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doc

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doc
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doc

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康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电算化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信息失控、破坏情况日趋严重,从而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卸等问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核算软件存在着密码缺乏牵制性,常用的密码设置方法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应提高会计信息的保密程度,避免信息泄漏及对实体信息破坏。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规范的内容】

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汇出一笔采购货款,规定要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请款单,供应计划员(或供应部门负责人)审查请款数额、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符合合同和计划,会计员审核请款单的内容并核对采购预算后编制付款凭证,最后由出纳员凭手续完整的付款凭证办理汇款结算(出纳员开出汇款结算凭证,还要通过会计员审核),前后须经四人分工负责处理。而采购汇款的报帐业务,则规定要经过采购经办人填写报帐单,货物提运人员提货,仓库保管员验收数量,检查员验收质量,以及会计员审核发票、帐单及验收凭证,编制转帐凭证报销。

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

的安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帐要设专人稽核或另设记帐员记帐;管钱、管物、管帐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代理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

3.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

如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各种帐簿记录,要求帐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的规定;还有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4.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如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帐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

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帐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又如现金出纳员除规定每日下班前要结帐清点库存现金,遇有差错要及时报告外,会计主管人员还有经常检查出纳员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及金库管理情况的责任。

5.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

(1)计算机代替手工填制记帐凭证是相当容易的,并且比手工制作的凭证更规范、效率更高。但是难以给查帐和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先由计算机填制输出记帐凭证,然后由有关经办人确认后签名或盖章,无签名或盖章的视作无效凭证,不得进行帐务处理。设置主辅操作员进行两次输入,仅仅是为了防止数据输入时错误,对于原始凭证与记帐凭证中的差错却无法校正,连事后控制的作用也发挥不了。因此,可直接由主办会计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操作计算机制作记帐凭证,并将数据存入一个临时数据库中,以便调出修改。同时应对输出的记帐凭证确认后签名或盖章,然后交稽核员稽核。对于审核无误的记帐凭证,稽核员交出纳进行收、付款,并操作计算机将主办会计存入临时库存中的凭证数据转入正式数据存中,以便进行帐务处理。

(2)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水平。但是,不能以此代替原手工会汁处理中已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制度

和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这是会计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要明确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处理,严格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不走样变型。

(3)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系统密匙的源代码和目的代码,应置于严格保密之下,从计算机系统处理方面对信息提供保护,通过用户密码口令的检查,来识别操作者的权限;利用数值项防用户利合法查询推出该用户不应了解的数据。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

上一篇:论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没有了

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基本上经过的步骤有______。A.了解内部控制制4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一、内部控制概念二、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现状三、内控的内容四、内控建设方法 第一节内控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还应确保识别可能阻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2009年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时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益合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一)控制什么是内控思想?过去强调的是牵制,比如,会计不能兼任出纳。过去强调的是会计控制。现在,不是会计控制,而是风险为导向的控制,强调的是企业的管理层角度的管理控制,而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二)管理 1.企业方面作为股东投资者,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而作为投资者,要求投资获得收益,终极目的就是获得利润。因此在加强企业管理和运作中,会在方方面面有内控的思想的覆盖和渗透。内部控制不是牵制,不是会计内控。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内控的理想状态是无需内控就可以遵守规章制度。内控是一种管理,是对风险的管理。风险无处不再,国际风险,国家风险,政府风险,企业风险,家庭个人风险,无处不在。对于企业而言,风险可能来自业务经营、合规、运营或财务方面,内部控制应当为企业的有效运营提供辅助条件,使企业有能力对最爱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作出反应。 2.事业方面在事业单位,机关财务部门作为内控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三)流程内控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全员的参与,上到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下到各级员工,都需要参与进来。通过内控要实现的目标 1.企业的经营要合法合规 2.企业资产要安全完整 3.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要真实可靠完整 4.通过内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从管理要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练习习题答案.doc

