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对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重视不够

一个地方的乡村规划建设,能取得一定成效,都是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业务部门具体抓,建立一套齐抓共管运行机制的结果。

目前,我市乡村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的主体在乡镇人民政府,由于大部分乡镇财力有限,舍不得在规划上投入,市、县两级没有专项村镇规划补助资金,造成乡镇对规划建设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同时乡村规划建设的审批权主要在县级,有的县(市、区)没有完全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管理机构,市、县、乡三级上下联动的管理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普遍偏低、外在形象差

小城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较低,有的随意乱建。大部分乡镇沿过境公路“走廊式”建设发展,建筑以二层楼房为主,天际线缺少变化,建筑风格、色彩等没有特色,品位不高;道路破损,有的没有硬化;车辆乱停乱放,交通混乱;广告牌匾、各种架空线路等凌乱无序,影响观感。

三、小城镇配套设施不完善,承载力较差,社会服务功能弱

小城镇污水处理、热力燃气、公共停车场、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设施匮乏,功能不完善,承载力差。城镇开放空间少,绿化覆盖率极低、没有层次,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不高。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政务中心李擎 2011年12月26日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我市现有建制区2个,从人口来看,只有主城区达30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我市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我市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

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同时,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主要是由道路、交通、楼宇、建筑、空气、绿地、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所谓“市”则是由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市景所组成。由此可见,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市人均耕地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4851507.html,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王德生 来源:《中国房地产》2013年第10期 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兴起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或称为小城镇建设。当前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妥善地予以解决将可能成为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城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 在城镇化建设中,许多人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城镇化就是要建设越来越多新的小城镇,或把原来的小城镇进行扩大或进行旧城改造,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试图通过小城镇建设消除农民的身份。大部分地方推出小城镇建设的量化指标,即通过把大量的农民户口转化为城镇居民户口,以此提高城镇化率。因此,不顾现状与条件,盲目大拆大建的现象到处可见。 2.对“国际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各地小城镇建设的调研中发现,有的人谈到“国际化”建设标准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种不自信的言谈举止,认为“国际化”离本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太遥远,甚至还存在“本地哪有外国人来”的观念,这种不正确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建设质量。所谓“国际化”标准,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现在或将来外国人生活的需求,而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如规划设计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绿化标准、节能减排标准等应该达到国际通行标准,以确保建设的质量。小城镇化建设不能仅做表面文章,现在不少地方为了遮盖已被破坏的山体,用非植物绿色薄膜进行覆盖,道路两侧用绿色塑料地皮取代植物绿化等,这些行为都显示出其没有真正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3.小城镇建设思路不明 主要表现在规划滞后、建设思路不明确,这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追求短期效应,盲目拆除房屋,建设农民集中区或强制农民购买商品房,这在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中屡见不鲜。部分地区往往是边拆边规划、拆后规划或是边规划边建设,违背建设基本规律,导致重复建设。 4.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不配套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是通过融资的方式进行,前期投入多,如果不充分考虑到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仅仅依靠房地产收益很难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的

关于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们加快发展、加速赶超进位的重大战略机遇。作为环鄱经济圈的城市之一,丰城市乡镇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发展中谋求科学发展,在崛起中探索绿色崛起,全力建设生态型新城镇,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新课题。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析。 一、建设生态型城镇的背景 当前,我们提出的“生态发展”“生态型城镇”等概念,主要源自于鄱阳湖经济区规划的生态主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它具有“三区一平台”四大发展定位,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批复中,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发展、文明发展”就此成为指引鄱阳

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城镇建设的主基调。 二、建设生态型城镇的要求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国务院批复,“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发展的总体目标,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建设生态型城镇与传统城镇建设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要求。 和谐性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其次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其中,文化是生态城镇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镇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镇的核心内容。 高效性与“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不同,生态型城镇要求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持续性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镇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整体性生态型城镇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三、建设生态型城镇的建议 推进生态型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对照生态型城镇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乡城镇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八里营乡20XX年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以加快城镇化水平为工作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发挥小城镇功能,不断提高小城镇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全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我乡20XX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一年的努力,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市场经济秩序得到规范,城镇功能更加完备,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幸福, 20XX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按照四级水泥路面的标准,于年底前完成本乡五干排南岸四万路至路寨段总长2000米的道路硬化任务,为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发展搭建好基础框架。

