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走进文学大师

20走进文学大师
20走进文学大师

20 走进文学大师 1 巩中周静

《走近文学大师》导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巩义中学周静审定人:郭晓安 2009-6-20 【三维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介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减少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让学生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力量、感受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

3、培养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来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介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能力。

【学法】

合作探究法激发兴趣法自主阅读法

准备活动(一周)

学生准备

第一组学生每人选一位自己喜爱的文学大师,并用毛笔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八开的白纸上。

第二组学生搜集报刊杂志上或自己了解的文学大师的感人轶事。

第三组学生寻找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

第四组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经典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感受大师的思想力量。法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囚禁在狱中时,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哀叹说:“这两个人亡了法国!”以伏尔泰、卢梭等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文学家们,首先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巴金的《家》《春》《秋》,又促使当时多少青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走向新生活。仅仅靠思想,仅仅靠手中的笔,这些大师们就推动了历史巨大的车轮,指引人类走向新的世界。

感受大师的优秀人格。许多文学大师,他们对人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精彩的文笔带给世人精神上的享受,更表现在他们以人格魅力,折服世人,体现出人类精神的巨大力量。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离骚》诗篇中,也贯穿他生命的始终,并激励后世仁人志士。我们熟悉的大师如不屈服于专制政权,一生为自由而战斗的雨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也是让人尊敬的人格典范。这些精神领域的伟人,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引导我们走向精神的自由和完美。大师的人格魅力,必然映照在他们的作品中。

感受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老人与海》的主人公说:“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可以被消灭,但不会被打败。”海明威的人生就是努力实践这个信念,灵魂不屈不挠地时刻在斗争着。人生就是一场战争,最难的就是战胜自己。海明威最后以自杀结局,他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许多大师们也和海明威一样,内心充满矛

盾和斗争,并体现在创作中。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离家出走,是否感到理想和信念的破灭?卡夫卡遗言毁掉自己的手稿,是否是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否定?巴金晚年撰写《随想录》等,是否是对自己生活的某种追悔?以上所举,都可以说是大师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体现。正是由于心灵的矛盾冲突,才使得大师的作品博大精深、汪洋恣肆,表现了人类社会复杂的生活和形态,表现了人类的苦闷、彷徨、探索和追求。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晨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曲《牡丹亭》,数百年来传唱不衰,惹动多少有情人的心灵,成为我国古代戏剧创作的顶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一下子把我们抛入一个荒诞不经、令人震惊的世界,为我们开启了一道奇特的认识社会的大门。文学在内容上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生活的窗口,同时还以它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现无穷的艺术魅力,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学艺术百花争春、群芳斗艳。不仅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大师,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流派。唐诗中有田园诗派、山水诗派、边塞诗派;现代诗歌创作中有新月派、象征派及后来的七月派、九叶派等。外国如欧美的象征主义诗歌、美国的“黑色幽默”、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法国的“新小说”、日本的新感觉派等,也是佳作泉涌,异彩纷呈。中外文学共同营建了人类精神财富的百花园。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题材、主旨、人物、情节、意象、语言风格、叙事模式等等,都能使读者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活动展示

1、请第一组同学把你们准备好的文学大师贴在黑板上。给大家十分钟准备,把你们了解的这些文学大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并谈谈你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2、请二组同学介绍你们了解的文学大师的感人轶事。

3、请第三组同学朗读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以短文为主)或作品片段。

4、请第四组同学介绍阅读经典作品的方法。

二、梳理积累

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根据提示填写。(A级)

2.默写名家名句,走进文学大师。(B级)(C级)

(1)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兮,?”请你谈谈对“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理解,并说说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2)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请你对照李清照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的评价。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这首词中“书生意气”的内涵是什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精神面貌?与他后来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

【学习反思】

“对于文学经典,通读全本和只读节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简写本,以及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电影,对于了解经典也有帮助,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诵读经典。”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明自己的观点。

【拓展训练】(D级)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

“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

“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

“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

“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摘自巴金《家》)

(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2)对于这件事情琴姐、觉民、觉慧三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3)作者通过觉慧之口表现出怎样的思想?

《走近文学大师》导学案答案

巩义中学语文组周静

【梳理积累答案】

1、狄更斯英国《大卫科波菲尔》大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巴尔扎克法国《高老头》揭露资产阶级暴发户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的金钱关系

雨果法国《巴黎圣母院》教会的丑恶与贫民百姓的真善美互为反衬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道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曹雪芹中国《红楼梦》反叛封建礼教,崇尚个性解放,哀悼封建社会的末落

罗贯中中国《三国演义》“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巴金中国《家》反叛封建家庭,追求民主、幸福的理想家园

