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5年)》

《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5年)》
《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5年)》

《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5年)》社会公示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城乡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5年)》的规划内容进行社会公示。

一、公示内容

(一)规划依据

法规、规范、标准、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

(3)《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

(4)《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008)

(5)《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6)《“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7)《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2010年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2014)

(9)《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4〕46号

(10)《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办发﹝2015﹞11号

(11)《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鲁政

发〔2012〕31号)

(12)《关于贯彻国发(2014)46号文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

消费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5〕19号

(13)《关于在全省开展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的意见》鲁体群字

(2015)2号

(14)《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

(15)《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政发

〔2014〕26号

相关规划

(1)《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正式成果)

(2)《青岛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正式成果)

(3)《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5年)》(报审成果)

(4)《青岛西海岸新区“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正式成果)

(5)其它相关规划

(二)主要内容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5年)》的城市规划区保持一致,其中陆域面积约2127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5年)》的规划期末保持一致,为2015—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0年。

3.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核心内容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现状调研报告:通过文献收集、现场调研、部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公共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单位附属体育设施等)进行摸底调查,归纳总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问卷调查,摸清居民需求,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提供民意参照。

二是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与标准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法规、规定、技术标准等,结合先进城市实践,制定符合新区特点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和建设标准。

三是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对市级、区级、街道级(片区)公共体育设施进行统筹布局,对居委级公共体育设施进行指标指引。对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进行指引。同时对竞技体育设施、蓝色体育设施、笼式足球设施、冰雪体育设施等特色体育设施进行综合布局,对学校附属体育设施进行开放指引。

4.规划控制指标

规划至2020年(近期):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平方米以上(其中市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达平方米以上),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构建城市社区8分钟体育健身

圈和农村社区5公里体育圈。

规划至2035年(远期):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平方米以上(其中市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达平方米以上),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5. 现状调研情况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坚持“建设体育强区”的目标,加大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大任务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体育事业方面: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举办亚大沙排锦标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中建东孚杯”半程马拉松赛、山东省第二届沿海骑行大奖赛、李宁10公里路跑联赛、全国航模锦标赛等室外大型赛事,很大的提高了新区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但承办室内大型赛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到2017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49 %。体育健身组织不断完善,管理逐步规范。国民体质监测逐步走上网络化、制度化轨道。

体育设施方面:现状体育设施总量大,体育场地数量、建筑面积、健身路径器械数量均居青岛市各区前列;但独立占地的体育设施相对缺乏。大型体育场馆稍显不足,承担大型室内运动会和高级别单项体育赛事能力有待提升。竞技体育设施建设尚有差距,缺乏与优势项目匹配的专业场馆。基层体育设施数量增长快,量足但较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群众需求。体育设施整体开放率较好,但中小学及单位附属体育设施

开发率偏低。

居民需求方面:通过随机发放1250份调查问卷,一定程度反馈市民在体育设施方面需求,集中在三点。一是希望增加室内健身活动室、健身活动广场、羽毛球场、游泳池等设施;二是希望增加中小学内体育场地发放度,方面学校周边市民错时使用;三是要求增加体育设施覆盖度,减少到达体育设施的时间和路程。四是要求体育设施设置彰显城市特色,与新区“山海河岛城”等自然资源进行有机结合。

6.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与标准研究

从国内外公共体育设施现状发展趋势来看,重点应放在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本次规划参照相关标准,同时与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管理情况相结合,选取符合青岛西海岸新区特征的配置类型。

(1)配置体系

为体现国家级新区的高标准,将青岛西海岸新区范围内都按照城区统一标准进行规划、配置。本次规划区域、中心城区范围合二为一,即青岛西海岸新区范围。规划参照《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等,将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体育设施分为市级(新区级)、区级(城区级)、街道级(片区级)、居委级四级。其中,市、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设置主要按照区域统筹要求确定;街道、居委级按照服务人口和行政区划要求确定。

(2)配置标准

市级(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是指服务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范围的公共体育设施,主要为举办大型竞技体育赛事服务,需要独立用地,人均

市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平方米。

区级(城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是指服务于分区范围的公共体育设施,主要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使用同时也能举办竞技体育赛事,需要独立占地,人均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平方米。

街道级(片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是指服务于功能区、街道的公共体育设施,主要为居民日常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使用,需要独立占地,由功能区、街道统一管理,人均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平方米。

居委级公共体育设施是指服务于居委、居住小区、村的公共体育设施,主要为周边居民日常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使用,居委、居住小区中的公共体育设施可不独立占地。要求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类型为居民健身场所:包括篮、排球及小型球类场地,儿童及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他简单运动设施等。每个居住小区()万人应配置1处;室内建筑面积可按100-260 平方米/千人、室外用地面积可按300-650 平方米/千人配置。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类型及配置标准

