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旬邑县城总体规划

咸阳市旬邑县城总体规划
咸阳市旬邑县城总体规划

咸阳市旬邑县城总体规划 (2009-2020)文本

1.总则

1.1应旬邑县城乡建设局的需要,特编制本规划。

1.2本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08)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1.2.4《城市绿化条例》(1992.06)

1.2.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

1.2.6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06)

1.2.7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09.07)

1.2.8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2.9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2.10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1.2.11《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1.2.12《旬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2.13《咸阳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2.14《旬邑县总体规划(2000—2020)》

1.2.15《旬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16《旬邑县局部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1.2.17《旬邑县城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1.2.18《陕西省旬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5)》

1.2.19《2001-2007年旬邑县统计年鉴》

1.2.20《2008年旬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21《旬邑县县志》

1.2.22其他与旬邑县社会、经济、文化及城镇发展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发展计划

1.2.23旬邑县各有关部门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文件、谈话和会议意见等

1.3本规划是适用于旬邑县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发展及开发建设的宏观指导性文件。一经批准,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应的管理性文件。

1.4本规划以文本和图纸方式,对规划区内的城市发展及开发建设进行宏观指导。

1.5文本中以粗黑体字方式阐述的条款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强调强制性内容。

1.6旬邑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本规划,同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

1.7本规划由旬邑县城乡建设局负责实施、管理,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设项目审批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1.8本规划解释权属旬邑县城乡建设局。

2.规划年限、规划范围、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目标

2.1规划年限

近期:2009 — 2015年;远期:2016 — 2020年;远景:2021——2030年。

2.2规划范围

2.2.1规划协调范围:北依甘肃省正宁,南傍淳化县,西临彬县,东接黄陵县、铜川市、耀州区。包括整个县域内的所有用地,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

2.2.2规划区范围:北依太村镇屯庄村北界,南抵翠屏山山麓,西起赤道乡上魏洛村、王村和规划中的咸旬高速,东至太村镇唐家村和唐川路,总面积约56.83平方公里。

2.2.3建设用地范围:中心城区分为县城和太村镇两个片区,总建设用地合计约10.18平方公里。其中:

县城—西起211国道东风桥,东至连河桥,南抵翠屏山山麓,北达凤凰山山麓,建设用地面积约5.57平方公里。

太村镇—北依屯庄村北界,南至306省道,西起太村街西址,东接文家村北侧,建设用地面积约4.61平方公里。

2.3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紧抓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机遇,立足于关中、咸阳、彬长旬及周边区域视角,准确把握旬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发挥旬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政策优势,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果畜富民、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明确县域城镇体系格局以及县城的定位、规模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县城及各乡镇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道路骨架、绿地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自然绿地系统的有机融合,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强化地域特色,将旬邑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旅游兴旺、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型山水园林城镇。

2.4规划原则

2.4.1整体协调原则

2.4.2集约发展原则

2.4.3生态优先原则

2.4.4以人为本原则

2.4.5持续发展原则

2.5规划目标

2.5.1优化县城空间结构,完善县城功能布局,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利用周边丰厚的自然资源,优化县城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优美、尺度宜人、生活舒适的生态宜居型旬邑新县城。

2.5.2加强县城环境整治,加大绿化建设力度,提升环境品质,依托汃河为景观主轴线串联公园、绿地等景观节点,并与县城生活服务中心紧密有机联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山水园林绿地系统。

2.5.3发挥旬邑县域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强化旅游休闲度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品牌,打造具有地域旅游文化特色的县城。

2.5.4充分结合县城建设实际,通过分期规划为旬邑县城建设提供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2.6规划修编重点

2.6.1 确定旬邑县在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6.2通过合理分析和预测,确定县域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规模,调整完善县域各乡镇分布的空间结构,制定县域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

2.6.3结合近年县城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县城性质和规模。

2.6.4确定县城规划区范围,划定四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确定空间结构,明确土地使用性质和各类用地布局。

2.6.5组织好过境交通和县域内部交通网络,协调县城道路系统和用地布局的关系。

2.6.6充分利用县城外围生态环境条件,引进外部绿化和景观,提高环境品质,打造特色风貌,营造宜居氛围。

3.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3.1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3.1.1工业为主、多元驱动战略: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契机,以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抓手,以煤炭采选、煤电能源、煤炭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产业支撑,以果品种植、畜牧养殖、旅游为补充,坚持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思路,形成产业多元发展格局,促进旬邑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3.1.2优化配置、重点提升战略:优先选择发展基础和潜力较大的城镇作为中心镇,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和拉动辐射作用,提高集聚水平,吸引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

3.1.3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战略:依托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重点板块建设和铜川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借势借力,发挥旬邑所处的区域位置、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后勤服务中心和煤炭装备制造中心。。

3.1.4生态立县、城乡统筹战略: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先导,合理分配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生态地区用地比重,统筹城乡人口空间分布、产业经济发展、服务设施配置、村庄布局建设,以形成生态环境良好、城乡格局有序、社会发展和谐的新旬邑。

3.2发展目标

3.2.1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0、140亿元。2015年、2020年人均GDP分别达到27500、43750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25%、30%。三次产业比重为分别为2015年24:55:21,2020年18:58:24。

3.2.2社会人文目标:到2015年、2020年县域人口规模分别达到29、32万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分别达到3、3.5,千人医生拥有数分别为

4.5%、5%,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分别达到13-18所、14-19所。

3.2.3环境保护目标:到2020年,工业废水实现100%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达到95%;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左右,绿地占建设用地比例达到20%,人均绿地指标不小于9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不小于7平方米,其中县城人均绿地指标大于1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不小于15平方米。

3.3产业发展规划

3.3.1产业经济区划

县域分为特色农业经济区、煤炭果业综合经济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经济区、林牧旅游综合经济区四大经济区域。

3.3.2产业发展方向与布局规划

3.3.2.1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在继续做大果业、畜牧业、畜草业、药业的基础之上,发展农林牧渔副的服务业和林业等,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农业生产可划分为五大地域,一是北部塬区,在发展烤烟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大葱、油料等作物种植;二是加快东部山区畜牧业、林业发展,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和牧草种植基地;三是依托中部塬区重点建设苹果种植基地,同时发展生猪养殖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四是以土桥镇、丈八寺镇等奶牛养殖示范镇为中心建设南部塬区奶畜基地;五是充分利用旬邑县占用地比重较大的沟坡区发展杂果种植业。

3.3.2.2第二产业:主要以煤炭洗选业、煤炭装备制造业、煤电能源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为主。

3.3.2.3第三产业:建立全县商品流通中心,发展跨区域的专业市场和辐射城乡的商品流通市场;建立全县文化、卫生、教育中心,发展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指导机构、卫生医疗设施和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建立全县旅游服务中心,形成配套的、不同档次和良好服务水平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

4.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4.1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县域总人口控制为:2015年29.0万,2020年32.0万,2030年34.0万。

县域城镇化水平为:2015年40.2%,2020年47.5%,2030年58.2%左右。

县域城镇人口为:2015年11.6万,2020年15.2万,2030年19.8万。

4.2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表1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4.3城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规划

表2 职能类型结构规划

4.4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4.4.1空间布局

形成一核、两轴、三心、多点的空间网络结构体系。

一核为中心城区,由以发展商贸服务、旅游服务和居住生活为主的旬邑县城和以发展煤炭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为主的太村镇组成,是县域发展的核心区。

两轴指县域内依托211国道和306省道的交通优势沿线形成的城镇南北向发展主轴和东西向发展次轴。

三心为职田、张洪、土桥三个中心镇,作为县域中心镇引导一般乡镇合理有序发展,起到协调县城和一般乡镇的连接纽带作用。

多点为一般镇(包括特色镇、点、乡)。

4.4.2建设标准

表3 建设用地标准

预计

4.5重点城镇发展规划

4.5.1太村镇

性质:以发展煤炭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为主要职能的旬邑县域副中心城镇。

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人口为18000人,远期2020年人口为30000人,远景2030年控制在40000人。

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规划建设总用地为350.00公顷(含太村煤炭装备制造工业园区)。远期2020年,规划建设总用地为460.60公顷(含太村煤炭装备制造工业园区)。

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一心、两区、一带、两轴的布局结构,其中一心指创业大道两侧形成的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两区指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的太村镇区和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太村工业园区,一带指太村镇区和太村工业园之间的生态绿地防护带;两轴指创业大道沿线的城镇空间发展轴、郑旬公路延伸段的商业发展轴。

