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

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
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

在第一框图”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导入时,引用歌曲<流星花园>,又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

比较枯燥,但是通过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每一节课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课也是如此第一,本课导入设计欠佳,与本课衔接优点勉强;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第二,关于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问题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被弱化了,时间不够;这一环节设计不好本意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是问题过多了.第三,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关于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学生概括,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多以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分析出来,而不需要教师来讲述.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 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2)品种多。(3)用途广。(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第一段和49页 “每课一得”,回答以下问题: 2.什么是金文? 模仿 上面的知识结构图,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47 - 48页“闻明于世的青铜器”一目的内容,设计出知识网络图: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描画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 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 【归纳整理】请你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本课的内容填在表格内。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人) (羊) (牛) (月) (日) (猴)(蛇)(马)

2. 我们今天的汉字来源于:() A.金文 B.小篆C.甲骨文 D.陶器上的符号 3.《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当时人们 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4.青铜器是下列哪三种金属的合金?() A.铜铁铅 B.铜锡铅 C.铜铝铅 D.铜金铝 5.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 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青铜立人像D.牛尊 6.甲骨文不可能记载的内容是() A.商王室狩猎 B.日食、月食 C.盘庚迁殷 D.禹传子、家天下 7.首次发现甲骨文的地点是() A.河南安阳 B.陕西西安 C.湖南宁乡 D.四川广汉 8.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是:() 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象 D.司母戊鼎 9.下列各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器②铁器③石器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③①② (二)观察右图,回答: ①图中文物名称叫什么?制造于何时? ②该文物反映了当时什么手工业发达到较高水平?该文物在世界上有什么地 位? ③从这件文物上,你想到或看到了什么? (三)开放题(登高望远) 1999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把自己家乡的土,都倒在同一个鼎里,寓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点评1

樊杨《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的教学点评 北京十四中学王海琳 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的灵魂和终极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又是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依据课标和学情,《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认同”上。 樊杨老师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在达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认同”德育目标的方法的设计上亮点很多,其中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概念、理解所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在学完“甲骨文”一目后,樊老师通过出示甲骨文中的“鼎”字,自然地过渡到“青铜器”一目的学习,并很好地保持住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再比如学生在“青铜器”一目的学习中,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全面了解“青铜器”:青铜器的种类—典型代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感受青铜器高超的工艺水平、艺术价值和强大的国力—曾侯乙墓的九鼎八簋,认识文物中所反映出的礼制内涵……认识青铜器,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件,它更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丰富内涵;青铜器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二、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学生通过多渠道的学习体验来达成德育目标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樊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精心设计“课前搜集青铜器的材料”、“课上的问题探究”、“课后的拓展提高(甲骨文画成语、观看校园内青铜器:铭志钟,誊写钟上的铭文《少年中国说》”等多种符合学生实际、贴近现实,具有强烈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从在对“甲骨文”、“青铜器”的了解、理解和运用中认识并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贡献和魅力,逐步产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热爱…。教学效果好。

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5题。 知识点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____________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

4 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_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______”。到商代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4.代表: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5.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社团班)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1.发现:甲骨文是中国__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_______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__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知识点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________、指事、________、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_________。 5.地位:____________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一、知识梳理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2.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重难讲解 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情况,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这不能说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2013年,

初一历史 甲骨文和青铜器

甲骨文和青铜器 一.学习目标(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1.知道并会辨别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能识别其图片。 3.认识到甲骨文和青铜器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典型代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文明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及汉字的演变;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论断。 ●二、练习反馈:(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过独学课文,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然后各组由C 层次3人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及时批改评价。) ●一、甲骨文 1、甲骨文是_____出土的刻在______和_____上的文字,今天的_____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2、甲骨文记录了_____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________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______开始。 ●二、青铜工艺 1、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_______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步走向_____。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______,工艺_____,种类_____,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青铜器造型_____,纹饰__,既有_______价值,又有______价值。 殷墟出土的______________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权力的象征。 3、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_____________。 ●三、金文 1、人们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____,因它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称_____。 2、金文是研究___________历史的珍贵资料。 ●三、交流讨论(享受合作的快乐。先组内交流讨论,再进行组内小展示。) 1、为什么在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2、完成课本34页“文物观赏”,下列青铜器各有什么用途?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教学难点】 甲骨文造字的特点。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戉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7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了解汉字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比较枯燥,但是通过

