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彭建王剑

2012-10-10 17:00:46 来源:《旅游科学》(沪)2012年2期

【英文标题】A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Tourism Research

【作者简介】彭建(1975-),男,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北京100081);王剑(1975-),女,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北京101101)。

【内容提要】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从其他学科引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自身的成熟与发展。旅游感知、态度和行为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过去数十年间,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相对剥夺理论是一种二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和疏导机制研究方面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通过对旅游研究中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对剥夺的内涵和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进而比较了相对剥夺理论与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地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成因、疏导机制和定量测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As a relatively new academic research field, tourism research needs to borrow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from other relevant disciplines to

promote its progress. Tourism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important fields for researches, and are significan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some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such a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tourism research and have provided strong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for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issues. Social deprivation theory is one type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born after the World War Ⅱ, which is a powerful analytical tool for the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unbalance of social disadvantaged group. After examining the exist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ourism research, the authors mak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and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phenomen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n analyze its uniqu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in the exist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is a type of new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ourism research and has particular values and potentials in the status quo, casual analysis, counseling, and quantitative measuring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issues in given tourism destinations.

【关键词】相对剥夺理论/旅游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征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tourism research/social

psychological/social exchange theory/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研究,很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积极投入到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旅游问题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是较早介入旅游研究的先锋学科(Jafari, 1981),至20世纪80年代末,将旅游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增至15个(Jafari, 1988)。90年代以来,旅游研究的多学科属性进一步加强,参与旅游研究的学科累计多达26个(Cheng, et al., 2009)。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纳入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作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能为旅游活动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独特的理论分析视角。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被成功应用于解释和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旅游研究的理论水平。然而,旅游引发的社会心理现象十分复杂,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方面的研究需要借助于更加多样化的理论分析工具。相对剥夺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已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旅游研究方面的应用还十分薄弱。本文在阐述旅游研究中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相对剥夺理论在研究旅游社会心理问题方面理论视角的独特性、新颖性及其与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互补性,以期为相关旅游问题的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

1旅游研究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

1.1社会交换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后来,Blau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而人类的一切

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吕萍,1996)。现实生活中社会交换行为十分常见,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如送礼物、婚姻及亲戚关系、组织行为与管理、市场、参与休闲活动及捐赠行为等。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一个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是力图做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多的报酬(李有根,等,1997)。对交换的利弊权衡以及交换结果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态度和心理感受。一般来说,当交换结果利大于弊时,人们会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当弊大于利时,人们就会对这种交换行为产生消极的态度。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后,在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早在1967年,Sutton就指出“交换是旅游过程中主客交往的基本特征”(Ap, 1992)。20世纪80年代初,Bryant和Napier较早地应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户外游憩设施的满意度问题(Bryant, Napier, 1981)。后来,Perdue等(1987)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美国科罗拉多5个乡村社区参与户外游憩活动对当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影响。进入90年代后,Ap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他指出,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问题的有限的解释性研究使得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缺乏理论支撑,进而提出了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模型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Ap, 1992)。随后,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时将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分析的视角。例如,Lee和Back(2003)研究了韩国一些地区发展博彩业前后居民感知的动态变化;Jurowski和Gursoy(2004)研究了距离因素在社区居民旅游态度形成中的影响;Andereck等(2005)研究了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

我国旅游学者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关注和应用始于90年代中后期。李有根等(1997)首先将社会交换理论引入中国旅游学界,并阐述了该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

价值。随后,刘赵平(1998)以河北涞水野三坡为例,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社会交换理论比阶段理论和涵化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近年来,社会交换理论已成为我国旅游学界分析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问题的主要依托理论,不少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作为分析居民态度形成的理论依据(章锦河,2003;宣国富,等,2002)。一般而言,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旅游主体对交换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收益的比较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对旅游业的态度。换言之,对旅游者而言,如果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质量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他对旅游地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服务者的态度将是积极的,否则就是负面的;对当地居民来说,如果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利益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成本,那么他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反之则会持消极抵制的态度(Ap, 1992;章锦河,2003)。

1.2社会表征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体主义倾向的泛滥,北美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人们强调实验室研究,忽视了自然情境下的真实问题,忽略和遗忘了人类思想中社会的、集体意义的特性,许多学者意识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整合“社会”的成分(张敏,聂长久,2007;管健,乐国安,2007)。针对这些问题,法国社会学家Moscovici在Durkheim集体表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理论,他认为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在历史的、文化的宏观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和研究。Moscovici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形象和价值所组成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社会表征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象、社会知识和社会共识,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或系统(管健,乐国安,2007)。社会表征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出版物和电子媒体、社

会互动以及直接经验(Pearce, et al., 1996),由此形成的社会共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