4.5.2职田镇

性质:以发展煤电能源、商贸流通为主的县域工贸型中心镇。

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人口10000人,远期2020年人口为13000人,远景2030年控制在18000人。

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150.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50.00㎡/人;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195.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50.00㎡/人。

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一心、三横三纵、五大片区、一个生态环线的布局结构,其中一心指镇区公共活动中心,位于镇区南北向与东西向道路交叉口,三横三纵指镇区中心一条商业发展轴与南北两条镇区生活轴,五大片区指居住片区、工业片区、仓储片区、文教片区、商贸片区,一个生态环指结合规划外围道路形成的防护休闲绿环。

4.5.3土桥镇

性质: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为主的县域工贸型中心镇。

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人口9000人,远期2020年人口为12000人,远景2030年控制在16000人。

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140.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55.56平方米;远期建设用地180.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50.00平方米。

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一心一廊五组团的布局结构,其中一心即中心街周边形成的综合商贸中心区,一廊即桥沟生态廊道,五组团即北沟组团、南沟组团、沟东组团、北堡子组团和工业组团。

4.5.4张洪镇

性质:以发展商贸流通、苹果种植为主的县域商贸型中心镇。

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人口8000人,远期2020年人口为10000人,远景2030年控制在14000人。

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100.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5.00平方米;远期建设用地120.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0.00平方米。

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一轴一廊两心五片区的布局结构,其中一轴指迎宾路—北街,是张洪的经济动脉和景观轴线,一廊指以306省道为依托的区域交通廊道和整体风貌展示廊道,两心指镇区北部新中心和老镇区中心,五片区包括两个新建居住片区、两个原有居住片区和工业片区,片区围绕中心发展轴展开,合理组织建设导向。

5城乡统筹规划

5.1 县域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格局

县域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种空间进行管制。

5.1.1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指以城镇建设为先导、城镇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5.1.2适度开发区域:主要指农村居民点建设区,包括中心村、基层村规划建设用地的区域。

5.1.3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指旬邑县域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林地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区及牧业用地区等。

5.1.4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指旬邑境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水体保护和山体沟壑保护区等。

5.2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5.2.1 对外交通规划

县域对外交通主要由211国道、306省道、305省道、新建的咸旬、合凤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的运煤支线组成。

5.2.2内部交通规划

县域内部交通网络依托国道、省道、彬旬引线和旬耀公路等对外交通的建设,完善县域内部路网格局,提升郑旬公路、原丈路(原底-丈八寺)和土耀路(土桥-耀州)的等级,加建马栏至石门、赵家洞至马栏的旅游专线,串联红色旅游区、石门山森林公园、县城文庙、泰塔以及太村镇唐家大院等旅游景点形成旅游环路,同时加强与外部的支路联系。

5.2.3乡镇级支路

县域内连接各乡镇和其中心村的次级道路,是乡镇之间及乡镇内部的主要联系干道以及生活性干道,控制道路红线为10—14m,均为水泥道路。

5.2.4交通设施规划

规划改造县城迎宾大道旁客运站,使之达到二级站标准,占地面积2公顷。在太村镇、职田镇、土桥镇、张洪镇各布置四级客运站(占地面积约1公顷)和加油站,保留现状排厦、丈八寺、湫坡头、郑家已有的五级客运站,占地面积0.15公顷,在赤道乡设置货运站,在底庙镇设置四级客运站,占地面积1公顷;在马栏和石门设置旅游客运站,占地面积0.5公顷。

5.2.5道路红线控制

规划对公路网的红线宽度作出规定:快速公路红线宽度为60-100米,一级公路40-70米,二级公路30-50米,一般公路20-30米。绿化防护带宽度为50-100米。

5.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3.1 生态功能分区原则

自然环境条件相似性原则;区域土地用途一致性原则;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一致性原则。

5.3.2生态功能区划分

县域划分为四类功能区,及两个重点生态区及三条绿化生态长廊。这四类生态功能区分别为山体林地生态保护区、城镇建设环境修复区、农田生态协调区、水体沟壑生态保护区;两个重点生态区为马栏林地重点生态区和石门山森林公园重点生态区;三条绿化长廊为果业绿化生态长廊、211国道绿化生态长廊、滨河绿化生态长廊。

5.5教育设施规划

至2020年,旬邑县有高级中学1所,160个教学班,学校总用地为21.6公顷,平均每班50人,生均用地为27㎡。初级中学10所,共有410个教学班,学校总用地为36.45公顷,平均每班50人,生均用地为20㎡。小学共50所(包括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拥有623个教学班,学校总用地53.17公顷。职业学校2所,分别位于旬邑县城和太村镇。县城职业学校有25个教学班,学生1250人,学校总用地为3.75公顷,平均每班50人,生均用地为30㎡;太村职业学校有31个教学班,学生1550人,学校总用地为4.64公顷,平均每班50人,生均用地为30㎡。

5.6 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中心城区建设必要的体育场、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另应布置文化站、科技站、图书馆、影剧院和广播电视台,县城规划后文体科技设施的用地面积为9.5公顷,太村镇规划后文体设施用地6.08公顷。

中心镇可结合中学建设标准田径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建设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另应布置文化活动中心、科技站等设施,规划后文体科技设施的用地面积为3—4公顷。

一般镇其文体设施建设原则上不再增加。此外设置文化活动室,根据实际可采取沿街一字型、T字型、十字型、环广场周边式等方式布置。

5.7 医疗卫生保健设施

县城在规划期末设置医院2所,旬邑县医院在原址基础上扩建按照300床规模布置,新建的综合医院按照300床规模布置,用地面积7.02公顷。同时按照人口10床/万人配置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太村镇旬邑中医医院结合太村镇卫生院集中设置,可按照200床规模,用地面积2.2公顷。

在规划期末职田镇和土桥镇中心医院各150床规模,用地面积1.65公顷;张洪镇中心医院100床,用地面积1.1公顷。

一般乡镇不设置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医疗卫生院。保留底庙镇现有中心医院,并扩建按100床规模,用地面积1.0公顷。

5.8 商业设施

县城商业设施人均规划用地指标参照小型城市标准,人均3.3—4.4平方米,规划商业金融用地面积为40.88公顷,主要布置超市、宾馆、综合商店、银行、信用社、商贸市场等。太村镇规划商业金融用地27.14公顷,主要布置超市、综合商店、信用社、商贸市场等。

中心镇主要布置超市、综合商店、农副产品收购、蔬菜市场、银行、信用社等。职田镇规划商业金融用地1.74公顷,土桥镇规划商业用地1.62公顷,张洪镇规划商业用地为1.26公顷。

特色镇(点)在商业设施基础上加设商贸市场、商业旅游点。底庙镇规划商业用地面积1.26公顷,马栏规划商业用地面积0.66公顷,石门规划商业用地面积0.48公顷。

在一般镇原则上不加设其他商业设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商业服务设施。

5.9 旅游规划

5.9.1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分为5级,其中四级旅游资源:库淑兰剪纸作品展览馆、石象化石展览馆、泰塔、唐家大院、石门山森林公园;三级旅游资源:秦直道遗址、马栏革命遗址;二级旅游资源:陕北公学旧址、翠屏湖;一级旅游资源:旬邑文庙、姜塬湖、赵家洞石窟群、马家河石窟、旬邑革命烈士暴动纪念馆、旬邑革命烈士陵园、秦一号兵站遗址;胡家水库未获等级旅游资源。

5.9.2 旅游业发展目标

近期旬邑县旅游年综合收入年增长率为20%,远期、远景分别为16%、12%,2020年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2.26亿元,2030年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7亿元;在旅游人次方面,近期、远期、远景增长率分别为18%、12%、8%,2020年旅游人次达到28万人次,2030年旅游人次达到60万人次。

5.9.3 旅游区空间布局规划

旬邑县旅游发展未来将形成三大特色板块加文物古迹板块,其中三大特色板块指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三大板块,文物古迹板块指以县城为主的文物古迹旅游。

5.9.4 旅游线路规划

区域旅游线路为渭北陕南大环线、咸阳北部旅游线路。县内旅游路线为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新农村农家游、文物古迹观光游。

