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因素

试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因素摘要: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是教材文章,而这些文章作为作者反应社会现象的依据,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抒发着作者的情感。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深刻把握需要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意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情感因素渗入课堂教学。以语文教学为基础,提出将情感因素渗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因素;渗透

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情的学科,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作品除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外还凝聚着其深厚的感情,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掌握和理解,需要学生融入角色,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上渗入情感因素,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语文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一、丰富自身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素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首先要善于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发现情感,分析情感,进而挖掘出情感的真实意蕴。以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渗透情感因素的前提是自身要具备发现生活中情感的能力。在教学之余,要多接触真实的社会,用自己饱含深情的双眼观察社会,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文本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渐染,借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文本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渐染,借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一、教师在初读课文时适时启发引领学生学会酝酿积极的情感 任何一种积极情感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激发、引导、不断酝酿的过程。因此,在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应注重启发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积淀酝酿,要通过感受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 我在教授《跳水》一课时,文中写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了轮船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他。当朗读到这段课文时,教

师启发引导学生作表情朗读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如同自己也站在人群里,体验着当时人们的紧张心情。后经过学生初读体验品味,有个学生激动地说:“太惊险了,我甚至连气都不敢喘了!”当读到船长用跳水的办法救了孩子时,学生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敬佩这位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船长,也悟出了作者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去写跳水的经过却用“跳水”命题的绝妙之处。通过这样的情感酝酿,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二、教师在范读课文中引领学生学会体验积极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更无法全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研读课文,恰当的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走入角色,才能让学生融入意境,探知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之美。 教学《火烧云》一课中的一段:“晚饭过后,火烧云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小课题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培养随着教育的改革,情感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对这一问题多有提及,新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提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那么,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学科自然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一个维度的处理往往成为现今语文课堂出彩的一个亮点。 何谓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 那么,情感教育就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力量,就是开启、激发、唤醒、提升这种情感,让情感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并情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健全人格的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丰富细腻的情感。我们所能想到的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理解、尊重、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进而诸如美感、道德

感、安全感、信任感、自豪感、崇高感、神圣感、责任感,这些都是我们教育所应该给予学生的。 具体的语文教学情感又是怎样的呢?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基础学科,“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多有提及:“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字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怎么实施。 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杨旭 [摘要] 语文教学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的实际,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实现品德、智力、美育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师也必须从各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育情感教育情感沟通创设情境语言能力教师素质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激发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下面我就三个方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感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真善美的激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动。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枯燥的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7083605.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作者:谢增发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年第06期 【摘要】 ;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情感意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获得动力的增加,也能提高做事的效率。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施行情感的渗透,帮助学生提高思想上的认识。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2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6-081-01 初中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是必修课程,它在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懂得怎样遵守道德,运用和维护法律,并知廉耻、明荣辱的文化课程。但一惯的灌输思想教育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法治知识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很多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认知。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过于侧重应试教育 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受应试教育机制影响,教师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将来的升学率,而未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得一些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甚至形成后期难以改观的人格问题。这样与新课改要求形成背离,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教学方式未能与时俱进 虽然学校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但是很多学校比较缺乏专门的道德与法律传授的教师人员,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很多教师上课只作简单的书本介绍,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是只通过学生机械化的背诵相关的常识概念和法律条款等,学生难于得到道德与法治的渲染和教育,道德与法治学习氛围不浓,难于发挥高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情感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课程教学环节渗透情感教育 想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真正有效的渗透情感教育,教学过程的环节十分关键,教师应在此过程中自然的渗透道德情感。这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学生才能更轻松的理解,也能将情感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

校本研修论文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 一、入画——导之入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

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二、入情——动之以情 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三、入境——情境交融 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 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并不是单一的学习汉字,理解汉字含义这么简单。每篇课文里都蕴涵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学生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思维敏锐、有见解、有丰富思想的佼佼者。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学目的。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教学容,激发学生心的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健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点点的培养。就比如情感的培养。情感大致分两种:外在的情感和在的情感。外在的情感比较简单,就是喜、怒、哀、乐。一般出生后就具备了。心的情感是小学生还不具备的,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心的情感。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要求就应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古话。对于一篇文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理解透

