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电》

1、电有不同的种类:根据地暖的形成可以把电分为摩擦形成的电、雷电、日常使用的电三大类;

根据点的危险程度可以把电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电和有触电危险的电两大类。

2、日常使用的电有交流电和干电池电两种。

3、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

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

4、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电线会发热变烫。

5、电路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

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6、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导体。铜、铝、铁等各种金属、铅芯、人体、大地等都是

导体。利用导体可以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7、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叫绝缘体。干木头、塑料、玻璃、纸等都是绝

缘体。利用绝缘体可以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8、开关是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

9、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串联的灯泡只能一齐亮灭,并联的灯泡可以分别控制亮

灭。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通常是用并联的方法连接的。

10、电池和灯泡都可以串联和并联。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

所以把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会更亮些。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会太亮。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2、油菜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3、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另外还有4个萼片、6个雄蕊、1个雌蕊。

4、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这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都有的花叫完全花,油菜花就是完全花。

5、四部分中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如:南瓜雄花和南瓜雌花都是不完全花)

6、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

7、雄花和雌花都是不完全花,也是单性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8、植物的花有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作用。

9、雄蕊可以分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里面含有很多花粉。

10、雌蕊可以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

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11、像油菜花那样由蜜蜂等虫子传播花粉的叫做虫媒花。

12、植物的果实中都有种子;不同植物的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大小和形状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

的果实中,种子的数量也是不同的。

13、植物的种子都有自己的传播方法:

l 油菜的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在炸裂的同时就将种子弹射出去,称为弹射传播,像油菜种子一样弹射传播的植物还有:绿豆、大豆、豌豆、芝麻、凤仙花、喷瓜等;

l 栗子是通过滚动、跳动传播的;

l 蒲公英是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还有: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

l 莲蓬、椰子的种子是利用水流传播的;

l 苍耳的种子是利用动物传播的。

14、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有适当的温度,还需要一颗完整的种子。

15、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种皮是种子的“盔甲”,起到保护种子的作

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16、许多动物分为雄性和雌性,雌性动物产的卵,必须和雄性动物产的精子结合,使卵受精,

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的生命。

17、鸟类的卵由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和胚等部分组成。卵壳和卵白都具有保护卵细胞的

作用,卵白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卵黄内储藏着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气室内储藏着空气,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

第三单元《食物》

1、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

分为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和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

2、食物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3、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材料,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含丰富

蛋白质的食物有:鸡、鸭、鱼、蚕豆等。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4、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5、糖类和脂肪能提供给我们能量。

6、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7、食物在白纸上檫或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

含有糖类(淀粉)。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8、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哪一种食物最有营养,也找不出一种包含了全部

营养的食物。为了使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能保持营养均衡,我们必须吃粮食类、蔬果类的食物,还必须吃肉蛋类的食物。

9、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10、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一种微生物。

1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2、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我们可以用冷冻(或冷藏)、晒干(或

风干、烘干)、腌制、密封包装、真空包装、高温消毒等方法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更好地储存食物。

13、食物包装上一般都有生长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配料表、商标、生产厂家、地址等信息。

14、食品的特点、包装保存的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等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岩石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从颜色、光泽、花纹、条痕、软硬、组成颗粒等方面观察和描述。

2、观察岩石的方法很多,如:手摸、鼻闻、轻轻敲打、用小刀刻(或指甲、铜钥匙等刻)、滴盐酸

等。

3、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构成。

4、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

5、在地球运动过程中,有的岩石是地球表面物质沉积而成的,如砂岩、页岩、砾岩、石灰

岩。(沉积岩)

6、有的岩石是岩浆侵入到地壳或地表凝结而形成的,如: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而形成的浮石、玄武

岩、流纹岩,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却形成的花岗岩。(岩浆岩)

7、在岩石中保留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化石。

8、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

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9、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的光泽、检测矿物的硬度、观察矿物条痕等方法研究矿物。

10、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粗略地把矿物分成几个等级:

软-----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

较软--------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

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

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11、冷热、风、地表变动、植物的根等都会对岩石产生变化。

12、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卷

一、填空:(每空一分,共20分)

1、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的环路叫()。

2、电路连接有()和()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用()方法

连接的。

3、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伏,两节干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伏。

