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写作

大学基础写作
大学基础写作

写作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狭义的写作通常是指(作家)的写作。

2.写作活动的缘起不外乎缘情而作、因事而作或(受命而作)。(授)

3.(商籁体),即十四行诗,是流传于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由两节四行,两节三行组成。

4.从反映论的角度讲,描写可分为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味觉描写、嗅觉描写、(触觉描写)和生理反映描写。

5.调查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有的放失、善于质疑和(勤做笔记)。

6.想象的方式一般划分为象形想象、象征想象、类比想象、(推测想

象)四个类别。

7.(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将写作客体分为:对象化的客观存在、对象化的精神产品、对象化的作者自身。(波普尔)8.一篇完整的议论文章,一般由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五个要素构成。

9.文章体式是被遵从或恪守的文章类型,是文章的体制、(结构)和格式这三方面总体要求的概括。

10.(台詞)是戏剧文学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矛盾冲突的最主要手段。(对话)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写作活动质量的高低乃至成败,归根到底是由写作主体的()所决定的。

A.思维

B.表达能力

C. 表达技巧D、思维和表达能力

2.下面不属于写作活动特点的是()

A 人文性B、综合性 C.个体性D、群体性

3.“人禀七情,应斯万物,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出自于()的《文心雕龙》。

A、司空图

B、李渔

C、刘勰

D、司马迁

4.在写作活动中,写作者所面对的世界(对象)可以统称为()。

A、主体

B、客体 C.、受体D、载体

5.从表现和认知的角度划分,可以把写作客体分为()客体。

A、形象和抽象

B、实在和虚拟 C.、自然和社会D、物质和精神

6.写作主体从所获取的材料中,经过分析研究、加工提炼,筛选后写入文章,构成文章的整体内容的材料,叫做()

A、素材

B、体裁

C、题材

D、材料。

7.求知受益心理、猎奇探秘心理、平等对话心理、介入互动心理是()的心理特征。

A、主体

B、客体

C、受体

D、载体

8.据考证,我国最早提出散文这个概念的罗大经是()。

A 汉代人

B 唐代人

C 明代人D、宋代人

9.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意象指的是表意的象。

B、意象中的“意”指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想象。

C、意象中的“象”指的是作者内心的想象。

D、意象的形成过程不需调动以往的经验和印象

10.在诗歌中,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

A 韵律

B 节奏C、抒

情 D 想象

11.小说一词,最早出于()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汉书》

12.运用蒙太奇表现手段,通过具有视觉造型性和听觉造型性的画面语言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戏剧样式是()

A、戏曲

B、歌剧

C、话剧

D、影视剧

13.下列有关杂文特征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杂文的题材只能来自现实生活。

B、杂文的核心是理念

C、杂文的任务是解决具体问题。

D、杂文往往从正面展开议论大问题。

14.报告文学兴起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5.通常论文的格式包括()

A、标题、作者、本论、注释

B、标题、作者、绪论、本论、结论

C、标题、作者、绪论、论证、结论、注释

D、标题、作者、绪论、本论、结论、注释

16.用简约的语言将论文每层每段大意概括出来的提纲形式是()

A、单句式提纲

B、复句式提纲

C、摘要式提纲

D、通用式提纲

17.搜集资料有一定的步骤,第一步是()。

A、整理

B、择式

C、上网

D、定向

18.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在思维方式上的重要表现是()

A、逻辑性

B、论证性

C、理论性

D、研究性

19.下列选项中,属于搜集间接资料的方式的是()。

A、调查

B、实验

C、文献检索

D、观察

20.我们所选修尉天骄主编的教材——《基础写作教程》,由()出版。

A、南京大学出版社

B、天津大学出版社

C 、高等教育出版社D、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写作的目的是“为己”,并非“为人”,即想让自已永垂不朽。(×)

2. 我们身边所有的生活现象(写作客体)都能成为写作中的内容。(×)

3. 变异分形变与质变两种,形变则是创造性想象活动中对表现对象原始形态下的改造和变异。(√)

4.提炼的方法有筛选法、联系法、反推法和因果论证法。(×)

5.写文章讲究“分合”。分析是“化一为多”,追求认识的丰富性;综合则是“合多为一”,追求认识的统一性。(√)

6.确立主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感悟,主题来自于生活经验给作者的启迪与暗示;二是提炼,主题来自于对所得的材料的分析、归纳和提升。(√)

7.从共性角度来说,选材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统一与突破、新颖与平实、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8.赋形即在心理上为“意态文”勾画具体形态,对写作的体式、结构、语言以至每一个细节,作出大致的安排。(√)

9. “前写作”、“(显)写作”、“后写作”像三个链环,相互推动呈正比关系,具有相对和谐的特点。(×)(注意:三者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为因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