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教资-材料分析模拟(中学科目二)

2021上教资-材料分析模拟(中学科目二)
2021上教资-材料分析模拟(中学科目二)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拟题+答案解析

材料分析题模拟练习

1.材料:

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觉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躁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

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18分)

【参考答案】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材料中的女生的自述符合考试焦虑症的情况。

(1)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是:

心理方面:①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比如“心烦意乱”“惴惴不安”;②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思维不受控制”,③时刻担心失败,“害怕老师提问”,④考试时“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生理方面:生理反应强烈,比如“心跳剧烈”,“身体不舒服的燥热”,考试前“连续失眠”,考试时“头脑发胀,昏昏沉沉”

⑵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①学校方面的原因,升学、统考的压力,班级的排名和老师的关注,同学之间的竞争等方面。

②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对学生过高的期待、家长的严格要求等。

③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考试成绩代表个人成就,考试升学尤其是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可以决定考生的命运等,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

④学生方面的原因,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学业上经历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⑶改善考试焦虑的方法:

①肌肉放松和系统脱敏法;②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使用正向“自我对话”,如“我能应

付这个考试”;③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④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⑤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如积极的暗示、转移注意力等。

2.材料:

周老师总是认真给学生写评语,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途径。他给班上一名淘气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小赵同学有头脑,就是不爱用正道,上课爱做小动作,插话接舌瞎胡闹;学习态度不大好,学习成绩不大妙;你若聪明应知道,有才不用是草包,劝你早期赶紧改,否则成绩更糟糕。”小赵阅后,哈哈大笑,也回老师一打油诗:“老师写得好,老师写得妙;小赵一定改,决不当草包;不做小动作,头脑用正道;若是做不好,随你老师敲!”

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但该机音效设定不良,常常该出声没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屏幕保护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状态。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

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她写了如下评语:“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散惰谴甚。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众人,岂不哀哉,痛哉!”

小黄阅后,心服口服,决心踏下心来,坚持勤奋读书。

问题:

(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9分)?

(2)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9分)

【参考答案】

(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因材施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每答对1条原则可得3分)

(2)①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材料中,周老师针对三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分别给予针对性的评语,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心理,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3分)

②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关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周老师从小赵同学聪明这一积极因素出发,引导其认识到学习态度不好这一缺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所在。小张对电脑有强烈的兴趣,周老师从电脑运行相关原理出发,教育小张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小黄语文水平高,周老师用文言评语引导其克服浮躁心理,踏实学习。(3分)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周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粗暴加以批评指责,而是能够尊重其学生的人格,采取趣味性的评语既照顾了学生

的个性和尊严,还在评语中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3分)

3.材料:

某中学八年级一班的女同学晓晓最近收到了一封匿名“情书”,这封情书中表达了对晓晓的喜爱之情。晓晓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将这封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王老师。班主任王老师在收到情书后很气愤,决定杀一儆百。于是王老师紧急召开了班会,并在班会上公开调查情书的书写人。在发现情书是小刚同学写的之后,王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小刚朗读情书并狠狠地批评了他,小刚感到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便拒绝去学校上学。

问题:

(1)请用德育原则的相关知识评析王老师的行为。(10分)

(2)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采用哪些德育方法来处理“情书”事件。(10分)

【参考答案】

(1)王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疏导原则,值得我们反思。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王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小刚朗读情书并狠狠地批评了他,没有做到尊重小刚,因此违背了该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得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的王老师面对小刚给晓晓写情书的事件,没有耐心地教育小刚,只是狠狠地批评了他,违背了疏导原则。

(2)如果我是王老师,我会采用说服教育法和品德修养法来处理该事件。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识。我会在私下找到小刚给他讲解“早恋”的危害,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提高小刚的认识。品德修养法是指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我会在与小刚的对话中启发小刚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说出后续的做法,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4.材料:

贾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将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述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的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被试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处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处的学习情景,学得快,投得准。

问题: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4分)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分)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5分)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概括说”,又叫“经验类化”理论。(4分)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贾德认为先前学习经验的概括可以适用于后续学习;只要对原有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完成学习的迁移。(2分)在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是因为在先期学习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学习之中。(2分)

