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城市化特点(学案)

第2节城市化特点(学案)
第2节城市化特点(学案)

序号:高一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第2课时)

审核签名:编制编制时间:2月24日使用:高一(1-2)班

完成所需时间:20+25分钟班级姓名第小组

【目标解读】——定位定向

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阅读教材,独立完成】

一、城市化特点

1.发展中国家:,;水平低;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阶段。

2.发达国家:;;出现现象。处于阶段。

二、中国的城市化

【合作探究】

1、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讨论后回答: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进程有什么差异?

(2).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

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

(3).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

(4).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2、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阶段反映的是

____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

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指出图乙中①属于__________国家,②属于______国家。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特点。

【巩固练习】

1、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图,符合实际情况的叙述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但城市化进程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超

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城市化大大减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仍未超过发

达国家

D.发达国家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以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

2、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素质还不高 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 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D.②①③④

4、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

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4、下图表示“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国城市发展图”。则按甲、乙、丙、

丁顺序分别对应的国家是()

A.英国、日本、中国、美国

B.美国、英国、日本、中国

C.英国、美国、日本、中国

D.中国、英国、美国、日本

如图中箭头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资金、技术、工业、人口流动

方向。据此回答5-6题。

5、该图所示的含义是()

A.大城市小型化B.郊区城市化

C.集中城市职能D.城市乡镇化

6、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郊区比市中心经济更发达D.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

二、综合题

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某年份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除港澳台外)。

城市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率排名

省区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苏新疆内蒙古人均

GDP

7 330 6 410 5 340 3 630 2 830 2 100 2 020 3 710 1 890 2 590 (美元/

人)

人均

1 2 3 6 8 11 12 5 14 10 GPD排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的标志。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大都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城市化基础水平高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迁入率高

(5)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第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化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人教版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 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城市化》学案

第三节城市化 【致同学们】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把古朴的乡村变成繁华的城市。城市诉说着历史沧桑,城市传扬着地域文化,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城市凝聚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学习目标】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初步体验区域调查的主要方法。 5、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前活动一 活动主题:班级调查——城市人口的变化 活动提示:完成“祖辈、父辈、我辈出生地(抽样)调查表”。 ◆课前活动二 活动主题:社会调查——城市用地的变迁 活动提示:搜集我市不同时期的城区图文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走访调查。 ◆课前活动三 活动主题:课本剧表演——《去城外住吧》 活动提示:设计课本剧,反映城市化后期阶段所出现的一些大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时间不超过3分钟)。 【课堂学习】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自主学习 1、概念: 2、主要表现: 二、城市化的动力 枣庄的历史沿革 枣庄市的前身是峄县(现峄城区)演变而来。峄县的雏形约在春秋后期基本形成。 西周时期,枣庄地区曾出现7个诸侯国。现今的市中区,传说古代神农氏(炎帝)曾在此处建立庄园,种植枣树。著于清光绪年间的《峄县志》有载:枣庄因当地枣树较多而得名。 1878年(清光绪四年),中兴煤矿公司成立(驻地在峄县枣庄镇),并逐渐成长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中兴公司亦十分重视,周总理曾多次关注,并改称枣庄矿区,枣庄这个名字开始更多地被采用。1960年1月,撤销峄县,将峄县政府迁置枣庄镇。1961年9月,设为山东省第四个地级市——枣庄市。 【思考讨论】阅读材料,简述近现代以来枣庄市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教学设计: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一学科地理 标 题 城市化过 程与特点 教师 课型第一课时问题导学,解决 第二课时自主建网,练习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异同;2、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 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重 点、难点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学方法1、引导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 究。 3、自主建网,形成体系。 教 学 准 备 问题导学地图册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要求)时 间 目标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景约2 分 钟 激发学习热情 展示地图册P15法国巴黎市区 的扩展图,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 问题:12纪到20世纪,巴黎市 区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充分调动课堂学习 热情

城市化学案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城市化171105考试大纲: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能够描述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能够分析其解决措施 3、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基础梳理: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过程和特点 (1)城市化的含义: (2)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从经济发展看,核心动力—— 从人口迁移看,动力 (3)城市化的标志: (4)世界城市化进程 表格归纳: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时间差异 起步时间快速发展 时间 目前城市 化水平 目前发展 速度 目前所处 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城市化 阶段 城市化 水平 发展 速度 地域扩 展趋势 常见的社 会问题 阶段阶 段 阶段 农村推力因素: 城市拉力因素:

1.该国 A.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2000年以来城市化已步入后期稳定阶段 C.近半个世纪来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D.目前,该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水平依然较高 2.该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 A.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粮食、花卉等种植比例 B.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 C.信息不发达,但文化观念得到提升 D.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加 【答案】1.A 2.D 【解析】1.一般情况下,城市化水平超过30%才进入中期阶段,超过70%才进入后期稳定阶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该国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发展速度加快,但水平依然较低。故选A。 2.城市化发展,畜禽园艺产品市场扩大,农业结构中粮食种植比例下降;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是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化过程中会促进区域文化建设;城市化地区地面硬化率高,地面径流汇集量增大、汇集速度加快,城市洪水灾害增加。故选D。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重在积累)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③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④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⑤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⑥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原因 建筑格局美国城市 市中心高楼大厦,离开市中心,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移民国家,形成有别于欧 洲的文化特色 欧洲城市 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事务所等,高层建筑在市中心以 外 历史发展悠久 建筑风格北京皇宫雄踞市中心,以其为中轴线皇权至高无上

