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溶解氧

水体溶解氧

水体溶解氧是指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浓度。水体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大气中的氧气,水中的溶解氧对于维持水中生物的呼吸和代谢过程至关重要。水体溶解氧的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温、水压、水流速度、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等等。

水温是影响水体溶解氧浓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相同的水压和水流速度条件下,水温越低,水中溶解氧浓度越高。这是因为氧气分子在低温下更容易溶解于水中。此外,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也会影响水体溶解氧浓度。有机物质会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水中的氧气,从而降低水体的溶解氧浓度。

水体溶解氧对于水中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非常重要。许多水生生物需要通过呼吸吸入水中的氧气进行代谢,如果水体溶解氧浓度过低,将会对这些生物造成极大的压力。此外,水体溶解氧浓度也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污染严重的水体中,溶解氧浓度通常会大幅下降,这也将对水中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水体的溶解氧浓度。首先,要减少水体的污染,比如避免将废水和有机物质排入水体中。其次,要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比如通过增加水中的水草、水藻等植物来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最后,要保持水体的良好水质,定期检测水体溶解氧浓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护水中生物的健康和繁殖。

水体溶解氧的影响因素

水体溶解氧的影响因素 水体溶解氧是指水体中溶解的氧气分子量。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是水生生物生存发展 的重要指标之一。溶解氧的浓度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呼吸、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因此,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气压 气压是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压越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就越少。因此,在高山湖泊、高原河流、深海等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相对较低。 二、水温 水温也是影响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重要因素。水温越低,溶解氧含量越高;水温越高,溶解氧含量就越低。这是因为水温升高以后,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分子距离拉大,不 利于氧分子与水分子形成氧分子水合物而变成溶解状态。 三、水流 水流对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水流速度越大,水体中的氧分子与空气中 的氧分子接触良好,溶解氧含量就越高。相反,在静水地区,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对较低。 四、压力 水深增加,水压增大,溶解氧的含量会变高。这是因为水深越深,水温越低,氧气溶 解效率越高,同时受到水的压力更大,能让空气中的氧气更快、更深刻地进入水中。 五、浊度 水体的浊度也会影响到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和光合作用的进行,进而影响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和分解物的分解速度,从而影响水中溶解 氧的含量。如果水体浑浊,将会影响到水体中的光合作用过程,从而降低了水体中溶解氧 的含量。 六、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对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排放工业废气和污水,会对 水体的氧气含量造成一定的污染;河流的淤泥沉积也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总之,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进行水体保护和管理的时候, 需要综合考虑水体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以及如何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从而有效提高水体 中的溶解氧含量,保证水生生物的健康和生存。

水体溶解氧

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天然水的溶解氧含量取决于水体与大气中氧的平衡。溶解氧的饱和和含量和空气中氧的分压、大气压力、水温有密切关系。清洁地面水溶解氧一般接近饱和。由于藻类的生长,溶解氧可能过饱和。水体受有机、无机还原性物质污染,使溶解氧降低。当大气中的氧来不及补充时,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以至趋近于零,此时厌氧菌繁殖,水质恶化。废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取决于废水排出前的工艺过程,一般含量较低,差异很大。 1.方法的选择 测定水中溶解氧通常采用碘量法及其修正法和膜电极法。清洁水可直接采用碘量法测定。水样有色或含有氧化性及还原性物质、藻类、悬浮物等干扰测定。氧化性物质可使碘化物游离出碘,产生正干扰;某些还原性物质可把碘还原成碘化物,产生负干扰;有机物(如腐植酸、丹宁酸、木质素等)可能被部分氧化,产生正干扰。所以大部分受污染的地表水和工业废水,必须采用修正的碘量法和膜电极法测定。 水样中亚硝酸盐氮含量高于0.05mg/L,二价铁低于1 mg/L时,采用叠氮化钠修正法。此法适用于多数污水及生化处理出水;水样中二价铁高于 1 mg/L,采用高锰酸钾修正法;水样有色或有悬浮物,采用明矾絮凝修正法;含有活性污泥悬浮物的水样,采用硫酸铜—氨基磺酸絮凝修正法。