(3)依据该理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3分)贾德十分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需要先掌握原理,形成类化,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的活动中去。掌握原理是学习迁移发生的一个先决条件。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关键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的范围扩大。(2分)(4)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1分)这给教师一定的教育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以下方面出发:①在学生的认知结构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概括,形成具有结构性的内容,以增强知识对于新情境的适应性和可利用性。(2分)②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上:精选教材,教师应在选择那些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的同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材原理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进行原理、规则的迁移应用;在学习方法方面,教师讲授必要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对于一般性的原理和规则的迁移应用。(2分)

5.材料:

一位老师在执教《荆轲刺秦王》后总结全文时,问学生:“大家在学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A说:“俗话说得好,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刺杀秦王,相当于当今战争的斩首行动,就是要斩杀最高军师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使敌军方寸大乱。2003年在对伊拉克的袭击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擒杀的是萨达姆。”

学生B说:“我感受到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深刻体会到大丈夫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

……

(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E站起来说:“我认为荆轲不该去刺杀秦王。因为六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没人能够阻止历史的进程,荆轲去刺杀秦王就是违背历史规律!”

听了E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

这时候,这位老师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荆轲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思考之后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微安静)

有的学生说:“荆轲去刺杀秦王,主要还是受燕国太子丹的委托,是意气用事,不够理智。”还有的学生说:“荆轲找了个樊於期将军当炮灰,将军自杀得太不值了,还不如发挥将军才能,率兵去打仗呢。”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刺杀秦王没有成功,但是却展现出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迈,这种豪情值得肯定。”也有人说:“当初荆轲就不应该接下这个任务,太危险了!”

又有一名学生说:“荆轲应该帮助秦王统一六国,真正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正能量!”……(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下课了,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作文题目就是《假如我是荆轲》。

问题:请用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

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合理的,是值得赞扬的。

第一,教师遵守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材料中,教师让学生积极踊跃发表意见,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抓住课堂主线,在学生偏离课堂时将学生拉回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教师遵循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言,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并不立刻给出对或错,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拓展,最后让学生自己写一篇作文,也是教师灵活性的展现。

第三,教师采用了讨论法这一教学方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材料中,教师抛出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了深入、独到的个性化思考,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6.材料:

初三学生晓辉近期很苦恼,感觉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发牌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回到家里,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我都这么大了,还要你们管?”因此,与父母的关系也不融治,他想改变这一切,可是每次出现状況时,老毛病就再次发作。他非常恨自己,每次发了脾气都后悔莫及,他不知该怎么办。

问题:

(1)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哪些特点?(10分)

(2)作为教师,请你针对晓辉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8分)

【参考答案】

(1)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绪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中学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提高,情感内容进一步深化。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①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情,或者振奋,显得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怄气,与人争吵,甚至打架。如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发脾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②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如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③情绪变化的两极性明显。如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

(2)对晓辉问题的指导:①教会晓辉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晓辉的情绪体验。③引导晓辉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④教会晓辉情绪调节的方法。a.认知调节法;b.合理宣泄法(自我排解);c.意志调节法;d.转移注意法;e.幽默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晓辉的情绪调节能力。

7.材料:

我刚接初二(3)班班主任时,班级风气较差,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培养班集体。我是这么做的:第一,和全班同学讨论确定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了近期(两个月)、中期(一学年)和远期(毕业前)班集体的目标。近期,主要搞好课堂纪律、抓好班级建设;中期,争取成为学校优秀班集体;

远期,力求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和素质。我没有在第一次班会课上训话,而是对同学们表达了希望和信任,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定能把班级建设成优秀班级。同时,我深入学生中间,争取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并制定了《班级管理常规》,严格实行德育考核,奖罚结合,并定期向家长通报,两个月下来,班级风气明显好转,近期目标基本实现了。

第二,在重新组建班委会过程中,学生反映,生活委员翁丽常常自习课带头讲话,课间吵闹造成不良影响,我和班委会讨论后决定撤换她。当宣布这一决定时,看到她情绪低落,我没有简单批评她,而是关心她,告诉她我这样做,是为班级包括她在内的全体同学着想。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她在各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原班委会基础上,根据各班委的特长进行了适当调整。