里面蕴涵的含义。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心的情感也会随着朗读的增多而增加。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心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注重心理描写,没有过多的直接的叙述,这就要靠我们用心去体会,里面有很多神态描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神态的变化来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教师可以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戈壁上的树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结合课文描写来谈白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感悟白树身上的某些品质和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通过感悟体会到自己的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就和白树扎根在戈壁滩上是一样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和白树一样感动了我们,也激励了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心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 二、对每篇课文都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要学会很多东西。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更容易,教师在做不断的努力。现在的语文教学,要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与效果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与效果 新课改提倡的三维学习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这一目标是针对以往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情感严重缺失而提出的。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 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语文教学功能的多向性决定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使学生的情感犹如不熄的火苗,跳荡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说,“情感与效果”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这个问题不容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得体会: 一、教师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真挚的爱憎感情,让学生接受你。 有个成语很是值得我们思索:爱屋及乌。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首先是让他接纳你、喜欢你这位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何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关键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给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操。其内容包括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感动而亲近、仰慕教师,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大凡有经验的教师均有如此体会,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们时,无论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厉的批评与斥责,他们都会乐意接受。相反,教师如果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没有鲜明的爱憎,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征服学生的。 二、语文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是以美育人,以情动人。课堂上,教师的感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满脸春风,精神抖擞,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鼓舞学生情绪,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很好。车而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作为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充分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力求做到尽语尽意,尽善尽美,恰到好处,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领悟情、体会情。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作者的爱憎好恶,褒贬赞扬的情感都在文中有所流露,有所反应。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作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愤怒出诗人,情浓写文章”都是情感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采用朗读引发、品读体味、情景再现、猜读体验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引发其情感体验,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达到理解文意、文旨的目的。实践证明,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情感"因素。情感的渗透,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让我们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博,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总之,教育领域中的情感教育是一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教育者只有与学生之间搭起感情的桥梁,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对知识的不断探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渗透 《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中明确提出:“优秀教师要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的潜能。”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而我们要达到培养广大青少年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来实现。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动力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于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使其更好地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不可忽视的。由传授知识向情感渗透是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由之路。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情感渗透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要热爱教育工作,甘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一切为了孩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具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最好不要当教师。还要作风正派、一身正气,宽以

待人、严以律己,不计名利、志比天高。具备以上几点,教师于三尺讲台之上尽显人格魅力。 其次,教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得以升华。教师要入情、入境,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应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动出动人的乐章。教师还应对文本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计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把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众生百相,人类历史的进程,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等都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 再次,教师要注意情感的融入。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时,课堂教学效果就很好。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对学生充满关心和尊重,充满温暖和期待,充满激励和鼓舞,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成功的决心。优秀的教师往往能通过教学中的目光接触,问答中的语言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情感交流,把对学生的关爱、期待和信任也随之融入其中。心理学家认为从教师言行中流露出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生前与学生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他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和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关怀,并注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瑞士教育家装斯塔洛奇始终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他曾说过,学生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学生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他认为教师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赢得学

试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试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28T09:01:50.7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09期供稿作者:王丽松 [导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王丽松广西自治区兴业县洛阳镇初级中学537800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牢牢把握这一中心环节,沟通作者与学者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定能很好地完成教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体会的情感;一是学生的内心潜伏的情感;另一是教材中蕴含着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进入“角色”,然后用情感色彩的语言以及能诱发情感的教态,将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充分表露出来,扣动学生的心扉,点燃心中智慧的火花,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目的。既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如此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平时注意培养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和谐课堂气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语文课堂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讲读语文,把握动情点。“动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教学中的情从何而来?从教材中来。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情感的海洋,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挖掘语文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的寄寓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从而把握动情点,以此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进入角色,从而产生共鸣。例如:讲《观潮》一文时,以大海的涨潮落潮为动情点,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讲《井冈翠竹》时以井冈毛竹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功绩为动情点,激发学生对井冈毛竹以及红军战士的热爱之情。总之,有的借助作者情怀;有的借助客观事物;有的借助人物形象,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怀,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 二、传道授业解惑,灵活运用激情法。教师传授知识要讲求方法,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要根据语文课读写听说训练的特点,灵活运用“导”、“读”、“讲”、“演”四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受到情感教育。“导”,即导入新课,导的方法可谓繁多,但好的导入,必须动之以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或不由自主的动情,或心驰神往,瞬间进入最佳的状态。“读”,就是有表演的朗读,文章的情感是蕴藏于作品之中的,教师要根据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定好读的基调,抑扬顿挫的适度,或豪情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读出情感,领略作品的真谛。“讲”,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转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讲课的语调、语速要随文而定,既能显示气吞山河的气魄,又能表达缠绵凄婉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演”,形象可感的演示,即直接观看的形式把语文提供的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讲“背影”一文时,抓住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太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这个特定的镜头中,要启发学生体会“蹒跚”“慢慢”“攀着”“向上缩”“努力”等词语的内涵,从而感受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但要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去影响学生,而且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学生。要有意识地发掘教学环节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多一份爱心,多一席关心的话语,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语言表情、体态表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驱使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向上,实现教与学的双丰收。 总之,激发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必走之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浅谈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渗透

