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肖秀荣《知识点精讲精练》补充材料

2016肖秀荣《知识点精讲精练》补充材料
2016肖秀荣《知识点精讲精练》补充材料

2016肖秀荣最后四套卷点题视频概要

一、毛中特 一、新常态与新发展理念 (一)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要素/投资--第三产业驱动)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三产业)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二)如何主动把握和积极使用积极新常态发展理念 【命题角度】两只鸟(“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和“双创”作为切入点。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转方式、调结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1.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使用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3.必须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4.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三)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是迷住复兴的国运所系;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坚持的方向及其原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二)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核心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是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形象说法。两只手都要用好就是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配置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所以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1保持鸿观经济稳定;2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3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4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要注意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政府要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2017肖秀荣考研政治命题人冲刺8套卷第三套分析题

34.(1)商贩和城管的换位体验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换位体验反映了对立面的同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如何理解城管执法必须讲究智慧、讲究变通?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城管执法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要讲究智慧、讲究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创新意识,从实践中汲取智慧。 35.(1)如何理解“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2)如何理解“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3)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努力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 第二,力争在重大项目、重大方向率先突破,积极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第三,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变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36.(1)指出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并说明它为什么能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阐述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重要作用及大革命的意义。

肖秀荣考研政治点题--形势与政策

点题《形势与政策》(共41条) 国内部分(28条) 一、胡锦涛七一讲话 1.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2.四个选择: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3.三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五个有利于: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5.一个根本: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7.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8.党面临的四种考验、四种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9.本世纪上半叶党的两个宏伟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三个关系到、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 (1)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3)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2020考研政治肖秀荣命题人1000题答题纸

2020考研政治肖秀荣命题人1000题答题卡 命题人1000题答题卡 马原部分 (单选) 题号选择订正题号选择订正141 242 343 444 545 646 747 848 949 1050 1151 1252 1353 1454 1555 1656 1757 1858 1959 2060 2161 2262 2363 2464 2565 2666 2767 2868 2969 3070 3171 3272 3373 3474 3575 3676 3777 3878 3979 4080

题号选择订正题号选择订正81121 82122 83123 84124 85125 86126 87127 88128 89129 90130 91131 92132 93133 94134 95135 96136 97137 98138 99139 100140 101141 102142 103143 104144 105145 106146 107147 108148 109149 110150 111151 112152 113153 114154 115155 116156 117157 118158 119159 120160

题号选择订正题号选择订正161201 162202 163203 164204 165205 166206 167207 168208 169209 170210 171211 172212 17321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日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肖秀荣四套卷分析题目解析

肖秀荣四套卷 第一套 34、(1)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也可以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死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这些发展变化提供了哪些启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5、(1)结合材料1,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所以,我国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结合材料2、3、4,说明改革开放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结合材料5、6,说明为什么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及如何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肖秀荣答案word版(整合版)

马原 34、(1)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也可以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死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这些发展变化提供了哪些启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4、(1)结合材料1,分析人类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 生态失衡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与人的思想观念及实践方式有关。实践既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如果人类的实践不能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出现灾难性后果。 (2)结合材料2,说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又是能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的。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成功的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结合材料3,指出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统一表现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对立表现在天然自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还需要改造自然以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更好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的一种转变。 34、(1)结合材料2中强调的始终要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分析材料1中我国制定两个百年目标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主要是可能性和现实性。制定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肖秀荣考研政治班

政治考研知识的记忆技巧_肖秀荣考研政治班 第一,建议采用分割记忆法 大量的实验都证明了分散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好得多。这是由于:集中复习比较单调,刺激物千篇一律地多次作用于大脑,容易 引起大脑皮层的疲劳。 分散复习可以使大脑神经细胞得到休息,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需要注意的是分散复习的间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第二,在学习知识时就应该趁热打铁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不均衡,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复习必须及时,学习中当堂复习、温故知新是很有 必要的。 第三,考试前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在记忆的时候,常常遇到前后材料相互影响、相互干扰的情况,两种学习材料越相似,相互干扰越明显。研究显示,相似程度在50%时,干扰最大。因此,学习时尽量不要将内容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 学习。 第四,对知识点保持多样记忆 长时间用一种方式记忆,会感觉枯燥、乏味,并且效率低,多种记忆方式并用,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产生厌烦情绪和疲劳现象。 第五,在大脑最兴奋的时候去背记 亲们有没有这种体验:在背政治考点时,如果选在晚上背,那一个晚自习你顶多能背住4-8道大题,如果你选择早晨背,那你可能

