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知识要点总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知识要点总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知识要点总结

卩内酰胺类抗生素知识要点总结

一、分类

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头抱菌素类:一、二、三、四代—非典型的卩-内酰胺类、头霉素类;

氧头抱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卩-内酰胺类、3-内酰胺酶抑制药

二、抗菌机制

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阻碍细胞壁合成,使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

影响抗菌作用因素

药物穿透G+球菌细胞壁或G-杆菌外膜(第一道穿透屏障)难易;药物对B-

内酰胺酶(第二道水解屏障)稳定性;药物与PBPs亲和力

三、耐药机制

1、产生水解酶

窄谱酶

仅能水解青霉素或头抱菌素;

广谱酶

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超广谱酶水解第三代头抱菌素和单环b-内酰胺类,克雷伯肺炎杆菌和肠杆菌属产生

2、牵制机制

大量B-内酰胺酶与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抱菌素迅速牢固结合后,使药物停留于G-菌胞膜外间隙;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时,其中一种耐药菌有“牵制机制”,同时也使另一种细菌(可能是敏感菌)受到保护

3、PBPs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

耐药菌株降低PBPs与3-内酰胺类亲和力;耐药菌株增加PBPs合成;耐药菌株产生新的PBPs

4、胞壁外膜通透性改变

大肠杆菌突变,使胞膜通道蛋白丢失,通透性减小;铜绿假单胞菌胞壁外膜缺少非特异性孔道蛋白,对B-内酰胺类天然耐药

5、自溶酶减少

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受性,青霉素类抗生素对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正常抑菌作用,而杀菌作用较差。原因:细菌缺少自溶酶

四、青霉素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penicillin )又称苄青霉素、青霉素G

抗菌作用

1.G+菌。高度敏感:球菌一一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杆菌一一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厌氧杆菌一一产气夹膜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杆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敏感但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一一产青霉素酶

2.G-菌。高度敏感:球菌一一脑膜炎球菌,韦容球菌;杆菌一一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敏感但耐药:淋球菌(产生卩-内酰胺酶)

临床应用

首选用药: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败血症;草绿色链球菌:治疗和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放线菌病,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敏感但耐药:流行性脑膜炎,淋病

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常见: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药疹,药热;罕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颅内压增高。机制:青霉素降解产物等致敏原所致。预防:询问过敏史,皮肤过敏试验。急救: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

2、赫氏反应: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发生于治疗内6-8 h , 12 —24 h

内消失。

机制形成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患者危及生命

(二)半合成青霉素-耐酶青霉素类

异噁唑类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和氟氯西林等。耐酶,可口服,胃肠吸收好,仅用于耐药金葡菌所致严重感染,以及需长期用药的慢性感染

(三)半合成青霉素-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特点:1.对G+和G-菌均有杀菌作用、2.可口服、3.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四)半合成青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对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放线菌属,某些厌氧菌作用较强;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全身感染,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沙雷菌属、肠杆菌属感染;抗菌活性低,易产生耐药性,与庆大霉素配伍,但不能混合静脉注射。

(五)主要作用于G-杆菌的青霉素类

匹美西林,美西林,替莫西林,作用于G-菌,对某些肠杆菌科抗菌活性较强,用于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等敏感菌所致泌尿道感染等

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

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先锋霉素V)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先锋霉素VI )。

(1 )对青霉素酶稳定,可被G-菌的b-内酰胺酶水解;

(2)抗菌谱较窄,对G+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G-菌作用较差;

(3)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4)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特点

头抱孟多、头抱咲辛、头抱克洛。

对多数b-内酰胺酶较稳定,抗菌谱较广,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似或稍弱,对G-菌作用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杆菌粪链球菌作用弱,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代轻

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

头抱曲松(罗氏芬、菌必治),头抱噻肟、头抱哌酮(先锋必),头抱拉定(复达欣)。

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对G+菌作用弱于第一、二代,对G-菌作用更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有效,对粪链球菌、难辨杆菌无效,对b-内酰胺酶稳定,对第一、二代耐药G-菌有效。对肾脏基本无毒性,t1/2较长,分布广泛,组织穿透力强,可渗入脑脊液

第四代头孢菌素特点

头抱匹罗、头抱吡肟(马斯平)、头抱利定。对G+菌和G-菌产生的卩-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抗菌谱广,对G+菌,尤其对金葡菌抗菌作用增强,对G-菌范围增加,对部分厌氧菌亦有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用于对其他头抱菌素耐药的各种感染,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头抱菌素类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皮疹(斑丘疹)一一最常见,速发性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哮喘及荨麻疹。过敏性休克与青霉素类相似,对头抱菌素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

