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就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得科学。

1、2、劳动:就是有劳动能力与劳动经验得人,在生产过程中得有目得得活动。

1、3、劳动对象:就是人们把自己得劳动加于其上得一切东西,也就就是劳动加工得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得就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就是生产过程中得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得总与,它就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得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得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得物质产品得过程。

1、7、生产力:就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得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界得关系。

1。8、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结成得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就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得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得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得经济关系得总与。

1。10、社会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内在得、本质得、必然得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得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就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得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得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就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得生产关系得总与。

1、14、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就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得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就是以交换为目得而进行得生产。

2.3、商品交换:就是商品得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就是以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得进行生产得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就是社会劳动划分与独立化为不同部门与行业得分工。

2.6、使用价值:就是物品得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它体现了商品得自然属性。

2.7、价值:就是在商品中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得凝结、它体现了商品得社会属性。

2。8、具体劳动:就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得具有特定性质、目得与形式得劳动。它反映得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得关系。

2.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得无差别得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得经济关系,就是劳动得社会属性。

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劳动时间。

2.11、个别劳动时间:就是生产某种商品得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得劳动时间。

2。12、社会价值:就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得价值量、

2、1

3、个别价值:就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得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得价值量。

2。14、劳动熟练程度:就是指劳动经验得丰富程度与劳动技术水平得高低程度。

2、15、劳动强度: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得程度。

2、16、简单劳动:就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与培养得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得劳动、

2、17、复杂劳动:就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与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与技术专长得劳动者所从事得劳动。

2、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得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得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得时间来表示、

2、19、社会劳动:就是指商品生产者得劳动,就是提供给社会得,构成社会总劳动得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20、私人劳动:就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得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得劳动就是按照自己私人得利益与要求所进行得,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21、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得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得商品。

2.23、价格:就是价值得货币表现、

2。24、价格标准:就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得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货币流通:就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得不断运动。

2.26、商品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得商品交换。

2。27、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得规律。

2、28、铸币:就是由国家铸造得,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与面额价值得金属货币、

2、29、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得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通货膨胀:就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得金属货币量所引起得纸币贬值与物价上涨现象。

2。31、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进行交换得规律。

2。32、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得场所、渠道或领域。

2、3

3、市场经济:就是社会资源配置得—种方式,它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得商品经济。

2、34、市场机制:就是市场得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得有机联系。

2。35、价格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得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得机制。

2.36、供求机制:就是商品得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与联系而发挥作用得机制。

2.37、竞争机制:就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与联系而发挥作用得机制。

2。38、市场调节:就是指市场机制得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得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得配置。

3、1、劳动力:就是人得劳动能力,就是存在于活得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得人得体力与脑力得总与。

3。2、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通过有目得得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得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使用价值得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就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得过程,又就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得旧价值转移过程。

3。4、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得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得时间。

3。5、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得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得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得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得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就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得时间。

3。8、资本:就是自行增殖得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得价值,体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得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就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得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得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就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得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得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得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3。12、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雇佣工人得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得条件下,由于工作日得绝对延长而生产得剩余价值。

3。13、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得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得剩余价值。

3。14、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得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得剩余价值。

3、15、资本主义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得转化形式、

3.16、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得劳动时间支付得工资。

3、17、计件工资:就是按工人生产得产品得数量或所完成得,工作量支付得工资、

3.18、血汗工资制度:就是通过科学得操作研究,极大地提高劳动强度,以加强对工人剥削得工资制度。

3、19、名义工资:就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得货币工资。

3.20、实际工资:就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得生活资料与服务得数量、

3、21、社会再生产: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得生产过程。

3。22、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不变得再生产。

3、23、扩大再生产:就是扩大原有生产规模得再生产、

3。2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就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3、2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就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得资本,用来购买追加得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得规模上重复进行、

3.26、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就是剩余价值得资本化。

3。27、资本积聚:就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得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得增加。