2.(1)岂余心之可惩“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意思是,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屈原在此强调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信仰,表白他一生自尊、自重、自爱,至死不改的人生态度。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不肯过江东“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女词人把酒与菊花相对,见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而人却悲秋伤别,无从消愁,此情此景让女词人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一句,含蕴丰富,情思无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借古讽今,用项羽的故事发泄对南宋朝廷误国的愤恨。在国难当头,李清照一名纤纤女子不可能象辛弃疾那般“挑灯看剑”,“把吴钩看了”,但她深刻的思想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南宋统治集团在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醉生梦死之中花天酒地,而区区一柔弱女子,却能痛切国破家亡、始终为此而愁思郁郁,不肯去追欢取乐(《永遇乐?元宵》:"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两首诗体现了女词人外柔内刚,忧国思民的宝贵人格。

(3)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书生意气”指有革命理想的青年学生,意气风发,奔放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撰文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这首词反映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建设美好国家、造福人类的豪情壮志。这种远大的志向激励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地奋斗,打下无产阶级的江山,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拓展训练参考答案】

(1)五舅等阔少花钱拿耍龙灯的人的身体来放花炮。

(2)琴姐:没有什么趣味。但五舅和耍龙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下公平。觉民:太平淡了,是低级趣味的把戏,不能使人感动。觉慧:应该同情迫于生计的耍龙人,有钱人不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穷人的痛苦上。

(3)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呼唤人的尊严、平等。

21 影视文化 1 巩中林海荣

22 莎士比亚戏剧 2 巩中王红莉

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探索和事件的不断深入,对城市中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保护理念和实施策略也日趋成熟。在近代北京城旧使馆区东交民巷街区保护规划中,通过大量调研,对其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在定位办公性质的同时,提出了?维护遗存、疏导新建、整伤街道、再现片段?的规划总则,树立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希望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东交民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东交民巷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旧中国的使馆区,是对列强屈辱外交史的见证。街区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东接崇文门,南临前门东大街,北迄东长安街,区内主要街道为东交民巷、正义路、台基厂大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0年适时地提出25片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东交民巷被列其一。保护规划总用地面积62.84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30.47公顷,建设控制区32.37公顷。 一、东交民巷的变迁 1.1明代时期——东江米巷 明代时,这条巷是白家栅、花子营、洪厂胡同、台基厂、卖羊肉胡同、水獭胡同等组成的3里长街。起初因为这里有不少卖江米的铺子,所以就叫?东江米巷?。这一带食品铺、小吃店很多,逐渐地发展成了一条商业街。商贾云集,成了一个很热闹的繁荣地区。 1.2清代时期——外交街、侨民街、鸡鸣街 清代,这里开始造官署。工部、翰林院、詹事府都在这里。同时,一些王公大臣也在此造宅第,如肃王府、镇国公府、大学士徐桐府等。 乾隆年间,这里盖起了第一个带有外交性质的驿馆,又叫?内馆?。这是供外国使臣来京进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1840年后,英、俄、德、法等国开始在此设立使馆,一些不是公使的外国人,也在这里居住了。但那时,清廷腐败,外国人居住不申请,清政府也不敢过问,这里便渐渐成了外国侨民的居住处。那些有恃无恐的侨民,擅自将江米巷改成?侨民巷?。因?侨?和?交?声音相似,北京人就叫?东交民巷?。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众改东交民巷为鸡鸣街,因为《推背图》中有?金鸡啼后鬼生愁?一语也。这里含有反洋的意思。当然,这一个街名也随着义和团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管理理论

1.资源学派与核心能力理论2.学习型组织理论3.有关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4.最新趋势 1.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 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

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基本概念: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二).观点基本:(1)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2)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异质、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1990年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从组织的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动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组织学习就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法。对于企业的成败兴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学习变得特别重要。作者也具体提出了成为学习型组织所必须具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贯穿于其他四项修炼的全过程,它整合其他四项修炼而成一体。对组织来讲,单独进行某项修炼并不难,但这并没有多少意义,必须把这五项修炼结合在一起进行,才有可能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或更简单地说,代表自由运动中的右派。 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2] 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 两次世界大战以前,从德国到意大利,多数欧洲国家的政治阶级由保守自由主义者所主导。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等1917年以后发生的事件将较激进的古典自由主义带到较保守(温和)的自由主义。 在欧洲,不要将保守自由主义与自由保守主义混淆,自由保守主义是结合了保守主义观点与经济、社会和种族议题上的自由主义政策。 一、基本主张 主张维护17世纪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反对以福利国家为目标、以加强政府干预为手段的现代自由主义改革。 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保守自由市场为重点的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布坎南、弗里德曼等;一类是以保守一般意义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特色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如:伯林、诺齐克、萨托利等。 在经济上,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批评国家干预所造成的经济恶果,认为政府职能的增加是对个人自由的威胁;在政治上,批评政府的低效率和官僚主义,以及对自由、民主、法治的破坏;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问题上,强调消极自由,认为积极自由会导致强制,破坏自由,而消极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自由和平等的问题上,强调自由的优先性;在民主问题上,反对“平等的民主”,主张回到”自由的民主”中去,强调间接民主,把政治交给那些选举出来的精英人物,主张“精英政治”。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2.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重点)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重点)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4、通过鲁迅作品及有关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交流心目中的鲁迅形象,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活动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鲁迅;阅读关于鲁迅的作品,挑选有感悟的句段进行圈点批注;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鲁迅 二、认识鲁迅。 1、课前你们主要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先生?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2、指名一小组的学生全班交流。 三、品味鲁迅。 (一)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1、就鲁迅的文章而言,时有大声的呐喊,时有无情的揭露,时有淋漓的斥责,时有对奋进者热情的颂赞,这就是鲁迅作品得魅力。 2、课前你读了哪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什么? 3、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作品内容? 4、学生回忆阅读方法,教师梳理并概括:(课件出示):(1)结合时代背景(2)联系上下文或作品内容(3)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4) 学会问为什么(5)适当进行联想或想象(6)抓关键词句…… 阅读鲁迅这些特殊的作品,你们觉得采用哪些阅读方法能帮助你最快地理解作品?(引导学生说)

