类型;

5、学习即是合理安排客户报案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个实际演练,使学生掌握接听报案电话的工作流程以及方式方法,并掌握规范用语的使用以及接听报案后生成报案记录的相关内容。

步骤为:实际演练–知识理解-视频教学-检查评估。

教师先让同学进行接报案电话的实际演练,通过多组学生不断地完善总结出接听报案电话的工作内容以及技巧,通过趣味视频教学了解日常保险公司接报案的标准用语以及基本信息的掌握,进而生成相关报案记录。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课时任务1 接受报案 4 任务2 处理报案 4 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教师所需执教能力

工具设备汽车商务沟通与谈

判技巧

要求教师能够对保险公司日常

接报案流程以及标准话术熟练掌

媒体资料教学课件、视频、

项目单;

汽车商务礼仪

汽车市场营销

汽车认识实训

握;能够根据实际演练、案例分析

法设计教学情境,并实施教学;能

够按照理实接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

引导,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场景;

能够正确、及时处理学生误操作产

生的相关问题。

情境3

学习情境名称:查勘事故现场学时:14

情境描述:

某一冬日的12:00左右,一客户张某报案称:在一偏僻路段由于驾驶疏忽,车辆掉入路旁沟中,车身有一定程度变形。接案人员询问出险时间时,报案人声称出险还不到3分钟,自己刚刚从车中爬出来,爬到路上就报案了。接案人员受理案件后,马上通知勘查人员李某赶赴现场……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查勘前的物品准备准备能够掌握查勘物品的使用方法;

2、通过学习现场查勘的工作流程以及内容能够进行实际现场查勘以及信息核实;

3、通过学习事故现场、类型的区分能够判断日常事故的正式性以及责任;

4、通过学习日常事故信息的反馈与上传能够实际运用相关系统进行操作;

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

1、学习查勘前的相关物品准备以及

工作流程;

2、学习现场查勘事故的方式方法;

3、学习现场取证的工作流程;

4、学习分析事故现场以及事故责任;

5、学习事故查勘后案件的反馈与上

传;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演练,使学生掌握日常保险公司查勘员的工作流程以及方式方法,并掌握现场事故责任判断的能力以及取证的技巧。

步骤为:案例分析 -知识理解-实际演练-检查评估。

教师先让同学进行不同类型事故的案例分析,掌握现场取证以及判断责任的技巧和能力,通过实际演练进行查勘前的物品准备、使用以及现场事故判断分析和取证的工作流程。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课时任务1 查勘准备 4 任务2 现场查勘交通事故 4 任务3 确定事故责任范围 6 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教师所需执教能力

工具

设备

汽车商务沟通与谈

判技巧

汽车商务礼仪

汽车市场营销

汽车认识实训事故现场处理流程熟练掌握;并具备分析相关案例真伪以及责任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演练、案例分析法设计教学情境,并实施教学;能够按照理实接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场景;能够正确、及时处理学生误操作产生的相关问题。

媒体

资料

教学课件、项目单;

情境4

学习情境名称:帮助客户确定事故损失学时:10

情境描述:

查勘定损员在接到公司调度员的派工后赶到事故现场,做好救援工作,鉴定车辆损失情况,正确报价配件和工时费,同时督促汽车修理厂及时、保质地修好事故车辆。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事故损失的工作流程以及内容能够进行事故判断和定损;

2、通过学习事故损失标准能够为客户判断事故损失以及价格;

3、通过学习车辆为修的基本原则能够合理为顾客安排车辆维修;

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

1、学习车辆损失的确定方法;

2、学习人员伤亡以及其他损失的

确定方法;

3、学习各类事故损失的构成;

4、学习定损单的填写;

5、学习事故车辆的维修安排以及

注意事项;案例教学法:

通过知识回顾总结,使学生掌分析日常事故定损的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流程,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对于日常事故发生所涉及到的相关责任范围有所掌握。通过实际操作对于事故车辆的损伤程度以及维修方案能够分析判断。

步骤为:案例分析–知识理解-实际演练-检查评估。

教师先让同学进行头脑风暴与知识回顾,通过以往相关案例举一反三对于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和概述,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以及实际操作演练让学上掌握事故车辆定损的原则与方式并且对于事故保险责任能够进行判断。通过相关事故处理能够进行定损单的正确规范填写。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课时任务1 确定事故损失 6 任务2 帮助客户定损与维修 4 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教师所需执教能力