社会表征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相对晚于社会交换理论。Pearce是较早将社会表征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的学者,1991年他开始尝试从社会表征的视角分析旅游影响和社区感知问题。1996年他与Moscardo和Ross合作完成《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剖析了社会交换理论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社会表征形成的概念模型(Pearce, et al., 1996)。近年来,相继有学者应用社会表征理论来分析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例如,Yuksel等(2002)对土耳其Pamukkale利益相关者访谈和旅游规划的研究;Fredline和Faulkner(2000)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社区居民对事件影响的反应问题的研究;Ateljevic和Doorne(2002)对新西兰的旅游形象和意识形态的研究。相比之下,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会表征理论的应用研究还很薄弱,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屈指可数。2004年,应天煜撰文向国内同行初步介绍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出社会表征理论在分析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方面的独特视角,并详细阐述了旅游研究中应用社会表征理论的步骤(应天煜,2004)。2009年,张朝枝等应用社会表征理论实证研究了开平碉楼和村落世界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的遗产价值认知问题(张朝枝,游旺,2009)。

2相对剥夺理论及其缘起

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相对剥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其他群体或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比较后而产生的不公平感(罗桂芬,1990)。“相对剥夺”这一名词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Stouffer于1949年在其《美国士

兵》一书中提出的。他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的士气和晋升的关系时,发现士兵不是依据绝对的、客观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根据他们相对于周围的人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如果比较的结果是自己处于较低地位,他们就会有“相对剥夺感”。然而,Stouffer并未对相对剥夺进行严格的界定。后来,Merton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并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念。他认为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相对状况所持的态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源于人们对自身利益得失的判断和评价,是一种社会比较的结果。在比较中,人们选定与自己某一社会属性相近的其他个人或群体作为参照物(即参照群体),并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参照物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就会产生剥夺感。由于这种剥夺是相对比较后产生的,因此称为“相对剥夺感”(肖雪莲,2006)。Davis(1959)指出,人们选择的参照群体可以是自己所在的人群,也可是本群体以外其他的人群,两种比较均可能导致相对剥夺感的产生。Runciman(1966)认为相对剥夺感的产生至少应具备4个条件,即(1)某人没有某物X;(2)他发现别人(或自己以前)拥有某物X;(3)他希望得到某物X;(4)他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可以得到某物X。Davies(1969)明确指出,除了参照群体外,人们自己过去的经历也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另一根源。有的学者提出将人们与其他参照群体进行比较后形成的相对剥夺称为横向相对剥夺,而与自己过去的经历相比较而形成的相对剥夺称为纵向相对剥夺(王宁,2007)。

20世纪70年代,Gurr进一步发展了相对剥夺理论,认为行动者对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不一致的认知是相对剥夺感产生的深层原因。根据价值能力和价值期待关系随时间变化的差异,Gurr将相对剥夺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下降的剥夺、渐进的剥夺和渴望的剥夺(Gurr, 1971)。下降的剥夺是指人们在价值期待保持相对均衡而价值能力却在下降时感到的相对剥夺;渴望的剥夺是指人们在价值能力相对静止而价值期待却在增长或加强时感到的相对剥夺;渐进的剥夺是指

人们在价值期待增长与价值能力下降同时发生时感到的相对剥夺。一般而言,在稳定的社会中最可能出现下降的剥夺,而渴望的剥夺和渐进的剥夺则多出现在正在经历剧烈社会经济变迁的社会中(李俊,2005)。

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转型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和时期,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经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重组,相对剥夺现象较为普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剧烈,城乡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分化加剧,社会不满情绪滋生蔓延,弱势社会群体的相对剥夺问题十分尖锐。通常而言,相对剥夺感一旦产生后,人们会对造成这一现象的个人或群体乃至与之比较的参照群体或个人采取不满甚至敌视的态度。实践表明,如果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得不到及时疏导和消除,会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的地区,如何应用相对剥夺理论建立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外,相对剥夺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Stewart, 2006)。在旅游研究领域,尽管有的学者零星地提到了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但真正以相对剥夺理论为分析工具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Seaton(1997)是第一位应用相对剥夺理论研究旅游问题的学者,他以古巴为例研究了由于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当地居民中引发的三种相对剥夺现象。我国学术界关于相对剥夺理论的讨论始于80年代末,一些学者应用相对剥夺理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肖雪莲,2006;邓东蕙,黄菡,1999;李强,2004;李俊,2004),也有的学者将其应用于公司企业员工和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分析(郭星华,2001;李汉林,李路路,2000),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未见报道。

3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

一个地区旅游开发后,旅游业的发展不但会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会加速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人们的收入渠道更加多样化、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问题加剧,原有的社会结构进行新的调整。那些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被边缘化甚至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弱势群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尤其在那些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地区,旅游发展引发的相对剥夺问题更为突出。