城市化教案

教学课题:城市化 授课人:赵聪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3)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 (2)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重点难点】 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学情分析】 前面的学习中对城市有了大概的认识,这节课就围绕城市化,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标志,对城市化会出现的问题及相对应的措施进行讨论总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描述的是深圳,它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变成一个大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化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 1、城市化的含义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城市化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师总结: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

城市化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015-03-11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5.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学习重难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主要解决措施。 知识拓展:1、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差异发 达 国 家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城市外围地带发展较快,建设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发 展 中 国 家 水平与速度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推进速度快 水平不平衡 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多在亚洲和非洲 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多在南美洲 虚假城市化 表现 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分布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滞后城市化 表现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中 国 城 市 化 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意义 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 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发展之路 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发展 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2、城市化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 (3)改善城市交通、居住条件:多建立交桥,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4)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环境。 (5)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3、中国城市的发展方针: (1)控制大城市规模 (2)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3)积极发展小城镇

精修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花溪六中彭良庆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二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1

自治区双语特岗教师 面 试 教 案 科目:高中地理(必修2) 课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描述的是深圳,它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变成一个大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化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 2.新授 2.3城市化【板书】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城市化主要标志【板书】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师总结: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到200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迅速的,有一些地方在1985年之前还是县城,到2000年已经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 (引导学生阅读图2.17,思考下列问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时作业八班级姓名 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马海昌2017.0 3.06 我们都爱地理 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 1 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3.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 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 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 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5.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 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 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 D.生活方式改变 6.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读 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 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8.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1986年以及1987年~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据图完成9~10题。 9.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政策有意识地进行 宏观控制 10.在从第一时段(1973年~1986年)到第二时段(1987年~ 2000年)间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国家中,人口老 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A.英国B.墨西哥C.巴西D.日本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1~13题。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 A.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相互 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1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 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1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新教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

城市化学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 学习目标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的动力。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环境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课前预习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 4.城市化产生哪些意义? 5.世界城市化进程分哪几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课堂探究 【探究一】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某年份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除港澳台外)。 城市化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排名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大都分布在_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 (3)上海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有哪些? (4)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第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探究二】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材料二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具有自身的特点(见下图)。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2.57%。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 (1)据材料一,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两国城市化各自的突出特征体现 在哪里?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探究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

高中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

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第三节城市化 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知识体系梳理 城市化及其进程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 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 (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出现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进入后期成熟阶 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预习效果检测 读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①时期 B.②时期 C.③时期 D.④时期 2.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 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 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通常城市地域图层可分为老城区、近城区和远城区。下图中三个城市的人口均在500万以上,老城区均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区域范围。读图,回答3~4题。 我国三个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 3.上图三个城市中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是( )。 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甲城市和乙城市 4.下列关于图中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城市人口总数最多 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数量有所下降 C.乙城市人口总数明显减少 D.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是乙城市 思维探究与创新 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 [互动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1988年为125万,1993年迅速增加到281万。目前,上海的外来人口总量大约为500万~600万。这使得上海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分析,上海流入人口的主流是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溆浦圣达学校袁道满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以及意义;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解释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城市化有一些什么样的表现呢? 展示图片: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通过分析: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和上海城市人口的变化 思考:从上述两幅图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一、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1. 概念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 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 (1)、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3)、此过程称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合作探究二: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总结出: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服务业发展 三、城市化特点 2、区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课堂练习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 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发 市 展 市城 ) 乡 镇城 图 ( 例 :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2.3城市化学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 编写人:刘好沛审核人:刘晓敏授课人:班级:姓名:编号 G020508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动力机制 2,结合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掌握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和各阶段的特征、主要问题。3,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会比较两者的差异。 【自主预习】: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结合图2.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读图思考。 写出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2.动力机制: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拉力原理 3.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用来表示,它体现了。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 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表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曲线。 读图分析:总体来看,三条曲线随时间变化的发展都呈上升趋势,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差异: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2.时间差异 阶段和特点(重点) 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A初期阶 段(25%--3 0%以下)较发展较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B中期阶 段(30%---7 0%)较 人口和产业向 城市集中,城市 化推进 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 问 题: , , , 人口和企业开始迁往 出现 现象

C后期阶 段(70%以 上)高城市人口比重 的增长速度 甚至 城市化地域不断向推 进,人口和工商业迁 往,大城市 人口。(中心区衰 落) 出现 现象 问题探究一案例4 英国的城市化进化进程 P34 结合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案例4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城市化阶 段 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25%--30 %以下,低 缓慢 中期阶段30%---70 %,较高 迅速 后期阶段70%以上 高 缓慢、甚至 停滞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阶段, 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阶段。问题探究二P35 活动分析图2.23中几个 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重点)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