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舒适性概论

服装舒适性概论
服装舒适性概论

绪论

服装工效学(Apparel Ergonomics):以服装功能为主线,以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为对象,在生理卫生学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来研究人体、服装、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体-服装-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

人是服装设计和穿用的主体,服装在各种环境下必须适合人的工作、运动和生产中人体特定活动的生理卫生要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如何作用要用环境卫生学、心理学的知识来予以探讨。

研究内容:人体特性的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运动系统、新陈代谢、人体机能调节、人的工作能力、基本素质、体力负荷、智力负荷和心理负荷等等);服装特性的研究(款式、结构、造型、形态、色彩、材料、热阻、透湿指数等;环境特性研究(大气、气候、季节、地域、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生活方式等);人与服装的关系,包括服装与人体生理机能的关系(调节服装的微气候、热舒适、保护人体安全、保持皮肤清洁),服装与心理的关系(求实、求新和求美心理对服装的体现个性、地位、年龄、性别、地位的需要),服装与人体结构的关系(适合人体、穿着舒适、适合活动),服装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关系(色彩、光泽、质地、挺括、重量、压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人-服装-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研究(对舒适、美观、经济等的分析、设计与评价)。

学习目的:根据社会环境从人体生理卫生学和社会文化科学出发,设计、穿用合适的服装,达到防护、舒适、装饰审美、道德礼仪、标识类别的目的,使服装适应人。

第一章服装舒适性概论

第一节服装舒适性的研究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服装舒适性的研究内容、方法。

【教学重点】

舒适性的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

舒适性的研究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课时分配】

1学时左右

【课外作业】

了解服装舒适性的发展情况

【教学内容】

一、服装舒适性的研究范畴

1. 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服装-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科学。从人体的需要出发,系统研究各种服装及其材料的服用性能,为科学制衣、穿衣,维持一个有利于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满意的状态提供依据。

2.研究重点:人体与服装及环境之间的热、湿两方面的相互耦合作用。

服装与人体的热平衡:包括显热和潜热。显热:由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交换;潜热:由水和蒸汽相变导致的能量交换,与水蒸气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服装的热湿性能的主要指标:隔热性能和透湿性能。

二、服装舒适性的研究方法

1.物理学方法:将人视为一个热源,根据人体的产热速率和皮肤温度等指标,建立传热机理建立人体的热平衡方程。

缺点:不考虑不舒适的感觉和人体对冷热的反应。

优点:有利于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散热的影响和建立舒适性指标。

2.生理学方法:从人体的热调节机制出发,研究人体对冷热的反应机理。

缺点:只研究特殊状态下人体的反应机理。

优点:有助于了解血管收缩、寒颤与出汗等生理反应与冷热刺激的关系。

3.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感觉。心理生理学:借助于测量心率或皮肤电阻等反应来观察情绪与感觉间的关系。行为心理学则观察人体刺激出现后的行为变化。

三、服装舒适性理论的发展

服装舒适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1940年生理学家P.Siple等人发表了《选择寒冷气候服装的原则》论文,提出服装防寒隔热的原理。

1941年生理学家格杰等人提出了用克罗值来衡量服装热阻的大小,开创了服装热湿研究的新纪元。

1962年美国服装科学专家Woodcock提出将透湿指数作为热环境下服装热舒适性与否的指标,是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的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服装生理学家Goldman运用服装热阻和透湿指数来描述服装系统的特性,完善了服装热湿舒适评价指标体系。

20世纪70年代初期,Norman Hollies 、Steven Spivak 将服装舒适性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提升了服装舒适性评价系统的高度。

第二节服装舒适性的概念与定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学基础知识、掌握服装舒适性的概念

【教学重点】

舒适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服装舒适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课时分配】

2学时左右

【课外作业】

了解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一、人体生理学基础

人体的体温调节和代谢产热机制是研究服装舒适性的生理学基础。

(一)能量代谢

1.概述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并在体内进行物质转化的过程,包括:同化作用:机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机体自身成分并储存能量;异化作用:机体分解自身成分,释放其中的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最后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人体通过摄取食物获得各种能源物质,这些物质在体内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人体体温,并不断向体外散发,其余转化成ATP等物质为载体的可以做功的自由能,保证机体各种生命活动。

能量代谢:新城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之为能量代谢。

2.能量代谢测量方法和产热率

直接测量法:利用各种类型的测热装置直接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散发的总热量的方法。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受试者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并根据化学反应中的定比关系,计算出机体的能量代谢。

影响因素:人体肌肉活动水平、环境温度、精神状态、进食、人种、季节、营养及药物。代谢产热率:单位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单位是kw/m2。

3.基础代谢及影响因素

基础代谢:又称基础代谢率,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不是能量代谢的最小值。影响因素:身体的大小、年龄、性别和季节等因素。年龄越大,基础代谢率越小。

(二)体温调节

1.人体体温(body temperature)

体温:体内温度,或中心温度,使包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器官在内的人体中心温度保持在相当窄的(43-25℃)、对其正常功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温度范围之内。多用直肠温测定,正常温度为37℃。

2.皮肤温度(skin temperature)

皮肤温度,又称体表温度,反映了人体冷热应急的程度,是判断人体通过服装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热交换。在20-40℃之间波动。皮肤温度比体内温度低0.5℃。

测量方法:采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贴于待测表面,然后由各点测得的皮肤温度按一定权重后获得加权评价温度(腋窝温)。或者利用红外热图摄像仪来获得完整而连续的皮肤温度分布图。

平均皮肤温度:由于人体各部位存在着不同的肌肉强度、皮下脂肪厚度、血流供应和表面几何状态,所以,各部位皮肤的温度相差较大。将不同部位测得的皮肤温度乘该部位占体表面积百分比再相加的结果即是平均皮肤温度。

31.5~34.5℃属于正常体温,33~34℃时感觉最舒适,超过35℃,90%的人感觉热,31.5℃以下,多数人感到凉。

3.平均体温(mean body temperature)

体内温度与皮肤温度的加权平均温度称为平均体温。体内温度用直肠温度t er代替,皮肤温度用t s代替,平均体温用t b代替。则:

热环境:t b=0.9t er+0.1t s; 冷环境:t b=0.67t er+0.33t s;

4.产热

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转化为热、电、化学、机械能量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或产热过程。安静时,主要产热组织是躯干肌肉、内脏以及脑,活动时,主要为肌肉。

5.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温度能够保持恒定,是因为体内不断产生热量的同时又向外散发热量,且两者能保持平衡。产热主要靠肌肉、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代谢,散热是通过皮肤表面的热传导、辐射、蒸发及呼吸和粪尿等方式进行的,产热靠化学因素,散热靠物理因素。

±S=M-(±R±C±K+E)

S为体内储热量;M为产热量(常为正值);R为辐射放热;c为对流放热;K为传导放热;E 为蒸发散热(常为正值)。当热流入体内时,R、C、K为负。

S为正时,体温上身,S为负时,体热亏损。为维持体温恒定,储热量S应为0。

体温调节是产热和散热及人体内外热交换的调节过程,当人体产热改变或环境发生变化时,

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其中生理性调节是有限的。

生理性调节:通过自律神经或激素进行的非随意性体温调节。如防止体温下降有颤栗,汗毛竖起,防止体温升高有不感知蒸发、出汗。皮肤血流量的增减,关系着放热量的增减,受寒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

行为性调节:冷时屈曲团缩身体,热是躲到树荫下,服装、房屋、电扇、空调的使用都是行为性调节。

两者关系:生理性调节是基本,是热舒适性研究的内在规律;行为性调节是更为复杂,是生理性调节的补充和保证。

(三)人体出汗

1.出汗机理:

出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由脑出汗中枢控制。在高温或大量活动条件下,人体内热量会积聚,为促进体热散发,大脑出汗中枢调动出汗功能,依靠出汗促进皮肤表面水分蒸发散热,达到体热平衡、体温恒定的目的。

2.温热性出汗(thermal sweating)

指在暑热环境下产生的汗(以液态水为主),汗液从全身的小汗腺(除手掌和足底外)分泌。以额部、颈部、胸部、手足、背部为多。

3.精神性出汗(mental sweating)