4、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和适当的()。

5、植物的花蕊中雄蕊产生的()传到雌蕊的()上,使雌蕊子房里的()受精,受

精的胚珠发育成长,形成()。

6、如果在食物上滴上碘酒,食物变成紫蓝色,说明该食物中含有较多的();如果拿食物在白

纸上涂抹,白纸变得油腻、更透明,说明该食物中含有较多的()。

7、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和()

等条件。

8、在岩石中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这些叫做()。

9、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二、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物体中可用来接通电路的是()。

A 橡皮

B 塑料尺

C 铅笔芯

D 纸板

2、在下图所示的几种电路中,灯泡不能亮的是()。

3、下列做法,属于不安全用电的是()。

A 保护绝缘体B不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C用湿布清洁开关D移动电器时切断电源

4、下列植物的花属于不完全花的是()。

A 南瓜花

B 油菜花

C 桃花

D 凤仙花

5、根据下列植物果实或种子具有的特点推测,利用动物来传播种子的是()。

A 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

B 轻,带翅或绒毛

C 有小刺或多肉好吃

D 圆形,散落时能滚动

6、下列食物中是我们长身体的材料食物是()。

A 鸡蛋

B 米饭

C 肥肉D花菜

7、下列信息一般不能在食品包装上获得的是()。

A 食物名称

B 价格

C 保质期D生产厂家

8、下列食物必须烧熟了吃的是()。

A 萝卜

B 猪肉

C 梨

D 黄瓜

9、某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度是()。

A 软

B 较软

C 较硬

D 硬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岩石和矿物在人们开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B 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 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

三、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避雨。()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要重复检测一次。()

3、人体和大地都是会导电的。()

4、蚕豆的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养料。()

5、动物产的卵都能发育成新一代的生命。()

6、为了使自己能均衡获得各种营养,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

7、闻不认识的物体发出的气味的正确方法是,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仅仅使少量的气味飘进鼻

孔。()

8、鱼肉是含有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的食物。()

9、石英具有像玻璃那样的光泽。()

10、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四、连线:(每小题6分,共12分)

1、凤仙花

2、牛奶

蒲公英水流传播肥肉维生素

苍耳弹射传播蕃薯糖类

莲蓬风力传播豆腐脂肪

喷瓜动物传播葡萄蛋白质

椰子胡萝卜

五、填图:(1小题4分,2小题3分,共7分。)

1、写出下图这朵花各部分的名称。

2、在下面地球构造简图中填出地球各部分的名称。

六、画图:(1小题6分,2小题6分,共12分)

1、根据左边的图在右边的框中画出简单电路图。

2、有一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乐乐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下表中。哪组接线

1-2

1-3

1-4

2-3

2-4

3-4

通路

断路

请你根据测试记录,推测里面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在下图中用线表示你的推测结果。(你认为有几种可能就画几种可能)

七、实验:(9分)

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既好吃又营养均衡的食谱。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检测题目

学校———班级————姓名————

一、填空。

1、胚包括()()()。

2、由()()()()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完全花。只有()没有()的花叫雄花。

3、电池的一端是()称为正极,另一端是锌壳称为()。

4、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两节电池串联的电压是(),两节电池并联的电压是()。

5、按照食物的来源,我们可以把食物分为()类食物、()类食物。

6、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引起的。

7、电流的形成,一定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二是要有()。

8、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9、花岗岩由()()()三种矿物组成。

10、常见的岩石有(石盐)(石墨)(石膏)(金刚石)(方铅矿)(硫黄)。

二、判断

1、瘦肉是含有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的食物。----------------------()

2、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3、维生素人体需要量少,可以不摄入。----------------------()

4、为了使自己能均衡获得各种营养,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

5、花岗岩是雕塑用的好材料。----------------------------------()

三、选择

1、下列物体中()不是导体。

A塑料尺 B铁丝C热得快

2、()是卵生的。

A鸭子B猪C猫

3、()食物长出霉菌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A 温暖湿润

B 干燥温暖

C 湿润寒冷

4、植物的()担负着产生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A花B种子C茎

5、()是人体的能量来源。

A蛋白质B脂肪和糖类C维生素和矿物质

6、遇盐酸冒泡的有()。

A石灰岩和大理岩B花岗岩和板岩C大理岩和花岗岩7、()可以切割用。

A花岗岩B石墨C金刚石

四、连线

花岗岩青灰色,遇盐酸冒泡

砾岩易分离成层,敲有声音

石灰岩有美丽花纹,遇盐酸冒

页岩花斑状

板岩混凝土状

大理岩泡薄层状,有化石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2、食品的包装可以了解什么?

