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的说课稿

《短歌行》的说课稿
《短歌行》的说课稿

《短歌行》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把握思想情感。

2.了解诗歌中的比喻与用典。

3.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临江仙》)有多少英雄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经得起千淘万漉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期留下最浓重一笔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提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中的曹操是个志士,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

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短歌行

》来了解曹操。

二、简介

(一)题解:

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

》“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幻灯片)

(二)作者: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幻灯片)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 起兵讨伐董卓, 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 限制兼并, 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 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幻灯片)

(三)背景介绍: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完成统一大业。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酒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因感此景,持槊而歌——《短歌行》。历史上著名的横槊赋诗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幻灯片)

譬如朝露(p 1 )青青子衿(j 1 )呦呦鹿鸣(y o u)何时可掇(du o)契阔

谈?(q 1 )(y d n)绕树三匝(z a )周公吐哺(b u)

2.全班齐读。

3.找出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

或者句子

。)

明确:就是“忧”字

四、合作探究

分析诗歌,合作探究。

1. 结合注释对课文

进行翻译。

2. 六人一组进行讨论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表面上看,作者非常忧愁。“唯有杜康”才能解除得了心中的忧愁,到底作者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者“忧” 的是人生短暂,此时他已53 岁,人生已过半百,可是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不得不忧啊!

明确:人生短暂,功业未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八句作者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为何而忧?

分析:前四句作者引用《诗经

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

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比喻对“贤才”的思念; 但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

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

奔我呢?”后四句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起兴后面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明确:比喻、用典和起兴。贤才难得。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作者使用什么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明明如月”作者将贤才比喻为天上皎皎明月。“何时可掇”意思是我何时才能得到贤才呢?这种忧愁的心不

可断绝。后四句想象贤才归己时的那种欢乐场面。

明确:比喻。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思想感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八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用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透露出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

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明确:比兴、用典。表达作者渴望多纳贤才,一统天下的愿望。

五、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幻灯片)

2.引用典故和《诗经》成句,贴切而典雅。

六、课外拓展

重读全诗,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明确:诗人由人生无常所带来的忧思和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用对理想、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心头的忧思愁绪。总之,开头低沉,后来昂扬。情调健康,内容积极,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能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小结:全诗感情基调健康,内容积极向上,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贤才难得的感慨,透露出作者统一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的曹操;一个关心百姓疾苦,大济苍生的曹操。

七、作业

许绍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请你结合《短歌行》来评价曹操其人。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短歌行 二首》 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 态,第二首诗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 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 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 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 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 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 此大众议论纷纷。 赏析 《短歌行》 (“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 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 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 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 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 ·周西伯 昌》。 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 犹能奉事殷纣, 故孔子盛称 “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 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 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 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 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 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 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 ?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 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 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 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 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 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 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 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 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 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 孤强盛, 又性不信天命之事, 恐私心相评, 言有不逊之志, 妄相忖度, 每用耿耿。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时曾学过曹操写的诗,谁可以为大家背一背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观沧海》这首诗写出了曹操的博大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名作《短歌行》。 二、解题: 1、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汉末建安时期文坛的领袖和重要诗人。 曹操自幼胸怀大志,年二十从政,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迁为济南相。后参与讨伐董卓,并击败了雄霸北方的袁术、袁绍,自任为大将军、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 曹操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奖掖、重用文学之士,他本人也精通音律,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他的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其散文善于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文风清俊通脱、豪迈雄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汉魏之际诗坛上“各领风骚”成为领导一代风气的卓越诗人,合称“三曹”。 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2、短歌行: 长短歌: 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是根据歌唱时音节的长短的不同而区别的。长歌慷慨激烈、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短促、微吟低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 乐府的别称,除此之外,还有歌、行、吟、引、曲、谣、辞。 三、背景知识: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四、诵读感知: 1、生字词: 譬如慨慷子衿呦呦嘉宾鼓瑟吹笙 掇阡陌契阔谈讌三匝吐哺 2、指定学生诵读: 3、教师评点并范读: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朗读时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五、诗文讲解: 第一层:人生苦短时光易逝忧——功业未就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详细版)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 任课老师:谭秋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赏析,学会用典,比喻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典故及比兴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回答?) 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当中的曹操为白脸奸臣,长眉细目三角眼,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似乎被关上了乱臣贼子的坏名声,但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曹操到底时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带头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鉴赏他的《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先播放朗诵带,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再学生朗读,老师正音,并作出评价。 2,“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诗人又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言志抒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同学们再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诗文当中