2。肾脏毒性

经肾排泄,第二、三代对肾脏很少或基本无毒性,但仍偶见肾损害,与高效利尿药、氨基苷类抗生素合用,可相互间显著增强肾毒性,禁止合用。第一代头孢噻吩(先锋霉素I)、头孢噻啶(先锋霉素II)等可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坏死、肾坏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52车间T班翟来生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例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小剂量时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强力的杀灭或抑制作用。临床上多数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某些抗生素具有抗肿瘤活性。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其它类。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种。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属于前一种;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属于后一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内酰胺类(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碳青霉烯类、青霉烯、氧青霉烯和单环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主核:A环-饱和的噻唑环,B环-β-内酰胺环。头孢菌素类的基本结构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主核:A环-饱和的噻嗪环,B环-β-内酰胺环。

1.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1.1 天然青霉素从菌种发酵制得。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碱性条件下,或者在某些酶(β-内酰胺酶)作用下生成青霉酸。 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X,青霉素K,青霉素V,青霉素N 1.2半合成青霉素由于青霉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很多缺点:对酸不稳定,只能注射不能口服(胃酸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和侧链水解失去活性);抗菌谱狭窄,易产生耐药性,有严重的过敏反应等,因此,人们对青霉素进行修饰找到了可口服的耐酸,耐酶,抗菌广谱的青霉素。因此,在6-氨基青霉烷酸上接上适当的侧链,从而获得稳定性更好或者抗菌谱更广、耐酸、耐酶的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空间位阻的原因阻止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 甲氧西林是第一个耐酸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侧链含有氨基的半合成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抗生素药物合理使用总结

抗生素药物合理使用总结 xx 年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小结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我科对 xx 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进行总结: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出院总人数 37 39 65 49 61 60使用抗生素人数 16 14 23 22 29 30抗生素使用率 43.3% 35.9% 35.4% 44.9% 47.5% 50%一、现将我科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列出如下: 1、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 2、无指征用药。 3、预防用药过多。 4、给药方式存在问题。 二、整改措施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知识,熟悉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2、加大宣传力度, , 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3、对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三、取得成效通过抗生素应用的监管及整改,医务人员减少了凭选用抗生素,根据

检查结果给药,且要以口服给药为主。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总结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近年来,随着新的抗菌药物不断推出,为临床医师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提 供了更多的用药选择,同时也为合理用药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其使用的合理性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若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导致药物 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使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加,使现有的抗菌药物失去作用,同时,还可增加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毒副作用以及二重感染等。根据“自治区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要求,现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一.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情况(一)非限制使用级药品名称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克林霉素磷酸酯替硝唑使用数量 135 350 620 1400 2650 3950 4650 排 7 6 5 4 3 2 1 名(二)限制使用级药品名称阿奇霉素氟康唑奥硝唑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左氧氟沙星使用数量 840 1400 2850 4500 9500 排名 5 4 3 2 1(三)特殊使用级药品名称头孢尼西钠使用数量 60 排名 3 头孢吡肟加替沙星433 7502 1二、抗菌药物口服制剂使用情况药品名称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氟康唑甲硝唑头孢氨苄使用数量 180 45

关于中国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doc

关于中国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情况调研 报告_调研报告 中国报告大厅日前发布的《中国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情况调研报告》称,中国养殖业是抗生素使用量最大的领域,超过国内抗生素消费总量的一半。XX年国内抗生素总产量为21万吨,国内消费量约18万吨,其中,用于畜牧及饲料行业的抗生素就高达9.7万吨,约占54%。 此报告称,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饲料企业在生产全价、浓缩、预混料的过程中添加,主要用于预防疫病及促进生长。另一部分为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使用,采用拌料、饮水、注射、灌服以及环境喷洒等多种方式,使用目的多为预防和治疗畜禽疫病。在中国,由于养殖密度大、畜禽疫病复杂多样再加上监管不力等多种原因,普遍存在抗生素过量使用甚至滥用等问题,这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且细菌耐药性的逐渐提高也为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那么, (1)中国饲料企业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哪些?对于不同畜禽饲料、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具有怎样的添加比例及配伍特点,添加成本多高?饲料企业对饲用抗生素的使用评价如何? (2)中国不同规模生猪、肉鸡、蛋鸡、奶牛养殖户对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主要应用的抗生素品种、使用目的、使用成本、使用评价如何?