(二)于6月底前完成八里营集段道大路两侧隔离带安装的安装工作,8月底前完成马路市场的清理,保障道路的畅通。同时搞好八里营集南街商业摊位的规划,组织好广大商户向规划摊位的转移。 (三)做好占地70亩初中新校建设的规划、清障、施工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保证年内顺利开工,力争早日竣工并投入使用。 (四)搞好原棉花加工厂和供销社行政院两处商业市场的规划,力争年内完成规划设计和清障等前期工作。 (五)做好初中新校至八里营集段道路硬化的备土和路基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予以硬化,方便广大学生到校学习。 (六)健全市场管理长效机制,组织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为维护市场秩序、发挥市场功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主要措施 八里营乡党委、政府对小城镇建设高度重视,并针对20XX 年度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了如下措施: (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本着科学发展的标准,重点围绕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镇功能和作用发挥统筹搞好规划,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全乡统筹规划,突出集镇建设这一重点,本着既具前瞻性,又便于操作,既坚持高标准,又不脱离实际乡情,切合农村发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

灵溪镇小城镇规划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走上调整战略、集约发展的道路,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下面,仅以灵溪镇为例,谈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认识 关键字: 自然概况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2]位于浙闽交界处鳌江流域,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城集镇,位于苍南县中心偏北。北离温州市区83公里,南距福建省福鼎市32公里。灵溪镇风光秀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在63-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1737毫米。灵溪地理条件优越,其西南距闽东地区仅16公里,北上83公里即温州市区,西依玉苍山,东濒东海,周边与浙江的平阳、文成、泰顺三县和福建省的福鼎相毗邻,是浙江的南大门。 人文概况 全镇面积达88.5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人,下辖9个办事处、112个行政村、24个居民区,当地语言为闽南语。1981年苍南从平阳分析出来并确定灵溪为县城后,灵溪人民充分利用浙闽边界的地理优势,发挥县城的集聚效应,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和资金,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灵溪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属三座水利发电站和一个3.5万伏变电站,工业企业有电力、建筑、砂石建材、藤编、玻璃纤维、茶叶、制衣、光学、包装印刷、化工等。城镇建设 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2004年,该镇饶北河以西约7.2 平方公里被市政府规划定为上饶市城东新区,上饶新火车站就坐落在该镇境内,给该镇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2005 年,灵溪镇党委、政府提出“接轨城区,融入都市,打造生态东郊镇,建设文明新花园”的发展定位,引领全镇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迈上灵溪发展的新征程。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一、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政策条件:中共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同时,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意识到,我市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城区现代化是不够的,其与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没有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我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产业条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原来布局在城市中的传统产业今后将主要向小城镇转移;随着农村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老的村镇企业及新建企业将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趋于严格,过去“遍地开花”式的企业布局方式将逐步改善;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这群人的户籍安置、转化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和居住人口的结构,并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住房与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 交通条件:灵溪镇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相对较多。如灵溪镇离市区为8公里,北与311高速公路连接,320国道穿境而过,依托上饶市这个区域中心城市,信息来源渠道多,人才多且引进容易,资金引进比较方便,随着今后市区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的东迁及新火车站的北移,这些都为灵溪镇的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及规划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城镇建设质量不高。灵溪镇依托320国道建设,在国道两侧各建一排两至三层高的门面房,造成“一条街两层皮,鸭舌帽子一样齐”。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田,是城?是村?概念模糊,发展模式不清晰。 (2)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欠帐过多。镇区没有完善的道路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绿化水平低,缺乏公共绿地。 (3)规划管理中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小城镇建设中违法批地、违章建筑案例仍然存在。 (4)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5)城镇规模偏小。如灵溪镇,镇区人口219万,全镇人口2.万人,即使全都住到镇区上,也因其规模小,只能搞小而全:“一条商街,一处公园,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所…”,虽已铺马路,装路灯,搞绿化…,有城市外观,却无城市生活内在魅力和气氛。人气不旺,行人稀落,夜幕未垂,店门早闭,毫无诱发消费之氛围。 (6)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破坏;是灵溪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灵溪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灵溪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进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公司相对集中,更大程度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幸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本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一、进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进展的必定趋势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的科学进展观,统筹城乡进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 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进展观的集中表现。中心还明确提出了小城镇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进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定选择。 小城镇是城乡共融的对接平台。小城镇的进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表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定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必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必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给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本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本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成立和就业信息办事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治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进展使很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领先进城的农民以本身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并且小城镇的乡镇公司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公司的进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公司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更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进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进展引导乡镇公司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治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进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进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本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小城镇是繁荣农村市场的有效途径。是继续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小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必将带来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和消费方式的提档升级,加之与其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住宅建设等投资,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从全局来看,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必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利于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就一个地区而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必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使城乡市场趋于统一,实现城乡保障体系有效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战略问题,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展、档次提升的发展态势,但随之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因为缺少宏观的、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起点不高、标准较低,一些地方边建设、边规划,“建了拆、拆了再建”的现象时常发生,难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科学有序推进。二是城镇建设存在趋同性。一些地方不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因素,不顾客观条件约束,一窝蜂地建广场、修大厦,简单地把城镇化视同于“高楼化”,有的甚至不惜破坏古建筑搞建设,导致千城一面、丢失特色。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不能为人口向城镇集中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无力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一方面,交通、供排水、供暖等基础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险等领域都还存在着制度和政策上的不平衡。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挤占耕地、供排水供暖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仅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背离。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体现在不同城市也有其个性差异,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历

