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_詹卫华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_詹卫华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_詹卫华

2013.4中国水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门新型的

学科———

生态伦理学(Ecothics)诞生。192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哲学

家施韦兹(法国)在其著《文化哲学》中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构想。1949年,哲学家莱奥波尔德(英国)出版《大地伦理学》,建立了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构架。此后,相继有《树木应该有它的位置———论自然物体法律的权利》(斯通,1972年)、《动物的权利和未来的生殖》(弗恩贝尔格,1974年)等与生态伦理相关的著作问世,推动西方生态伦理学热潮的形成。生态伦理学的崛起,对西方人们的价值观甚至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人们逐渐接受《大地伦理学》的观点:“一切

事物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而当它与此相反对时,它就是错误的。”于是,从出版《寂静的春天》(1962年)到《人口爆炸》(1968年)及《增长的极限》(1972年),从颁布《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到《21世纪议程》(1992年)及《约翰内斯堡宣言》(2002年),从成立“环境防御基金”(1967年)到“地球之友”(1969年)及“绿色和平组织”(1971年),在认知层面的推动下,实践层面的生态意识逐渐走向主流。《蒙特利尔决定书》《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森林原则声明》等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国际公约,以及各国政府

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从思想、物质、制度等不同维度昭示了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观的新跨越

1.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与

时俱进的世界强音

人类对文明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的生命系统日趋脆弱,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凸显,“能源危机”的冲击,促使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其标志是“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式各样的环保运动逐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詹卫华1,邵志忠2,汪升华3

(1.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100053,北京;

2.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530007,南宁;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北京)

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要以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以加强实

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土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为具体实践,以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与制度体系,大力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积极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切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建设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respect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 Weihua,Shao Zhizhong,Wang Shenghua

Abstract :The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sub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rough implementing the most stric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its pilot,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scentic are carried out.It must establish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legal system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increase water resources and culture census efforts to actively publicize the concept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y creating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Key word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X171.4+TV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3)04-0007-03

收稿日期:2013-02-17

作者简介:詹卫华,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特别关注

7

CHINA WATER RESOURCES2013.4

水渐兴起。特别是1972年6月,联合

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

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以《人类环

境宣言》的发布揭开全球共同保护

环境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成立

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发布

《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模

式在联大会议上正式提出。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

《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全

球共识。

2.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

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承诺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972年,我国政

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斯德哥尔摩

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第一次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1979

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年,国务院

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1993年,全国

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成立;

1994年4月,《中国21世纪议程》颁

布,它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

纪行动计划”;1996年,国务院颁布

《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

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强调我国的发

展应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落

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

定》;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

要》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

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

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6月,中共

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资源利用效率

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明确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

标;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

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

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

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

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

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

树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

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

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

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

献。”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持续

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

必然要求,是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

建设的指路航标。生态文明建设理

念的提出,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

负责任的庄严承诺。

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消极地

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听从自然,以

达到简单意义上的“返璞归真”,而

是需要遵循自然,积极地融入自然,

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努力实现三

和谐:人-人和谐、人-社(社会)和

谐、人-自(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

求既不能简单地去“改造”自然,甚

至“主宰”“统治”自然,但也不能畏

惧自然、屈服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

为。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摒弃“征服自然”“人定胜天”

的思想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

的共生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理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