根据主体的差异,旅游引发的相对剥夺现象主要两种情况。一是当地居民的相对剥夺。我国的旅游发展通常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资者主导,当地居民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而缺失话语权,在旅游发展中大多被边缘化,其相对剥夺问题也最为突出。由于旅游开发征地、景区移民安置、旅游参与机会受限等多种原因,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而且通常是多种相对剥夺感交织并存。二是旅游者的相对剥夺。旅游者外出旅游,面对旅游服务不满或与旅游经营管理者发生纠纷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旅游者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方面,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倾向于将自己所消费的旅游产品和以往的旅游经历相比较,如果觉得自己支付同样甚至更多的费用而没有得到相称的旅游产品,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另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和同行的其他旅游者相比较,如果感觉遭到了不平等待遇,也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4三种理论视角的比较

社会交换理论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后,为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对于那些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来说,旅游业带来的利益得失评价对其态度的形成有着明显影响,社会交换理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然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交换理论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Pearce等(1996)指出,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目的地居民的态度问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社会交换理论将人类过于简单地假设为计算得失的信息处理器;第二,人们的许多知识是从社会中间接获取的,而不仅是来自于直接经验;第三,人们的感知和态度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而不是在孤立的实验室中形成的。简言之,社会交换理论的不足在于将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社会交换关系过度泛化了,并将人们在交换中的利益得失作为态度和行为解释的唯一依据。实际上,除了对交换得与失的评价外,还有一些别的因素在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形成中起着作用。实践表明,居民关于旅游业的一般知识与他们对旅游业的支持与否相关。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从旅游中获益的居民对旅游业的评价可能是负面的,而从旅游业发展中利益受损的居民对旅游业的评价却可能是正面的,这种现象是社会交换理论所难以解释的。此外,社会交换理论对那些受旅游业直接影响的人来说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而对那些没有参与旅游业或没有受旅游发展影响的人来说,其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形成问题也是社会交换理论所难以解释的。

相比较而言,社会表征理论重视将人的感知和态度的形成放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进行考察,强调社会共享的常识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影响,较之社会交换理论更符合实际情况。社会表征理论认为个人的直接经验、各种出版物和电子媒体以及社会互动是社会表征形成的三个重要来源,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表征理论比社会交换理论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因为各利益主体在旅游发展中的种种交换行为为他们提供了参与旅游业的直接经验,但社会交换理论将这些直接经验看作利益主体们感知和态度形成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社会表征理论认为个体将参与旅游的直接经验和从各种媒体上获得的旅游认识综合,并通过社会互动后形成的对旅游现象的一般认识才是个体感知和态度形成的重要依据,因而社会表征理论比社会交换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解释那些没有卷入旅游发

展的个人或群体的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

相比之下,相对剥夺理论的引入可以为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在分析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态度形成时,是从自身的社会交换行为和社会共识出发的,而相对剥夺理论则是从横向和纵向比较的角度为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提供了一种补充性的分析视角(表1)。尤其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剧烈的地区,对于那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和权益受损的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相对剥夺理论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解释力。需要指出的是,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是多维的,不仅可用于分析旅游感知、态度和行为倾向等问题,还可用于旅游满意度评价;不仅可用于分析社区居民的相对剥夺问题,还可用于研究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对剥夺问题。

5结论与讨论

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借鉴和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促进自身的成长。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已逐渐成为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是两种较早引入的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本文在分析两者的概要、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讨论了相对剥夺理论的概要、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及其与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相比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分析表明,社会交换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将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社会交换行为作为分析人们感知和态度形成的唯一依据。社会表征理论除了考虑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而获得直接经验外,还重视通过媒体和社会互动形成的社会共识在解释人们感知和态度形成中的重要性,因而较之社会交换理论有更好的解释力。相对剥夺理论则强调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的

态度问题,尤其适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倾向研究。本文的目的并非要强调这些社会心理学视角孰优孰劣,事实上,每一种理论分析视角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解释范围。同一个问题若能从多维的角度去分析和审视,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展开研究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总体来说,社会交换理论在国内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比较多见,社会表征理论在国外旅游学界的讨论并不鲜见,但在我国还十分薄弱。尽管相对剥夺理论在提高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旅游者的满意度、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目的地的经营管理水平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但就已有的文献来看,相对剥夺理论在国内外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很少见,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旅游研究社会心理学视角。鉴于旅游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那些旅游发展迅速、社会转型剧烈的地区,相对剥夺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对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性,有必要加强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为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相应的对策。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对相对剥夺理论作了粗浅的分析,在旅游地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成因、疏导机制以及程度测量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实证研究,以深化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A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3): 665-690.

[2]Andereck K L, Valentine K M, Knopf R C, et 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tourism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4): 1056-1076.

[3]Ateljevic I, Doorne S. Representing New Zealand:Tourism imagery and

ideolog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3): 648-667.

[4]Bryant E G, Napier T L.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satisfaction with outdoor recreation facilities[C]//Napier T L.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Dubuque IA: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83-98.