(3)抗生素替代品的使用现状及市场前景怎样? (4)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抗生素及其主要生产企业的市场表现如何? 本报告选取了不同区域和规模的饲料生产企业、畜禽养殖企业、抗生素生产商、经销商、专家学者等为调研对象,全面调研了国内饲料厂及养殖场抗生素使用特点,并对饲料厂及养殖场最常用的抗生素市场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 主要结论包括: (1)饲料企业所用抗生素的市场规模大致在30-35亿元,其中,抗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的市场规模约为5亿元,抗革兰氏阳性菌及广谱抗生素的市场规模在25-30亿元。 (2)生猪工业饲料中抗生素平均添加成本最高,每吨全价料的药物添加剂成本平均在20元/吨;肉鸡全价料饲料药物添加剂成本略低,在15~20元/吨;蛋鸡和奶牛饲料中药物成本最低,且产蛋期和泌乳牛饲料中不再添加抗生素。 (3)养殖场用药的市场规模远大于饲料厂。XX年,生猪、肉禽、蛋禽、奶牛畜禽的累计用药支出(以养殖场支出计)预计在280~300亿元。生猪养殖场用药费用最高,占其中的43%左右;肉禽养殖场用药费用约占33%;蛋禽和奶牛最低,分别占13%和10%。对于畜禽养殖场,抗生素支出约占用药总支出的70~80%。 (4)出栏每头生猪的平均用药成本(含母猪用药)为19元/头;肉鸡用药成本平均为1.5元/只;蛋鸡养殖全程的用药成本平均为1.9元/只;奶牛场平均每头奶牛年用药成本193元。一般而言,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比较

九、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抗菌谱、药动学和适应证上有哪些不同? 答: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均较广,对G—菌和耐酶的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对G—菌中的肠杆菌科而言,头孢噻肟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最差。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不发酵杆菌来说,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作用较强,而头孢噻肟最差。在药代动力学上,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主要经肾排泄,对复杂的肾盂肾炎、肾脓肿、肾周围炎的疗效优良。而70%的头孢哌酮,30%-40%的头孢曲松经肝胆系排泄,因此,这两药在肝胆中的浓度较高,适用于肝胆系感染。对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这两药在剂量调整上不很严格,但由于经胆道进入肠腔中药物多,易发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除了头孢哌酮外,其余药物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头孢噻肟经肝脏代谢后活性下降,在处理严重G—菌感染时需用较大剂量。头孢哌酮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个四氮唑基团,可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长期应用可因凝血酶原合成不足,有出血倾向。头孢哌酮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三代头孢菌素中以头孢曲松半衰期最长(7-8h),全日剂量可单次或分两次给药,脑脊液中的浓度较高,特别适用于G—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淋球菌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是治疗淋病的良好药物。头孢噻肟临床用于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头孢哌酮适用于不发酵杆菌引起的肝胆系感染。头孢曲松适用于各种G—菌引起的感染,尤其适用于肝胆系感染或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头孢他啶临床可用于不发酵杆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感染。 六、头孢拉定注射剂是不是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中的最好品种? 答:供注射用的一代头孢菌素主要有4个品种: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总体上看,头孢拉定并不是最好的品种。对G+菌,如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和某些G—菌来说,作用最强的是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啶,其次为头孢噻吩,头孢拉定最差。同样剂量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最高的是头孢拉定,其次为头孢噻啶,最低的是头孢噻吩。蛋白结合率最低的是头孢拉定,因而,其游离的成分较高,发挥作用快,头孢唑林蛋白结合率最高,因而其作用较慢,但持续时间长。在肾毒性方面,头孢拉定最低,头孢噻啶最高临床已不用此药。头孢唑林与头孢噻啶单用时肾毒性不明显,但与强利尿剂或其他肾毒性抗菌药联用时,具有肾毒性。总的来说,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中以头孢唑林为佳。由于目前所用的头孢拉定为精氨酸盐,不含钠离子,因而可安全地用于老人、小孩及心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主要为肺炎和其他轻中度细菌感染。 二、羧苄西林与哌拉西林对各种G—杆菌感染有效,为什么羧苄西林的使用越来越少? 答:羧苄西林与哌拉西林一样都属于广谱青霉素,但羧苄西林对G—杆菌的抗菌作用不如哌拉西林,且在治疗时,需要大剂量使用,其制剂含钠较多,心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本品所致低钾血症的发生率较其他青霉素常见,因而羧苄西林的使用越来越少。 一、阿洛西林与美洛西林一般都为进口的广谱青霉素,价格较贵,为什么专家们常推荐使用价格较便宜的哌拉西林呢? 答:哌拉西林、阿洛西林与美洛西林都为广谱青霉素,抗菌谱相似,对不产酶的革兰阳性(G+)菌和各类革兰阴性(G—)菌都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由于临床上上述药物主要用于各种G—菌引起的感染,而对G—菌又以哌拉西林的作用为最强,故临床上多选用哌拉西林。

