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课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课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课教案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了解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的原因

4.了解纳米材料及应用

5.了解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重难点: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

1、检查学生完成课前布置的本章知识框架的归纳情况,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生交流、展示、评价)

2、教师小结,并展示教师归纳的知识框架。 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_____组成,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为______m ,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

分子世界 分子间有————.

分子一直处在——————中.

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力,还存在————力.

自然界中电荷只有———种,一种是———电荷,一种是———电荷.

静电现象 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摩擦起电并不产生电荷,只是__________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更小的粒子世界:分子由____组成,原子由_____和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____和_____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_____的更小粒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____电,电子带_____电,中子带______电.

宇宙起源: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距今约______年的一次________.

宇宙探秘 群星:太阳是其中一颗_____星,地球是_____系

中的一颗_____星. 宇宙组成: 弥漫物质

河外星系

二、出示复习例题、学生练习、教师点拨

例1、下列四个例子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美味佳肴放在餐桌上,香气扑鼻

B .晒衣服时,衣袖上的水蒸发后变干

C .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

D .在白开水中放入一勺糖,白开水会变甜

练习: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的是( )

A .烟雾弥漫

B .雪花飞舞

C .香气扑鼻

D .尘土飞扬

例2、水很难被压缩,其原因是( )

A .水分子之间有空隙

B .水分子之间有引力

C .水分子之间有斥力

D .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拓展提高:

(1)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别

(2)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3)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体现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吗?比一比谁找得多? 从粒子到

宇宙

银河系

例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

D.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例4、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列哪个图形最相似

()

A.西红柿

B.西瓜

C.面包

D.太阳系

例5、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排斥力

B.用鼻子嗅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表明分子在运动

C.在水分子、氢原子和电子中,尺度最小的是氢原子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例6、将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

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

例7、两片光滑的玻璃片紧贴在一起,但不能粘在一起,如果在两块玻璃间放一些水,再让它们紧贴在一起,就很难将它们再分开,这是为什么?

分析:两块光滑的玻璃片虽然紧贴在一起,但接触处绝大多数的玻璃分子间的距离都较大,这时分子间的作用力极小,所以无法粘在一起;如果在这两块玻璃片间放些水,由于水流动性较强,可以减小水分子与玻璃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间较大的吸引力使得它们能粘在一起。

点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只有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才会表现出来。

三、当堂检测

1、下列例子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在地上洒水,一会儿地又变干了

B.烧菜时,放一小匙食盐,一会儿菜都有了咸味

C.室内扫地时,在阳光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

D.卫生球放在箱里,过几天整个箱子充满了樟脑味

2、下列现象中,支持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证据是().

A.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C.磁铁能吸引大头针

D.破镜不能重圆

3、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B.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D.把1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体积等于20毫升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C.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

D.分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

5、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排斥力

B.用鼻子嗅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表明分子在运动

C.在水分子、氢原子和电子中,尺度最小的是氢原子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6、关于电中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负电荷抵消B.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C.正负电荷转移D.得失电子

7、炒菜时,香气四处飘逸,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很难被拉断,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

力;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说明分子间有

8、请根据下列物体尺度的大小,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原子、电子、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一、巩固练习

1、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2、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热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落叶飘零 D.冬天,雪花飘飘

3、小明在学习“从粒子到宇宙”的知识后,有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雪花漫天飞舞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C.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吸引力

D.电子的尺度比原子的尺度大

4、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微观世界领域不懈地探索着。下列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

是()

A.分子夸克质子电子 B.分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核电子质子分子 D.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

5、微观粒子与宇宙天体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很相似

B.宇宙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C.天体之间、分子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

D.宇宙天体、分子的运动都没有规律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

A.荣县旭水大曲的瓶盖一开,酒香四溢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越变越小

7、.关于微观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与西瓜很相似,西瓜籽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

B.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质子、中子和电子就象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核运动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D.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8、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

合成一滴.表明分子间有力;