膜电极法是根据分子氧透过薄膜的扩散速率来测定水中溶解氧。方法简便、快速,干扰少,可用于现场测定。 2.水样的采用与保存 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水样常采集到溶解氧瓶中。采集水样时,要注意不使水样曝气或有气泡存在采样瓶中。可用水样冲洗溶解氧瓶后,沿瓶壁直接倾注水样或用缸吸法将细管插入溶解氧瓶底部,注入水样至溢流出瓶容积的1/3~1/2左右。 水样采集后,为防止溶解氧的变化,应立即加固定剂于样品中,并存于冷暗处,同时记录水温和大气压力。 一、碘量法 GB7489--89 概述 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色沉淀。加酸后,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反应而释出游离碘。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滴定释出碘,可计算溶解氧的含量。 仪器 250—300ml溶解氧瓶。 试剂 (1)硫酸锰溶液:称取480g硫酸锰(MnSO4·4H2O或364g MnSO4·H2O)溶于水,用水稀释至1000ml。此溶加至酸化过的碘化钾溶液中,遇淀粉不得产生蓝色。

水溶氧

三分钟认识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溶解氧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溶解氧是养殖动物氧气需求的来源,是养殖动物生存及正常生理活动的最根本保证,溶解氧可以氧化残留有机质跟水体及塘底的有害物质。溶解氧越高,有害物质浓度越低,溶解氧有利于促进塘水生态中的物质正常循环从而活化水质。总而言之,溶解氧对于水产养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池塘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藻类的光合作用池塘中60%以上的溶氧都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水中的藻类就是陆地上的花草树木,万物生长靠太阳,藻类也不例外。而且不论是有益藻还是有害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草的光合作用。这可能是众所皆知的事也是水草的最大功用。在光照下水草持续地将氧气灌入水中而且也同样地灌入底层中坦白说,没有任何人工设备可以执行相同功能。在水体中氧气是以溶于水的形态释放水中,但在某些情况下它是可见的,例如微小的氧气泡可能会从破损的叶面升到水面。 风力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辅助作用,风力大空气中溶解到水中的氧气就多,风力小溶解的氧气就少。白天促进池塘水体的水平流动,打破分层,让上层高溶氧带到底层,使池塘底部得到一定的溶氧。 池塘中主要的耗氧因素有哪些? 1、池塘底部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是池塘最严重的耗氧因素,池塘中60%以上的耗氧都来自于池塘底部。特别是中后期,动物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物的大量积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快,致使水溶氧下降。

