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膏剂的附加剂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2. 掌握软膏中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 熟悉皮肤给药制剂的体外透皮实验 4. 了解应用插入式稠度计测定软膏稠度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和糊剂。 软膏剂(ointments)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因药物在基质中分散状态不同,分为溶液型和混悬型。 乳膏剂(creams)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制备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乳膏剂根据基质的不同,分为O/W型和W/O型乳膏剂。 糊剂(pastes)是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可分为单相含水凝胶性糊剂和脂肪糊剂。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具有润滑皮肤、保护创面和局部治疗作用,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和外科一些疾病的治疗。某些药物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由药物、附加剂和基质组成。基质是软膏剂的赋形剂和药物的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与疗效有影响。常用的基质分三类:油脂性基质、乳状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理想的基质应该是:①性质稳定,与主药和附加剂不发生配伍变化,长期贮存不变质;②无刺激性和过敏性,无生理活性,不妨碍皮肤的正常生理;③稠度适宜,润滑, 易于涂布;④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⑤易洗除,不污染衣服;⑥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各种基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有一种基质完全符合以上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治疗目的与药物性质,混合使用各种基质,调制成理想的软膏基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有熔和法、研和法和乳化法三种,需根据其类型、制备量与设备条件选择制备方法。它们的工艺流程为 熔和法 加液体(半固体)基质 固体基质熔化物液化基质 搅拌 加热

(完整word版)软膏剂制备工艺操作

软膏剂制备工艺操作 软膏剂指药物与油脂性、水溶性或乳剂型基质混合制成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乳剂型基质的软膏称为乳膏剂,乳膏剂基质可分为水包油型与油包水型。 软膏剂基质中油脂性基质常用的有凡士林、石蜡、液状石蜡、硅油、蜂蜡、硬脂酸、羊毛脂等,水溶性基质主要有聚乙二醇,乳膏剂常用的乳化剂可分为水包油型乳化剂(钠皂、三乙醇胺皂类、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山梨酯类等)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钙皂、羊毛脂、单甘油酯、脂肪醇等)。 软膏剂基质应均匀、细腻,涂于皮肤或粘膜上应无刺激性,应具有适当的粘稠度,应易涂布于皮肤或粘膜上,不融化,粘稠度随季节变化应很小。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遮光密闭贮存,乳膏剂应密封,置25℃以下贮存,不得冷冻。 软膏剂的制备流程如下图: 图1 软膏剂制备工艺流程图 注:虚线框内代表30万级或以上洁净生产区域 软膏剂配制: (1)生产前准备 ① 检查操作间、工具、容器、设备等是否有清场合格标志,并核对是否在有效期内。否则按清场标准程序进行清场并经QA 人员检查合格后,填写清场合格证,方可进入下一步操作; ② 根据要求选择适宜软膏剂配制设备,设备要有“合格”标牌,“已清洁”标牌,并对设备状况进行检查,确证设备正常,方可使用; ③ 检查水、电供应正常,开启纯化水阀放水10分钟; 物料:工序:检验:入库:

④检查配制容器、用具是否清洁干燥,必要时用75%乙醇溶液对乳化罐、油相罐、配制容器、用具进行消毒; ⑤根据生产指令填写领料单,从备料称量间领取原、辅料,并核对品名、批号、规格、数量、质量无误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⑥操作前检查加热、搅拌、真空是否正常,关闭油相罐、乳化罐底部阀门,打开真空泵冷却水阀门; ⑦挂本次运行状态标志,进入配制操作。 (2)配制操作 ①配制油相加入油相基质,控制温度在70℃。待油相开始熔化时,开动搅拌至完全熔化; ②配制水相将水相基质投入处方量的纯化水中,加热搅拌,使溶解完全; ③根据药物的性质,在配制水相、油相时或乳化操作中加入药物; ④乳化保持上述油相、水相的温度,将油相、水相通过带过滤网的管路压入乳化锅中,启动搅拌器、真空泵、加热装置。乳化完全后,降温,停止搅拌,真空静置; ⑤静置将乳膏静置24小时后,称重,送至灌封工序。 软膏剂灌封: (1)生产前准备 ①检查操作间、工具、容器、设备等是否有清场合格标志,并核对是否在有效期内。否则按清场标准程序进行清场并经QA人员检查合格后,填写清场合格证,方可进入下一步操作; ②根据要求选择适宜软膏剂灌封设备,设备要有“合格”标牌,“已清洁”标牌,并对设备状况进行检查,确证设备正常,方可使用; ③检查水、电、气供应正常; ④检查储油箱的液位不超过视镜的2/3,润滑油涂抹阀杆和导轴; ⑤用75%乙醇溶液对贮料罐、喷头、活塞、连接管等进行消毒后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安装,安装计量泵时方向要准确、扭紧,紧固螺母时用力要适宜; ⑥检查抛管机械手是否安装到位; ⑦手动调试二至三圈,保证安装、调试到位; ⑧检查铝管,表面应平滑光洁,内容清晰完整,光标位置正确,铝管内无异物,管帽与管嘴配合;检查合格后装机; ⑨装上批号板,点动灌封机,观察灌封机运转是否正常;检查密封性、光标位置和批号; ⑩按生产指令称取物料,复核各物料的品名、规格、数量; ⑩挂本次运行状态标志,进入操作。 (2)灌封操作 ①操作人员戴好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②加料将料液加满贮料罐,盖上盖子,生产中当贮料罐内料液不足贮料灌总容积的1/3时,必须进行加料; ③灌封操作开启灌封机总电源开关;设定每小时产量、是否注药等参数,按“送管”开始进空管,通过点动设定装量合格并确认设备无异常后,正常开机;每隔10分钟检查一次密封口、批号、装量。 软膏剂包装: 按本品包装规格要求包装,并放入1张说明书,盖上盒盖,贴封口签。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22) 摘要:目的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剂的制备的方法。[1]了解软膏剂质量评定方法。方法采用研和法,融和法和乳化法制备软膏剂。结果软膏主要对皮肤,粘膜或创面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如消炎、杀菌、防腐、收敛等作用。 某些药物透皮吸收后,亦能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可根据药物和基质性质、制备的量及 设备条件等适当选用。结论 [3]油脂性基质软膏为白色,表面细腻光滑;O/W型 乳化剂基质软膏为白色,表面细腻光滑;水溶性基质软膏为淡粉色半透明,表面细腻 光滑。 关键词:软膏剂研和法融和法乳化法基质 Preparation of ointment Huang Huan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2)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atrix method of preparation of ointments. [1] understand ointments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s. Methods research and method, integration method and emulsifying ointment prepared.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ointment on the skin, mucous membranes or wounds from protection, lubrication and topical treatment, such as anti-inflammatory, bactericidal, antiseptic, astringent effects. After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 certain drugs, can also produce systemic therapeutic effect.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drug and the matrix,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amount of preparation and equipment conditions. Conclusion [3] oleaginous base ointment is white, fine and smooth surface;

第十章__软膏剂制备工艺操作

第十章软膏剂制备工艺操作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软膏剂的配制工艺操作 第三节软膏剂灌封工艺操作 教学重点:1. 软膏剂的概念与分类 2.软膏剂的配制工艺管理要点与质量控制关键点 3.软膏剂灌封工艺操作管理要点与质量控制关键点教学难点: 软膏剂的配制工艺管理要点与质量控制关键点 技能目标: 能独立完成软膏剂制备工艺流程 第一节概述 软膏剂指药物与油脂性、水溶性或乳剂型基质混合制成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乳剂型基质的软膏称为乳膏剂,乳膏剂基质可分为水包油型与油包水型。 软膏剂基质中油脂性基质常用的有凡士林、石蜡、液状石蜡、硅油、蜂蜡、硬脂酸、羊毛脂等,水溶性基质主要有聚乙二醇,乳膏剂常用的乳化剂可分为水包油型乳化剂(钠皂、三乙醇胺皂类、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山梨酯类等)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钙皂、羊毛脂、单甘油酯、脂肪醇等)。 软膏剂基质应均匀、细腻,涂于皮肤或粘膜上应无刺激性,应具有适当的粘稠度,应易涂布于皮肤或粘膜上,不融化,粘稠度随季节变化应很小。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遮光密闭贮存,乳膏剂应密封,置25℃以下贮存,不得冷冻。

