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孩子对音乐天然的热爱和向往,对我们当父母的发出了信号: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因此,音乐启蒙教育在孩子的童年时光里显得尤为重要。年轻的父母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

1. 教孩子学会听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就谈不上音乐。在大自然里让孩子学会听鸟叫、蛙鸣、雨水的滴答、汽车的鸣笛等,引导孩子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

和孩子一起玩“敲敲听听”的游戏,例如在厨房里用筷子先敲敲铝锅,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谁的音高、谁的音低。经常让孩子闭上眼睛,问他们听见了什么声音,反复在生活中、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训练孩子的听觉,积累丰富的听觉经验,使孩子从小听觉灵敏。

2. 教孩子学会记当孩子对物体的各种声响发生了兴趣,我们就应该进一步要求孩子记住这些声音,将孩子的无意识转换成有意识,这样孩子对各种声响会更加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有目的地去听。例如:让孩子辨别家人的说话声、走路声、敲门声等。用质量较好的录音机录下全家的谈话声,让孩子从中找出是谁的声音,对号入座。听到家人的脚步声,就请孩子猜猜是谁回家了?假如您对孩子在听声音和记声音方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一定会发现孩子对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和细微辨别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这也许是我们有些成年人在儿童期没有进行一定的音乐素质训练,至今还五音不全的原因吧!

3. 教孩子学会拍这里所指的拍,就是对孩子进行初步的节奏训练。其实孩子自身许多本能的动作也是极富节奏感的,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哭哭闹闹到说说笑笑,其中包含了许多快慢、强弱、有规律的节奏交替。拍手是孩子们经常重复的动作,也是孩子表示内心喜悦的动作,我们可以从拍手开始,和孩子玩玩拍手的游戏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许多爱好音乐的大人对儿时拍过的“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那样”的游戏记忆犹新,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奏训练。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建的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充分突出了节奏第一一乐与动作结合的要点,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提倡孩子在朗诵、拍手拍腿、跺脚等活动中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敏

,音感。

4. 教孩子学会唱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就唱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音符。孩子们更希望通过用

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模仿是孩子的最大特点,我们应当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给孩子准备各种歌曲、乐曲、世界名曲供他们欣赏或学唱。提醒家长千万别用太差的音响,走调的音乐只会让孩子厌烦,抹杀孩子最初对音乐的热爱。家长是孩子不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们必须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教孩子唱歌时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节奏感强。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

父母可以借助录音机、VCD等设备,让孩子从学唱简短的儿童歌曲入手,引导孩子多听、多练、多唱,在唱中进一步巩固孩子的视听、节奏感和音乐记忆力。

5. 教孩子学会动

孩子们在音乐的感召下是喜欢“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我在教2、3岁的孩子唱:“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手指伸出来,鼻子在哪里?鼻子在这里,用手指出来,用手指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教给他们半个动作,因为我的双手在弹琴,可孩子们却随着音乐边唱边拍拍手、伸出手指、指着自己的鼻子,真是不教自会,可爱极了。可见孩子天生喜欢随着歌曲音乐做动作,我们大人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夸奖,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孩子尽情地表现自己,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逐步帮助孩子协调四肢的动作。在生活中和孩子共同创编小律动、小舞蹈。当亲朋好友来家做客时,给孩子一次表演机会,让孩子在掌声中享受音乐给自己、给大家带来的欢乐。

爱好音乐的儿童,他(她)的思维、观察、记忆、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孩子,而且,音乐能使孩子性格开朗、情感丰富、热爱生活、富于幻想、意识超前,音乐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而培养孩子音乐细胞的方法

很多,家长们可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制定一套最适合您孩子的训练方法,相信当您的孩子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时,就等于孩子得到了您给他(她)留下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让他享用一生、快乐一生.

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吧!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实验三小杨俊霞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

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

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

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 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 “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

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同一首歌》教学反思

实验三小杨俊霞

《同一首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欣赏、思考、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

在学唱《同一首歌》这首歌曲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同一首歌》的视频,一开始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豪的情绪和爱国的热情一触即发,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教育基础。学生能用抒情的声音进行演唱。在歌曲的演唱形式上,还让学生自由组合,通过竞赛的方式来完成此段的教学目标。学生们积

极思考,尝试各种演唱形式来完善歌曲的情感需要,最总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有爱、团结、和谐的美好主题。

因为这首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教学上没有遇到多大阻碍,所以趁机对简谱较差的学生及时增加了识谱试唱,这种练习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识谱能力。不过因为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学生们在感情处理上都表现的很好,特别在后面的表演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的展示了歌唱的能力。

最后,我还给他们布置了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假如你是《同一首歌》的总导演,你还会为他策划一个怎样的新创意?这个问题布置下去了,得到了同学们的强烈的反响,大家以组的形式展开了积极地讨论了策划。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新奇。

所以,这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音乐的课堂教学就要让孩子当学习的主人,老师则需引导、调动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不要把孩子那些有创意的想法扼杀在我们所设计的条条框框之中。

《打花巴掌》教学反思

实验三小杨俊霞

《打花巴掌》是一首北京的儿歌,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是以谈话法导入的。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玩过拍手歌的游戏,就是同伴两人之间,互相拍掌,嘴里说着一些自编的台词。学生们当然是很激动地说玩过这个游戏,而且都开始玩起这个游戏来了,顿时,教室里就闹哄哄了。之后,我又说,北京的小朋友们,也爱玩这样的游戏,他们的游戏名称叫“打花巴掌”,请学生猜猜“打花巴掌”是什么意思。学生积极地讨论,但是得出的结果,几乎都把这个名字解释成了“打耳光”这样的意思。我及时地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北京的小朋友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是用说唱的形式结合的,而且在唱的时候,会唱到几个月份,还有几种花,因此才叫“打花巴掌”

在首先了解歌曲名字的含义之后呢,我便导入新课,请学生聆听《打花巴掌》。低年级的小朋友如果单纯让他们聆听音乐,没有给他们设定问题,他们的聆听的

效率是很低的,因此,我首先给他们布置了一个思考题,那就是小朋友们玩这个花巴掌的游戏时,一共唱到了几种花的名字。有了问题,同学们自然会比较认真的去带着问题聆听歌曲。接着,再次聆听的时候,我又给出了更难得问题,那就是,四段歌词,唱到了四个月份,每个月份后面“我们从小爱xX',这个地方,需要小朋友们认真聆听之后,填写上去。这就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了。我要求小朋友分组回答,每个组听一个月份。之后,我把回答的结果都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记忆。接着,就要来具体学习节奏和旋律了。前面“打花巴掌的,一月一,我们从小爱学习”,这一句所对应的节奏型,需要单独拿出来练习。练习完之后,我还特地提到“的”字,这个字在念得时候,要带点地方口音,要念Dei。

这首歌曲的学习,其实和其他歌曲的学习步骤差不多,只是,这节课中,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我对学生的创造力感觉很自豪。在按照计划学习完四段歌词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来巩固歌曲,我鼓励学生编创歌词。首先,我编了一段,接着,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一直编到了十,而且非常押韵。于是,“打花巴掌的,九月九,爸爸就爱喝老酒”等等的歌词一涌而出。当时,我想,创造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其实更喜欢唱他们自编的歌词,因为那些歌词更贴近生活,更易接受。

从这节课中,我觉得创造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鼓励学生音乐创造,以后的每一节课中,我要尽量地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