水的溶解氧

水的溶解氧 一、什么是溶解氧 溶解氧是指溶液中溶氧的含量。在水中,氧气可以以分子形式溶解,也可以以单质形式溶解。溶解氧的存在对维持水体中的生物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二、溶解氧的来源 1. 大气交换 大气中的氧气可以通过气体交换进入水体中。这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之一。气体交换是指氧气在水面和大气界面之间的传递。氧气会自然地从高浓度的大气中向低浓度的水体中扩散。 2. 光合作用 水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植物会释放氧气到周围的水体中,增加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3. 水下植被分解 水下植被的分解也是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之一。当水下植被死亡或凋落,它们会被细菌分解。细菌在分解的过程中会消耗氧气,这可能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降低。 4. 水体活动 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也会影响溶解氧的含量。例如,鱼类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这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减少。此外,水体中的水藻和浮游生物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三、溶解氧的影响因素 1. 水温 水温对溶解氧的含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水温越低,溶解氧的含量越高。这是因为低温可以增加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反,高温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2. 盐度 盐度也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一般来说,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比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高。这是因为盐度高会导致溶解氧的溶解度降低。 3. 水体中的压力 水体中的压力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在较深的水域,由于水压增加,溶解氧的溶解度会增加。因此,深水区域的溶解氧含量通常会高于浅水区域。 4. 溶解氧的呼吸 生物呼吸是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生物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四、溶解氧的重要性 溶解氧对生物在水中的存活非常重要。以下是溶解氧在水体中的重要作用: 1. 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溶解氧是水体中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大多数水生生物都需要氧气进行呼吸。通过保持水体中适当的溶解氧含量,可以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及相关问题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及相关问题 /L,对于水中鱼类而言,溶解氧需大于4mg/L才能保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1 影响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条件水体,不同于单纯的水。它除了包括水之外,还包括水中的植物、动物、底泥等,属于生态系统的概念范畴。因此水体中的含氧量与水体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等密切相关。1、1 两种作用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受到两种作用的影响:一是耗氧作用。包括需氧有机物降解时的耗氧、生物呼吸时的耗氧以及无机物的氧化耗氧等。所谓需氧有机物,是指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的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的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脂质、木质素等。这类污染物若过量排放,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生物呼吸的耗氧,则指水中植物、动物及需氧细菌等需氧生物所耗的氧。无机物的的氧化耗氧则指如Fe、H2s等还原性物质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其中,需氧有机物降解和生物呼吸所耗氧是主要的。另一种作用是富氧作用。主要包括空气中氧的溶解和水生植物的光和作用等。1、2 环境因素天然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是各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与水体中生物数量和有机物数量有关外,还与大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水层、水面状态、水的流动方式等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地表水的溶解氧含量一般为5mg/L~10mg/L,一般清洁河流、湖泊可大于7mg/L,有风浪时,海水溶氧量可达 14mg/L,水藻繁生的水体,溶氧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地下水溶氧

量较少,深层水中甚至无氧。2 几种常见情况下的变化2、1 正常情况下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各种水体都能保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两种作用相互消长,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 (1)在时间上,主要存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和光照(包括光照强度与日照长短)等因素会随着昼夜交替、季节变更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进而影响水体中植物的光和作用,需氧生物的耗氧情况,以及氧在水体中的溶解,从而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以季节为例:我国南方湖泊生态系统一般在4月~5月时会出现一个溶氧量的高峰,这是由于此时气候已逐渐转暖,水温较高,光照强度逐渐增强,日照时间也不断延长,再加上冬季积累的无机养分,利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而且由于动物数量的增长总是滞后于植物,此时水中动物相对数量较少,耗氧量较少,所以,水中溶解氧会有大幅度增加。此后,由于无机养分的消耗,动物数量的增加,限制了水中植物数量增长;而且,动物的排泄物和动物遗体的分解,也造成需氧型细菌耗氧量增加,因此,水中溶解氧会降至一个较低水平。而到了秋冬季,气温下降,光强减弱,日照缩短,水体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密度都会下降,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所减弱,但由于空气与水体仍然存在氧的溶解平衡,所以,水体中溶解氧能保持一个不低的水平。(2)在空间上,主要存在垂直方向即不同深度的变化,这是由于光能影响植物在水中的垂直分布,进而影响动物等其他需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及相关问题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及相关问题 宜阳一高范月霞 溶解氧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在水中以分子状态存在,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1L水中溶解氧的毫克数来表示。对于人类来说,健康的饮用水中溶解氧含量不得小于6mg /L,对于水中鱼类而言,溶解氧需大于4mg/L才能保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1 影响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条件 水体,不同于单纯的水。它除了包括水之外,还包括水中的植物、动物、底泥等,属于生态系统的概念范畴。因此水体中的含氧量与水体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等密切相关。 1.1 两种作用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受到两种作用的影响:一是耗氧作用。包括需氧有机物降解时的耗氧、生物呼吸时的耗氧以及无机物的氧化耗氧等。所谓需氧有机物,是指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的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的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脂质、木质素等。这类污染物若过量排放,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生物呼吸的耗氧,则指水中植物、动物及需氧细菌等需氧生物所耗的氧。无机物的的氧化耗氧则指如Fe、H2s等还原性物质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其中,需氧有机物降解和生物呼吸所耗氧是主要的。另一种作用是富氧作用。主要包括空气中氧的溶解和水生植物的光和作用等。 1.2 环境因素天然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是各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与水体中生物数量和有机物数量有关外,还与大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水层、水面状态、水的流动方式等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地表水的溶解氧含量一般为5mg/L~10mg/L,一般清洁河流、湖泊可大于7mg/L,有风浪时,海水溶氧量可达14mg/L,水藻繁生的水体,溶氧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地下水溶氧量较少,深层水中甚至无氧。 2 几种常见情况下的变化 2.1 正常情况下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各种水体都能保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两种作用相互消长,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 (1)在时间上,主要存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和光照(包括光照强度与日照长短)等因素会随着昼夜交替、季节变更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进而影响水体中植物的光和作用,需氧生物的耗氧情况,以及氧在水体中的溶解,从而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 以季节为例:我国南方湖泊生态系统一般在4月~5月时会出现一个溶氧量的高峰,这是由于此时气候已逐渐转暖,水温较高,光照强度逐渐增强,日照时间也不断延长,再加上冬季积累的无机养分,利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而且由于动物数量的增长总是滞后于植物,此时水中动物相对数量较少,耗氧量较少,所以,水中溶解氧会有大幅度增加。 此后,由于无机养分的消耗,动物数量的增加,限制了水中植物数量增长;而且,动物的排泄物和动物遗体的分解,也造成需氧型细菌耗氧量增加,因此,水中溶解氧会降至一个较低水平。而到了秋冬季,气温下降,光强减弱,日照缩短,水体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密度都会下降,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所减弱,但由于空气与水体仍然存在氧的溶解平衡,所以,水体中溶解氧能保持一个不低的水平。 (2)在空间上,主要存在垂直方向即不同深度的变化,这是由于光能影响植物在水中的垂直分布,进而影响动物等其他需氧生物在水中的分布,再加上水温及水压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从而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一般说来,水体表面与空气直接接触,氧的溶解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同时表面浮游植物数量多,光和作用强,释放的氧多,所以表层溶解氧含量较高。 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照越来越弱,富氧作用溶解的氧与耗氧作用消耗的氧的比值越来越