抗生素总结

抗生素总结 一.细菌分类 (1)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 (2)革兰阴性杆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细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②弧菌科细菌: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③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3)革兰阴性球菌:奈瑟菌属。 (4)革兰阳性杆菌:棒状杆菌属。 3. 人体正常菌群 口腔:甲型链球菌(又称草绿色链球菌)、丙型链球菌、奈瑟氏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类白喉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皮肤: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绿脓杆菌、丙酸杆菌。 肠道:正常菌群包括厌氧菌,如双歧杆菌、尤杆菌、消化球菌等;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它们能产生毒素,具有生理作用和致病作用两方面。 * 阴道:乳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二. 临床常见疾病抗生素的选择方案 1.咽痛:多为链球菌感染(G+球菌),包括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利斯特菌……例如上感、青壮年肺炎。多选用青霉素类、阿奇霉素(国外首选,但在我国广泛耐药,可以覆盖G+球菌、非典型致病菌)、一代/二代头孢菌素类(针对G+球菌,G-杆菌效果差)、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百定(哌拉西林舒巴坦)或君尔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2.肺炎 (1)门诊患者:β-内酰胺类+左克

(2)病房: ①社区获得性肺炎——G+球菌为主,选用百定或头孢米诺钠(头霉素类,对G+球菌、G-杆菌有效,介于二、三代头孢之间)。 如果感染面积大: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恐怖菌代表是: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此种要用到最顶级的万古霉素、替考拉丁、利奈唑才能搞定。 过敏者:林可霉素(上呼吸道、G+球菌、厌氧菌)+氨基糖苷类(G-杆菌,绿脓杆菌)如依替米星。或选用喹诺酮类:左克(轻症)、拜复乐(重症)。 ②医院获得性肺炎——以G-杆菌为主: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沙门氏菌……例如医院获得肺炎、肠道感染、女性泌尿系感染。普通的用头孢三代和/或喹诺就可以搞定了。严重的可以用泰能、美平。恐怖菌代表:铜绿假单胞菌(选药:舒普深、泰能、美平、特治星、环丙沙星、马斯平)。肺炎克雷伯菌(选药:碳青酶烯类:泰能、美平)、鲍曼不动杆菌(选药:泰能、美平,省钱方案或尝试:舒普深+丁胺卡那)。 ③支扩:绿脓杆菌为主,选用头孢他啶、舒普深(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ICU患者可以连用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阿奇霉素治疗。 3.厌氧菌:一般消化系统的的胆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用到;妇科感染也常。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 4.支原体、衣原体:血象不高,用阿奇霉素(儿科的支原体肺炎常用)。 5.立克次体:内科的恙虫病必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6.其他杂菌:可考虑喹诺酮或阿奇来解决。 三. 抗生素作用机制: 阻断细胞壁合成: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杆菌肽 损伤细胞膜影响通透性: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制霉菌素、达托霉素阻断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利奈唑胺 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类、异烟肼、乙胺丁醇 阻断RNA、DNA合成:喹诺酮类、利福平、新生霉素、乙胺丁醇、甲硝唑 四.抗生素分类: 1.喹诺酮类 (1)适应症:对各种各样的细菌,包括G-、G+、甚至衣原体、支原体、结核菌均有作用,最适用于肠道感染(伤寒、痢疾、霍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考情分析 三十五、β-内 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 类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天然青霉素 抗菌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 注意事项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熟练掌握 掌握 2.头孢菌 素类 各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特点、代表药物的抗菌特 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掌握 3.其他β -内酰胺 类 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等的药理作用及常用复 方制剂;亚胺培南、氨曲南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应用 了解【抗菌机制】 繁殖期杀菌药 对人类细胞无效 一、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体内过程】 1.不耐酸,不宜口服。室温下粉剂稳定,水溶液不稳定; 2.肌注吸收完全,15~30min达峰浓度;