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每一节课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课也是如此第一,本课导入设计欠佳,与本课衔接优点勉强;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第二,关于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问题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被弱化了,时间不够;这一环节设计不好本意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是问题过多了。第三,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关于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学生概括,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多以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分析出来,而不需要教师来讲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是1964年发行的邮票,邮票中的古代器物属于() A. 青铜器 B. 铁器 C. 陶器 D. 瓷器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A. 司母戊鼎 B. 鱼纹彩陶盆 C. 甲骨文 D. 冰裂纹瓷器 3.如图是我国一项出土文物的拓本,这一文物的材质是龟甲,其中的文字被称为()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4.如图器物在湖南宁乡出土,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樽,它是 ()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大盂鼎 D. 铜象尊.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 人面鱼纹盆 B. 司母戊鼎 C. 毛公鼎 D. 兵马俑 6.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文字出现最早的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行书 7.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A.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 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 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 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8.我们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文字的主要原因是() A.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B. 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C. 基本都能认识 D. 商朝时出现 9.历史文物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司母戊鼎,我们可以了解的历 史是() A. 商朝的青铜工艺 B. 夏朝的文字 C. 秦朝的农具 D. 东汉的兵器 10.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6万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 医药、天文历法等。这说明甲骨文() A. 年代最早 B. 内容丰富 C. 影响深远 D. 造字成熟 11.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 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 竹简或木牍 B. 龟甲或兽骨 C. 丝帛或麻布 D. 宣纸 12.“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访华的精华之一。正是古 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 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13.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工艺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 哪个朝代?()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二、材料题 1、在古老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先祖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5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班级姓名小组 巧树靶子1.青铜器的用途功能有哪些?铸造方法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作? 2.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影响是什么?造字特点有哪些?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第25-27页,完成填空并在课本中勾画关键词。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出现时期:原始社会末期。 2.用途:用于饮食、祭祀及等方面。 3.功能:(1)由发展到礼器。 (2)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特点:种类丰富,,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5.制作工艺:商周时期的工匠已经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铸造法”。 6.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是中国时期刻写在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陕西、山东等地发现大量商周时代甲骨。 3.地位及影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法:、指事、、形声、等。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适时检测1.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富贵之家的奢侈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A. 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盛水器 2.巨大的商代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器工艺水平高超 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 D.铁器开始使用 3.右图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4.(2018·山东青岛)纪录片《文明》于2018年3月1 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商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5.(2018·黑龙江绥化)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一文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6.甲骨文出现的主要意义是() A.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B.开启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C.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 D.确立了社会等级制度 7.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8.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使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多元链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China Bronze Ware Museum)原为宝鸡历史文物陈列室,始建于1956年,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为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其中“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评价日期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1)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1)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难点:正确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 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③利簋 2、制作工艺高超: (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知识模块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知识模块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C ) A.纺织业 B.制瓷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造纸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 )

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方式造字。 (4)甲骨文是中国发现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有文学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一课时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我们知道,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2、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 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鼎,让学生讨论认知。) 二、进入新课: (一)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青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

第5 课青铜器与甲 骨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第二个子目“甲骨文记事”中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和地位;最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子目明确了甲骨文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和甲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古中国的文明发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看一下这段视频介绍的是我国古代的哪种器物?视频:介绍司母戊鼎 教师: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青铜时代,探究一下世界著名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灿烂文明,感受一下灿烂文明背后奴隶的悲惨生活。 展示课题: 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刚才咱们欣赏了司母戊鼎,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用来作什么用的? 学生:它是用青铜做成的,祭祀用的。 教师:青铜是铜和其他金属的合金制品。 展示资料:《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教师:“金”可泛指所有金属,这段话中特指铜锡合金,即青铜,意思是用青铜冶炼不同种类的器物有六种配方。六成铜一成锡混合,是造编钟大鼎这样的礼器的做法。 展示:鼎 教师:青铜鼎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 的色彩。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即礼器。 思考:“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吗? 学生:一言九鼎、人声鼎沸、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革故鼎新等 过渡:想象一下,古时那些青铜鼎是什么人用什么办法制作出来的呢? 展示: 教师:这是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图中应该是什么人正在辛勤的劳作?(奴隶)到底用什么办法制作出来的呢? 展示:《司母戊鼎》 教师:司母戊鼎高1.33米,长一米多,宽80厘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生产规模大 视频: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 归纳: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手工业的发展) 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商周时期 3、青铜制造业中的精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4、青铜制造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范围广探讨: 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统称为“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器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二、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初一上册历史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历史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表现形式,是历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下面了冀教版初一上册历史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 __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 __重要资料。)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 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 的关系; 教学方法: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和青铜时代 2.夏商周的青铜文化 3.“三星堆青铜文化” 4.夏、商、西周的陶瓷和玉器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著的《尚书》中的句话(投影):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学生先讨论,教师解释)商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了书册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有了书册,那书册中用什么来记录当时的事件?(学生回答:文字)那是不是就是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字呢?(学生回答:不是,是甲骨文。)那什么是甲骨文?它与今天的汉字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甲骨文的神秘世界。讲授新课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板书)一、甲骨文(板书) 1、定义 (补充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散片(投影),经考古专家和文字学家们的仔细辨认,破译了其记载的内容,从中知晓:记载的时间是商朝时期,当时社会占卜之风盛行,王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吉凶。 占卜的结果保存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我们称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2、发现的意义 (可由学生归纳) ①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游戏:将事先准备好的5个甲骨文 和5个对应的现代汉字制成的10张小卡片,分发给10个同学,请他们分别找到各自对应的同学。)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他们的派对是否正确?(学生回答后,教师反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甲骨 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板书)

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 在第一框图”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导入时,引用歌曲<流星花园>,又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 比较枯燥,但是通过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每一节课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课也是如此第一,本课导入设计欠佳,与本课衔接优点勉强;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第二,关于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问题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被弱化了,时间不够;这一环节设计不好本意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是问题过多了.第三,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关于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学生概括,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多以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分析出来,而不需要教师来讲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