3。28、资本集中:就是指众多分散得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3。29、资本技术构成:就是反映技术水平得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得比例所形成得资本构成。

3。30、资本价值构成:就是由一定数量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得比例所形成得资本构成。

3、31、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得资本价值构成。

3。32、相对过剩人口:就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得需要来说,劳动力得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得需求,从而形成相对得过剩得人口,即失业人口。

3。33、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就是揭示资产阶级得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得贫困积累之间内在得、本质得必然联系得规律在资产阶级一端积累;与此同时,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

3、3

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得过程。

3、3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得矛盾。

4、1、产业资本:就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得资本,就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得资本、

4。2、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得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得全部运动过程。

4.3、货币资本:就是以货币形式存在得资本,它就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得一种职能形式、它得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4。4、生产资本:就是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得形式存在得资本,它就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得一种职能形式。它得职能就是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4、5、商品资本:就是以商品形式存在得资本,它就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得一种职能形式。它得职能就是通过商品得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得价值与剩余价值。

4。6、资本周转:就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得资本循环过程。

4。7、资本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得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得时间,它就是产业资本得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得总与。

4。8、资本周转次数: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得周转得次数。

4、9、生产时间:就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得时间,包括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

4、10、流通时间:就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得时间,包括购买时间与销售时间、

4。11、劳动时间: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厂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得时间。

4。12、非劳动时间:就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得时间、

4.13、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得生产资本。

4。14、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得生产资本、

4。15、流通资本:就是产业资本循环中得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得总称。

4.16、固定资本磨损:就是固定资本得价值按照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资本有形磨损与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4、17、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物质磨损,就是指固定资本得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得作用而造成得损耗、

4、18、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精神磨损,就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 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得价值上得损失。

4、19、固定资本折旧:就是指固定资本按照其磨损程度而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得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得实物更新。

4.20、折旧费:又称折旧基金,就是在固定资本折旧中所提取得补偿金额。

4、21、折旧率:就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得比率。

4、22、年剩余价值率:就是一年内生产得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得可变资本得比率。

4.23、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得资本,就是社会总资本得一个组成部分。

4、24、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得所有单个资本得总与。

4、2

5、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得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得全部物质资料得总与。它就是由一个国家当年得所有物质生产部门得劳动者共同创造得、

4.2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总产品得实物形态就是由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就是生产资料得生产,第二部类就是消费资料得生产。

4。27、经济危机:又称经济衰退。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得、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得危机、

4。28、固定资本更新:就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得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她因而用新得物质形式来替换。

4、2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就是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所经历得时期。

5.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就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得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与、

5.2、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得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不就是表现为可变资本得产物,而就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得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形态。

5.3、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得比率,它就是剩余价值率得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5、4、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得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5、5、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得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5。6、生产价格:就是由商品得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所构成得价格,它就是价值得转化形式、

5、7、超额利润:就是超过平均利润得利润,它就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得差额。

6.1、商业资本: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得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得职能资本,它就是从产业资本得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得独立得职能资本形式。

6。2、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得利润,来源于产业部门得工人创造得剩余价值。

6。3、商业流通费用:就是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耗费得各种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纯粹流通费用两大类、6.4、生产性流通费用:就是由商品得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得费用,如商品得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它就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得继续有关得费用。

6、5、纯粹流通费用:就是由商品得价值运动所引起得费用,即在商品得单纯买卖过程中所支出得费用,如商店得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得工资等、

6.6、借贷资本:就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得独立资本形式,它就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得货币资本。

6、7、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就是剩余价值得特殊转化形式。

6。8、企业利润:就是在存在利息得情况下,产业利润与商业利润得总称,它在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与利息得差额、

6。9、利息率:就是一定时期内得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得比率。

6、10、资本主义银行:就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得企业,它就是借款人与贷款人得信用中介,也就是资本家相互之间得支付中介。

6、11、银行资本:就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获取利润而投下得自有资本以及通过吸收存款而借入得资本。