精神兴奋时引起出汗,与温度无关。通常称为冷汗,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头、手掌、足底、毛发。

4.味觉性出汗(emotional sweating )

由酸辣等味觉刺激引起的脸部出汗,与温度无关。

5.有效汗量:

能够蒸发的汗量为有效汗量;附着在皮肤上的汗量为附着汗量;流下来的汗量为流淌汗量。只有有效汗量有助于体热的散失,附着汗量和流淌汗量只会造成服装的汗渍感染。

6.出汗的影响因素

(1)环境温度: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超过30±1℃,便开始出汗。一定范围内,出汗量与环境温度成正比。

(2)环境湿度:汗液蒸发的原动力是生理饱和压差(即皮肤表面的水汽压与空气中的水汽压之差)。生理饱和压差大,汗液蒸发速度越快。湿度大时,汗液不易蒸发,体热不易散失,对散热中枢刺激进一步增强,导致大量出汗。

(3)代谢率

代谢率增加,出汗量增加。活动强度大,产热量多,出汗量越多。

(4)风速

风速大,有利于汗液的蒸发,蒸发散热量增加,皮肤温度下降,导致出汗量减少。(5)大气压力

气压越低,蒸发散热系数增加,蒸发速度加快。高原地区或低气压地区,汗液蒸发速度比海平面快。

(6)服装:

取决于服装的透湿指数和隔热性能,透气性和吸湿性好的服装,对汗液蒸发影响小。被汗水浸湿的服装因透气性差而会减慢蒸发速度。

二、舒适性定义

很难下定义的复杂和模糊的概念:舒适与各种感觉的主观感知有关;舒适包含人的许多感觉,如视觉(美观舒适性)、热(冷与热)、痛(刺扎与痒)和触觉(滑、糙、软、硬);主观感觉包含所有相关的感觉的形成、加深、结合及对过去经历和现在期望的评价所构成舒适状态的总体评价的心理过程;人体服装接触(热、力)在决定穿着者舒适状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外部环境(物理、社会和文化)对穿着者的舒适状态有重大影响。1.美国著名学者Slater将舒适性定义为:人与环境间生理、心理及物理协调的一种愉悦状态。

2.Fourt 和Hollies 认为舒适性是:静止或休息时的舒适是在一定温度下,身体既不感觉冷也不感觉热。

3.Ress指出:人与环境之间热传递结合水分运动之间不易察觉的热传递时保持舒适的主要机理。

4.正面定义难,反面定义:无痛、无不舒适感觉的一种中性状态。

5.普遍一致的看法:对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舒适性标准是满意的热平衡;生理、心理和物理因素之间以符合要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达到舒适状态。

广义定义: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

狭义:生理舒适性。包括温度性舒适、接触性舒适、适体性舒适。

温度性舒适: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辅助体温

调节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净产热量与净散热量相等)。

接触性舒适:触感舒适。

适体舒适性:服装与人体的复杂曲面相吻合,包括尺寸合体性与运动自由度。

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考虑,服装必须能够从心理、生理、感觉方面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具有生理舒适性、感觉舒适性和心理舒适性。

生理舒适性:指着装后运动机能的舒适性(服装的弹性、刚柔性、平滑性、带电性、合身性、服装结构尺寸适合性、服装重量和服装款式等)和着装后卫生机能的舒适性(即织物的吸湿性、透湿性、放湿性、防水性、透气性、含气性,服装的保暖性与服装款式)。感觉舒适性:织物的接触粗糙感、接触冷暖感、悬垂性、色彩、透明度、丝鸣、香味和风格。

心理舒适性:织物的质感、风格;服装的流行性、品味、个性化、差别化、美感和加工质量。

6.影响舒适性的因素:

(1)人体因素

生理因素:健康状况、新陈代谢、体温、出汗量。

心理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

(2)服装因素

包括服装的隔热性能、透湿性能,服装材料的力学性能、可燃性、静电性、防水与防风能力,服装的合身程度、对身体的压力、对皮肤的触感。其中服装的隔热性能、透湿性能影响最大。

(3)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品质、照明、噪音及安全卫生。

第二章服装的热传递

第一节人体和服装表面的散热原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服装舒适性的研究内容、方法,掌握服装舒适性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舒适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服装舒适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课时分配】

2学时左右

【课外作业】

了解服装舒适性的发展情况

【教学内容】

人与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环境间的“温度差”(显热)所引起的热量交换;另一部分是由于环境间蒸汽压力或水蒸气含量差(潜热)所引起的身体能量交换。这两部分热量之和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热量。

从人体流向环境的热量或环境流向人体的热量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四种方式。在不出汗的情况下,人体热量97%是通过以上方式散失的。

其中,蒸发又称为潜热(湿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属显热(干热)传递。

1.传导(conduction)散热

(1)概念:

指物质不发生移动,而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体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简称导热。

温度场:对于一个存在传导散热的物体而言,可以在某时刻找出温度相等的各个面(等温面),将这些等温面的集合起来表示物体温度的分布状况,就称温度场。热量传导的方向总是从温度高向低方面传递。

(2)计算公式:

,

是指厚度为1米的材料上下表面温度差为1℃时,1秒钟内通过1平方米表面积所传导的热量瓦数。λ越小,表示材料的导热性越差,保暖性越好。水的导热系数最大,静止空气的导热系数最小。

二、对流(convection)散热

1.概念

指随液体(如水)或气体(如空气)等流体的移动而传递热量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也称接触传热。与传导散热不同的是传热物质发生位移。流体接受导热后在移动,形成热传递,单纯的对流散热是不存在。实际包括导热和对流两种形式,就散热量而言,对流是主要方式。自然对流:因流体温度不均而造成流体移动的传热方式。如人体及服装表面的边界层内的空气就存在自然对流。

强迫对流:由外在其他原因造成流体移动进行热量传递。如电扇驱动空气流动。

2.计算公式

三、辐射(radiation)散热

1.概念:

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非接触的散热方式。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且持续不断进行。所有的物体都向周围辐射散热,大小取决于表面温度和黑度。

3.影响因素:黑度(皮肤的辐射率)、表面辐射温度与有效辐射面积。

四、蒸发(evaporation)散热

1.概念

液体的表面产生汽化(即蒸发)会带走热量,称为蒸发散热。

(1)不感知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又称非显汗、非显性蒸发,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人体在热舒适状态时,没有感觉到水分蒸发,持续地从皮肤与呼吸道进行不感知蒸发。是通过组织间液体直接透出皮肤和肺泡表面进行汽化而实现,是一种被动的物理弥散现象。蒸发量与人体代谢水平、环境温湿度的变化有关。

(2)感知蒸发,又称发汗,指在温暖的环境下或体力劳动强度大的条件下,感觉到水分蒸发。

2.计算公式:

五、四种散热方式的影响因素

低温环境下,皮肤温度与外界环境的气温差值较大,传导、对流、辐射的散热量增加,蒸发散热仅以不感知蒸发的形式存在,气温升至32℃以上时,传导、对流、辐射的散热量几乎为零或为负,蒸发散热量急剧增加。散热量总和在气温升至25℃以上使没有多大变化。

第二节服装导热的原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单层、多层服装导热的原理

【教学重点】

单层服装导热的原理

【教学难点】

多层服装导热的原理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课时分配】

1学时左右

【课外作业】

了解服装导热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从皮肤到服装外表之间的传热过程比较复杂,包括服装材料本身的导热、服装表面的热辐射、衣下和衣服表面空气层的对流。

1.单层服装的导热

2.多层服装的导热

通过服装由皮肤传递到外界环境的热量与服装层数无关,只与皮肤到服装最外层的温度

变化值成正比,与服装及边界层的总热阻有关。

第三节服装的热阻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服装热阻的概念以及影响服装热阻的因素

【教学重点】

影响服装热阻的因素

【教学难点】

服装热阻的计算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课时分配】

2学时左右

【课外作业】

了解服装热阻与舒适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概念:

服装层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的热流阻力,物理意义是服装层两面的温差与垂直通过服装单位面积的热流量之比,反映了服装及其材料具有的隔热保暖能力。

