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句文16-20章

千句文16-20章
千句文16-20章

16.一代天骄

1塞外茫茫,一望无际。天似穹庐,地广人稀。2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风吹草低,牛羊遍地。3蒙古健儿,豪放不羁。逐草而居,东迁西徙。4好勇斗狠,孔武有力。纵酒放歌,痛快淋漓。5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一代天骄,无与伦比。6弯弓射雕,气吞万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7东征西讨,马不停蹄。以战养战,因敌取资。8欧亚诸国,不堪一击。上帝之鞭,天下无敌。

17.明朝风云

9红巾起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群雄逐鹿。10明祖元璋,大展宏图。积草屯粮,兵劲城固。11后发制人,东荡西除。各个击破,降龙伏虎。12开基立业,建元洪武。鸟尽弓藏,滥杀无辜。13锦衣横行,如狼似虎。生杀予夺,株连九族。14魏氏阉党,飞扬跋扈。一手遮天,政由己出。15招权纳贿,藏垢纳污。孝子贤孙,城狐社鼠。16东厂西厂,残民害物。率兽食人,鹰犬塞途。17血雨腥风,道路以目。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18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李闯起兵。

19均田免粮,旗帜鲜明。转战千里,行踪无定。20进退失据,险象环生。一波三折,大功告成。21称孤道寡,得意忘形。追赃助饷,杀气腾腾。22祸乱相寻,红颜薄命。冲冠一怒,开关降清。23腹背受敌,形格势禁。大顺政权,短寿促命。郡王成功,救危扶倾。南征北战,移师金门。收复台湾,指挥若定。金瓯无缺,顺天应人。

郑和远航,大张旗鼓。宣威异域,举世瞩目。舳舻千里,观者如堵。乘风破浪,风雨无阻。飘洋过海,观风察俗。奇珍异宝,互通有无。七下西洋,应付自如。绝域殊方,心悦诚服。

霞客远游,视险如夷。风尘仆仆,穿荆度棘。跋山涉水,乐此不疲。寻幽探胜,甘之如饴。溶洞石林,光怪陆离。暗河伏流,有声无迹。溯流穷源,循名责实。析微察异,世传游记。

18.康乾盛世

清朝太祖,一世之雄。白山黑水,戎马倥偬。创业未半,饮恨而终。后继有人,风虎云龙。兵强马壮,有恃无恐。虎视眈眈,待机而动。

问鼎中原,来势汹汹。长驱直入,创业垂统。康乾盛世,文治武功。四海一家,地广民众。民族融合,移孝为忠。四库全书,取精用宏。思想桎梏,言出祸从。妄自尊大,囿于传统。

19.晚清悲歌

清廷积弱,强敌环伺。闭关锁国,坐失机宜。八旗子弟,玩物丧志。达官显贵,文恬武嬉。故步自封,自以为是。夜郎自大,不自量力。虎门销烟,可歌可泣。鸦片战争,一败涂地。南京条约,赔款割地。落后挨打,卑躬屈膝。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明火执仗,横行无忌。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蚕食鲸吞,变本加厉。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波澜壮阔,惊天动地。建都天京,分庭抗礼。矜功伐能,忘乎所以。自相残杀,大伤元气。重整旗鼓,有心无力。英法联军,狼贪虎视。火烧名园,掳掠京畿。洗劫一空,残垣断壁。坐地分赃,令人发指。

洋务运动,识时通变。御侮自强,刻不容缓。中体西用,瑕瑜互见。师夷长技,取长补短。兴办实业,热火朝天。舍本逐末,事倍功半。

甲午海战,炮火连天。事事掣肘,孤立无援。舰队官兵,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捐躯赴难。北洋水师,毁于一旦。京师震恐,举国哗然。马关条约,辱国丧权。千年变局,人心震撼。严译名著,原富天演。优胜劣汰,真知灼见。公车上书,直言切谏。百日维新,昙花一现。浏阳谭公,侠肝义胆。冲决网罗,毅然决然。铁血男儿,侠肝义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从容就义,血荐轩辕。闻者兴起,懦立顽廉。垂帘听政,苟延残喘。瀛台落日,风雨如磐。义和团众,赤手空拳。扶清灭洋,可悲可叹。八国联军,荷枪实弹。杀人如麻,欲壑难填。末代王朝,日薄西山。内外交困,天怒人怨。