工具

设备汽车商务沟通与谈

判技巧

汽车商务礼仪

汽车市场营销

汽车认识实训事故责任进行判断和分析;能够根据实际演练、案例分析法设计教学情境,并实施教学;能够按照理实接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场景;能够正确、及时处理学生误操作产生的相关问题。

媒体

资料

教学课件、项目单;

情境5

学习情境名称:为客户进行理赔学时:20

情境描述:

接受公司调度人员派工,理算工作人员何某接到孙某的单证后对各项赔款进行了核算,林某缮制了赔款计算书,最后核定赔偿张某8500元,并把各类相关单证送到了核损工作人员手中。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事故单据的类型分类能够准确的提供不同事故的相关单据;

2、通过学习相关保险条款能够进行事故理赔以及赔款理算;

3、通过学习保险公司赔款流程能够为客户进行核赔与回款;

4、通过学习案卷整理工作流程与内容能够进行实际运用管理完结案卷;

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

1、学习相关事故设计费用的单证

收集与整理;

2、学习保险相关条款的理赔方案

与计算公式;

3、学习赔款计算书的缮制方式;

4、学习保险公司案卷的管理方

式;案例教学法:

通过知识回顾总结,头脑风暴教学法让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事故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概述。通过各类保险条款里算的计算公式进行费用的计算与核算。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是学生掌握日常保险条款的理赔原则与相关事宜。

步骤为:头脑风暴 -知识理解-实际演练-检查评估。

教师先让同学进行头脑风暴与知识回顾,通过以往相关案例举一反三对于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和概述,通过各个保险条款理算公式的学习与使用能够对于保险公司日常事故的赔偿金额进行计算,并对于各类赔款原则和相关单据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课时任务1 确定事故损失 6

任务2 帮助客户定损与维修 4 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教师所需执教能力

工具

设备汽车商务沟通与谈

判技巧

汽车商务礼仪

汽车市场营销

汽车认识实训

要求教师能够对保险公司日常事赔偿金额的理算公式熟练掌握;能够根据实际演练、案例分析法设计教学情境,并实施教学;能够按照理实接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场景;能够正确、及时处理学生误操作产生的相关问题。

媒体

资料

教学课件、项目单;

五、实施建议

1、教学条件

(1)软硬件条件

理实相结合的实训教室,配备课桌、多媒体、事故车辆或整车、日常查勘定损相关工具、计算用品、数据库维修资料光盘、学习软件;可以上网查资料的电脑和工作台等。(2)师资条件

a)教师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设计课程并实施教学;

b)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有较丰富的保险工作经验;

c)能够对保险销售、保险理赔流程熟练掌握;

d)能够按照理实接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场景;

e)能够正确、及时处理学生学习分析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

2、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互交叉的授课方式,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实操教学按照企业的要求、标准规范以及保险销售与保险理赔的流程进行现场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理论教学所占权重为30%,实操为70%。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结合实际问题,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结构特点的项目单,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最终将学习压力传达到学生身上,使教学过程向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六、考核

考核方法权重描述

平时成绩30% 出勤情况课堂表现项目单完成情况20% 40% 40%

理论成绩30% 实行笔试,百分制。

理论+实操成绩40% 考核项目单填写考核操作30% 70%

七、教学资源

1、参考书

贺展开、张岸杨.机动车保险与理赔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董恩国、陈立辉 .汽车保险与理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考网站