长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转

变重GDP轻环境、把增长简单地等

同于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念与科

学发展观的全面升华,是为人民群

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实

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

国”的具体举措。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

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1.水生态文明是人们积极改善

人水关系的系统集成

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水生态系

统特有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利

用水资源,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全

面节约与有效保护,积极改善与优化

人水关系,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所

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

总和。包括人类因保护水环境、维护水

生态安全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体制机

制、政策法规、法律制度、文化形态,以

及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

2.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

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

保证整体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

提。人类一切干预、改造水环境的行

为,必须以不破坏水及其流域环境的

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不

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开发、利用与无限

索取,还必须保护水环境,要亲近水、

爱护水,与水和谐相处,与水共存共

荣。在对待水资源的态度上,要尊重水

环境的完整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平等

地对待生命,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维护

水环境,将善良、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

扩展到处理人与水的生态关系中去。

3.水生态文明观是反映人类进

步的先进生态文明观

水生态文明代表着在传统水生

态文化基础上的先进生态文明观。倡

导水生态文明,是促进加强保护、恢

复、发展、利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水资源,逐渐实现人与水和谐相

处,共荣共进的生态文明。要彻底改

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体

可以无限度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

长期以来追求GDP而不计水资源消

耗和水环境成本的做法,用社会、经

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

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节约水

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和控特别关注

8

2013.4中国水利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

水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产物。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推进器和生态文明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新价值取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先进科学技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涉及水利规划、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政策法规标准和科技创新等水利工作,内容十分丰富,要求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性、集成性工程。

三、试点引路,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深入开展

水利部选择了1个流域、7个省(直辖市)、2个市和2个县,共12个地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典型引路。各试点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大力推进实现“四个率先”。山东省发布了《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福建泉州市实行水资源“红黄蓝”分区管理,深圳市试点完成了中期评估等等,这些试点示范引导作用凸显。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积极推广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的经验,更好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2.以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土

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为具体实践,重点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

水利部一直都在大力加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推动了14个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建设,完

成了无锡、丽水等5个试点验收。有序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全国已有1250个县出台封禁政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区全面实施了封育保护,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达

75万km 2。稳步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

与管理工作,截至2012年10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达518个,省级水利风景区1400余个,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水利风景区群落。带动了区域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质达标率、木草覆盖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等显著提高。在上述具体实践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山东省已先行先试,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要适时启动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争取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地项目。

3.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水生态文明持续发展

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包括:①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即对导致流域生态功能减损的自然资源开发或利用者征收税费,以及对为改善、维持或增强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而作出贡献者给予经济和非经济形式补偿的制度。②生态水权,是指有关水生态建设、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切权利的总和,也具有一般水权所包括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③建立和完善水生态安全保障制度,确保水资源的安全。④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收费制度,如污水排放费、水环境税、绿色押金制度等。

4.完善水生态文明法制体系,

保障水生态文明健康发展

水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建设有利于日趋严重的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强化水利立法顶层设计,完善水利政策、法律、法

规和规章等制度,对现有水法规体系中涉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分析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标准、新要求密切相关及不相适应的内容,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不断夯实民生水利发展基础,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法制保障。

5.大力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要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变化情况,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文化形成的成因,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与水文化弘扬的管理体系,为地区(流域)水资源与水文化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及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6.积极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理

念,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加大力度,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思路进行宣传。在理论与政策层面深入分析水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大力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形成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部署。认真研究,及时颁布、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和工作措施,乘势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伟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2-12-12.

[2]姜春云.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3]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

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4]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

建设工作的意见[S].2013.

责任编辑

车小磊

特别关注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解读 本文在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进行了解读,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要提升主体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建立有效、合规的制度保障,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文明;解读;构建 中共18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于生态文明而言,这本身就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本文所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来说,则贯穿于生态文明始终。 不可否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这项工程的长期性不仅从自然属性上得到体现,也从社会属性上得到呈现。那么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来理解这两类属性的互动效应,则成为本文感兴趣的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自然物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诞生之前,人在实践中将自然物逐渐由自在性转换为打上人类印记的资源。这种资源范围的扩大,却决定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且在商业社会资本逐利性的推动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已与其本身的存在规律相背离。从而,生态文明问题必然产生。有鉴于此,本文对生态文明的解读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的解析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否包含生态文明思想,这在国际学术界存在争议。我们认为,从劳动主体、劳动要素、劳动对象的三者关系中,实则包含着生态文明的元理论。 1、劳动主体 劳动主体作为健康人的存在形式而呈现出来,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了人的类本质属性的评价标准。他在参与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断对现实世界进行能动的主观反映,并在自身观念体系下进行着加工。加工后的主观意识借助以往的经验习得,逐渐累积起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也导致人类因资本的逐利性使然而出现了劳动异化问题。劳动异化的直接后果,不仅使得工人的劳动与自身存在的对立,也使得自然资源纳入到了资本追逐利润的范畴之下。 2、劳动要素 劳动要素多为主体与劳动对象接触的中介,客观成为了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体现。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大生产,从一开始就未能充分重视人的需要和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下,这一现状实则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与曲折性。规律性直接表现在自然物自身的再生要求上,而

