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侠文化知识分享

浅析中国侠文化知识分享
浅析中国侠文化知识分享

中国传统侠文化浅析

侠文化概述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文化”不仅存在于武侠天地中,它更深深地渗透到人性中。从伟人到小人,从侠到反侠,正是人类社会由理想走向现实,从人物到人格再到人性的最终体现,“侠文化”也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动体现。

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饱含着梦幻与荣光的意志,无论于理是合是悖,无论于法是反是违,侠永远执著心中不变的追求。而这追求,是在呼天不灵时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应时的代地执法,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执法不公正时,侠者蓦然回首、横空出世,代行公正执法、救难救急的使命……

“侠文化”在漫漫的中华历史上有着特殊而又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说侠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并非妄言,侠文化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起伏伏而又久经风雨,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缩影的一部分。

侠的起源与中国性

关于侠的起源,历来争议颇多:侠起源于士说,起源于刺客说,起源于诸子说,起源于民间说等等,莫衷一是。侠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存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时代性叙述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想像性建构之中,活跃于不同时代追求公道、正义、自由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团体或学派都有可能产生侠,但说它源自某一个社会团体或学派,就未免以偏概全了。所以,与其说侠的思想来源于儒、墨、道等种种学说,不如将之视为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基于道德体认与人格风范的个性实践。

“侠”,最初见于《韩非子》一书,而侠的形成,则应早于《韩非子》成书的年代,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当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百家争鸣,大放异彩,天下显学;儒,墨,法,道无不对“侠”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与内涵。

儒家所崇尚的舍身取义,正是“侠”的灵魂与根本,“千金一诺,慷慨赴义”,与儒家的忠信仁义思想结为一体,铸就了“侠”的诞生。

墨家门徒自身就是一群大侠,而“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更是培养了他们的浩然正气,让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帮助那些遭受欺压的弱小群体。墨家第三

任首领带领门下一百八十多位精英死守阳城,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他们并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体恤满城生灵。他们死而无悔,写尽了大侠的风采。

法家是唯一对“侠”提出批评的显学,《韩非子·五蠹》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在韩非子眼中,侠这一群体以武犯禁,对国家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侠进行了全盘否定。

而道家认为最高境界的“淡泊无为”,正是那些无心功名,从不为自己着想的大侠的生活原则。

在儒,墨,法,道的精神反映引下,春秋战国时期才会突然出现了如此多的大侠。他们苦天下之苦,急民众之急,不求功名,无心富贵,只求天地间长存一股正义。所以说,“侠”是深得中华文明精髓的。

到了东汉与三国时代,政局的动荡与汉室的腐败,已经使政府丧失了打压“任侠”的能力,于是“任侠”势力如火后野草一样,重又铺满神州。一时之间,人人争而为侠,以武为勇,以怯为耻,秦时彪悍之风,再次吹遍了古老的大地。

后来,随着小说的发展,侠文化的发展渐渐开始转移到了小说上,这便形成了人们现在所熟悉的武侠小说的早期形式。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水浒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等。同时期一些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小说(一般以武将作为主角)同样也可以被认是早期的另一种形式的武侠小说,较有名的如《说岳全传》、《三国演义》以及《说唐演义》等等。

侠的演变——游侠与豪侠

至汉代,侠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平民化、本土化、游动化的特征,他们也随之获得了一个新的称谓——游侠。《汉书·游侠传》云:“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

进入西汉中晚期之后,随着游侠与宗族、乡土乃至在朝新贵的结合,各方游侠渐渐扎根下来,不复往昔的云游之态,“豪桀”、“豪俊”、“贤豪”是他们更准确的称谓,在汉代官方文书中,并没有“侠”字,而是包含在“豪杰”之中。“豪”是指那些以出众的才智与德行赢得威信的人。游侠而称“豪”,正在于他们是以种种修行砥名的手段广结宾客,通过尽力维护交游圈中人的利益来获得对方生死与共的拥戴与效力,以形成强大的社会集团势力,从而拥有现行政治权力结构之