溶解氧的作用

溶解氧的作用 水体中的溶解氧对养殖动物的成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意义包括: 1、能够为养殖动物的生存、生长、摄食、消化和提高免疫力提供充足的氧气来源。 2、能够促进水体中物质的良性循环,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3、能够降低水中病菌的含量,提供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明确水体中的增氧因子和耗氧因子 增氧因子包括:水草、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风浪、增氧机、换水的物理增氧;使用化学制剂(超能氧)的化学增氧。 耗氧因子:水中的细菌、藻类、浮游动物的水呼吸耗氧;底泥中有机物和细菌的发酵耗氧;水中的养殖动物的呼吸作用耗氧。 那么如何判断水中缺氧? 鱼虾浮头、河蟹爬边上岸。 如何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 1、种植水草和培养水体中的藻类 水草包括:伊乐藻、苦草(水韭菜)、大头翁、空心莲子草(水花生),在池塘水体中形成至少2种以上水草群,力争水草面积占全池面积的60%左右,力求做到池中水草成“井”字分布,确保通风、通气。

藻类:适当的肥水,使水体透明度达到40公分左右,有蓝藻的池塘不建议杀,应该用生物制剂控制蓝藻,现在正是河蟹的蜕壳期,杀蓝藻产生藻毒素,造成河蟹中毒,影响河蟹蜕壳。 2、换水或者开增氧机 3、泼洒超能氧,直接提供氧气 4、使用超能底改王,处理底质,减少耗氧因子,间接增氧 增氧机的使用方法