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分析研究】 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效友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文章指出当前水利发展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已占有重要位置,进而分析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与其相对应的人类与水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就如何建设水生态文明提出新观点。 〔关键词〕水利;生态文明;人类文明 中图分类号:S15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88(2012)06-0013-02 1水利发展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五位一体”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凸显了水利战略地位,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彰显了水利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方面的重要作用。 2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人类与水的关系发展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范型。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人类社会文明经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 2017五年规划》等工作。2.4从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切入,着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拓展案件信息来源,规范案件查办程序,提升科技反腐败能力。加强与监察、审计部门的配合,共享信息资源,今年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离任审计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抓紧抓好。同时,切实加强对强农惠农富农资金、扶贫资金、救灾资金以及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完成“公车治理”、“治理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 2.5从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入,着力巩固和发展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的良好局面 厅机关,特别是厅属单位要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监督党政领导班子履行“一岗双责”的重要手段,作为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载体。坚持谁主管谁负责,明确责任重点内容,制定责任目标、工作计划、制度办法、实施措施,加强教育、管理、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一是要抓好任务的落实,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办法,把任务进一步细化,把措施进一步实化,做到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抓手,每项措施都有可操作的方案。二是做到责任落实,及早把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 2.6从提升能力素质入手,着力强化水利系统纪检队伍自身建设 围绕制定水利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和制定《水利厅党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五年规划》,结合对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两个1号文件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的实际,2013年,厅纪检组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与兄弟省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深入调研、交流经验、拓宽思路,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同志们,深入推进全区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水利部、水利厅2013年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部署,围绕水利中心任务积极进取,务实工作,努力取得全区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新成效。 (编校:王宇霞)收稿日期:2013-02-20 31 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生效友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水和谐新XX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水和谐新XX 今天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我们隆重纪念这两个节日,旨在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更加了解市情水情,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爱水、护水、节水意识,加大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促进XX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作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水资源极度紧缺地区之一的XX,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现代宜居魅力新XX的进程中,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科学实施,促进XX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显得刻不容缓。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不断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维护河湖健康,夯实水污染防治工作。XX地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晋北黄土高原,市内主要河流有桑干河、唐河、南洋河、御河、十里河等,分属海河流域永定河、大清河水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市城市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水污染状况十分严峻。据水质监测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境内已无一类地表水,主要河段均已受到污染,特别是市区主要河段污染更为严重,已失去使用功能,市区部分区域中浅层地下水质恶化,已不宜饮用。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XX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全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维护河湖健康、促进人水和谐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要严格落实水功能区划的各项要求,依法加强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和控制网络体系。要加快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深入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要加强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监控管理,严格实施排污口审批和监督制度,严禁水污染物超标排放。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网建设及回用设施建设,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要完善水源地污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政策引导 2013.15 中国水利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明忠 (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 摘要:通过论述水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按 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深刻阐 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详细梳理了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工作.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 的技术路线图。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原则 R胡 ection related to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hen Mingzhong Abstract:Great signifcance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presented through explanation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Guiding thought and basic principle are put forward in accordance with general requirement of keeping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It is argued that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ststring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 isthekeyand main contentsand tasksorfwater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reviewed in line with basic national and waterconditions.Highlightmentis placed 01' top— layerdesign na d technicalroute ofimplementation step by step. Keywords:water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moststring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basicprinciple中图分类号: rIv+X1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3)15—0001—05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7528820.html,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作者:林若田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03期 摘要:城市化进程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如今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城乡规划作为影响环境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社会,完善法律法规,科学设计规划方案,为建设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而努力。本文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策略 1前言 我国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退化形势日趋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环境及生态问题各不相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也各有侧重,加强城乡生态关系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科学研究任务。 2我国目前的城乡发展现状 2.1环境污染 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缺少科学规划,一些城市长期面临沙尘暴和雾霾天气,PM2.5也经常“爆表”。工业化不断加剧,一些工厂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到河道,不仅污染了水源,还导致土地“寸草不生”,废水、废气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凶手。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不仅造成了石油能源的紧缺,能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对于农村而言,由于缺少处理垃圾的相关设备和技术,出现了严重的土地污染。这都是城乡发展进程中忽略的问题。 2.2资源减少 由于城市的无度扩张,不少土地都用来服务了房地产,耕种面积减少。私家车数量快速增加,石油资源越来越紧缺。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但是人口多,人均土地比不上其他国家,我国石油资源需要大规模进口,自产的石油资源不足以应付现如今的使用量。另外,水资源的浪费也极其严重。我国东部地区水资源并不缺乏,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发展速度过快,用水量大、浪费严重,有的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严重时甚至出现了海水倒灌的现象。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水质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的策略