外、能为社会所仰赖的一种个人权威。由此,“游侠”一跃而变身为“豪侠”,称谓改变的背后正是其社会性质和地位的巨大变化,然而,这一转变也导致了其古典游侠品格的淡化以及豪暴侵凌倾向的形成,成为豪侠日后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侠的高峰——剑侠的形成

自汉末至隋唐之际,正史上亦可见“豪侠”、“任侠”之记载,这显然与战乱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中国北方边境和胡族相邻,任侠尚武的风气自然留存不衰。然而,中国历史上重文轻武的大趋势业已形成,已经难以挽回,即使在略显武化逆转迹象的北朝一代,武装豪族也更像是日落前的回光返照,逐渐消逝在西天的那一抹残照中。不过,侠并没有消亡,他们在看似失去了一切之后却寻回了最重要的东西,并将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的一个鼎盛之世,那便是唐代的剑侠。

唐代前期,经济强盛,政治开明,文化也一派繁荣。由于失却了宗族、乡党、宾客之类的社会基础,侠实现了由集体性向个体性的华丽转身,宋人所编《太平广记》中《聂隐娘》、《红线》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记叙了男女剑客之流救人危难的侠义故事,其重然诺、轻财货、赴人困厄、存亡死生、不矜能、不伐德等道义品行极符合历代真正的侠者风范,所不同的便是他们不再有“权行州里,力折公侯”的社会势力,而是以独来独往的潇洒剑客形象示人。自中唐以后,剑侠几已成为“以武犯禁”的唯一典型,成就了中国侠史的分水岭,这一侠型自唐、宋以后无大改变,构成了文学想像中的侠的原型,对后世的武侠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儒侠互补——侠的近世演化

如前所述,唐宋以下最为流行的剑侠具有个人行动的特色,但这并不是说,汉代那种集体行动的侠风在后世完全湮灭了,有些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种遗风,只不过他们的活动限于一隅,不再有号令遍于天下的声势了。不过,失却社会基础并不意味着侠的败落,相反,至宋代侠的超越精神已深刻地渗透进士人的道德意识中,已非当年东汉一代侠风的局部影响所能比,无怪乎两宋以来具有批判精神的儒生文士往往带着一股侠气,事实上儒家传统本身具有一股狂的精神,能与侠风一拍即合,而明代的儒学解放运动则将这种儒、侠互补的依存关系推向一个高峰,代表了侠的近世演化中最重要的一个面向。

至清一代,中央集权制度朝向皇权高度集中令朝野上下侠风衰微,因为自古皇权都将侠视为对抗朝廷的异端;而另一方面儒学被现实功利所败坏,士大夫的人格日益堕落,因此造成了侠风的日益稀薄,导致了英雄主义情怀的彻底失落。反思——侠的当代价值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被视为“以武犯禁”的侠看似已无甚价值,但其实不然。侠早已成为一种泛化的精神气概与处世风范,沉淀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侠文化更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品而闪耀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这从如今武侠文学、影视的高度繁荣可见一斑。无论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还是针砭矫正社会时弊,抑或是塑造理想人格模式,侠都是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的。

侠之于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武功超凡的英雄形象甚或是舍己为人的仁人义士

的典范,而早已化作融合这一切的一种独特而丰满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图腾,其所蕴含的崇尚正义公平、自由进步、打破常规的思想价值,诚信重诺、见义勇为、不矜不傲的伦理精神,以及孤鸿烟月、断剑沧海、浊酒残阳的审美意蕴,都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品格,必将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