3.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青霉素透入脑脊液的量可提高,能达到有效浓度; 4.99%以原形经肾小管主动分泌,而经尿排泄,可被丙磺舒竞争性抑制; 5.青霉素的抗菌后效应(PAE)时间为6~12h(短); 混悬剂可延长作用时间。 【抗菌谱】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 革兰阴性球菌 螺旋体 注意:G-杆菌作用较弱! 1)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不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的阳性球菌。 2)G-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菌,但淋病奈瑟菌(淋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已相当普遍。 3)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放线菌属、丙酸杆菌。 4)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就是没有——G-杆 破伤风、白喉 ——应同时合用抗毒素血清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 怎么防? 怎么治? (1)预防: ①避免局部应用; ②用药前询问过敏史; ③使用前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 更换青霉素批号——应重新做皮试; ④警惕个别人在皮试过程中出现休克——备好抢救药品; ⑤注射液需要临用现配; ⑥每次用药后——观察30min,无反应后方可离去。 (2)抢救 ①立即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 ②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以增加疗效,防止复发。 2.局部刺激:如注射部位疼痛、硬结较常发生;

抗生素试题总结及答案

抗生素试题 单选题: 1. 对抗菌药作用机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E A. 抗叶酸代谢 B. 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C.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D.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E. 吞噬细胞 2.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正确的是 C A.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B.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多种需氧菌 和厌氧菌混合感染 C. 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的上呼吸道 炎症 D. 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 E.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 内膜炎 3. 下列细菌容易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 是 C A. 溶血性链球菌 B. 脑膜炎球菌 C. 肺炎球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E. 草绿色链球菌 4. 下列关于万古霉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E A. 万古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 仅对革兰氏阴性菌起作用 C. 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D. 细菌对本品易产生耐药性 E. 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5.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共同特点不正确的 是 A A. 抗菌谱广 B. 细菌对本类药物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C.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 D.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E. 毒性低 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与呋塞米合用 的原因是 D A. 呋塞米加快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排泄 B. 呋塞米抑制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吸收 C. 呋塞米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肾毒性 D. 呋塞米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毒性 E. 增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 7. 下列有关四环素类药物体内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 餐后服药吸收率低 B. 合用铁剂,吸收率下降 C. 碱性环境促进药物吸收 D. 可透过胎盘屏障 E. 在牙、骨、肝中药物浓度高 8. 下列有关两性霉素B 描述不正确的是 E A. 对深部真菌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B. 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C. 毒性较大,用药须谨慎 D. 不能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 E. 不能和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合用 9. 下面有关庆大霉素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D A. 耐药性产生较快 B. 临床上完全取代了链霉素 C.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逆性的肾损害 D. 常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心内膜炎等 E. 对厌氧菌和肺炎支原体无效 10. 诺氟沙星抗菌机制是 D A.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 抗叶酸代谢 C.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D. 抑制DNA 螺旋酶,阻止DNA 合成 E. 抑制蛋白质合成 11. 磺胺嘧啶对下列细菌感染疗效较好的是 D A. 细菌性痢疾 B. 伤寒 C. 膀胱炎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 化脓性扁桃体炎 12. 舒巴坦与青霉素联用,能产生明显的抗菌协同作用,其原因为 B A. 它能增强青霉素的耐酸性 B. 可抑制β-内酰胺酶 C. 可结合PBPs ,与青霉素联合杀菌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自查报告

渭源县五竹卫生院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自查报告 根据渭源县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院的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经过自查小组检查后发现: 自查中好的方面: (1)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领导小组)和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健; (2)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一般分别控制在10种以内; (4)医院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控制在2种以内,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控制在1—2种; (5)医院一般不使用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注射剂型不超过2个品种;作为一所基层乡镇卫生院,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总共不超过4个品种,不得使用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 (6)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100人/天以下; (7)医院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8)医院对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规范查处率达到100%; 自查中发现的缺点:

(1)广大的临床一线大夫对滥用抗菌素的危害性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 (2)经过处方抽查发现,有些医生的抗菌素的使用频率较高; (3)某些医师的处方中出项同类抗菌素既口服,又肌注或静脉给药的现象; (4)某些医师抗菌素联用情况较多,甚至有些上感或轻微感染情况也有抗生素联用的情况; (5)有些医师的处方中发现有多类抗菌素联用的情况; 整改情况: (一)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进行整改 医院在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必须按本实施方案具体目标的规定,严格控制本单位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力求使用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国家基本药物之内的抗菌素。 (二)结合医师处方医嘱点评制度进行整改 医院组织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全院表扬、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3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年度内,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上报县卫生局处理,严重者取消其抗菌药物处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大丰市卫生局、大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大丰市农业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卫〔2011〕 52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请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1 、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经验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 并非个人经验。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然而, 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过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40 %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临床工作中,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 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的现象, 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 抗菌药物被滥用。如在门诊或急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 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 便开始应用抗生素, 既不查询发热原因, 也不做相应病原检查。事实上, 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围手术期用药过多、起点过高、外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类较多, 甚至在没有任何严重感染指征的情况下。手术患者抗菌素使用率过高,外科系统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几近为 100 % , I类切口联用抗菌药物率也相对较高。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非常不合理。在使用剂量方面,大剂量、超剂量现象屡见不鲜,大剂量、超剂量的使用, 不