水生态文明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给出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措施 一、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有很多论述,从人、自然与社会的视角、文明形态视角、生态学的视角等对生态文明进行定义。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对“生态文明”词条有一个较普通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于2013年1月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理念和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指出应将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以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是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中,是一种包容了人口优生优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容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包容了优化生态、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包容了新型工业文明转型的绿色经济发展。 学习水利部文件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笔者把水生态文明简单定义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1、水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新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同样,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企业行为

2012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 总第20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4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企业行为 冯常生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现代经济社会 发展中出现的大多数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的都同企业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建设 生态文明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行为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工艺技术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企业发展观念,提高企业环 境责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等。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行为;生态环境;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8-0176-03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作为现代国民经济的细胞和现代社会基础单位的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对企业行为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行为研究综述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多数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的都同企业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获取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用最小的经济成本来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行为中什么样的行为合理呢?孙祈祥在《中国企业行为分析》中认为,企业行为合理应该符合两个标准:从微观标准来说,企业的消费行为、生产行为有利于它的生存发展;从宏观标准来说,企业行为要有助于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地增长。王忠武(2003)认为,企业行为必须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能够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如果企业利用资源不当,就会浪费资源甚至造成物种灭绝;若排放过度,则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及损害公众利益。在企业行为中如何做到行为合理性呢?陈柳钦(2000)指出,我国企业行为要实现合理性的选择,必须转变单一的经济目标为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复合目标,确立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绿色营销的经营理念,树立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生态观念。刘佳(2005)认为,企业在实行经济利益时必须把自身的行为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清洁生产,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来引导企业行为。牛桂敏(2006)则认为,传统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生态缺陷,因而要从创新观、创新模式等方面,真正实现由效益型向生态型的转化,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使技术创新能够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二、企业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其一,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企业作为我国的主要生产者,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上是最大的。其中,工业 收稿日期:2012-04-12 作者简介:冯常生,男,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河南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112400450320)、2012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研究”(2012B146)的部分成果。 671