2.总热阻

3.影响服装热阻的因素

(1)覆盖面积:指着装人体被服装所覆盖的体表面积,热阻随覆盖面积的增加而增加。(2)衣下空气层:随着空气层的增加,热阻越大,达到最大后,热阻反而随之减小。(3)服装的开口:具有向上向下开口的服装,热阻较小。

(4)多层服装着装:1-4层时,热阻随之明显增大;再增加时,热阻增加不明显;5层以上时,热阻反而减小。

(5)服装重量:热阻随着重量的增加而增大,内衣比外衣更明显。

(6)风速:风的作用不仅能影响服装表面的空气隔热值,而且还能从衣料气孔及衣下空间渗入,扰动那里的静止空气和死腔空气,而使对流散热增加。风速增大,热阻反而减小。

(7)人体动作与姿势:坐姿比站立的热阻小15%。

第三章服装湿传递理论和湿阻的计算

第一节服装的湿传递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服装热阻的概念以及影响服装热阻的因素

【教学重点】

影响服装热阻的因素

【教学难点】

服装热阻的计算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课时分配】

2学时左右

【课外作业】

了解服装热阻与舒适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热交换方程

±S=M-(±R±C±K+E)

S为体内储热量;M为产热量(常为正值);R为辐射放热;c为对流放热;K为传导放热;E 为蒸发散热(常为正值)。当热流入体内时,R、C、K为负。

S为正时,体温上升,S为负时,体热亏损。为维持体温恒定,储热量S应为0。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或得热与散热均得到动态平衡,才能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与环境间的热交换分为两大类:

1.热交换过程中没有物质的相变,称为显热交换或干热交换,辐射、对流是显热交换。

2.热交换过程中随着热量交换存在着传热物质的相变,如人体出汗,汗液在体表面蒸

发,由液相变成了气相,同时吸收人体提供的汽化潜热并散失到环境中去,这称之为潜热交换或湿热交换。在35℃时水的气化潜热为2418kj/kg。

二、汗液蒸发的三种情况

1.人体皮肤表面看上去是干燥的,没有汗液造成的湿润情况。但事实上,人体的一部分水分仍然通过皮肤表面层直接蒸发到周围空气中,这是汗液蒸发散热最小的情况,称为不感知出汗(隐性出汗)。实质是组织间液体直接透出皮肤或汗液在汗腺孔附近甚至汗腺孔内蒸发成

水汽。其初始形态为水汽。

2.由于大量出汗,人体皮肤完全被汗液所湿润。这是汗液蒸发散热最大的情况。称为有感出汗(显性出汗)。包括温热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味觉性出汗。温热性出汗(thermal sweating)指在暑热环境下产生的汗(以液态水为主),汗液从全身的小汗腺(除手掌和足底外)分泌。以额部、颈部、胸部、手足、背部为多。精神性出汗(mental sweating):精神兴奋时引起出汗,与温度无关。通常称为冷汗,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头、手掌、足底、毛发。味觉性出汗(emotional sweating ):由酸辣等味觉刺激引起的脸部出汗,与温度无关。汗腺出汗以温热性为主。其初始形态为液态水。

3.多数情况下,人体表面部分被汗液浸湿,部分保持干燥。引入皮肤湿度的概念。

皮肤湿度=实际蒸发散热量/人体皮肤完全被汗液湿润时的散热量=被汗液湿润的人体体表面积/人体表面积

三、服装的湿传递的途径

(一)服装对皮肤蒸发热的影响:

1. 服装的存在使皮肤表面蒸发的水蒸汽向环境扩散时受到了额外的阻力,降低了蒸发散热量。

2.如果服装师吸湿的,皮肤分泌的汗液可能由于织物纤维的毛细作用而传输到服装表面,使汗液不是直接在皮肤表面蒸发,而是在服装内部或服装外表面蒸发。蒸发所需的汽化潜热一部分来自人体,一部分来自周围的空气。

由此,蒸发同量的汗水对人体造成的冷却效果,因服装不同而不同。

(二)服装湿传递的途径

人体皮肤出汗经服装(织物)传导至外界空间的湿通道主要有三种类型。

1.汗液在微气候区中蒸发成水汽,气态水经织物中纱线间、纤维间缝隙孔洞扩散运移到外层空间。

服装内微气候:又称衣服微气候或服装气候。指为了适应外界大气环境,人在穿着适当的服装时,在人体与服装之间形成的与外界气候不同的特殊的局部气候。

广义上指人体皮肤与最外层服装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气层,包括该空气层所包含的空气温度、湿度和气流分布,甚至包括微小空间内空气的成分等。

狭义指人体皮肤与最内层服装之间的空气层。包括空气层的空气温度、湿度和气流分布。微气候区:人体与服装之间所存在的微小空间。其空气层的厚薄取决于服装的式样和穿着的合身程度。

2.汗液在微气候区蒸发成水汽后,气态水在织物内表面纤维中孔洞和纤维表面凝结成液态水,经纤维内孔洞或纤维间孔隙毛细运输到织物外表面,再重新蒸发成水汽扩散运移到外空间。

3.汗液通过直接接触以液态水形式进入织物内表面,再通过织物中纱线间、纤维间缝隙孔洞毛细运输到织物外表面,再蒸发成水汽,扩散运移到外空间。

人体无感出汗时,排汗初始状态为气态水,其湿传递以第一兼及第二类为主。

人体在有感出汗时,汗液和汗气同时存在,微气候区湿度高,汗水的传递以第三类兼及第二类为主。

织物对气态水的传输主要与纤维的吸湿以及织物结构有关;对液态水的传输与纤维的吸湿性、织物表面状态及其与液体的接触状态、织物结构有关。

四、皮肤水汽的蒸发

在组成服装的织物中,纱线的结构、织物的几何状态、纤维本身的湿传递特征以及织物表面的屈曲波所形成的空隙等,均对水汽的蒸发有很大影响,此外服装的款式、静止空气层的厚度以及周围环境,都会影响服装的透湿性能。

纺织材料的透湿性:气相水分因服装内外的水蒸气压差,通过服装开口、纤维与纤维间的空隙、纱线与纱线间的空隙散出,面料透过水蒸气的性质称之为透湿性。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纤维表面或内部吸附或吸收气相水分的特性称之为吸湿性。与纤维中亲水基团的多少、纤维结晶度的大小、纤维间的空隙、纱线间的空隙都与之有关。

纺织材料的放湿性:纤维吸湿后向外界环境放湿的性质称之为放湿性。

吸水性:服装材料在纤维与纤维间的空隙、纱线与纱线间的空隙吸收或吸附液相水的特性。放水性:织物吸水后的干燥难易性。疏水纤维比亲水纤维容易干燥。

五、气态水的扩散

1.水汽透过纱线与纱线之间的空隙

2.水汽在纤维中进行传递

水汽在纤维中的透湿阻力随纤维结构密度增大而增加。厌水性纤维,透湿阻力增加的速度很快,亲水性纤维透湿阻力增加的速度较慢。空隙较多的织物,透湿阻力很接近。

3.水汽在纤维与纤维间的空隙中进行传递

4.水汽在织物表面屈曲波所形成的空隙中的传递

织物的总湿阻:

5、液态水在服装中的传输

(1)水分子在纤维内部存在的形式

由于织物纤维本身的结构、化学组分不同,它们与水分子的作用力各异,因此它们的吸水速度和吸水量有很大差别。不论这些差别有多大,它们吸收的水可以分成三部分,即结合水、中间水和自由水[26]。结合水是在与纤维分子键合的水分子,它们靠氢键或者分子间力紧密结合在纤维分子上。这部分结合水的量与纤维分子结构、分子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如聚酰胺纤维分子上一个氨基结合一个水分子。这部分水在与大分子结合时放热,从而进入稳定状态。它们在冰点已不能结晶,也不会在沸点蒸发气化。这部分水与纤维紧密结合,因此当织物上只有吸附的结合水时,人体不会有湿感。中间水是由于与结合水分子间存在氢键作用而被吸附在结合水之外的水,它们也不同于普通的水分子,它们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低于0℃和高于100℃。当织物与皮肤接触时,它们会从皮肤吸热而脱离织物并按照中间水-结合水、