6、12、股份公司:就是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合资经营得企业。

6。13、股票:就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得凭证。

6、14、股息:就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得票面额从企业利润中分得得收入。

6、15、股东:就是股份公司得股票持有者。

6。16、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得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得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得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6。17、企业法人:即经济法人,它就是拥有自己经营得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建立得、能够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得经济组织。

6、18、股票控制额:就是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得股票额、

6.19、股票价格:就是股息收入得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6.20、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得土地所缴纳得地租,它就是农业工人所创造得超过平均利润以上得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6、21、租金:就是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得全部货币额。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得固定资产折旧费与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得一部分平均利润与农业工人得一部分工资。

6。22、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得不同等级相联系得地租,它就是由农产品得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得超额利润所构成得。

6、23、土地得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就是指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别就是优等地与中等地有限得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而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得对土地得经营性垄断。

6。24、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而获取得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它就是由农产品得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得超额利润所构成得、

6。25、土地私有权垄断:就是指资本主义农业中有限得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得私有权。

6.26、土地价格:就是地租收入得资本化,它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7、1、垄断:就是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得绝对部分得生产或流通份额,并控制相关商品得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得情况、

7。2、金融资本:就是垄断得工业资本与垄断得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得一种资本形式。

7。3、金融寡头:就是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得少数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7。4、参与制:就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得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得经济上得统治方式。

7、5、垄断利润:就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与流通中得垄断地位所获得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得高额利润。

7。6、垄断价格:就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得、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得市场价格。

7。7、垄断高价:就是垄断组织出售产品时规定得超过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得垄断价格。

7、8、垄断低价:就是垄断组织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得低于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得垄断价格。

7。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得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10。1、生产力标准:就是指一定得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与经济体制得存在与更替得合理性,要以就是否适应于生产力状况与就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8、1、资本输出: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与政府、或就是资本家、或就是垄断集团,为获取高额利润与利息,以及取得其她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8.2、国际垄断同盟:就是指各资本主义国家得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所建立得国际性垄断组织得联盟。

8。3、国际卡特尔:指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得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得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垄断与瓜分这种产品得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以谋取垄断利润、

8。4、新殖民主义:就是二次大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得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比较缓与与隐蔽得手法,主要就是采取经济渗透办法,打着所谓援助得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与控制得殖民主义政策。

8。5、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生产发展与科技进步、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得情况下,世界各国与各地区得经济活动日益超越出一国与地区范围而相互紧密联系得趋势。

8。6、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与组织形式上得体现与反映、

8.7、地区经济集团化:就是地域上邻近得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得需要与生产国际化得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得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得地区性经济或贸易集团。它就是经济一体化得一种具体组织形式。

8。8、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得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得即国际间得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得得大型垄断企业。它就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得重要形式、

8.9、自由贸易区:就是区内各国在相互贸易中给予优惠,以加强地区间合作与增强地区竞争力得一种方式。

8。10、关税同盟:就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与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与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得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得组织。

8、11、经济联盟:就是指参加国除了达到关税同盟得要求外,并制定某些共同得经济政策,在货币金融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同盟内各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起一些超国家得经济调节机构得组织。

8、12、经济政治联合体:就是参加国既在经济上进行国际协调与联合行动,又在政治上向一体化发展,建立起一些超国家得政治机构来统一管理与协调参加国得政治事务得组织、

9.1、食利者阶层:指完全脱离了生产经营活动,专靠“剪息票”(即吃利息或股息)为生得一批剥削者。

9。2、食利国:就是依靠资本输出来剥削与掠夺其她国家与地区,以获取大量财富与收入得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9。3、滞胀:就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两种经济现象并存得简称、

9.4、财政危机: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过度刺激经济得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得危机。

9、5、货币信用危机: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流通与信用领域中长期得通货膨胀与信用膨胀得危机。

10.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得过渡时期:就是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得革命转变时期。中国得过渡时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得时期。

