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在同一时间点上研究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研究是()

A、序列研究

B、横断研究

C、追踪研究

D、纵向研究

2、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

A、0-1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3、手眼协调大约出现在出生后()

A、3个月左右

B、7个月左右

C、5个月左右

D、9个月左右

4、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稳定

5、玲玲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时,高兴地说:“妈妈,我也会唱,幼儿园老师教过我们。”玲玲的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

A、识记

B、再现

C、记忆

D、再认

6、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

A、目的性

B、主动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7、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A、主动性和积极性

B、概括性和客观性

C、概括性和间接性

D、积极性和间接性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有意想象

D、创造想象

9、言语发生的阶段是()

A、0-1岁

B、1-2岁

C、1-3岁

D、2-4岁

10、认为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可分化为九种基本情绪的是()

A、布里奇斯

B、伊扎德

C、林传鼎

D、华生

11、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A、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B、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C、与环境的适应相关

D、以上皆有可能

12、幼儿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反映了幼儿思维的()

A、表面性

B、形象性

C、片面性

D、具体性

13、明明回答自己为什么是好孩子时说:“我把玩具让给别人。”这是()

A、对自己内在品质评价

B、对自己多方面评价

C、依赖成人评价

D、对自己外部行为评价

14、下列不属于个性结构的是()

A、个性倾向性系统

B、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C、心理过程系统

D、自我意识系统

15、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属于()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感受

D、自我觉醒

二、名称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年龄特征

17、感觉

18、记忆广度

19、美感

20、观点采择能力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回答,全部作答只按前3小题评分。每小题8分,共24分)

21、简述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的特点。

22、简述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表现。

23、简述学前儿童词汇发展的特点。

24、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回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题评分。共12分)

25、试述幼儿想象夸张的表现及原因。

26、举例说明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及其特征。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27、小王是某幼儿园小班教师,刚工作不久就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可令她苦恼的是,在组织班里活动时,她发现小朋友们很难集中注意,教室里一有响动,他们就会分心,无论是听故事、画画还是看图书,也只能专心几分钟。这样一来,小王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方案往往不能得以有效实施,为此,她很着急……

请你:(1)就此案例结合幼儿注意发展特征,帮助小王老师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联系实际谈谈要提高幼儿教育和活动效果,老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A

5、D

6、A

7、C

8、B

9、C 10、B

11、A 12、C 13、D 14、D 15、B

二、名称解释

16、年龄特征:指的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群体所发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7、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8、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19、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20、观点采择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三、简答题

21、答:(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在特定的活动中完成。

22、答:(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23、答:(1)词汇数量的增加

(2)词类的扩大

(3)词义的深化

24、答:(1)情绪的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四、论述题

25、答:(1)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喜欢夸张。这种夸张表现在:一是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二是混淆假想与真实。

(2)幼儿想象夸张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

A、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在观察事物时,常常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特点,而且往往是非本质的特点。幼儿记忆中所保持的形象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在想象过程中反映的也只能是一些非本质的东西;幼儿思维的概括性不足,因为不能恰当地把握本质特征;思维的相对性差、片面性大、因为往往走极端。在想象中往往也是过分夸大或夸小,或造成想象与真实混淆。

B、情绪对想像的影响。幼儿想象易受情绪影响,这种影响也是想象夸张性的原因。幼儿把现象与现实相混淆,是常见现象,但是幼儿并不是完全不顾现实而沉溺于脱离现实的幻想,也不是完全分不清想象与真实的区别,知识情绪状态对想像的影响。

C、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想象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表现,恩幼儿想象夸张与事实不符,往往受表现能力限制,这在造型活动尤为突出。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脱离或相混淆的情况逐渐减少。