20.西学东渐

有识之士,忧心如焚。反思制度,传播文明。西学东渐,耳目一新。欧风美雨,心开目明。希腊文明,理性精神。罗马政治,共和公民。文艺复兴,倡导人文。宗教改革,观念创新。启蒙运动,深入人心。天赋人权,不刊之论。民主自由,博爱平等。科技发明,工业革命。孙公逸仙,民国之父。百折不挠,备尝艰苦。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武昌首义,振臂一呼。辛亥革命,拉朽摧枯。推翻帝制,欢欣鼓舞。建立民国,鸿业远图。三民五权,共和之路。步履维艰,进退维谷。窃国大盗,民贼独夫。倒行逆施,死有余辜。军阀混战,穷兵黩武。封建残余,根深蒂固。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反帝反封,奋身不顾。提倡白话,反对八股。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科学民主,必由之路。

元培校长,推陈出新。兼容并包,大学精神。独秀主编,文学革命。口诛笔伐,锋芒逼人。胡适博士,白话创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呐喊彷徨,直面人生。阿Q精神,国民劣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横眉冷对,爱憎分明。投枪匕首,笔扫千军。

文明碰撞,际会风云。中西论战,反躬自省。祖宗成法,错节盘根。抱残守缺,创巨痛深。全盘西化,急于求成。生搬硬套,矫枉过正。鉴往知来,熔古铸今。中西合璧,相辅相成。传统文化,批判继承。融汇贯通,去芜存精。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观乎人文,天下化成。

道家表文

道]祈赐文昌科甲文疏 伏以 天清地灵日月光明智慧玄窍一泗天卞南胆部洲 主事家住市县街路巷弄号楼 信士:敬备清茶香花糖饼列在案前 伏望慈纳。通天玄窍。 神必降临。香烟拜请神威显赫 焚香拜请 合坛诸官将八卦祖师观音佛祖孔子先师文昌帝君 关圣帝君孚佑大帝朱衣星君魁斗星君福德神大岁 星君文曲星君六丁六甲神兵将大将军 府监下情 祈求庇佑智慧开窍科甲功名得配天地删述六经五文 垂宪万世学贯玄精乌篆虫书启宇宙之文明祈求赐福 启聪明述降来临虔心拜请 来者焚香总拜请 归於圣金送众仙 奉送奉送奉送 天年月日时吉旦 消灾疏文 伏以 圣智圆通唤醒黎民归正道。 神恩远被渡人智筏出迷津。 今据 ××省××县(市)×××(对方姓名)本命生于××年××月××日××时,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以素筵、香茶、鲜花之仪。为消灾植福之事。虔诚敬献于南宫孚佑帝君恩主。九天司命真君恩主。先天豁落灵官恩主。 精忠武穆王恩主。暨列位恩师之座前 空念鸾下,生居中士。愧未能超行正道。 每误入邪征,以致灾害及身。甚至疾病缠绵,无计可申。 转恩××××堂(主神祭祀是坛,如三清坛,观音坛)列圣诸真,飞鸾显化。济世救人。大开觉路。指点迷津鸾下×××(对方姓名),自效劳以来。兢兢业业。始终贯彻。以报洪恩。无如年来坎坷时常。 精神萎靡。愿求讽经以后,却病延年。灾消祸解。家门清泰。疾病康安,永无恶曜之侵临。 定有吉星之护体。无任恳祷之至。谨拜奉闻。 天运年月日×××(施术者法名)九叩上申。 为父母求寿疏文 ××省××县(市)居住弟子×××(施术者法名)谨以素筵、鲜果、香花、清酒之仪。敬献于 九天司命真君; 先天豁落灵君; 文昌梓潼帝君座前。伏以神恩广大无感不通。圣泽巍峨有求皆应。稽查善恶之权。主持功过之柄。 窃念弟子生母(父)×××(求寿者姓名)年当××岁,气力渐衰。劬芝未报。合适短难知。

中药功效,考研必备(分章节表格版)