5.10 县域村庄并点规划

5.10.1中心村选取标准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有一定的集聚规模,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上,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对周边农村有一定吸引力的村庄;适当考虑在乡镇范围内均衡布置,一般不要太靠近镇(集镇)建成区。

5.10.2村庄拆并标准为: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安全隐患严重的村庄;生存环境恶劣的村庄;城中村或近郊化的村庄。

5.11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5.11.1 供水规划

农村供水方式主要有乡镇集中供水、单村集中供水两种方式。要严格按照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源地卫生防护规定对水源进行保护。

5.11.2 排水规划

旬邑县城、太村镇和各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逐步改造现状雨污合流排水系统为分流制。各中心镇区规划建设镇区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后排入周边水体或沟道,避免污水直接排入现有沟壑。县域村庄可通过人工湿地、氧化塘、涝池、化粪池等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排放,污染环境。

5.11.3 电力工程设施规划

在规划期内形成以110KV旬邑城关变电站、110KV太村变电站和110KV马栏变电站为枢纽,110KV-35KV为主要网络结构的供电系统;加强110KV网架,110KV变电站均实现双电源,逐步完善35KV变电站布点,同时依托35KV变电站建设,以10KV中

压线路辐射、延伸至广大农村地区和供电空白地区;不断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满足N-1要求,实现安全、可靠、高效供电。

5.11.4 供热工程规划

旬邑县城规划利用中达热电厂作为集中供热系统热源,热电厂实行热电联产。

太村镇、各乡镇逐步规划集中供热锅炉房,在优先满足镇区使用的情况下,为周边村落提供燃气。

乡村提倡发展清洁能源,用燃气灶逐步取代传统的农村能源供给方式,采用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改善现有农村能源结构。

5.11.5 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在旬邑县城投资建设天然气门站,燃气系统由天然气门站引出进入中压管网(运行压力0.4Mpa),然后分别送至楼栋调压箱或专用调压站用户,形成环状的供气管网系统。

5.11.6县域环卫规划

旬邑县拟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赤道乡赤道沟。设计服务年限15年,库容50万立方米。

5.11.7县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5.11.7.1县域防洪设施规划

做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挖鱼鳞坑、水平打垅等措施,增加雨水入渗,减缓山洪量,拦截洪时洪水量,从而起到缓解山洪危害。

在周围山体选择山沟地段、洼地建坝,修建必要的小水库、谷坊、防洪堤、排洪渠道等工程设施来拦蓄洪水,起到分洪、导洪、缓解灾时洪水的作用。

尽可能利用天然的冲沟排除洪水,并加强天然冲沟的保护,在山脚等关键部位设截洪沟,以便于及时排泄洪水,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应建立健全雨情、汛情监测预报及抢险救灾指挥应急体系,完善抢险交通设施,与周边其他水利部门水情测报网有机联系,达到准确预报,合理决策。

5.11.7.2县域消防设施规划

根据旬邑县的建设规模和实际情况,规划在县城建设一处消防站,消防站布点结合现有城镇用地布局和服务半径布置。

5.11.7.3县域抗震规划

一般建筑抗震按6度设防,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则提高一级设防标准。医院、给水厂和变电站等生命线工程,则采用7度构造措施。此外,人流集中的医院、商场应按照国家规定编制震时应急对策和规划。县城以及镇区新建住宅区、学校等设施,应设置公共绿地或运动场地,以作为震时疏散场地的要求。

5.11.7.4县域地质灾害防灾规划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减少地质灾害对镇区造成的破坏。做好整个县域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新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对已有地质灾害点的实时监测,以便于进一步落实预警、应急等措施的落实。

6.县城性质与规模

6.1县城性质

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的生活服务中心,以商贸、旅游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生态宜居型山水园林城镇。

6.2县城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2015年4万,2020年5.5万。

用地规模:近期、远期县城建设用地分别为4.42、5.57平方公里。

7.县城总体布局

7.1县城发展方向

县城发展方向为东扩、西延、北联、南限。

7.2四区划定

县城划定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四个区域。

已建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包括现状居住、工业、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和农村居民点。

适建区:主要集中于老城区以东和以西的部分地区。

限建区:主要分布于县城南北两侧凤凰山和翠屏山山麓地区。

禁建区:主要指汃河沿线、排洪沟沿线以及周边基本农田分布的区域。

7.3空间增长边界

旬邑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北依太村镇屯庄村北界,南抵翠屏山山麓,西起赤道乡上魏洛村、王村和规划中的咸旬高速,东至太村镇唐家村和唐川路,总面积约58.63平方公里。其中县城空间增长边界为:向西至东风桥,向东至连河桥,南至翠屏山,北至凤凰山,用地面积约8.08平方公里。

7.4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为“两廊两区·一带八轴·两心六园·协调发展”的轴线串珠式组团格局。“两廊”是依托小塔村的绿化渗透和汃河商业水街段形成两条自然生态通廊,通过其建设,使外围自然生态环境渗透到县城内部。“两区”是指由两廊将县城分为中部老城生活片区、东部科研工业片区两个区域。“一带”主要指依托汃河自然生态景观形成环境优美、绿意盎然的汃河景观轴。“八轴”是三条县城东西生活轴和五条南北生态轴。“两心”是指中部老城生活片区结合旧城改造形成行政、文化服务中心,东部科研工业片区新建商贸、旅游服务中心,完善县城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六园”是指利用周边翠屏山、凤凰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旬邑县城规划建设六个公园。“协调发展”是指统筹县城功能需求,合理布局,使各功能片区与发展轴线形成有机联系,整体协调发展;处理好新旧城区之间的关系,优化旧城功能布局,完善旧城基础设施,美化旧城空间景观,使新城与旧城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梳理道路体系,处理好自然河道、沟渠、街道与规划路网之间相互关系,形成各种要素协调发展的路网格局;统筹县城不同发展阶段,使县城空间布局形态在各阶段都保持合理状态,同时保证县城建设分别在各个分期之间具有良好衔接与过渡,确保各个阶段都能协调发展。

表4 县城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注:现状人口2.78万,规划近期人口4万,远期人口5.5三万人。

7.5各类用地布局

7.5.1居住用地

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适量布置一类居住用地,保留适当村民居住用地。共分为5个居住社区。每个居住社区需配置相应的商业设施、社区文化中心、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项服务设施。调整老城区居住区用地,改造城中村,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优化居住生活环境。近期优先发展西社区和东社区,形成县城新居住区,引导县城向东、西纵深发展。

中小学教育用地:根据居住用地规模和服务半径,旬邑中学整体搬迁到南子沟以西,承接县域高中生源就学;初中部分扩大城关中学规模,并在东部科研工业片区永丰路东侧新建旬邑县第二初中,以满足未来初中生源增长需要。其中城关中学规划40个教学班,旬邑县第二初中规划60个教学班。居住区内的小学、幼儿园用地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布置在住宅小区和组团内。

规划居住用地195.4公顷,人均35.53平方米。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相关政策要求,规划建议建立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由商品住房、保障住房构成,其中商品住房又分为高档商品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保障住房又分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7.5.2公共设施用地

7.5.2.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保留县委、县政府以及沿西大街东段及中山正街的主要行政办公用地,同时考虑现状基础,整合老城区内零散的小片行政办公用地,结合广场、公园、绿化以及商业、文化娱乐设施在迎宾大道与南子沟交叉地块形成行政集中片区。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6.14公顷,人均2.93平方米。

7.5.2.2商业金融用地

规划结合现状,进一步扩大规模,对中山正街、南北大街两侧现有商业设施进行整合,提高档次、改善环境质量,形成县城行政、文化综合性服务中心;同时顺应县城向东发展的态势,沿泰塔路和育才路延伸,在东部科研工业片区发展新的商贸服务中心,结合商业水街,将水街公园、生态公园、商业广场有机结合,共同打造一个规模齐全的、设施配套齐全的、环境优美的现代购物休闲中心。同时,在居住社区结合公共中心布置相应规模的商业设施,以满足各社区的商业需求。规划在完善、调整原用地的基础上,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采用均衡布局方式,结合各级公共中心进行布置,并有各自合理的服务半径。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38.7公顷,人均7.04平方米。

7.5.2.3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保留剧院、老年活动中心,结合商业设施、体育场及泰塔公园在中山正街形成文化活动中心。为满足东部科研工业片区居民的使用需求,在永和路东侧和迎晖路北侧交叉地块新建文化娱乐用地,集中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布置此地,形成一个综合的文化娱乐中心。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6.44公顷,人均0.81平方米。