[5]Cheng C K, Li X, Petrick J F, et al. An examination of tourism journal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 2009, 20(6): 1-9.

[6]Davids J C. The J-curve of rising and declining satisfaction as a cause of some great revolutions and a contained rebellion[C]//Graham H D, Gurr T R. The History of Violence in America. New York: Bantam, 1969: 690-739.

[7]Davis J A. A form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lative

deprivation[J].Sociometry, 1959, 22(4): 280-296.

[8]Fredline E, Faulkner B. Host community reactions: A cluster analysi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3): 763-784.

[9]Gurr T R. Why Men Rebel[M].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10]Jafari J, Ritchie B. Towards a framework of tourism educa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1, 8: 13-34.

[11]Jafari J, Aaser D. Tourism as the subject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 407-429.

[12]Jurowski C, Gursoy D. Distance effects on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2): 296-312.

[13]Lee C K, Back K J. Pre-and post- casino impact of residents' percep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4): 868-885.

[14]Pearce P L, Moscardo G, Ross G F. 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M].New York: Pergamon, 1996.

[15]Perdue R R, Long P T, Allen L. Rural resident tourism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7, 14(3): 420-429.

[16]Runciman W G.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17]Seaton A V. Demonstration effects or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pressures of tourism in Cuba[J].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1997, 3: 307-320.

[18]Stewart Q T. Reinvigorating relative deprivation: A new measure for a classic concept[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6, 35(3): 779-802.

[19]Yuksel F, Bramwell B, Yuksel A. Stakeholder interviews and tourism planning at Pamukkale, Turkey[J].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0(3): 351-360.

[20]邓东蕙,黄菡.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相对剥夺感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4-28.

[21]管健,乐国安.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92-98.

[22]郭星华.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71-78.

[23]李汉林,李路路.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单位组织中依赖结构的主观层面[J].社会学研究,2000(2): 1-17.

[24]李俊.相对剥夺理论与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J].社会科学,2004(4): 74-78.

[25]李俊.相对剥夺理论的价值论视角[J].学海,2005(4): 175-178.

[26]李强.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J].学术界,2004(4): 7-22.

[27]李有根,赵西萍,邹慧萍.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J].心理学动态,1997(2): 21-27.

[28]刘赵平.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科学,1998(4):

30-33.

[29]罗桂芬.社会改革中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心理浅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4): 84-89.

[30]吕萍.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比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27-29.

[31]王宁.相对剥夺感:从横向到纵向——以城市退休老人对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9-25.

[32]肖雪莲.运用“相对剥夺感”理论对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探析与调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79-82.

[33]宣国富,陆林,章锦河,等.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6): 741-746.

[34]应天煜.浅议社会表象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4(1): 87-92.

[35]张朝枝,游旺.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43-47.

[36]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2): 105-109.

[37]张敏,聂长久.“思考社会”的心理学理论——论莫斯科维奇的社会表征理论[J].学术论坛,2007(4): 180-183.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8415239.html,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作者:陈依兰李利苏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3期 继生态旅游之后,民族旅游是近几年大热的新型旅游现象,借助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创建独具魅力的特色民族旅游景区是如今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着重研究罗城民族旅游的开发对当地仫佬族居民造成的影响。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正北部,处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罗城县森林覆盖率达67.25%;城区绿地率为33.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26平方米,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区,仫佬族文化保存得相对完好,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一、仫佬族特色村寨开发现状 (一)东门镇石围屯 石围屯位于罗城县东门镇西北部,是罗城县重点打造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12年,石围 屯被广西区民委列为“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的村屯,同时还启动了石围屯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工程项目涉及进进村公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广场、古巷道修复等。其中古民居保护包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复原一些传统民居、对民居的外墙进行统一粉刷等。2014年,在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 中,石围屯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今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较为完备,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还建立了罗城县首个屯级博物馆,石围屯也是三个仫佬族特色村寨中开发程度最深、最完善的,因此这里也成了游客体验活态仫佬族文化的首选之地。 (二)四把镇铜匠屯 铜匠屯是最早设立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09年立项成功到2010年正式开始动工,如今已大致建成。屯里传承有刺绣、草编、竹编、蜡染等仫佬族传统工艺,地炉火锅食俗、传统生产习俗、婚丧嫁娶等仫佬族特色文化浓厚,十分适合作为仫佬族特色村寨而进行保护和开发。笔者采访了负责铜匠屯开发项目的民族局副局长游志华,向他了解了铜匠屯开发的详细情况。政府最初的想法是搞好古民居保护,但因屯里一直在陆续拆除旧房修建新房,不能整片保护下来,再加上现在土地紧张,无法找到合适的地皮修建楼房,所以再实施保护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另择一处,修建了六座代表仫佬族六大姓氏(银、吴、罗、梁、谢、潘)的不同特色的古民居,主要区别是香火台的设置,因为每个姓的来源不同,供奉的堂号不同。然而,吸引游客前来的并非这六座古民居,而是新修建的两座游泳池。每到夏日,周边几个县市都会涌入前来玩耍的游客。“你光搞这些(古民居),没有人会来看的,要搞点吃的、耍的,人家来过这里

