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一模试卷含答案

【压轴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一模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2.在封建时代的欧洲,如果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有权处罚这些侵犯领主利益行为的机构是()

A.国家法院B.庄园法庭

C.元老院D.公民大会

3.某历史学家撰写了一本历史专著,封面图案如下图。下列最适合作为该著作标题的是

A.《种姓的国度》B.《尼罗河之光》

C.《失落的古巴比伦》D.《中华文明起源》

4.参观法国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块黑色石柱(见图)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石柱上部的浮雕表达的政治观念是

A.王权神授

B.民主共和

C.主权在民

D.天赋人权

5.以下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其中,制定了较为系统和完整法典的国家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6.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宗教是伊斯兰教

B.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C.它创立于巴勒斯坦地区

D.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7.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意思是()

A.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B.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势力范围

C.古代埃及人民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D.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8.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下列与古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有关的史前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古代埃及文明: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漠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

C.古代中国文明: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

10.如图是古代四大文明分布示意图,B处的文明古国是

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中国

11.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A. B.C.

D.

12.人类最早的文明一般产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下列人类古代文明中,发源于非洲地区的是()

A.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D.古代黄河流域文明

13.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下列有关种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高种姓和低种姓几乎都隔离而居

B.婆罗门不会从首陀罗手中接过食物和酒水

C.各种姓实行内部通婚

D.下一等级能从事上一等级所从事的职业

1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15.下列图片反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是

A.B.

C.D.

16.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A.担任祭司B.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掌握军权D.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17.九年级(6)班的四位同学对“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什么”这一问题有争议,请你来判断一下,到底谁的说法是正确的( )

A.黎明认为:是尼罗河B.程阳认为:是金字塔

C.张晓雪认为:是《汉谟拉比法典》D.王山川认为:是种姓制度

18.中国“画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的场景。该画实际上以什么宗教故事为题材?()

A.佛教B.道教

C.基督教D.伊斯兰教

19.亚洲南部,印度河由北向南蜿蜒流过,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下列与古印度有关的是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种姓制度③金字塔④佛教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20.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使用也直接促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①印度人

②中国人

③阿拉伯人

④希腊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1.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伯里克利在演说中曾自豪地宣称:“雅典是希腊的学校。”与他自豪的原因无关的是( )

A.经济繁荣B.帝国庞大C.民主政治D.文化昌盛

22.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的文献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四书集注》C.《拿破仑法典》D.《马可?波罗行记》

23.印度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由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地区原住民后推行的等级制度。瓦尔那制度规定了各个社会等级间的权力和义务,流传在印度至今达千年之久。在种姓制度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各等级不能世代相袭,须经国王授予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C.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D.印度人生来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24.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各项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是汉谟拉比

B.《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石柱上,共有282条

C.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是相当发达的

D.大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

25.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我第一次访问埃及时,……体会到尼罗河是孕育埃及文明的母亲河,也由衷赞美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下列体现这一“智慧和力量”的是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由此判断这是与《汉谟拉比法典》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庄园法庭是西欧封建割据时期设立于领地内的法院,审理陪臣之间及依附农民的案件。在封建时代的欧洲,如果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有权处罚这些侵犯领主利益行为的机构是庄园法庭,故B符合题意;ACD 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封建时代的欧洲、有权处罚这些侵犯领主利益行为的机构”是解题的关键,庄园法庭是西欧封建割据时期设立于领地内的法院,审理陪臣之间及依附农民的案件。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可知是金字塔,结合课本所学,非洲北部尼罗河定期泛滥,便于农业发展,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B项符合题意;《种姓的国度》反映的古代印度的文明,古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A项不合题意;《失落的古巴比伦》反映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有空中花园、《汉谟拉比法典》,C项不合题意;《中华文明起源》反映的是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4.A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由关键信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可知是《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的内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答案选A。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制定了较为系统和完整法典的国家位于”,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法法典,即《汉莫拉比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图中①为埃及;②为古巴比伦;③为印度;④为古代中国。故B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地图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佛教对外传播路线,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向北,经中亚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的傣族地区。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地处非洲北部,滔滔不尽的尼罗河流经全境,在干燥的沙漠中形成肥沃的绿洲,孕育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由于它定期泛滥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促进了古埃及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以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A项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符合题意;②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符合题意;④是佛教,也是由印度创造的,符合题意;③是基督教文明,与印度无关,故排除。故选D。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当雅利安人统治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发展中,古代印度人还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即阿拉伯数字。《天方夜谭》只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生动描述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因此D项内容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金字塔和象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分别对应着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中国文明。故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选D。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中A处是古埃及,B处是古巴比伦,C处是古印度,D处是古中国。故选B。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D符合题意,ABC 均不是古印度种姓制度,故选D。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大约,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古埃

及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的形成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所以有关种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D,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意思是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是对尼罗河的评价;而选项ABC的说法都是对尼罗河的叙述,过于浅显,缺乏深度,不符合题意,故选C。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典石柱是《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故B正确。克里特岛是古希腊文明,故排除B项。墓穴壁画是古埃及的文明,故排除C项。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古印度的成就,故排除D项。故选B。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商人属于第三等级,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D项符合题意;第一等级的婆罗门担任祭司;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第二等级的国王掌握军权。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果,故B符合题意;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但不是历史遗产,故A不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果,故C不合题意;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等级表现,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解题的关键,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果。

18.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佛教的相关史实。根据课本所学,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故此题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古代的印度等级森严,第一等级成为婆罗门,第二等级称为刹帝利,第三等级称吠舍,第四等级称首陀罗。这种制度是种姓制度,至今对印度仍有一定的影响;古印度的另一项文明成果是佛教,早在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是三大宗教中诞生最早的宗教。故选B。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印度人和阿拉伯人。

①③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雅典是古希腊诸城邦中最繁盛的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顶峰,但雅典是一个城邦,不是一个帝国。ACD叙述正确,故选B。

2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古巴比伦”“距今约三千七百多年”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距今约三千七百多年,故A正确;《四书集注》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著作,故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国近代历史上拿破仑执政时期颁布的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故排除C项;《马可·波罗行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东方的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点睛】

找到本题的限定词语,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本题的限定词语是“古巴比伦”“距今约三千七百多年”。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印度种姓制度下,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故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是相当发达的”是对古巴伦文明的评论,属于历史结论,C正确,ABD都属于古巴伦文明的客观史实,排除。故选C。

2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埃及人的成就,故C正确;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文字;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故排除ABD项。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