1. 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太阳)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止呕)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寒,止痛 辛夷(包)发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络下乳;解毒散结 2. 发散风热药,辛苦而偏寒凉,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再卫分。 薄荷(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芳香辟秽,化湿和中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截疟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蔓荆子疏散风寒,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二、清热药:以解除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性寒凉,沉降入里,主治温热病高热烦 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痈肿创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 清热泻火药,多苦寒或甘寒,清气分热,主治热邪入气分之高热、口渴、烦躁甚或神昏 谵语。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生肌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名目,散结消肿,(养肝) 决明子(后)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平抑肝阳 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清肝养肝) 2. 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用于湿热证。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0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第十章茅盾 一.生平及主要创作 茅盾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在第一个十年中,他主要以文学批评家显身文坛,另有些散文创作;进入第二个十年,他接过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创作主张并加以发展,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这就是“社会剖析小说”,使之成为左翼小说的创作主流,也使第一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在他手里走向成熟,他也同时成为排名鲁、郭之后的现代文学公认的巨匠。 创作于1927年秋至1928年春的三篇具有意蕴连续性的中篇《幻灭》、 《动摇》、《追求》又称《蚀》三部曲。作为分别以主人公章静离家投身时代革命洪流后的“幻灭”,方罗兰在革命处于变动和曲折时的“动摇”,和张曼青的教育救国、王仲昭的新闻救国以及章秋柳、史循的自我麻醉式颓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的“追求”屡屡失败,等等,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现实风貌,知识分子的奋斗与迷惘以及创作主体的心路发展历程。到了1929年,作者又开始摆脱现实剧烈变动后的矛盾和苦闷,走过《虹》的桥梁,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写下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尤其是《林家铺子》等标志左翼小说创作高峰的作品。抗战爆发后,他写出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走上岗位》。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则是他在小说艺术创新中的又一部力作。1942年的未完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又似乎有意“荡开一笔”,侧重去描写世纪初至五四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未写完,但对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的揭示以及其在各个社会阶段人物心灵世界中激起的波澜却已跃然纸上。1945年创作了他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主题是对《子夜》的延伸,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描写更具真实感、细腻性。1948年的长篇《锻炼》是《走上岗位》的进一步展开,揭示了抗战背景下的广阔社会生活与阶级矛盾。建国后,已经身为国家部门领导人的茅盾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写下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却再无创作,只是在1974年试图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却已失先前的风采。 二.《子夜》 1930年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有人说中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左翼知识分子则反驳说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作为左翼作家中坚之一的茅盾则“要用形象的语言艺术的手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各方面”,《子夜》应运而生。

《论语》十二章表格式知识点整理——一目了然

---------------------------------------------------------------最新资料推荐------------------------------------------------------ 《论语》十二章表格式知识点整理——一目了然 11、《论语》基础知识点整理文学常识 1 选自《论语译注》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 3、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4、《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5、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孟子并称“孔孟” ,人称“圣人” “至圣先师”儒家学派的代表。 原文主要识记词语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悦”愉快。 4、愠(yùn):生气,发怒。 5 君子:这里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 日,每天。 8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9 为,替。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0 信:诚信。 11 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12 十有(yòu)五:指 15 岁。 “有” 通“又” ,13 立:立身,有所成就。 1/ 6

14 惑:迷惑,疑惑。 15 天命:上天的旨意。 16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 逾(yú):越过,超过。 18 矩(jú):法度 19 罔(wǎng):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 殆(dà i),疑惑 21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2 堪:忍受 23 好(hào):喜欢,爱好。 24 乐(lè):以??为快乐 25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饭,“水” 指冷水,“汤” 指热水。 26 肱(gōng):胳膊。 27 于:对,对于 28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 29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0 川上:河边,川:河流。 3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32 三军:军队的通称。 33 匹夫: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34 笃(dǔ)志:坚定志向。

