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讲义0001 (17)

组织行为学讲义0001 (17)
组织行为学讲义0001 (17)

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重、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组织变革的压力,组织变革的阻力,克服变革的阻力,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的老化与克服对策,组织变革的关键,组织变革的策略,组织变革的程序,组织变革的步骤,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本章难点:组织变革的阻力,克服变革的阻力,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的老化与克服对策

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与特点

?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范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实际含义是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达到目的的手段。组织变革通常侧重解决组织内部或局部的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而组织发展更为侧重解决有关使组织得以永续存在和发展的问题。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

(一)从如何增强组织活力和保持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四个具体目标;

1.使组织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2.使组织具有足够的持续性,以保证在目标和方法方面进行有秩序的变革;

4.使组织具有足够3.使组织具有足够的适应性,以便及时地对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内部的变化作出敏捷反应;?

的革新性,以便在条件适宜时还能够主动地去进行相应的变革。?(二)从组织应达到的功效来看,组织变革和发

1.要建立起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先进而可行的经营目标和工作目标;?2.要展应达到如下四个具体目标:?

确定和健全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以保证生产和各项工作互相密切配合而有秩序地进行;?3.要建立科学、合理和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明晰,权力分配得当;

4.要健全对外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对内有协调性和高效性的组织功能。??二、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1.变革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

2.变革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

3.变革的内容更深刻、更彻底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

?一、压力变动力? 1.技术进步对组织的压力

2.知识爆炸对组织的压力?3.产品迅速老化对组织的压力

4.价值观的改变对组织的压力

5.新法令、新政策对组织的压力?6.劳动力素质的改变对组织的压力?7.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组织的压力

8.新的管理原理与方法的出现对组织的压力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一)来自个体对变革的阻力?1.经济利益? 2.安全性?3.求稳性?4.求全性?

5.依赖性? 6.保守性

7.习惯性

8.恐惧性

(二)来自群体对组织变革的阻力

1.群体规范冲突所造成的阻力

2.人际关系变革所造成的阻力

1.组织变革就要精简机构,这会影响这一层组织和领导者的地位和权力,会使

(三)来自组织与领导方面的阻力?

有些人的职位不好安排,因此他们就会抵制。

2.改革干部制度,破除终身制,采取民主选举领导人等形式会威胁到这些人的地位,所以有些人就会阻止这种改革。?3.改革就要实行权力下放,让职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而有些领导者错误地认为这种改革是把他们掌握的权力缩小了,从而产生某些抵触情绪。?

三、克服变革阻力

(一)变革的力场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组织变革力场分析的方法。勒温认为,变革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不同方面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动态平衡。任何一种状态均是一部分变革的阻力,要求保持原来的固有状态,而另一部分却是推动变革的动力,反对那些阻力。一种阻力经常会抵消好几种变革压力的效果。为开创变革的局面,管理者必须调整现实力量的平衡。管理者可以通过下述方面开创变革的局面:增大变革压力的强度;降低阻力的强度或稳定性,把阻力转移;改变力量的方向,也就是说把变革的阻力变为变革的压力(推动力)

利用这一模式来理解变革的过程:要求管理者分析当前的环境;了解各种有关力量;了解到哪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哪些因素是不能变动的。?(二)消除改革阻力的方法

1.在改革前的心理准备阶段有下列四种方法

(1)激励职工改革的动机,宣传旧体制的弊端和建立新体制的好处。

(3)施加外部压力,使其感到有非改不可的迫切性。?(4)选择改

(2)有针对性的采取克服心理阻力的措施。?