社会心理学考卷(心理学研究生)

姓名:班级: 授课教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晕轮效应社会懈怠转向冒险自尊睡眠者效应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简述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的关系。 2.谈谈你对社会行为公式B=f(P,E)的理解。 3.简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4.简述群体思维及如何预防。 三、论述题(35分。不超过800字) 针对一个近期的社会热点事件尝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见下页

姓名:班级: 授课教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2、社会懈怠: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转向冒险:人们独自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保守的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而如果改由群体共同决策,则最后的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群体增强个人的冒险行为的倾向就叫做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 4、自尊: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5、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简述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的关系。 答: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侵权行为与去个性化有密切联系,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权行为增加。 2.谈谈你对社会行为公式B=f(P,E)的理解。 答:心理学家勒温的著名公式:B=f(P,E)。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换句话说,人的表现是由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当时面对的情景共同决定的。 3.简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答:心理学家德斯考尔等人在对爱情进行的科学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干涉儿女的感情,会使青年人之间的爱情越深。就是说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就被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4.简述群体思维及如何预防。 答:(1)群体思维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群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性,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与此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从而导致群体对问题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 的变迁和效应 关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惊讶,人口红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有关人口红利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本文将另辟蹊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一、人口红利

1.人口红利的现代经济学解释 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最早提出“人口红利”。此后,大卫?布鲁姆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转变的过程会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大,青少年和老年人人口规模小。这种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人口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被称为“人口红利”。 2.人口红利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劳动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三部分来度量: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劳动力供给充足,造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下降。此外,劳动力价值决定受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消费水平较低,劳动力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使用成本较低,资本积累较高,这就是“人口红利”。 二、中国人口现状

旅游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患者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一再重复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行为是患了()。 A: 恐怖症 B: 焦虑神经症 C: 强迫症 D: 疑病症 答案: C 【2】本教材作者的观点认为旅游是以()为核心的刺激寻求需要。 A: 爱心 B: 放松 C: 发泄 D: 好奇心 答案: D 【3】心理学是()。 A: 自然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边缘学科 D: 社会学科 答案: A 【4】古代“疑邻偷斧”的传说反映出的心理规律是()。 A: 晕轮效应

B: 皮格马利翁效应 C: 心理定势 D: 第一印象 答案: C 【5】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需求分析心理学 B: 精神分析心理学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人本主义心理学 答案: C 【6】让一个人去评价他人,从这种评价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出评价者的人格特性。这种现象的依据是()。 A: 对比效应 B: 投射作用 C: 期望效应 D: 刻板印象 答案: B 【7】有一种说法:蛋糕落地时总是有奶油的那面先着地。请问,是()心理学规律在起作用。 A: 晕轮效应 B: 心理定势 C: 错觉

D: 知觉的选择性 答案: D 【8】爱屋及乌的心理现象是()。 A: 对比效应 B: 刻板印象 C: 投射 D: 晕轮效应 答案: D 【9】微弱、平静而持续一定时间的情绪体验是()。 A: 心境 B: 热情 C: 激情 D: 滥情 答案: A 【10】下列不属于态度的构成三种成分之一的是()。 A: 意向成分 B: 思考成分 C: 情感成分 D: 认知成分 答案: B 【11】自卑的人比自尊的人更容易打交道,这种说法()。 A: 是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摘要]:红色旅游是中国特定历史情况下形成额度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具有历史性与不可再造性。武乡作为中国红色旅游的代表地之一,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仔细研究武乡红色旅游的成果,可以为全国的红色旅游开展提供成功范例。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红色旅游;武乡;舞台开放;仪式; 红色旅游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国情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由此看来,红色旅游既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性,又具有红色旅游特殊的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学习性,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二、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以小见大,以人说史;三、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旅游资源的欣赏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同时,它所具有的独特教育意义易造成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该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不良印象,反而不利于老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武乡红色旅游力避以上问题,突出红色旅游的特性,将历史的舞台重现给旅游者,以一种仪式化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 一、武乡及其红色旅游资源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资源大县。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横跨太行、太岳两1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2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旅游心理学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心理学与你 【学时】2~3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授课教材】《旅游心理学》(第三版)李灿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心理学和旅游心理学的概念,掌握心理活动的内容 2.理解心理的实质 3.了解心理学的历史,了解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和认识心理学知识 2.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分组讨论,培养 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职业的热爱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分析:本章为学科的绪论,介绍《旅游心理学》的基本入门知识 2.重点、难点: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按每组6~8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自自定组名,自选组长。2.布置前置作业: 1)谈谈你所认识的心理学? 2)心理活动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心理学知识对你未来的旅游服务工作将会有什么作用? 3.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分组讨论并记录有关的讨论内容,准备在课堂上发言。 <新课引入> 问题:在系统学习《旅游心理学》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心理学了解有多少? 请2~3个组,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讲授新课> 板书(PPT课件): 第一章心理学与你 任务一心理活动的内容是什么 一、人的心理活动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活动的内容: 学生在课本上归纳。 教师在PPT展示正确内容: 二、心理学的实质 问题:心理活动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请2~3个组,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所举的例子你如何理解人心理的实质?能不能再举一下你生活中的例子分别去说明心理实质的三个方面?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回答上节课讨论的问题:请分别举一些你生活中的例子去说明心理实质的三个方面? 请2~3个组,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最新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 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1862年美国心理学家K.W.斯彭斯最早注意到态度现象,认为是一种先有之见;1885年,丹麦社会心理学家C.G.朗格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发现,被试者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对刺激物的反应不一样。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09)一书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 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态度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L.瑟斯顿和C.E.奥斯古德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F.奥尔波特把态度看作为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作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这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方向性。 特点 社会态度有以下特点:①内隐性。态度本身是无法直接测定的,