《企业内部》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是从早期()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A. 科学管理 B.内部牵制 C. 内部审计 D.管理控制 2.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又称三要素阶段,其中不包括()要素。 A. 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 会计系统 D.控制程序 3.COSO 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在()发布的,该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A.20 世纪 80 年代 B.1992年 C.2002 年 D.2004年 4.()是指主体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其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A. 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 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 5.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第404 条款( SOX 404 )及相关规则采用的是()。 A. 内部控制体系 B.内部控制结构 C.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D.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6. 相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ERM框架的创新之处不包括()。 A.新提出了一个更具有管理意义和管理层次的战略管理目标,同时还扩大了报告的范畴 B.新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 C.提出了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D.提出了风险评估概念

7.在 COSO 内部控制框架中,控制活动的类别可分为()。 A.经营、财务报告及合规三个类别 B.经营、信息及合规三个类别 C.信息、财务报告及监察三个类别 D.经营、信息及监察三个类别 8. 代表了成熟阶段的研究成果,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是()。 A.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准则公告第55 号》 B.英国《综合守则》 1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 百科名片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目录 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内部控制的涵义 什么是内部控制?理论界存在各种观点。由于表述众多,本文仅选择几个权威定义进行分析。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上述三个定义具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将内部控制解释为一种政策或程序(过程);二是都在定义中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三是都是从审计的角度做出的定义。笔者认为,这些定义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缺陷: 1、定义出发点过于狭隘。控制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有生产控制、人口控制、经济控制、军事控制等,从不同的角度(学科)出发,会给出不同的控制概念。虽然内部控制与审计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不论从内部控制的产生,还是内部控制的现实需要来看,内部控制都应该属于管理范畴。“可以肯定地说,内部控制最初是在组织中内生的,而不是外力(外部管制、规范的要求;审计)催生的。”(方红星,2002)并且,我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直接目的也不是为了审计需要,而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单位内部管理的迫切要求。过去,由于一直把内部控制与审计相联系,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如果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内部控制,把它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相信内部控制必然会得到各单位的高度重视,从而自觉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2、没有明确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客体。任何一种控制系统,都既应该有施控主体,也应该有受控对象(客体)。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的客体是人、财、物及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形式。这一点几乎没有争论。存在争论的主要是内部控制的主体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主体是单位经营者。但是,经营者如何界定,又存在五种观点:①包括董事长、总经理;②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③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党员班子;④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党委班子、监事会成员;⑤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党委班子、监事会成员、工会主席。第二种观点认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群众在内的所有员工都构成内部控制的主体,单位中每一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同时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课题组,2001);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主体既包括所有者(股东),也包括经营者,分为两个层次(阎达五、宋建波,2002)。但有的学者将董事会纳入所有者范畴,有的学者则将董事会作为经营者;第四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职工四个层次(郑石桥等,2000)。 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主体,首先必须区分单位内部控制主体和单位外部控制主体。我们可以借鉴财务会计(外部会计)和管理会计(内部会计)的划分方法,股东(或股东大会)属于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只能作为单位外部的控制主体。股东、监事会、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加以解决。不能混淆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