革的恰当时机。? 2.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转换阶段有下列六种方法

(1)让职工参与改革,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应改革的方面,需要采取的方法和对策,把改革的成败看成自己的事。

(2)利用群体新的规范和群体的内聚力来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向。

(3)把改革的总目标,分解为几个目标,逐步过渡,最后达到总目标。?(4)变阻力为动力。?(5)先试点再推广。?(6)尽量保持企业原有的协作关系,避免因变革而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确保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3.改革后的行为转化阶段的方法?(1)要采取各种激励、强化积极行为,转化消极行为,使职工对新的行为规范逐渐认识并与之相适应。?(2)保持原有社会联系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节组织变革的对策

?一、组织成长阶段理论

公共组织行为学

公共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个体心理特性与公共组织管理 1、个体心理特性: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和人格,人格的核心内容是气质和性格。 2、个体心理特性的特点:1)独特性与共性2)稳定性与可变性3)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3、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力表现在所有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能力影响活动效果,是人们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所必备的。 4、能力的种类:智力、情商、创造能力、体质能力 5、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差异2)能力结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6、人格:也叫个性,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7、人格的结构:1)气质2)性格 8、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独特的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类型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能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的人。 9、性格:是表现在人对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最为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个体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所采取的言行上。 10、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是指人的稳定的、经常表现的行为方式。它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卡特尔受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相同原因为基础的特质。 2)气质类型说:起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后来罗马医生盖伦确定了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他提出人的大脑有两个基本活动过程,即兴奋过程和抑郁过程。这两个过程三个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表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及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 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粘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 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社会公共事物为管理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通过行驶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并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花费公共财政,推动公共伦理,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公共组织的特点: 1: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2:不以赢利为目的 3:公共组织通过行驶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物 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 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其责任的多元化 公共组织的思想基础: 1: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又称为官僚主义,三种社会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法定权力) 4: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5:以巴斯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 6:以卡斯特、罗森茨威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 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 8:詹姆斯?布坎南所创建的公共选择理论 9: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学说) 2:桑代克的试误说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 四个重要的维度:个体注意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和女性化 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是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 含义:社会知觉是人或人际的知觉,它包括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知觉,也包括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伦理观点:归因理论。 凯利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行为者自身、(内部归因)行为所指对象、行为发生的情景。(外部归因) 归因三原则:普遍性、差异性、一惯性原则 成败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成败归因四要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知觉偏见及其解决思路: 社会知觉偏见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高估他人的内在因素,而低估了外部环境因素的现象。代表人物:罗斯 2: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差别: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景因素的作用。代表人物:尼斯本特 3: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内在因素,而将自己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现象。 4: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对知觉客体有了整体印象后,影响到对知觉客体其他方面的评价。代表人物:笛恩、阿伦森

《组织行为学》讲义

三钢集团后备干部培训《组织行为学》讲义 主讲: 参考教材:《组织行为学》MBA系列教材傅永刚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行为学案例与练习》傅永刚编辑(自印讲义) 引言――课程介绍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介绍组织管理活动中的原则及方法,重点是各项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提升管理人的能力,掌握管理人的相关学科的内容。 2.《组织行为学》在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图 项目管理技术经济 企业战略 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 国际贸易 会计学 财务管理 HR管理 经济法物料管理 MIS 信息管理 管理沟通运筹学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西方经济学 西方工商管理教育的变革趋势

由“菜单式”走向“整合式”,打破课程间的孤立,强调知识间的关联。 加大管理技能课的比例,提倡互动式教学。 增设管理专题讲座,实践人士走上讲台。 3.教学方法与策略: 传统讲授——互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模拟练习+分组讨论+记日记 案例(Case)——采用文字声像等媒介给出的一段/一个真实的管理情景(或个案)。案例的核心特征——真实性+包含有管理问题。 课程内容 专题1、管理与管理者 专题2、个体特征与行为管理 专题3、如何有效激励员工 专题4、管理中的群体行为 专题5、如何有效决策 专题6、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专题7、领导与组织变革 专题一、管理与管理者 一、管理的内涵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通过别人实现目标(把事情办成)。 附:让下属完成目标的基本条件与过程 1.你明确知道事情的性质和特点; 2.你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人; 3.你能与这个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4.这个人能尽心尽力地去办事情; 5.在过程中,你能给予有效的指导、支持; 6.对事情的结果给予明确的评价; 7.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二、管理的价值