会背住6-10道大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你的大脑在 疲劳的时候是很难记住那些复杂的知识点的。 1、一段话要有条理,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整体上要层次清楚, 绝对不能不管题目是什么,一下子把挨边的东西全写上去,这样找 不着重点。 2、要审题,回答题目所真正问的东西。与题目有关的知识点可 能很多,但哪个才是真正要你答的,你要想好,如果一气都答上, 会让老师很反感。 3、要在答案中分析材料,材料所反映的东西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你一定要写出来,不要不管材料,就开始写哲学原理什么的,要 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结合材料分析”。 4、要有自己的思想。能把身边的一些问题与原理对应起来,然 后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就是政治大题的答案。

肖秀荣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2014 版肖秀荣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答题技巧第一部分 一、政治主观题答题步骤及方法 10 到20 分。政治的考在掌握知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答题技巧的不同可能使总分相差 下面向大家介绍而实际上大题也是技巧性最强的题型。研试卷中大题的分值占百分之六十, 大题答题四步曲: 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个学科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 甚至跨学科的,要注意思维的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大多数题目是跨章节, 发散性。 第二步: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如果自己写出的相关概念太多,则视试卷 什么?太留出的空白捡重要的写,解释概念和原理一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

多了?不要怕,答多不扣分。但要注意答题时每个概念和原理要作为一段,字迹要工整清晰。 好了,本题目分数的一半你已经拿到了,下面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联系实际。如果本题是论述题,则根据本题联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给出评价;如 果本题是材料题,则材料就是实际,指出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将材料用你学过的关于 如果字迹工整的话,即使政治的术语再复述一遍。这部分一定要有,而且要作为一个段落, 这一段答得驴头不对马嘴,至少也有两分。 第四步:总结。这一部分是绝对送分的,但也要有技巧。要将其作为一个段落,如果此题是 不要忘了在前面加上一个所以;如果此题是材料题,则论述题,则将整个题目再复述一遍, 提倡材料中好的做法,批评材料中坏的做法。 大题方面你至少可以比相同水平的其他人多得如果答大题时你 能熟练地按上面的四步做,n 分,不信? 二、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以德治国尠与尠依法治国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年政试用历史 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2002 。)治重中之重

肖秀荣最后四套题(第三套大题及答案)

34题: (1) 指出“底线思维”所蕴含的辩证法原理。 ①底线是事物保持质的量的界限。事物的量变一旦突破底线,即突破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底线思维”是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求人在认识过程中必须注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限度,若无视或跨越这个度,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成消极的力量,会促使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或势态发展。“底线思维”着眼负面后果,防患于未然,同时,从坏处准备,积极转化,化风险为坦途、变被动为主动,促使事物向好处发展。(2)这一原理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②看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35题: (1)结合材料2、3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及如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①所谓“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质上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材料2、3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 (2)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第一,创新驱动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第二,创新驱动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第三,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要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第四,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36题: (1)为什么要提出“两个不能否定”?

肖秀荣最后四套题(第一套题大题及答案)

34题 (1)指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最奇怪的事还要奇怪!”所涉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及方法论意义。 ①答案:涉及的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封神榜》中的一些最奇怪的事情,当时只是抽象的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这一对范畴,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2)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②答案: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爱迪生生活的时代,由于客观的和主观的制约,不可能有手机以及关于手机的知识,所以,“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35题 (1)结合材料1、2和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说明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最主要的成果以及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①答案:35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全面推进的过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是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大趋势、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是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其他方面体制改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现阶段也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各方面的改革。 (3)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③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准备考研要注意哪些名词】考研政治肖秀荣