舒适性因素

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 一、服装材料因素 材料不仅影响设计效果,还直接影响人体穿着的舒适感和服用性能。材料的含气性、透气性、透湿性、保暖性及后整理的外观风格均对服装的舒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含气性的大小以含气率来表示,含气率大的材料能充分发挥保温和通气性能。如羊毛产品的保温性之所以优越,是因为毛纱容易织成多空隙的织物结构,在这种状态下,织物内的空气不会引起热的对流,是冬季理想的保暖材料。另外织物的后整理对服装舒适性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防静电服装,可以消除或控制人体静电的产生,从而减少制造过程中最主要的静电来源。因此,设计师必须熟识各种材料的性能,根据衣物类型、服用季节及穿着用途来正确选择使用,使服装既美观时尚又具有良好的舒适感。 1 、纤维性能 由于纤维种类及其结构形态的不同,因而纤维有着不同的性能,这些性能直接影响面料的生产加工和服装的舒适性。 (1)纤维细度。纤维的细度与纺织加工工艺及所制成的纱线和织物的性能有密切关系,较缅的纤维制成的衣料光泽好,手感较柔软,容易得到丰满蓬松的效果,可以制得轻薄织物,适于做夏季服装,但较细纤维制得的面料易起球。较粗纤维制得的织物粗犷、厚重。适于冬季服装。 (2)纤维长度。除蚕丝外,纤维长度大都以rr呷为单位,天然纤维的长度决定于它们的品种和生长条件,化学纤维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一般来说,纤维长度越长,成纱强度越高,服装坚牢度越好,长纤维纺纱可少加捻,制成的织物和服装手感柔软舒适;此外,纤维越长,纱上的纤维头端露出越少,因而服装外观光洁、毛羽少、不易起毛起球。 (3)纤维的表面性能。纤维的表面性能对织物和服装的性能有明显的影响。表面较为光滑的纤维由于相互之间啮合力小,所以制成的衣料在穿用过程中,纤维较易拉出。强力较低的纤维,被拉出表面不久就断裂,对服装外观影响不大。但强力较大的纤维,拉出后不易断裂,则在服装表面相互扭结成球,使服装表面起毛起球,影响了外观和舒适感。 A、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团。化学纤维中,人造纤维比合成纤维好。涤盖棉(内层为棉,外层为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材料的吸湿性。近年来高吸湿性纤维、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织物的吸湿性,从而提高了服装的舒适性。 B、棉纤维有中腔,其中含有较多的静止空气;而羊毛纤维外面有较多的鳞片层,在鳞片层和皮质层之间含有较多的静止空气;腈纶纤维卷曲,富含静止空气;以及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多孔棉,都是通过增加含气性来提高保暖性的,因此它们都有较好的保暖性。 2、纱线性能 (1)捻度和捻向捻度的大小还直接影响纱线与织物的品质:—般来说,捻度过大,会使纱线的手感较硬,易起结,织物光泽不柔和,弹性和柔软性也差。反之,纱线和织物表面毛羽较多,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在实际应用中,利用捻度不同、捻向不同的纱线,可得到独特外观风格的织物。如纬织物就是采用高捻纱,用捻向相反来获得粗、细皱纹效应的。而起绒织物用低捻纱,形成手感柔软、光泽

服装舒适性 名词解释

显热:由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交换;潜热:由水和蒸汽相变导致的能量交换,与水蒸气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服装与人体的热平衡:包括显热和潜热。 温度性舒适:即指既不感到热(微热),也不觉得凉(稍凉)的状态; 热舒适:是人在心理上感到满足时的状态,而相应状态时所处的环境则称为热舒适环境。 边界层:粘附在皮肤表面或衣服表面的空气接近于静止不动。 传导散热:指物质不发生移动,而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体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简称导热对流散热:指随液体(如水)或气体(如空气)等流体的移动而传递热量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也称接触传热。辐射散热: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非接触的散热方式。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且持续不断进行。所有的物体都向周围辐射散热,大小取决于表面温度和黑度。 蒸发散热:液体的表面产生汽化(即蒸发)会带走热量。 潜热(湿热)传递:蒸发散热伴随水分蒸发的过程。 显热(干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散热。 不感知蒸发又称非显汗、非显性蒸发: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人体在热舒适状态时,没有感觉到水分蒸发,持续地从皮肤与呼吸道进行不感知蒸发。 感知蒸发,又称发汗:指在温暖的环境下或体力劳动强度大的条件下,感觉到水分蒸发。 热阻:服装层中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的热流阻力. 湿阻:根据费克方程,在服装(织物)两侧存在水蒸气浓度差(或水蒸气分压差)时,水分通过某一服装的阻抗,一般称之为湿阻。 透湿指数:为了对于服装的透湿性能进行定量研究而引入的用数值表示的标准,与面料的经纬密度透气性成正相关,而与面料厚度,纱线支数,重量,热阻成负相关。 服装内微气候:指为了适应外界大气环境,人在穿着适当的服装时,在人体与服装之间形成的与外界气候不同的特殊的局部气候。 服装压是指由服装垂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压力。 接触舒适性:包括织物的手感、接触冷暖感、刺痒感和粘体感,是由服装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表面性能对人体皮肤的作用。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皮肤的特性及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服装风格与力学性关系:广义的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和织物的视觉风格,是人们通过触觉和视觉对织物的特性所做的综合评价。视觉风格是织物的纹理、图案、颜色、光泽剂其他表面特性作用与人的视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的织物特性的综合判断。 服装手感:用手触摸、攥紧织物时织物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作用于人手并通过人脑产生对织物特性的综合判断 克罗(clo):一个静坐着或从事轻度劳动的人,其代谢作用产生热量约为58.15W/m2,在室温为20~21oC,相对湿度小于 50%,风速不超过 0.1m/s的环境中,人体表面平均温度维持在33℃,感觉舒适时穿着服装的隔热值定义为1 clo。 相变材料:是一种利用相变潜热来贮能和放能的化学材料。 相变材料应用在纺织服装上,选择相转变温度范围接近于人体皮肤的温度变化范围的相变材料,就

2009年《服装材料学》A试卷答案

(答案要注明各个要点的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公定回潮率:指相对湿度为65%±2%、温度20℃±2℃条件下纤维的吸湿性。 (2)热定型:主要针对合纤及其混纺织物,将织物经高温加热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的过程。 目的是保持织物尺寸稳定。 (3)丝光处理:通常指棉、麻织物在一定张力下,用浓碱溶液处理的加工过程。经过丝光处理的棉、麻织物强力、柔软性、光泽、可染性、吸水性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4)织物热湿舒适性:织物隔热性、透气性、吸湿性、透湿性、透水性、保水性、润湿性等统称为热湿舒适性。 (5)织物悬垂性:当支撑物处于静止状态时,织物由于重力的作用,在自然悬垂状态下呈波浪屈曲的特性。 (6)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软与硬、厚与薄、光滑与粗糙、弹性好坏等)和视觉风格(肌理、颜色、图案、光泽等)。 (7)涂层整理:在织物表面的单面或双面均匀的涂上一薄层(或多层)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等涂层剂,从而得到不同色彩的外观或特殊功能的产品。 (8)织物成衣加工性能:指面料在服装加工中形成优良的服装外观的难易程度。它是织物的多种物理 力学性能在服装加工中的综合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棉,麻,动物毛,蚕丝。 2.线密度(tex)、旦数(D) ,公定支数(Nm)、英制支数(Ne)。 3.水洗或干洗色牢度,摩擦色牢度,汗渍色牢度,熨烫色牢度,日晒色牢度。 4.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氨纶,氯纶。 5.桑蚕丝,粘胶人丝,涤纶 6.进口精纺羊毛, 12公支。 7.75D锦纶长丝, 21S棉纱, 56根/CM , 24根/CM 。 8.云锦,宋锦,蜀锦。 三、简答题(每个4分,共16分) 1.经针织物与纬编针织物的区别? 经编针织物:采用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纱线沿着“经向”同时在经编机的织针上成圈串套而成。 特点:纵向尺寸稳定,横向有弹性和延伸性,抗皱性好,脱散性小,透气性好。 纬编针织物:纱线沿着“纬向”顺序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针织物。 特点:一般尺寸不及经编针织物稳定,弹性、延伸性较经编针织物大,脱散性较经编针织物大。