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精)讲课教案

3.22世界水日主题: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人民网北京3月22日电(记者蒋琪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3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水利部确定我国纪念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水才有森林草原,有水才有湖泊湿地,有水才有生物多样性。文明兴替与水有着重要的关系,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防洪体系日益完善,供水规模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水利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民生水利成效显著,基本保障了国家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与此同时,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条件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国情水情没有改变;长期以来资源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对喝上干净水、享有优美环境等方面要求差距巨大,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加以扭转,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进一步要求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完成、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这一系列重大政策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把完善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重要抓手,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对教育的反思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对教育的反思 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 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八大报告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生态文明的兴起也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最关心政治局势的特殊群体,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教育,首先,我觉得应该先了解现状。哪些地方做的不足,知道了才能改正和完善。 一.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欠缺的主要表现 1.主体意识淡薄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不断深化对自己同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认识,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法则,协调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继续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然而,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回顾过去,人类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文明和物质文明,人类也由自在阶段转变为自为阶段。“现代性”工业文明意识在发挥着巨大进步作用的同时,也使人类逐渐习惯把自己凌驾于包括一切其他生命形式在内的大自然之上。人类在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将消耗殆尽。高校师生都是高学历人群,他们大都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问题是由于受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和体制的缺失,他们对生态文明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生态意识淡薄,更没有固化为行为习惯,节约与环保变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校已经成为社会上三大浪费大户之一。 2.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缺失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机制是各类高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充分利用已有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态文明培养和影响,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育保障制度。目前,高校还没有健全的教育机制以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首先,在当前的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而忽视学生对白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因此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活动就没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没有兴趣积极的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其次,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当前,高校在让学生接触并亲自体验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关系方面还没有更多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过度的消费行为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消费。必要消费是对资源有价值的利用和合理开发,它不仅能处理好生产、分配和交换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和自然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思维活跃、观念新潮、追求时尚、最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有认知能力差、辨别力弱、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等特点的大学生这—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严重冲击。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建云王小军 (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210029) 摘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节约和保护优先的发展方针,以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经济发展、水管理落实以及水文化培育为主要框架,构建人-水-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在阐述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及涵,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探讨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及思路,提出了实现水生态文明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建议,为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价值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在快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文明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生态危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面对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水的演变是生态演变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

水生态文明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姓名:李艳 学号:2011150212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摘要: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给出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措施 一、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有很多论述,从人、自然与社会的视角、文明形态视角、生态学的视角等对生态文明进行定义。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对“生态文明”词条有一个较普通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于2013年1月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理念和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

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指出应将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以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是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中,是一种包容了人口优生优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容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包容了优化生态、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包容了新型工业文明转型的绿色经济发展。 学习水利部文件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笔者把水生态文明简单定义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1、水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新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同样,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永远的支撑。仅仅把水生态文明理解为“保护水生态”是不全面的,我们倡导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和谐。 2、水资源节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资源

科技创新驱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科技创新驱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发表时间:2019-03-27T16:29:00.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刘媛[导读]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级形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天津 301700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级形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的不懈追求,即传统的建设理念不具备动态性、持续性和多元性,难以支撑水生态文明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迈进。本文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建 设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承载能力偏低、水环境污染物浓度增加、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发展和绿色崛起的重要因素。为全面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形成市、县、乡、村联动建设格局。 1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自古人类逐水而居,因水而兴,离开了水,任何生命都无法延续,文明更无从谈起。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以保障水安全、改善和恢复水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为目标,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增强人类福祉为目的,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的水资源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些方式和准则下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工业文明以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污染物的高强度排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其作为生态系统控制性要素的地位更加突出。解决不好水问题,就无法克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就无法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蜕变。现阶段水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只有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形成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源头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科学系统地解决存在的水问题。因此,应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水利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科技创新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面对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科技创新提供实践手段。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基础科学创新、科技实践创新等方面支撑作用的需求。 2.1 基础科学创新支撑作用需求 水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相对较新,且具有跨领域特点,对相关基础科学创新的需求尤为迫切。相关基础科学创新可分为水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建设路径、水生态系统演变机理及规律、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其他相关工作之间的关联等方面的科学创新,并涉及对水资源、水生态、水利工程、法律学、管理学与美学等多领域科学创新的需求。基础科学创新的内容包括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资源保护理论方法创新,河湖健康理论方法研究,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量化方法、管理模型创新,水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人水和谐相处研究等。 2.2 科技实践创新支撑作用需求 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将基础科学创新、应用技术方法创新应用于实践,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实践创新支撑作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具体建设方案创新与科技推广创新的需求。一方面,对具体建设方案创新支撑作用的需求包括需要确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拟定分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明确工作步骤等,具体涉及对国家、区域以及自然水循环和经济社会用水单元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科技推广创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需要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区、科技产业园等立足市场与需求,着眼于科技服务于实践,有针对性、高效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共享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咨询平台,加强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3 水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水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任务的长期性、科技引领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仍待加强,造成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投入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3.1 提高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普惠民生福祉的认识 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人民福祉”。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息息相关,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水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以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水问题,使水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民生、造福于民生、保障于民生、润泽于民生,普惠民生福祉。 3.2 强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举措,经济社会在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因此应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当成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制定长久建设目标,分步实施,持续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水环境、优美的水景观、健康的水生态、先进的水文化,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建设目标永无止境。 3.3 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引领作用 目前,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理论、技术支撑体系、管理体制机制等尚待完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不断深入,将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新的需求、新的难点、新的技术瓶颈,需要持续的科技支撑与引领。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将科技创新融入到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不断攻坚克难,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行为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行为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人与环境 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处 于崩溃的边缘。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知行水平却最终 导致人类处于危险的境地,人类文明亦面临崩溃的境地,这不能不说 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但作为万物之灵,人类痛定思痛,在对自己引以 为傲的“智慧”和“理性”行为实行反思的基础上开始探讨生态文明,谋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维护种族的延续和 文明的传承。但必须承认,这种自我救赎始终是站在人类的立场,站 在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无法跃过 的界限,也是现阶段人类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其最终 目的也是为了人,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2]。环境 行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当前还未有统一的定义。作者认为,所谓环境 行为是指人对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行为,这种影响能够分成三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当前无法分清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当然 因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处于持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理解的深入,人的环境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积 极还是消极或者中立,判断的标准会变化发展,理解结果也会转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主动的状态,而动物和自然体因为不 具有人类的理性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法律是千百年来人的理性的总结,是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是智慧之光,法律本身就是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质量的高低反映某种文明的完美水准,而 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法治是文明得以维系和延续的根本保障。以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对现行法律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法律和法治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必须反映生态文 明的这个要求。从自然法的角度讲,也就是要对法律的理念和价值追 求实行调整以合乎“公平、正义”,从实证法的角度讲就是要提升立 法质量,充实法律内容。当然从社会法学的角度看,法律不但仅是理 念和法条的集合,写在纸上的法律也并不是法社会学眼中的“法律”,

