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事迹及评价800字以上

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事迹及评价800字以上
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事迹及评价800字以上

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事迹及评价800字以上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事迹及评价篇1

叱咤风云的英雄,让人都想做,但英雄确不那么好做。天下有多少人有诸葛亮的智慧,关云长的忠义,张翼德的豪爽,曹孟德的雄心,赵子龙的胆识,周公瑾的谋略?即便有了,那么又得祭奠多少人的牺牲来完成自己的英雄大业?在三国中,很少的人会喜欢刘备。他宽厚、软弱、守礼、谦和。如果没有军事诸葛亮,大将关羽、张飞的帮助和扶持,他怎能登上皇位?简直是刘阿斗的前身。

鲁迅说他是“长厚而似伪“,但是,你想过吗?义救北海、三顾茅庐、惜勇将而摔子、复弟仇而兴兵,这真的只是”伪“吗?在这芸芸三国之中,能看到百姓艰苦的,只有他刘皇叔一人!

且说这三顾茅庐,初闻这卧龙先生的大名头,纵然关羽、张飞不相信,刘备毅然说服了他们,带着随从和礼物去拜访这位仙生了。好了,只见到个少年,连诸葛亮半片影子都没瞧见,大名鼎鼎的刘皇叔来拜访来了,谁敢不见啊?哎,这诸葛先生就是吊吊他们的胃口,还就躲着不出来了。张飞这个急性子,第一次没见到孔明就嚷嚷着这乡巴佬不靠谱了,第二次就连比较沉稳的关羽都忍不住说起坏话来了。在他们心中这孔明就是个胆小鬼,只会在酒后吹吹牛,肚子里掏不出什么惊人的东西,一看到刘皇叔来就吓得躲起来了。但刘备却不以为然,真正有本事的人,在他不愿意出来做事的时候,管你是什么人,他就是不见面,省得麻烦,所以他相信孔明。

你还别说,等啊等啊等到第三次来到卧龙岗时,他们还真的”

等“来了诸葛亮。可是很不巧,人家正在睡大觉,刘备还赖上了,其实孔明这时候一定没有在睡觉,刘备·拱手而立,谦卑有礼的样子他都尽收眼底,自己虽未与他谈上一句,但也早已猜到他此行的目的,,他在那时心里便已做好了决定,后来的拒绝,也是为了试探刘备的坚定。日后,诸葛亮果真为刘备出谋划策,为刘备打下江山,死心塌地地跟随着他。

我一直以为,英雄是不得已的。不得已,是不能不做,是恻隐之心,是不忍人之心。刘备宽厚、守礼,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他能成为英雄的理由。

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事迹及评价篇2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资料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修改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正因志同道合,因此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

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述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但是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但是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正因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状况大抵只会出此刻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但是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正因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正因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一样的趣味,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务必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但是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因此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事迹及评价篇3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明代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在这一本书中,孔明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孔明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他的知人心、设人心。也就是这个特点才让西蜀渐渐大起来。

让我印象最深,最能体现孔明的设人心,那就是孔明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为什么要七擒七纵呢?擒都擒住了,为什么还放了,很多人都不理解。而孔明这么做却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要让孟获心服口服,就好比抓住了孟获,而孟获却不服。如果把孟获杀了,影响又不太好,不杀吧又是陷患。就这样,孔明应得让他输得心服口服。让他觉的自己造反是不对的,就算你造反,你也打不过!这七擒七纵不仅仅让孟获归顺了蜀国,还让其他二国看出了蜀国的大度与强大,既能借此机会增强名誉,还能让孟获归顺,这不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吗?所以,孔明他采用了这种攻心法,体现了他设人心、知人心的特点。

可见孔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还记得有一次,那就是孔明用激将法来激孙权,就比如他说得,“刘皇叔不但是当年英雄,而且是汉高祖的子孙,也是当今汉献帝的叔叔,怎么能向叛贼投降呢?”这名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知道,孙权这个人有些争强好胜,孔明说这句话表面上把刘备抬得很高,就是让孙权觉得自己不如刘备,没有刘备厉害,你不算什么英雄!这对争强好胜、想当英雄的孙权来说,当然会让他很生气。这应该是孔明最经典、作用最大的一次激将法了!

还有孙明冒险用空诚计骗司马懿。孔明为什么敢用空诚计来骗司马懿,因为孔明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他自己非常谨慎,这已经明明白白的表现出来了。不仅这样,司马懿也吃过孔明的亏,当他看到城门大开时,心中不是高兴,而会有所担心,一定会联想到孔明会在城内下埋伏,只等着自己进城,当然害怕吃大亏,只好连忙退兵,这也正是孔明的真正目地所在。从这件事可已看出孔明真的能看穿人心。

虽然,最后西蜀灭亡了,这样的结局让我感到非常遗憾,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觉的西蜀虽败犹荣,毕竟因为他们努力过了,也有曾今辉煌的历史。不过如果蜀国再少犯一些低级错误,也极有可能最后称霸的就是西蜀了!

孔明,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人物,但他的知人心、设人心,最让我印象深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