关于大荆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大荆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摘要:发展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是促进经济发展 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运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科学原理,结合小城镇特点,指导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统一规划,综合建设,以较低的资源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小城镇生态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规划;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environment,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wns,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evitable trend, we must carry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use of ecology and city planning scientific princip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guiding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ordinate development, unified planning,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the low price for better economic resources development speed, to achiev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re unified, realize ecological benign circulation of small towns, and promote social and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9月中旬,党中央又一次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这次的主题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回顾历次专题研讨班,均是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问题的研讨。这次关于城镇化的研讨班,在十八大前夕举办,预示着城镇化建设必将成为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之一,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在这次研讨班上所说,“城镇化……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 随着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一蹶不振,国家巨额投资计划副作用的逐步显现,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唯一可以快速前行的力量。 而面对国人收入普遍不高,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振内需的抓手又在哪里呢?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李克强副总理近年来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

城镇化”。梳理媒体的报道,李克强最早在2009年底考察广东时就明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而这个时间正是4万亿投资计划显现成效的时候。 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2010年2月,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此后2010年的讲话中,“最雄厚的潜力”成为一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词语。 无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还是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这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智慧的力量就在于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李克强提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今年以来,本人就**镇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是山东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镇。人口5.1万人,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4200公顷,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共25个行政村。 近年来,**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小城镇,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镇以工业强镇为基础,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镇政府于2000年聘请山东省城镇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的村镇体系、城镇镇区、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园区占地2000亩。2000年9月份又聘请临沂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作出详细规划,做到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协调一致,同时对沿街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规划覆盖率达到35%。2006

年,又聘请市规划专家对工业区进行详细规划,总规划面积94.2公顷,在规划中利用道路将园区划分为6个板块。镇居住区详细规划由县村镇规划设计室设计完成,总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详细规划覆盖率为85%。 (二)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镇驻地规划有二纵三横六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有沿街楼2700间,今年新建商住楼1栋,沿街楼19座。二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近年来,先后投资350万元对小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共安装路灯200盏,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今年栽植绿化苗木500余株,投资80万元对广场花园及周围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为镇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以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镇村环境,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先后投资180余万元,上了叉车、垃圾运输车,设置了288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园林相关 一、存在的问题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811个,建制镇数量已超过乡的数量,占乡镇的比重达50.7%。迅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成为聚集乡镇企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1.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利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

吸纳力弱。 3.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 (1)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据有关部门测算,小城镇建设每平方公里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服务设施等)至少需要2.5亿元,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财政饭”状况的制约,资金短缺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3)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引导性政策措施不配套。当前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性障碍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例如,受上述制度约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

浅谈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因农民工流入带来的巨大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小城镇数量和人口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科学规划规模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外市场需求每况愈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转向国内,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在小城镇,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建设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房屋、道路等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冶金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在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联系新晃县的实际,对小城镇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和强 有力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2008年全国千强镇评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占据绝大多数,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能入围的镇却寥寥无几,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明显,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往往是东总沿海地区的一个乡镇的人口和GDP就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或地级市。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巫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政府功能不完善,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 缺乏合理规划,特色不够鲜明。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完成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有总规,没有控制性详规,为随意执行规划留下了很大空间。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建设中,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场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 ,建筑布局单调呆板,“千城一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城镇,对此城镇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这就是先进性。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强调内在质量全面提升的城镇化,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深刻转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人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必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制度保障、产业支撑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仔细的厘清,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健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标签:新型城镇化;核心问题;产城融合 1引言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实现“内生增长模式”的关键,是整个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引擎。 自从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来,关于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探讨不断见诸媒体,形成了不小的波澜。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各有各的理解,其中也涉及到许多关乎全局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内涵,如何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如何提高城市的产业支撑等,这些核心问题的厘清,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内涵—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城镇化的中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让人在城镇中更好地进行生产生活,要让少年、中青年和老年等各类人群都能在城镇中找到生存空间。 传统的城镇化在价值取向上是“以物为本”,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以至于出现了“空城”、“鬼城”现象。在“人造城镇”这一发展理念下,传统城镇化道路过度依赖资源投入,重发展数量而轻发展质量和效益,已经难以为继。 当前,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土地强征,房屋强拆,甚至造成了一些恶性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城市的城镇化建设,仍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思维上,以投资来拉动地方GDP的增长。其结果就是以就业、收入、福利为内容的民生没有得到改善。而且,过度建设只是重走过去的老路,是违背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的。 新型城镇化必须始终牢牢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一真正内涵,提高城镇化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