第三,组织了“学雷锋日”“环保日”“篮球赛”“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组织和实施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第四,针对后进生,我分别采取了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辅导方式,在促进学生转变中起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也壮大了班集体。比如,我班赖明同学脾气暴躁,常仗着大块头与同学打架,与老师顶撞,但他特别擅长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打得好,当时恰逢学校组织班级间篮球赛,我意识到转化的机会来了。我找到他研究如何排兵布阵,并请他做班级篮球队队长,他很感动。赛场上,赖明奋力拼搏,表现出色,我班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我趁热打铁,又推荐他做体育委员,得到全体同学同意。在此基础上,我又找赖明谈话,希望他珍惜大家对他的信任。从此,他从班级“反叛者”变成了“主人翁”,直到初三以良好成绩毕业。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该班主任老师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8分)

【参考答案】

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也是班主任最基本的任务。材料中该班主任老师培养班集体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材料中,班主任和全班同学讨论确定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了近期(两个月)、中期(一学年)和远期(毕业前)班集体的目标。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定能把班级建设成优秀班级。

(2)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主任在刚接到一个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材料中,班主任深入学生中间,争取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并制定了《班级管理常规》,严格实行德育考核,奖罚结合,并定期向家长通报,两个月下来,班级风气明显好转。

(3)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班干部是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选拔出热心为集体服务,团

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材料中,在重新组建班委会过程中,班级生活委员带头说话,造成不良影响,班主任和班委会讨论撤换她,通过关心和谈话,安抚了她的情绪,帮助她有所提高。同时,在原班委会基础上,根据各班委的特长进行了适当调整。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起来的。班主任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开展过程变成教育过程。材料中,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组织了“学雷锋日”“环保日”“篮球赛”“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培养了班集体,又使个人都有机会展示了才能。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利于促进团结、发扬正气。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构成要素长期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班集体形成的综合标志。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这样可以增强对学生教育的效果。材料中,班主任组织了“学雷锋日”“环保日”“篮球赛”“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组织和实施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6)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尤其是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要注意: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激发学生动机;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其与同学多接触、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材料中,针对后进生,班主任分别采取了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辅导方式,在促进学生转变中起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也壮大了班集体。赖明同学从“反叛者”到“主人翁”的转变,也说明了班主任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成果,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也是分不开的。

8.材料:

高一女生马英前几天向班主任廖老师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她感觉自己喜欢上了班里的男生周勇,上课时,总是走神,不由自主地看周勇在干什么,下课后,她的目光总是跟随周勇的身影;如果看不到周勇,她就心神不定,书也看不进去。她对自己目前的状况非常忧虑,担心被父母、老师发现,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因此下降。她十分困扰,问廖老师自己该怎么办?

问题:

(1)请根据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分析案例中马英的问题。(10分)

(2)如果你是马英的班主任,你会提出什么建议?(8分)

【参考答案】

(1)马英处于高中时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都在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但是,情绪情感丰富,且较不稳定,开始对异性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好感。

①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和实际交往状况存在差异。材料中,马英感觉自己喜欢上了班里的男生周勇,上课时,总是走神,不由自主地看周勇在干什么,下课后,她的目光总是跟随周勇的身影;如果看不到周勇,她就心神不定,书也看不进去。马英受到对于异性情感的困扰,对于正常的异性交往存在一定的偏差。

②异性交往主要倾向于友谊的交往。材料中,马英和周勇是同班同学,马英非常关注周勇的一举一动,但是并没有说出来,超越同学的这条界限,因此,产生了一定的烦恼。

③交往动机的多样性以及趋于强烈化。材料中,马英如果看不到周勇,她就心神不定,书也看不进去。这种异性交往的情感非常强烈,但是担心父母和老师发现,表现出一定闭锁性的心理特点,同时又担心自己的成绩下降。马英的问题是担心倾心异性被老师、同学或家长误解,自身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让自己变得倍感痛苦;受到感情方面的困扰,单恋周勇而又缺乏勇气向对方示爱,在学习、生活上魂不守舍,自信心受到重大打击。

(2)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需要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

①老师和家长要做好青春期性教育。加强教育,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帮助青少年理解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新理念,正确引导青少年的相关认识,正视异性交往的积极意义;指导行为,合理疏导青少年的相关问题,指导其恰当、正面、积极地与异性交往。

②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男女同学建立积极交往的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提倡同学间的集体交往,合理个别交往;引导男女同学在交往中一定要掌握一个“度”;引导学生将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转化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动力;组织男女学生共同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在活动中得到满足。