小学三年级法制教育课教案38901

小学三年级法制教育课 教案 2014.9 教师:刘文珊课题: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志线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 3、使学生懂得应该自觉遵守交通。 重点难点: 1、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有关的交通法规。这是重点。 教学方法: 识记法、情景模拟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电脑播放一组“因违章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新闻。(让学 生认识到违章的后果,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懂得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学生清楚是因为违 章而造成的),那么你们在生活当中知道哪些交通法规和认识了哪些交通标志呢?他们的作用及意义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介绍这些内容。(引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着重讲述) 二、学习各种交通标志(重点、难点) 1、请学生拿出事先做好的各种标志卡片,在课堂上展示、介绍,并说 出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意义、作用。 ⑴互相向同桌介绍。 ⑵全班学生自由交流。 ⑶请学生学生到讲台上介绍。 注:这样使学生在有效的空间上自由交流,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感性上有了一些认识,使这一节课的学习显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 2、学习日记。 (1)出示讨论题: a.根据刘岩日记的内容,找出并确认她在日记中,所提到的各种交通 信号,标志和标线。 b.说一说这些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各自的作用。 (2)展示考察日记。(声、形、动画同时展示)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机械能知识点总结 一、功 1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 体做了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条件:. 力和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3公式:W=F S cos θ W ——某力功,单位为焦耳(J ) F ——某力(要为恒力),单位为牛顿(N ) S ——物体运动的位移,一般为对地位移,单位为米(m ) θ——力与位移的夹角 4功是标量,但它有正功、负功。 某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 当)2 ,0[πθ∈时,即力与位移成锐角,功为正;动力做功; 当2 πθ=时,即力与位移垂直功为零,力不做功; 当],2 (ππθ∈时,即力与位移成钝角,功为负,阻力做功; 5功是一个过程所对应的量,因此功是过程量。 6功仅与F 、S 、θ有关,与物体所受的其它外力、速度、加速度无关。 7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即W 总=W 1+W 2+…+Wn 或W 总= F 合Scos θ 8 合外力的功的求法: 方法1:先求出合外力,再利用W =Fl cos α求出合外力的功。 方法2:先求出各个分力的功,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所受各力功的代数和。

二、功率 1概念:功跟完成功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力(或物体)做功的快慢。 2公式:t W P =(平均功率) θυc o s F P =(平均功率或瞬时功率) 3单位:瓦特W 4分类: 额定功率: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即发动机产生牵引力的功率,P 实≤P 额。 5分析汽车沿水平面行驶时各物理量的变化,采用的基本公式是P =Fv 和F-f = ma 6 应用: (1)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由υF P =(P 为机车输出功率,F 为机车牵引力,υ为机车前进速度)机车速度不断增加则牵引力不断减小,当牵引力f F =时,速度不再增大达到最大值max υ,则f P /max =υ。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在匀加速阶段汽车牵引力F 恒定为f ma +,速度不断增加汽车输出功率υF P =随之增加,当额定P P =时,F 开始减小但仍大于f 因 此机车速度继续增大,直至f F =时,汽车便达到最大速度max υ,则f P /max =υ。 三、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公式:mgh E P = h ——物体具参考面的竖直高度 3参考面 a 重力势能为零的平面称为参考面; b 选取:原则是任意选取,但通常以地面为参考面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doc

光明小学《翠鸟》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 名 学科语文教龄 翠鸟外形特 11分 17秒2016 年 10 微课名称视频长度录制时间 点描写月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 鸟 知识点描述讲解如何按顺序进行观察并抓住事物的外形特点描写 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了解翠鸟 教学类型 讲授型启发型问答型 (待定) 适用对象三年级学生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他们对如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来品析课文缺乏比较 系统的认识。同时,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上刚刚起步,为了 让学生能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抓住描写事物的外形特 设计思路 点按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鉴于在教学 中融入习作方法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翠鸟的外形,逐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按顺序抓 住事物的特点描写翠鸟,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过程 时 内容

一、片头 25秒 二、正文讲 解 11分 17秒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翠鸟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 是如何按顺序描写翠鸟,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放一段音乐,想想你听出了 什么?(放音乐) 听出来了吗?是什么声音?你说,哦,是鸟叫声。 对,好听吧?那老师就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的鸟类朋友 吧! (出示翠鸟课题图片),这种漂亮的鸟叫翠鸟,)我们一 起和它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再亲切一点。 师:读完课题,你们觉得翠鸟长得怎样?想不想知道课文 中是怎样描写翠鸟的?(想) 是呀!既然同学们这么想了解它,那就请我们一起来走进 课文来了解翠鸟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文美 师:好,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第一自 然段写了翠鸟的什么?(你说吧,外形 ---- 板书) 又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呢?(爪子,羽毛,眼 睛,嘴 ------ 板书)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翠鸟的爪子、羽 毛、眼睛和嘴的呢? (爪子红色,羽毛鲜艳,眼睛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好,太棒了!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翠鸟外形 图)。 师:好了,孩子们,下面请孩子们思考一下: 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颜色的呢?为什么作者要用“头巾, 外衣、衬衫”来打比方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是按照从头,背,腹部这样的顺序把翠鸟的颜色写 具体的,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 的喜爱之情。 师:说的真好!孩子们,在这段里你共发现了几种颜色 呢?从这些颜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呀,这里有橄榄色,浅绿色,赤褐色,红色等。你 发现了没有,今后我们要把一件东西写漂亮也可以用这些 55 秒 9 分