百度文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280436.html,

八、其它

本课程标准只作为教学参考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市场变化对教学情境加以变更。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简答题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简答题 绪论习题 四.简答题 1.汽车底盘电子控制与液压控制相比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实现复杂多样的控制功能 2)极大地简化结构,减少生产投资及种种困难。 3)由于软件易于修改,可使产品具有适应结构参数变化的特性。 4)实现整体控制,进一步简化控制结构。 5)较容易实现手动——自动于一体控制的自动变速器。 2.目前防抱死制动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减小体积和质量,提高集成度以降低成本和价格,简化安装。 2)开发一种系统适应多种车型的回流泵系统。 3)改变电磁阀的磁路设计和结构设计,提高电磁阀的响应速度。 4)软件重视改进算法,提高运算速度。 5)逐渐推广应用ABS+TC(ASR)相结合的系统。 6)采用计算机进行ABS与汽车的匹配、标定技术,同时加强道路试验。 7)ABS 与电控悬架、电控四轮转向、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制动器等相结合的组合装置是ABS的研究方向。 3.ASR 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防止汽车在加速过程中打滑,特别是防止汽车在非对称路面或在转弯时驱动轮的空转,以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稳定性,操纵性和维持汽车的最佳驱动力以及提高汽车的平顺性。 4.悬架系统作用是什么? 悬架将车身与车桥、车轮弹性相连,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身之间的力和力矩,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身的冲击,并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以保证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和乘座舒适性。 电控自动变速器习题 四、问答题 1、何为自动变速器的时滞实验?时滞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并简要时滞实验的步骤? 答:在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将选档杆从空档拨至前进档或倒档后,需要有一段短暂时间的迟滞或延时才能使自动变速器完成档位的变换(此时汽车会产生一个轻微的振动),这一短暂的时间称为自动变速器换档的迟滞时间。时滞实验就是测出自动变速器换档的迟滞时间,根据迟滞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主油路油压及换档执行元件的工作是否正常。 自动边变速器的时滞实验步骤如下: (1)行使汽车,使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2)将汽车停放在水平路面上,拉紧驻车制动。 (3)将选档杆分别置于“N”位和“D ”位,检查其“D ”怠速略低于“N”位怠速,如不正常,应按规定予以调整。 (4)将自动变速器选档杆从“N”位拨至“D”,用秒表测量从拨动选档杆开始到感觉汽车振动为止所需的时间,该时间称为N——D 迟滞时间。 (5)将选档杆拨至N 位,使发动机怠速运转1min后,再做一次同样的实验。 (6)共做 3 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N——D 迟滞时间。 (7)按上述方法,将选档杆由“N”位拨至“R”位,测量N——R 迟滞时间。 2、次调压伐作用是什么? 答:次调压伐的作用是将主油路压力油减压后送入液力变矩器,使液力变矩器内液压油的压力保持在196kPa~490kPa,同时将液力变矩器内受热后的液压油送至散热器冷却,并让一部分冷却后的液压油流回齿轮变速器,对齿轮变速器中的轴承和齿轮进行润滑。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30803005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专业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 40 学分:2 制定日期:2011.03.27 第一次修订日期: 第二次修订日期: 1、课程概述 1. 1课程性质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素质课,该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是汽车维修与检测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主干课。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维修与检测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是《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车身电控技术》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汽车底盘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1.3修读条件 没有特殊要求 2、课程目标 2.1 专业能力 1.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正确选择检测设备和仪器对汽车底盘电控系 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2.具备专业顶岗、上岗能力; 3.能对自动变速器、ABS系统、电控悬架和转向助力系统故障进行诊断、 检测和维修; 4.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5.熟悉安全操作规范、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规范。 2.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好的行为规范能力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客户服务意识; 5.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6.具备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整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具 有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2.3方法能力 1.能够综合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和解决问题; 2.知道查阅资料,能够自主获取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相关新技术和新知识;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4.善于从个案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和积累经验; 5.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和探究新技术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

外贸综合实训课程标准.docx

《外贸综合实训》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授课系(部):经济系执笔人签字:尚华伟学时(学分): 审核人签字: 64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外贸综合实训》课程是面向高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 一门必修技能训练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的作用:《外贸综合实训》以商品进出口贸易为实验对象,以我国的对 外贸易方针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为指导,以外贸函电和单证为媒介,训练学生在商品进出口操作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实训操作,使学生掌握进 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 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特别针对学生在外贸展销会业务 方面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参展商业计划书制作、产品发布会(英文)、展场设计 与商品陈列、展场商务沟通等相关业务,为以后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奠定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导课程有: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制单结汇、报关实务、国际 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等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坚持以外贸工作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原则为指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设计。 课程设计的理念为:以外贸业务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以岗位任 务对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设计能力训练项目;以任务驱动、能力训练为核心设计教学方法;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线设计考核