5、的确,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饮一杯香醇,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舍不得放手。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尽情地品尝手中这一杯杯香醇。相信一定能咀嚼到它独特的味道。 6、学生拿出课前阅读的关于鲁迅的作品课件出示:揣摩感受深刻的语段,想想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旁边圈点批画,写出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7、学生根据要求感悟感受深刻的句段,同桌交流。 8、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进行补充和评议。 (二)不同角度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1、瘦削的脸庞,透露着刚毅与坚强;犀利的语言,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每每读完鲁迅的作品,先生的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那么在儿子周海婴的心中鲁迅又是怎样的呢? 2、课件出示:由于我母亲是高龄产妇,生产的时候很困难,拖了很长时间生不下来。医生问我父亲是保留大人还是要孩子,父亲的答复是留大人。这个回答的结果是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 在我上学之后,有一次父亲因我懒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但是,待他了解了原因,便让母亲向教师请假,并向学生解释:的确不是赖学,是因发气喘病需在家休息,你们在街上也看到,他还去过医院呢。这才解了小同学堵在我家门口,打唱“周海婴,赖学精,看见先生难为情……”的尴尬局面,友好如初。(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 3、在儿子周海婴的笔下,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拓展延伸: 通过文章中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多处描写,请你运用描写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字数200字左右。

徜徉文学殿堂

徜徉文学殿堂,感悟文字魅力 ——阅读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重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第一小学(751300 )李秀瑛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文字培养语感 摘要:吕淑相老师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可见,学习语文就是要以培养语感为核心。而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阅读教学,它关乎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以此为重心,锻炼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那么这种语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靠什么?袁微子说靠训练,而不是讲授。这种训练应该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 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吕淑相老师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可见,学习语文就是要以培养语感为核心。而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阅读教学,它关乎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以此为重心,锻炼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那么这种语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靠什么?袁微子说靠训练,而不是讲授。这种训练应该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本人具体是从读、用两方面去引导、训练的,收到了不错的实效。 一、“读”占螯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知读的重要性。小学教材安排非常适合孩子。内容有韵味,读起来琅琅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的兴趣;意境很美,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朗读为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朗读体验,不仅有利于语感的形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就一篇文章而言,要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明白文章的写作特点等。只有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奠基。 1、读懂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此环节的要求可由浅入深,比如:读准字音到读通顺句子,再到读流利文章。对于高年级学生,这一环节应放到预习中。让学生自主完成,为进一步学习理解文章扫清障碍。也为学生自主拓展性阅读培养习惯。 2、读明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所以学习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明白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等,从中潜移默化受到引导和启发。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如:体裁(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题材(选用了哪些材料);语言特点(语言表达时所用的手段,如,比喻、夸张,等修辞,使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写作顺序(即作者作文章的思路,表达语言的顺序,这是一个连贯而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这些方法运用的巧妙,文章就生动精彩。所以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书,要用教材教学生,为学生写好作文打基础。由于语文教学中头难就是作文。一到写作文,学生就满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特点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集团化、金融国际化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 第一,跨国流动的巨额短期资本同实物经济越来越脱节,变化大大决于实物经济的变化,严重“虚拟化”,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因此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种虚拟资本往往可以用较少的本金控制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千倍于己的资金,投向风险高、回报高、周期短的外汇、股票、期货以及衍生工具等市场。它们抓住某国经济结构中的弱点进行炒作和投机,且其流动不遵循实物经济的逻辑和规律,而主要受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左右。因此,表现为资本大规模的无序、不可预测的跨国流动;这种不受实物经济规律约束的虚拟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反过来对实物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竞争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国际并购、重组更加活跃,高潮迭起。80年代以前,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在东道国新建项目来形成生产能力,进入目标市场。8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则主要以兼并和收购方式实现,并一次次掀起并购热潮。通过同行业并购,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得以优势互补、增强实力,直接借助已有的资源和渠道迅速有效地进入和占领目标市场。据