上行文的文种演变知识交流

上行文的文种演变

精品资料 上行文的文种演变 姓名:徐维班级:09社工学号:0903402032 “书”作为最早的上行公文之一,又称为“疏”、“上疏”、“上书”,始于春秋,一直沿用至清代,是我国古代起源最早、应用最广的上行文文种之一。后代“奏、章、表、疏”的前身便是“上书”。 “章”,是受封赠的大臣向皇帝谢恩的文书。汉代的“章”主要用于向皇上谢恩、陈述事理。汉末以后,章、表二体不论从用途还是从文体体制来看,都难以区分。汉代规定的章、表、奏、议四种上行文书,奏、表、议在后代得以继续沿用,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体体制,唯有“章”作为一种独立的公文文体,逐渐与“表”合而为一,最终导致“章”的功能被“表”所代替。 “表”,起源于汉代。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东汉以后,“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陈情”,东汉时新出现的“笺奏”、“奏笺”、“笺记”、“牋”,都是箋的别称,类似于表,也用于臣下向上级行文。三国两晋时期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等,可见“表”的应用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广泛的。唐宋以后,表文依然是重要的上行公文文体。至宋、明、清三代,表文都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都要进贺“表”、“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六朝时,“表”细化出“贺表”,是群臣百官在国家重大庆典时使用的文种,今天的“贺电”、“贺信”诸名,便是由“贺表”演变而来。 “奏”,我国古代臣僚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上行公文文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于尊君抑臣的需要,批准丞相李斯的提议,将大臣的“上书”改称为“奏”,成为臣僚向皇帝奏事的文种,而庶民百姓多用“上书”。作为“奏”的一种,也用于向皇帝上书言事。两汉时期“奏”主要用于臣僚对政事有所批评或建议,对某官进行弹劾等,这一时期又将向皇帝奏事的文书称为“疏”,于是“奏”在这一时期又演化出“奏议”、“奏记”、“奏章”、“奏疏”等文种。秦汉时期,弹劾文武百官时使用“弹事”、“弹辞”、“弹章”文种。汉代以后,向皇帝进言很少直接用“奏”这一文体名称。魏晋六朝时期,多用“启”,此时向皇帝进言的启文兼有奏与表的文体功能。唐朝“奏”、“状”、“启”并用,出现了“奏钞”文种,是臣僚向皇帝奏报政事的一种文书。两宋时,“奏”演变为“奏状”,供无资格使用“札子”的官员上奏使用。明代,沿用奏体,称作“奏本”,并首创了“题本”这一公文体式,使“题”、“奏”文书有了比较明确的界限。清初,“奏”沿用明制,后期有较显著的变化发展,乾隆十三年对文种进行了一次改革,将用“奏本”之处,一律改用“题本”,“奏本”逐渐被取消。康熙年间,产生了一种密奏文书——“奏折”,分为“奏事折”、“请安折”和“庆贺折”三种,“奏折”可以不经内阁票拟和批红而直接进呈于皇帝,并由皇帝亲笔批答,从而使皇帝加强了对大臣的控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道教入宅拜神文

道教入宅拜神文 焚香拜请,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当空结座高台,立案焚香。 香烟绕起,神通万里,香烟沉沉,神必降临。拜请年值功曹,月值传使,传香童子, 奏事童郎,为民传奏,传奏昊天金阙玉皇大帝陛下,无极瑶池王母娘娘,金阙化身, 玄天上帝,东极青华大帝,西极浩灵大帝,南极长星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中极无量大帝,各请降临;再来拜请,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下元三品解厄 水官,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各请降临;再来拜请,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曰文曰武,至圣至贤,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五大圣人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孚佑帝君,苍颉至圣,五谷神农大帝,五显灵官大帝,九天东厨司命真君,三界伏魔大帝,天上圣母娘娘,梅溪助国公主,三清灵应公主,概道正神,门徒等众,各请降临;再来拜请,日宫太阳星君,月府太阴星君,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君,本命元辰星君,值年太岁星君各请降临,拜请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注福注禄星君,消灾降福星君,各请降临;拜请本省府县城隍老爷,五方福德正神,上至江河溪流,下至水口,里社真官,井龛龙神,本境土地,福德正神,苍前使者,古迹灵神,居家香火,门神户位,各带随来香火将神,值日虚空过往见闻等众,各请降临;再专拜请,立契五音地主武夷王,张坚固仙师,杨救贫仙师,李定度仙师,白鹤仙师,黄龙各请降临;再来拜请本家列代先祖及先祖之姑姨舅表,内亲外戚,至交好友,各请来临助兴;有事通请,无事不敢乱请。 今有信士,合家人等,择吉于天运年月日时,进住 省/市市/区地吉宅,信士合家诚 心,于当空结座高台,点起炉内清香,清油火灯,煮起高山绿水,清茶美酒,备办香花果品,表文一封,大金皇宝福钱列在台前;下界备有牲一付,饭一钵,菜一碗,斋菜一付,糖料果包,买地作契用银财,冥币,男女包袱各五个,白银两,伏望众天神地袛本土地主收领,谨具奉申 一请礼当二请,二请礼当三请,三请已过,请得在天者,腾云驾雾;在地者,推车驾马;在水者,摇船驾桨;在宫者,离宫出殿,宫宫须到,殿殿通闻,拨开云头,含香降临,到在台前座位,一切亡杂座在下界!如已到齐,请赐圣杯以示明鉴。 开壶酌酒第一巡,请得众天神地袛,东来东坐,西来西坐,南来南坐,北来北坐中央结起莲花宝座,大神坐高,小神坐矮,神多盏少,侠座相容,千神共一盏,万神 共一碗,请得众神袛,一来到座,二来领受,领受炉内清香,高灯宝灯,香烟茶酒, 斋菜果品,糖料果包,牲酒宴,金银财宝,领受得起,领受得过。 酌酒二巡拜请诸位神明,宽宽饮酒,宽宽领受,祈求庇佑,庇佑合家人等,吉星高照,禄马扶持,脚踏四方,方方吉利,身高映大,万事胜意,做事行在人前,坐在 人上,保佑老者,寿比南山,读书者,名标金榜;耕田者,积谷千仓;做工者,百艺