高一语文《短歌行》(曹操)说课稿

《短歌行》(曹操)说课稿 广州市 76 中学 一、 自我介绍 1. 任教班级:高一 4、5、6 班 2. 课题:我眼中的曹孟德和他的诗歌 二、 说课内容 1. 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 《<诗经>两首》、 《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 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 的基础。b5E2RGbCAP (2)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 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 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p1EanqFDPw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 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DXDiTa9E3d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 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 独特的诗人曹操。RTCrpUDGiT ②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 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5PCzVD7HxA 2.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 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jLBHrnAILg (1) 依据: 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 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 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 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xHAQX74J0X (2)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 力。 (3) 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3. 教学程序: 郭猪猪

《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上课讲义

《短歌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短歌行》,我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通过本课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及高考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问题探究,学习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 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学生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学习了现 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 未能形成系统的鉴赏诗歌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 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 主旨。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 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总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文特点,我设计具体学法如下: 1.诵读法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草船借箭》优秀说课稿

《草船借箭》优秀说课稿 尊敬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我说课的课题是《草船借箭》,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论说。 一、说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9课,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相关情节改写而成。故事发生在东汉未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通过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和故事中人物相关的诗词,既帮助学生增加了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 二、说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引导孩子们进行名著的阅读,并且三四年级的时候已经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所以对于本次课堂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并且由于大量知识的积累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对于文

中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所以我没有做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自己去寻找答案,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的内容,弄清楚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2、了解本文中出现的人物的特点,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宽容待人。 3、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思考的习惯,引领学生们更加深入地读三国。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会引经据典,联系各个层面的知识来分析。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以及我本人的研究课题,我的设计理念是以拓展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古典名著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采用“引导读悟——拓展体验——分享体会”的方法进行教学。这里的”读”可以是默读、朗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这里的“悟”既包括读懂的,又涵盖质疑的。这里的“交流”可以是喜欢的词句段落,也可以是人物特点,也可以是自己个人的体悟。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问一问,说一说”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补充的古诗词,“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和悟到的内容。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和能力,经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期间穿插多处语言训练,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拓展为主线”的原则。 五、说教学准备

语文优秀说课-《说木叶》说课稿范例

语文优秀说课-《说木叶》说课稿范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教材分析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

“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精髓。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短歌行》 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曹操及其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解读诗歌关键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3、梳理感情主线,深入理解情感内涵。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比较阅读,深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短歌行》说课稿获奖作品

《短歌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短歌行》教学实录

《短歌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幻灯片: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

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 二、研究性探讨 这样一个人物,才华超众,关心民生疾苦,为何遭人诟骂呢?主要是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使曹操作为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对曹操的评价上,与原著保持一致。剧中曹操就唱了《短歌行》,但电视连续剧里的鲍国安的一段演唱,都是与剧情不相适宜的。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片段: 问:如果说这段演唱在剧中的安排有什么不妥的话,有什么不妥呢? 提示:可以从作者本人、《短歌行》的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 先看《短歌行》的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制度,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一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第三,再看艺术作品,作者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的主题服务的。就拿情节来看,当庞统(当然也是一个艺术形象)给他献了连环计后,曹操看到他从北方带来的将士居然能在江面上如履平地,这就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也使他误认为踏平江东的确是指日可待的,所以,他于十五之夜,举行盛大的宴乐,无非是想作战前总动员,他的动员致辞就是《短歌行》,当他需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短歌行》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短歌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5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短歌行》。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7课,是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流畅地朗读诗歌,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短歌行》的背景知识及文学常识。 (2)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美。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体悟作者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曹操生平和他作品风格。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班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上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单元虽然有了前面两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短歌行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汉魏晋诗二首》、《唐诗3首》、《宋词3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二首》(即《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法: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

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程序: (1)课前探究准备阶段(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课件,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以上作业要求学生在一星期内独立完成,也可另外自选形式)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内展示表达和比较阅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2、个性特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三、设计思想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短歌行实用优秀教案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谚语的翻译来引出对曹操任务形象的认识。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说曹操,曹操就到。Devil指的是恶魔,那么曹操是恶魔的形象吗?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在你心目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3、正音。教师对照视频里的读音纠正,提醒重点字词,字音。

《诗三首》说课稿

《诗三首》说课稿 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杨文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诗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诗三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自读课文。本单元收录了《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的经典篇目,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汉魏晋时期,五言诗由开创、发展而趋于成熟,比四言诗容量更大,节奏更鲜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篇课文学习中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目标具体为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3)、情感意志: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难点:(1)、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表情达意时的表现手法。 (2)、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达到迁移拓展的目的。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和文学常识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