【准备考研要注意哪些名词】考研政治肖秀荣 同学们首先要看看往年,最好是去年的考研数学大纲,那上面详细的介绍了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考试的范围,对照范围,先把 自己不考的划掉,减轻自己的负担,为其他科目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除此之外,还需要同学们注意下面几个词,这几个词是数学考 试大纲中经常出现的,要多加留心。 了解:凡是要求了解的知识点,则要求对该知识点的含义知识 得很清楚。一般指的是定义、概念、定理、推论等知识内容。比如:了解二重积分的性质,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 和特解等。且不能只是对了解的知识点不加重视,停留在对定义、 定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的记住,不对这些知识点作进一步的推导。 理解:凡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则要求懂得该知识点且认识的很 清楚,主要是指对概念、定理、推理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的理解。这里要注意了解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了解偏重于知道,理 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懂得和能够体会其深层次意思,从表层 到深层次的递进含义。 会:是要会求,会计算,会建立,会应用、会判断等。要求考 生为理解、懂得,并根据所学知识能够计算表达式结果、列出方程、画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等。在大纲中对知识点要求会球、会计算、会建立方程表达式、会描绘等,主要是指计算方法、知识的灵活运 用层次的要求;学习时不仅要记住、理解定理还要推导,才达到会 求解的程度。 掌握:凡是要求掌握的,则要求对该知识点了解、熟知并能加 以运用,这是大纲中最高的要求。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历年考试 所涉及的内容,希望考生注意这一点。 考研不是期中或期末考试,内容简单,范围小,它需要长期的复习,认真地复习,每一个都复习到了,不要认为历年没有考,今年 就不会考,把宝押在侥幸上可不是明智的选择,凡是就怕一个“认

肖秀荣时政政治复习指导.doc

一、时政和当代复习方法 首先,很多同学现在还没有分清时政和当代这两部分。大纲解析上的最后一部分是当代,考试的吋候只考分析题,一般为10分。大纲规定时政的考察范围是当年的国内外事件,所以大纲解析上是不可能有时政的。时政部分只考选择题,一般为6分,即两个单选,两个多选。下而来分别说一下这两部分的复习方法。 时政 两个单选两个多选一般平均分配到两个国内时事和两个国际时事上。一般來说都是考察当年的重要事件,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重要会议的内容,国际上一些影响重大的问题。今年因为十八大的缘故,国内部分的一个单选和一个多选很大可能都要出十八人报告相关内容(十七大时就有一半的分数出在报告上),剩下的国际部分两道题有可能是一道纯国际,一道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因此今年的吋政复习,同学们一定要把我在时政当代小册子里总结的十八大报告要点30条好好看看,尤其注意新提法和3点、4点、8点这样的提法。比如,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单选),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3点+干扰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着力点(4点全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八个坚持做成4点全选)。其他国内问题的优先级较低,可以快速浏览后把后面的模拟题做了即可。国际部分以事件重要程度安排优先级,这点我在编写时政当代小册子的时候也是遵循

这个原则,也是浏览之后做题,不用背诵。 单独说一下十八大报告要点30条。这部分只有2500字,我希望大家认真读一下,不要仅仅为了那6分的时政选择题。因为这部分是对过去10年的一个总结,与你们复习的毛中特部分关联紧密,很多现阶段的热点问题也反应在里面。在阅读过程屮也可以自己串一下。 给大家分享点个人的秘密经验,让大家考得更轻松。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考研过程中的经验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吋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 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岀大部分的题。研究生考试关键就是你的专业技能和常识积累。很多人的失败是输在时间上的,我做事情特别注重效率。第一,复习过程屮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 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 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吋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儿分钟, 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速读记忆让我的考研复习奔跑起来”,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而且,速读对