7.5.2.4体育用地

保留原体育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中部老城生活片区居民的使用需求;在东部科技工业片区悦波南路与永和路西侧处新建体育公园,满足未来旬邑县城体育活动的要求。参照小型城市的公共设施人均指标来设置各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应建设必要的体育场、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相适应。

规划体育用地7.47公顷,人均1.36平方米。

7.5.2.5医疗卫生用地

保留旬邑县医院,在原址上规划扩建为300床位规模,县医院的规划用地面积为3.51公顷。在东部科研工业片区迎晖路南

侧规划新建一座旬邑综合医院,规模为300床位,规划用地面积为3.51公顷。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6.19公顷,人均1.13平方米。

7.5.2.6教育科研用地

保留原有的职业高中用地,在科技公园西侧新建一处教育培训用地。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12.72公顷,人均2.31平方米。

7.5.2.7文物古迹用地

搬迁原旬邑中学,结合泰塔建设泰塔公园;扩大文庙保护范围。

规划文物古迹用地1.20公顷,人均0.22平方米。

7.5.3工业用地

规划保留春晖制药公司,中达循环工业园两处工业用地,其中加大对中达循环工业园的节能环保措施,在中达循环工业园左侧扩展一块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38.42公顷,人均6.99平方米。

7.5.4仓储用地

保留粮库和县石油公司油库等仓储用地。

规划仓储用地1.03公顷,人均0.19平方米。

7.5.5道路交通用地

规划将211国道未来改线至西侧彬旬引线处。县城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主干道为“七纵四横”的方格网状结构,其中七纵为:南子沟、西河渠、北大街-南大街、东河渠、永和路、永兴路、惠民路,四横:由北往南依次为悦波南路、泰塔路-育才路—旬东大道、西大街-中山正街—东大街、迎宾大道。旬邑县城内有两处客运站,分别为县城客运站、城东客运站。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133.67公顷,人均24.31平方米。

7.5.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主要包括供应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邮电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殡葬设施用地以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在育才路和永昌路交汇处新建天然气门站,为县城提供燃气供应。规划利用中达循环工业园热电厂,实现热电联产为县城建立供热系统,解决供热问题。保留位于永和路和旬东大道交汇处的供水厂、宾馆东侧的电信局、保健路北侧的邮电局、迎宾大道北侧的消防站和迎宾大道入口处的加油站,同时拆除桃李路对面加油站和天然气门站西侧加油站,在迎宾大道水街段南侧新建一座加油站。在迎宾大道入口处新建污水处理厂,在环山北路东端北侧规划垃圾转运站。

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2.28公顷,人均2.24平方米。

7.5.7绿地

规划保留翠屏湖公园,新建湿地公园、泰塔公园、水街公园、生态公园、科技公园等公共绿地。用汃河绿化轴及水街绿带通廊将公园及街头绿地串接起来形成绿化网络。

规划绿地86.36公顷,人均15.7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77.63公顷,人均14.11平方米。

7.5.8特殊用地

保留县城拘留所,位于影院路北端东侧。

规划特殊用地0.65公顷,人均0.12平方米。

7.6旧城改造

7.6.1旧城范围

旧城范围主要是指东至东河渠,南至迎宾大道,西至211国道入城转盘处,北至凤凰山脚的城市建设用地,总用地面积160.90公顷。

7.6.2基本原则

7.6.2.1尊重现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住房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期实施、严格标准,使旧城区改造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有机结合。

7.6.2.2适度调整,优化用地结构、调整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引导旧城合理功能分区。

7.6.2.3合理利用,依托市场机制,合理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统一。

7.6.2.4逐步完善,强化空间构思和环境塑造,形成和谐优美的城镇景观和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7.6.3改造更新措施与方法

7.6.3.1对现状旧城进行用地挖潜、空间改造和功能整合,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强化原有旧城功能。

7.6.3.2结合211国道的改线,对旧城内的三类居住建筑进行逐步改造,提高建筑层数,降低居住密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并增加居住区内的绿化,改善旧城居住环境,提升居住生活品质;

7.6.3.3由于县城现状行政办公用地布局较分散,故在规划中对旧城现状行政办公用地进行整合。除县委、县人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办公用地保持现状外,其他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置在迎宾大道北侧,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现代的行政办公中心。将拆迁后的行政办公用地置换成居住、商业服务以及文化娱乐等功能,使旧城现状功能更加完善。

7.6.3.4改善旧城现有商业及文化娱乐设施现状,并加强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在西大街、中山正街、东大街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设施内容,提高设施档次,扩大设施规模。

7.6.3.5改善旧城绿地过少的现状,结合旧城改造“见缝插绿”,增加绿地建设,建设形成各类街头绿地、公园绿地以及居住片区各级绿地,为构建具有山水格局特色的生态园林城镇奠定基础。

7.6.3.6逐步改造旧城西大街、中山正街、东大街以及泰塔路两侧城市街道景观,设置各类环境设施和小品,建设体现旬邑县城形象的街道景观。

7.6.3.7完善旧城路网体系,疏通尽端路与断头路,完善支路建设,增加停车设施,改善旧城的交通环境。

7.6.3.8加大旧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旧城给水管网的输配水能力,改善旧城基础设施条件。

7.7绿地系统

7.7.1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两廊、六园多点”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绿化网络系统。其中“一带”是指汃河沿线的滩涂、生态绿地形成的汃河河滨绿地带,形成县城的汃河绿带通廊;“两廊”是指沿县城小塔村和商业水街两条自然绿带通廊。六园指湿地公园、翠屏湖公园、水街公园、生态公园、科技公园、泰塔公园六个公园,通过绿色轴线将面状生态绿地渗透县城内部,结合内部点状绿化形成生态多层次绿化网络。“多点”指县城街头绿地、片区中心绿化节点等各层级绿化节点。

7.7.2规划布局

旬邑县城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通过汃河、小塔村的绿化渗透形成两条自然生态绿轴,将周边的绿化环境引入县城。沿南子沟、西河渠、东河渠、窑峪沟、崔家河五条沟渠,利用其两侧的生态景观在县城内部形成绿带,将外围翠屏山、凤凰山绿化绿色生态环境贯穿于整个县城。依托自然条件、城市发展需要等因素,结合翠屏湖公园新增湿地公园、水街公园、生态公园、科技公园、泰塔公园等公共绿地,进一步强化县城的生态景观环境特质。

规划在各级公共中心、主要道路两侧及交叉口、标志性景观、大型公共设施旁等地段设置街头绿地,力求具备供居民游憩和美化景观的双重功能。其中在东部科技工业片区结合居住用地及公共中心布置三处街头绿地,在美化社区景观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另外在翠波北路和环山北路交叉处设置一处街头绿地。街头绿地的规划布置,与其它绿化轴线、生态绿地、生态廊道联系形成一体,使得县城绿化更加立体化、网络化,构建县城的绿化网络体系。

规划绿地86.36公顷,人均15.7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77.63公顷,人均14.11平方米。

7.8景观系统

7.8.1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三廊、三横四纵、点轴串接、绿化环绕”的景观系统结构。

“一带”指依托汃河形成的绿化滨河景观带;

“三廊”指由小塔、商业水街、靖业路两侧依托生态绿地形成的三处贯通凤凰山与翠屏山的生态景观廊道;

“三横”指依托迎宾大道、西大街—中山正街—东大街、泰塔路—育才路—旬东大道形成的三条横向景观轴;

“四纵”指依托西河渠、东河渠、窑峪沟以及崔家河形成的四条纵向景观轴;

“点轴串接”指各层级景观节点、门户景观节点与旅游景观区、旧城居住景观区、新区居住景观区、科研培训景观区相互结合,形成丰富的空间景观体系;

“绿化环绕”指依托城区南北两侧的凤凰山和翠屏山山体绿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绿化渗透的生态景观。

7.9五线划定

7.9.1红线

道路红线包括规划区内除支路以外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以及城市道路交叉口、城市广场、社会停车场用地。

7.9.2绿线

绿线包括: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翠屏湖公园、泰塔公园、水街公园以及科技公园等公园的用地范围;各街头绿地用地边界以及主要道路两侧绿化带用地边界;汃河部分区段周边的生态绿地用地边界。