常用抗生素总结

常用抗生素总结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抑制剂。 1.青霉素类 ①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青霉素G抗菌作用强,但抗菌谱窄。 1)G+球菌常见包括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糖球菌(MSSA),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效果较差(肺炎血绿,葡萄表皮肠)。 2)G+杆菌常见包括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白炭破产)。 3)G-球菌常见包括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您老)。 4)部分放线菌,李斯特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鼠咬热螺旋体(放李梅鼠回沟)。 常见抗菌药:①普鲁卡因青霉素G ②苄星青霉素G。 ②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抗菌谱同青霉素G。 2)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硝西林,氟氯西林(甲苯非氯硝)。 抗菌谱同青霉素G,对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有效。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G+抗菌谱同青霉素G。 阿莫西林:G-菌常见包括沙门菌,伤寒菌,流感嗜血杆菌,变形杆菌(沙寒流行)。 氨苄西林:G-菌常见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布氏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白流大变寒布)。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哌拉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派美卡)。在广谱青霉素抗菌谱基础上,加上铜绿假单胞菌。 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

G-菌常见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枸橼酸杆菌,志贺菌,沙门菌(傻大克援贺)。 2、头孢类 ①第一代头孢: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噻吩,头孢羟氨苄(安坐抢分啦)。 G+菌抗菌谱同青霉素类。 G-菌常见包括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沙门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卡门嗜血,克雷大肠变形计)。 ②第二代头孢: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孟扶克丙烯)。抗菌谱同一代头孢。对部分厌氧菌敏感。 ③第三代头孢: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泊肟酯(他派曲伯赛)。抗菌谱同二代头孢。 ④第四代头孢:头孢吡肟,头孢匹罗(比啰)。抗菌谱同第三代头孢。 ⑤第五代头孢:头孢洛林,头孢托罗,头孢吡普(洛林比托罗)。 抗菌谱同一代头孢,对MRSA敏感。 3、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①头孢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洗煤炭)。 抗菌谱类似于二代头孢,对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敏感。 ②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雅美怕他)。抗菌谱同三代头孢。 ③氧头烯类:拉氧头孢、氧氟头孢(拉夫)。抗菌谱同碳青霉烯类。 ④青霉烯类:法罗培南。抗菌谱同碳青霉烯类。 ⑤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对需氧G-菌敏感,常见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沙雷菌、枸橼酸菌,志贺菌(肺科流感,傻大志原形)。 4、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012年1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一、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1、抗菌药物使用率 1月共出院患者56人,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数为22份,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8%,等同于上级规定的不高于40%的比例。 2、青霉素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3、头孢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10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45.45%。 4、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5、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4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18.18%。 6、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2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9.09%。 7、碳氢霉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5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2.7%。

数的45.45%,应用的抗菌指征和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均较正确合理,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 综上所述,我科住院病人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总体上看较为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二、总结 从病历的情况来对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1月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1.2 %,说明了我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工作已制度化规范化,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因此,提请各位临床医师注意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的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率,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2年2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一、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1、抗菌药物使用率 2月共出院患者45人,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数为18份,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等同于上级规定的不高于40%的比例。 2、青霉素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2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1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 考情分析 【抗菌机制】 繁殖期杀菌药 对人类细胞无效 一、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体内过程】 1.不耐酸,不宜口服。室温下粉剂稳定,水溶液不稳定; 2.肌注吸收完全,15~30min达峰浓度; 3.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青霉素透入脑脊液的量可提高,能达