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

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 刑法 (一)范罪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道犯罪的构成和什么叫犯罪; 2.知道犯罪的两种形式;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犯罪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犯罪形式中的第二种形式不作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安静的课堂、井然有序的校园,由什么作为保证呢? 2.校门口接送低年级的学生家长,都在校门口的两侧的什么位置?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等学生?又是由什么作为保证呢? 3.我校门口的马路上,有横过马路的斑马线,学生为什么要走他呢? 过渡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的井然的秩序;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法律的作用这么大,我们要多学习一些法律,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很好的遵守法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宪法中的刑法。 二、学习刑法; (一)、犯罪的构成

指行为人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一个行为构成犯罪,必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犯罪客体 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2.犯罪的客观方面 指犯罪行为的客观外在表现 犯罪行为包括两种基本形式 (1)作为用积极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2)不作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具有履行这种义务的能力,而有意识的不实施该种行为,从而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例如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不作为违反的是刑法的命令性规范,即当为而不为。比如,负有扶养义务的行为人对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而情节恶劣的,就是一种典型的不作为。从犯罪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刑法中的由不作为的行为形式实现的犯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在刑法上被称为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如遗弃罪等;一种是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在刑法上被称为不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如故意杀人罪、决水罪等。 3.犯罪主体 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是主体 (1)必须是实施犯罪的人。(自然人或法人,但主要是自然人)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八章知识点独家总结

第七章力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说明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或者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对”前面的是施力物体,“对”后面的是受力物体。书是__________ 。又如受书到桌面的支持力,书是 (2)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接触。如两个相互相互靠近的磁铁。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1)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如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或出现“加速”或“减速”字眼的,即运动快慢的改变。或匀速转弯,做匀速圆周运动等(2)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就是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还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同时发生改变。 (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要么不受力要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4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则说明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1 )这3个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画示意图时候要体现力的3个要素。作图时候要注意题目要求画出几个力的。 4.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发生条件接触并挤压或拉伸 (2)平时所说的推力、压力、拉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 (3)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力不一定是弹力 (4)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到 的拉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作用在挂钩上拉力的大小 5. 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符号G,单位N (1)大小G=mg因g=kg,所以m的单位要化为kg (2)方向竖直向下 (3)作用点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不规则的物体可以采用悬挂法找重心 ** 6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F1、F2的合力F合=R+F2,方向与这两个力同向 (2)同一直线上,方向不相同的两个力R、F2的合力F合=F1-F2 (假设F1>F2)方向与F1同向 第八章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 )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的合力为0 (或者说收到平衡力)时候, 等效于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2)实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如果物体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之一,说明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反过来 说,物体如果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并且也没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说明它一定收到不 平衡力的作用。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健康教育课教学教案

健康教育课教学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爱护鼻子的意识。 2、引导幼儿了解鼻子的作用,并学习擦鼻涕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师幼共同搜集能引起幼儿兴趣、有特殊气味的生活用品。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由添画游戏导入活动:出事一张未画完整的画像,师:这是一为粗心的小朋友在参加 画展时画的一幅画,这次她没有的讲,因为她这副画没有画完整,小朋友观察一下,这幅 画上缺少了什么东西?并引导幼儿把画添完整。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这副画缺少了鼻子,并教育幼儿平时做事情要细心,由此引出 鼻子。 评:以添画游戏导入,既能引起幼儿兴趣,又能开发幼儿智力,展开想象,为什么不 得奖?同时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引出课题,为下一节做好铺垫。 二活动部分 1、玩游戏:师幼共同玩游戏《看谁的本领大》,引导幼儿用各种器官去尝试分辨事 先准备好的各种物品的特殊气味醋、酱油、酒、水,劝说对的给予击掌鼓励。 2、引导幼儿根据以往的经验说一说,鼻子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臭味、甜味、烧焦味等。 3、引导幼儿说一说鼻子的作用。 鼻子除了用来闻味,还有什么作用?幼儿会说出:喘气。教师给与相应鼓励。举例说明:人在感冒时鼻子容易堵塞,闻不到味,同时感觉喘不过气来,那种滋味很难受,小朋 友有那种感觉吗?幼儿会答:“有”。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鼻子,不要让他受到任 何的伤害。 评:举例说明鼻子的作用,幼儿更容易理解,更能增强幼儿保护鼻子的意识。 现在老师有个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一听是怎么回事?故事的名字是《翘鼻子鲁鲁》。 评:进一步增强幼儿保护鼻子的重要性。