统计,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并购约占全球并购总额的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占20%。1997年以购并方式实现流动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58%,价值高达3420亿美元。欧元启动后,欧洲资本大市场的形成将迫使欧洲的企业、金融机构大规模合并重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资本追求利润和投资安全的双重属性,在跨国流动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外国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对投资地的安全和增值可能性进行评估和权衡的过程。从流向上看,约70%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发达国家,30%流向发展中国家,且集中在少数社会政治稳定、政策完善宽松、经济发展较快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1990、1995、l997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高达79.3%、70.6%和68%,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分别为20.6%、28.l%和30.2%,且主要集中在拉美、加勒比地区和南亚、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非洲的份额极小。 第四,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加快,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成功及其持续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能否便捷而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本地智力和社会综合资源(相对于自然国是否具有鼓励开发创新的商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否拥有具备创造和创新潜力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是否拥有相关的配套产业和企业群,是否具备丰富资源而言)来加强其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东道的知识、智慧和信息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自动包装流水线压盒模具设计绿色化改进 摘要:包装机械是现代包装工业生产包装产品的最主要的技术设备,随着高新技术向包装机械行业的日益渗透,一方面人们不断开发新产品,刺激消费并淘汰旧产品,另一方面在消耗资源进行大量生产的同时,废弃物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包装机械设计及开发模式,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使包装机械在其全生命周期中(设计、加工制造、装配、使用、维修直至废弃后处理处置过程)对环境无影响或使影响最小化、资源低耗、易于回收等绿色特性,即进行绿色设计。 关键词:包装机械绿色设计改进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伴随着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速度,作为附属产业的包装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现代的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世界范围内,包装行业迅速发展为涉及到各行各业,并且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国际经济贸易乃至国防建设都具有深刻影响的特殊行业。基于包装行业迅速的崛起,包装机械作为该行业的重要机械设备也迅速的发展,无论从设计过程还是具体应用,较之以往的机械都有了很大提高。时至今日,在一些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包装机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生产、食品加工、化纺轻工、医药卫生等行业,各类包装机械构成了自动包装流水线,从而实现了生产包装的机械自动化,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包装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好的满足了现代化生产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污染所导致的全球性环境恶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要求世界各国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以后,各国的环保战略经历了一场新的转变,全球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新的绿色战略趋势,这就是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弃物生产少量化、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绿色浪潮”的推动下,绿色设计应运而生,相应地绿色产品设计技术也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包装机械设计及开发模式,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使包装机械在其全生命周期中(设计、加工制造、装配、使用、维修直至废弃后处理处置过程)对环境无影响或使影响最小化、资源低耗、易于