2018年度下中学科目二材料分析题分析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 材料分析题必备知识点 第一大类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德育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②疏导原则: ③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④教育影响的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知行统一原则: ⑦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⑧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③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德育的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②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⑤班会、校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⑥班主任工作 四德育方法 ①说服教育法 ②榜样示范法 ③陶冶教育法 ④实践锻炼法 ⑤品德评价法 ⑥自我教育法 ⑦角色扮演法 ⑧合作学习法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 ②目标管理法 ③情境感染法 ④规范制约法 ⑤舆论影响法 ⑥心理疏导法 ⑦行为训练法 六班级管理的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 ②全面管理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③自主参与原则:学生参与管理。 ④教管结合原则: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⑤全员激励原则:激励每个学生发挥潜能。 ⑥平行管理原则: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七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应对★★★★★ 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1. 班主任偏于专断 2.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应对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八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 生的成长为目的。 ②客观性原则。教师在处理问题时,须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 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③有效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讲究效果,要用发展的眼光 去看学生,无论什么事都应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消极的一面, 同时又看到有利的、积极的一面。 ④可接受原则。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尽力使当事双方从内心深处 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意见,不能流于形式。 ⑤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须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 态。对于有些突发事件,教师不应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冷静

中学教资科目二中的分类

分类篇 导语:在资格证考试中的分类,常以客观题单选题的形式考查大家,需要大家认真识记相关的分类依据和具体的分类。天道酬勤,让我们一起努力出发吧! (一)学制类型 1.双轨制:分为两轨:一轨是自上而下,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自下而上,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代表地区:欧洲 2.单轨制:自下而上设置,其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代表地区:美国 3.分支型学制: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小学、初中阶段),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代表地区:苏联、中国 【口诀】双(双轨制)欧、单(单轨制)美、分(分支型学制)苏联。 (二)我国现代学制 1.壬寅学制:首次颁布但并未实施 2.癸卯学制:首次实施 3.壬子癸丑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承袭美国学制;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 【口诀】壬(壬寅学制)颁布、癸(癸卯学制)实施、资本主义丑(壬子癸丑学制)男女、长期戌(壬戌学制)美国。 (三)课程类型 一、根据固有属性不同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二、根据组织方式不同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根据实施要求不同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四、根据管理主体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根据课程任务不同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六、根据呈现形式不同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口诀】属性(内容属性)动动学学、组织(组织方式)分分合合、要求(实施要求)必修选修、主体(管理主体)国地学校、任务(课程任务)基拓研研、呈现(呈现形式)显隐结合。 (四)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定义:以学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主张分科教学。 2.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定义: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教会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以教育目标为核心,通过实际结果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符合程度来对课程的价值进行评判。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CIPP 评价模式:CIPP 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步骤。

教资考试_科二材料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_材料题 一、中学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七)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马卡连科指出:教育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移到去影响每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二、中学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运用基本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运用基本要求:选好示范的榜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倾慕之情;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三)情感陶冶法。 又称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人言不如人声,只入人深也;春风化雨都体现了陶冶教育法。 运用基本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陶冶教育法要与说服教育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运用基本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个人修养法(自我修养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 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的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内自讼”。

【科目一(通常)中学科目二】必背主观题梳理

【科目一(通用)+中学科目二】必背主观题梳理 科目一 对于中小幼科目一来说,主观题有两种类型: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 第一道材料分析题是用职业理念(或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材料,第二道材料分析题是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分析材料,第三道材料分析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第三道材料分析和写作题我们不需要记住任何知识点,只需把握相关技巧就可以了。这类题目答题技巧,我们也已经在《科目一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和《作文范文金句》中进行了介绍,这里专门总结一下第一个材料分析题和第二个材料分析题需要背的考点。这些考点的总结式百分之百要考查的,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记牢,可以说,如果你把下面总结的这些主观题考点记住,再加上一点基本的分析,就可以稳稳地拿到了科目一的2个材料分析题,共计28分。 一、第一道材料分析题考点总结 1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内涵(记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发展)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的评价观 ①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②评价内容综合化。 ③评价方式多样化。 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⑤更注重评价过程。 2学生观 (幼教中称为儿童观。记忆:王官人差钱或钱坏玩意)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3教师观 (1)教师角色观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⑤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教学观(记忆:人生教程)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二、第二道材料分析题考点总结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记忆: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先记住以上考点,具体实例分析,可以看《科目一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一篇。中学科目二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材料分析模板+必背考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材料分析模板+必背考点梳理! 对于大部分的小可爱来说,不管是综合素质还是科目二的材料分析题都是失分大题! 今天小编就从答题标准话术+真题展示+必背考点归纳出发,助力大家考前涨分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 读题干看答题角度是三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还是职业理念等,并回忆相应知识点。 第二步、读材料 读材料并圈点批注,将对应的知识点写到材料旁边。 第三步、落笔作答 分条列点作答,答题时要讲求一定的技巧,推荐大家用“总-分-总”的模式作答。 答题模板 材料中出现好的行为,总体作答思路为:

