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思想政治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思想政治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思想政治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初探

厦门市汀溪中学林永祥

摘要:案例分析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通过对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作用、种类、应用、基本原则的论述,凸现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达到寓教于理、以理明人、以情感人、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尝试

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适应新教材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提供掌握间接经验,尤其是抽象、概

括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学生总是基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认识和掌握不能直接感知的抽象、概括的知识。案例分析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起着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促进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通过思维而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领会事情的本质规律,当感性材料

不足或不够典型时,学生通过思维也会理解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若干共同特点,但无法分清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哪些只是事物的外在特点。教学经验证明,列举具有典型性的实例是促进学生理解事物本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举例或是以古喻今,或是借物言志,或是以小比大,或是以影附形,具有比附性和生动形象性,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记忆效果,由

于恰当、典型的实例大都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不仅便于学生深化对事物的认识,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减轻学习的压力,降低学习的难度。也正是由于恰当、典型的实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精力集中,因此也容易强化学生的记忆,利于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种类

(一)增强直观效果、化难为易式。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的,而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必须以一定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书本上的抽

象知识而列举的典型实例,即为化难为易性举例。这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例证。设计运用这种例证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以便学生以头脑中的直观形象为支柱,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初一《思想政治》上册,正确看待自己这一框题时,为了增强直观效果,加深学生的自我认识,利用课文中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羊与长颈鹿同在一围栏杆内,栏杆外边有一棵高树,栏杆还开有一个门洞,长颈鹿对羊说:“我的个子高,能够吃到树上部的叶子,你可吃不到!”羊说:“我能穿过门洞,吃到栏杆外的草,

你却吃不到!”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羊和长颈鹿在自我认识和评价上违背了什么科学方法?2、违背这种科学方法的具体表现及危害是什么?3、请你谈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4、这幅画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这种例证对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观点、原理很有帮助,也便于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的观察,分析其中蕴涵的道理,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式。这是为了诱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或者为了缓释学生对学习的紧张

畏难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而进行的教学方法。选用这类例证应使例证具有针对性,有感染力,激发起学生学习当前教材内容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上册,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的这一框题,课文P63有幅插图,如果要求学生观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无法搞活,就难以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恶化的危害性。根据课本插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用丰富的情感,把长江与黄河的呼喊表达出来:“——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一个急切、一个无奈。这时

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表演,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紧接着学生们呼喊表演之后,教师就提问:“这两条巨龙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创伤呢?”要求学生联系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洪水泛滥进行思考讨论,再回答其原因。学生们都很快地说出了答案:“森林被砍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学生的回答只是表面现象,教师就进行归纳,告诉学生实际上产生以上一系列连锁反应是人为的生态平衡失调,我们应从小养成环保意识,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自己。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领会课文插图的

要义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的目的。

这种案例往往是以“穿插”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的,亦即临时中断讲课顺序,加入一段与教学“主题”有一定联系但显然有所偏离的“闲笔”式的知识信息,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因而可使学生处于相对放松的“无意注意”状态,从而起到调节讲课气氛,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加深理解,强化巩固式。这是为了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都喜欢听事例或看事例,

在上课之前往往已将书上的事例看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搬教材事例,简单地讲读,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作灵活处理,把典型事例层层分析成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比如,在讲解依法制裁违法犯罪的课程,针对课本中的案例,在小黑板上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具体过程如下:师问:(1)黄某的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生答:勒索小同学钱财和冒充国家干部行

骗是一般违法行为;他利用从劳教农场保外就医之机继续行骗,作案达79次,骗得公私财物价值达四万多元,这是犯罪行为。师问:(2)它们各受到怎样的处罚?生答:黄某一般违法后被公安机关收容6次,劳动教养3年;以诈骗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师问:(3)黄某的堕落以至犯罪说明了什么?生答:说明了一般违法到犯罪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的人若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师问:(4)它给我们什么启示?生答:它告诉我们“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

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所以,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经过一问一答,师生双边互动,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牢记了新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达到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学目的。

三、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要针对问题的要害和学生的实际,用恰当、确切的典型事例讲解,才会有说服力。

课堂举例要对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等出发,选用学生容易观察、便于想像的例子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可以是有直接针对性的一个理论概念具体对应物,或是具有类似价值的客观事物,也可以是反例。不论哪种例子,都要注意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能典型地反映出问题的要害和事物的规律。举例要尊重客观事实,具备科学依据,并且原理正确,说服力就强了,容易启迪学生的思维,利于理解问题。

(二)课堂举例要适时,把握好时机。有些例子可放在课前讲,以导出问题,引起学生的

悬念,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有些例子可放在课中讲,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例子可放在新授内容讲完后讲,以说明前面的理论或说明前面理论的根据。最常用的时机是在学生感知新知识,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印象后,在教师对新教材进行讲解时运用,这时运用例证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他时机有:新概念、新知识引入时;学习内容可能产生负迁移时;学习内容复杂难懂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

(三)要注意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语言上要有严谨性和直观性,力求通俗易懂。举例

要讲究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感受生动事例的同时,接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学无疑要注意这一要求。在表述例子时,不仅用词造句要准确,合乎语法规则,前后贯通,逻辑性强,把握好语调,语速及情感,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所举事例要浅显、贴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这样才易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要多举正面的例子,内容真实,要有科学定论,时代感强烈。举正面的例子,可以弘扬正气,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避

免学生从反面例子中吸取有害成分。课本中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不能用那些尚在讨论的、不完善的、不确切的事例来阐述,否则,就可能曲解原理或概念等的本义。特别是一些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更不宜用来说明或解释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师所举事例,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也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是远古的还是近代的,都要确有其人其事,并且不能过分夸大或过分贬抑。如果信口雌黄,胡编乱造,或言过其实,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或鄙夷心理。同时应多举具有时

代感、新鲜感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倍感亲切。相反,如果总是重复学生已经十分熟悉的例子,不仅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干扰教学进程。

四、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又称目的性原则,是指举例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是为实现预期目的所必需的。举例是实现预期目的手段,它本身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举例必须精当,不能为举例而举例,否则,不恰当地堆砌大量的事例,追求表面上的欢声笑语,轰轰烈烈,一方面会使事例淹没主要的教学内

容,使学生如入十里云雾之中,把握不了主要的内容,对主要的教学内容不得要领;另一方面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课堂教学的任务。贯彻该原则需要注意的是:举例不能滥、多、乱,切忌为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片面追求新、奇、乐,不视内容深浅,问题难易,举一大堆例子说明同一简单的道理。

(二)精巧性与多用性原则。教师所举例子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切忌东拉西扯,洋洋万言,冲淡主题。而且力求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的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多种现象。这样,教师所讲的内容更集中,更突出,

给学生以更深的印象。一例多用是用在一时还是用在多处,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一时讲完,那就用在一时;如果几个问题分开讲,那就用在多处。

(三)科学性与知识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举例应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科学依据;要力求原理正确,比喻恰当,用词准确,表达完整,切忌歪曲事实,主观臆造,随意夸大,举出违反或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例子来。同时,要尽量使所举的例子既可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和互相渗透,又可使学生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强化识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