归根到底,侠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而穿越千载,尽管中国传统上推崇儒、释、道合一的人格模式,但无论是儒家的仁和谦冲,还是道家的虚静无为,抑或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无法触及理想人格模式的全部内涵。事实上,侠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流品而与儒、道、佛并驾齐驱,尽管侠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但它在道德实践、社会影响等诸层面并不在此三家之下,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实现了超越,尤其是在近世演化中所出现的明显的“儒侠互补”倾向,更是证明了侠在近代理想人格模式重构中的重要地位。而侠在当代的最大价值正是体现在对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之中,有侠参与构建的人格,才是一种更加健康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侠都如影随形地出没世间,与中国历史和文化伴随始终,侠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依然大有可为。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来给大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古圣先贤面前,我只是小小学生,德未修,感未至,不当之处还恳请各位同学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大家多多配合、多多支持,感恩你们!(鞠躬)其实今天我只是把古人的思想和今人对古人思想的理解和大家做个分享,根本谈不上是什么讲座! 首先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大家听一下!看有什么感受 (上古时代)孝感动天 相传,舜是传说中的帝王。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拿两个斗笠跳下跑了;让舜挖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挖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关爱。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做媳妇;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古代)割股孝母

王加惠,明朝清丰县人,他自幼丧父,跟母亲度日,家境非常贫寒。有一年,母亲染病,一心想吃猪肉。加惠心想,今年庄稼欠收,买粮食都没钱,哪还有钱买肉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他来到了外边,用刀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回到屋里,把肉煎熟,端到了母亲面前,说是买的猪肉,母亲也没有多问,就把肉吃了下去,几日后她的病果然好了,加惠心里很高兴。数年后,母亲去世,他无钱殡葬母亲,就向财主家借钱,财主嫌他穷借了钱还不上,没有借给他,加惠再三求告,财主才答应说,借给你钱可以,你得给我干活,以抵债务,加惠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从财主那里借来钱买了一口棺材,殡葬了母亲。事后,加惠给财主扛了三个月的活,才算还了账。清丰县知县得知此事,随表彰加惠为孝子。 上面的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说明了孝道) 是啊,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课本、儿童启蒙读物的《弟子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 弟子规 总叙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2014年10月份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答: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3、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答: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因此,产生乡土意识。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为苞、姚等人的影响所致。浙东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所致。徽州尚经术,是因为戴震的影响所致。 5、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答:⑴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的交流。⑵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⑶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⑷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稠密。 6、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7、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答:林木乱砍乱伐的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答: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为什么?专家指出,(1)这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倒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2)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3)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四、论述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2、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3、试论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答:⑴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⑵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⑶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1、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答:①农业;②制陶;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2、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答:①战争。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皇帝与蚩尤曾经大战而皇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②高级宗教确立。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3、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答:①原始农业出现;②陶器的制造;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 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4、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答:①中国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理想。②中国人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法则。③先秦文化作用于后世文化。④稳定的价值观念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4、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答:⑴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⑵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⑶其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5、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答: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是承认了异族人的生存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统治之分封,实 则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制天下的局 面。第三,分封制是一种激发历史创 造力的制度。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民族大融合。答:南朝:中原人群 的南迁以及对南方的的开发过程也正 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北方:十六 国时代许多北方政权的建立者,都深 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北魏与其说是汉 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不能将北方 的民族融合简单的视为汉化,融合在 相当程度上也是胡化,隋唐立国思想 的很多方面,须要从其制定者的北方 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够得到准确的 理解。2、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 功能。答:⑴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 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正 是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 两千多年。⑵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 生影响的是文学方面,“诗三百”的影 响。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⑶ 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就是受“尧 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实则 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视《周礼》, 而脱离现实的结果。3试述秦汉王朝政 治的新格局。答(1)郡县制的建立。 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 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 复。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 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 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 格局由此正式形成。(2)中央集权制。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 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 同尊。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 相、太尉、御史大夫。(3)官员选拔 的文化标准。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 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 官员人才的制度。