走进文学殿堂_高中作文

走进文学殿堂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走进文学殿堂,感谢您的阅读! 文字在人间彷徨,寻不到归处的天堂,记录的是不能被遗忘的过往。 ——题记 那博大而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常使我击节而赞,那沉淀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文学艺术蕴含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自此,我心中升腾起一个梦想:有朝一日,我能够走进文学殿堂。 书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我喜欢读书,喜欢去欣赏文字别样的乾坤。 在阳光与荆棘的陪伴下,我渐渐长大,渐渐读懂了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豪放,朱自清的柔美,鲁迅的犀利,马克吐温的诙谐。渐渐地爱上了聆听这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常常手捧着书,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品读他们的文字。 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用笔端的文字倾吐他们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他们的精神境界。那柔情似水浸没在水墨之间的婉约女子李清照,向世人展示了她“留得清高照尘寰”的豪气;那狂放不羁、飘逸豪迈的酒中仙李白,向世人挥洒出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那个弃医从文,想要拯救中国的爱国志士鲁迅,用一支笔写尽了人间的悲情苦难,他用他的思想斗争谱写了他灼热的爱国情怀。渐渐地,我爱上了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神之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李清照想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与爱人长相厮守;李白想要把他满腔的热情和才华尽情展现,谱写出盛唐的最强音;而鲁迅想要在这场思想斗争中争取胜利,想用他那支笔拯救这世态炎凉的中华大地。我也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有着对崇高的向往,想要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这个蓝色的笔记本承载着我年轻的梦想,记录着我的青春岁月。我喜欢写作,有一个文学梦,所以它是我最佳的练兵场。我把自己17岁的憧憬,18岁的梦幻,19岁希望全部倾吐在笔记本里,我用自己稚嫩而执着的笔书写着我的故事。 虽然我没有斑斓的翅膀(过硬的文字功底),我依然有破茧而出那一瞬的动人(青春岁月的美好),我依然会用并不曼妙的舞姿(不算华美的文章)歌颂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只是想进行一次尝试,去扣扣文学殿堂的大门,希望能在文学殿堂里找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 2009-02-22 23:29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直到1995年前后,广大美国雇佣劳动者遭遇了实际工资持续下降的困境。工资挤压不仅折磨处于不利地位的工人,而且也折磨大多数的美国家庭。过去许多美国人都盼望将来收入能够稳定地上升,而现在对于他们来讲,能勉强保持原来的水平已经不容易了。 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主要媒体如商业周刊、纽约时报和其他期刊先后发表文章详细叙述了美国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和生活标准的侵蚀。到1995年底,这一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了。商业周刊在1995年7月刊登一篇题为“工资挤压”的封面文章。其中写到:“在复苏阶段的4年中,利润率达到45年来的最高点,失业率保持相对较低水平,贬值的美元已将国外的竞争者置于守势。美国公司持续降低成本就象经济还处在旋尾降落状态。许多措施正在破坏现有的支付系统和工作结构,代替它们的是新的低工资率、削减的增长和将工作分包给较低费用的供贷商。”(注:Aaron bemstein,“The Wage Squeeze,” Business Week, July 17,1995,p.55.) 1995年夏天纽纽时报经济学记者路易斯·尤奇泰尔写到:“虽然(猛然跌落的工资)问题已经折磨美国人很多年,只是现在才上升到主要问题。”(注:Louis Uchitelle,"Flat Wages Seen as Issue in'96 Vote,"New York Times,August 13,1995,p.26.)经济专栏作家威廉姆·格雷德在1995年11月写到,“不管是从新闻摘要中,还是从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了解对大多数美国家庭的持续工资收入侵蚀。”(注:William Greider,"Middle-Class Funk,"Rolling Stone,November 2,1995,p.35.)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工资挤压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集点之一。 二、企业界与正统经济学界的态度与辩护 对于广大工人工资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企业家们主要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一问题。他们并不担心广大工人的工资挤压问题,反倒认为这种现象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他们从未对工薪家庭的生活状况感到忧虑,认为工资下降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润,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保持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保护小企业免受倒闭的厄运。当媒体报道每月工人收入的数据时,他们也是对工资的停滞或下降持肯定态度,并未考虑到它对依靠劳动收入的广大劳动人口带来的后果。 关于美国工人实际报酬下降的问题,正统经济学界或采取回避的态度,或寻找各种借口,对工资挤压问题进行辩护,甚至否认工资下降的趋势存在。 否认工人实际报酬下降的学者主要存在三种说法: (1)福利抵消说。许多人认为,在近几十年,包括保健、保险等的雇员福利有了显著的增长。如果雇员福利被准确计量的话,会发现福利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工资的下降。结果是,雇员报酬——工资和雇员福利的合计在近几十年实际是增长了。工人现在的情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 (2)通货膨胀率夸大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统计局(BLS)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通货膨胀的估计夸大了生活成本的实际增长。伯斯金(Boskin)委员会的报告坚定地持有这一观点(伯斯金等1998)。如果通货膨胀率被高估,通货膨胀对工

文学的殿堂

文学的殿堂 时间:2016-10-24 09:48:57 | 作者:汪丹 岁月的风铃在我耳边叮当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道路充满荆棘,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我第一次从浩瀚的书海里,看到廖斯女神在向我招手。她使我的心升腾起愿望,一个像彩虹般缤纷的愿望,真希望有那么一天我能够踏进那神圣的文学的殿堂。 十五支彩烛烧红了午夜,燃起蓝色的火苗,蓝色的遐思。午夜的睫毛眨动,抖下了星光点点似的希望……人生是一本充满哲思的书,文学亦然。文学是你心中的一份寄托,一盏明灯。当你走遍所有的大地方,不妨在这块属于自己的文学芳草地驻足,这里是你的精神家园,是你的栖息之所。 岁月之河在流逝,生活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我遨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乐而忘返。书中的世界,给我开拓了一块绚丽的幻想天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像点点明媚的阳光洒在我的心田上,萌发出一片绿色的憧憬和希望。我的梦在万物美的熏陶下,像一棵沐浴过阳光雨露的幼苗,开始长出新绿的嫩芽。 于是,我不再把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宣泄挥洒,而开始把它们倾注于笔端,多少个夜晚我尝试着在灯下写作,并悄悄地驶出自己的心船,痴痴地做着“豆芽作家梦”。眼睛看累,手写酸了,但那颗年轻的心依旧不疲倦,年轻的感想依旧写不完。每当看着那一个个新字跃然于纸上,自己总会感到一阵小小的欢畅,就像农民沉浸在硕果累累的喜悦之中。春去冬来,花开花落,我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四季的轮转,自然的风光和人间的温情。在这日子里,我永远是这一篇篇作文的第一位读者,虽然是这样,但是我在读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就仿佛在通往文学殿堂的路上又跃进了一步。尽管一路上没有人为我喝彩就好,但我坚信,风雨过后,天空将出现一弧美丽的彩虹,到那时我将会用我手中的笔编织出一个美好的现实,挂着一抹自信的微笑,去叩响文学殿堂的大门。 为了让每一天潇洒和芬芳,为了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为了跨进梦寐以求的文学殿堂,我驿动的灵魂之翅处于腾飞之中,多少个夜晚我挑灯书写,今天终于圆了我的文学之梦,忘不了第一次收到发着油墨清香的习作时,看着自己的文章变成一个个铅印的字迹,我的心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喜悦的泪情不自禁地滴落在滚烫的脸上…… 十五圈年轮,圈住了朝气,圈住了深沉,圈住了希望。我愿意不停地挥洒我手中的笔,继续编织美丽的梦,让它变成一对翅膀,载着我永远在文学殿堂里飞翔,用血汗去抒写着一个真实的童话,尽管我知道,征程很漫长,很坎坷……