26、答:(1)游戏言语:在儿童游戏中出现的自言自语。

①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边玩游戏边说话。

②举例说明。

(2)问题言语:在儿童遇到困难时出现的自言自语。

①比较简单、零碎,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

②4-5岁时问题言语最丰富。

③举例说明。

五、案例分析题

27、参考答案详见教材p82+p86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简介

长沙师范学校 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界一直存在过分依赖理论思辨而缺乏实证研究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现象越来越成为制约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关键。为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长沙师范学校于2010年首创性地成立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将实证研究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主要包括儿童教育实验中心和儿童心理实验中心两大类,现有实验室面积约1500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验分室有:幼儿健康教育实验室、幼儿语言教育实验室、幼儿科学教育实验室、幼儿音乐教育实验室、幼儿美术教育实验室、幼儿生活教育实验室、蒙氏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幼儿计算机教育实验室、幼儿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心理治疗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和讲评室。实验中心秉持以人为本、开放创新的原则,坚持实验技能与实验方法、素养并重,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建立起涵盖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等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中心集科研、教学与咨询服务为一体,功能定位主要包括:(1)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提供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2)为全校相关专业(如初等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提供心理学实验教学支持;(3)为全校教育、心理学科的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条件;(4)积极开发社会服务功能,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

实验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各实验室不断添置和更新实验设备,目前中心主要有实验仪器60余类共计1224套,价值347.3万,主要设备有:JGW-B2型心理实验台、高清音视频监控系统、儿童箱庭、儿童放松椅、团体活动包、蒙氏教具、感统训练器材、奥尔夫乐器等。教学软件或分析系统有:Interact行为分析系统、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儿童心理测评软件等。 作为长沙师范学校“十二五”规划项目的重点建设内容,实验中心将以湖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力争成为服务湖南学前教育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科研支持中心。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模拟试题与答案三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模拟试题与 答案(三) 一、填空。 1、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 年10 月15 日发布《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1] ,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 小学 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2、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 3、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 4、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 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 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5、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6、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7、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8、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9、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 10、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选择 1、保证幼儿每天睡( C ),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 小时左右。午睡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化和个体差异适当减少。 A、8?10小时 B、10?11小时 C、11?12小时 D、12小时以上 2、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如:(ABCD ) A 、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如,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 B、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C、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相互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 D、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为幼儿创造用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 3、以下哪项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ABC ) A、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岀榜样 B、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C、允许幼儿表达自己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D、需要不能满足时能够接受解释,不乱发脾气。 4、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岀表率。如:(ABCD ) A、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 B、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 C、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 D、和幼儿讲话时,成人自身的语言要清楚、简洁。 5、如何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AB ) A、注意观察幼儿在新环境中的饮食、睡眠、游戏等方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 环境。

《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与教育类地研究》

《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与教育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扬中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课题组 我园的省级课题――《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与教育的研究》于2004年1月份开题启动实施,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和课题研究,已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结题,现将该课题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从所处特殊地理环境分析 我们地区环境特殊,身处江中半岛,与城市相比,岛上客流量很少,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都要求我们能科学地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多渠道来研究幼儿的交往能力,总结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策略。 2、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 当今,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世纪,随着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各个领域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的社会中,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的基础教育不再仅限于进行固定知识的传递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重在培养未来人才的综合能力,其中幼儿期是人的交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启蒙期。《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与《规程》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列为重要培养目标,这是社会发展所需。 3、从幼儿发展的需要分析 人际交往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无论是教师之间还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所有的行为规范和集体准则,无一不是在人际交往与协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也要求我们充分运用对幼儿发展有利的一

切主、客观因素,使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树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的教育理念,培养幼儿学会在活动中自主交往、在交往中寻找快乐、探索求学、大胆创新,引导幼儿使用正确的交往方法、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是幼儿发展的需要。 有关研究还表明,幼儿在6岁前获得的社会交往经验,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还是在幼儿园群体生活中获得的,都可为他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我们如果有目的地选定研究内容,发挥教育研究的价值,从优化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因素方面入手,一定会使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幼儿园在生存与发展方面得到双赢。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确定选题――《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与教育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交往,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消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从而产生心理上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交往,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知识经验以及各自的需要、愿望、态度等,正确认识他人和自己,从而进一步协调人际关系。人们也正是通过交往才融入社会,成为人类社会中一个个独立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社会交往。所以,交往能力乃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根本的能力。 儿童的交往则是指儿童在与成人的接触、交流以及与同龄人的游戏、学习、生活等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了解别人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步通过相互之间的理解协调,使这种关系得到延续和保持。 陈鹤琴理论:多让孩子交流,充分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和眼睛,让孩子自我探索、自我发现问题。