7.9.3蓝线

蓝线范围包括汃河两侧防洪堤内的河沟及滩涂地范围,以及南子沟、宋家沟、西河渠、东河渠、窑峪沟等支流不小于10米的蓝线宽度范围,即由水渠中心向外两侧宽度各为5米。

7.9.4紫线

紫线范围包括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塔周边用地,位于县城泰塔路南侧体育场旁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旬邑文庙以及革命烈士陵园用地。

7.9.5黄线

黄线范围包括旬邑县县城的邮政局、电信局、污水处理厂、供水厂、天然气门站、消防站、热电厂等用地范围。

7.10县城区及其周边村镇发展与控制

县城及其周边村镇发展与控制要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县城规划和建设相统一。对因为县城建设而失去居住地的农村居民应该进行安置,并逐步吸纳转化成为居民,而其它农村则要进行新农村规划与建设。

7.10.1对于县城建设控制范围之外的村庄,应积极配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实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甘坡村、甘峪村、宋家梁、杜家咀、南堡子、下堡子、坡头、下塬子、肖咀、崖窑、堡头、王家塬、史家塬卯、纸房村、刘家卯等村庄。

7.10.2对于县城建设控制范围之内的村庄,应采取严格控制措施,严禁违章建筑和违法用地开发;在此基础上,根据村庄的区位、规模、社会经济背景等特点,分别采取异地搬迁、就地安置、整体改造、局部改造、综合整治等不同形式的改造策略。主要包括东关村、西关村、崔家河、焦家河、安仁村、小塔村等村庄。

7.10.3在县城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生态绿地等范围内禁止新建村庄、农房;其次应限制现有村庄、农房在原地扩大建设规模,并逐步提高建设标准进行改造。

7.1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7.11.1县城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

7.11.2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考虑防灾和防空等需要,尊重地下空间产权与公众利益。

7.11.3加强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从立体空间上合理有序地组织县城功能,适当将县城部分职能转移到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7.11.4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人防工程体系和县城综合防灾空间体系的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7.11.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形态应与县城功能、总体形态相协调,各种地下空间设施的功能应与其所处地区的功能相协调。

8.城市设计导引

8.1规划原则

8.1.1强调城市空间整体形象的塑造,统一协调道路、区域、边缘、节点、地标等城市空间要素的组织关系,形成有序、和谐的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空间景观框架体系。

8.1.2突出自然生态特点,以自然沟壑的生态绿化、公园、绿地作为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综合人工和自然手段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8.1.3体现“人性化”原则,满足人的活动行为的要求。设计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与建筑群体,创造宜人尺度的公共活动环境和居民认同的心理环境。

8.1.4强调生态性,突出旬邑县城的地域环境特色。综合运用色彩、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小品设计等多种手段突出城市特色,创造既现代又具地方性的独特景观,从而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场所感和归属感。

8.2城市设计框架

通过对旬邑县城原有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发展趋势的分析,城市设计应强调整体性与层次感;注重各个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与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充分利用现状自然生态条件,结合用地布局形成景观轴线。通过对城市物质形态构成要素中的“路径、

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的控制,以及对城市整体空间意象的把握,形成“点、线、面”相互交织的空间主体结构。

8.2.1点——城市景观节点、各级城市门户空间、城市广场、制高点建筑

一级城市景观节点一:位于旧城区,依托体育场形成的公共活动中心,结合周边的泰塔以及旬邑文庙形成展现旬邑人文特色的景观空间;

一级城市景观节点二:新区一级城市景观节点位于县城东区,是依托新区中心形成的集商业购物、街头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于一体的生活性景观节点。

二级城市景观节点一:位于旧城区,是指依托县城行政办公中心形成的以展现旬邑现代、高效的办公形象为主的景观节点。

二级城市景观节点二:位于县城东区,是指通过居住、医院、商业等建筑形体为主的景观节点。

一级城市门户空间一:位于县城西入口处,拟将通过入口处周边的崖壁、沿汃河的滩涂绿化以及生态绿地而营造出的以展示旬邑生态型山水园林小城镇的门户空间形象;

一级城市门户空间二:位于旬邑县旧城区,结合彬旬引线入城处,通过住宅建筑的形象来展现旬邑宜居的山水园林小城镇的门户空间形象;

一级城市门户空间三:依托原有211国道经东河渠进入县城,通过生态绿地来打造旬邑县城的生态形象;

一级城市门户空间四:通过唐川路经唐家大院进入县城,往南至石门山森林公园,结合窑峪沟绿化带打造县城旅游形象;

二级城市门户空间:规划结合西河渠、旬马旅游公路、旬耀公路形成三处二级门户空间节点。

城市广场(包括街头绿化广场):是市民户外交往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节点,宜在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宜人的设计尺度;

制高点建筑:制高点建筑对于城市内部的景观序列构成与空间归属感具有重要影响。结合泰塔、旬邑宾馆、高层行政办公建筑以及小高层住宅建筑形成具有高识别性、强归属感的不同空间感受,同时其也是丰富县城轮廓线的重要手段。

8.2.2线——轴线、廊道

8.2.2.1轴线:指依托迎宾大道,西大街、中山街、东大街,泰塔路、育才路、旬青公路沿街建筑及绿化形成的三条横向景观轴,依托西河渠、东河渠、窑峪沟以及崔家河沟形成的四条纵向景观轴,以及依托汃河形成的绿化滨河景观带,旨在展现县城风貌。1)滨河景观带:汃河作为旬邑县城天然的景观组织元素,规划依托其打造旬邑县城的绿化滨河景观带,通过串接沿滨河的湿地公园、翠屏湖公园等形成贯穿县城的滨河绿化景观空间。

2)沿迎宾大道景观轴:迎宾大道作为县城东西向的一条主干道,与汃河相邻,沿线布置旬邑中学、行政办公中心、居住区、广场等功能单元,规划将形成以展示不同建筑形态为主的景观轴线。

3)沿西大街—中山正街—东大街景观轴:县城西大街—东大街沿线,是目前县城主要的生活性道路,沿线分布有旬邑县政府、影剧院、美乐多超市、以及沿街的线性商业业态,规划将形成生活氛围浓厚的旧城生活性景观轴线。

4)沿泰塔路—育才路—旬东大道景观轴:泰塔路—旬东大道是联系县城旧城区与新区的主要道路,沿路两侧分布有泰塔、旬邑县公安局、旬邑县职教中心等,规划结合泰塔公园、水街附近的街头绿地以及道路沿线绿化带的设置,通过沿街商业的有机串接,旨在打造融建筑景观、公园景观、道路绿化为一体的景观轴线。

5)沿西河渠景观轴:规划在西河渠两侧主要设置行政办公、商业、居住等功能用地,生活氛围浓郁,该景观轴以体现生活性景观为主。

6)沿东河渠景观轴:目前,县城东河渠两侧是县城生活氛围很浓的地段,规划以打造生活性景观轴为主。

7)沿窑峪沟景观轴:规划在沿窑峪沟两侧布置中学、小学、医院以及商业等公共设施建筑,旨在打造以展现教育、商业等为主的景观轴线。

8)沿崔家河景观轴:崔家河两侧布置教育科研、高档商品房开发用地、崔家河小学、经济适用房等用地,通过两侧绿化带以及防护绿化带的渗透,规划以打造简洁、宜居氛围为主的景观轴线。

8.2.2.2廊道:指由小塔、商业水街、靖业路两侧依托生态绿地形成的三处贯通凤凰山与翠屏山的生态景观廊道;结合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与周围环境和谐、自身整体有机统一的特色空间。

8.2.3面——各类城区景观区

8.2.3.1旧城居住景观区

居住应依托现状山形地势,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居住片区,层数以低层和多层为主,色彩以土黄、淡黄和赭石色为主,辅以灰色系列,居住建筑布局要求体现有山有水的的生态格局。旧城居住的改造应保留原有旧城的城市肌理和街道尺度,层数以低层和多层为主,色彩以淡黄和赭石为主,辅以灰色系列,居住建筑布局要求体现旧城风貌。

8.2.3.2新区居住景观区

居住用地多为二类居住用地,有部分一类居住用地及三类居住用地,住宅层数以多层、小高层为主,多层建筑布局应灵活多样,并注重整体性,建筑风格在体现现代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整体环境的塑造,注意局部的细节处理。可选用丰富的色彩,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适当变化,以淡黄、白色为主,辅以灰色系列,要求符合居住气氛。小高层建筑风格追求高雅、美观,建筑色彩应与周边商业建筑色彩协调,环境营造上要合理利用开敞空间。可选用丰富的建筑色彩,以土黄、白色为主,辅以灰色系列,要求符合居住氛围,总体取得平和效果,同时追求丰富变化。