必须从个人的行为或与行为有关的语言行为表现中间接推断出来,测定态度需要一定的中间变量。②方向性。态度总是具有赞成或反对的方向特点,并具有程度的差异,有时反映出态度的极端性,有时则反映出态度的中性性。③态度的统一性。构成态度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彼此协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④态度的复杂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并不是经常表现出与内心态度相一致的外部行为。⑤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态度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倾向。 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D.卡茨从需要满足的角度,认为态度具有以下4种功能:①适应功能。个体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需要,而态度使人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②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可以明确地显示自我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表现功能。③自我防御功能。态度既可以拒绝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又可调节内部冲动。④知识功能。态度可以作为理解环境的一种手段,将它作为判断的标准或理解的参考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般的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但是,也经常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并不完全处于对应的关系,其相关程度并不高。产生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除了可以归之于态度测定及调查等方法问题外,还由于从态度到具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各种中介因素,主要包括:①个体心理、人格因素。②社会的环境因素。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起作用。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选择题 1.理论帮助社会心理学家___他们的观察结果和___假设。 A)检验,组织 B)组织,检验 C)具体化,反驳 D)反驳,具体化 答案:B 2.与其他科目不同,社会心理学 A)随着时间的增加,知识内容也增加。 B)使用科学方法 C)关注人类 D)拥有业余实践者 答案:D 3. _____是规则的集合,它能够解释并且预测所观察到的事实 A)理论 B)假设 C)事实 D)联系 答案:A 4. 事实与理论的区别在于_____。 A)事实解释理论 B)理论解释事实 C)事实就是想法 D)理论就是陈述 答案:B 5. 庞来德认为一大堆石头并不一定会成为一所房子,指的是什么观念? A)假设和预测 B)科学知识和常识 C)事实和理论 D)态度和偏见 答案:C

6. 用来描述事件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联系的可试验的命题是一个_____。 A)陈述 B)偏见 C)联系 D)假设 答案:D 7. 下面哪一项不是假设的目的。 A)假设允许我们检验理论 B)假设提供研究结果的解释 C)假设给予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D)假设提供给我们一个实践性角色用来帮助我们改变不良的行为。 答案:B 8. 一个好的理论应该能有效的总结_____范围的人类行为现象 A)大 B)小 C)限制性的 D)实践性的 答案:A 9. 使用类比来描述当旧的理论被丢弃时发生的现象,是采用 A)旧的汽车是怎样被当做古董的一个讨论。 B)旧的汽车是怎样被款式更新更好的所代替的一个讨论。 C)新的汽车怎么比不过旧的汽车的一个讨论。 D)新的汽车怎么就比旧的汽车更为节能的一个讨论。 答案:B 10. 研究者在自然、真实的实验室之外的外部环境中的研究指的是 A)相关研究 B)实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实地研究 答案:D 11. 邀请在校大学生下午3点来实验室参加一个移动电话使用的研究,是哪种研究的类型? A)相关研究 B)实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基于中国模式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 曾天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出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被概括为“中国模式”,并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国民经济在微观和宏观上的低效率特征,从而决定了我国发展方式的不以人为本的、不讲可持续发展的非科学发展特征。要转变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首先要摘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中国模式不经济科学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应该从体制、经济、政治等综合方面去分析:有人觉得,综合去分析体制、经济、政治问题为时过早了,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抓紧一切时间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做的已经很成功;有人觉得,中国模式是好是坏无法确定;更有人觉得,应当认真反思如今的中国模式,不是处处说好听的,也不应当将如今的中国模式推广出去。 低效率增长的中国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以来,主要体现的中国模式是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公有产权)和效率高的市场经济(私有产权)。无论是农民们包揽耕种、将部分行业垄断化、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还是让大量的工人下岗:无论是医疗、保健、食品部门的市场化、教育事业的产业化还是加入世界的WTO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农产品经济市场、房屋的市场信心化等,都是以市场经济化为基础的(或者说是有效率的)。 换而言之,经济一定是市场化吗?市场到底是经济的或者是有效率的,这些都表明在既定成本的情况下收益性最大、在既定收益条件的情况下成本最小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及其私有化的变革有多少是增长效率呢,我们得到的付出的又是什么? 我国的生产效率不论在美国、欧洲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在日本、韩国、小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其整个经济体系的产入产出效率都是非常低的。 首先,市场的不经济化。根据新的古典主义的说法,市场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经济资源总是聚集在效率很高的地方,实现了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和厂商、供应商最大化利润,实质上市场是经济化的。 在中国模式体制中也表现了市场的不经济化。为什么市场无法将资源信息合理的用到有用的地方吗?例如,将商品用在社会或者个人最需要的地方。