浅谈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水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载体,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难题。这需要我们全面节约水资源以构建节水型社会、积极预防和治理水污染和水生态恶化趋向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有效路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水生态文明社会。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水资源;生态文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程度高、生态系统破坏比较严重的难题日益凸显,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以人水和谐思想为指导、以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及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良好水生态文明社会,[1]越来越成为我国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 1.我国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水是滋润万物生长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最宝贵资源,也是控制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决定性要素。因此,在我国当前深化改革之机,加强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建设水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且是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 首先,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我国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说明,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居于极为重要的突出地位。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前者需要后者的支撑和保障,而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水和谐发展的状态,一方面要求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承载和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转,同时还要求尊重和顺应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积极主动地节约和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及脆弱的水生态环境,这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理想目标,要想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就必须加强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难题。 今年6月,我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淡水水域方面,我国一些地表水受到轻度污染,一些城市河段甚至达到重度污染,

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_左其亭

2013.4中国水利 特别关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于2013年1月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笔者在学习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有很多论述,从人、自然与社会的视角、文明形态的视角、生态学的视 角等对生态文明进行定义。互联网的 百度搜索对“生态文明”词条有一个 较普通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 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 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 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 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 报告,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理 念和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 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 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 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 大报告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指出应将生态文明与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 设并列,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以建设“美丽 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 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是人类能够 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 入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 中,是一种包容了人口优生优育、资 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是 一种包容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 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包容了优化生 态、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全面发 展,是一种包容了新型工业文明转 型的绿色经济发展。 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左其亭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450001,郑州) 摘要: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给出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阐述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分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大目标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人水和谐;水利学科;水资源保护 Discussions on key issue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Zuo Qiting Abstract:How to understand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is paper analyses and discusses several key issue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follows.First,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given and the links betwee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oposed by the state are elaborated.In additio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rucial issue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process of advancing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propos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help to make the5goal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me to be realized.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human-water harmony;water conser-vancy disciplines;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171.4+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23(2013)04-0001-03 收稿日期:2013-02-18 作者简介:左其亭,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8&ZD215)。 ·水生态文明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