(1)总体评价材料,如:“该教师行为合理,践行了……理念”; (2)分析部分,将要点逐条列出进行评析,如:“理论一+材料做法+分析”,“理论二+材料做法+分析”,“理论三+材料做法+分析”; (3)总结材料,分析意义。 材料中出现不好的行为,总体作答思路为: (1)总体评价材料,如:“该教师行为不合理,违背了……理念”; (2)分析部分,将要点逐条列出进行评析,如:“理论一+材料做法+分析”,“理论二+材料做法+分析”,“理论三+材料做法+分析”; (3)总结理论列举具体做法。 材料中有好有不好,先评析,再举证 真题展示+答题模板 真题及解题思路展示 苏老师班里有不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她三令五申之后,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多大改变,最令她生气的是学习委员晓玲,也有两三次不交作业了。 晓玲今天又没交作业,苏老师把晓玲叫到办公室?厉声责备道:“你怎么也这样?”晓玲不安地说:“老师,我……”“我什么我!今天放学不许回家,不完成作业,你的学习委员也别当了!”晓玲哭着跑了出去。

科目二材料分析题.

例如:试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视角对此材料进行分析。 答:从教学原则的视角分析,该材料体现了以下教学原则: (1)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该材料中,老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引导学生理解知恩图报的内涵,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该材料中,……………….。 从教学方法的视角分析,该材料体现了以下教学方法: (1)谈话法。谈话法是指…………。在该材料中,…………….。 (2)………. 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视角分析,该材料体现了以下基本规律: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是指………..。在该材料中,…………..。 (2)…………. 三、考情分析及重点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重点集中在第一章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第三章的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第六章的教学原则等部分。 具体来说: 1.第一章《教育基础》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气质的类型特征及教育启示。 (3)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第二章《学生指导》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德育的原则。 (3)德育方法。 第三章《班级管理》 (1)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2)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 第五章《教学实施》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教学原则。 (3)教学方法。(重点理解记忆含义)

(4)成败归因理论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简答题及材料分析题考察知识点: 【教育基础部分】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及途径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精神 小学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课程的分类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学生指导】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学启示 学习理论——学说及特点——班杜拉、布鲁纳、奥苏贝尔、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 指导学生学习的形式 因材施教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及培养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及培养 德育的原则 德育的途径及方法 美育的实施途径及方法 小学生心理辅导原则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材料分析题必看考点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 例:运用新课改的相关理论,分析材料中教师的做法。 【理论点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理论点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理论点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 答: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学习过程除被动接受知识,还存有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理论点四】新课改下的评价观 (1)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②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③评价内容综合化 ④评价标准分层化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 ⑥评价主体多元化 ⑦关注发展过程 二、教学原则、方法 例:运用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理论点一】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简答题(口诀)-【更新】

中学科目二简答题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13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②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④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表现p23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口诀】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3.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p26 (一)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口诀】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p33 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口诀】社会和个人两方面。 5.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p47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口诀】两句话+五内容。 6.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p60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口诀】双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62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口诀】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p64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材料分析题高频考点归纳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材料分析题通常考察以下知识点。 1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 2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① 教学四大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② 教学八大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 理论联系实际 ;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 3 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理念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 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结果评价转向关注过程 ; 评价主体上,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 ; 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

评价内容上,全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 评价方法上,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4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特征、迁移、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 5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6 成败归因理论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 (即能力) 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所以正确的归因应该是归因到内部的、不稳的和可控制 (即努力程度) 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把失败或者成功归因到努力程度而不是能力。 7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 迁移的分类: ①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中学科目二重要的简答题