方案。 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开放 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是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外贸单证专家合作进行;职业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国家商务单证员、国家外贸跟单员等,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以企业真实业务活动为载体,教学方法设计以任务驱动、能力训练为核心。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学时为 64 学时。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以国际单证和国 际贸易流程为主线,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展示教学内容。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情景模拟、角色互换、仿真操作、分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外贸活动中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国际贸易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能力: (1)能进行简单的国际贸易交易磋商,会根据交易磋商的内容拟制外贸合同, 运用所学知识合理选择贸易的结算方式; (2)能根据进口合同的要求申请开立信用证;能按要求分析信用证的基本内容, 会根据外贸合同审核信用证;能根据不符点和修改意见撰写改证函并处理信 用证修改; (3)能根据合同、信用证和货物的实际情况,正确缮制发票、包装单据、出 口托运单、产地证明书、出口报检单、出口报关单、运输单据、保险单据、汇票 等出口单证; (4)能按流程规范缮制全套进口单证; (5)能根据单证审核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快速审核相关单据并找出其不符点;

汽车底盘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学分: 学时: 170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以底盘结构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有机融合了底盘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底盘各系统的基本知识、底盘维修工艺规程的制定等内容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底盘装

配、维修、检验等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底盘各系统原理与装配、掌握底盘简单维护维修、各系统检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结构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员,主要培养就业岗位为汽车维修工,其核心能力为各部件和总成的拆装、检测及维修,以及工量具、仪器、仪表的使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汽车发动机结构的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实训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 (2)掌握底盘部件的功用、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底盘零部件的耗损形式、原因、检测与维修方法; (4)掌握底盘拆装、调试工艺知识; (5)掌握汽车底盘的维护保养知识; (6)掌握底盘简单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3.素质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 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处理生产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能够利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运用,培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与社会其她人员理解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与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与其她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体验与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

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与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与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与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 6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40 学分:2 制定日期:2010—11—12 第一次修订日期:2011—03—26 第二次修订日期: 。..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素质课,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必修课,是技能考证课程,《汽车车身电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 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门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制图》、《汽车原理及构造》为前导课程,对《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和《汽车电气设备及维修》进行解构和重构而形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可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深化;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仪表台拆装及实车线路检测实训》、《汽车综合故障检测》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及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器及电子检测及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属于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1.3修读条件 具有高等数学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基本的读图和识图能力,英语达到国家三级水平.前期必须已经合格修读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汽车原理及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等专业课程,最好有汽车制造厂的生产实习经历,会驾驶汽车。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能正确描述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结构、作用和常用术语。 ②能正确描述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③掌握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故障检测及故障排除的流程和方法. 2.2技能目标:

(完整word版)《会计综合实训(手工)》课程标准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会计综合实训(手工部分)》 【课程编码】C2-3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 【学时数】120 【开设时间】第5学期 【编制人】会计系讲师 【审批人】会计系 【编制时间】2010年3月 一、课程概述 《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手工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也是我院会计专业的主干与核心专业课程。由于实际会计工作的专业性、综合性、规范性要求,以及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十分丰富。因此,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会计岗位专业技能;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岗位综合能力训练”。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核心专业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学会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全部操作过程。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技能,同时还学到了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了从理论转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达到(助理)会计师的基本素质。 学习领域目标:本课程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正确认识会计职业;熟练运用会计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会计核算技能。通过会计综合实训,学生能够比较系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组织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计划和决策的能力,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的敬业精神; (2)培养学生成熟的心态和自信心、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节约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企业忠诚度,坚持原则,认真负责。 3.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本条件; (2)通过工作过程下的任务教学,掌握指定的通用财会教学软件的使用,掌握该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数据流程; (3)了解企业供应链建设内容及ERP信息化建设; (4)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三、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 1.与前续课程的关系 《会计综合实训(手工部分)》的学习建立在《初级会计核算》、《中级会计核算会计》等课程内容的学习基础之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和会计核算基本技能。 2.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服务,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技能,同时还学到了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的总框架 本课程是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是对核心专业能力的综合,是对核心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综合。同时也是会计职业继续学习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就业后从事实际会计岗位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本实训课程分了填制原始凭证、编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科目汇总等8个实训项目。 2.具体实训项目 表1 实训项目及学时分配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汽车底盘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学分: 学时:170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以底盘结构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有机融合了底盘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底盘各系统的基本知识、底盘维修工艺规程的制定等内容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底盘装配、维修、检验等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底盘各系统原理与装配、掌握底盘简单维护维修、各系统检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结构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员,主要培养就业岗位为汽车维修工,其核心能力为各部件和总成的拆装、检测及维修,以及工量具、仪器、仪表的使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汽车发动