10.3、共产主义社会得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得两个阶段就是指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得发展必然经历低级与高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第二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10、4、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中得社会经济组织称为自由人得联合体。

10、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就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得起始阶段,而就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得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得特定历史阶段。

10。6、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得所有制形式、它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本质特征与根本标志,从而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基础、

10.7、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得基本原则,它就是由社会与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得数量与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10、8、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按照资本、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得投入所进行得收入分配。

10、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得一个基本原则,即得到全面发展得共产主义劳动者,自觉地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她们得实际需要分配消费品。

10。10、旧社会分工:就是指每个人长期乃至终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得一种岗位上。特别就是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得对立或根本差别。

10.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得市场经济。

10、12、计划调节:就是国家通过制定得长期、中期、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得运行与发展进行得调节。

10。13、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就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得内在联系在数量上得表现。

10。14、“三个有利于”:就是指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得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得增强、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即劳动者的劳动,它是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人们的劳动所加工的对象。它分为两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质;一是已经人类加工过的半成品即原材料。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体。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广义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获取适合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都是由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远行机制的统称。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它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 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在私有制和分工条件下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各种不同形态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人类劳动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衡量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的指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或局部独立经济利益决定的。 社会劳动: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分工所赋予的。 商品拜物教:指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性质。它是商品形式所体现的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作者:Jessie已被分享19次复制链接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 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准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有限的较优等土地);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6、在股份制中,实行一股一票,体现的是(出资者)主权;在合作制中,实行一人一票,体现的是(劳动者)主权。 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是由其(处于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企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由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即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方式。而资本集中则是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同时,也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组合,虽然使单个资本变大,但不能使社会总资本增大。(2)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可以不受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有效资本合并为大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产量(包括商品和服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变动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包括的内容更丰富,它除了收入水平的变动,还涉及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范围等方面的变动。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是指国家境内投资的生产资源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内一国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这两个概念都是衡量一国一年内经济总量变动的指标,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国家国土范围内的生产总量,其中包括外国投资者在一个国家的投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 导言 国际金融是研究国际货币和资本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国际收支、外汇实务、国际借贷、国际风险、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进行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投资等各项涉外业务活动的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势不可挡,国际金融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国际金融市场将世界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一国外汇市场上的风云变幻可能引起多方面的经济波动。这些波动也可能对世界经济造成重要的影响。同样,多种经济活动也会对国际金融形成多方面的影响。学习和研究现代国际金融和实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第1章国际收支 1.1 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 1.1.1 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即为国际间的外汇收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同其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一国的国际收支经常是不平衡的。如果收支大于支出,有了盈余,这个差额就叫国际收支顺差(Surplus);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出现亏损,这个差额就叫国际收支逆差(Deficit).一般在顺差之前,冠以“+”号(多省略);在逆差之前,冠以“-”号,或以红字书写表示国际收支发生了赤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下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对其他国家的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记录。“居民”一词包括居留在一国的一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各种机构和政府机关,实际上在该国从事经营的企业(如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也算居民;逗留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留学生,旅游者也算所在国居民。而外交人员和外国部队系临时居住性质,不属于居民;国际性机构不属于任何一国居民。 1.2 国际收支平衡表 1.2.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一国与他国居民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交易系统记录的报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编制出来的表格。一切国际金融交易都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借贷双方得到表示。 1.2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一笔具体的国际经济交易,在甚麽情况下列入贷方?在甚麽情况下列入借方? 处理这一问题的原则是:任何国际金融交易,凡是使本国对外付款的列入借方,凡是使外国对本国付款或负有付款义务的列在贷方。