肖秀荣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2014版肖秀荣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第一部分答题技巧 一、政治主观题答题步骤及法 在掌握知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答题技巧的不同可能使总分相差10到20分。政治的考研试卷题的分值占百分之六十,而实际上大题也是技巧性最强的题型。下面向大家介绍大题答题四步曲: 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个学科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上写下此章节所有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大多数题目是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第二步: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容。如果自己写出的相关概念太多,则视试卷留出的空白捡重要的写,解释概念和原理一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什么?太多了?不要怕,答多不扣分。但要注意答题时每个概念和原理要作为一段,字迹要工整清晰。好了,本题目分数的一半你已经拿到了,下面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联系实际。如果本题是论述题,则根据本题联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给出评价;如果本题是材料题,则材料就是实际,指出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将材料用你学过的关于政治的术语再复述一遍。这部分一定要有,而且要作为一个段落,如果字迹工整的话,即使这一段答得驴头不对马嘴,至少也有两分。 第四步:总结。这一部分是绝对送分的,但也要有技巧。要将其作为一个段落,如果此题是论述题,则将整个题目再复述一遍,不要忘了在前面加上一个所以;如果此题是材料题,则提倡材料中好的做法,批评材料中坏的做法。 如果答大题时你能熟练地按上面的四步做,大题面你至少可以比相同水平的其他人多得n 分,不信?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2002年政治重中之重)。 首先仔细读题目,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是用马哲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几章的原理,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邓论中的容,因此要考虑将两个学科结合起来答题。表面上看题目中有两个基本概念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联系到马哲,以德治国便是是道德问题,是上层建筑;以法治国便是法制问题。如此以来,此题需要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道德,法制,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上层建筑,道德与法制的关系,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然后联系实际,这一步没关系,只要稍微写两句而且字迹工整便不失大格。最后总结,好像这里把题目重抄一遍不顺口,其实只要稍微一改便行:要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下面我们看一下标准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与法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区别表现在:道德的概念;法制的概念;道德与法制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3)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以法治国的概念;以德治国的概念;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4)把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怎么样,是不是感到大题的简单了?上面是我总结的几条关于政治考研的技巧,如果你能真正掌握它,不好意思,你的政治考研分数再也没有希望低于70分了。

肖秀荣2016考研冲刺4套卷大题背诵版(板块word)

肖秀荣2016考研冲刺4套卷大题背诵版 马哲第一套 (l)指出那些质疑谢赫特曼的人“光从理论上说是不可行的”的错误所在。 (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是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他发现的准晶体的独特马赛克式原子结构,打破了所有公认的晶体原子排列规则。不过,在准晶体研究初期,这种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让谢赫曼不得不承受来自同行的嘲笑。) (2)准晶体的发现过程对我们认识真理有何启示? (3)结合材料2(抗生素的发明,滥用导致超级细菌产生),谈一谈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对于晶体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晶体原子排列规则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 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人们耍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被已有的理论所束缚,应该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并敢于实践。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的辩证法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掌握适度原则。 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是不能过度使用。 马哲第二套 (1)运用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个人能力并非顶尖的中国队能获得4*100米接力项目的银牌而个人实力最强的美国队却屡屡失败? (2)材料1(中国队获得4*100米接力项目的银牌)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示? (3)指出材料2反映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已经制造出X射线和它的影像记录。然而,那里的研究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只是把它们归档了事,因此也就失去了获得最伟大物理发现的赞誉的机会。)。 (1)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功能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中国队的队员个人实力虽然不如美国队,但是配合默契,协作意识强,使整体发挥出了最大限度的功能;而美国队则配合生疏,导致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既然整体的功能可以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人们在实践中就应当力求

肖秀荣最后四套题(第二套大题及答案)

34题: (1)结合“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说明认识的来源。 ①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爱无从认识。 (2)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一些在地球上正确的原理在“天宫”里为何行不通了? ②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由于“天宫”里的条件与地球上的条件不同,在地球上正确的原理在“天宫”里因为失去了它适用的条件,因此也就行不通了。 (3)谈谈上述两个问题所涉及的认识论原理给我们的启示。 ③第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第二,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35题: (1)结合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说明为什么“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合适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①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的最根本的体现。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意味着开拓创新,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近十年的艰难探索,才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在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说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依据和要求。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依据就在于此。坚定“三个自信”,就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