服装的舒适性

1、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 2、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吸湿性 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人体皮肤越干燥,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 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指在热湿环境条件下,显着影响人体舒适的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人体散热的途径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但在热环境或运动条件下,人体主要是靠蒸发散热来维持热平衡,它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5%以上。在人体蒸发散热的同时,必然引起服装与皮肤间微气候区的湿度上升,使人体产生不舒适感。服装作为人体与环境间的防护层,它应能使热量快速散发又不引起衣内微气候湿度过度增加,因此在热湿条件下,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对人体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材料吸湿性的大小取决于构成服装材料的纤维的结构、纱线的结构、面料的组织和后整理等方面。服装材料中,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化学纤维材料中,人造纤维材料比合成纤维好。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团,有的有空腔或毛细管,所以它们的吸湿、透湿性大都较好;纱线较蓬松,材料越薄越稀疏、透孔的材料,缝隙较大,有利于汗液的吸收和挥发,宜做夏季服装。由于化学纤维的吸湿性普遍较低,为提高化学纤维的吸湿性,通常是将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进行混纺,或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 (如以涤纶为芯纱,棉为包层纱组成的涤棉包芯纱),或用双层织物形式出现 (如涤盖棉,内层为棉,外层为涤),近些年来有些国家又开发出了高吸湿性的纤维织物,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织物的吸湿性,从而提高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保暖性 服装材料的保暖性是指材料阻止空气通过的能力,也就是阻止材料两面空气的热交换能力。 服装材料在一定时候要有适当的保暖性,如冬季(也包括严寒的地区)的服装要有较强的保暖性,以防止人体被冻伤;夏季的服装要求透热性比较好,而春秋季保暖性要适宜,使 人感觉既不太冷又不很热。

服装舒适性

1.服装舒适性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服装 舒适性,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生理舒适性主要包括温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适体舒适性等。温度舒适性是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辅助体温调节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体、服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收到服装的影响,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是描述人体和环境热交换的重要指标。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纺织品和服装的结构与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之间的关系,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服装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研究方法大致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着手。舒适性的分类:①热湿舒适性;②接触舒适性;③压力舒适性;④视觉舒适性。 2.发展演变过程(两个里程碑):①1941年 Gagge提出指标克罗(Clo);②1962年 Woodcock提出指标透湿指数i m 3.温度表示方法:①摄氏度℃(冰水混合物为 0℃,沸水为100℃);②华氏温度℉(冰水 混合物为32℉,沸水为212℉);③绝对温度 oK(零下273℃=0K)。三种温度的换算关 系:℃=5/9(℉-32); K=℃-273 4.温度的四个表示方法:①水汽压(空气中水 蒸气的分压);②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 所含水蒸汽的质量);③相对湿度(空气中实 际存在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 汽压之比);④露点温度(指空气在含量和气 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5.辐射:①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 气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之外, 垂直于的平面上测量;②玻尔兹曼定律:黑 体辐射力j*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 比。即:j*=εδT^4;③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对于给定波长,所有物体的比辐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相同,且等于该温度和波长下理想黑体的比辐射率;④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6.服装要素:①吸湿性:a.吸湿性(纤维材料 在大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b.吸湿滞后性(在同一空气条件下,纤维吸湿平衡回潮率比放湿平衡回潮率小的现象);c.回潮率与含水率区别(回潮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的重量占纤维干重的百分率;含水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重量占纤维湿重的百分率); d.吸附热;产热(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产生 的热效应。吸附热的大小可以衡量吸附强弱的程度,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产热是指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释放的过程)。②吸水性:a.服装材料吸收液态水的性质;b.分为疏水性纤维和亲水性纤维;c.吸水性与含水量的关系;吸水性与纱张密度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种类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表面形态;d.高吸水性纤维(可达自身重量的几十至几千倍)。③透湿性:a.水汽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向外散发的能力;b.透湿性与纤维本身的性质关系;c. 透湿性的四个指标:透湿量WVTR;湿阻MR; 透湿指数;阻抗。④含气性:a.纤维内部的微细气孔、纤维与纤维之间、纱线与纤维之间的空隙以及织物空隙之间含有的空气量; b.含气率表示方法:(单位体积面料所含空气 的体积);c.各组成因素与含气率的关系;含气率(%)=(S-P)/S×100,式中:S-纤维的体积质量(g/cm3); P-材料的表现体积质量(g/cm3);P=FW/d(g/cm3) FW-平方米重(g/cm3) d-厚度(cm)。⑤透气性:a.空气通过服装材料的气孔,从材料一侧移动到另一侧的性质;b.透气率;c.按透气分类的织物;d.织物组织与透气率的关系。⑥保湿性:a.导热系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温差时通过物体的热量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服装材料学试题与答案

上海市东华大学 (答案 要注明 各个要 点的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公定回潮率:指相对湿度为65%±2%、温度20℃±2℃条件下纤维的吸湿性。 (2)热定型:主要针对合纤及其混纺织物,将织物经高温加热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的过程。 目的是保持织物尺寸稳定。 (3)丝光处理:通常指棉、麻织物在一定张力下,用浓碱溶液处理的加工过程。经过丝光处理的棉、 麻织物强力、柔软性、光泽、可染性、吸水性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4)织物热湿舒适性:织物隔热性、透气性、吸湿性、透湿性、透水性、保水性、润湿性等统称为热 湿舒适性。 (5)织物悬垂性:当支撑物处于静止状态时,织物由于重力的作用,在自然悬垂状态下呈波浪屈曲的 特性。 (6)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软与硬、厚与薄、光滑与粗糙、弹性好坏等)和视觉风格(肌理、颜色、图案、光泽等)。 (7)涂层整理:在织物表面的单面或双面均匀的涂上一薄层(或多层)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等涂层剂,从而得到不同色彩的外观或特殊功能的产品。 (8)织物成衣加工性能:指面料在服装加工中形成优良的服装外观的难易程度。它是织物的多种物理力学性能在服装加工中的综合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棉 , 麻 , 动物毛 , 蚕丝 。 2. 线密度(tex)、 旦数(D) , 公定支数(Nm)、英制支数(N e)。 3. 水洗或干洗色牢度,摩擦色牢度,汗渍色牢度,熨烫色牢度,日晒色牢度。 4. 涤纶 , 锦纶 , 腈纶 , 丙纶 , 维纶 , 氨纶 , 氯纶 。 5. 桑蚕丝 , 粘胶人丝 , 涤纶 6. 进口精纺羊毛 , 12公支 。 7. 75D 锦纶长丝 , 21S 棉纱 , 56根/CM , 24根/CM 。 8. 云锦 , 宋锦 , 蜀锦 。 三、简答题(每个4分,共16分) 1. 经针织物与纬编针织物的区别? 经编针织物:采用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纱线沿着“经向”同时在经编机的织针上成圈串套而成。 特点:纵向尺寸稳定,横向有弹性和延伸性,抗皱性好,脱散性小,透气性好。 纬编针织物:纱线沿着“纬向”顺序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针织物。 特点:一般尺寸不及经编针织物稳定,弹性、延伸性较经编针织物大,脱散性较经编针织物大。 2. 混纺织物与交织物的区别 混纺织物:由两种或以上纤维混纺成纱而织成的织物。 交织织物:织物的经纱和纬纱原料不同,或者经纬纱中一组是长丝纱,另一组是短纤维纱交织而 成的织物。

(服装企业管理)服装材料学的套试卷

《服装材料》试题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公制支数: 2、裘皮: 3、完全组织: 4、针织物: 5、交织物: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 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 1、苎麻纤维的断面形态特征是() A、腰园形,有中腔及裂缝 B、多角形,有较小中腔 C、三角形或半椭圆形 D、锯齿形,有皮芯结构 2、羊毛纤维的纵向形态特征是() A、表面有鳞片 B、表面平直 C、表面有鳞片 D、扁平带状,有天然转曲 3、缎纹组织的组织循环是() A、R j=R w≥3 B、R j=R w≥4 C、R j=R w≥5 D、R j=R w=2 8、紫貂皮属于是() A、小毛细皮 B、大毛细皮 C、杂皮 D、粗毛皮