儿童发展理论模拟题(1)

全真模拟演练(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是【】 A.弗洛伊德B.华生C。冯德D。皮亚杰 2.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典酌实验,详尽地描述了儿童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化的发展事实,最后归纳出年龄常模和发展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华生C.格塞尔 D.班杜拉 3.遗传决定论者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A.环境B。教育C.生理基础 D.社会条件 4。通过“双生子爬楼梯”研究,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 A.遗传因素B.饮食习惯C.环境影响 D.生理成熟 5.儿童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手指的抓握,属于【】 A.动作能B.应人能C,语言能D应物能 6.华生认为,适用于人所熟悉的材料,例如浏览一段熟悉的诗歌,这种思维应用属于【】A.习惯的思维B.无声的思维 C.计划性思维D.动作性思维 7.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是【】 A.操作B.强化C,增强D.守恒, 8.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 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C.霍妮D.华生 9.力比多转化为社会赞同的高级文化活动,如艺术、科学和哲学,这叫做【】 A.暴增B。退化C.升华D.转化 10.当儿童从伊底帕斯情结中解脱出来并以父母自居时,便出现了【】 A.本我B.自我C。升华D。超我 11.“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种现象用霍妮的防御机制理论解释属于【】 A.盲点作用B.合理化作用 C.自以为是 D.犬儒主义 12.儿童进人学龄期后,开始感受到幼儿期的游戏缺少一种能够制造而且制作精美的感觉,从而产生不满和不快。埃里克森把这种感觉称为【】 A.挫败感B.进步感C.勤奋感D。自卑感 13.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发展的早期是【】 A.生理敏感阶段B。无意识阶段 C.感知一运动阶段 D.认知阶段 14.儿童早期的动作,最终会内化为【】 A,表象和运算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直观经验 15.维果茨基认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 A.科技研究B.历史研究 C。人类遗传研究D.人类生理研究 16.维果茨基认为,一切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A.心理机能的起源B.心理机能的发展 C.心理机能的范围 D.心理机能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12340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 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 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 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 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 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 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 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 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么,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发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试题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 成绩: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到下,由中心到边缘,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发展。 2、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停滞(固结):在里必多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在继续发展到下个阶段。 4、运算: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5、关键期: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 a. 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铁钦纳 d.华生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 c ) a. 节约原则 b.经济原则 c.快乐原则 d. 压抑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 c ) a. 华生 b. 格塞尔 c. 斯金纳 d. 埃里克森 4、霍妮认为当儿童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 d ) a. 神经症 b.退缩 c.社交恐惧感 d.基本焦虑 5、弗洛里德认为“自我”实行什么原则? ( a ) a.现实原则 b.经济原则 c.节约原则 d.开放原则 6、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 b ) 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 7、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a ) a.8个 b. 6个 c.5个 d.4个 8、班杜拉认为当一个人达到自设的标准时,他会对自己实行什么?( c ) a.自我封闭 b.自我控制 c.自我强化 d. 自我体验 9、皮亚杰认为,在一些心理发展水平低下的人身上,始终保持着什么状态:a a.自我中心 b.思维混乱 c.不守恒 d.迷信鬼神 10、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b ) a.量变 b.个别差异 c.质变 d.相互作用 11、埃里克森把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称为什么?( c ) a.生命循环 b.生物圈 c.生命周期 d.生物链 12、霍妮理论中的“离众”,指的是患者总是与他人怎样?( a ) a.保持距离 b.不交往 c.不理睬 d.不加入活动 13、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称为什么?( b ) a.适应 b.运算 c.平衡 d.认知结构 14、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 c ) a.单侧原则 b.偏好原则 c.不对称原则 d.主导性原则 15、斯金纳把人想要消退一个已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为什么?( b ) a.退化 b.矫正 c.消亡 d.遗忘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行为的发生,华生将人的行为分为哪两类?( B ,C) A、习惯行为 B、非习得行为 C、习得行为 D、非习惯行为 E、去习惯行为 2、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哪两方面形成的适应状态?(A ,B) A、同化 B、顺化 C、主体 D、客体 E、相互作用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1