中学科目二重要的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4.简述社会本位论的基本理念 5.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6.简述情境陶冶法的基本含义及要求 7.简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0.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中学科目二简答题必背清单 1.简述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4.简述社会本位论的基本理念。 5.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6.简述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7.简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8.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及其要求。 9.教师应如何依据记忆规律促进学生学习。 10.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2.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3.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14.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方法。 15.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理论。 16.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7.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与途径。 18.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9.简述陶冶教育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20.简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中小学科目二简答题评分标准 【简答】10分 原则:踩点给分 (1)如果答案的点大于5点,只要答对5点,且每点内容饱满(相应的扩充,对“知识点”进行解释等)给满分。如果所答点都对,内容不饱满,则酌情扣分;如果每少答一点或答错一点,则扣2分。 (2)如果答案的点小于5点,所答点都包含在正确答案内且内容饱满给满分;如果每少答一点或答错一点,则每点扣除2分。 中学科目二·重要简答题1

[全]教资考-科目二材料分析题万能答题套路-面试试讲教案设计-高中物理

教资科目二材料分析题万能答题套路-面试试讲教案设计-高中物理 材料分析题答题知识点 一、德育 (一)德育原则 适用范围:教育学生、班级管理、课堂纪律处理 1.疏导原则——循循善诱,耐心讲道理 2.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3.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平行教育 5.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严慈相济 6.长善救失原则——利用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改正缺点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 二、教学 (一)教学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语文课上爱国主义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直接感知、亲身参与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 1.对教师导入(教学情境创设)的评价 导入设计要求——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如何评价老师的导入(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针对性; (2)导入要有启发性; (3)导入要有趣味性; (4)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2.对问题设计的要求 (1)问题设计不要过于简单和琐碎;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来设问; (3)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4)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5)提问的语言表达要明确; (6)问题要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上下

2020年上半年中学科目二主观专项 解答题

2020年上教师资格证专项突破3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主讲:钱晓萍

说在课前 不要刷屏哟,有答疑时间 课程进度:一小时休息两首歌的时间 1月6日:19:00—21:00,专项突破1(辨析题) 1月7日:19:00—21:00,专项突破2(材料分析题) 1月8日:19:00—21:00,专项突破3(简答题+常考人物汇总) 课程目的:梳理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材料1:一名年轻的教师A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上讲台,一个男生就立刻站起来问道:“老师, 您喜不喜欢差生?”老师A没有回答,反而微笑者看着他,问道: " 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扔掉?”男生想了想回答说:“应该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A面向全班同学庄重的说:‘ 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缺陷,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的鼓起掌来。 材料2:小黄是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坏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大声讲话、乱扔垃圾、打架,其他同学看到都躲开他,老师们对他感到头疼。新学期学校来了位新老师B成为了小黄的新班主任,其他老师都告诉新老师B,小黄是一个很难管教的坏学生,让他们头疼死了。B老师很好奇,对小黄进行全面的了解后,对其他老师说: “小黄不是一个坏学生,而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后来在B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小黄改正了不正确的行为,努力学习,成为了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 问题:(1)案例1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针对案例2,你是怎么看待“坏学生”和“差学生”的?你身边有没有像小黄一样的“坏学生” ,如果有,你怎么处理;如果没有,当你遇到,你会怎么处理?

教考科目二材料分析题例题详解+答题技巧+知识点拓展

教考科目二材料分析题例题详解+答题技巧+知识点拓展 材料分析题例题详解+答题技巧 1.请从教师角色分析该行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核心特征),该老师......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该老师......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该老师...... (4)从教学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该老师...... 2.请从新课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角度来分析该行为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努力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冷落、不羞辱、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处,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该老师......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职责在于: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该老师......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该老师...... (4)在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该老师...... 3.请用现代的教学观的理论来分析该老师的行为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021上教资-材料分析模拟(中学科目二)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拟题+答案解析

材料分析题模拟练习 1.材料: 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觉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躁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 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18分) 【参考答案】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材料中的女生的自述符合考试焦虑症的情况。 (1)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是: 心理方面:①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比如“心烦意乱”“惴惴不安”;②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思维不受控制”,③时刻担心失败,“害怕老师提问”,④考试时“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生理方面:生理反应强烈,比如“心跳剧烈”,“身体不舒服的燥热”,考试前“连续失眠”,考试时“头脑发胀,昏昏沉沉” ⑵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①学校方面的原因,升学、统考的压力,班级的排名和老师的关注,同学之间的竞争等方面。 ②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对学生过高的期待、家长的严格要求等。 ③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考试成绩代表个人成就,考试升学尤其是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可以决定考生的命运等,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 ④学生方面的原因,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学业上经历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⑶改善考试焦虑的方法: ①肌肉放松和系统脱敏法;②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使用正向“自我对话”,如“我能应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大盘点(九)