上行文的文种演变

上行文的文种演变 姓名:徐维班级:09社工学号:0903402032 “书”作为最早的上行公文之一,又称为“疏”、“上疏”、“上书”,始于春秋,一直沿用至清代,是我国古代起源最早、应用最广的上行文文种之一。后代“奏、章、表、疏”的前身便是“上书”。 “章”,是受封赠的大臣向皇帝谢恩的文书。汉代的“章”主要用于向皇上谢恩、陈述事理。汉末以后,章、表二体不论从用途还是从文体体制来看,都难以区分。汉代规定的章、表、奏、议四种上行文书,奏、表、议在后代得以继续沿用,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体体制,唯有“章”作为一种独立的公文文体,逐渐与“表”合而为一,最终导致“章”的功能被“表”所代替。 “表”,起源于汉代。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东汉以后,“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陈情”,东汉时新出现的“笺奏”、“奏笺”、“笺记”、“牋”,都是箋的别称,类似于表,也用于臣下向上级行文。三国两晋时期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等,可见“表”的应用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广泛的。唐宋以后,表文依然是重要的上行公文文体。至宋、明、清三代,表文都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都要进贺“表”、“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六朝时,“表”细化出“贺表”,是群臣百官在国家重大庆典时使用的文种,今天的“贺电”、“贺信”诸名,便是由“贺表”演变而来。 “奏”,我国古代臣僚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上行公文文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于尊君抑臣的需要,批准丞相李斯的提议,将大臣的“上书”改称为“奏”,成为臣僚向皇帝奏事的文种,而庶民百姓多用“上书”。作为“奏”的一种,也用于向皇帝上书言事。两汉时期“奏”主要用于臣僚对政事有所批评或建议,对某官进行弹劾等,这一时期又将向皇帝奏事的文书称为“疏”,于是“奏”在这一时期又演化出“奏议”、“奏记”、“奏章”、“奏疏”等文种。秦汉时期,弹劾文武百官时使用“弹事”、“弹辞”、“弹章”文种。汉代以后,向皇帝进言很少直接用“奏”这一文体名称。魏晋六朝时期,多用“启”,此时向皇帝进言的启文兼有奏与表的文体功能。唐朝“奏”、“状”、“启”并用,出现了“奏钞”文种,是臣僚向皇帝奏报政事的一种文书。两宋时,“奏”演变为“奏状”,供无资格使用“札子”的官员上奏使用。明代,沿用奏体,称作“奏本”,并首创了“题本”这一公文体式,使“题”、“奏”文书有了比较明确的界限。清初,“奏”沿用明制,后期有较显著的变化发展,乾隆十三年对文种进行了一次改革,将用“奏本”之处,一律改用“题本”,“奏本”逐渐被取消。康熙年间,产生了一种密奏文书——“奏折”,分为“奏事折”、“请安折”和“庆贺折”三种,“奏折”可以不经内阁票拟和批红而直接进呈于皇帝,并由皇帝亲笔批答,从而使皇帝加强了对大臣的控制。 “议”,起源于汉代,是臣僚向皇帝陈述不同政见的一种文书。古时凡国家大事,必集群臣商议而定之。而且,议不仅用于商议国事,也可用于品评德行。至秦汉时,议被确定为一种国家制度,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议政体制。秦时有丞相议、廷尉议和博士议;汉则有廷议、集议、百官杂议和下公卿议。此时的议不只是口头面议,已成为群臣上书议政的文体形式。汉初定仪则,进言皇帝的四种文体之一即“议”。据蔡邕所记,在汉代,每遇疑难之事,就会召集公卿百官开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有感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有感 篇一 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体系”很多都是体现在其递给皇帝的折子、与亲朋好友以及弟子的交流中形成的。今晚读《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一文便是距今511年,阳明先生递给皇帝的一本劝谏的折子。1506年,武宗正德元年,阳明先生三十五岁,在京师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刘瑾逐刘健、谢迁,激起士人共愤,南京科道言官戴铣、薄彦徽等人因参与上疏请求保留刘、谢二人,因为触怒宦官刘瑾被逮捕而下狱。阳明先生此谏不仅没能救下戴铣,戴铣最终死于昭狱。阳明先生也因此得罪宦官刘瑾和皇上,被贬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阳明先生被贬贵州龙场,让我想到近日在看的电视剧《大南迁》,这部电视剧是讲述唐朝时“儿皇帝”李儇,把国事全权交给宦官田令孜,田令孜以筹集剿灭黄巢起义军饷为由对各地盐税伙同马仔对盐税进行克扣 中饱私囊。当朝宰相刘允章门徒监察御史利中汉受命查盐税窝案而得罪田令孜,利家背负“满门抄斩”之罪从长安一路南下历经黄河、鄱阳湖、武夷山最后到达赣南的经历。唐朝的刘允章、利中汉和明朝的王阳明、戴铣、薄彦徽虽然相隔千年,但经历又是如此的相似。 古往今来,无数的孺门读书人,为了他们内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内心的良知,遵守社会规则,喜欢为社会肮脏事“打抱不平”。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换来的是清贫的生活,有的人因