内部控制各章节习题概要

第一章总论 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又称三要素阶段,其中不包括( B )要素。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会计系统 D.控制程序 2.COSO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在( B )发布的,该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A.20世纪80年代 B.1992年 C.2002年 D.2004年 3.( C )是指主体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其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 主要考虑控制活动的定义P6 4.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SOX404)及相关规则采用的是( C )。 A.内部控制体系 B.内部控制结构 C.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D.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5.相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ERM框架的创新之处不包括( D )。 A.新提出了一个更具管理意义和管理层次的战略管理目标,同时还扩大了报告的范畴 B.新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 C.提出了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D.提出了风险评估概念 6.不属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八要素的是( A )。 A.控制环境 B.事项识别 C.控制活动 D.监控 它是内部环境而不是控制环境(整合控制阶段和结构阶段的要素),此外还有目标设定、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信息与沟通。P9 7.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控制活动的类别可分为( A )。 A.经营、财务报告及合规三个类别 B.经营、信息及合规三个类别 C.信息、财务报告及监察三个类别 D.经营、信息及监察三个类别 8.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属于其他内部因素根基的是( C )。 A.信息与沟通 B.监察 C.控制环境 D.控制活动 9.代表了成熟阶段的研究成果,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是( C )。 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企业准则公告第55号》 B.英国《综合守则》 C.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P5 D.特恩布尔委员会的特恩布尔报告 10.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不包括( B )。P10-12 A.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B.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C.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防御能力 D.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11.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规范框架是由基本规范、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四部分组成的P13 B.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 P18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起统奴的作用。 C.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 D.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12.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由三大类组成,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业务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P19 B.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等 P19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 C.控制业务类应用指引是对各项具体业务活动实施的控制,此类指引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 D.控制手段类应用指引偏重于“工具”性质,往往涉及企业整体业务或管理,此类指引包括担保业务、业务外包 P19包括: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 13.基于我国内部控制法规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 A.1985年《会计法》对会计稽核所作出的规定,是我国首次在法律文件上对内部牵制提出的明确要求 B.2001年1月,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所有的证券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C.2005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D.2010年出台的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要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是2012年1月1日P17 14.依据《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容,下面有关内部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内部控制的思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控制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内控信息披露的定义及意义

定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何谓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给出明确 的定义。 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当局的责任,管理当局应定期根据一定 的标准对本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 用报告的形式披露给外部信息使用者,使其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公司内部控 制和经营活动的情况。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根据 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以报告的形式出具评价意见并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 方式,可以包含在董事会报告或其他报告中,也可以单独提供,即所谓的内 部控制报告。我国目前并没有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单独的内部控制报告,而只 要求在有关报告(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中包含有关信息披露。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为了保障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利益,同 时为了方便公众监督,而依照相关法律的要求,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 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外披露,以保证投资者 在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建立在管理层和董 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基础上的,为了了解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执行 是否有效,管理当局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 行评估。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对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信息的一种补充,可以有助 于管理当局提高内部控制意识,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另外,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企业财务报告是否可靠的间接证据,可以使其尽 可能的避开风险,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意义: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对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信息需求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额外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提供财务报告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的管理控制是 否有效,企业的运营是否正常,企业资产是否有保障。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良好目_得到有效的执行,则企业经营有序,能够有效防范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混乱,则企业经营存在较大的风险,相关利益者在做出决策

内部控制的概念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此后,理论界和学术界不断推陈出新。但基本上都没有突破会计控制的范围。1992年COSO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并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但COSO内部控制框架流程与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着逻辑缺陷,致使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概念被质疑,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实际上,COSO内部控制框架仅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风险控制导引,各个国家和地区中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企业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环境要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体系。即不同地区中的企业需要界定内部控制的边界,并基于此设计相应的内控模式、机制、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高效的内部控制①。因此,无论是基于理论层面还是实物层而,重视对内部控制本质、边界和目标等基本属性的研究,是构建企业内 部控制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既有文献针对内部控制本质及内涵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层次是从企业系统和整体效率的视角界定内部控制的概念;另一个层次是企业内控系统的构成单元和子系统。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或子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而是按照层级结构来分的企业治理层面的控制和企业管理控制;另一个方面是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单独界定的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各层级所确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会一计控制等概念,I-!前比较成型和有影响力!、勺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自华,高_立(2011)’‘在困内外相关研究的琴础_上,指出无沦从历史发展、时间考察还是理论逻辑方而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陷入了一个为不能存在的系统寻找独立存在的理由的尴尬境地。ICI此,应该尽早用“内部拄制”取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杨清香(2010) `"利用马克思认识论,对如何构建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构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或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内部控制的其他概念或理沦要素都是根据内部控制的木质演绛推论出来的。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认为目标是构建内部控制概念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尽管实用,Eli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李连华,2007)0 组织理论是内部控制研究范畴内的重要理论支撑,诸多文献围绕组织内部关系和契约展开对企业内部打制的研究。谢志华(2009)‘、认为,企业的两种组织关系,即契约关系和平等关系,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内部控制的木质表现为企业组织体系中各种相关的平等利益工体之问的相压制衡和各科层权利主体依_}二而F的监督。而且制衡是监督发抨效l1!的从础。李志斌(2009 ) '}"运用组织fil:会学的规则理沦解释了内部控制的规则属性。他认为内部控制在组织内部是需要强制执行的“法”,足管理权威的来源之一。而竹理权威体系既包括纵向等级制权威体系,也包括横向平行权威体系。一可以石出,卜述两者的观点具有4定的相似性。部分学者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了内部控制的本质,刘明辉,张宜t } ( 2002 ) ''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企业契约不完备性,保i} I:企业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林钟高,徐虹,吴玉莲( 2009 )‘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属J性足种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 国外有关学者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视角。这两个视角分别为:认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以及认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彼此相互影响。针对后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种观点,其一,公司治理影响内部控制;其二,内部控制影响公司治理;其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互影响。下面针对上述本文总结的研究路径,结合具体的研究文献进行阐述。 以英国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Cadbury, Hampell以及Turnbull报告共同构成了英国三个重要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研究。英国学者指出了上述观点,即“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应由董事会负责建立、维护以及评价;独立董事制及董事会下设的委员会起监督和协调作用。而美国有关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相互影响着彼此,特别是在SOX法案404条款的提出之后,利益相关者便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