旅游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3.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3.领会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4.掌握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什么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分类:心理过程,个性。 (1)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心理学代表理论流派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视为心理学的最早起源。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采用的内省实验法研究心理学,自此心理学研究被确定为一门新的科学。 1、弗洛伊德心理学:精神分析法 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 经典案例介绍,与《周公解梦》比较,提问。 2、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华生格守一般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基本原则。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是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心理或意识,而代之以行为。所谓行为,乃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生曾把人的反应区分为外观习惯反应(如开门、打球)、内隐习惯反应(如思维,即无声语言)、外观遗传反应(如眨眼、抓握)和内隐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 他认为人类行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行为的方面,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他在《托儿所对本能应提供的证词》(1925)一文中断言“在人类的反射目录中,找不出哪一种相当于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所说的本能”。华生认为后天环境对行为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不管孩子出生时如何,只要控制环境,就能训练孩子成为我们所期望的人。他曾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作了实验,使婴儿的爱、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他提出建立行为主义的实验伦理学。华生成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者。 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注重分析人的需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要为人所用,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旅游需求的解释就运用到了此理论,后面的内容将详细讲解。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心理学考研之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 1、定义 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 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 ◇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社会化同样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 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 ◇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青少年阶段是重点 ◇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 ◇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 ◇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语言的社会化 ◇应用:心理咨询、学习交往中鼓励学生多说,制止他人代言(特别是家长)。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1、社会化的内容 ◇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都是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从另一角度可说是,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 ◇政治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就是使这一体制下的个体接受、认可这一体制。而这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 ◇民族社会化――它是使本民族的个体能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习惯、风俗、传统。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令人敬重。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具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男人应坚强、勇敢,女人则要温柔、细腻。与此同时会受到社会的排斥。 ◇道德社会化――是使个体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行为。遵循这个标准个体就会被赞许,就会心安理得。 2.社会化的类型 个体一生经历的社会化的类型很多:

2016-2017旅游心理学教案

教案 姓名贾振振 2016-2017 学年第 2 学期时间节次 1-2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的心理现象 动态-稳定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差异性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 能否被知觉意识无意识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认知过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的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形成的,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标志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现在正被人觉知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团体,社会习惯,时尚 第二节心理学的分类作用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门类 基础领域普通,实验,比较,发展,生理,社会 应用领域教育, 管理 ,劳动, 医学 ,商业 ,军事 ,司法 ,运动 作用 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observation)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内省法 2 实验法(experiment)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 测量法(test) 测量法是指使用测量工具对具有某一属性的对象给出可资比较的数值而采用的方法。量表 4 调查法(survey) 指对不能直接研究的心理现象,需要收集有关的侧面资料,以间接了解有关人员的心理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心理学五大研究方法

心理学五大研究方法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为心理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心理学的工具,更是各种心理学结论进行实验证明的关键步骤。从早期的观察法、测量法到后来的个案法、调查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直在发展和完善。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里所想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适用条件: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2、控制条件对某种行为的出现可能产生影响; 3、由于社会道德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 进行控制。优点: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自然状态,结果真实。缺点:无法重复;无法揭示因果关系;过程无法控制;观察者容易各取所需。二、测量法用一套 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优点:编制严密,目的明确;易于量化结果。缺点:灵活性较差;有些心理内容无法统一量化标准。三、实验法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的方法。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产生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费时;环境的人为性,外部效度低。四、调查法调查法包括 问卷调查和晤谈。在具体操作中,预先拟定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优点:收集信息快、调查范围广。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性影响较大;被试反应会受社会赞许性影响。五、个案法对某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 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优点:区分个体差异。 缺点:缺乏普遍性,无法推广;研究者易产生主观影响;无法重复。以上五个研究方法,是心理学常见常考的五大类型。同时,作为一门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的许多方法论都是从社会学当中借鉴而来的。因此,学好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部分文科类的考研专业而言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专业课想冲刺一下?点击,学长学姐等着你呢。(实习:李斯琪)