4、听故事做讨论: 老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鲁鲁做的对吗?还有那些东西不能塞到鼻子里?幼儿自由回答,根据回答教师做补充。 小结:保护好鼻子,不能乱挖鼻子,不要把东西往鼻子里塞,这样做很危险也很不讲卫生。 评:真实的故事情节,说出了鼻子的重要性。通过幼儿讨论,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并引深到生活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5、叫幼儿正确擤鼻涕的方法: 与幼儿谈话,通过上面的游戏小朋友已经知道鼻子的作用很大,难免有时流鼻子,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鼻涕时,不要乱抹,要用手帕或纸巾把鼻涕擦干净,那么用手帕怎么擦鼻涕? 1幼儿自己用纸巾擦鼻涕。 2根据幼儿的表现,讲解擤鼻涕的正确方法,用手帕或纸巾按住鼻子,先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鼻孔的鼻涕,再按住另一侧鼻孔,轻轻一擤,擦净鼻孔周围的鼻涕。 评:通过教幼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用正确的方法,学擤鼻涕,对动作正确的幼儿给与鼓励。 总评:形象直观的授课方式,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自护意识与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到阅览室,看有关保护鼻子的画册。 一、活动背景: 可爱的小兔、狡猾的狐狸为小班幼儿所熟识。很多活动都借助于这两种动物角色的穿插表演,小班幼儿都非常投入,活动效果也比较好。所以本活动也以动物间的追与躲的游戏为组织形式,以满足幼儿对动物情境表演的兴趣。 小班幼儿的自我形体感知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往往不能较为正确地估测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空间立体关系。譬如撑伞时可能会只罩住自己的头部,而把身体露在伞外;或者撑伞时不能注意与周围环境事物的协调,总要碰到他人或碰倒物品等。

小学生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 第1课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确升降国旗不是一种简单仪式,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 2.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歌曲《国歌》《红旗飘飘》,视频:《国旗、国歌、国徽》、法博士的法规等。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 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板书:第3课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事物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国旗、国歌 1.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的周围。(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3.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导学案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分子 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大小:分子直径得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三、分子模型的内容(特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证据: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固体分子:樟脑变小 证据:分子运动液体分子:水蒸发 气体分子:闻到香味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证据: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四、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分子间距分子间作用力特征 固小大有体积,有形状 液大小有体积,无形状 气很大很小物体积,无形状 知识点二静电现象 一、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相同原子构成单质分子 二、摩擦起电 1、带电: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绝缘体:导电性差的物体; 3、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 4、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5、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三、两种电荷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原子构成 1、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可再分)的; 2、原子构成:(1)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2)原子核带的正电荷=电子带的负电荷;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3)原子核对电子有束缚能力,不同物质的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五、摩擦起电的本质 1、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2、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知识点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提出者:卢瑟福观点: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2.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告诉运动; 3.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三、原子核的结构 观点: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四、带电性 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 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知识点四宇宙探秘 一、两种学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二、星空世界 1、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行,构成太阳系; 2、千亿记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弥漫物质构成银河系; 3、一千亿个类似与银河系、仙女星系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授课教师姓名甘罗红学科英语教龄 7 讲解 Have,has 与there 微课名称视频长度 2分10秒录制时间 2014年12月 be 的区 别 知识点来源学科: 英语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 各种教学设计均可 让学生了解Have,has 与there be 的区别知识点描述 。 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学类型讲授型问答型练习型 (待定) 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七年级学生对Have,has 与there be 的句型基本熟悉, 但是他们对此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鉴于教学他们的区别的重 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归纳Have,has 设计思路与there be 的 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区别判断,增进理解。最后学生就会 形成自己对Have,has 与there be的初步理解。当老师和学 生接触到Have,has 与there be 的区别就可以利用此微课。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Have,has 与there be 的区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