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及我国企业内控问题

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及我国企业内控问题 对内部控制的关注最初源自企业自身对规范化管理和股东掌握企业运营的准确信息的需要。此外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外部审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要求。此后,各国政府也逐渐开始积极推动内部控制领域的进程,以期减小企业的舞弊和违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消极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往往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和立法规定。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美国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的第404条款不仅要求公司管理层定期评估公司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并且要求外部审计师对管理层的评估结果和公司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而对于该法案的出台,世通和安然的两个巨型舞弊案件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那幺,内部控制的作用究竟是什幺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在合理的程度上提高企业运营的效果和效率、保护企业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在国际经济社会日益强调企业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回顾有关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内部控制领域的探索历程,简要介绍在各内部控制权威文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并为我国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途径提出一些经验性的建议。 一、国际上具影响力的内部控制指南 简要回顾 关于内部控制的框架,不同机构都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以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得到最广泛的认可。除此之外,加拿大的“CoCo内部控制框架”、英国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COSO框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虚假财务报告丑闻层出不穷,许多大公司突现经营失败,立法机构、政府监管机构和职业组织对虚假财务报告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1985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财务经理协会(FEI)发起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希望研究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原因并推荐解决办法(该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为JamesTreadway,是前SEC委员,因此以后该委员会也被简称为Treadway委员会)。该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在其研究样本中,将近50%的财务舞弊事件可以全部或部分归咎于内部控制失败。该委员会同时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内部控制框架。继而,五个发起组织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即COSO。建立之初的目的是负责研究开发一个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定义和指南。COSO在1992年9月完成了这项任务,公布了最终报告《内部控制——综合性框架》(通常被称为COSO 报告),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 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职员共同作用,为实现经营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适用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较之于传统的内部控制概念,这一定义的发展在于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是静态的制度来阐述。内部控制不应仅仅着眼于会计和财务报告,还应针对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遵循法律法规。这个广义的定义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程和全面的控制理念。相应地,内部控制框架也被划分为五个内部控制要素,如: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框架是世界上最早发布的权威性内部控制框架,其它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控制框架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COSO的工