为得罪小人受迫害连日子都过不安生。“愚昧”的读书人到最后只换来一个身前身后所谓可敬的“虚名”,在一些“聪明人”看来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买卖。 其实读书人谁又不知道直言劝谏可能会因为损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 遭来对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不利呢?但从古至今,为何一个又一个“愚昧”的读书人为了他们心中的真相和真理前赴后继的去犯这样同一个错误?谦谦君子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他们甚至以自己生命的代价捍卫内心的良知。所以留下了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迈、传诵千古的名篇。坚守内心的良知和同流合污一步之遥,但他们依然像飞蛾扑火般前赴后继去坚守内心的良知,我想这就是读书人的信仰吧? 我们常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时代在变,但人心却似乎没有怎么改变。滚滚时代大潮、身边的故事总是在惊人相似的轮番重演。文化,是一个名词,它不是指学历,而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和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文化也是一个动词,是用文来润化人心的一种行为。“讲读历史,彰往而知来;善择群书,乐之者敏行。”,我们只有通过读书让自己“明心”和“净心”,净心才能看明自己的内心,看明了自己的内心就看清了整个世界。 篇二 武宗正德元年丙寅,阳明先生三十五岁,在京师,时任宾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应触怒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楚国 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 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 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

道家表文

道]祈賜文昌科甲文疏 伏以 天清地靈日月光明智慧玄竅一泗天卞南膽部洲 主事家住市縣街路巷弄號樓 信士:敬備清茶香花糖餅列在案前 伏望慈納。通天玄竅。 神必降臨。香煙拜請神威顯赫 焚香拜請 合壇諸官將八卦祖師觀音佛祖孔子先師文昌帝君 關聖帝君孚佑大帝朱衣星君魁斗星君福德神大歲 星君文曲星君六丁六甲神兵將大將軍 府監下情 祈求庇佑智慧開竅科甲功名得配天地删述六經五文 垂憲萬世學貫玄精烏篆蟲書啟宇宙之文明祈求賜福 啟聰明述降來臨虔心拜請 來者焚香總拜請 歸於聖金送眾仙 奉送奉送奉送 天年月日時吉旦 消灾疏文 伏以 圣智圆通唤醒黎民归正道。 神恩远被渡人智筏出迷津。 今据 ××省××县(市)×××(对方姓名)本命生于××年××月××日××时,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以素筵、香茶、鲜花之仪。为消灾植福之事。虔诚敬献于南宫孚佑帝君恩主。九天司命真君恩主。先天豁落灵官恩主。 精忠武穆王恩主。暨列位恩师之座前 空念鸾下,生居中士。愧未能超行正道。 每误入邪征,以致灾害及身。甚至疾病缠绵,无计可申。 转恩××××堂(主神祭祀是坛,如三清坛,观音坛)列圣诸真,飞鸾显化。济世救人。大开觉路。指点迷津鸾下×××(对方姓名),自效劳以来。兢兢业业。始终贯彻。以报洪恩。无如年来坎坷时常。 精神萎靡。愿求讽经以后,却病延年。灾消祸解。家门清泰。疾病康安,永无恶曜之侵临。 定有吉星之护体。无任恳祷之至。谨拜奉闻。 天运年月日×××(施术者法名)九叩上申。 为父母求寿疏文 ××省××县(市)居住弟子×××(施术者法名)谨以素筵、鲜果、香花、清酒之仪。敬献于 九天司命真君; 先天豁落灵君; 文昌梓潼帝君座前。伏以神恩广大无感不通。圣泽巍峨有求皆应。稽查善恶之权。主持功过之柄。 窃念弟子生母(父)×××(求寿者姓名)年当××岁,气力渐衰。劬芝未报。合适短难知。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徳疏,贾朝

读原文听分享—《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徳疏》读后感言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明代大思想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先生的《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徳疏》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有不当的地方,希望大家谅解。读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阳明先生的生平。阳明先生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悟道前;龙场悟道;悟道后讲学授徒。其中龙场悟道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经过了龙场悟道,阳明先生认识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即良知之学。