东北大学《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必备真题集(含答案)95

公共组织行为学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起来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的形式”,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 法约尔 B 詹姆斯.D. 穆尼 C 巴纳德 D 格罗斯 2、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知觉,称为()。 A 他人知觉 B 自我知觉 C直觉 D 人际知觉 3、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认知能力是()。 A 智力 B 创造力 C直觉力 D模仿力 4、员工由于认同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而卷入组织、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的程度叫做()。 A 组织承诺 B 规范承诺 C持续承诺 D 情感承诺 5、()国心理学家阿希在1952年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证明了从众行为的存在。 A英 B德 C法 D 美 6、信息在()网络中只能向上或向下运行。 A 轮式 B全渠道式 C环式 D 链式 7、冲突双方进行公开的交流,讨论彼此的分歧,进行讨价还价或者做出让步的方法叫做()。 A整合 B最后通牒 C谈判 D分配 8、公共组织领导的特征有()。 A 静态性 B权威性 C合法性 D整体性 9、运用刺激因素使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叫做()。 A自然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连续强化 10、()属于物质层文化。

A组织精神 B设备特性 C工作制度 D价值标准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行动研究包括的阶段是()。 A收集信息 B分析 C反馈 D行动 E评价 2、共同决定了员工向着目标努力程度的因素包括()。 A目标难度 B目标的具体性 C员工对目标的接受度 D员工对目标的承诺 E员工对目标的需要 3、下列哪些原则属于领导决策的基本原则()。 A信息准全原则 B系统原则 C可行原则 D理性原则 E全脑原则 4、“约哈里窗户”的小窗包括()。 A开放的区域 B秘密的区域 C盲目的区域 D个人区域 E求知区域 5、黄光国将人际关系分为()。 A情感关系 B工具关系 C混合关系 D认识关系 E沟通关系 6、群体对个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满足了()。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成就需要 E爱的需要 7、工作满意度模型包括()。 A公平理论 B强化理论 C期望理论 D差异理论 E激励理论 8、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的三个特性是()。 A综合性 B个别性 C流畅性 D独特性 E变通性 9、凯利归因模式中的三个因素包括()。 A特异性信息 B一贯性信息 C特殊性信息 D一致性信息 E 一般性信息 10、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 A政党要素 B环境要素 C精神要素 D 国家要素 E物质要素 三、判断正误,在括号中写出正确或者错误(每题2分,共20分) 1、事业单位是公共组织。()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主要起预防作用。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进步、晋升等。在工作激励中,保健因素的满足主要是避免员工的不满意。 (3)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安全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对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的措施有:(1)精神激励是最长久,通过有效的领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个人参与、多元化价值观等事业留人、也可通过绩效管理、行业发展、职业的优越感、绩效激励等情感留人;(2)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结合;(3)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4)制定较为灵活的薪酬策略,与工作发展前途对应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ERG理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级的需要上去;而ERG 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2)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突出的需要;而ERG 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需要发生作用。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ERG论则指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 (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ERG论则认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生来就有的,也有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5) ERG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点。 成就激励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升华主要表现在: (1)着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研究从低到高顺序的五种需要;而成就激励论不研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认识度不同。需要层次论认为五种需要都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

公共组织行为学-考试答案资料

1、名词解释 官僚制:所有大中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 愿景:是代表着挑战,需要所有成员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的雄伟设想。 团队: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霍桑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提出著名的 ,开辟 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 公共组织: 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 领导: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X-Y理论假设: 传统观点(X理论) 新观点(Y理论):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 公平理论: 理论认为员工