内部控制概念 要素 原则 方法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是用来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它有几项构成要素构成。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项: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是内部控制赖以生存的土壤, 控制环境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内部环境包括了: 1、董事会; 2、监事会; 3、组织结构; 4、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 5、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 6、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 7、员工; 8、企业文化。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信息资产(即某事件或事物所具有的信息集)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是组织确定信息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属于组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 1、风险因素分析法 风险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大小的风险评估方法。 其一般思路是: 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转化条件→确定转化条件是否 具备→估计风险发生的后果→风险评价。 2、模糊综合评价法 3、内部控制评价法 内部控制评价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而确定审计风险的一种方法。由于内部控制结构与控制风险直接相关,因而这种方法主要在控制风险的评估中使用。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评价可分为三个步骤: 4、分析性复核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字体:大中小】【打印】 一、内部控制概念 二、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现状 三、内控的内容 四、内控建设方法 第一节内控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还应确保识别可能阻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2009年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时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益合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一)控制 什么是内控思想?过去强调的是牵制,比如,会计不能兼任出纳。过去强调的是会计控制。 现在,不是会计控制,而是风险为导向的控制,强调的是企业的管理层角度的管理控制,而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管理 1.企业方面 作为股东投资者,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而作为投资者,要求投资获得收益,终极目的就是获得利润。因此在加强企业管理和运作中,会在方方面面有内控的思想的覆盖和渗透。 内部控制不是牵制,不是会计内控。 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内控的理想状态是无需内控就可以遵守规章制度。 内控是一种管理,是对风险的管理。 风险无处不再,国际风险,国家风险,政府风险,企业风险,家庭个人风险,无处不在。 对于企业而言,风险可能来自业务经营、合规、运营或财务方面,内部控制应当为企业的有效运营提供辅助条件,使企业有能力对最爱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作出反应。 2.事业方面 在事业单位,机关财务部门作为内控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 (三)流程 内控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全员的参与,上到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下到各级员工,都需要参与进来。 通过内控要实现的目标 1.企业的经营要合法合规 2.企业资产要安全完整 3.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要真实可靠完整 4.通过内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从管理要效益。 从产品要效益,从营销要效益,从管理要效益(从政府要效益) 5.促成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四)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是一种合理保证,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因此不是一种绝对保证 1.在一个企业的不同岗位之间要有内部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的定义 2013新版的内部控制定义,沿用了1992年的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主体(一般指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实现运营、报告和合规管理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 过程。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13 这其实是一个解释性定义,解释了这项工作的实施主体和主要目标,这个定义中含有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大家理解一下。 1、一个过程 内部控制这些工作最后落脚点为一个过程(process),当然,之前COSO 定义的风险管理也是一个过程,但是,现在有一些变化。 央企指引中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过程和方法。 ISO31000定义的风险管理是一系列控制和协调的活动。 新版COSO定义的风险管理是一种能力、文化和实践。

到目前为止,关于风险管理是侧重过程还是针对结果,还是有不同意见,我们和国内外的一些专家也还是在持续讨论。 内部控制的定义还算是比较统一,国内的内控规范也将其称为一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过程。 这个过程和ISO风险管理标准中的过程强调的一样,是一个持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2、全员实施 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基本涵盖了公司的所有人,表明内控框架是需要将组织所有人都纳入遵守和执行范围,而不是为某一个特定人或特定团体服务。 这需要强调在我们前些年中国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时,公司的高层特别是一把手会游离在内部控制之外,把内部控制作为其控制公司的手段,这样会使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打折,当领导层带头突破内部控制时,为全员设立了一个不好的“基调”,为某些控制环节失效埋下了隐患。 3、以实现相应目标为宗旨

内部控制目前的实现目标的范畴定义在三个方面:运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运营目标——侧重提升对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关于对运营目标的支撑其实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但西方最开始并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具体要求,而中国内控体系中则一开始就对各个业务板块的内控提出了明确的应用指引。 报告目标——侧重对内外部财务和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及时性。其中对外财务报告目标是其最原始的目标,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类目标。其余的报告目标为本次修订新增。 合规目标——遵守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侧重外部)。COSO内控的合规目标并不是我们今天在国内谈的大合规的内容,它相对简单直接,就是针对对外部法律法规的遵从性。 所以今天很多企业在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其实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内部控制工作,因为都是需要建立合规管理工作的制度性保障。 合规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两条线不应该被割裂开来开展。 4、只提供合理保证