8.2.3.3科研培训景观区

利用现代大型公共建筑,融合多种功能,形成极具时代气息的城市空间环境。

8.3城市人文景观与文化特色

规划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尊重地方风貌和人文环境,发展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使市民产生认同心理,创造满足物质、精神需求的城市空间环境。

8.3.1文化特色:设计中应充分挖掘和拓展地域文脉,使之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得以延续和体现,形成本地区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风格和空间组织等,打造具有山水格局的,彰显古豳州文化、关中民俗文化的生态宜居型山水园林小城镇。

8.3.2人文景观:城市人文景观活动包括市民的休闲活动、商业购物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假日庆典活动等,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市民的人文活动需求,以良好的空间环境作为市民活动的物质支持。同时通过举办各种农特产品文化节、生态旅游节等活动促进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8.3.3建筑色彩与风格:旬邑县城周边有凤凰山、翠屏山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绿化,绿色为城市主要背景,规划中应采用冷色系辅助以局部暖色系来体现其城市形象。旬邑城市的风貌应体现历史性、地域性、时代性、人本性等基本原则,建筑总体风格在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强调地域特色,局部融入地域建筑符号元素,即重点路段、重要节点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提取窑洞建筑的符号以及马头墙、坡屋顶等语汇来体现旬邑的地域特色。

(1)公共建筑设计导引

1)行政办公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整合,建筑应以白色为主,辅以灰、浅蓝等色,建筑风格应稳重、大方,体现办公应有的庄重肃穆感。注重内外空间的过渡并与相邻地块建筑协调考虑,其建筑形式应体现办公建筑的特点。

2)商业建筑应布局灵活多样,建筑造型尺度宜人,色彩简洁、明快,以暖色为主,辅以灰色系列,冷暖变化,局部点缀较亮的色彩,烘托商业气氛。建筑风格应体现现代商业建筑特点,注重内外空间的过渡围合,环境上应有良好的引导性,并与绿化小品充分结合,强化空间景观效果。

3)文化娱乐建筑应色彩丰富、色调明快,使建筑具有明确的、醒目的个体特征,可适当打造成为未来城市标志性建筑。

4)医院建筑布局应考虑其自身特征,选用暖色调中的偏冷色调,辅以暖灰色,烘托出安静的氛围,为塑造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创造条件。建筑形式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体现时代风貌,同时也要考虑病人的心理需要,合理组织空间的形式。

(2)居住建筑设计导引

1)低层居住区,主要位于城市建设中自然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建筑风格应体现旬邑城市地域特色,着力通过居住区内部环境的塑造,形成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居住区建筑风格应以能体现古豳州文化为主。

2)多层居住区,建筑布局应灵活多样,并注重整体性,建筑风格在体现现代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地域特色,注重整体环境的塑造,注意局部的细节处理。可选用丰富的色彩,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适当变化,以土黄、白色为主,辅以灰色系列,要求符合居住气氛。

3)小高层居住区,建筑风格追求高雅、美观,建筑色彩应与周边商业建筑色彩协调;环境营造上,合理利用开场空间。可选用丰富的建筑色彩,以淡黄、白色为主,辅以灰色系列。要求符合居住氛围,总体取得平和效果,同时追求丰富变化。

(3)工业建筑设计导引

1)一类工业建筑,应结合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建筑色彩以白色、灰色为主,辅以银灰色系。建筑布局灵活,环境设计应便于工业生产要求。注意绿化的引入和建筑风格的整体性。

2)二类工业建筑,应体现清洁,少污染的生态工业新形象。建筑布局应充分结合地形,建筑形式简洁、明快,建筑色彩以浅色为主,辅以蓝灰色系。

(4)科研培训建筑设计导引

教育科研建筑形式应灵活多样,注重整体感、时代感,建筑风格富于文化氛围与现代精神,应充分利用周围绿地、公园等有利因素,与周边地块形成相互协调的良好关系。

9.开发强度导向

9.1居住用地

县城内居住用地分为三类:一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和三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20%以下,容积率0.6~0.9,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绿地率为35~40%。旧城居住区以改造为主,建筑以多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容积率1.0~1.2,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绿地率不低于25%;其它二类居住用地以多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容积率1.2~1.7,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绿地率35~50%。三类居住用地建筑以低层和多层为主,建筑密度在25%以下,容积率0.5~1.2,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绿地率为不小于25%。

9.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分为县城级公共商业金融用地和片区级商业金融用地。县城级公共中心的商业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容积率1.7~2.5,高度控制在30米以下,绿地率15~25%;片区级商业建筑以多层和底商结合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容积率1.2~1.7,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绿地率20~25%。服务业用地以多层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35~38%,容积率1.2,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绿地率不小于25%。文化娱乐用地、旅馆业用地以多层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20~25%,容积率1.2,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绿地率30~35%。市场用地以低层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40%左右,容积率为0.8~1.2,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绿地率10~15%。教育科研用地以多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22~24%,容积率1.1~1.2,高度控制在20米以下,绿地率35~40%。

9.3工业用地

一类工业用地建筑以低层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25%以下,容积率0.6~0.8,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绿地率控制在20%以下。

9.4绿地

公园绿地率大于80%,街头绿地绿地率大于70%,防护绿地绿地率大于90%。

9.5市政设施以及道路交通设施用地

市政设施以及道路交通设施在规划建设布局中应结合相关专业规范进行设计。

10.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0.1规划原则及目标

10.1.1完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合理组织对外交通运输,避免对外交通与县城的建设和发展相互干扰。

10.1.2道路选线应充分结合地形,满足县城各用地功能布局需求,并与绿地系统和水体相配合形成县城的“景观骨架”。

10.1.3结合现状,完善内部道路系统,加强交通设施管理,实现内外交通分流与联系便利。

10.1.4提高与发挥县城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

10.2路网结构

县城基本形成了“七纵四横”的基本骨架的布局结构。

10.2.1.南子沟、西河渠、东河渠、永和路、永兴路、中达路和北大街—南大街七条主干道,是贯穿沟通县城内各功能分区的主干道,承担着县城纵向联系的重要功能。

10.2.2.“四横”:悦波南路——是东部城区滨河主要的景观大道;泰塔路—育才路—旬东大道——县城内联系中部老城生活片区和东部科研工业片区的商贸生活服务主轴;西大街—中山街—东大街——县城内组织行政办公、生活服务功能的道路;迎宾大道——作为县城与彬县联系的重要通道,贯穿西部、老城和东部整个城区,同时也是县城滨河景观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10.3系统组织

10.3.1主干道

规划主干路为迎宾大道、西大街—中山正街—东大街、泰塔路—育才路—旬东大道、南子沟、西河渠、南大街—北大街、永和路、永兴路、悦波南路—中达路等9条道路,设计车速为40km/h,主要以满足客货流运输功能为主,承担着县城内外联系的主要交通量。因部分道路因用地限制,道路红线控制在50-24m之间。

10.3.2次干道

规划次干路为迎晖路、锦屏路、环山北路(泰塔段)、国秀道、广场路、翠屏路、林苑路等14条道路,道路红线控制在24-15m,设计车速为30km/h,主要以满足镇区生活性客运要求为主,满足县城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的要求。

规划中考虑交通流量的问题,定义为支路性质的路有14条,规划支路设计车速为20km/h,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15m以内,其主要承担县城功能分区内部各板块的交通。

10.4设施布局

10.4.1公共停车场:在县城内修建9处公共停车场,总占地面积1.84ha。

10.4.2广场:规划中保留县城原有中心广场,在城东区主要轴线(旬东大道)上设置广场两处,一处广场结合城东区的商业中心进行布置,用地面积为1.05ha;另一处广场结合中达循环工业园的科研用地以及新区公园设置,用地面积为1ha。广场设施总用地规模为6.66ha。

10.4.3加油站:规划区内共建设1处加油站,加油站结合县城主要交通干线布置,一处位于东区的迎宾大道沿线。

表5 规划道路一览表

11.市政工程规划

11.1给排水工程规划

11.1.1给水工程

(1)用水量估算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及县城的实际情况,确定近期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200L/人.d,远期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250L/人.d。则县城近期最高日需水量为8000m3/d;远期最高日需水量为13800m3/d。