Alternative列举的关于创造性的五种观点 1、创造性是人们未经后天雕琢所具有的禀赋 2、创造性是一种抽象的能力,如发散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 3、创造性在形成新的理念和解决问题方面均有作用 4、创造性是一个产生和探索新思想的过程 5、创造性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适应环境方面发挥作用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主要针对处理复杂(Complexity)的问题,优秀的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流程致力于实现稳定。 领导,主要处理变化的问题,领导者通过开发未来前景而确定前进的方向,与其他人交流,并激励其他人克服障碍达到这一目标。 管理者使用正式权力(Power);领导还应用非正式权力——权威(Authority)。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由科曼首先提出,后由保罗· 赫西和布兰查德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 提高员工创造力的具体措施: 1、破除关于创造力的神话:人皆有其才,人皆尽其才。 2、改变用词,对于别人以及自己多使用鼓励创造力的话语; 3、运用参与式的管理方式; 4、为员工的创造力性提供时间和可用的信息; 5、分析你所处的组织氛围,使工作富有乐趣而非过度监控; 6、放松心情和让你的大脑工作起来; 7、运用提高创造力的方法和手段; 8、增强工作的挑战性,以及充分的授权。 弗位奇和瑞文的权力分类法: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 人格与价值观 读书笔记 姓名:行永乐 学号:0247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 任课老师:刘洪伟

一、脉络框架图 二、内容梗概 人格 人格的定义 人格:人格视为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测量人格:自我报告—个人就一系列因素进行自我评估;观察者评定测量法—由以为同事或者另一名观察者进行评定。 人格的决定要素:人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产物;而研究已经倾向于支持遗传的重要性超过环境。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根据个体区分:外向的或内向的(E/I)、领悟的或直觉的(S或N)、思维的或情感的(T/F)、判断的或感知的(J/P)。 这一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提供职业指导。但是,MBTI的结果似乎与工作绩效无关,可能并不适合管理者把它作为员工选拔的工具。 大五模型 “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基本维度是其他维度的基础,并且它们包含了人格特质中最重要的变量:外倾性、随和性、责任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 责任心对于管理者来说与一线员工同等重要,在责任心上得分较高的个体,在工作相关知识方面水平也更高;在情绪稳定性上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幸福;在经验的开放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在科学和艺术方面要比得分低的个体更有创造性。 其他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核心自我评价:拥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是有效能和能力的,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

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讲求实效,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 自恋:指一个人具有极度自我重要的感觉,希望获得更多的称赞,有权利意识,并且自大。自恋的人会被评为更差的领导者,自恋的人会被老板评价为工作低效。 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更密切关注别的行动,适应能力更强。他们的绩效评估得分更高,更容易成为领导者,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 冒险性:研究表明,与管理小型公司的成长导向型企业家相比,大型组织的管理人员更容易选择规避风险。但是最新研究发现,大型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更乐意采取冒险行为。根据工作具体要求考虑冒险倾向性更有意义。 A型人格:“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工作的其他人或者事进行攻击”,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 主动性人格:识别机会、具有主动性、采取行动并且会坚持不懈,一直到出现有意义的变化。 价值观 价值观:“从个人或者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取。”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指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者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价值观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同时,它也影响到我们对人对事的知觉和判断。 终极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罗克奇编制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终极价值观,指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第二种类型称为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个体更偏好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代际价值观 根据员工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年代而分成几个群体,不同群体或不同时代的群体,拥有属于该时代的独特价值观。 人格、价值观与工作场所 人格-工作的匹配 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霍兰德提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性、传统型、社会型、企业型、艺术型),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意向,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该理论指出,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该模型的关键在于:(1)不同个体在人格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2)工作具有不同的类型(3)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相互协调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意向。 个体-组织的匹配 组织面临着动态而变化的环境,它要求员工随时做好准备改变既定的工作任务、在不同的工作团队间轻松变动。 当个体的人格特点与组织不匹配时,他们会离开工作岗位;在招聘员工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使遴选的新员工与组织文化更为匹配,反过来,又会带来更

东北大学《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必备真题集(含答案)15

公共组织行为学 一、单项选择 1、“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起来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的形式”,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 法约尔 B 詹姆斯.D. 穆尼 C 巴纳德 D 格罗斯 2、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知觉,称为()。 A 他人知觉 B 自我知觉 C直觉 D 人际知觉 3、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认知能力是()。 A 智力 B 创造力 C直觉力 D模仿力 4、员工由于认同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而卷入组织、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的程度叫做()。 A 组织承诺 B 规范承诺 C持续承诺 D 情感承诺 5、()国心理学家阿希在1952年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证明了从众行为的存在。 A英 B德 C法 D 美 6、信息在()网络中只能向上或向下运行。 A 轮式 B全渠道式 C环式 D 链式 7、冲突双方进行公开的交流,讨论彼此的分歧,进行讨价还价或者做出让步的方法叫做()。 A整合 B最后通牒 C谈判 D分配 8、公共组织领导的特征有()。 A 静态性 B权威性 C合法性 D整体性 9、运用刺激因素使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叫做()。 A自然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连续强化 10、()属于物质层文化。