3、常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有哪些?

4、说一说怎样检验食物中含有脂肪和淀粉营养成分?

5、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有哪些?(分别举三个例子)

6、你知道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各有哪些?(各举四个例子)

7、两节电池在同一电路里,哪种连接方法灯泡更亮,为什么?

8、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有哪些?(说5种)

9、电路一般由哪四部分组成?

10、我们为什么平时感觉不到物质带电?

参考答案:

一、1、胚根、胚芽、子叶2、萼片、花瓣、雄蕊、雌蕊;雄蕊雌蕊3、铜帽、负极4、3伏、1.5伏5、动物、植物6、微生物7、动力(电源)、电路8、排斥、吸引9、长石、石英、云母

10、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二、1、X 2、V 3、X 4、V 5、V

三、1、A 2、A 3、A 4、A 5、B 6、A 7、C

四、花岗岩-----花斑状砾岩-----混凝土状石灰岩------青灰色,遇盐酸冒泡

页岩-----泡薄层状有化石板岩-----易分离成层敲有声音大理岩-----有美丽花纹遇盐酸冒

五、1、它们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开采以后就不能再生了。

2、原料组成;营养成分;保存方法;保质期;生产厂家等。

3、冷冻法;腌制法;曝晒法;高温低温灭菌法;密封包装;真空包装法

4、在白纸上滑动、挤压食物,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证明食物中含有脂肪;向食物滴加碘酒,食物变深蓝色,证明食物含有淀粉

5、自体传播:油菜花、凤仙花、豌豆花;风传播:蒲公英、蓟(jì)、槭(qì)树;水传播:椰子、莲叶桐、莲蓬;动物传播:仓耳、蒺藜(jílí)鬼针草

6、完全花:油菜花、白菜花、凤仙花、桃花、豌豆花;不完全花:柳树花、黄瓜花、白瓜花、南瓜花、桑树花、柳树花。

7、串联亮;一节电池电压是1.5伏,两节串联电压是3伏,所以串联亮

8、连接点生锈了;导线断了;灯泡坏了;灯泡与灯座没安装好;电池没电了9、电源;导线;用电器;电器元件

10、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相等,相互抵消了,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全册教案

实验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

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卷及答案

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卷 一、填空题 1、人们为了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通常有用的方法有冷冻法、晒干法、密封包装法、腌制法等。 2、电路连接有并联电路和串联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用并联方法连接的。 3、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 4、像青蛙和鸡这样靠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动物,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做卵生动物_。 5、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把2节电池串联起来,电压是3V;把2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是1.5V。 6、食物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 ?7、霉菌生长需要_潮湿_和_温度较高的环境。 8、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硬度最小的是石墨。 9、岩石一般是由一种或者几种矿物组成的,我所知道的矿物有盐、钻石、金、银。 10、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电源;二是要有电路; 11、人们储存食物常用的方法有晒干法、密封包装法、腌制法等。 12、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13、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称为导体,像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14、我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弹射传播、跳动传播、风力传播和水流传播等。 15、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水。 16、植物的雄蕊产生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受精的胚珠发育成长形成柱头。 二、选择题 1、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白纸上留下了油迹,则该食物中含有丰富的(B)。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 2、下列物体中可以用来接通电路的是(C) A、橡皮 B、塑料尺 C、铅笔芯 3、植物的果实是由雌蕊的( B)发育而来的. A、花柱 B、子房 C、柱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了解)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了解)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了解)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记忆)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记忆)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记忆) 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记忆) 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会用) 15、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记忆) 1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17、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了解) 18、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记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全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1.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3凸透镜成像 1.4光与颜色 2.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2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3声音的传播 2.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1电和我们的生活 3.2手电筒的秘密 3.3串联与并联 3.4安全用电 4.1电磁铁的性质 4.2电磁铁的磁力 4.3电磁铁的极性 4.4电磁铁的应用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解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用手将水面上的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潜水艇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否则到冬天时会由于电线受冷收缩,电线就容易被拉断。 4、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比非金属强。 5、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比较液体体积轻重的仪器叫比重计。 8、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9、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把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叫做热传导。 10、一个沉的物体在空气中测得的重力是7.5N,在液体中测得的重力是5N,它受到的浮力是2.5N_。 11、一个能浮的物体自身的重力是2N,用6N的力把它压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4N。 12、写出人们在认识地球的历史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至少三位)托勒密、布鲁诺、哥白尼。 13、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_长短_和__方向_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4、通过我的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重无关。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17、日晷利用光影计时,水钟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计时,摆钟的出现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18、热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对流、热辐射三种。 19、我国目前采用的标准时间是北京时间。 20、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更替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2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膨胀_,受冷时体积__收缩__,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_热胀冷缩_。 23、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24、一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牛,把它全部浸入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7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__2牛__。 25、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 0度经线。 二、判断题: 1、沉在游泳池水底的实心球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西方两个重要学说: 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地地心说(希腊)托勒密 1.地球是球体 球的2.太阳每天绕地球转一周 运动: 3.地球是中心,不动 4.傅日心说(波兰)哥白尼 1.地球是球体 2.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科摆 3.太阳不动,是中心 的基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础:方向自西向东 摆具周期 24小时一年 特点地轴倾斜有摆证据 1.傅科摆 1.恒星周年视差(贝塞动方尔) 2.天体的东升西落 2.一年的四季变化向保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 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1 / 6 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10. 线。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