1、晴天中午开机 利用增氧机的搅水作用,可打破池塘溶氧在垂直分布上的不均匀,使上下池水对流,把上层“氧盈”中和底层“氧债”,以减少或防止翌日清晨缺氧。 2、阴天半夜或者次日清晨开机 阴天池塘上层光照弱,浮游植物产氧量少,池水溶氧不高,而耗氧因子相对增加,在半夜或者是凌晨缺氧时应开增氧机 3、连绵阴雨半夜开 光合作用弱,风力小,气压低,耗氧大,河蟹往往半夜就爬边、上岸,这是就应该开增氧机一直到日出。 4、傍晚不开机 傍晚时水体中溶氧含量高,一般不开机。若开机,不仅作用不大,反而会使池塘上下水层提早对流,增加耗氧水层,溶氧量会减少。 5、阴雨天中午不开机 阴雨天光合作用弱,表层水溶氧也没饱和,此时开机,不但不能增加下层水的溶氧,反而降低了上层浮游植物的产氧功能,增加了池塘的耗氧层,加速了下层的耗氧速度。

水中溶解氧

水中溶解氧 首先,我们得知道氧气对于生物是必需的。如果没有氧气,那么,就会出现一些例如停止发育的幼小个体,老鼠只能靠产生更多的后代来延续种群,所以才会被看作“害虫”;而人类正是凭借着繁衍后代,从而逐渐进化,并且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因此,氧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不过,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水中的溶解氧呢?这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水中的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简单地说就是水中能溶解的分子氧,它能和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成碳酸根离子和水,但它本身又会跟随水蒸汽跑掉。这样的话,就会造成水质不好,缺氧,然后滋生很多细菌,造成疾病传播,危害人类健康。如何避免水中缺氧的问题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水中加入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氧”,微量元素氧在水中的比例高达0。 03%,但实际上,我们的饮用水中却远远低于0。 03%。因为大部分生活污水都含有杂质、有机物、有毒物质等,各种有害的物质大多数含有氮磷钾等矿物质,加上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放出的氮磷钾等矿物质,都会导致水中溶解氧降低,严重的时候,甚至达到0。 008%以下。 2013年1月26日的《广州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太原一家自来水公司两天内6人因空气栓塞死亡。”水源水质问题突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水中缺氧。因为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太少,细菌就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夏季,水中的藻类会疯狂生长,其分泌物——溶解在水中的有机酸会与鱼肉里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不仅会引起鱼类的呼吸困难,还会使鱼肉失去食用价值。微量元素氧不仅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还能抑制藻类的生长,解决人们对于鱼肉的食欲问题。 2015年3月28日的《钱江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一份全 国饮用水源地监测信息显示,受污染严重的水源地百分之八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流域。调查人员对东、中、西部15个省区市饮用水水源 地共211个地表水型水源地开展了评估。结果显示, 80%的水源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且污染呈加重趋势,目前水质最好的水源地,仍处于警戒线以下。”据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次是地表水水源地调整滞后,应急措施尚未建立。