到有效浓度; 4.99%以原形经肾小管主动分泌,而经尿排泄,可被丙磺舒竞争性抑制; 5.青霉素的抗菌后效应时间为6~12h(短); 混悬剂可延长作用时间。 【抗菌谱】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阴性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 螺旋体 注意:G-杆菌无效! 1)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不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的阳性球菌。 2)G-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菌,但淋病奈瑟菌(淋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已相当普遍。 3)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放线菌属、丙酸杆菌。 4)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临床应用】敏感菌所引起的感染—— 破伤风、白喉 ——应同时合用抗毒素血清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 怎么防? 怎么治? (1)预防: ①避免局部应用; ②用药前询问过敏史; ③使用前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更换青霉素批号应重新做皮试;警惕个别人在皮试过程中出现休克; ④备好抢救药品(肾上腺素); ⑤注射液需要临用现配; ⑥每次用药后观察30min,无反应后方可离去。 (2)抢救 ①立即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 ②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以增加疗效,防止复发。 2.局部刺激:如注射部位疼痛、硬结较常发生; 3.赫氏反应:治疗螺旋体病时出现寒战、发热、头痛、咽痛、心动过速等,可能危及生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总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总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陕西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XX年版)》文件精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网络监测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我院结合实际开展了相关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了由院长任主任委员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明确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二、建立完善了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各项责任内容,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实到实处。 三、制定并向市卫生局报备了我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严格按照目录采购药品,未采购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品。 四、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全员培训。药师医师经培训合格后,分别授予药师抗菌药物调配权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 五、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在电子信息系统设定。 六、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七、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对抗菌药物使用排名前位或发现严重问题的医师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小组予以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对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经常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频繁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进行统计排名,并予以内部公示。 八、按时完成并上报抗菌药物网络监测要求内容。并对我院抗菌药物网络上报情况及存在问题按季度作出点评分析通报。具体评价分析如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 基础医学院 13级临床本科8班 柳智雨201350471 摘要 抗菌药物是防治为生物感染的重要物品。微生物感染,大部分疗效是通过抗菌药物治疗获得的;一般也可通过药物来预防感染,但是如果不合理使用,则难以达到防治目的,而且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可知的危害。医疗工作中应对基础学科和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做到融会贯通,使之相互依托,以求起到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协同作用。抗菌药物是枪炮、弹药,医疗工作者是指挥官,能否打胜仗、能否治好病人,两者都是关键。本篇综述就从多方面讨论一下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 关键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 正文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物,可涉及到各个科室。抗菌药物的分类依据不同其名称也不同。根据来源可将抗菌药物分成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根据抗菌效果可以分成抑菌剂和杀菌剂等;本文主要是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来介绍代表药或最常用药在临床上的应用的。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含核糖体、质粒、线粒体等)及核质。不同抗菌药物分别可作用于不同环节,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发生作用,影响其功能和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基本机制就是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2.损伤细胞膜,3.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5.其他机制例如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式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此类抗生素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感染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其抗菌效能与本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对细菌细胞壁及胞质膜的通透能力以及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力有关。药效特征呈时间依赖性,治疗的关键在于维持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 1.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高效、低毒、价格便宜等特点,目前仍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之一。 【适应症】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效果较青霉素差,适用于敏感格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耐酶青霉素类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对青霉素酶稳定,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等。 广谱青霉素类使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胃肠道感染等。其中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过敏问题】此类药物易发生过敏反应,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以及过敏性疾病史,必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并

抗菌药物点评年度总结

年抗菌药物应用年度总结 为规范抗菌药物管理,认真落实《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我院自2011年起,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作,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定期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抗菌药物处方监测和超频预警、干预制度》等。 为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卫生部颁发的《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特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状,并与各科室签订了《2013年涡阳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明确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上限,个体化规范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 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目录》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并认真执行,成立了抗菌药物监督点评小组,制定了《抗菌药物点评细则》和《抗菌药物奖惩办法》,点评小组成员由各科室专家组成,每月组织进行一次抗菌药物点评活动,抽查各科室病例共计400份(重点抽查了以下科室:感染科、外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心内科、呼吸科、神经科),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将点评结果通报各科室,奖惩到人。药剂科定期编写并出版《药学信息通讯》,公布了耐药信息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 2013年度抗菌药物点评年度总结如下:

2013年全年度抗菌药物使用率45.6%(标准≤60%),已达标;药敏试验率10.0%(标准≥30%),未达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25.1DDD(标准≤40DDD),已达标;I类切口手术未使用抗菌药物占I类切口手术病例的24.6%(标准≥30%),未达标。 全年度抗菌药物使用均为β-内酰胺类,且前十名药物大多数为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级别较高。 2013年度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18年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培训

2015年合理使用抗生素知识培训 培训材料 主讲人: 培训对象: 培训地点: 培训时间: 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材料 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适应症,绝不能滥用抗生素。 抗菌素只适用于“两菌四体”,即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及非细菌性发热应视为抗生素使用的禁忌症。上呼吸道感染及咽痛、咽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一般无需抗生素。如能核定细菌,最好做药物过敏试验,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而目前各级医疗单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不要将抗生素作为退热“万能药”,只要一见到感冒发热的患者就使用抗生素。 二、严格控制新品种和昂贵抗生素的使用。 滥用昂贵新品种抗生素,会加速耐药菌的产生,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临床治疗疾病产生不良的后果。在临床工作中本