《企业内部控制》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是从早期()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A.科学管理 B.内部牵制 C.内部审计 D.管理控制 2.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又称三要素阶段,其中不包括()要素。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会计系统 D.控制程序 3.COSO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在()发布的,该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A.20世纪80年代 B.1992年 C.2002年 D.2004年 4.()是指主体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其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 5.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SOX 404)及相关规则采用的是()。 A.内部控制体系 B.内部控制结构 C.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D.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6.相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ERM框架的创新之处不包括()。 A.新提出了一个更具有管理意义和管理层次的战略管理目标,同时还扩大了报告的范畴 B.新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 C.提出了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D.提出了风险评估概念 7.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控制活动的类别可分为()。 A.经营、财务报告及合规三个类别 B.经营、信息及合规三个类别 C.信息、财务报告及监察三个类别 D.经营、信息及监察三个类别 8.代表了成熟阶段的研究成果,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是()。 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准则公告第55号》

B.英国《综合守则》 C.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D.特恩布尔委员会的特恩布尔报告 9.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规范框架是由基本规范、应用指引、评估指引和审计指引四部分组成的 B.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 C.内部控制评估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提供的指引 D.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10.依据《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容,下面有关内部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内部控制的思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控制 B.内部控制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员的参与,包括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都需要参与进来,但不包括员工 C.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是对风险的管理 D.内部控制是一种合理保证 (二)多项选择题 1.有关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等四个不同的阶段,并已初步呈现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交融发展的趋势 B.内部控制的第二阶段为内部控制系统阶段,该阶段将内部控制一分为二,由此内部控制进入“制度二分法”或“二要素”阶段 C.1992年9月,COSO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了一个概念、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 D.《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晚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产生。目前已经替代了后者 E.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的显著变化是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 2.下列属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构成要素的是()。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 E.监控 3.下列属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提出的目标是()。 A.战略目标 B.经营目标 C.报告目标 D.合规目标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素 摘要: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稳定与发展,因此内控研究有很强的必要性;内部控制不是千篇一律与一成不变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不相同的,这一特殊性又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企业定位与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控制环境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和组织效率提高的产物,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都随着企业组织形态进化、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指导,将内部控制理解为: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是企业的各个成员不分级别都应该实施和参与并努力实现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 1.1 明确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内部控制的制定与实施不仅仅是领导层的义务,更是每一个员工的职责。明确"全民参与"的观点,能够使得企业员工主动的维护内控制度,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 1.2 明确内部控制应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企业的经营过程是指通过规划、执行与监督等基本的管理过程对企业进行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内部控制绝对不是凌驾于企业正常业务之上的,它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是为了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能够按照预期目标有计划的进行,不能取代管理。 1.3 明确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机制"。正如其他的经营管理活动,内部控制也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内控制度制定完成后,完美的实施不是机械的执行,而是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趋于完善,沿着发现问题-信息反馈-解决问题-效果评估-逐步修正循环往复的进行。 1.4 重视"软管理"。按照理论界的定义,软管理是指精神层面、无形的事物,比如管理风格、企业文化等内容。内部控制特别需要"软管理"的措施,不仅仅重视规章制度等方面,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管理风格,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都十分重要。