2019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8天-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8天-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8天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8年河北省衡水中学调研卷)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助理秘书长米崔·蒂托夫在视察苏丹“DDR”过渡性培训中心时说:“非常高兴在这里看到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誊中国一直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这主要表明 A.新时期我国外交呈现多元化特点 B.积极履行世界大国应尽的义务 C.在维和行动中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D.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一、开创外交新局面 1.背景

(1)国际背景 ①西欧和日本崛起,冲击两极格局,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②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大大加强。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居于守势。 (2)国内背景:中国在内政和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2.外交成就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3)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4)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对中国而言,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2)对国际而言,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和新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特点: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作文700字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作文700字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作文700字 当我们走近伟人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是那么的渺小。 ——题记 在十一月三十日的下午,我们小荷文学社集体去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那天是星期五,车很堵,原本计划用一个小时到那,但实际时间远远不止这些。幸运的是我们终于在闭馆前赶到了那。 走进鲁迅纪念馆,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巨大的鲁迅雕像。它的表情是严肃的,却又有那么一点亲切。我们匆匆在它身前留了影,接着就上楼了。 “瞧,是《阿Q正传》!”一阵欢快的叫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起头,只见电视里正播放着《阿Q正传》。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鲁迅通过对贫苦、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描写与刻画,

写出了国人的灵魂。他揭露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造成的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值得讽刺的是文中的那个阿Q,被别人打了还说是儿子打老子,这就是众所皆知的阿Q精神胜利法,多么可笑且又可悲啊!! 在往前走去,是一段有关于三味书屋的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的一个私塾,位于绍兴鲁迅故居附近,距“百草园”不远。鲁迅曾在文章里称它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说塾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也是在三味书屋中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接着我们参观了一个铁屋子。开始我并不知道这铁屋子是干什么用的,后来老师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把旧社会比喻成一个封闭的铁屋子,把无知,愚蠢的人们比作在铁屋子中熟睡的人,把正直的人比作铁屋子中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是非常痛苦的,而熟睡的人则是麻木不仁的,感觉不到死亡的逼近。如果把熟睡着的人叫醒,他们也会变得痛苦,但是同样,他们也许能找到打开铁屋子的方法。” 告别了铁屋子,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路上我们

聆听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教诲——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聆听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教诲——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福楼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曾悉心指导莫泊桑,使之成为“短篇小说”之王。究竟奥秘 何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福楼拜,聆听他的教诲吧! 1.写作要肯吃苦,勤练习 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除了肯吃苦,练习还要有序列。生活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一 下子放手让刚入门写作的学生到大海中放任自由,肯定不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语文教学 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排忧解难”。作文训练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提高。要通过勤练小 型的片段练习,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练扎实了,不愁写不好 文章。 2.写作要仔细观察 实践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中的“顽疾”。“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了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充实。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生动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 正如福楼拜所说:“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 一样的走法吗?”福楼拜的意图很明显,是让莫泊桑要仔细观察生活。 那如何引导小学生去仔细观察呢? 2.1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和作文的联系,认识观察的重 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捕捉到“闪耀”的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 省的小事、平常事,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一闪而过。 2.2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当学生逐渐注意观察生活时,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 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1)由表及里,深入思考。 (2)由面及点,集中观察。 (3)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2.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自觉性。观察固然需要方法,而更重要的是 需要热情。同处一个班级,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他们反映班级,学校生活的作文,有的感到有许多 东西要写,而有的却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这里的关键是对集体、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和关心程度。因此,我们要重视听说读写与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激发学去热爱生活的感情,使学生真正成 为生活的有心人。 3.对所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莫泊桑通过仔细观察和勤奋写作使自己进步了.那么如何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提高呢? 老师福楼拜提出了新的要求 ---观察时要抓住特点,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特点,还要有自己独特 的见解和创新能力,赋予文章鲜明的个性色彩。 自然千姿百态,社会五彩斑斓。作文要写出特点,写出个性。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会不拘一格, 或刚或柔,或华或朴,或庄或谐,精彩纷呈。