---------------------------------------------------------------最新资料推荐------------------------------------------------------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 1.学前教育研究的六要素是什么? 1.是什么? (What): 反映问题的本质与规律以解决之的认识活动 2.为什么?(Why): 即,研究的目的问题。 研究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研究主体和方法。 3.谁来做? (Who): 即,研究的主体 4.何时做? (When): 即,研究的时间问题。 指研究的时代性、前瞻性。 5.在哪做? (Where): 即,研究的地点。 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地点和对象的分布。 6.怎么做? (How): 即,研究的方法问题。 选择研究方法要依据课题的性质 2.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步骤有哪些?(1)选择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资料;(3)设计研究方案;(4)实施研究方案;(5)得出研究结论;(6)撰写研究报告;(7)评价研究结果;(8)推广研究成果。 第二章 1、问题与课题的关系怎样?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 1 / 10

题?问题课题(1)从问题中确定课题(2)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课题(3)采取多种方法确定课题 2、选择课题的方法有哪些?(1)从教育理论层面出发(2)从教育实践层面出发提出(3)从研究者感兴趣问题中选择课题(4)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中寻找(5)从国内外各种信息的分析总结中寻找 3、选择教育研究课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价值性原则: 课题面向教育科学自身发展和教育实践需要。 即,须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价值。 (2)科学性原则: 选题符合教育理论及经实践证实过的教育规律。 (3)创新原则: 研究前人未曾解决或未完全解决,有争议而尚无定论的问题;或是从新的角度,依据新的成果,重新研究老的问题。 (4)可行性原则: 选题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即,具有实现的客观条件、时机条件和主观条件。 4、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要素: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第三章 1.文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一)根据文献资料的性质、内容加工程度与用途,分为 1.零次文献未经发表和有意识修饰的最原始文献。 2.一次文献含义:

