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

1、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习惯化。
2、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
3、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4、图式是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5、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6、守恒: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7、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8、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9、语音过程:在语音发展到某一时候,儿童获得了把听觉模式转换成自己发音的方法。
10、单词句: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11、语用技能 :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音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2、牙牙语:就是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13、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4、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一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5、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6、社会化: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17、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18、点红测验
19、性别定型化: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进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行为之中,来区分性别角色。
20、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1、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
22、性别角色认同: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
23、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婴儿与抚养着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24、攻击性行为: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
25、亲社会行为:是西方心理学家用来表示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
26、

移情: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27、工具性攻击:
28、敌意的攻击、
29、观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模式影响下,学习和回忆他所看到过的行为,经过对行为的抽象归类,然后指导自己的行动
30、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容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劳伦兹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是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3.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a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通模式b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c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d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e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4.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a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b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c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5.普莱尔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它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6.心理研究的类型有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
7.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特点:a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化的研究开始提到重要地位b结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性研究增强
8.横向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省时省力,具有代表性。缺点是不能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不适宜要探求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转折点,早期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纵向优点:能得到连续性和阶段性资料。 缺点是不具有代表性,时间长,耗资大,受时代变迁影响 适宜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对后期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弄清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a孕妇的营养b孕妇的疾病c药物d辐射e孕妇的情绪
10.人体的生长发育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时快时慢,交替进行。a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b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是平缓的c青春发育期开始,(男13-15女11-13)发展极具迅速,变化极大d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向缓慢
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头-颈-躯干-下肢)和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部开始延伸到边沿部分)
怀孕第四周,首先发展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怀孕8周,大脑皮层可以分辨出来了,26周基本和成人脑一样的沟,回,皮层,大脑形态初步形成。2岁脑细胞停止增

殖,但仍在发育
儿童大脑成熟程序:枕叶o-冽叶T-顶叶P-额叶F
11.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种类:a足趾b抓握c游泳d强直的颈反射e行走f惊跳
12、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A从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D从整体到分化
13.动作技能意义:a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b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尽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c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之间交往的工具,一个动作笨拙,技能发展迟缓的儿童往往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而发展好的儿童容易受到欢迎好评。由此可见,重视儿童动作和动作技能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4、评定新生儿感觉的方法:a反射行为b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c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d视觉偏爱
15、研究婴儿颜色视觉的方法: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指认法,命名法
16.幼儿色形抽象发展的三个阶段: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
17、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像,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喜欢曲线不喜欢直线和角。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左右方为:(5-7)能够固定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7-9)初步的具体的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能比较灵活的概括的掌握左右概念
最早感知的是一日的早中晚,然后是知觉一周内的时序,最后是认知一年四个季节的时序。4岁儿童对认知一日的时序仍有困难,5-6岁对认知一年内的时序有困难。儿童先认知时序的固定性,然后认知时序的相对性
18、儿童观察力发展趋势:a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b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c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d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19.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俩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20、守恒顺序:数目(6、7岁)-物质(7、8)-长度(7、8)-面积(8、9)-重量(9、10)-体积(12、13)
21、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感知运动期(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那个,默契出现智慧结构。);前运算时期(信号功能和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实在有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具体运算阶段(获得守恒性和群集结构的形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此时以摆脱具体事务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22、三山实验目的是了解儿童方位知觉。实验结论是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

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23、儿童使用的认知单元有图式、映像、概念或范畴、判断
24、简评信息加工的认知研究:a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主要是对各个认知过程的描述,要超越这个水平必须有一个解释的理论构架b将人的认知活动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使用了看似清晰简易的流程图莫式。但它们毕竟不能完全解释在人脑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c没有描述认知单元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25.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a从物体表征的描述到事件情境的描述b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c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d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26、儿童话语的发展:a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b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c句子结构从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灵活
27、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事件可能性策略,词序策略,非语言策略
28、单词句的特点:a与动作紧密结合b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c词性不确定
29、常见的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婴儿的智力测验
30、智力超常儿童的特点:IQ在140以上,记忆力极强,识字比一般儿童多,对事物观察入微,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想象力丰富,材质超群,有独立独创幽默机敏稳重活力的人格特征。缺点是懒惰急躁喜狡辩。
31、影响怯生的因素:a父母是否在场b环境的熟悉性c陌生人的特点d抚养着的多少e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度f婴儿接受的刺激
32、克服害怕的方法:a对抗性条件作用b系统脱敏法c模特塑造法d认知疗法
33、儿童期的情感障碍:内化综合症(过度沮丧、焦虑、痛苦、社会退宿、自我贬低、青少年抑郁症)外在化综合症(过度活动、自我控制差、攻击性强、犯罪)
34、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a从表现的形式看,是从外显到内显b从控制能力看,从冲动到自制c从引起的动因看,是从直接到间接,具体到抽象d从表达的内容看,是从生理需要到社会性需要
35.良好的情绪特征:a正向情绪或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b情绪体验丰富多样c情绪稳定d以适合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e能控制情绪冲动f能及时宣泄转移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36、儿童道德感的发展趋势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得到的道德体验
37、培养儿童道德的方法:a为儿童树立切实可学生动形象的榜样b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情绪共鸣,c随着儿童认识的发展。阐明道德理论标准,使道德体验不断概括化深化
38、幼儿理智感的表现形式