科学素养的概念

对科学素养的收获 在经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方法的网课的学习后,我对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知道了科研远不止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如今这个科学主义泛滥的时代,大家普遍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正如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用二分法对这个世界上的学科进行划分,例如,将人类的知识分成两种——古典的认知与浪漫的认知。 古典的认知依赖于理性和法则,从混乱中寻求秩序,将未知化已知。古典的认知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可以分解成各种零件,通过无数次计算和测量组装而成,这正对应着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科学。而浪漫的认知在我们的理解里就相像于人文科学,浪漫的认知最主要的是情感,依赖于情感,直觉和美学。如上这些因素正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分裂的主要问题根源,人们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作为现今的大学生,这正是我们需要克服与消化的问题。无论是只有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只单一存在,都是十分危险的。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母体,自然科学是人文科学的手足。互相都是彼此不可缺少的存在,如果只学习自然科学,也会让人觉得死板而又呆滞,不懂得变通,变成一个沉重灰暗的人。如果只学习人文科学,就会让人觉得轻浮而没有理性,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变成一个肤浅的人。 那如何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呢?通过网课的学习,我的理解是按照人文科学的思想,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做有人情味的科研,例如,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也要坚持学术态度端正,坚持自己当初选择科研的初心,无论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了不断追求科学本身的价值。比如,在科研过程中最不可原谅的就是学术不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文科学的思想,不顾曾学过的仁义礼智信,不顾人性,不顾良心,做出这些危害民生百姓的勾当。再比如,在科研过程中,重量而不重质,只顾着发出所谓具有论文名头的文章,而不在乎文章是否对世界有用或者说文章内容是否真的配得上这论文的名头。 在未来追寻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常思考,思考很多方面。思考科学的利弊两方面因素,思考科学的价值,思考我们为之努力钻研的核心动力,思考科学本身的意义和科学的人文关怀。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要坚持拥有好奇心,坚持探索,尊重科学,并学会自主探究,学会稳妥的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渡向知识的彼岸,实现自己不负的初心。

内部控制目的及意义

目的及意义: 内部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氛围,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许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并不是没有建立内部控制系统,而是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效,影响到了会计信息质量,所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明显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信息技术行业也不例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产提供者往往不能亲自参与对企业的管理,而是将企业交托给专门的经理人员经营管理。股东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无法观察到管理者的具体行为,而管理者需要向股东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时就需要提供企业的财务报告等相关会计资料,股东根据提供的会计资料判断受托者是否尽心尽职,因此,管理者必须如实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则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安森)是二十一世纪最高端也是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信息技术行业)的代表。而作为信息技术企业应当与时俱进,另辟蹊径,建立自己新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本文的目地在于对梅安森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如:人才缺失和设备水平低下问题;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财务周转问题;内部管理疏松问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人才培养,建设信息化管理,集思广益,挖掘员工创新能力和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部门等解决方案和发展对策。 本文对梅安森内部的控制现状分析,将内部控制环境与梅安森的实际内控问题相结合,通过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对梅安森发展的影响来寻找一些策略,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入手来提高梅安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希望给中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转变,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辅助支持,内部控制这一企业管理方式在理论和实务界已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发达国家财务丑闻频传,经济全球化加速形成,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等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伴随着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兴起,使得内部控制这一审计核心环节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992年,COSO委员会制定了对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COSO报告,标志着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COSO报告所使用的内部控制概念改进了SAS55和SAC 报告的描述。其后几年,SAS78又参照COSO报告对SAS55进行修正,反映出了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理论界的巨大影响。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 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有着丰厚成果。在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方面。 Healy和Dalep(1995)、Newson和Deegan(2002)、Fergusonetal(2002)等对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和香港等地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基本上都表明,公司趋向于披露对自己有利的内部控制信息而不会披露对自己不利的内部控制信息。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社会,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公民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不能被排除于社会事务之外。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使个体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负责任的幸福生活,同时在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国家命运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取合乎理性的行动。因此,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上。 科学素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本文拟采用因素分析法揭示12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科学素养定义中的基本因素,并提出一个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定义 本文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科学素养的12种定义,在这些定义中,有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及研究者给出的,有经过梳理分析得来的,也有通过对报刊杂志的统计得来的,还有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和用于测试调查的。 佩拉等的理解早在1960年代,佩拉(M.O.Pella)和他的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了1946年到1964年之间的100种报刊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索了各种与科学素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作为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科学素养的“参照物”,并归结出科学素养的内容: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科学的本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和人类的关系。 肖瓦尔特的描述性定义肖瓦尔特(V.M.Showalter)在总结1950年代末到1 970年代初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后,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提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与科学原则一致;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