9、公认的标准的舒适气候是() A、是温度32℃左右,相对湿度50%,气流速度10cm/s 左右 B、是温度32℃左右,相对湿度50%,气流速度25cm/s 左右 C、是温度24℃左右,相对湿度50%,气流速度10cm/s 左右 D、是温度24℃左右,相对湿度50%,气流速度25cm/s 左右 10、平布是下列哪类织物的主要品种() A、棉织物 B、毛织物 C、丝织物 D、麻织物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纤维的形态结构特征,主要指纤维的()、()和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横断面和纵截 面形状、外观等。 2、府绸的织物组织是()组织。 3、污垢与服装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和 ()以及()。 4、织物的主观评定一般采用()、 ()、()、()四个步骤。

5、天然丝织物是()纤维。 6、织物的量度有()、()、厚和()等量度指标。 7、天然毛皮的皮板有()、()和()。 8、经密很大、布面呈现菱形颗粒纹外观的织物为 ()织物。 9、常用服用化学纤维中密度最小的是()、吸湿性最好的是()。 四、简答题(共26分) 1、简述织物正反面鉴别的方法。(10分) 2、简述燃烧法进行纤维鉴别的操作方法与观察内容。(8分) 3、简述棉织物中府绸、卡其、平绒、灯芯绒的异同点?(8分) 五、实验题(9分) 写出摩擦色牢度实验的(1)实验原理;(2)仪器与主要参数;(3)简要实验步骤。 六、论述题(10分) 结合自己的知识,谈谈新型服装材料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服装舒适性及其评价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关于服装舒适性及其评价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林烨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金华) 【摘要】 本文在服装的舒适性研究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服装舒适性评价方法,并对服装舒适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预测。 【关键词】 服装压 舒适性 评价方法 《战国策》里说到:“女为悦己者容”,女人打扮自己是为了取悦喜欢自己的男人。而服装作为一种与人体最“亲密接触”的产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服装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保暖、新潮或唯美,服装舒适性上升为人们着装的普遍要求,凸显着21世纪的生活新理念———绿色与舒适。 1 基本概念及研究的发展现状 1.1 所谓服装的舒适性是指人体着装后,服装具有满足人体要求并排除任何不舒适因素的性能。服装的舒适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生理、心理、物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服装舒适性与评价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它把人体———服装———环境作为一个系统,从人体需要出发,全面研究服装及其材料的使用性能,评价服装的舒适性。 1.2 服装舒适性的研究包括热湿舒适性、触觉舒适性、体感舒适性。目前,对于服装舒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湿舒适性方面,其中包括织物导热、导湿性能的研究,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方法研究等。服装舒适性研究除了包含热湿舒适性研究以外还包括结构舒适性研究。 1.3 服装结构舒适性研究的发展现状 1.3.1 服装压对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影响 所谓服装压是指由服装垂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压力。根据力的作用形式服装压可分为三类:重量压,即因为服装重量形成的压力;束缚压,指的是因为服装勒系过紧而产生的压力;面压,指人体运动时,服装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压力。服装压是评价运动功能性的最重要的指标。对服装压的研究主要采用人体着装实验的方法,通过接触压测定器直接测量,或者通过理论计算间接获得。同时采用主观评价法让受测试者评价着装的感受,建立服装压感与舒适性的关系。 目前研究表明服装的束缚压与服装的重量压、面压相比较,束缚压更容易被受测试者感知,这对服装压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过去人们为了着装美而去穿着的紧身胸衣等对人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导致骨骼变形、胃肝变形,并引起功能性障碍,这都是服装压力过大引起的。尤其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过紧的服装对于儿童的身体会产生压迫,影响其骨骼和内脏器官的发育,束缚儿童活动。再者,服装的压力集中在两肩和腰部,如果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儿童的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 1.3.2 服装结构设计对服装运动舒适性的影响 人们每一天都要从事不同的运动,如果服装结构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就会给人们日常的运动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要求服装要具有良好的运动舒适性,要研究人体各种运动变形与服装变形之间的关系。 通过织物割口法可以测得服装各个部位所需的最小放松量,这个最小放松量可以满足人体正常运动时所需的服装运动变形量。这样我们在设计服装时就必须要考虑它,以满足人体最基本的运动需要。 由于消耗于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功没有任何作用,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效功。因此,通过测量无用功的方法可以测得人体运动过程中由于克服服装变形及滑动时所消耗的能量,间接评价服装的运动舒适性能。 2 服装舒适性评价方法 2.1 从织物面料方面评价 2.1.1 织物热阻值和透气率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 织物的热阻值和透气率对服装的穿着舒适性是有一定影响的,好的热绝缘体具有高的热阻值,能够起到较好的保温作用。而透气率高的面料透气性好,能够加速外界与服装内气候的气体交换。 2.1.2 吸湿性芯吸能力干燥速度及延伸性 所谓吸湿性是指织物表面对液态水的吸收速率,人体出汗时汗液如果不能被织物及时吸收,人体会感到不适,因此吸湿性是评价织物热湿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芯吸能力是指所吸入的液态水在织物表面的扩散速度,一般来说芯吸力高的织物干燥速度快,织物将汗液从皮肤表面排到外界的速度快。延伸性是衡量服装舒适性的又一重要因素。延伸性好的织物可以有效地减小服装与人体的阻力,增加穿着的舒适感。 2.1.3 织物热量水分子移动特性对面料穿着舒适性的影响 服装的保暖性能随着风速、服装内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面料的热量及水分子移动方式对服装穿着时的凉爽度、温暖度有很大影响。日本有关专家通过KES———F7装置对面料的热量、水分子移动方式特性进行研究,主要测试接触冷暖感、定长热导率及保温性能,以此来评价面料性能。 2.2 服装微气候评价法 原田隆司等人指出了服装小气候的概念,他认为在环境———衣服———人体系统中,把视点放在实际生活中各种环境条件下衣服的状况上,与此对应进行体温、耗氧量、出汗量等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其重点是人体之调节功能。在原田的这一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把服装微气候作为研究热湿舒适性的基础,通过微气候仪等工具测量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气候区的温度、湿度变化来反映织物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 2.3 暖体假人法 我国近年来在暖体假人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成功,成功研制出姿态可调式暖体假人。它是服装热湿舒适性和功能服装研究必备的关键实验手段之一,能自动计算被测服装对象的隔热值与透湿指数,由假人体和计算机智能测控系统组成。本体构造符合中国成年男子人体解剖生理特点,分16个独 (下转第222页)

