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进位加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进位加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

加。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及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展台、液晶投影、计数器、小棒。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学例1(看课件)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

和同学们一起随着老师去建筑工地看师:原来有34 幢楼房,工人:

又盖了16 幢,小朋友:现在有多少幢?师:你知道了些什么?小同

学提出了什么问题?师: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生答师板书:

34+16

师:很好。那34+16=多少?你可以怎样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流,师:你是怎样算的?

根据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1)摆小棒。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4 和16 合起来是多

少?师:最下面的这一捆是哪里来的?

师:通过摆小棒,34+16 等于多少?

(2)算珠。师:先怎么拨?再怎么拨?师:观察一下个位上的算

珠,你有什么发现吗?(个位上有十颗珠子)

师:个位上满了十颗珠子怎么办呢?(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师:通

过拨算珠,34+16 等于多少?

(3)列竖式。师:如果是列竖式,怎样列?生说,师板书。

3 4

+ 1 6 师边板书,边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课件出示竖式。

师:我们知道了在列竖式的时候数位要对齐, 4 和6 是哪一

位?(课件出示个)。3和1 是哪一位?(课件出示十)

师:竖式列好了,怎么算呢?自己试一试,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师:谁来说。生答。师:你觉得从哪一位开始算比较好呢?为什么?师:个位上的4 加6 得10,怎么办呢?让我们听听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茄子老师的话。师:谁来说说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生说师板书,把竖式补书完整。师强调: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1,1 要写的小一些,在个位上写0,十位上在算的时候不能把个位进来的1漏了。

同桌互相说说怎么算。

二、巩固新知1、课件出示试一试。

6 5

+ 2 8 师:这题你能试一试吗?请你先在草稿本上试一试。再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算一算。学生上台演示,集体评价。

师总结:遇到了进位,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

上5+8=13,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3,十位上6+2+1=9 ,

65+28=93 。

2、课件(豌豆: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吗?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说看?师总结:(1)要注意数位对齐,(2)做好进位符号,个位上的数要写正确。(3)计算要仔细。

三、练习1.想想做做(1)白菜:你能用竖式计算吗?35+47

14+56 7+66 5+35 8+29 48+25 32+58 74+19 师:每组做二题,用竖式计算这些题目,写在每组请二位学生上黑板板书。师:同桌先互相检查,再集体对答案。2.想想做做(2)加数

45

9

1 号本上

56

49

加数

29 61

24

8

和师:请你自己算一算,需要列竖式时可以在在草稿本用竖式计算,自己完成。

集体对答案。

四、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进位加。(板书课题:进位加)

五、解决实际问题。

师:接下来,让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3)

(看课件)A :我们班领了44 袋牛奶。B:还剩28 袋。原来有多少袋牛奶?

师: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师:同桌互说,请一生回答。

师:原来有多少袋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因为原来的是用领走的和剩下的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计算。

师:请你列式计算。师:对答案(包括算式和单位名称),有错的订正。

4、想想做做(4)师:让我们在去停车场看一看。(看课件)A :大汽车有23 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7 辆。小汽车有多少辆?师: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做这道题目。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

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师:四人小组合作、互说。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师:你是怎样算的?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我用的是加法:23+17= )师:核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