A组织精神 B设备特性 C工作制度 D价值标准 二、多项选择 1、行动研究包括的阶段是()。 A收集信息 B分析 C反馈 D行动 E评价 2、共同决定了员工向着目标努力程度的因素包括()。 A目标难度 B目标的具体性 C员工对目标的接受度 D员工对目标的承诺 E员工对目标的需要 3、下列哪些原则属于领导决策的基本原则()。 A信息准全原则 B系统原则 C可行原则 D理性原则 E全脑原则 4、“约哈里窗户”的小窗包括()。 A开放的区域 B秘密的区域 C盲目的区域 D个人区域 E求知区域 5、黄光国将人际关系分为()。 A情感关系 B工具关系 C混合关系 D认识关系 E沟通关系 6、群体对个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满足了()。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成就需要 E爱的需要 7、工作满意度模型包括()。 A公平理论 B强化理论 C期望理论 D差异理论 E激励理论 8、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的三个特性是()。 A综合性 B个别性 C流畅性 D独特性 E变通性 9、凯利归因模式中的三个因素包括()。 A特异性信息 B一贯性信息 C特殊性信息 D一致性信息 E 一般性信息 10、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 A政党要素 B环境要素 C精神要素 D 国家要素 E物质要素 三、判断正误,在括号中写出正确或者错误 1、事业单位是公共组织。()

组织行为学讲义价值观、态度、能力与工作满意度

价值观、态度、能力与工作满意度 个体差异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第一节个人价值观 一、个人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values)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这个定义包含判断的成分,这些成分反映了一个人关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观念。价值观包括内容或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我们的价值观一部分是遗传,其余部分受下列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父母行为、教师、朋友以及其他相似的环境因素。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案例:;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okeach Value Survey,RVS)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instru'mentl] values) 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 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心胸开阔(开放) 成就感(持续的贡献)能干(有能力、有效率) 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欢乐(轻松愉快) 美丽的世界(艺术与自然的美)清洁(卫生、整洁) 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 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宽容(谅解他人) 自由(独立、自主选择)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 幸福(满足)正直(真挚、诚实) 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富于想象(大胆、创造性) 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智慧(有知识、善思考) 快乐(快乐的、闲暇的生活)符合逻辑(理性的) 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博爱(温情的、温柔的) 自尊(自重)顺从(有责任感、尊重) 社会承认(尊重、赞赏)礼貌(有礼的、性情好) 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负责(可靠的) 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自我控制(自律的、约束的) 研究证实,相同职业或类别的人倾向于拥有相同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冲突 ?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冲突 ?人际价值观的冲突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的冲突 案例:价值观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 根据RVS,分别列出终极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中最重要的5种:(1)你能觉察到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冲突吗?你准备如何解决?(2)与几名好朋友一起讨论彼此的异同点,努力在看似不同的价

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章节真题及

一、单项选择题 (201610)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C)5A、情绪认同B、心理相容C、共生效应D、文化维系(201610)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B)5 A、以关系为导向 B、以任务为导向 C、以利益为导向 D、以信仰为导向 (201610)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A)5 A、规范期 B、成熟期 C、稳固期 D、衰退期 二、多项选择题 (201610)28、虚拟团队的特征有(ACD)5 A、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B、团队成员的地理位置具有集中性 C、团队釆用电子沟通方式 D、团队具有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E、团队成员心理相容 三、名词解释 (201704)33、共生效应5 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 (201710)33、心理相容5