软膏剂的制备流程如下图: 图10-1 软膏剂制备工艺流程图 注:虚线框内代表30万级或以上洁净生产区域 第二节 软膏剂的配制工艺操作 一、实训目标 1.掌握软膏剂配制岗位操作法 2.掌握软膏剂配制生产工艺管理要点及质量控制要点 3.掌握ZJR 、TZGZ 真空乳化搅拌机的标准操作规程 4.掌握ZJR 、TZGZ 真空乳化搅拌机的清洁、保养标准操作规程 物料:工序:入库:

二、实训适用岗位 本工艺操作适用于软膏剂配制工、软膏剂质量检查工。 (一)软膏剂配制工 1.工种定义:软膏剂配制工是将药物或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物与适宜的基质,采取研合法、熔合法或乳化法进行均匀混合,制成易于皮肤和粘膜吸收的外用和眼用的半固体制剂的操作人员。 2.适用范围:软膏剂配制操作、搅拌机清洁维护、质量自检 (二)软膏剂质量检查工 1.工种定义:软膏剂质量检查工是指从事软膏剂生产全过程的各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现场监督和对规定的质量指标进行检查、判定的操作人员。 2.适用范围:软膏剂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工艺管理、QA) (三)软膏剂配制主要设备 1.ZJR型真空乳化机 ZJR型真空乳化机可用于软膏剂的加热、溶解、乳化,整套设备包括油相锅、水相锅、乳化锅、真空泵和控制系统。可搅拌、乳化高粘度物料。加料及出料都可用真空泵完成,操作简便。机器由不锈钢制造,清洗方便。 2.TZGZ系列真空乳化搅拌机 ZJR型真空乳化搅拌机(图10-2)可用于软膏剂的加热、溶解、均质乳化,本机组主要由预处理锅、主锅、真空泵、液压、电器控制系统等组成,均质搅拌采用变频无极调速,加热采用电热和蒸汽加热两种,乳化快,操作方便。 三、实训设备 ZJR型真空乳化搅拌机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软膏剂与凝胶剂

第五章软膏剂与凝胶剂 一、问答题 1、什么是软膏剂?作用特点?处方组成? 2、软膏剂的透皮吸收过程怎样?影响因素有哪些? 3、软膏基质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应用特点?举例说明。 4、软膏常用制备方法?适用性? 5、软膏应进行哪些质量检测? 6、软膏基质通常分为哪几类?简述常用基质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7、试述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 8、设计O/ W型硫酸新霉素乳膏剂的处方及制备方法。 9、下列物质起何种类型的乳化作用: 硬脂酸铝(铝皂);油酸与氢氧化钠;羊毛脂;阿拉伯胶;胆固醇;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醇(1:9);吐温80-司盘80(3:1) 10、大量制备时如何对凡士林等基质进行预处理? 11、软膏剂制备过程中加入的药物有哪些? 12、制备乳状膏基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将二相均加温至70-80℃? 13、用于治疗大面积烧伤的软膏剂在制备时应注意什么? 14、影响药物从软膏和乳膏中释放的因素有哪些? 二、单选题 1、软膏剂稳定性考察时,其性状考核项目中不包括() A、酸败 B、异嗅 C、变色 D、涂展性与分层 E、沉降体积比 2、软膏剂可用于下列情况,除了() A、慢性皮肤病 B、对皮肤起保护作用 C、对皮肤起润滑作用 D、对皮肤起局部治疗作用 E、急性损伤皮肤 3、羊毛脂作软膏基质有许多特点,除了() A、熔点适宜 B、吸水性好 C、穿透性好 D、涂展性好 E、稳定性好 4、用聚乙二醇作软膏基质时常采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混合,其目的是() A、增加药物在基质中溶液解度 B、增加药物穿透性 C、调节吸水性 D、调节稠度 E、减少吸湿性 5、有一种水溶性软膏剂基质的处方是由400g PEG4000和600g PEG400组成,现因天气变 化,需要增加稠度,可以采取下列哪一种方法: A、增加PEG400的用量; B、增加PEG4000的用量;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7.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 8.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 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第六章 软膏剂、眼膏剂和凝胶剂(含解析版)