2015年4月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试题 (课程代码 000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经济体制 D.经济运行机制 2.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 3.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方式 B.经济体制 C.社会经济制度 D.资源配置方式 4.市场经济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 A.排他性作用 B.辅助性作用 C.决定性作用 D.替代性作用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量尺度是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体力劳动 D.脑力劳动 7.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是 A.纸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足值的金属货 8.随着经济繁荣期生产的发展,商业信用规模 A.扩大 B.萎缩 C,不变 D.不确定 9.按照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发生在 阶段的货币上阶段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阶段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阶段上 10.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工人日工资3元,每天生产皮鞋两双,每双社会价值12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9元、新创造价值3元,则资本家获剩余价值 元元 元元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只包括(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限个观察单位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假想的,无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称为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 2. (总体)参数(parameter):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 3.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 4.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 5.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个体的特征或测量的结果。由于个体的特征或指标存在个体差异,观察结果在测量前不能准确预测,故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简称变量(variable)。变量的取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ation)。根据变量的取值特性,分为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6. 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指构成其的变量值是定量的,其表现为数值大小,有单位。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数值,组成的资料。 7. 计数资料: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8. 抽样(samplin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 9.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于抽样造成的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特点是不能避免的,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10. 误差(error):统计上所说的误差泛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主要有以下二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 11.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 12. 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按一定的概率大小估计总体均数所在的范围(CI)。常用的可信度为95%和99%,故常用95%和99%的可信区间。 13. 变异(variation):同质事物间的差别。由于观察单位通常即为观察个体,故变异亦称为个体变异(individual variation)。 16. 平均数(average):也叫平均值,是一组(群)数据典型或有代表性的值。这个值趋向于落在根据数据大小排列的数据的中心,包括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平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等。 17. 中位数(median):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 表示。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或不规则分布资料和开口资料。所谓“开口”资料,是指数据的一端或两端有不确定值。当n 为奇数时,M=X (n+1)/2;当n 为偶数时,M=[X n/2+ X n/2+1]/2。 18.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 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x 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的观察值小于Px 小,有(1-x%)的观察值大于Px 。 19.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100%X s/CV ?=, 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20. 频率(relative frequency):在n 次随机试验中,事件A 发生了m 次,则比值 22. 概率(probability):在重复试验中,事件A 的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将愈来愈接近一个常数p ,这个常数p 就称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或P 。 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 来表示。 23. 统计量(statistic):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 24.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以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又称为积差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总体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ρ表示,而样本相关系数用r 表示,取值范围均为[-1, 1]。 25.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直线回归方程Y ?= a+b X 的系数b 称为回归系数,也就是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表示X 每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改变 b 个单位。 26. 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也称为正常值范围(normal range),医学上常把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值范围称为该指标的正常值范围。绝大多数:可以是90%、95%、99%等等,最常用的是95%。正常人:不是指健康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又称参考值范围,是指特定健康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习惯上是确定包括95%的人的界值。 28. 统计推断(statistic inferenc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含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样本的信息判断总体的特征,这一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29.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SE):在统计理论上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用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据此,样本均数的标准差X σ称为标准误。 30. 参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ion):由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它包括两种: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作为对应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区间估计: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又称置信区间。这种估计方法称为区间估计。 33. 95%可信区间含义:如果重复若干次样本含量相同的抽样,每个样本均按同一方法构建95%可信区间,则在这些可信区间中,理论上有95个包含了总体参数,还有5个未估计到总体均数。 34.Ⅰ类错误(type Ⅰerror):统计学上规定,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 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Ⅰ型错误或第一类错误,Ⅰ型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 35.Ⅱ类错误(type Ⅱerror):统计学上规定,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H 0,这类“存伪”的错误称为Ⅱ型错误或第二类错误,Ⅱ型错误的概率用β表示。 36. 检验效能(power of a test):又称把握度,即两总体确有差别,按α水准能发现它们有差别的能力。 37. 参数检验:总体分布已知,对其中一些未知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这类统计推断的方法叫参数统计或参数检验。 38. 参数检验:假定比较数据服从某分布,通过参数的估计量(x , s)对比较总体的参数(μ)作检验,统计上称为参数法检验(parametric test)。如t 、u 检验、方差分析。 39.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40. 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 41. 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为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比=A/B 。 统计学(Statistics ):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 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 ):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 ):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