旬邑县水资源总量为1.3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527.2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汃河、支党河、姜家河。汃河流域面积1323.3平方公里,河长121.8公里,发源于马栏山区的关门子川,多年平均径流量8976万立方米。支党河流域面积129.2平方公里,县内河长14.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434.7万立方米。姜家河流域面积69.9平方公里,县内河长20.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50万立方米。纸坊村灌溉取水枢纽引水4500m 3/d 。

根据《马栏水库可行性报告》,马栏水库位于汃河中游,距下游县城约16.8公里,控制流域面积722平方公里,占全流域58.4%,干流长约66.1公里。马栏水库为小(Ⅰ)型水库。设计总库容820万立方米,死库容400万立方米。该水库主要供城镇和工业用水,供给旬邑县城479万立方米、青村电厂729万立方米、中达和太村工业园382万立方米。

县城80年代初建成的汃河南岸的4眼大口井,由于河床流量减小,淤积严重,出水量明显减小,水质变差。因此,近期该水源作为备用水源,远期废止。 (3)给水系统规划

崔河村供水能力近期达到8000m 3/d ,远期13800m 3/d ,远期主要以马栏水库为水源。水厂占地2公顷,经常规处理后供水。 管网采用生活—生产—消防统一供水系统。完善改造现状管道,并延伸管网,扩大服务面积,形成枝状与环状相结合的管网,提高供水可靠性。 11.1.2排水工程

(1)排水体制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2)排水量估算 ①污水量

污水排放系数采用0.8。则近期最高日污水量为6400m 3/d ,远期为11000m 3/d 。 ②雨水量计算

县城雨水量就近参考彬县县城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q=

0.856

)10()

lg 328.11(802.8++t p (L/s ·ha )

Q=?·F ·q(升/秒)

其中设计参数为:设计重现期P 取1年;地面径流系数?,取0.6;t 为集水时间,地面集水时间根据距离长短取5~10分钟;F 为汇水面积(公顷)。

(3)排水系统

污水处理厂占地2公顷,近期处理能力6400m 3/d ,远期处理能力11000m 3/d ,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排入汃河,补充汃河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

逐步改造现有排水管网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总排水方向由西向东,最后排入污水处理厂,雨水按就近、自流、分散的原则排入附近水体。 11.2电力工程规划 11.2.1负荷预测

预测远期(2020年)负荷密度指标取0.77万KW /km 2。预计远期总负荷为5.21万KW ,年用电1.30亿千瓦时。 11.2.2电力规划 (1)电源

为满足旬邑县城发展对电力负荷的需要,对110KV 城关变进行扩容改造,新装主变一台,容量31.5MVA ;同时新建110KV 寺旬线,为110KV 城关变提供第二电源,提高供电可靠性。中达热电联产项目2X15MW 发电机组,由110KV 城关变35KV 侧∏接上网。为满足35KV 旬邑变拆除后县城发展及太村工业园区的发展需要,新建110KV 太村变,容量2X31.5MVA ,110KV 进线由110KV 大旬线∏接引入。 (2)中压配电网

规划区内的中压配电网等级为10KV ,主要工业用户由10KV 专线电缆供电,县城10kV 中压配网的目标网为地下电缆环网。建成区内的各级线路原则上与电信线路分侧布置,埋地敷设于道路西侧或北侧。原有的中压配电网随总体规划的实施作相应的调整、更新、改造,由架空逐步向地下过渡。

(3)现状110KV高压进出线走廊及规划区110kV变电站规划110kV高压进出线走廊应按国家有关法律和规程规范要求严格控制,作为绿带使用时应以种植草皮或低矮灌木为主,严禁种植高大乔木,不应有其它违章构筑物侵入。

11.3电信工程规划

11.3.1电信市话用户预测

预计近、远期普及率(主线)分别达35%和42%。主线用户分别达1.4万户和2.3万户,总交换容量应分别达到1.5万门和3万门。

11.3.2电信规划

(1)县城以现状旬邑电信局为中心,设立电信中心局及配套的光接入交换点,远期总容量应达到3万门,积极发展光环网、光交接、光接入,形成以管道主干光缆为主通道,光交接、光接入为主要组网方式的传输系统。

(2)规划旬邑县邮政局将建立各级中心的信息交换,完成营业窗口电子化。邮资票据系统将联网,建成“绿卡”工程和“185”特快跟踪查询系统、全县邮运定位系统、集服务、生产、管理、决策功能于一体的邮政计算机网和高效率的邮政运输网。

(3)新建建筑物和道路均应预留电信线路。新建区和旧城改造区电信主干线路原则上一律入地管道敷设,设置于道路东侧或南侧,与电力线路分侧布置。并应配套建设邮政所、电话亭、报刊零售点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电信基础设施与城区建设、新区开发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改造、统一管理。

(4)加快改造广播、电视、通讯线路与设施装备的步伐,努力改善电信线路环境。

(5)逐步普及光缆线路,积极发展光环网、光交接、光接入,积极拓展综合业务数字网业务、可视图文、电子数据交换等服务项目。

(6)积极进行网络信息化建设与整合,使县城内的通信网及对外网向“三网合一”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宽通道、高品质、大容量、多功能的现代化高速信息网。

(7)工业、高压电力线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不得对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重点保护好电信中心等敏感区及居民集中区的空域环境。

(8)对通过县城埋地式敷设过境的国家级长途干线光缆线及其他各通讯部门的光缆线路要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严格保护。11.4供热工程规划

11.4.1热负荷预测

县城居住及公建采暖综合热指标为60 W/m2,县城热化率在规划期末达到80%,热负荷为175MW。

11.4.2热源

县城将利用中达热电厂作为集中供热系统热源,热电厂实行热电联产,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燃料,产热规模大,可向大面积区域进行供热。针对旬邑属于气候冷,采暖期较长的地区特点,热电合产运行时间相对更长,节能效果更加明显。11.4.3供热管网系统

供热管网枝状布置,主要采用有补偿直埋敷设。在主要路口等重要地段,根据情况分别采用管沟,顶管及开槽直埋敷设方式。与用户连接方式为间接连接方式。一级管网接至各单位或大型建筑的换热站,经各换热站后由二级管网送至各用户,二级管网热媒为80/60℃热水。

11.5燃气工程规划

11.5.1气源

燃气气源为陕北天然气,旬邑县天然气引自关中环线阳洪分输站。燃气热值为34.5MJ/m3。

11.5.2用气量预测

规划天然气气化率远期100%。预测远期年均日用气量为28336m3/d。

11.5.3燃气输配系统

燃气系统由气门站引出进入中压管网(运行压力0.4Mpa),然后分别送至楼栋调压箱或专用调压站用户。县城内中压天然气管道为环状布置,埋地敷设,管材为聚乙烯燃气管。燃气管道设计、施工严格按国家有关规范执行。

11.6环卫设施规划

11.6.1公厕:县城公共厕所按4座/km2的标准设置,设置23座。布局上侧重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此外在广场、车站、停车场等公共建筑附近及其它公共场所均有布置。

11.6.2垃圾收集与转运系统:垃圾收集采用定点收集、定时清运,做到日产日清。近期设置1座垃圾转运站,占地5000平方米,日转运能力80-100吨,靠近负荷中心。垃圾经垃圾转运站集中压缩转运至县城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

11.6.3环卫车辆及环卫停车场:远期设一座环卫停车场。按人口2.3辆/万人配置,需配置14辆。环卫停车场按每辆大型车用地

面积不少于200m2计算,停车场占地不小于2800m2。

11.6.4环卫人员:远期配备环卫人员83人。

11.6.5环卫工人休息点:按1处/万人的标准设置环卫工人休息点,共规划6处,每处用地150-200m2,内设沐浴、工具存放、休息等设施。

12.环境保护规划

12.1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坚持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

12.1.1环境空气质量达到GB3095—96二级标准

12.1.2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GB3838-2002III类标准

12.1.3地下水环境质量达到GB/T14848—93III类标准

12.1.4声学环境质量达到GB3096—93相应功能区标准

12.2县城环境功能分区:外围绿化防护区、综合居住区、工业区、综合居住区、河流水域保护区、交通噪声控制带。

12.2.1外围绿化防护区:规划区南部防护绿化带。该区是规划区的外围绿色屏障。区内噪声环境质量标准值昼间50分贝,夜间40分贝;环境空气质量执行二级标准。严格保护区内树木植被,严禁乱砍滥伐。