机结构的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实训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 (2)掌握底盘部件的功用、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底盘零部件的耗损形式、原因、检测与维修方法; (4)掌握底盘拆装、调试工艺知识; (5)掌握汽车底盘的维护保养知识; (6)掌握底盘简单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3.素质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分析、任务 驱动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处理生产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利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逐渐形成符合汽车维修行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体现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三)重难点 重点:1.离合器结构与原理 2.手动变速器结构与拆装 3.自动变速器结构与拆装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一艺术部谌寒 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部制订出新时期第一份独立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时代性,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材等等。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解决国内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发挥其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80%的教师、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

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面向汽车企业,是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必修实践课程,它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综合技能实训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毕业实习及维修技能等级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金蓝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作为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课程模式,它突出五个特征: 一是任务引领:即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是项目驱动:即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是突出能力:即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要求。 四是内容适用:即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五是做学一体:即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汽车电控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设计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 1.认知目标 (1)理解汽车主要电控装置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2)掌握汽车主要电控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电路控制。 2.能力目标 (1)学会看懂电路图,分析汽车电控装置的电路原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280436.html,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作者:徐蓝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6期 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養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二、将教、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评—考”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通过基于史料 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拓展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如“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为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创造条件。 四、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所谓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五、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教师要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评价目标指导教学与评价。

(完整word版)物流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学习领域课程――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总体方案 课程名称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56 开设学期 5 前导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物流管理专业课后续课程: 专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职业行动能力: 1、供应链管理核心业务流程分析; 2、物流市场基本情况调查; 3、从供应到回收各主要物流环节业务即物流系统设计; 4、基本物流单据设计与制作; 5、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 6、编制简单项目建议书或标书; 7、团队合作。 课程学习目标 本课程是为物流管理专业三年级即毕业班的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其目标是综合运用专业所学核心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如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物流运输技术与实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国际贸易与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等,以哈飞整车物流方案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仓储物流、运输物流、备件物流、回收物流等为基本内容,使学生接受物流职业、技能 训练的同时,提高在物流管理实际应用方面的综合规划、设计、实施、运用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课程教学的宏观设计: 汽车物流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系统,是沟通原料供应商、生产厂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公司及最终用户满意的桥梁,更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它既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物流,也包括退货和废弃品物流等逆向物流,并做到使产品在仓储、运输、分销过程中占用的空间最小、耗用的资源最少,便于回收和重复利用包装物,同时可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现有资源和分布情况,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资源利用最优和做到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其主要构成如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学时:48学时 开课学期: 2012~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电控系统的结构特点、基本原理以及使用、维护和检修的方法。 2、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轿车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点火系统、辅助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电控安全系统、车载网络系统、自诊断系统等一些先进的轿车新技术。 3、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原理。 (二)素质目标 1、具有自学能力,以适应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新结构和新技术发展变化; 2、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元件测试、数据流分析、在线检测和总体故障分析的能力,以及现代汽车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使用。 2、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所必需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基础知识及有关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应用基本技能。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本门课程是在先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学习的。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应用汽车新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五、教学资源及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尹力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1月 (二)教学参考资料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张蕾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现在汽车维修》黄虎夏令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王秀红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三)教师团队及教师素质 (四)教学场地、设施、网络资源 课堂教学:讲授内容以捷达轿车和别克轿车为主要参考车型;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1.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 2.课程考核标准 (1)态度纪律考核标准:占总成绩的20% (2)单元实践考核标准:占总成绩的2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选修课程 模块1 史学入门 【内容要求】 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本课程由 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 1.1 历史与历史学 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建构和阐释;认识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功能、社会功能及育人功能。 1.2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

进行分析和解释。 1.3 史学的优秀传统 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和治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4 读史常识举要 知道有关历法的知识,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能够尝试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 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知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解鉴别史料的主要方法,认识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1.6 历史的解释与评判 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到对历史的理解是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通过一些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判,并分析造成历史不同解释与评判的主要因素。 1.7 综合探究: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论文习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