来一线抗生素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二线、三线抗生素,更不能因患者及家属的要求而不坚持用药原则,迁就患者,只有根据临床上的实际需要,其他抗生素又无法控制感染时,才能考虑用新品种或昂贵抗生素。 三、应用抗生素不应该盲目下药和更换,遇到病情应尽力找出病原微生物,针对性用药。 疑为细菌感染的,除非病情危急,不轻易立即使用抗菌药物。例如:G+球菌的肺炎球菌,可选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如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好,要全面分析考虑是否药物剂量不足,用药时间短,给药途径不当,全身免疫功能等因素,如与此有关只要对这些因素加以调整,对症选择,疗效就会提高,避免造成药物浪费。 四、预防性用药必须严格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不要随意把抗生素作为预防感冒用药,对那些不明原因的发热,无明显细菌感染指征的,不要使用抗生素。不论病情需要与否都使用抗生素来提高保险系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五、合理停用或换用抗生素。 在临床上停用抗生素的指针是体温正常,血象正常,临床症状消退72~96h(3-4天)等。重症感染可以适当延长,若抗生素疗效不满意时,急性感染可以于48~72h(2-3天)后考虑更换抗生素。 六、注意联合用药的合理性。 联合用药要有可靠的依据。定的指征是:病情特别严重,如败血

4月份抗生素使用情况持续改进PDCA

2016年4月份抗生素使用情况检查持续改进 一、抗生素使用情况工作计划(P): 以二甲复审为契机,全力做好抗菌药物的管控工作,做好PDCA持续改进工作,使二甲复审工作改进成果得以延续下去。 预计在3个月(二季度)内实现持续改进,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明显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率有下降趋势,围手术期预防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工作计划: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2、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统计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3、加强的抗生素使用原则、预防使用抗生素指引培训,要求所有医生掌握,定期并考核;4、对应用抗菌素情况进行监控。 二、实施(D): 1.根据科室情况加强医务人员的宣传培训; 2.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考核,查看落实情况; 3.加强各项制度学习; 4.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监督药品使用情况; 6.加强继续教育; 7.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 三、检查(C) 4月份出院病例数104份,本次抽查病例数71份(68.3%),抗菌药物方面:4月份出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率:(44/71)62%;①.其中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8/16)50%,②.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比率:50%;全部都在0.5h-2h给药;③.I类切口感染率(0/16)0;④.I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38d/8)4.75d(24h),所有病历使用抗生素均超过72小时;II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34d/5)6.8d(24h),III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6d(24h);⑤.治疗用抗菌药物平均天数(159d/32)5d;⑥.所有使用了抗菌药物的病历中,包括I、II、III类切口及治疗性使用病历中,均使用二线以上药物,I线药物使用率0%;III级药物使用率4.55%;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34%,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申请术填写率(15/15)100% ;⑦.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8/28)28.6%;医院感染发生率(3/71)4.2%。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47.68%;⑨.抗生素占总费用比:7.85%,占药费比30.64%。 四、分析、改进措施(A):

抗菌药物情况总结

抗菌药物检查情况总结 药剂科在医院等级评审抗菌药物检查中,整体情况良好,各项规章制度齐全,记录完整,现将本次检查的情况汇总如下: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抗菌药物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齐全。 本次检查中我们检查《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关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的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多项文件、查看了《抗菌药物目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制度》、《抗菌药物用量及超常预警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处方权名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完备,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监管工作扎实。 临床药师能全面监控全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原始记录详细、从预防用药选择、预防用药时机、预防用药疗程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每月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的详尽分析汇总。 3、抗菌药物医嘱处方点评工作全面开展。

临床药学室、中心摆药室及门诊药房能够切实做好抗菌药物医嘱处方点评工作,发现不合理用药,能通过温馨提示卡等多种形式与医生进行沟通,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对于不合理用药通过药学简讯、药事会进行通报,绩效考评进行质控扣分,干预力度大,切实促进了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的提高。 4、实现了信息化分级监管,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持续改进。 通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软件,实现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信息化,切实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2012年4、5、6三个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是8.7%、8.1%、7.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是62%、62%、62%;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是58.24、51.16、47.18;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100%、100%、100%。 2013年4、5、6三个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是5.6%、6.6%、7.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是57%、57%、5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是44.63、42.45、37.34;介入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分别为8.69%、26.6%、4.16%;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100%、100%、100%,9月份已降至83%。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明显降低,较2012年同期明显改善,显示出了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