一、片头 30秒以内(30秒以内) 别 一 There be 和have(has)都表示“有”的含义。 60 秒 二,1 There be 表示“某处存在某物或某人”此时 不强调物归谁有。 例:There is a pen in my hand. 我手里有一只笔 50 秒 2have(has) 表示“某人拥有某物(某人)“,此时强二、正文讲解调所有、拥有关系。 (8分钟左右) e.g:I have a pen. 我有一支笔。(强调笔为我所有) 三用“there be, have, has ”填空 (1.) I have a nice puppet. 150秒 (2.)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glass (3. )She has a duck. 三、结尾授课完毕,谢谢聆听~ 30秒以内 (3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因时间关系,例子举得不是很多,学生认识没那么深刻

健康教育课教案

健康教育课教案 新色学校 第一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第一课健康的含义

教学目标: 1、你知道什么是健康吗? 2、如何让自己更加健康? 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入:健康是什么?大家动脑筋想一下(先不要看书) 2、健康包含的几个方面(讲述): (1)生理(身体)健康:这是健康的基础,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是其他各项健康标准的基本条件 (2)心理健康:具有同情心与爱心,情绪稳定,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热爱生活,和睦相处,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足常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3)道德健康: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最低标准是不损害他人。不健康标准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于它们。 (4)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不同时间内在不同岗位上时各种角色的适应情况。适应良好是指能胜任各种角色,适应不良是指缺乏角色意识(如在单位是好工作人员,在家不一定是好父亲或好母亲)。能促进身体,心理,道德健康发展 3、阅读课文,观察图示,了解一下健康包含的这几个方面知识。 “十条健康的标准”

4、重点讲述一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对比不健康的表现,指引学生改变不良习惯,培养健康的意识与行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5、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呢?设定健康目标,实践健康行为。 作业 每一个小朋友设定一个健康计划。(P6) 板书 1、你知道什么是健康吗? 2、如何让自己更加健康? 3、生活技能活动 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课堂提问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课堂上如果光是教师讲、学生听,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一个游戏《你健康吗?》,将生活呈现在课堂上,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比教师自己讲解更具说服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现实社会的内容,体现出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的价值。

小学四年级法制教育课教案

小学四年级法制教育课教案

法制教育备课资料 班级:四年级 班主任:胥海清 2014年秋季

平昌县元沱小学四年级 1 班法制教育备课资料 第 1 周时间: 201 4 年 9 月 3 日教师:胥海清 一、本周主题: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 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此次宣传和讲解工作,使学生们对即将实施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有 一个初步的了解; 2、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们明确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在学习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同时,使学生们懂得和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光 耀人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教学辅助用具: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 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原《未成年 人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律将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今天我 们就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详细了解一下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和现实 意义。 分发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单。

二、学习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1、大致讲解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貌: a、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 b、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共分七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家庭保护;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五章司法保护;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 2、立法原则: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有利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面前,人人平等。 4、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七大亮点; a、既与国际公约接轨有体现国情; b、体现了政府为主保障儿童权利的原则: c、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d、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e、关注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人的; f、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g、明确了相关处罚措施。

(完整word版)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doc

第七章力 知识点回顾: 7.1力 1、概念:力是的作用。 2、产生条件:①必须有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可以不接触)。 3、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4、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方向,作用在物体上。两物体 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改变。 6、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7、力的三要素:、、和。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的线段把力的、、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 可不表示 , 在同一个图中, 力越大 , 线段应越。 7.2 弹力 1、弹性 : 物体受力发生,失去力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 : 在受力时发生,失去力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 : 物体由于发生而受到的力叫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有关。 4、弹簧侧力计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限度内,弹簧的与成。 B、使用方法:“看”:、值、指针是否指; “调”:调零; “读”:读数 =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 7.3 重力 ⑴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符号表 示。施力物体是:。 ⑵计算公式:,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为。 物体所受跟它的成。 ⑶方向:,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⑷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上。 专题训练: 选择题: 7.1力

1.如下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能够反映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2. 用手指压圆珠笔芯使它弯曲,同时手指感到疼痛,这个实验不能说明()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 离弦飞出的箭,在飞行过程中,不计空气的阻力,使箭运动状态改变的施力物体是()A.弦B.箭 C .地球D.不存在 4.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1m/s B .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2.6cm C.托起一个鸡蛋的力约为0.5N D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90℃ 5.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6. 下列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是() 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B .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 7.几位同学用一个弹簧拉力器来比试臂力,大家都不甘示弱, 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 , 则 A.臂力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B.手臂长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8.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乒乓球撞到了墙上后又被反弹回来,是墙对乒乓球的作用力改变了乒乓球的运动方向 B.交通事故中,人被车撞伤而汽车却没有什么损坏,是因为车对人的作用力大而人对车的作用力小 C.某同学用力将球踢向空中,球离开脚后仍可在空中运动,这是人的脚对球的作用力还没有消失 D.某同学用手拍球,由于是手主动拍球,因此手拍球的作用力是先产生的,球对手的作用力是后产生的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B、磁铁吸引小铁钉时,只有铁钉受到磁铁的吸引力作用 C、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D、不接触的物体,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10.如下图所示的物理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力的单位的是:

九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全册

学会设计未来 【设计理念】 本活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缺乏目标意识,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缺乏远大志向、盲目做事的特点而设计的。 青少年学生尽管在意志品质的发展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有所进步,但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不够,耐挫能力低,怕苦,怕累,同时也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关于立志方面的学习,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获得成功的基础,激励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确立远大的志向,学习一些如何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并通过榜样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自我激励水平,形成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活动目标】 1.通过联想、讨论、小组交流、合理设计未来等活动,使学生懂得目标对人生的引导作用。思考、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 2.学习达到某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达到目标时的激动心情,促进学生更加奋发向上,向新的目标迈进。难点: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制订可实施的计划或方案。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白纸、一个信封。 2.一盒舒展、悠扬的音乐磁带。 【适应对象】 中学生。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引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设想过自己的未来吗?生命的旅行将如何到达理想的彼岸?自己将成为怎样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取得怎样的成绩?……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 二、游戏活动:未来畅想曲 1.教师指导学生做“看未来”的游戏 (关掉教室的灯光,有窗帘的把窗帘拉上)请学生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身体放松,情绪放松,静下心来,平稳呼吸。 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渐渐地进入时间隧道,看自己的“将来”。 导语:“每一个人都从过去走到现在,又从现在走向将来。大家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前进,前进。看到了一些你曾经向往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5年了,你看到了5年之后的自己,你在做什么?”(稍作停顿) “我们继续前进,时间慢慢地流逝。10年了.这时,你又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稍作停顿) “再往前走,时间不断地流逝。15年了,我们又看到15年之后的自己,身体是否健康?工作是否取得成绩?少年时的梦想是否实现?” (停顿一会儿)“大家慢慢地睁开眼睛,回到现实。” (教师在讲导语时,要做到声音低沉、平稳、缓慢,留有空间,令人产生联想) 2.交流分享活动 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看未来”的经历。交流时可提出这些问题:看到自己的将来了吗?看见了什么?如没看见,想一想,为什么看不见?然后请几位学生参加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归纳 同学们对未来的梦想或设想即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而目标就是你通过活动希望得到的结果。每个同学

小学生法制教育教案--开学第一课

2017秋季开学第一课法制教育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主要内容: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完整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及习题总结

第七章力 【考点一】力 1、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理解: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②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若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但是没有相互推、拉、提、压等作用也不会产生力,如放在墙角、紧贴墙面的书桌与墙面之间虽然相互接触,却没有力的作用。 (3)力的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 F 表示。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 (4)常见力的估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一瓶矿泉水的重力约为50N。一个中学生的重力大约500N。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 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变化; 3.运动方向的变化;以上三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改变其中的任意一个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3)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 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 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 端。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 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小学生法制教育教案精选

小学生法制教育教案精选 篇一小学法制课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

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携物回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知识点归纳 第1节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符号F 2、单位: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有1N 3、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 4、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指: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 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相互作用力特点: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 1、弹性和塑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 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 5、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1)“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3、重量:重力的大小。 4、重力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小学三年级法制教育课教案(1)

小学三年级法制教育课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志线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 3、使学生懂得应该自觉遵守交通。 重点难点: 1、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有关的交通法规。这是重点。 教学方法: 识记法、情景模拟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电脑播放一组“因违章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新闻。(让学 生认识到违章的后果,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懂得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学生清楚是因为违 章而造成的),那么你们在生活当中知道哪些交通法规和认识了哪些交通标志呢?他们的作用及意义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介绍这些内容。(引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着重讲述) 二、学习各种交通标志(重点、难点) 1、请学生拿出事先做好的各种标志卡片,在课堂上展示、介绍,并说 出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意义、作用。 ⑴互相向同桌介绍。 ⑵全班学生自由交流。 ⑶请学生学生到讲台上介绍。 注:这样使学生在有效的空间上自由交流,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感性上有了一些认识,使这一节课的学习显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 2、学习日记。 (1)出示讨论题: a.根据刘岩日记的内容,找出并确认她在日记中,所提到的各种交 通信号,标志和标线。 b.说一说这些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各自的作用。 (2)展示考察日记。(声、形、动画同时展示)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