龙场悟道后,先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立功、立德、立言,完成人生三不朽,成就“知行合一”的一生。这篇《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徳疏》正是龙场悟道前的一篇代表作。见微知著,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了解阳明先生,是怎样的经历和品质,才能最终龙场悟道? 这篇文章写于1506年,正德元年十一月。当时正德皇帝刚登基一年,一个16岁的小孩子,比较贪玩和叛逆。加之正德皇帝身边以刘瑾为首的一帮太监,俗称“八虎”,投其所好,引诱小皇帝玩乐,使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造成朝政和学业荒废,最高权力被刘瑾攫取。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十月,明孝宗的顾命大臣、大学士刘健、谢迁等联合上疏,请诛“八虎”,却被刘瑾矫旨罢职。南京户部给事中戴铣、四川道监察御史薄彦徽等上疏要求起复刘健等,又被刘瑾矫旨将他们解京入狱。当时阳明先生任兵部主事,面对这种黑白颠倒的严峻形势,他没有像其他一些朝臣那样望而却步,明哲保身,而是冒死救援。十一月他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将矛头直接针

对刘瑾,结果被刘瑾矫旨将他廷杖四十后下狱,十二月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阳明先生真是这样一位有大智慧,有大勇气,敢于仗义执言的大丈夫! 贬官龙场,是阳明先生坎坷人生的最大一次灾难,也是促成他悟圣人之道的大因缘。在贵州的三个年头里,阳明遍历种种苦难,受到无尽的折磨,但却在贵州悟道成道,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心学体系。所以磨难对于立志之人,是进步的阶梯和铺路石,对于没有立志之人就成了心魔和绊脚石。 阳明先生的《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首先就从颂扬皇上下笔:正是因为君仁,臣才直。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朱厚照这样英明的皇帝,才有那些直言敢谏的南京言官。他们如果说得对,您应该嘉奖。如果说得不对,您也应该包容,这样做皇帝才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随后,他语句一转:可是皇上您都对他们施以廷杖。对当事人而言,不过就是挨顿打或者被打死。可在外人看来,您这就是在堵塞言路,将来谁还敢面对奸佞之人慷慨直言?接着他继续以歌颂的方式替言官们求情:皇上您天纵睿智,不可能不知道南京言官们的指控是虚是实。希望您能施舍您的仁慈,让他们官复原职。上有天、下有地,中有万民,都会以各种形式称颂圣明,这就说您使天下有福。王阳明的这道上疏,给任何一个在乎自己皇权的皇帝看,都是一剂很好的顺气汤药和平衡朝野矛盾的支点。读到这里我的体会是说服对方的成功率,取决于见到什么样的人、知道怎样进行表述的能力。教育小孩也是如此,道理就是这样的道理,表述的方式无定法。我的小孩性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2学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经历,掌握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边城》。 三教学难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其文学理想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1学时) 一、沈从文的生平简介 沈从文[苗](1902.12.28-1988.5.10) 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二、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 沈从文特殊的身世、传奇般的经历以及由之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那就是常以“乡下人”的眼光(其实又不可能除去知识者的身份)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出生于风景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小城;多年的当兵生涯与奇异的经历;奇特的求学经历。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乡下人”(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关照的。 沈从文是在左翼文学与海派文学之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角度,去思考和表现现代文明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的。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他本人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