答: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同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 四、简答题 (201704)39、简述虚拟团队的作用。5 答:(1)虚拟团队允许分散性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长,而不需要实质性的个体物理流动。 (2)虚拟团队允许组织将不同文化、不同商务习惯的多种意见统一起来以避免发生逆生产效率的现象。它的有利之处包括成本的降低、周转时间的下降、远程成员间的整合等。 (3)虚拟团队为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通过跨组织的宽泛联合、协调完成复杂的商业任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201710)39、简述团队的特征。5 答:(1)价值观共识化。 (2)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3)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 (4)xx的员工是团队的关键。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201610)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C )5 A、情绪认同 B、心理相容 C、共生效应 D、文化维系(201610)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 B )5 A、以关系为导向 B、以任务为导向 C、以利益为导向 D、以信仰为导向 (201610)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 A )5 A、规范期 B、成熟期 C、稳固期 D、衰退期 二、多项选择题 (201610)28、虚拟团队的特征有( ACD )5 A、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B、团队成员的地理位置具有集中性 C、团队釆用电子沟通方式 D、团队具有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E、团队成员心理相容 三、名词解释 (201704)33、共生效应5 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 (201710)33、心理相容5 答: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同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 四、简答题 (201704)39、简述虚拟团队的作用。5 答:(1)虚拟团队允许分散性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长,而不需要实质性的个体物理流动。 (2)虚拟团队允许组织将不同文化、不同商务习惯的多种意见统一起来以避免发生逆生产效率的现象。它的有利之处包括成本的降低、周转时间的下降、远程成员间的整合等。 (3)虚拟团队为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通过跨组织的宽泛联合、协调完成复杂的商业任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201710)39、简述团队的特征。5 答:(1)价值观共识化。

组织行为学讲义0001

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重、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组织变革的压力,组织变革的阻力,克服变革的阻力,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的老化与克服对策,组织变革的关键,组织变革的策略,组织变革的程序,组织变革的步骤,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本章难点:组织变革的阻力,克服变革的阻力,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的老化与克服对策 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与特点 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实际含义是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达到目的的手段。组织变革通常侧重解决组织部或局部的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而组织发展更为侧重解决有关使组织得以永续存在和发展的问题。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 (一)从如何增强组织活力和保持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四个具体目标; 1.使组织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2.使组织具有足够的持续性,以保证在目标和方法方面进行有秩序的变革; 3.使组织具有足够的适应性,以便及时地对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部的变化作出敏捷反应; 4.使组织具有足够的革新性,以便在条件适宜时还能够主动地去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从组织应达到的功效来看,组织变革和发展应达到如下四个具体目标: 1.要建立起能适应外环境变化的先进而可行的经营目标和工作目标; 2.要确定和健全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以保证生产和各项工作互相密切配合而有秩序地进行; 3.要建立科学、合理和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明晰,权力分配得当; 4.要健全对外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对有协调性和高效性的组织功能。 二、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 1.变革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 2.变革的围更广、数量更多 3.变革的容更深刻、更彻底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 一、压力变动力 1.技术进步对组织的压力 2.知识爆炸对组织的压力 3.产品迅速老化对组织的压力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学习笔记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学习笔记 臧岩兵 〖知识点〗 ●知觉的定义: 指的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重要性 为什么知觉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 〖主要学习心得〗 知觉概念的理解: 1、对自己所在的环境; 2、赋予意义; 3、组织和解释他们的感觉; 4、是一个过程。 因此:重点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的感觉印象。我本人所处淮安市楚州城区外部环境,本人的工作场所康乃馨公司内部环境的感觉印象。不同的人有受其认识的局限性,会对自己所在环境内的人或事印象感觉不一样。 〖实际应用〗 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盲人摸象的故事,因为这些人受到视觉障碍,对大象地认识,也是一种知觉。 结论: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会受到自己教育程度、专业范围和专业深度、工作经历等局限性,对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感觉印象是片面的。会作出错误的认知,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及沟通交流中澄清,防止犯个人主观主义和个人经验错误。 ●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识点〗