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1)市级(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规划奥体中心、朝阳山体育中心等各类市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3处,其中1处为现状保留;总用地面积约公顷,包括各类场馆11个,其中体育场2个、体育馆2个、大型全民健身中心2个,游泳馆2个、田径场1个、综合训练馆1个、室外运动场1个,人均市级公共体育用地平方米;规划市级体育公园1处(不计入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指标)。

市级(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表

市级(新区级)体育公园布局表

(2)区级(城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规划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12处,其中4处为现状保留;总用地面积约公顷,包含各类场馆26个,其中体育场7处、体育馆7处、游泳馆6处、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6处,人均区级公共体育用地面积平方米;规划区级体育公园4处(不计入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指标)。

区级(城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表

区级(城区级)体育公园布局表

(3)街道级(片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规划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51处,用地面积约公顷。每个镇应配置1处镇级公共体育设施,按照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标准配置。

具体配置要求:应配置室内和室外运动场地,体育设施不少于5项,室外运动场地面积不少于场地总面积的60%,室内运动场地面积不少于2000 平方米;宜配置篮球场、7人制足球场、5人制足球场、200米跑道、羽毛球场、游泳池、乒乓球场、网球场、门球场、排球场、滑板、极限单车、轮滑、攀岩、健身球、太极拳、棋艺、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健身器械、儿童活动场地等体育项目场地鼓励配置小型足球场、游泳池、羽毛球场、儿童活动场地及老年健身球、气功等传统项目场地及面积不少于1500 平方米的健身广场。

表7-6 街道级(片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表

(4)居委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不独立占地,宜结合小区绿地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设置,用地复合功能;以基本保障为主,近做指标性指引,在控规、规划建设审批管理中落实设施。

每()万人应配置1处居民健身场所,宜独立用地,可设于建筑首层架空层。宜与文化室集中设置,主要用于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兼顾休憩和交往的功能。

居委级公共体育设施应配置室外运动场和不少于200 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室;鼓励采用一场多用的形式设置小型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广场等体育项目场地。具体参照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一览表中居委级要求配置(详见附表一)。村级公共体育设施按照居委级公共体育设施标准配置。

(5)竞技体育设施布局

打造具有青岛新海岸滨海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突出水上游艇、水上运动、帆船等特色运动项目,完善羽毛球等传统特色项目。规划国际羽毛球交流中心、青岛国际水上运动中心、青岛国际游艇中心等竞技体育设施,建设竞技体育场馆、场地;依托奥体中心建设多功能体育场馆;建设一所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依托滨海体育公园建设水上竞技体育设施。

表7-10 竞技体育设施指引表

(6)蓝色(海上)体育设施指引局

在唐岛湾、张屯嘴、积米崖设置帆船(板)训练及比赛基地;在灵山湾设置灵山湾帆船帆板活动中心、设置热气球、滑翔翼运动基地;在灵山岛设置海上拓展基地。结合海滨沙滩设置多处沙滩排球场、沙滩足

球场;结合广阔海水资源,发展海上垂钓、摩托艇、海上帆板等特色运动项目。

①特色设施:滨海设置游艇码头、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沙滩背面设置滨海步道。

②内河运动:结合城市内河发展龙舟、皮划艇、激流等水上运动。

③沙滩运动:结合沙滩发展沙排、沙足、沙滩车、沙滩运动会等滨海运动。

④空中运动:在灵山湾附近打造“金蓝绿红白”五色观景热气球、滑翔翼运动

金沙滩、蓝海、绿山、红屋顶、白立面。

⑤海上运动:发展海上垂钓、摩托艇、海上帆板等时尚运动项目。

蓝色(海上)体育设施指引表

(7)笼式足球设施布局指引

落实青岛市政策要求,布局尽量临近公共空间,选址融合自然环境,功能宜复合设置。笼式足球设施的布局建设应结合城市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同时宜靠近住宅区,与社区服务中心结合设置。

(8)冰雪体育设施布局指引

利用独特优势:利用青岛西海岸新区北方气候环境、丰富山海资源。冰雪运动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冰雪运动设施,并结合城市

公园、大型文化设施和综合体等一体建设。依托藏马山、张家楼等建设滑雪场,依托万达、海上嘉年华等建设冰场。

(9)学校等单位附属体育设施开放指引

逐步提高单位附属体育设施利用率和开放率。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各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新区新建中小学体育设施全开放,分类实施有序推开。对寄宿制学校体育场地实施寒暑假开放;对教学区和运动区不分隔的学校,在双休日、节假日及寒暑假开放;对教学区和运动区隔离的学校,采取周一到周五学生下课后的傍晚时段及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向社会开放。

西海岸新区部分中小学体育设施一览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