心理学研究生考研专业方向

中山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考研专业方向 1目标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采取“教学、研究及服务社会并重”的原则,在五年内发展成为一个与国际接轨并服务社会的全方位研究型心理学系。一句话来说,“我们就是要以高学术标准和自由的学术批评精神为原则,发展扎根于中国人之中的心理学、追求卓越的科学研究、训练优秀的学生、做好心理学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使心理学系成为一个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和教学基地。”具体目标如下: 1)把基础心理学专业发展为重点学科,巩固和发展以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方向为依托的研究力量;同时发展临床、教育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等应用领域。 2)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并与国际、国内学者合作申请各类基金; 3)在国际以及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4)与国际、国内心理学界建立交流网络并参与活动; 5)利用校内人力、物力开展跨学科研究,特别是与神经科学、医学、逻辑学等领域的合作。 2发展方向 1)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 运用影像学和行为等手段研究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包括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和学习等。研究就强调与应用相结合,对认知障碍和学习问题等开展研究。 2)人格/社会心理学 研究中国人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态度、自我、人际交往、消费和广告心理等。研究范式包括行为实验、电生理实验和问卷、访谈、个案研究等。 3)临床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 以上述两个领域的研究为基础并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疾病的心理诱因和辅助治疗研究与实践。 4)工业/组织心理学 把人格/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工业等领域,符合广东经济社会的特色。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把认知心理学和人格/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等领域。 3考研方向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 试 科 目 077101 基础心理学 01认知心理学 方向(01、02、03、04、05、06、07)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02认知神经科学 03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_1

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 关于《都市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飞速发展, 同时其内在的固有矛盾也如影相随。资本主义自身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缓解与克服这种内在的矛盾。从罗斯福新政到福特主义、凯恩斯主义, 不断地自我调整。进入1970年之后, 找到了新的途径————城市空间生产, 这一途径确实非常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但同时自身也有其局限性, 造成了人与城市的异化, 积累了很多问题。如人的精神困境、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等, 这些问题很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解决当代的困境与危机、反抗资本主义的革命焦点是城市空间的控制权即“城市权利”。超越资本主义未来的理想社会形态将完成于城市, 因此城市应当以不同于资本逻辑的新价值观来建设。 关键词:都市政治经济学; 城市问题; 资本主义危机; 城市空间; “城市权利”; “都市革命”; 马克思主义;

Abstract:Capitalism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since its birth, and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have followed. Capitalism has been looking for ways to alleviate and overcome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from Roosevelt's New Deal, Fordism, and Keynesianism, constantly adjusting itself. After 1970, capitalism found a new way, which is urban space production. This approach has indeed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which has caused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ity, and has accumulat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spiritual dilemma of people, the lack of urban spatial justic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These problems are likely to trigger new crises. Contemporary Western Marxi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focus of revolutionizing contemporary dilemmas and crises and rebelling against capitalism is the power to control urban space, which emphasizes “city rights”. The futu re ideal social form that transcends capitalism will be completed in the city,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should follow new values different from the logic of capital.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活动所涉及的人主要包括现实的旅游者、潜在的旅游者及旅游业中各个领域中的从业人员,这些人在旅游活动中各自都有不同的心理活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旅游产品”之间,旅游服务人员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旅游服务人员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之间时时刻刻有着接触和联系,这些相互之间的接触和人际关系的发生取决于各自的心理活动。旅游心理学既研究在旅游活动中这些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又研究在旅游活动中这些人的行为规律。心理活动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支配行为,而行为又反映心理。 一、旅游者心理 旅游者心理活动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旅游刺激物的反映活动, 是人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复杂的活动方式。它处于内在的隐蔽状态, 不具有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形态, 因而无法从外部直接了解。但是心理活动可以支配人的行为, 决定人们做什么, 不做什么, 以及怎样做。换言之, 人的行为尽管形形色色, 千变万化, 但无一不受人的心理支配。因而, 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即可间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状态。 同样, 人作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也无一不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例如选择哪个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 采取何种方式旅游, 逗留多长时间, 确定什么样的旅游内容, 选购何种旅游商品等等, 其中每一个环节、步骤都需要旅游者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 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判断。所以,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 旅游心理是其根据自身需要与偏好, 选择和评价消费对象的心理活动。它支配着旅游者的旅游行为, 并通过旅游行为加以外现。相应地, 旅游者心理与行为则是指旅游者在一系列心理活动支配下, 为实现预定旅游活动目标而做出的各种反应、动作、活动和行动。这些反应活动包括: 旅游知觉、旅游动机、旅游态度、旅游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