是好奇好问,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
39、如何培养幼儿的理智感:a鼓励儿童多提问多思索多探究,并创造条件让儿童去探索创造b儿童在游戏和学业上取得了成功要及时表扬,尽量避免让儿童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任务与要求要切合儿童实际,要善于发现儿童认识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年幼儿童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40、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是a依从性,被动性b表面性,局部性c情绪性,不确定性
小学生自我评价特点:a从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b从注重行为的效果到注重行为的动机c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到注重行为或后果的性质d自我评价的独特性日渐发展,并且有了一定的批判性e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概括程度的,涉及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
41、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生理上的原因,心理上的原因,社会的原因
特点:a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b自我的分化c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的增加d自我评价日趋成熟
42、男女儿童在性别差异表现在:身体和动作方面,认知方面,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43、男女儿童在认知方面差异表现: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
44、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育的意义
45、婴儿的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映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到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46.依恋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47、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a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基础b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方向。c儿童与照料者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d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
48、同伴的作用:a同伴是强化物b同伴是范型c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d同伴给与稳定感和归属感e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49.儿童对规则认识的发展程序: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义务的运动规则。第二阶段,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的规则。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的规则。
50、儿童对规则执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模仿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初期协作阶段,第四阶段是规则确定化阶段
51、认知冲突法是柯尔伯格主张采用类似皮亚杰平衡发展模式的教学法,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认知冲突法基本分

两步程序:第一步,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有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第二步,引起两个相邻发展阶段学生的讨论
52、提高自我控制水平的训练方法:a有意转移注意力b自我暗示c自我监督d积极鼓励e榜样f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g儿童对班级环境的感受也会影响其自我控制
53、控制和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树立正面的飞攻击性榜样,不接触或少接触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范型。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不强化攻击性行为或阻断攻击性行为。角色扮演和移情能力训练
54、离异家庭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原因是a原有的家庭生活方式全部扰乱,要适应一套新的强加的生活方式b离婚父母因受到各种压力而显得紧张焦虑沮丧,对儿童显得易怒,缺乏关心耐心,影响亲子关系和正常教育c儿童感到自尊心受蹂躏或内疚,影响学习活动,害怕与同伴交往
55、电视对儿童的影响:A通过看电视儿童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并学习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更多的联系。B良好的电视节目也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C同时,电视还有利于儿童掌握更多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电视也阻碍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D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E电视可能是儿童变得孤独,冷漠F看电视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56、塞尔曼角色采择四个阶段:0阶段 自我中心的观点:儿童还不能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 Ⅰ阶段 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儿童已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Ⅱ阶段 自我反省(8-10岁)儿童知道每个人都认识到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知道不仅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别人也能理解儿童的观点 Ⅲ阶段 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朋友共同的观点看俩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Ⅳ阶段(12-15岁以上) 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儿童知道存在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别人交往和理解别人,每个自我都要考虑社会体系的共通点
57、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特点:这个阶段有两个分阶段,a集中于自我时期(1.5-2岁)与感知动作思维相对应,所有的感情都集中于身体和动作本身b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与前运算思维相对应,从集中儿童自身,转向集中注意权威-父母或其他照料者。二,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 特点: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1,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2,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着极端的态度。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主观动机。4,儿童把惩罚看作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5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三,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 特点:1.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2,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出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并能现实的判断别人。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5,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58、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水平Ⅰ-前习俗水平(阶段1:法律道德。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水平Ⅱ-习俗水平(阶段3: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阶段4:社会体系和良心)水平Ⅲ-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阶段6:普通的伦理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