儿童发展心理模拟试题集锦---特教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总论 一、选择题 1.403以下哪个人物不是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 A、皮亚杰 B、沃纳 C、格赛尔 D、瓦龙 2、40 3、406格赛尔认为的支配发展因素是哪两个? A、遗传、练习 B、成熟、学习 C、遗传、环境 D、学习、环境 3、403胎儿生长发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大概是哪几周 A、1—7周 B、2—8周 C、4—10周 D、3—11周 4、403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交叉研究 D、跨文化研究 5、403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是 A、学校儿童 B、学前儿童 C、青年 D、中老年人 6(大二、404—2).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发展中的争论,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为:绝对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决定论,请问相互决定论中的代表人物是以下哪位?A:高尔顿B:华生C:格赛尔D:皮亚杰 7.50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中的共同决定论者鲁克森伯格对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生长不同时期的作用的观点是()P8 A遗传作用逐渐减弱,环境作用逐渐增强B遗传作用逐渐增强,环境作用逐渐减弱 C两者作用一直不变D他的观点未提及 8.504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的()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P14 A《儿童心理学》B《实验儿童心理学》C《儿童心理》D《儿童心理研究方法》 9.504在不同时期儿童心理学家们研究的课题都是不同的,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西欧的心理学家们主要强调()对发展的影响P16 A成熟B环境C遗传D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0.504心理学家们对于影响婴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P51 A心理成熟B生理成熟C教养的方式D环境的影响 11.504.在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中()研究能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作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况对行为的影响P20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研究学前儿童的最基本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2、儿童对某些特定的反应最容易形成的时期,称为() A、敏感期 B、最近发展期 C、关键期 D、最佳期 3、儿童想像的萌芽阶段是() A、刚出生 B、1-3岁 C、岁 D、3-6岁 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听觉 5、在儿童的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记忆是() A、语词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6、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 A、1岁左右 B、4岁左右 C、3岁左右 D、2岁左右 7、学前儿童对科学概念的掌握() A、需经过专门教学才能掌握 B、可通过日常交往掌握 C、可通过个人积累经验掌握 D、以上都对 8、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主要依靠() A、符号 B、动作 C、表象 D、形象 9、幼儿语音发展顺序中,元音和辅音的发展顺序是() A、元音在前,辅音在后 B、辅音在前,元音在后 C、同时出现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0、华生认为天生的情绪不包括() A、怕 B、爱 C、怒 D、喜 11、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情感是()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自尊感 12、儿童动作发展发展的规律不包括() A、首尾规律 B、前后规律 C、大小规律 D、主次规律 13、18. 某婴儿生活较有规律,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 A、规律型 B、容易型 C、迟缓型 D、困难型 14、儿童在陌生的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这类儿童的依恋模式是() A、安全型 B、矛盾型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1.学前教育研究的六要素是什么? 1.是什么?(What):反映问题的本质与规律以解决之的认识活动 2.为什么?(Why):即,研究的目的问题。研究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研究主体和方法。 3.谁来做?(Who):即,研究的主体 4.何时做?(When):即,研究的时间问题。指研究的时代性、前瞻性。 5.在哪做?(Where):即,研究的地点。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地点和对象的分布。 6.怎么做?(How):即,研究的方法问题。选择研究方法要依据课题的性质 2.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1)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方案; (4)实施研究方案; (5)得出研究结论; (6)撰写研究报告; (7)评价研究结果; (8)推广研究成果。 第二章 1、问题与课题的关系怎样?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问题≠课题 (1)从问题中确定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课题 (3)采取多种方法确定课题 2、选择课题的方法有哪些? (1)从教育理论层面出发 (2)从教育实践层面出发提出 (3)从研究者感兴趣问题中选择课题 (4)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中寻找 (5)从国内外各种信息的分析总结中寻找 3、选择教育研究课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价值性原则:课题面向教育科学自身发展和教育实践需要。即,须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价值。 (2)科学性原则:选题符合教育理论及经实践证实过的教育规律。 (3)创新原则:研究前人未曾解决或未完全解决,有争议而尚无定论的问题;或是从新的角度,依据新的成果,重新研究老的问题。 (4)可行性原则:选题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即,具有实现的客观条件、时机条件和主观条件。 4、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要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复习题(有答案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遗传与环境(理解即可) 发展PPT19 二、思考题: 1. 发展与变化是同一个意思吗? 2. 发展理论有什么任务? 3. 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说明任何人无论是否意识到,都是按照一种理论在观察和处理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和掌握发展理论的重要性。 4.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对理论指导的迫切性,认识发展理论的作用。 第二章 选择题: 1.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B A、量变 B、个别差异 C、质变 D、相互作用 2.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B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训练 3.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A A、突然转变 B、阶段连续 C、逐渐过渡 D、线性连续 4. 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C A、单侧原则 B、偏好原则 C、不对称原则 D、主导性原则 5. 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B 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 填充题: 6.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 7.格塞尔认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自我调节。 8.格赛尔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发展方向原则个体成熟原则、自我调节原则。 9.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向性,如,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名词解释: 行为模式(A.Gesell)PPT33 机能不对称原则书P27-28 准备(A.Gesell) 简答题: 1.格塞尔提出的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儿童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当儿童处于“准备”状态时,成人应取什么态度? 4.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5.结合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教育现状去重新认识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三章 选择题: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D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