三、1、简述造纸术 发明及传播的历史。答:①造纸术的 发明者相传为东汉时期的蔡伦;②蔡 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 ③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 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入中东阿 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2、 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答: ①环境标准,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 饰略有差异;②性别差异,服饰体现 了性别的差异;③体形标志,人体高 矮瘦胖的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 ④年龄标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服 装的颜色、样式等也有所不同。3、简 述家族共同体主要的文化功能①血缘 凝聚力。家族内部的每一个家庭按照 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外 姓移入者为了求得同情和依靠,多与 原社会内部的大姓认干亲,寻求社会 关系网络的保护。②地缘凝聚力。家 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 域,共同的土地资源是他们分享生命 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家庭的同一 条血脉。4、.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 管理方式。答:①祖师崇拜,各行各 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②师徒传承, 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 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拜师、出师 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③行业禁 忌,传统手工业有许多行业忌讳,反 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 5、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⑴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⑵交通 工具的习俗传承。⑶交通行旅行业的 习俗传承。6、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 富观念的文化价值。答:①它促成了 程式的出现;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 ③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 城市的信息;同时也把地方或民族文 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它地方。7、 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答:第一, 农业岁时历法即根据农耕生产而制定 的历法。第二,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 所共同发明,共同遵守的。第三,我 国官时和民时都受到他的影响。统治 阶级把它当做是礼制规范,向天下推 行。第四,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 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你了农业社会的 发展。四、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 义。答: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 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居民住房主 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 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 居住建筑格局:多位前院后屋或前园 后屋的风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 产。居室外格局:院墙、院门、庭院; 居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 暖和贮藏、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 方。居住建筑仪式:选址仪式、上梁 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仪式、 祭灶仪式、搬迁仪式。2、试述我国历 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 产知识。答: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提整地出、浇水、种植、施肥、收获 和准备在耕一盘棋的思想。之处关键 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 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的看 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 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 雇工,勤俭持家等。③“荒政”思想。 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 识,在中央国策中应该包括“备荒”” 救荒”的内容。④人力胜天说。即调 整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 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 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3、试析中 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答:中国古代 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中寄 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古代 建筑的一大特点。在这些人文思观念 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突出等级, 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 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 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组合中建筑物之 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 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 故宫即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 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 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室内外的装修, 装修方面。4、试述中医药学的腹脏、 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答: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 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有:一、腑脏 学说1、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 说”,即认为五脏六腑长在体内,但其 形象和功能却表现于外。腑脏在中医 学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解剖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它的 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2、在这 一体系中,把五行观念与人体器官相 配属,分列为五官、五色、五味、五 音和七情,然后将它们的内性外象联 系在一起考察,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器 官与内脏之间的某种联系和根据临床 经验进行辨证施治。它在祖国医学几 千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实证效果。二、 经脉学说1、经脉学说惟见于中国的传 统医学理论,而不见于世界其他国家 的古代医学。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另 一支柱。这一学说把人的生理系统看 做是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其中有 人体器官的配属关系,人体与外界的 天人配合关系,人体中的气结、聚、 散与筋肉的关系等,并将其付诸临床 应用。2、这一学说对于中医学的长期 临床实践,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 用。它强调人体的外表、肌肉与内脏 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强调生理健康与 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并以此为依据, 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整体观念和事物联系发展的观念是 相一致的。三、针灸学说针灸是针刺 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 说直接应用的结果。1、按照针灸学说, 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 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辩证解决人 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 盾关系。这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维方法。2、许 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可以分为两 大体系,即以神农——草药为脉络的 药物学治疗体系,和以黄帝、伏羲— —针砭为脉络的针灸学治疗体系,便 是从医学史和文化史两方面加以综合 得出的。针灸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文 化的一种创造,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 各地。1、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啊?答:①皇帝 总揽天下大权;②拥有庞大的官僚办 事机构;③严密的人身控制。2、.简述 科举制的历史地位。答:①在科举制 度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制 度,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 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②它在世界 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西方 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 举制度为基础。3、中国传统礼俗规约 的特点是?答:⑴传统礼俗的等差性。 ⑵传统礼俗的调和性。⑶传统礼俗的 规范性。4、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 文化特色。答:①以儒家伦理学说作 为立法的指导思想;②家族本位的伦 理法占有重要地位;③皇权至上,法 自君出;④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 异罚。5、简述我国宗法制度的特点。 