浅谈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渗透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很容易就会抓住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然而在情感目标方面,我们往往找不着头绪,甚至有时忽略了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情感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情感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英语学科中渗透情感目标呢?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并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张必隐教授在《阅读心理学》中指出:“阅读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从文字符号中获取和提炼“道”“技”“情”是阅读的目的和功能所在。所以,阅读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情感”是贯穿语篇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下面我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熟悉教材内容,注意渗透的随意性 情感目标的渗透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作为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这样教师才能把情感目标自然地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情感的思想性紧密结

合,学生也易于接受,从而达到知识的讲授与情感的教育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是“水滴石穿”和“滴水功”,教师切不可生拉硬扯,如果把情感教育象贴标签一样贴到某一学科的教学中去,既显得牵强,也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形象性 教师要深刻理解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情感目标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是各不同的。这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多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并且注意披文入情,以言感人。如: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作者传神描写、精美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对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想象,使学生潜滋暗长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藤野先生》,通过对鲁迅的“弃医从文”行动的体会,让学生真心感受作者坚贞不渝的爱国之情;历史课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充分进行教育,如讲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讲詹天佑、郭沫若等爱国知识分子,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等,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激起学生振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足以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者太乡中心学校李学贵 内容摘要:情感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调动学生积极心理因素,消除不良情绪,产生某种激情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把美的情操带到学生的集体中,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会使每个学生都尝到学习的乐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无水之池”。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 情感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调动学生积极心理因素,消除不良情绪,产生某种激情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把美的情操带入到学生的集体中,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会使每个学生都尝到学习的乐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感,就成了无水之池”。只有人的意识中渗透着浓厚的情感时,才能激励人积极思考与探索。而对学生来说,情感总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影响着学生动机的强弱,学习的高低,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情感素质,就能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浅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就几年的教学经验粗谈几点: 一、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

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鼓励性的作用下,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的引起总是某些刺激物的结果,作为教师,根据情感这种信号技能,应在学生之先对其感知的客体移情、生情,再将这种出生之情传递给学生,刺激学生的萌动,打开情感的闸门。一次,我们这里下了一场难得的大雪,我便将学生带入漫天纷飞的飘雪中说:“同学们,过去我们谈雪是在画上看它、文章里读它、银屏上欣赏它。今天,天公作美,让我们真真切切去感受它,让我们尽情地去享受吧!你们看——那漫天飞舞的雪花,是像柳絮扬花,还是像飞舞的棉絮?快去品味圆圆的雪球儿-----”,我此时已完全沉醉在这美景之中,我情感的全部流露,感染了在场的全体学生,他们在飘雪中欢笑着、追逐着,开始寻找、品味、亲亲、闻闻、看雪的颜色、听雪的声音、看雪的形、说雪的神。学生陶醉了。事后,许多学生写了难得的好作文。此次活动,使我感知,美:虽然是实在的,一种具体的形象,但人面对美,只有移情于美,才会更好地体会美之魅力。为此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先有情。只有用教师饱满的热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方能使学生感受美的阳光。 二、以形激情,触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事物的具体可感性是美的基本元素。美,首先必须反应于人的感官,然后作用于人的理智,才会产生美感。闻声才有韵,见色情方生。无声、无色、无形,怎为美?因此,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尚需让学生进入可感形象的佳境。如我在教学《丰碑》一文时,正逢盛夏,特别炎热,当我走进教室,见大部分学生精神不振,便顺势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