_飘_无法进入文学殿堂的原因探究

[收稿日期] 2008208228 [作者简介] 杨敏,女,牡丹江师范学院英语教育系助教。 《飘》无法进入文学殿堂的原因探究 杨 敏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 要] 在世界文学史上,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是少有的凭借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的作家之 一。《飘》的多旋律多变幻使不同的读者感受到不同的主旋律。但长期以来,长篇小说《飘》并没有真正进 入文学研究的殿堂,它仅仅算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爱情小说。本文将讨论《飘》无法列入教科书,从而进入文学研究殿堂的原因。[关键词] 南北战争;叛逆精神 [中图分类法]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9)01-0035-02 1939年12月15日,仅有30万人口的亚特兰大市突然涌进了100万人,这一天是电影《乱世佳人》的首映式,也是好莱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刻。《乱世佳人》是根据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小说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电影也最终夺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甚至几十年后仍是全球最卖座影片,不能不说玛格丽特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如此畅销风靡全球的小说却无法被收入文学教科书,从而进入大学课堂,玛格丽特这位拥有众多读者的女性作家却无法享受诸如简?奥斯汀、布朗特姐妹、斯托夫人等其他女性作家在文坛的地位,这一现象不得不引人思考。 一、《飘》的写作立场不符合美国南北战争主潮流 作品是作家思想的反映,作品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的成长背景。玛格丽特?米切尔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自幼对亚特兰大在南北战争中的历史特别感兴趣,并使它们渐渐变成了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天生叛逆的玛格丽特对学校刻板的教学方式极其厌恶,常常以编小说自慰。她曾在自己编撰的小说封皮背面写道:“世上有一个接一个的作者,但作家是天生的而不是造就的。”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米切尔对亚特兰大的特殊感情使她在写这部作品时站在了南方种植园主的立场上来描述南北战争。因此,她的小说里明显表现出对南方农场主的同情和对北方新兴资产阶级的偏见。小说写于上世纪的20至30年代,当时大部分美国作家对南北战争以前的蓄奴制都是深恶痛绝的,比如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而米切尔的作品中却充满了对战前南方社会强烈的眷恋之情:“在战争以前,生活是美丽的,我觉得那时的生活就如一件希腊艺术品,它具有光辉,具有完善,具有齐全,具有对称。”尽管米切尔也嘲弄、揶揄那些傲慢、狂妄的南方奴隶主,但对随风而逝的旧时代的哀怨、惋惜、惆怅之情还是溢于字里行间的。“像去年的 大雪,或随战争的狂风而逝去的东西,或者那种随风而倒,不能挺直自己身躯的软弱的人”。在她笔下,南方旧道德的维护者们都被涂上了一层“神圣”的油彩。小说中,繁重的劳动,难挨的饥饿,对战争的恐惧使斯佳丽迅速变化。让我们听听她的宣言吧:“上帝啊!请相信我,北方佬毁灭的是物质,他们灭不了的是我们的精神,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不能再挨饿,不能让我的家人再挨饿,我宁可去偷、去抢、去杀人!”斯佳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不是怀旧的人,她不会安于贫困,她不会安于过去。她需要未来。她默许波克去偷,她杀了一个人,她抢了妹妹的男朋友。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生存,活下去,不再挨饿,这是一个多么卑微的愿望!一切痛苦、饥饿的根源都是源于战争。在米切尔的笔下,反对蓄奴制,还黑人以自由以人类最基本的尊严的战争的正义感被淡化了,只留下了战争给南方生活带来的致命的打击。这一点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及南北战争立场的。 二、斯佳丽展现了“问题少女”的成长经历 小说除以南北战争为叙事背景外,主要以女主人公斯佳丽的感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展现了乱世中女性成 长的经历。成长类小说是作家手中屡见不鲜的题材。从《简?爱》中的简爱到《傲慢与偏见》中的凯瑟琳,尽管她们身上都有着与所处时代大多数女性相悖的气质,但她们体现了不同的叛逆精神。简?爱大声疾呼出了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愿望,并且用她的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爱要建立在尊严和平等之上,与地位无关。而《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则终身未嫁,并用她细腻的情感及丰富的人生经历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们理性、博学、机智、果敢、并且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与胸襟,甚至常常让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黯然失色。但《飘》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却体现着另一种叛逆。一种为了养活自己,哺育家人,可以牺牲一切,不择手段的叛逆。为了生存她可以杀人,可以抢妹妹的男朋友,可以利用爱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不怕礼 — 53—2009年第1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No.1,2009(总第149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Total No.149