12.2.2工业区:该区为二类工业用地。环境空气质量执行二级标准。环境噪声质量标准值昼间65分贝,夜间55分贝。

12.2.3综合居住区:该区为居住用地。环境空气质量执行二级标准;环境噪声质量标准值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提高区内绿化率,合理布置绿化提高使用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2.2.4河流水域保护区:保证汃河国标三类水质的基本要求。通过护岸绿化、拱水坝的建设提高城区环境质量。

12.2.5交通噪声控制带:该区包括区内国道及对外交通。环境空气质量执行二级标准。环境噪声质量标准值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做好道路两侧防护绿化,阻隔噪声和空气污染物向两侧扩散。

13.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3.1防洪工程规划

13.1.1防洪标准

汃河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堤距控制在60m。局部地段可提高防洪堤堤高,来满足防洪要求。县城的东河渠、西河渠等五条排洪沟渠则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

13.1.1防洪措施

规划以修堤防护岸为主,结合河道清淤、沿河绿化及流域水土保持,形成通畅的泄洪河道,确保规划区的防洪安全。

河堤堤线的规划中应依据现河道的主要趋势和流向,考虑河堤平滑连接符合水流条件为主要要求。

在周围山体山沟地段、洼地建坝,修建必要的小水库、谷坊、防洪堤、排洪渠道等工程设施来拦蓄洪水,起到分洪、导洪、缓解灾时洪水的作用。

利用天然的冲沟排除洪水,并加强天然冲沟的保护,在山脚等关键部位设截洪沟,以便于及时排泄洪水,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13.2消防规划

13.2.1消防安全布局

县城内新建的各种建筑,应当建造一级、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控制三级耐火等级建筑,严格限制四级耐火等级建筑。

13.2.2消防站

规划消防站一处,位于县城东部旬东大道南侧,占地面积为1.46ha,按照二级消防站标准配备人员和设备。消防站主要负责西区和东部城区的消防要求。此外,消防站应完善设备,以满足中达循环工业园的工业消防要求。

13.2.3消防用水

县城消防用水按同一时间火灾2次,一次灭火用水量35L/S考虑。县城采用生活—消防统一供水系统,消防采用低压制。市政给水管网布置成环状,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不应小于100mm,最不利点市政消火栓的压力不小于0.1Mpa,流量不小于10L/S。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应超过120m,室外消火栓距道路边沿不超过2m,距建筑物外墙不小于5m。

13.2.4消防通道

道路宽度应大于等于3.5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尽端式消防道的回车场尺度应大于等于15m×15m。

13.2.5消防通信

建立县城内部消防局域网,各消防站和重点消防单位应设消防专线。县消防中队设立一条专线电话,形成上通政府和各级公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城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编制内容、编制程序、成果要求。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总体规划从内容上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2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 (1)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 对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是整个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需要通过文献、访谈、现场勘探等多种方法,对城市的区 域、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环境等展开全面和细致的调研。 在收集与调研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查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和用地性质进行核查和分析,切 实掌握土地使用的真实状况和效益,分析人均用地水平、用地结构 和区域建设用地分配等资料。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的全面和细 致的掌握,为提出合理、高效的土地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形成城市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城市现状图和一套完整的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2)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和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是两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A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 首先要系统的回顾历版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和技术内容,研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特别是对现行 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遗留的问题要进行认 真的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在此前提 下,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B 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深入分析和总结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城市现状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从落实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影响城市长期发展保 障要素,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等前提出 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前瞻性的研究城 市的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科学合理的研究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 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2)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先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经过审查的纲要也是总体规划成果审批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a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 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b 城市中心区规划 ●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城市总体纲要的成果要求 a 规划文本:规定性要求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规划地位)城市总体规划是全局性、综合性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四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集约节约、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不得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五条(管理体制)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规划编制组织 第六条(组织编制主体)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实施和修改,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承办。 第七条(编制单位资质)承担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第八条(前期工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战略研究等前期工作,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和重点。 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应当至少在现行规划到期前两年开始。 第九条(专题研究和技术论证)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涉及城市发展建设和空间资源保护利用等重大事项开展专题研究,对规划草案进行技术论证。

城市总体规划技术标案例

第五章投标文件商务标格式 **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内容: 技术标 投标人: (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其委托代理人: (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 一、项目解读 1、规划修编背景 (1)宏观政策得战略新部署 当前中国已步入全新得发展阶段,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转型、跨越、提升”等成为未来发展得关键词。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得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由于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都需要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城镇化也因此成为了经济转型得重要战略与抓手。 相比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空间布局、政策环境以及关注重点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得差异,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对空间布局得统筹结果。借势国家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所营造得良好政策环境,**城市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得修编来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得实现,加快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新得经济社会发展路径。AwWbDUw。 (2)区域发展得战略新格局 中心城市带动与区域整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促进地方发展得重要战略措施。各省市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纷纷形成了以规划建设产业高度聚集、产城高度融合得新经济区为重点得新一轮发展态势。在重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得背景下,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发展规划(2011-2020)》得批复,意味着**城市所在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版图。同时,为实现胶东半岛这一省内优质资源最为集中区域得转型升级,山东省及时出台了《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得意见》,胶东半岛各城市均推出了发展不同特点高端产业得规划,将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品与高端技术自主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发展得重中之重。 从国家到省级政府得一系列战略举措,意味着**城市将依托优势区域板块获得发展得重大战略机遇(政策、大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等),如何更好地从自身禀赋特征与发展目标角度,探讨在区域战略中得地位及诉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得先行区、示范区,将成为诸城未来城市发展得重大战略性议题。L0uyVMq。 (3)重大设施得战略新提升 随着潍日高速公路、对接青岛东西大通道、滨(潍)诸城际铁路、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得完成,**城市得对外交通条件将得到进一步得优化,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得地位也将明显提升。 上述重大交通设施在**城市得相继落户,一方面为**城市经济产业得优化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影响**城市城镇空间布局得新得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得区域地位与作用。l011tsl。 (4)城市转型得战略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得快速发展,诸城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城市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城镇化得发展目标,未来3-5年内,包括诸城在内得十个中等城市将发展为50万人口以上得大城市。显然,**城市得人口及用地规模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经济发展与土地等要素资源短缺得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得修编,满足城市得未来发展空间需求。 另一方面,**城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得新阶段。在发展目标上,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得经济、社会、环境得可持续协调发展;在经济产业发展上,将更加注重三次产业得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化得产业结构;在城市空间上,将更强调发展模式得集约化,城市建设重心将向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内涵方向转变。 城市发展质量与素质得提升,就是适应转型发展得关键。从更广得视角来瞧,城市发展得不同阶段与城市所处得不同区域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得资源呈现很大差异。新得发展阶段,要求城市重新审视自身资源,关注人得需求,构建起顺应阶段发展要求得城市要素,并在更为开放得区域内,寻求自身独特得竞争优势。有必要通过本次总体规划得修编,更新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标准,优化城市建设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打造高质量得城市形象。TnaXyRt。 2、规划修编范围 对**城市整个市域2182、7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规划,统筹规划未来得远景发展,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根据发展建设得需要,合理确定本轮总体规划需要报批得发展规模与用地布局。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得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得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得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文字说明与 必要得示意性图纸。 第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 2、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得目标、 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得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4、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布局得初步方案; 5、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 6、提出制订与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得意见; 7、专题研究报告:对城市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视情况选定)。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图纸 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 重要工矿与风景名胜区等。图纸比例为1/10万—1/50万; 2、城市现状示意图,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各类保护 区以及主要得基础设施。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 3、城市规划示意图,标明城市规划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 注各类主要建设用、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生态与历史文化保 护区、重要得对外交通设施等。图纸比例为 1/25000—1/50000; 4、规划方案得结构示意图。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得主要任务就是综合研究与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 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得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与规划图纸。文件包括规划文本与附件,规划文本就是对规划得各项目标与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得文件。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1、前言:说明本规划编制得依据; 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 3、市(县)域得城镇发展。包括城镇发展战略及总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 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 环境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得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得技术政 策; 4、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与规划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 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5、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1)确定人均用地与其她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 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与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 (2)城市各类用地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得划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