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3)谈话: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叫做光源。(板书)其实老师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我们看书上的图片,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水母、乌贼、海胆) 2.活动:分一分 (1)谈话并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光源,那么我们该如何分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学生填写完毕后,进行谈话。我们把太阳、星星这样的光源叫做自然光源。那么对于水母、乌贼、海胆、萤火虫,大家打算叫它们什么光源呢? 学生回答。(动物光源、生物光源)板书。 那么对于蜡烛、电灯这样的光源,我们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学生回答。(人造光源) 谈话:哦,是这样,因为蜡烛和电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中有的,我们人类可真厉害。板书:人造光源。 (2)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用其他的方式,分一分这些光源呢? 学生简单讨论两分钟,小组代表发言。(按亮度分,按发光物体的大小分,按发出光的颜色分等)对于不同的分类方式,老师予以引导和表扬。 3.活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 (1)提问:夜晚我们打开电灯,房间被照亮,光是怎么照亮整个房间的?学生试着写出猜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综合测试卷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综合测试卷 相信你是一个爱学习、勤动脑的好孩子,现在就请你在这张试卷上摘取属于你的累累果实吧!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4分) 1、由电池、电线、灯泡等组成的电流动环路叫 。 2、你知道能导电的物体有: 、 等,不能导电的物体有: 、 、 等。 3、 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4、我知道所有的岩石都是有一种或几种 组成的。 5、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 、 和适当的 。 6、蚕豆种子的构造为 、 、 、 。 7、按照食物的来源,我们可以把食物分为 类食物、 类食物。 8、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 。 9、如果在食物上滴上碘酒,食物变成紫黑色,说明该食物中含有较多的 ; 如果拿食物在白纸上涂抹,白纸变得油腻、更透明,说明该食物中含有较多的 ; 如果用火烧时带有焦味,说明该食物中含有较多的 。 10、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 11、通过学习,你认识的岩石有 、 、 、 等。 12、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一种是 ,一种是 。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人体来说,低于36∨的电压是安全的。 ( ) 2、砖块也是一种岩石。 ( ) 3、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 ,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电压还是1.5V 。 ( ) 4、动物产的卵都能发育成新一代生命。 ( ) 学校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答案

小学六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资料五)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 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 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 多。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 的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电): 1、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2、(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5、电荷流动起来就形成了(电流),电流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就是(电源),另一个是(电路)。 6、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7、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2个连接点)组成。 8、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 9、电池有(两)极,铜帽一端叫(正极),锌壳一端称为(负极)。 10、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小灯泡才会发光。 11、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寻样不容 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12、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 缘体)来做。 13、大多数电器都有开关,有些开关是(接触式)的,如学校铃声的按键开关;有些开关是(非接触式)的,如遥控开关。 1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15、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有:①小灯泡坏了;②导线断了;③电池没电了;④灯座松了,没有连 上。⑤开关坏了。 16、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哪里出了问题。检测时要检2次。 17、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避雷针是利用(尖端放电)的原理制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