答: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利用 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又运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 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人们 社会关系的发展。简述“家天下”的政 权模式。答: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 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王朝的更迭往 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1)秦 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 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 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 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 位。(2)(《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 世灭亡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刘姓的汉 家天下,布衣刘邦一旦成为帝王,就 将天下视为私产,他与臣僚约定,“非 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3)在皇位 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 承制的宗法原则。历史上虽然不乏非 嫡传子孙继承皇位的事例,但他们没 有越出血亲的宗法范围,他们只是对 嫡长子继承制的补充。(4)齐家治国 平天下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理想,齐家 与治国并称,人们能够将齐家术转换 为治国策,说明家国一体的互通性质。 四、1、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 会的影响。答:①秦汉时期确立中央 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 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 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②秦汉以来,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 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 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③ 秦汉以后,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成熟与 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 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专制 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 众生活几乎很少不收到集权政治的影 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 孔不入的政治权利造成了传统文化的 沉闷与单调。2、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 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答:①以 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 的伦理关系;②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 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③以 规劝惩罚的礼俗规条。3、试述中国古 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答:其文化 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 儒家理论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 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 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4、 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答:地位: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 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 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开创性的 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 影响,现在西方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 古代文官制度为蓝本。作用:⑴科举 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广到社会的各 个层面,成为国家的精神内核。⑵科 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造 就了大批的文化人才。5、试述中国古 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答:其文化特 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以儒家的 伦理学说作为指导思想,⑵家族本为 的伦理法占有重要的地位。⑶皇权至 上,法自君出。⑷强调等级特权,同 罪异罚。三、1、简述中国古代整体思 维的特征。答:重整体;②重体悟; ③以经验为基础;④直观思维。2、简 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答:①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 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 行类比。②中国古代类比思想中,有 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 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 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3、简述五帝 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答:该历史时 期的宗教崇拜大体为:①超自然神; ②天神地衹;③祖先神:④商朝力量 愈大,祖先神灵祭祀愈占主要地位。4、 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答:①宋 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 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 实质是儒学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着 明显的宗教功能。②理学家们强调与 实行“半日读书,半日坐禅”,“主静, 居敬”,“戒惧、慎独”,也是有宗教意 识、功能的。6、简述中华民 族的理想人格。答:中华民族的理想 人格,主要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代表。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 包括两个理想两个理想人格的追求, 即圣和贤。圣指圣王,贤通常用“君 子”一词表示。7、简述古代关于天人 关系的几种观点。答:⑴“天人合一” 起源于西周,这是天人关系的一种全 面的观点。⑵“天人交胜“由唐代的 刘禹锡提出。⑶”天人之分“由战国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8、简述中国 古代原始宗教的种类。答:早在远古 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 崇拜、鬼魂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 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而在中国古代 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影响较 大的有上帝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 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9、简述“天 人合一”的含义。答:“天人合一”是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 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是天地生成 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二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 德的主要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0、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答:(1) 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中国画不要求 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2)以 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3)与诗、 书、印密切配合。四、论试题1、答: 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 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 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其 家族性特征在每一阶段均突出地表现 出来。从诞生礼仪看,婴儿一出生, 甚至在出生之前就收到父族与母族的 精心呵护,婴儿的教育和培养成为家 族的重要事务;成人礼原本是独立的 人生礼仪,由于传统的社会重视家庭 形式,个人只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个 人的资格与能力从属于家庭的需要, 因而成年礼逐渐演变为婚礼的一部 分;婚姻礼仪的各个缓解都要贯穿着 明确的家族原则,婚姻缔结着家族关 系,婚姻延续了家族的香火;而丧葬 礼仪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丧 服礼制,亲属要依与死者血缘关系的 远近穿着不同的孝服“守制”。2、论 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 及基本特点。答:①中国古代“知行 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道德修养、道 德实践。②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 的基本特点是并不注重重建构理论体 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 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3、试 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 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答:中国古 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 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大 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 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教 育的首要目标是使人“明德”,第二是 “亲民”,“泛爱众而亲仁,第三是达 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即“止于至 善”,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 标。