第六章软膏剂、眼膏剂和凝胶剂 一、最佳选择题 1、关于乳剂基质的错误叙述为?A.O/W型乳剂型软膏剂也称为“冷霜” B.乳剂型基质有水包油(0/W)型和油包水(W/O)型两种 C.乳剂基质的油相多为固相? D.O/W型基质软膏中的药物释放与透皮吸收较快 E.一价皂为0/W型乳剂基质的乳化剂 【正确答案】:A 2、下列关于油脂性基质的正确叙述为 A.硅酮是一类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 B.石蜡与液状石蜡为天然油脂性化合物?C.硅酮即为二甲基硅油 D.蜂蜡在W/O型基质中起稳定作用? E.羊毛脂可吸收2倍量的水而形成O/W型乳剂基 【正确答案】:C 3、关于凡士林基质的错误叙述为?A.凡士林性质稳定,无刺激性 B.凡士林是常用的油脂性基质 C.凡士林吸水性很强?D.凡士林常与羊毛脂配合使用?E.凡士林是由液体和固体烃类组成的半固体状混合物 【正确答案】:C 4、关于油脂性基质的正确叙述为 A.油脂性基质是指烃类物质 B.凡士林基质不常用于制备乳膏剂 C.凡士林经漂白后可用于眼膏剂基质 D.液状石蜡具有表面活性及一定的吸水性能? E.羊毛脂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的棕榈酸酯及游离的胆固醇和其他脂肪醇 【正确答案】:E 5、关于油脂性基质的错误叙述为 A.羊毛脂可以增加基质吸水性及稳定性 B.油脂类可单独作软膏基质 C.类脂中以羊毛脂与蜂蜡应用较多? D.固体石蜡与液状石蜡用以调节稠度?E.此类基质涂于皮肤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 【正确答案】:B 6、下列关于软膏剂的错误叙述为 A.软膏剂按分散系统分为三类,即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 B.常用基质主要有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和亲水或水溶性基质 C.凡士林不能用于乳膏剂的制备 D.羊毛脂可增加凡士林的吸水性与稳定性 E.刺激性应作为软膏剂的质量评价指标 【正确答案】:C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常用软膏剂的制备

常用软膏剂的制备 0542327 仝贇 Preparation of ointments Ointments are semi-solid preparations made of medicaments and suitable bases, which are intended for ex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skin. Ointment bases recognized for use as vehicles distinguished into three general classes: the oleaginous bases, the emulsion bases, and the water –soluble bases. There are three general methods: the method of grinding and mixing, the method of melting and mixing, the method of emulsification. Ophthalmic ointments are ointments for application to the eye whose bases general include liquid paraffin, Vaseline and wool fat. Special precautions must be taken in the preparation of ophthalmic ointments. They are manufactured from sterilized ingredients under rigidly aseptic conditions. The ointment base that is selected must be without any irritation to eye. Equipments: evaporating, water bath, electric furnace, analytical balance, thermometer, microscope etc. Materials: Stearic acid, glycerol monostearate, Vaseline, glycerol, liquid paraffin, triethanolamine, calcium hydroxide, CMC-Na, span80, nonoxynol-10, distilled water etc. Procedures: 1. O/W emulsion base Formulation Stearic acid 4.8g Glycerol monostearate 1.4g Liquid paraffin 2.4g

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2. 掌握软膏中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 熟悉皮肤给药制剂的体外透皮实验 4. 了解应用插入式稠度计测定软膏稠度的方法。 二、 实验指导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和糊剂。 软膏剂(ointments )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因药物在基质中分散状态不同,分为溶液型和混悬型。 乳膏剂(creams )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制备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乳膏剂根据基质的不同,分为O/W 型和W/O 型乳膏剂。 糊剂(pastes )是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可分为单相含水凝胶性糊剂和脂肪糊剂。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具有润滑皮肤、保护创面和局部治疗作用,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和外科一些疾病的治疗。某些药物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由药物、附加剂和基质组成。基质是软膏剂的赋形剂和药物的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与疗效有影响。常用的基质分三类:油脂性基质、乳状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理想的基质应该是:①性质稳定,与主药和附加剂不发生配伍变化,长期贮存不变质;②无刺激性和过敏性,无生理活性,不妨碍皮肤的正常生理;③稠度适宜,润滑, 易于涂布;④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⑤易洗除,不污染衣服;⑥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各种基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有一种基质完全符合以上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治疗目的与药物性质,混合使用各种基质,调制成理想的软膏基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有熔和法、研和法和乳化法三种,需根据其类型、制备量与设备条件选择制备方法。它们的工艺流程为 熔和法 固体基质 熔化物 液化基质 搅拌 加热 加液体(半固体)基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