中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大盘点(九)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 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广义:人和动物 狭义:人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语言表达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2.智慧技能:运用符号与概念(怎么做) 3.认识策略:调控自己学习能力 4.动作技能:肌肉协调运动的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内部状态 口诀:颜值太动人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 1.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巴浦洛夫狗的条件反射) 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1)学习实质:刺激-反应联结 (2)学习进程:尝试错误

(3)学习规律 效果律:满意的结果会增进行为;厌烦的结果会减少行为 练习律:练习会增强刺激—反应的联结 准备律:事前有准备,联结实现会很满意;事先无准备,联结实现会很烦恼 (4)教育意义 效果律:积极反馈/结果 练习律:合理练习 准备律:避免突然袭击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观点 1.学习实质:操作和强化物联系 2.基本规律 正强化:实施奖励 负强化:撤销惩罚 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 惩罚:呈现性惩罚、取消性惩罚 (二)教育中的应用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馈;低错误率;及时强化和反馈 口诀:小鸡定时错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观察别人进行的学习 (2)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3)三种强化: 直接强化——别人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的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运用标准对自我行为进行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之间以意识为中介,即S-O-R 苛勒——完形顿悟说 学习实质:完形/格式塔 学习过程:对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学习观 学习实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过程——获得(知识的理解)、转化(转换形式,适合新任务)、评价(评价转换是否恰当) 2.教学观 教学目的:理解学科结构 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口诀:冻结城墙 3.发现学习

【中学】【科目二】2017年上解析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解析】斯宾塞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撰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认 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因此,题干中提出教育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斯宾塞。故选C。 2. 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及个体差 异性等,其中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联系题干,儿童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体现出个体发展的某一方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具有不均衡性,故选D。 3. B【解析】《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被称为“教育学 的雏形”。《学记》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诱导原则)等,对启发后世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论语》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集中记述了孔子的思想及言行,涉及政治、礼乐、道德、修养、人格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与《孟子》《大学》和《中庸》被合称为“四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 A【解析】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从个体的本能需要出发,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 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培养自由的人。与题干表述的“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观点一致,故选A。 5. C【解析】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青少年 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国外的学制等。 联系题干,世界各国在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制度都不同的情况下,“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又有较高的一致性”,正是体现了学制的建立都要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故选C。 6. B【解析】螺旋式组织是指把某一学科的同一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安排在不同

中学科目二要点

中学科目二 31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32简要论述谈话法的实施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要善问;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3简要评述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3)不足之处:①不利于因材施教;②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③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34简述注意规律的应用 (1)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②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②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③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④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3)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 35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学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2)对教育的意义 ①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中学科目二模拟题(一)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模拟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题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2.“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斯宾塞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教育不仅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这说明教育具有() A.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B.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C.文化整理功能 D.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 5.有的学生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才能,有的学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才能,有的则在体育运动、组织工作方面显示才能,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互补性 B.可变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6.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结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结构课程 D.综合课程 7.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另一方面利用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这属于()。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8.上《植物的叶》一课,老师讲叶的光合作用,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从而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植物与空气、水、太阳(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学会保护自然。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学原则 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利用校园的花坛、草坪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说服教育法 10.小川学习《刺勒川》这首诗歌时,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大草原牧民族生活的壮丽图景,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1.“黑板擦就是用来擦黑板的”,我们常常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这种倾向性称为()。 A.定势 B.知觉 C.功能固着 D.问题表征

中学科目二简答题(口诀版)

中学科目二简答题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p7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p14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又制约作用,具体体现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口诀】两权一目的(两圈一亩地)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体现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p19-p20 1.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学上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身心发展不同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有针对性。 3.不平衡性,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是不均衡的,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个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

分补偿,因此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具有不同的特点,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表现p23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口诀】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5.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p26 (一)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口诀】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6.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p33 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口诀】社会和个人两方面。 7.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p47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

中学科目二简答题总结(38道题)

简答题 1.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要点速记摩羯组内不择手段提高速度/水蝌蚪方结龟 2.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利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3.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4. 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马克思三方面。 5.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