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 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 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所遵循的原则, 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 用。4、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答:在中国哲学中,天 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 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而广泛的影 响。择其主要而言之,这种影响有三 个方面:①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 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②造成 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③ 造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 现人格、品德的完善。“天人合一”的 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 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 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 过分强调社会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 精神,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脱离实 际;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限制了实 证科学的发展。5、试述商代文化的宗 教特征。⑴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 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而这些发现,殷商宗教生活有关。事 例:殷人生活几乎无事不占卜,巫师 在商朝政治生活中占有崇高地位等。) ⑵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 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 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会全盘继承。 事例:殷人一年中总是不间断的祭祀 祖先神。三、1、简述中国人语言观念 的内容。答:①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 象的看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 与社会关系的讨论等;②是对语言交 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 追求,对言辞技巧的不断探索等。2、 谚文: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制的文字, 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 一个方块。3、简述建国后在语言文字 规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答:建国以 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文字规范工 作。一是针对方言歧义不变交流的情 况,大力推行普通话;二是针对汉字的 繁难的问题,对文字进行简化运动, 并不断针对语言文字中的新问题进行 及时的规范工作。4、简述科举取士制 度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答: 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带来语言教学中 重文轻口语的做法,和作文中言文脱 节的严重后果。言文脱节不利于文化 的普及,却利于文化的统治和专治。5、 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答:对汉字 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的盛衰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 有: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对汉字的 多维思考。6、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 项主要内容?答: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 汉字教学和识字教学。传统的语言教 学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7、简述 孔子“正名”思想的历史影响。答: 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 名”问题,使中国对“名”“实”的思 考,并没有像西方人关于词与物的讨 论那样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而是始 终关注语言的政治伦理作用和社会实 践作用。8、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 地位。答: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类型 相比,汉语具有自己的特点。(1)按 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 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 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 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 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 与词的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 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 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声调 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 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 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因为多词 同音,所以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的歧 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单凭听到 的语音无法领会语义。9、新中国建立 后,为促进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采 取了哪些措施?答:新中国建立后,政 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保障各少 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 合法权利,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 措施保证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比如:(1)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语 言调查,并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改 革文字;(2)不断扩大民族自治机关 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3)在 民族地区的学校,凡有本民族通用语 言文字的地方,大都实行双语教学; (4)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区,广泛建立 民族文字的出版、翻译机构,建立民 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5)大力 培养少数民族语文人才。这些尊重和 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和措施 对于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促进各民 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也仍是 今后民族语文工作的方向。四、1、试 述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答: ①汉语使用地区的扩大和共同语的存 在,在汉民族共同思想、文化的形成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为各民族的相 互交流融合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汉字表意 文字的特点,使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 顺利交流,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三、1、简述禅宗的传播。答: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 少林寺创立,后分北、南两宗。后来 南宗成为禅宗正宗。中晚唐时期禅宗 开始流传城外。2、简述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的作用。答:这些美德不仅为过 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力 量;也会为未来中华民族的腾飞发挥 重要的作用。3、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答: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简述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 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答:①向中 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 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 乐、美术等。②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5、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答: 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 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 核心——价值观念层面的变革。四、1、 试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答:①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 综合创新”的道路。②“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这 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 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③一部中国 近代史,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 化的实践,已经雄辩证明,综合创新 之路,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之路。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