东大19春学期《公共组织行为学》在线作业2【标准答案】

(单选题)1: 激励力=效价×()。 A: 满意度 B: 效价 C: 期望值 D: 需要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是() A: 莫里 B: 马斯洛 C: 赫茨伯格 D: 奥尔德弗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由于个人认为离开某一组织付出的代价太大而在这一组织内供职的意愿的强度叫做()。 A: 组织承诺 B: 规范承诺 C: 持续承诺 D: 情感承诺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下面哪一点是态度的功能() A: 影响经验 B: 影响动作 C: 影响情感 D: 影响社会认知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是领导活动的首要环节并贯穿领导活动的全过程。 A: 计划 B: 授权 C: 决策 D: 管理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知觉,称为() A: 他人知觉 B: 自我知觉 C: 直觉 D: 人际知觉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运用刺激因素使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叫做() A: 自然消退 B: 正强化 C: 负强化 D: 连续强化 正确答案: (多选题)8: 影响员工组织承诺的因素有() A: 组织因素 B: 体制因素 C: 群体因素 D: 工作因素 E: 员工个人因素 正确答案: (多选题)9: 下列哪些原则属于领导决策的基本原则() A: 信息准全原则 B: 系统原则 C: 可行原则 D: 理性原则 E: 全脑原则 正确答案: (多选题)10: 凯利的归因模式中的三个因素包括() A: 特异性信息 B: 一贯性信息 C: 特殊性信息 D: 一致性信息 E: 一般性信息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从众行为包括() A: 认识从众 B: 情感从众 C: 真从众 D: 权宜从众 E: 态度从众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公共组织的物质要素包括() A: 人员 B: 经费 C: 物质设备

公共组织行为学

1.[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的是()。 A.技术监管系统 B.工资 C.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D.工作环境 正确答案:——C—— 2.[单选题] ()领导的重心是搞好福利服务。 A.独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混合制 正确答案:——C—— 3.[单选题] ()领导的重心是以下属为中心,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 A.独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混合制 正确答案:——B—— 4.[单选题] “约哈里窗户”的理论告诉我们()。 A.认真分析和研究对方的信息 B.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C.对事不对人 D.不要太在意最初的报价 正确答案:————B 5.[单选题] 接近-回避型冲突又叫()。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正确答案:————C 6.[单选题] 接近-接近型冲突又叫()。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正确答案:————A 7.[单选题] ()最强调非正式沟通的保密性。 A.单线式沟通网络 B.流言蜚语式沟通网络 C.偶然式沟通 D.聚焦式沟通网络 正确答案:————A 8.[单选题] ()是有信息汇集点与传播中心的控制型网络。 A.链式沟通网络

B.环式沟通网络 C.全渠道式沟通网络 D.轮式沟通网络 正确答案:————D 9.[单选题] ()相当于组织中的垂直沟通系统,是一个纵向的沟通网络。 A.链式沟通网络 B.环式沟通网络 C.全渠道式沟通网络 D.轮式沟通网络 正确答案:————A 10.[单选题] ()表示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可以自由沟通,并无中心人物。 A.链式沟通网络 B.环式沟通网络 C.全渠道式沟通网络 D.轮式沟通网络 正确答案:————C 11.[单选题] 下达命令属于()。 A.正式沟通 B.单向沟通 C.双向沟通 D.非正式沟通 正确答案:————B 12.[单选题] ()通常存在于陌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关系。 A.情感关系 B.工具关系 C.混合关系 正确答案:————B 13.[单选题] 研究表明,群体规模在()人时最佳。 A.2~3 B.4~5 C.5~8 D.9~10 正确答案:————C 14.[单选题] 压力极大是群体压力的什么阶段?()。 A.合理辩论阶段 B.劝解说服阶段 C.攻击阶段 D.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正确答案:————C 15.[单选题] 个体稍微感到压力是群体压力的什么阶段?() A.合理辩论阶段 B.劝解说服阶段 C.攻击阶段 D.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五章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五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沟通的概念及其过程,掌握沟通的主要类型、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情况,掌握沟通的功能。掌握阻碍沟通有效进行的主要障碍有哪些,以及改善沟通的主要方法。 知识要点: 1.沟通的基本过程模式 3.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6.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7.沟通的功能 8.沟通的障碍 9.改善沟通的方法 ********************************************************* 第一节沟通及其分类 一、沟通及其过程 二、沟通的类型 ********************************************************* 一、沟通及其过程 沟通对于组织来讲,就像神经系统对于人体一样不可或缺,它是人们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在组织行为中,沟通可以定位为通过一套公共符号系统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所传递的信息。需要被传递的思想首先被信息的发送者进行编码(转化为信号形式),然后通过媒介物(或称信道)传送给信息的接收者,又接收者对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转译回可理解的形式),并作出反应反馈给信息的发送者。在信息的编码、解码和传递过程中,会受到人的知识、技能、