楚辞章句疏证

楚辞章句疏证 汉·王逸 ●卷一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王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一作逐)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袤(一作邪),忧心烦乱,不知所愬,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夫容馆本作陈直径,一云陈道径)以风谏君也。(一云陈道径)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五到反)之败。冀君觉悟,反於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一作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於秦。其子襄王复用馋言,迁屈原於江南,而屈原放在草(夫容馆本作山)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一作飙)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一作明)。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 德合天地称帝。苗,胤也。裔,末也。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帝系》曰:“颛顼娶于滕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其後,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於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於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於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 ※朕皇考曰伯庸。

沈从文

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一. 人物简介: 他在初涉人世的时候见证了太多的杀戮和纷争,他在正当好的年纪爱上了执手一生的女人,他在喧嚣的城市中魂牵梦萦于故乡的山水,他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他在苦难的拉锯战中用沉默对抗粗暴,他就是沈从文,一个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写作者和思想者。他在86岁高龄,人生旅程即将走到尽头时自言:“我最不需要出名,也最怕出名。我现在尽量做到不为外人所知,而达到忘我境界。”然而,他可以忘我,世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他,他一生写过很多本耐人寻味的书,其实,他的一生何尝不耐人寻味呢? 百科简介: 沈从文,1923年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沈从文从上世纪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徐志摩、周作人、鲁迅齐名,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他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片空白。 二.人物经历 跌跌撞撞: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 ○1角度:抓住机遇、自助者人助之、耕耘与收获、追求与信念 沈从文6岁入私塾读书,因受不了夫子的呆板与严厉,他时常逃学,父亲无奈将他送入另一家私塾,谁知他在那里变本加厉继续逃学,还想出种种办法“对付”老师和家长,堪称逃学大师。 1917年,刚满15岁的沈从文到一支部队当兵,后来这支被收编,他被遣回家乡。日渐成年,生计却无着落,沈从文不得不前往芷江投奔舅父黄巨川,在舅父掌管的警察所里做办事员,又在姨夫熊捷三的引导下读书和写小楷。熊捷三的胞兄是民国首任总理熊希龄,因这种关系,沈从文得以进入熊希龄的“现代相府”,阅读“相府”里收藏的林纾翻译的西方文艺著作,从中获得不少写小说的灵感。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因只有高小文凭,面试时得了0分,他只好去北大当旁听生。他决意做一名“文学青年”,便租了一间由储煤室改成的小屋——“窄而霉小斋”,他每日便于此笔耕不辍。他向报社投稿,没人愿意发表。他给在北大任教的郁达夫写信求助,郁达夫在他介绍给《晨报副刊》主编之后,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辫散文、诗歌。1925年3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遥夜》,诉说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书林宰平的注意。林教书撰文赞沈从文是“天才少年”,主动约见,并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从1926起,沈从文的散文、小说及戏剧作品被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店、光华书局出版,他在三年之内成为了京沪两地文坛的新星。 评价:从小天地走向大世界,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沈从文创造了传奇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多方有益的帮助,但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他自己的坚守和追求。古语说“吉人自有天相”,首先你得是“吉人”,“天”才会助你,天相“吉人”,而不相懦夫。 两次大哭:苦辣心酸都是泪 ○2角度:逆境中的坚强、困境中的坚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