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快向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转型,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战略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要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十七届五中

全会,确定“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一系列战略决策充分表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对发展与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对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90年代中期,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之一。进入新世纪,又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要求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全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生态环保投入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积极进展,“绿色江苏”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总体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污染稳定下降、生态逐步改善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两个率先”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感受和期待相比,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

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世界发展大势之所趋。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围绕绿色发展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储备,把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试图抢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绿色机制、绿色标准,把生态环保与贸易、发展问题挂钩,力图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和主导权。我省是开放型经济大省,在这一新的竞争发展态势中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建设生态文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之所需。江苏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高,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资源环境的约束持续加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之所要。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

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见到实效,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生态环保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是否降低。必须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加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决不能再走高投入、高物耗、高排放的路子,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能再发生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建设生态文明是广大人民群众之所盼。环境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必须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盼新要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让老百姓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要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大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二五”期间推动全省进入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期,大力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生态省建设80%的指标达到考核要求,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基本覆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与保障功能逐渐增强,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重点是全面实施“六大行动”,在环境优化发展、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打造城乡宜居环境、绿色江苏建设、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等六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确保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第一位任务。“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是在“十一五”大力度采取措施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国家又新增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种类,节能减排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我们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全力以赴把这项硬任务抓紧抓实,狠下决心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要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污染排放标准和环保市场准入退出标准,完善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控制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

能,禁止新上高排放项目,认真落实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要狠抓重点工程推进节能减排,着重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加快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同时大力实施重点减排项目,进一步提升减排能力、扩大减排空间、提高减排效益。要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节能减排科技成果向现实节能减排能力转化。加大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和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持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要落实监督管理推进节能减排,健全监测预警、统计、考核体系,加强节能减排的监测、监督和检查。着力提高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严管态势,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姑息迁就

大力促进绿色增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更大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绿色增长,以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以节约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端引领,大力发展带动力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水平。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更好地保障农产品安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支持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开发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培育低碳产业,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力度,加强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节能环保服务支撑体系,着力培育节能环保企业集团、研发联盟、产业集群,努力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

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当前,水污染、空气特别是城市大气污染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下一阶段,我们要从解决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继续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治太、铁腕治污”,深入实施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和江苏实施方案,统筹抓好应急防控和长效治理,综合采取产业调整、调水引流、控源截污、清淤捞藻、生态修复、小流域综合整治等措施,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

景。加强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和通榆河两条“清水廊道”。坚持把绿色生态环境作为沿海开发的高压线,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下决心治理、关停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综合整治主要入海河流,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把治理机动车和扬尘污染作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任务,严格实施机动车排放标准,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整改,建立完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大幅减少灰霾污染。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推广生态养殖,科学施用农药、化肥,防治土壤污染,有效遏制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决心解决好社会关注的水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

大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节能降耗还是减排治污,都离不开环境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必须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环境基础设施全覆盖为重点,大规模地开展城乡污水、垃圾处理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更快步伐建设“绿色江苏”,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抓好沿海、沿江、沿湖、沿河、沿路和产业集中区周围生态防护林建设,大力实施次生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增加森林碳汇,构筑绿色屏障。城市绿化发挥绿地系统综合效应,做到实用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相统一。村庄绿化做到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美

化环境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更高水平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严守“生态红线”。对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自然资源,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采取强制性保护措施,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抓好山体保护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作。深入实施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

大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先导作用,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全面普及生态科学知识,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培育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继续推进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一批群众性环保公益活动,树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典型,进一步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树立节约环保、适度消费的观念,减少消费对生态的破坏,以可持续的消费促进可持续的发展。动员各级党政机关带头行动,努力建设节约型、环保型机关。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比例。引导企业切实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行动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养成生态、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做起,为建设美好家园尽好自己的一份责任。认真总结各地近年来生态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坚持“创建为民”的工作导向,扩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更高质量地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县等示范创建活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模样

三、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建设生态文明贵在坚持,重在落实。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切实树立生态优先的鲜明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导向和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坚决克服重经济增长轻生态保护的倾向,做到经济工作和环保工作协调推进,生产建设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互促进。在作出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评估对生态产生的影响,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破坏;在新上发展项目时,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大力推动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

切实健全“一把手”抓生态建设的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统筹推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

生态体制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建设。充分发挥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职能,加强组织协调,围绕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落实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对各地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督查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综合推进力度,形成省市县分级负责、各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主要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加强考核,严格问责,对发生重大生态事故的地方依法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切实强化生态建设的保障措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这方面的投入必须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优先保障。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作用,逐年增加投入,确保财政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增加省级环保引导资金,支持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鼓励和引导各地相应安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引导、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对生态建设的投入。继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切实完善有利于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把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动力和活力。强化约束激励机制,继续推进

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加快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部门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切实推动生态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抓紧研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耕地质量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地方法规,加快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对、环境监测管理、生态补偿、循环经济等规章制度,制订流域性、区域性地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执法制度,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