5 “生态革命”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

5 “生态革命”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暴发的环境危机以及骇人听闻的“八大公害事件”,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雷切尔·卡森(RacheI Carson.1962)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Meadows,1972)、美国的戈德史密斯(Goldsmith 1974)等人的《生命的蓝图》等系列著作,不断敲打人类的灵魂,唤醒人类的生态良知。 这一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开始表现出多元化,生态化的特点,城市建设开始抛弃反自然、反生态的发展模式,城市先进的标准由技术,工业和现代建筑演变为“文化、绿野和传统建筑”,提出“回到自然界”的口号。国内外学者围绕生态导向的城市开发与设计、城乡融合的区域城市以及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开敞(开放)空间、绿色基础设施。区域绿地系统、生态廊道、绿色通道、生境网络、环境廊道、框架景观等一系列崭新概念。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生态革命”浪潮。 5.1 生态导向的城市开发与设计 1971年,麦克哈格(lan L.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从自然、历史、人文的角度探讨了环境问题,描述了自然过程如何引导土地开发,认为:”大城市地区内保留作为开放空间的土地应按土地的自然演进过程(naturaI—process[ands]来选择,即该土地应是内在地适合于“绿”的用途的:这就是大城市地区内自然的位置。要是将这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的话.就可以为全体居民提供满意的开放空间。”[13] 诚如刘易斯·芒福德(Lawis Mumford)所言,麦克哈格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介词“结合”(with)上面,这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6]。设计结合自然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且还标志着生态学方法第一次完整地引入了城市规划之中,从而拉开了城市生态空间建设的结构主义序幕。 1978年,西蒙兹又在《大地景观》(Earthscape)中全面阐述了生态要素分析方法,环境保护、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乃至于生态美学([co-aesthetic]的内涵,从而把生态景观研究推向了“研究人类居住空间与视觉总体的高度”[14]。1 984年,荷夫的《城市形态和自然过程》(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重点论述了城市的自然演进过程与城市空间营造的关系问题,书中所表达的态度和观点、解决问题的提议和分析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必修4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阅读经典名著感受大师风采 ——《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学大师”的概念,梳理接触到的文学大师及作品。 2.教给学生阅读文学大师经典的基本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如何在活动中教给学生研读经典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研读、鉴赏的意识。 三、教学创意 本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课外学习为主,课内交流讨论为辅的原则,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该专题侧重引导学生对所接触的文学大师及作品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拓展、自主思考、合作研讨及课堂交流,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展示探究成果,学习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 活动准备:“走近文学大师”是个系列活动,教师组织三次活动,总活动时间28天,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主,课内展示为辅。 1.教师开一次讲座(介绍阅读经典的意义、基本原则及方法)。 2.学生自主梳理文学大师及作品,研读原著及作者传记,并观看电影《边城》。3.经过准备,教师圈定一部作品,提供参考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 4.成立四个活动小组:故事情节、作品语言、人物形象、作者生平探究组。由组长负责分工,要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确定发言人,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时间3分钟。5.举行“读名著,感受大师风采”的鉴赏研讨课。 本教学设计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前两个活动过程中已完成了知识梳理,整体读完了《边城》《沈从文自传》《沈从文传》等作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文 文学星空,群星璀璨。你熟悉哪些文学大师?又如何走近文学大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学大师”。 (二)理解概念、梳理知识点 教师:我们首先对前次讲座的内容作小结。 1.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文学大师呢? (1)概念:“文学大师”是指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为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人。 (2)条件:伟大的作品,深邃的思想。 2.你梳理积累了哪些文学大师?(略) (学生按照作家姓名、年代或国别、代表作,以表格形式梳理接触过的文学大师。)3.“走近文学大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1)一部经典带你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 (2)一部经典带你进入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 (3)一部经典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三)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下面我们就以《边城》为例“走近文学大师”,把握阅读经典的方法。 (一)故事情节探究组

最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班级: 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音乐情境:播放舒缓的音乐,轻松氛围,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禀赋才能。) “童年”像陈年的美酒,搁得时间越长越香醇;“童年”像怒开的香花,芬芳扑鼻;“童年”像潺潺的小溪,流啊流啊,流到每个人的心中。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童年,一起来学习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作者是—— 生:(齐声)鲁迅。 师:(板书作者)能简单介绍一下鲁迅吗? 生1: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2:在风筝中他是一个粗暴蛮狠的人。 师3:(引导)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我们对他的评价? 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很好,那他有哪些作品呢? 生1:《阿Q正传》 生2:《朝花夕拾》 师:《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

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请大家齐读大屏幕上的文字。 大屏幕展示: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是的,那时正是先生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今天这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重读“百草园”“三味书屋”两词)唱的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题目中看出一些端倪? 生:告诉我们文章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 师: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用什么连接起来的? 生1:“到”! 师:(顺势)“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呢? 生2:第9自然段。 师:是的,第9自然段就起到了“到”字的作用连接起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么这个自然段起到了—— 生:(齐声)过渡作用。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看看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思考(出示意大屏幕上)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个部分? (生自由放声朗读,师来回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觉得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个部分呢? 生情绪高涨,有些嚷嚷“百草园!百草园”,有些却坚持“三味书屋!就是三味书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