自然水体溶解氧_概述及解释说明

自然水体溶解氧概述及解释说明 1. 引言 1.1 概述 自然水体溶解氧是指水中所含的氧气分子。溶解氧在自然水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水中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因素。溶解氧含量的增加或减少直接影响着水体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其生长和代谢过程。因此,深入了解自然水体中溶解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影响其含量的因素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持具有积极意义。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介绍自然水体溶解氧的相关内容:首先,我们将阐述自然水体溶解氧的概念和定义,包括它在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生物生存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影响自然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各种因素,并详细介绍化学、电化学和生物学等不同方法来测量和监测溶解氧。随后,我们会深入探讨在不同因素条件下自然水体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因素对其影响的机制。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展望。 1.3 目的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自然水体溶解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影响其含量的因素,并介绍不同方法来测量和监测溶解氧。通过对自然水体中溶解氧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溶解氧在水环境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2. 自然水体溶解氧概述: 2.1 溶解氧的定义: 溶解氧是指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氧气。它是自然水体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在维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和保持水体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2.2 溶解氧的重要性: 溶解氧对水中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至关重要。各种水生生物,包括鱼类、浮游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等,需要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过程。如果水体中缺乏足够的溶解氧,这些生物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死亡。此外,溶解氧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化学和生化反应过程,如有机物降解和营养元素再循环等。 2.3 影响溶解氧含量的因素: 自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 - 温度: 溶解氧在冷水中更容易被溶解,而在温暖水体中则较难被保持。因此,高温环境下的水体通常具有较低的溶解氧含量。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水质溶解氧的测定 水质 水质是指水体中所含的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结构和特性等。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健康和经济发展。因此,对于水质的监测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水质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气候、降雨量等。 2.人为因素: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等。 3.其他因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 水质监测指标 1.总溶解固体(TDS):TDS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总固体物,包括无机盐类和有机物。TDS值越高,说明溶解在其中的物质越多,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2.氧化还原电位(ORP):ORP反映了水中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ORP值越高,说明水中还原性物质越少,氧化性物质越多;反之则相反。 3.溶解氧(DO):DO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氧分子数目。DO值越高,说明水中溶解的氧分子数目越多,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水生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 4.氨氮(NH3-N):NH3-N是指水中溶解的氨分子数目。NH3-N值越高,说明水中溶解的氨分子数目越多,可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5.总磷(TP):TP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总磷含量。TP值越高,说明水中溶解的总磷含量越多,可能会引起藻类大量生长,导致富营养化现象。 6.总氮(TN):TN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总氮含量。TN值越高,说明水中溶解的总氮含量越多,可能会引起藻类大量生长,导致富营养化现象。 7.PH值:PH值是指水体酸碱度的大小。PH值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对水质造成影响。 8.浑浊度:浑浊度反映了水体中悬浮颗粒物质的数量和大小。浑浊度过

高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水质的直观判断。 9.电导率(EC):EC反映了水体中离子物质的数量和种类。EC值越高,说明离子物质越多。 10.余氯(Residual Chlorine):余氯是指在水中的游离氯分子数目。余氯值越高,说明水中的消毒剂残留量越大。 溶解氧的测定 溶解氧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氧分子数目。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水生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因此,对于水体中溶解氧的测定也非常重要。 溶解氧测定方法 1.经典方法:经典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测定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是碘滴定法和亚硝酸盐还原法。 2.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通过电极来测定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是膜极法和阴极极化法。 3.光学传感器法:光学传感器法是通过一些特殊材料制成的传感器来测定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这种方法具有快速、精确、方便等优点。

水溶解氧标准

水溶解氧标准 水溶解氧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的数量,通常用单位体积的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数来表示。水溶解氧是水体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溶解氧的来源有空气中的氧气以及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等,而水溶解氧的消耗则主要来自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以及水体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等。 为了保证水体中的水溶解氧的正常水平,各国都制定了水溶解氧的标准和限制,其中包括我国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标准》等。这些标准主要有两个指标,即溶解氧饱和度和溶解氧浓度。 溶解氧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水中所溶解的氧气分子的数量与该温度和压力下水中所能溶解的氧气分子的最大数量之比。水温、水深、水流速等因素都会对溶解氧饱和度产生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让水体达到氧气饱和,而当水体缺氧时,几乎所有水生生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维持水体溶解氧饱和度是很重要的水质控制指标之一。 溶解氧浓度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数量与水体体积之比,计量单位通常为毫克/升(mg/L)。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测定溶解氧浓度可采用氧电位法、化学咄以及氨化银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氧电位法是准确性最高的一种方法。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水体中的溶解氧饱和度应不小于90%,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应不低于5mg/L。而对于重要饮用水、生态保护用水以及淡水渔业用水等,其溶解氧饱和度和浓度的要求更为严格。 在一些污染严重的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和饱和度会明显降低,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甚至导致水生生物的灭绝。因此,加强对水体溶解氧的监测和管理,是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落实责任主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才能保证水体溶解氧的达到标准,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稳定健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