服装材料期末考试卷及答案A卷

服装材料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三原组织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根据加捻回转方向的区别,纱线的捻向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种。 3、人造纤维的短纤维简称______ 。 4、在常见的合成纤维中吸湿性最好的是________ ,耐热性最好的是________。 5、线圈沿纵向串套的行称________,线圈沿横向连接的列称________。 6、涤纶在燃烧时,火焰呈色。 7、针织物组织是指_______在织物中相互_______的规律。 8、通过各种加工方法获得的具有特殊外观、手感、结构和质地的纱线称__________。 9、沿经纱方向相邻两根经纱上相对应的组织点所隔的根数,用表示。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2分) 1.化学纤维中,断裂强最高的是:() A、涤纶 B、锦纶 C、晴纶 D、维纶 2.天然纤维中弹性最差的是() A、棉花 B、麻 C、羊毛 D、蚕丝 3.( )织物比较厚实,上下边不卷边,但都能脱散。 A.纬平针组织 B.罗纹组织 C.双反面组织 D.集圈组织 4.以下纤维中弹性最好的是( )。 A.维纶 B.氨纶 C.涤纶 D.粘胶 5.( )织物柔软、平滑、光亮、细腻,但强度差,易起毛,不易水洗。 A.平纹组织 B.斜纹组织 C.缎纹组织 D.纱罗组织 6.经、纬浮点构成明显斜向纹路的是( )。 A.平纹组织 B.斜纹组织 C.斜纹变化组织 D.条格组织 7.纱线染色后再织造的织物称( )。 A.色织布B.染色布C.印花布D.提花布 8.不属于棉织物的是( )。 A.凡立丁B.府绸C.泡泡纱D.细布9.吸湿性最差的是( )纤维。 A.棉 B.麻 C.涤纶 D.丝 10.以涤纶长丝为芯,外包棉纱或粘胶短纤维纱而制成的包芯纱织物,经酸处理后,可按一定图案腐蚀掉外包纤维,残留透亮镂空的长丝,从而使织物表面呈现凹凸不平,成为有花纹立体感的织物,称( )织物。 A.泡泡纱 B.烂花 C.灯心绒 D.卡其 11.( )纤维具有优良的弹性和回复性,面料挺括,不起皱,保形性好。 A.棉 B.粘胶人造丝 C.麻 D.涤纶12.以下()不是花式纱线。 A.圈圈线 B.竹节纱 C.结子线 D.变形纱 13.卡其采用的是()组织。 A.平纹 B.斜纹 C.缎纹 D.条格 14.比重比水轻的纤维是( )。 A.维纶 B.丙纶 C.锦纶 D.腈纶 15.染色布属于( )。 A.纱线染色 B.纤维染色 C.面料染色 D.面料印花 16.织锦缎的组织是( )。 A.缎纹组织 B.缎纹变化组织 C.提花组织 D.双层组织 17.华达呢和哔叽都是( )。 A.平纹组织 B.斜纹组织 C.斜纹变化组织 D.平纹变化组织 18.将织物分为纯纺、混纺和交织的依据是( )。 A.原料配置方式 B.组织结构 C.纺纱工艺 D.织造工艺 19.人造纤维长丝一般称为() A、“纤” B、“纶” C、“丝” D、“维” 20.纺织纤维的吸湿性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丝>粘胶>棉>维纶 B、粘胶>麻>腈纶>锦纶 C、羊毛>棉>麻>涤纶 D、麻>丝>棉>涤纶 21.有一种短纤维,手感粗硬,穿着凉爽,出汗后不贴身,弹性差,燃烧时有烧纸味,燃烧后残渣是少量灰白色的灰,请问是( )纤维。 A.麻 B.羊毛 C.涤纶 D.棉花

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

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 服装的舒适性就可理解为人内在的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内在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它们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服装的舒适性主要包括: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和压力舒适性。 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是环境、服装、人体之间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能满足人体生理状态的要求,为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运作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使人体保持舒适的感觉。对其主观评价可包括:吸湿,透湿,透气,保暖等性状。 接触舒适性是指服装在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对织物的触觉舒适感,对突然变化的幅度要小,光滑且没有刺痒感。 服装压力舒适性是服装和人体皮肤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皮肤压力感觉的舒适范围,包括服装的尺寸合体性与运动的自由度等力学角度的舒适性,反映的是一个综 合复杂的生理反应,主要与皮肤内的压力感受有关,并且可能联系痛感和触觉。根据作用形式可分为:重量压,束缚压,面压。 下面就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做一简单介绍: Ⅰ.纤维性能 由于纤维种类及其结构形态的不同,因而纤维有着不同的性能,这些性能直接影响面的生产加工和服装的舒适性。 1.纤维细度 纤维的细度与纺织加工工艺及所制成的纱线和织物的性能有密切关系,较细的

纤维制成的衣料光泽好,手感较柔软,容易得到丰满蓬松的效果,可以制得轻薄织物,适于做夏季服装,但较细纤维制得的面料易起球。较粗纤维制得的织物粗犷、厚重,适于冬季服装。 丙纶纤维的舒适性功能开发丙纶纤维密度小,重量轻、耐磨、耐化学腐蚀,但染色性能差,手感似蜡状。当丙纶单丝的纤度小于2.2dtex时感柔软,导汗性好,静电器蓄低,这是由于聚丙烯大分子链本身不含极性基团,对水分子无亲和力,故对水分子的扩散阻力小,因而水蒸汽分子易很快传递到织物的另一侧,并迅速蒸发出去;另外,当聚丙烯纤维经超细化后,毛细管作用得以增强,且在拉伸成丝时,原纤化的结果使纤维表面出现缺陷(沟槽、凹坑),这种不光滑的表面有利于毛细水的吸附和传递。用丙纶超细纤维制成的服装轻便、籽适、热异率低、保暖性好,适合于运动服、内衣、功能服装等。 2.纤维长度 除蚕丝外,纤维长度大都以mm为单位,天然纤维的长度决定于它们的品种和生长条件,化学纤维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一般来说,纤维长度越长,成纱强度越高,服装坚牢度越好,长纤维纺纱可少加捻,制成的织物和服装手感柔软舒适;此外,纤 维越长,纱上的纤维头端露出越少,因而服装外观光洁、毛羽少、不易起毛起球。3.纤维物理结构 (1)如多孔、皮芯、中空纤堆的开发。舒适功能性纤维要求纤维一方面吸湿性好,另一方面吸水后不膨胀,且能迅速输离水分,水分不隐藏于纤维的表皮。因此由海绵吸湿原理并利用化学纤维的疏水性,在纺织加工过程中,采用一种透水性好的外皮包裹保护,从而得到一种皮芯微细孔结构的舒适功能性纤维。另外,由于大量微细孔的存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孔中可积聚相当多的静止空气,还可起保暖隔热的作用。有些微孔结构,表面还有无数的微细沟,使纤维表面干感强,芯吸性好,输水快,且有独特的光泽,织成的织物柔软似绸。锦纶微孔中空纤维,纤维

服装的流行因素

影响服装流行的因素分析 流行是人们发自心理活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颇为复杂,它与社会生活中一系列的因素相关,并且涉及人们生活的许多领域。 课程设计:服装流行与创变 指导老师:吴茜 班级:服装0801 学生姓名:李明星 日期:2011年10月5日

流行产生的原因: 内因就是人们发自内心意欲改变生活的各种追求, 也是人们不断寻求新的生活方式,以满足心理的要求,显示自己的美感。 外因,既是社会的变动,如政治潮流、文艺潮流、 战争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等带来的风格习惯的变化, 迫使人们顺应这种新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对各种事物的反映。 物质文化: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而创造的文化,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实体。 社会文化:又称为行为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文化:是指通过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表现出来的文化。 1.人的因素 生理因素:服装流行是人在着装后产生的,人的生理特征与服装的流行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对服装结构的合理性、服装的物理性(透气、透湿、强度等)的要求上。如在日常活动中,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服装来进行调解,从而可能导致某种服装流行的产生。另外,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人种肤色的不同,人体的外形和结构特征上的差异,使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各有其特点,这种生理因素对服装流行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人与服装流行的关系中,如果把生理因素看成是硬件因素,那么心理因素则自然是流行产生的软件因素。追求美的审美情趣,乃是服装流行产生的最深层次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①喜新厌旧②出众的自我意识③趋同从众心愿④模仿 2.自然因素 在服装流行中,自然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它的作用常常是一种外在性的和宏观上的。以地域和气候两个因素为主:①地域②气候 例如:哈尔冰及海南由于地域不同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也不同

纺织服装材料学(N)试卷(B)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试卷2010—2011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卷NO B卷课程名称:纺织服装材料学(N) 使用班级:轻纺类N101/N102/N103/N104考试形式:闭(开)卷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把鞣制后的动物毛皮称为()。 A.裘皮或皮草 B.皮革 C.真皮 D.生皮 2.棉纤维纵向()。 A.表面有横节竖纹 B.呈扁平带状有天然转曲 C.有鳞片 D.表面光滑 3.华达呢、卡其织物的组织是()。 A.平纹 B.斜纹 C.缎纹 D.复杂组织 4.色织布属于( )。 A.纱线染色 B.纤维染色 C.面料染色 D.面料印花 5.紫貂皮、水獭皮都属于(),是高级毛皮。 A.小毛细皮 B.大毛细皮 C.粗毛皮 D.杂毛皮6.吸水性很差,往往与棉纤维混纺,典型面料有“的确良”的是( )。 A.醋酯纤维 B.涤纶纤维 C.亚麻纤维 D.羊毛纤维 7.手感柔软丰满、保暖性好,耐日光性好,有人造羊毛之称的合成纤维是( )纤维。 A.涤纶 B.锦纶 C.腈纶 D.氨纶 8.服装的保暖性主要取决于()。 A.衣料的组织 B.衣料的色彩 C.衣料的厚度 D.衣料的吸湿性 9、右边洗涤标记表示() A.可以晾晒干 B.洗涤后滴干 C.洗后将服装铺平晾晒 D.洗后阴干,不得晾晒 10具有闪光效应的异形截面是:( ) A.三叶形 B.三角形 C.哑铃形 D.圆形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里料的作用之一是补充由于吸湿性较差的面料带来的穿着缺陷。( ) 2.花呢是表面具有花色图案的毛织物。( ) 3.高支纱表示纱线较粗。( ) 4.在熨烫时,棉、麻制品不适于用高温。() 5.表面有装饰效应的织物,装饰感强、花纹清晰的一面为正面。( ) 6.人造革的透气、吸湿等卫生性能比天然皮革好。( ) 7.裘皮和人造裘皮通常被统称为毛皮。( ) 8.抗静电性与纤维吸湿有关,吸湿性好的纤维导电性好,不易积蓄静电。() 9.测量针织物的拉伸强力不宜采用条样法和抓样法,要用梯形法或环形法。( ) 10.一般测得的纺织材料的导热系数是纤维、空气和水分混合物的导热系数。( ) 第9题 命题人或命题小组负责人签名:教研室负责人签名:系(部)领导签名:

服饰文化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独立本科段) 《服饰文化》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7541)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 第一章绪论(6学时) (1) 第二章服装的起源和目的(4学时) (2) 第三章服装的分类(6学时) (3) 第四章人体着装和服装的机能(4学时) (4) 第五章服装的变迁及其规律(6学时) (5) 第六章服装设计(6学时) (6) 第七章流行与时代(4学时) (7)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8) [附录] 题型举例 (11)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服饰文化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7541)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属于服装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服饰文化涵盖了传统学科,又涵盖了新建学科,本课程从大的文化背景讲授服饰所涵盖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服饰有一个整体、全面、深入的认识,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习的其它服装专业课程,特别是服装设计与制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利于开阔学生对服饰文化的视野,加深对服饰内涵的理解,为深入学习其他服装专业课程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对整个服装设计专业的基本概貌、基础理论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应考者应掌握掌握服装的基本概念、起源和意义以及人体工程学、服装心理学、服装美学、服装设计学、服装流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对服饰文化现象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属于服装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服装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章节重点较平均,按照各章知识点重点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6学时)

2020年自考《服装材料》章节试题及答案

2020年自考《服装材料》章节试题及答案 1. 名词解释: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物、纯纺织物、混纺织物、交织物、组织点、纬面组织和经面组织、飞数、经(纬)组织点、经(纬)纱循环数、浮长、原组织、织物密度、织物紧度、经编织物、纬编织物、线圈长度 机织物:是指以经纬两系统的纱线在织机上按一定规律相互交织而成的织物。 针织物:是指用一根或一组纱线为原料,以纬编机或经编机加工形成线圈,再把线圈相互串套而成的织物。 非织造物:不经过传统的纺织过程,直接由纤维或纱线铺成松散的纤维网或纱线层,经机械或化学加工而成的制品。 纯纺织物:指织物的经纬纱线是由单一的原料构成。 混纺织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混纺成纱而织成的织物。 交织物:指织物经纱和纬纱原料不同,或者经纬纱中一组为长丝纱、一组为短纤维纱,交织而成的织物。 2. 解释下列术语并说明它们与服装的关系:织物组织,织物密度,织物单位重量。 3. 试说明下列各对织物的区别:人造纤维织物与合成纤维织物;长丝织物与短纤维织物;梭织物与针织物;普梳棉布与精梳棉布;精纺呢绒与粗纺呢绒;混纺织物与交织物;平布与府绸;哔叽与华达呢。 4. 利用平纹组织可以获得哪些特殊外观? 特殊外观的平纹织物:纵横凸条,起皱,阴条和明条,泡泡纱

5. 画组织图:(1)四上一下左右斜纹和一上四下左右斜纹;(2)七枚缎纹 6. 分别比较平布和府绸以及毛哔叽、毛华达呢和啥味呢的异同点。 平布和府绸相同点:都属于平纹棉织物。不同点:经纬密比值分别为1:1和5:3,布表面分别显示比较平整和菱形颗粒。(2分) 毛哔叽、毛华达呢和啥味呢相同点:都属于二上二下的加强斜纹毛织物。不同点:主要是紧度不同,引起斜纹方向的变化,毛哔叽和啥味呢为50゜,华达呢为63゜;毛哔叽为素色光面织物,啥味呢和华达呢为条染混色毛面织物。(3分) 7. 机织物的经纬密度对织物耐用性能(拉伸等)和外观性能(光泽等)的影响。 拉伸性:经纬向拉伸强度随经纬密度增加而增加; 撕裂性:经纬向丝裂强度随经纬密度增加而降低; 顶破性:经纬密度越相近,越不易被顶破; 耐磨性:密度过大过小都不利于耐磨性的提高,密度适中耐磨性较好; 抗起毛起球性:密度增加有利于改善抗起毛起球性; 光泽: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变亮后变暗; 手感:密度增加,手感变硬; 悬垂性:密度增加,悬垂性变差; 抗皱性:密度增加,折皱恢复性变差。

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

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 响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 服装的舒适性就可理解为人内在的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内在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它们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服装的舒适性主要包括: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和压力舒适性。 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是环境、服装、人体之间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能满足人体生理状态的要求,为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运作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使人体保持舒适的感觉。对其主观评价可包括:吸湿,透湿,透气,保暖等性状。 接触舒适性是指服装在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对织物的触觉舒适感,对突然变化的幅度要小,光滑且没有刺痒感。 服装压力舒适性是服装和人体皮肤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皮肤压力感觉的舒适范围,包括服装的尺寸合体性与运动的自由度等力学角度的舒适性,反映的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生理反应,主要与皮肤内的压力感受有关,并且可能联系痛感和触觉。根据作用形式可分为:重量压,束缚压,面压。 下面就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做一简单介绍: Ⅰ.纤维性能 由于纤维种类及其结构形态的不同,因而纤维有着不同的性能,这些性能直接影响面的生产加工和服装的舒适性。 1.纤维细度

纤维的细度与纺织加工工艺及所制成的纱线和织物的性能有密切关系,较细的 纤维制成的衣料光泽好,手感较柔软,容易得到丰满蓬松的效果,可以制得轻薄织物,适于做夏季服装,但较细纤维制得的面料易起球。较粗纤维制得的织物粗犷、厚重,适于冬季服装。 丙纶纤维的舒适性功能开发丙纶纤维密度小,重量轻、耐磨、耐化学腐蚀,但染 色性能差,手感似蜡状。当丙纶单丝的纤度小于2.2dtex时感柔软,导汗性好, 静电器蓄低,这是由于聚丙烯大分子链本身不含极性基团,对水分子无亲和力, 故对水分子的扩散阻力小,因而水蒸汽分子易很快传递到织物的另一侧,并迅速 蒸发出去;另外,当聚丙烯纤维经超细化后,毛细管作用得以增强,且在拉伸成 丝时,原纤化的结果使纤维表面出现缺陷(沟槽、凹坑),这种不光滑的表面有利 于毛细水的吸附和传递。用丙纶超细纤维制成的服装轻便、籽适、热异率低、保 暖性好,适合于运动服、内衣、功能服装等。 2.纤维长度 除蚕丝外,纤维长度大都以mm为单位,天然纤维的长度决定于它们的品种和生 长条件,化学纤维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一般来说,纤维长度越长,成纱强度越高,服装坚牢度越好,长纤维纺纱可少加捻,制成的织物和服装手感柔软舒适;此外,纤维越长,纱上的纤维头端露出越少,因而服装外观光洁、毛羽少、不易起毛起 球。 3.纤维物理结构 (1)如多孔、皮芯、中空纤堆的开发。舒适功能性纤维要求纤维一方面吸湿 性好,另一方面吸水后不膨胀,且能迅速输离水分,水分不隐藏于纤维的表皮。 因此由海绵吸湿原理并利用化学纤维的疏水性,在纺织加工过程中,采用一种透 水性好的外皮包裹保护,从而得到一种皮芯微细孔结构的舒适功能性纤维。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