态度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所有的影响因素可以被统称为噪声。信息沟通的基本过程如图15-1所示。 ********************************************************* 二、沟通的类型 沟通,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沟通,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的形式或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其优点是:效果较好,有较强的约束力,易于保密,重要的信息一般都采用这种沟通方式。其缺点是: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因而速度较慢,而且不够灵活。 亚利克斯·贝弗拉斯把沟通网络基本上分为五种类型:链式、Y式、轮式、环式、全通道式。如图15-2所示。 链式表示信息逐级传递,可以向上或向下传递,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统。Y式表示四级层次,类似于领导通过秘书向其他成员传递和得到反馈的形式。轮式表示有一个领导者居于中心地位,和其他成员有密切的联系。环式表示没有领导者,所有成员都处于相同的层次。全通道式表示所有成员相互之间都有联系,权力分散。这五种正式沟通网络的特点简要比较如表1 5-1所示。 表15-1 正式沟通的网络类型比较 链式Y式轮式环 式 全通道式 集中性适中适中高低很低

绪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讲义

绪论 知识框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1.心理学 心理学是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心理学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心理学中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是学习理论家、人格理论家、咨询心理学家,最重要的是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 2.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社会学对组织行为学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研究,特别是正式和复杂的群体。 社会学家向组织行为学所提供的有价值信息的领域还包括: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组织文化、正式组织理论与结构、组织技术、沟通及权威和冲突。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较多的领域是变革,其他的贡献包括对行为改变和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及群体决策等方面。 4.人类学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 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具体的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的结构、权力的分配和人们如何为了个人利益而操纵权力。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管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渊源。 1.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莉莲?吉尔布雷斯认为不能单纯通过工作的专业化、方法的标准化和操作的程序化来提高效率,还应该注意研究工人的心理。 2.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还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主要研究职业选拔与职业培训、疲劳及合理化建议等,研究的基本方向是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员工适应他们所选用的机器,解决人与机器的关系。 3.工业社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的早期阶段,仅限于工业个体心理学的研究,考虑的面比较狭窄。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主持“霍桑试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时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使学术界对工作中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关系、组织机构本身的社会性等因素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有了足够的重视。 4.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这本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5.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如探讨组织结构、组织内外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目的是要承担个体差异测定更广泛的组织问题研究。 6.组织行为学产生 20世纪60年代起,它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其教师队伍中又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从这批人中产生的研究项目开始被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 的理性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劳资关系日益尖锐的前提下形成的古典管理理论又被称为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等。 (1)亨利?甘特是泰勒在创建和推广科学管理时的亲密合作者。在1887年至1902年间,甘特主要贡献是剔除了工作进度原理,设计了一种生产计划进度表——甘特图;还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2)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它采用了两种技术:一种是把工人的动作分解成各种基本动作;另一种是用影片记录和分析工人的操作动作。 (3)莉莲?吉尔布雷斯协助丈夫从事动作研究外,还特别研究了管理心理学,于1914年出版了著作《管理心理学》。 (4)亨利?法约尔是法国人,被誉为“管理过程之父”,他提出了适用于各种组织的一般管理的五大职能及管理的十四条原则,从管理职能、原则的角度研究整个组织的管理问题。 (5)马克斯?韦伯是德国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他研究了国家和教会的管理,发现凡是管理比较正规、非人情化的效率较高,因此认为高效率的组织应该是较正式的组织。 (6)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