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12级资环

徐孝笑

1214021012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2亿亩,实现粮食增产50%。中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水利发展改革惠及亿万人民群众,这是中国对世界繁荣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但目前中国水资源问题仍然是限制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与能力建设,做好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仍然是政府的重点工程。

关键词:现状,节水,社会影响,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960平方千米,江河湖泊众多,加之中国处在季风气候区域,受暖湿气团影响,使得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有充分的水汽补充,降水量充沛,成为世界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我国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190平方千米,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六位,但它面积辽阔,需要养育的人口众多,这就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较小,居世界第85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12个百分点;

我国曾经是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改善了水资源条件,积极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但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仍面临着三大水资源问题:一是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频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巨大;二是干旱缺水日益严重,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三是水环境恶化。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100%,已接近或超过其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严重,2010年38.6%的河长水质劣于三类,2/3的湖泊富营养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我国的水问题将更加突出。总体看来,造成我国水问题严峻形

难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他将威胁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意义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节水是根本性出路。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付出的代价过高,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用水方式。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亟待巩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50%,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之一些地方农业用水粗放,农业受制于水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只有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才能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缺乏有效保护,导致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只有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

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4、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1)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

(2)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

(3)严格实施取水许可。

(4)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

(5)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6)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5、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2)强化用水定额管理。

(3)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6、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1)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2)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3)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7、保障措施

(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监察、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2)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3)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

(4)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

(5)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

四、我国水资源新规划—中国七大流域综合规划

到2020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面保障;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饮用水水源区水质全面达标,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涉水事务管理全面加强。

到2030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基本实现。

规划突出了四个重点:

一是着眼于提高流域综合防洪减灾能力。防御洪涝灾害、保障防洪安全始终是流域治理的重点。目前七大江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水库为骨干、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病险水库隐患严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针对这些问题,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河道整治、湖泊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统一,防灾、减灾、避灾相结合,进一步巩固防洪基础设施、加强洪水管理、建立健全流域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长治久安。

二是着眼于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

益,是流域综合规划的主要目标。规划统筹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的需要,合理确定开发利用的布局和方案,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做好重大工程的经济、技术、环境的可行性论证、协调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效益。

三是着眼于提高流域生态与环境的保护能力。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河流断流、湿地萎缩和地下水下降等,是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规划针对不同流域的特点,确定了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和纳污能力,完善流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建立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环境整治,注重恢复水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重点的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维护河流的生态平衡,创建和谐、优美、健康的水生态和水环境。

四是着眼于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能力。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综合管理,是实现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规划深入研究洪水的风险管理、水资源的管理、水环境的管理、河道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强化各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法律。建立和完善流域水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灾害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流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调度等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

五、总结

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与生态系统关联紧密,水量水质变化敏感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改善离不开水的保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内容,划定红线,加强制度建设与行为约束,最严格制度实施的关键是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严格管控。优化水资源空间布局,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水功能区划,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重点推进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循环通畅、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